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愚公故里作文,菁选五篇(范例推荐)

愚公故里作文,菁选五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3-21 17:00: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愚公故里作文1  我的家乡济源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她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脚下。“愚公故里,济水之源”,她就是济源。  济源山川秀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山、水、庙、猴”四大品牌,她们也是济源人民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愚公故里作文,菁选五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愚公故里作文,菁选五篇(范例推荐)

愚公故里作文1

  我的家乡济源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她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脚下。“愚公故里,济水之源”,她就是济源。

  济源山川秀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山、水、庙、猴”四大品牌,她们也是济源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山,最著名的是雄伟秀丽的王屋山,王屋山是我国九大名山之一,道教十大洞天之首。主峰天坛峰,天子祭坛,这里有许许多多的奇峰秀岭、神洞名泉、王屋红叶、原始森林,有天生丽质的九里沟,自然美丽的小沟背,还有那千年的银杏树,银杏树下有清凉甘甜的“不老泉”,传说如果喝了这“不老泉”的水就能够延年益寿。

  水,母亲河黄河穿境而过,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上第一大坝,六月中旬开闸调水,河水喷薄而去,蔚为壮观。黄河三峡更以峡谷湍流为特色,这里有八里胡同峡、龙凤峡、孤山峡三大峡谷,故称“黄河三峡”,还有“北方千岛湖”、“中原北戴河”的美誉。钟灵毓秀,世所罕有!

  庙,指的是济渎庙,它是隋朝为祭祀济渎神而建,是中原四渎唯一清渎,佛道共存,古、雅、静、幽,这里朱门重重、庭院深深、古柏参天、碑碣林立,是典型的北方古典园林,被誉为中原古代建筑“博物馆”。

  猴,济源北界五龙口山明水秀,“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这里麋集了20多群太行猕猴,三千余只,这里人猴和谐,人们还可以与这些可爱的精灵们嬉戏、照相,趣味无穷!

  我爱我的家乡!我爱美丽的济源!

愚公故里作文2

  我的家乡任阳位于济源,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

  春天,一条条小河清澈见底,小鱼在河里快乐地嬉戏着,我常常蹲在河边观看奇妙的水底世界。一阵春风吹过,桃花探出了脸,仿佛在欣赏春姑娘的杰作。柳树伯伯伸了伸懒腰,抽出了嫩芽,扭动着腰肢,在欢迎春天的到来呢!玫瑰花也来凑热闹了,她昂起头摆动着腰杆,正在展示自己的美丽。

  夏天,池塘里开满了朵朵粉红的荷花,荷叶绿得像快要流出来似的。挺拔的桑树郁郁葱葱,有许多知了在歌唱夏天,桑树下有一片绿色的草地,我和小伙伴常常在那里逮蝴蝶,捉迷藏。

  秋天,家乡的景色更迷人。美丽的菊花在风中跳舞。其中最令人赞叹不已的是白菊。白菊的花瓣冰清玉洁,仿佛是一位能工巧匠精心雕刻而成的,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芳香扑鼻。我喜欢菊花,更因为它不怕秋风秋雨,有坚强不屈的精神。凉爽的秋风吹来,树上的片片黄叶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如一只只美丽的黄蝶在翩翩起舞,金黄的叶子落在地上,软绵绵的,躺在上面,舒服极了。果园里的柿子树上长出了一只只可爱的小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

  冬天来临了,许多花都凋谢了,唯有坚强的蜡梅顶着寒风独放,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份色彩。

  我的家乡景色宜人,家乡的人们热情好客,欢迎大家到此一游。

愚公故里作文3

  有九里沟,有瀑布横流,青山堆积,有港湾交错,山川交融,有红墙碧瓦气象的吉都寺。

  有壮观的黄河三峡,是玉公的故乡。站在高处俯视济源,整个城市错位,站在宽阔的世纪广场上,站在新颖前卫的篮球城市,道路纵横交错。这座高楼到处都是。远处的蓝天似乎没有杂质,隐约可以看到起伏。除了令人愉快的风景和丰富的文物资源外,还有许多不同时期的碑文和名木、古树、玉宫、迁山、女蜗牛来补充天空的故事。不仅如此,吉源的美在各个方面都是如此。

  夜景的夜晚,像水一样凉爽,渐渐地覆盖着一层黑色的纱线,远处的路灯闪烁着几次,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它就像夜空中的火龙。突然,五彩缤纷的霓虹灯点缀着原来黑暗的源头。各种各样的汽车似乎聚集在一条河里,在灯光下慢慢流动。弯曲的蛇与微风和橙色的磷光混合在一起。这座城市的图书馆被金色所笼罩。俯瞰整个城市是灯光的世界。在济源安静的街道上,很难找到一片纸屑和垃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有时有意识地把它捡起来。

  另外,由于清洁工晚上在城市里打扫卫生,我们怎么能不辜负他们的辛勤工作呢?道路一侧的绿化带里满是红玫瑰的芬芳。一簇绿草兴高采烈地站在一起。我走在水泥路上,看到建筑物周围有规律的布局,仿佛我看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城市像巨人一样向前迈进。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资源被肆意开采和砍伐,虽然只有少数人仍然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

  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在这里,我想呼吁大家注意环境保护,参与环境保护,使济源更加繁荣昌盛。

愚公故里作文4

  我的家乡济源,坐落在太行,王屋脚下、黄河之滨,是座美丽的城市。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处处都是欢声笑语。我爱我的家乡!

  济源虽然不大,但却有不少好玩的地方,如:王屋山、小沟背、九里沟、玉阳山、小浪底……就说其中的九里沟吧,九里沟的水虽然不像黄河厂家那样汹涌澎湃,但水清澈见底,别有灵性。记不清多少次在水边追蝴蝶、捡奇石,捉小鱼、摸螃蟹,清溪里溢满了歌声笑声。九里沟的水清山也秀,一座座高山像魁梧的士兵,也像婀娜的秀女,环绕在溪水两侧。每逢节假日,那迷人的景色都会吸引许多游客。人们游山玩水,仿佛置身在幻境之中。我爱我的家乡!

  除了自然风光,济源的城市夜景也十分迷人。夜幕降临,济源的大路边,房顶上,树丛中,这时的图书馆作,科技馆,世纪广场,篮球城瞬间变成了童话里美丽晶莹的城堡!都亮着绿的。粉的、白的、红的、紫的、蓝的和橘红色的彩灯,他们有的分成对比色的形式挂在树上,有的做纽扣状镶在高楼的墙上,还有的藏在马路中间的绿化带里,一到晚上,都发挥各自的作用,五彩缤纷的光芒互相交织。这时的济源城,就像一件美丽的毛衣,既温暖,又华丽。我爱我的家乡!

  济源不仅风景宜人,还有许多独特的物产呢!土蜂蜜、鸡蛋不翻、冬凌茶和土馍都是人们的最爱!每逢外地亲戚朋友向我们索要神奇的冬凌茶时,我都格外自豪。我爱我的家乡!

  家乡的美丽不仅来自自然的铸造,更来自家乡人民的辛勤劳作,美丽的家乡养育了我,我爱我的家乡!我要用刻苦的学习回报我的家乡,使家乡变得更美丽!

愚公故里作文5

  这个周末,我回了济源姥姥姥爷家,周日,妈妈带我去济源科技馆。

  科技馆里有很多种动物标本,比如蝴蝶、蜻蜓、刺猬、金钱豹、天鹅、大白鹭、羚羊等等。

  这里还有机器人,你看,下面是我跟机器人的合影,最有意思的是,我捂着他的眼睛,他会说:有人蒙住了我的眼睛;我要是摸他的左脚,他会说:有人摸我的左脚,我摸他的右脚,他会说:有人摸我的右脚;要是拉拉他的手,他会有礼貌地说:谢谢大家欢迎我!嘻嘻,真好玩!跟机器人说了再见,我当了一回消防员,但是水枪的威力太小,每次都是失败。

  接着,我又变身猎人,去打狼,我发现如果把草原上的狼全消灭的话,草原上的草就被羊们吃光了,草原很快就枯萎了,羊们也会饿死。所以我们要保护生态*衡。

  我通过水枪发射水柱带动叶轮发电,瞧,青蛙的眼睛都被我点亮了。我还是超级大力士,我能通过滑轮把自己拉动升得很高,其实是滑轮帮我省了劲儿。我还是小小魔术师呢!我能让球悬在空中,其实这是气泵发出的气流把乒乓球托了起来。

  再考考大家吧!你猜,碳棒、米棒、木棒哪个能接通电路呢?答案是我用碳棒接通了电路,帮助长颈鹿撞到了铃铛。下面是金属管做成的排箫,每个管子的长度和粗细都不一样,所以空气在里面的震动情况不一样,你们猜,哪种管子发出的声音会高一些?这里是银河系,我发现我在不同星球中的重量都不一样,应该是不同星球对人的吸引力不同。

  最后,我了解到我是怎么在妈妈肚肚里长大的。

  科技馆里还有很多新奇的东西,有很多我还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我知道要想弄明白的话就得好好学习,希望早一天知道其中的答案。


愚公故里作文 (菁选5篇)扩展阅读


愚公故里作文 (菁选5篇)(扩展1)

——鲁迅的故里作文 (菁选5篇)

鲁迅的故里作文1

  星期天,我跟着妈妈一起到鲁迅故里去参观、游览。

  一路上,随着公交车的颠簸,大概过了十五分钟左右,车子就到了鲁迅故里。在鲁迅故里的大门口,我看见有一块大牌子,妈妈说那是浮雕,浮雕上面刻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鲁迅故里”。我想:终于可以一睹鲁迅先生的风采了。进了大门,看见有许多人在卖绍兴的特产,如:茴香豆、臭豆腐等等等等。我们买了一串臭豆腐,那个滋味啊,外酥里嫩,香气扑鼻,让人吃了还想吃,回味无穷。

  旁边就是三味书屋,门口外面有一条小河,河上面有几条乌篷船,进了大门,看见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走过几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看见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鲁迅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提醒自己不要迟到。从此,他就再也没有迟到过。

  出了三味书屋,我们就又来到了百草园。这座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玩耍的地方,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说道:“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中间还有一口井,据说是打水用的。

  鲁迅故里让我感受到鲁迅的刻苦学习,我要像鲁迅学习。

鲁迅的故里作文2

  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这次我们要去游玩的地方就是鲁迅的故里——绍兴。 绍兴最著名的景点有“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等,下面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去参观这些著名的景点吧。

  首先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房子比较古老,也很多。房子与房子之间由大大小小的走廊连通,我们走在里面就像走迷宫。据说鲁迅的父亲曾当过清朝的官,家中比较富裕,所以又这么大的房子。 这是鲁迅家的“会客厅”

  这是景点里卖纪念品的地方

  然后我们来到了“百草园”。“百草园”其实就是鲁迅家屋后的菜园子,小时候的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来这里捉蟋蟀、摘果子、听蝉鸣、挖何首乌根,是鲁迅小时候最爱玩的地方。

  这里是鲁迅家的明堂,俗称天井。由于这里原本种着两株茂盛的桂花,故得名“桂花明堂”。鲁迅小时候经常在桂花树下乘凉,听祖母给他讲故事,猜谜语。照片里的塑像就是上面所说的场景。 出了“百草园”,我们来到了“绍兴鲁迅纪念馆”。这里详细地介绍了鲁迅的学习、生活经历,展示着有关鲁迅的各种资料,能让人们完整的了解鲁迅先生伟大的一生。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三味书屋”。这儿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据说小鲁迅用过的课桌上还刻了一个“早”字,为的是提醒自己上学不要迟到。

  除此之外,我们还参观了“沈园”,“咸亨酒店”等,还在古玩城里看到了一张五百万的钱,只不过那是以前的。

鲁迅的故里作文3

  我的家乡在绍兴,绍兴的鲁迅里,特别美丽。大门口有一块石壁,上面写着鲁迅故里四个大字,打字旁边有鲁迅故里的雕像,她的下面有许多古时候的人。一进大门口就看见许多古代房子,有鲁迅的书房、鲁迅的休息室。里面还有一个个大小不同的酒杯。跨出来有一口井,如果一不小心掉进去,可能就爬不出来了,继续往前走,是一家家的小吃店,还有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旁边有玩具,又大大小小的太阳伞、有望眼镜等等。再往前走,有百草园,百草园这块石头就像士兵一样,一动不动的站在那。还有一位一颗很年老的书在旁边,就像一为老爷爷在和我打招呼!突然,传来一阵琴声,那琴声,实在是太优美了。我静静的坐在哪,听着优美的声音,真舒服啊!就在我旁边,开着许多鲜花,有红的、黄的、蓝的、紫的、等各色鲜艳的花儿,时间不早了,我往回走,看见一个唱戏的场地,我连忙走过去,为他们鼓掌。实在太精彩了。我又往回走,终于走出了这个大迷宫。

  看!这就是鲁迅故里,太美丽了!

鲁迅的故里作文4

  今天是祖*亲的生日,我和妈妈一到早开车到绍兴,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鲁迅故居是他生前居住的地方。

  我们第一站是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寿家台门系清代建筑的,是鲁迅垫师寿镜吾家人世居之地。一进门外面就闻到了浓浓的书香味,屋子里的柜子里放满了许多文学作品,如范仲淹的嵇山书院的遗迹·房子的设置图等等。接着我们来到了第二站鲁迅故居,故居的有许多东西是放在大厅的,如周家的祖图·房子里面有许多房间如鲁迅的他们吃饭的饭堂,卧室,沐浴房等等。进去一点我们到了百草园,鲁迅笔下的风情图。百草园原来是周家新台门族人所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鲁迅曾回忆说“我家的后园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百草园顾名思义是有许多植物的园子,里面有松树等等什么的。

  后来天下雨了,我们就匆匆的回家了,本来我们还要去更多的地方,没办法恋恋不舍走了,带还是很开心,使我懂的了读书的城市最美丽!以后我要更加努力读书!

鲁迅的故里作文5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盼到了今天。就在今天,我们来到了梦寐以求的鲁迅故里。

  经过大门,我们来到了鲁迅祖居,一走进里面,我就感到鲁迅的家怎么这么大。我们笔直往前走,是大堂前,这里是用来做祭祀或者来接待客人的地方,右面是佛堂、饭堂。

  大堂前的后面是少爷房、书房、地窖、当铺和藏书阁,最后面是后花园,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看起来每种蔬菜就像小娃娃似的,躺在舒服的床上。对了,考你一下:“何首乌看见过吗?”有人说:“看见过,就是八仙过海里面的张果老偷吃的那种何首乌。”这我也早见过了,也是八仙过海里面的,却没有看见过真的,但这次我却看见了真的何首乌的藤——百花园的旁边就有何首乌的藤。你肯定又要问了:“你怎么来判断有何首乌的藤呢?”那我就告诉你吧:“因为栏杆的下面有一块很大的石头,上面写着‘鲁迅和几个小朋友在挖何首乌’,所以,这里有何首乌的藤。”哈哈……

  细细地欣赏这后花园,花儿艳丽多姿,几棵小树更是姿态万千,趣味横生,有几根树枝中有几个很小的洞,就好像是天然的雕饰。这里的小树和花都是我所不知道的,但我却能感觉到它们的盎然生机。用哲学家的话来说,有此感受,便已不虚此行。


愚公故里作文 (菁选5篇)(扩展2)

——参观鲁迅故里作文 (菁选3篇)

参观鲁迅故里作文1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爸爸常说的文化重镇——绍兴。爸爸说去“鲁迅故居”玩。

  坐大巴可真晕啊!我感觉两眼发白。公共汽车一路摇摇晃晃,就像一个正在跳舞的人。而我只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蟑螂。“谁有水啊?”我在心里说。水?对,喝茶!喝过茶以后不是可以精神焕发吗?我立即从背包里拿出水瓶,喝了满满一大口……哇!效果好像很好!!我的头痛立即消失了,脑袋好像被清洗过一样,轻松自在,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

  终于下大巴了。我悠闲地转了几圈,一眼就看见“鲁迅故居”了,我奔了进去,马上躺在椅子上睡下。与此同时,妈妈正在找我呢!突然,我像被蛇咬过的人如梦初醒。要知道,我回酒店还要干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呢(暂时不能说出来)。

  我们先看了鲁迅的房间。对我最深刻的是厨房和藏书室,那里宽大得不可思议,还有各种各样“新奇”的家具。藏书室里有几个箱子,非常大。里面会不会有财宝呢?当然不会。因为写的是藏书室嘛,自然是藏书啦。我仿佛看见自己端正地坐在那里看书,看了一本又一本,都忘记吃饭的时间了。突然,妈妈一声“洋洋”把我从美梦中拉回来。我只好无奈地跟着妈妈向前走,来到了鲁迅上学的教室——三味书屋,在墙壁上看到了关于读书的一个词: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爸爸还给我详细地讲了这“三到”,我在心里默默念道:以后我也要做到这三到,虽然很困难。

  我们走着走着,来到了宽阔的“百草园”。爸爸告诉我这是鲁迅小时候玩的地方。“能在那么大的花园里玩,也太爽了吧!”我大声叫道。

  看完以后,妈妈说绍兴的臭豆腐也很有名,就想买臭豆腐吃。我们也饿了,所以只好花掉一些钱了。

  回酒店以后,我喝了几口茶,要知道,我得把睡眠保住啊,让“鲁迅故居”刻在我的脑海里!

参观鲁迅故里作文2

  昨天,跟随爸爸来到了浙江的嘉兴市,在这里,我们品尝了*有名的——五芳斋粽子,屈原的故乡,我们下午准备去游南湖,妈妈说南湖也很著名,是*当年开会的根据地,据说那只船还在那里。可是又被爸爸的工作给泡汤了。爸爸说,没关系,下午我带你们去绍兴——鲁迅的故乡,那里会更好玩。就这样,我们下午又跟着爸爸来到了绍兴。

  今天吃完早饭,爸爸开车照旧把我们送到鲁迅故居,他就去工作了。我们先走进了鲁迅祖居,鲁迅祖居就是鲁迅的爷爷奶奶住的地方,我们观看了许多房间,家具等,一位导游小姐介绍到:因为鲁迅的爷爷以前是做官的,这家具都是好木材做的,所以保存的这么完好。接着我们又走进了鲁迅故居,就是鲁迅的家,我们也观看了他的客厅,书房,卧室等。第三个景点就是鲁迅博物馆,里面陈列着鲁迅小时候的玩具,看过的书籍,写的.文学作品,特别特别多,可我一点儿也看不懂,但我知道鲁迅爷爷应该爱读书,博物馆的四周,全是他写的格言,他的资料,他的图片。其中有一个他写的书签我能读懂,就是“读书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这可能是他的学习方法吧。妈妈说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医学家。接着我们又来到鲁迅家的“百草园”“百草园”是他们家的菜园子,也是鲁迅小时候玩耍的地方。最后我们参观了“三味书屋”妈妈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的学堂,当年鲁迅就是在这里学习的。

  通过参观鲁迅故里,使我认识了鲁迅爷爷,我觉得鲁迅爷爷是一位非常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人。

参观鲁迅故里作文3

  周日的上午,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和妈妈来到了阜成门内的一个胡同里,因为鲁迅先生的故居,就静静的坐落在这。

  北京的初春还是有些凉意,但我看到大门口桃树上的花苞,我的心里顿时温暖了起来。人一进门,就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幽静的四合院,淡淡的阳光洒在房檐上,一点也不显得冷清,似乎还有人居住在这里。这个青瓦灰墙四合院很小,院子的中间有一棵大的丁香树,听故居的管理员阿姨告诉我这棵丁香树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算算到今年都86年了,活的可好了。我想鲁讯先生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里到了春天肯定是滿园飘香了。

  院子北边的房子是正房是鲁讯先生的母亲和妻子朱安的卧室,西边是厨房,东边是女工们的卧室,南边的房子是鲁迅会客和藏书的地方。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这里每间房子的布置都是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家具都是深色的非常古朴典雅,摆设也很整齐对称。房屋的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有两棵枣树,不过是后来补种的。( 就在这个四合院,鲁迅先生在此居住的两年期间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印行了《*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

  在故居的东边,有一个陈列大厅,摆放着各种展板和实物,浓缩了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在绍兴的”部分主要 展示了从鲁迅先生在绍兴时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经历了家道的败落,也由此体验了人生的辛酸。接着,“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他看来,一个民族的命运,远远重于个人的得失。鲁讯先生的一生,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精神,也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看完这些,我的心久久不能*静,他的精神鼓舞着我,我不但对鲁讯先生更加敬仰了,而且,心里真的明白了什么叫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愚公故里作文 (菁选5篇)(扩展3)

——鲁迅故里游作文 (菁选3篇)

鲁迅故里游作文1

  国庆长假期间,爸爸妈妈带我去鲁迅故里游玩,我特别高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绍兴——这座富有浓浓的文化气息城市。

  一到鲁迅故里门口,“鲁迅故里”这四个金色大字苍劲有力地雕刻在大石板上,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在入口处,有几家绍兴特产商店,其中的茴香豆特别吸引游客的眼球,另一边是乌篷船码头,那头戴乌毡帽的船夫和乌蓬船,呈现出古绍兴特有的景象。

  走进鲁迅故居,客厅里的那些古家具吸引了我们,妈妈不停的拍照,往里走,就到了佛堂,墙上挂着一大块金黄色的布,上面锈着红色的“佛”字,前面还摆了一张桌子,在桌上摆放了许许多多贡品。再往里就是一间一间的房间,有主人房、少主房、幼童房、绣房、琴房等,不但房间多而且每间都富丽堂皇、豪华富贵。穿过好几间屋子来到了鲁迅小时候的乐园——百草园,园中古树参天,百鸟争鸣,使我不禁想起了鲁迅的童年生活。

  出了鲁迅故居,没走几步我们来到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颇负盛名的一所私塾,是鲁迅读书的地方。屋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一幅《松鹿图》,屋子的东北角是鲁迅的座位,上面还有他刻得“早”字。“早”是有故事的:鲁迅的父亲生病了,鲁迅为了照顾父亲,为父亲买药迟到了,教书先生寿镜吾批评了他。鲁迅就在桌上刻了一个“早”字,勉励自己不要迟到。

  最后,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走进大门,一眼就看到鲁迅的铜像,它比真人还高,坐在一把扶手椅上,左手抱右手肘,右手搭在扶手上,表情严肃而不失亲切,深深的眼袋,似乎是他忧国忧民的证明。在馆内,我们了解到了鲁迅坎坷的人生历程。鲁迅写的“是父亲的穷下来,让我懂得了许多”这句话让我感处最深,他在遭受家庭变故,饱受人间冷暖后,认识到社会的腐败,从而自强不息,成了一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这次游玩,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激励我发奋学习,长大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不懈的努力。

鲁迅故里游作文2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的鲁迅中路,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而这条街上的鲁迅故里,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场所。

  我们来到大门口,门口有一堵墙,墙上画着鲁迅抽烟的图画。在这堵墙的前面,有几个儿童雕像,他们围在一起,好像在聊天,又好像在玩耍。

  踏着青石板路往前走,路的左边是乌篷船码头,小河上,乌篷船晃晃悠悠地荡着,这已经成为绍兴的一道风景。

  石板路旁边就是三味书屋,那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这里发生了许多故事。石板路两旁还有许多特色的小店,有臭豆腐店,有黄酒店,有工艺品店……最有特色的要数绍兴黄酒了,那里的黄酒酒精度含量很低,我一个人就喝了一瓶。我们正在鲁迅纪念馆游玩,突然下起了暴雨,让我们猝不及防,一瞬间就淋成了落汤鸡。

  湿淋淋的我们来到一家商店里面游玩,有一个老爷爷正在题扇,他的名字叫沈长轩,93岁了。爷爷为我们题了一副扇子,刚劲有力的字体,慈眉善目的爷爷,我们和爷爷合了影,然后去了鲁迅故居。

  鲁迅家的房子很大,房梁也很高,感觉像是一座巨人住的房子,鲁迅其实也是一位巨人——文学巨人。鲁迅家的后院叫百草园,里面都是些杂草,据说鲁迅小时候经常和朋友在里面玩。走出鲁迅家的"屋子,有一个卖青瓷的商店,我们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选择了一套餐具,短暂的休息过后,我们的旅行就结束了。

  旅行虽然结束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静。他的精神鼓舞着我,我不但对鲁迅先生更加敬仰了。

鲁迅故里游作文3

  来到了鲁迅故里,刚一进去我就想起了鲁迅爷爷,鲁迅爷爷是在三味书屋里读书,在百草园里与闰土一起玩耍……

  小鸟在天空中飞着,又飞来一只小鸟,两只小鸟好似在玩耍,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鲁迅与闰土在百草园玩的`过程,鲁迅在当时是一名富家子弟,家里是当官的,而闰土是一位出生贫穷人家的孩子,可鲁迅和闰土是那样和*相处,鲁迅并没有仗着自己家有钱而看不起闰土,反而两人互帮互助,非常友好,鲁迅的品德是那么可贵。天空湛蓝如洗,大地生机勃勃,看到百草园的树和菜,就会看鲁迅和闰土一样,他们的友谊,品德……

  我们又来到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不大不小,在许许多多的课桌中,我看到了一张特殊的桌子,上边带有一个“早”字,我又四处环视了一下,没有一样可以取暖的东西,地板又那么破,全是石头,那不更冷了?如此恶劣的环境,鲁迅爷爷怎么在里面上学呢?看到许多鲁迅的书,我想:“鲁迅一定学习很刻苦!”有一次,鲁迅爷爷早上上学迟到了,老师罚了他之后,鲁迅还勉励自己以后不能迟到,便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原来鲁迅是一个这么努力的人啊!鲁迅在班里也不把自己的地位放的很高,把自己认为成一个普通学生,此后的鲁迅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依次有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大雁飞过天空,为天空增加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们也应该学习鲁迅这种努力学习,发奋图强的精神,同时也应该学习闰土这种珍惜友谊的人,鲁迅故里可谓是名胜古迹了,小草从石头缝里长出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愚公故里作文 (菁选5篇)(扩展4)

——游西施故里作文10篇

游西施故里作文1

  我校组织的游《西施故里》此项活动令同学春光满面,精神焕发。

  在诸暨市苎萝山下,山仅数丈,临江而立。江边有一块大石,名“浣江石”,相传是当年西施浣纱之地。石上有“浣纱”两个大字,笔势飞腾,字迹能辩,此处山清水秀,景色极佳。

  暖暖的微风吹得我们心旷神怡,一路走着,仿佛脚底如云雾,到达目的地后没有人喊累,却是一阵阵欢快的呼喊声。

  大家分好组,跟随着组长到四处游玩。我们组我为组长。首先,铺好桌布,把自个儿的东西往上一撒,之后疯狂地暴吃起来。我心中闷得慌,咱们到底去哪吃午餐呢?一看表,快 11 点了。该是时候了,于是叫起大伙,漫无目的地搜索餐馆。“哦耶,就这个吧!”我兴奋地尖叫道。

  我们选的是音乐厅,进入门口,服务生礼貌地拿出菜单,点到之后,我们就吃了起来。穿过音乐厅来到“天下第一臭”哈!还真是臭呢!应了那句所谓的“闻着臭,吃着香”(唉,本人认为,吃着也臭啊!)

  随后,又来到了孝义桥。在桥上摆好各种 pose ,拍了一些照片。就这样逛啊逛,不知不觉地,又回到了原地。此刻,每个人心中都不由升起一个大问号“我们到底在干吗?”接着,朝着另一条通道走去,来到了乘坐快艇之地,可郁闷的是,今天不是开放日。我们垂头丧气地走了回去。不晓得我们从哪里开始,忽然来到了“五月五”这个餐厅,往里一看,哎!风景不错呢!呵呵,我们笑嘻嘻的走了进去,打起了关牌。

  之后,来到河边打捞小虾,玩水嬉戏,玩得不亦乐乎……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集合的时间到了。我们虽然此刻心里有点失落,但是今天玩得很开心啊!走出大门,迎面看见一对蝴蝶在空中比翼双飞,大家都不由自主的抬起头。“梁山伯与祝英台啊!”大欢呼着。这一次的西施故里之游就在这欢呼声中结束了!

游西施故里作文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妹妹、爸爸、妈妈一起去西施故里游玩。

  一到西施故里门口,就有一块大石头立在那里。石头上写着几个鲜红的字,它们是“西施故里”。再往下走就是一座古桥了,记得上次来的时候小溪里还开着荷花呢!好像一个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一片片绿色的荷叶像一把把大大的雨伞,美丽极了!我就站在桥的一端叫妈妈给我拍几张照,留做纪念。于是,我就摆了一个剪刀手,嘴中还叫着“茄子”呢!再往下走就是一个大广场了,在那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西施雕像了!“她们”有的拎着篮子,好像要去赶集,为家人做一顿丰盛的早餐,“她们”有的站在石台上望着远处的家乡,思念着,牵挂着,还有的好像在聊天,看,“她们”的表情是多么的开心。

  西施故里真好玩!可我最后还是念念不舍的离开了。

游西施故里作文3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家准备去西施故里游玩!

  门口一块大石头屹立在我们眼前,上面刻着四个红色大字——西施故里。妈妈让我到大石头前去拍张照片留做纪念。我连忙跑到大石头前,摆了个洋气的姿势,妈妈的照相机“咔嚓”一下留下了这个瞬间。

  沿着石砖路我们走上了一座漂亮的大桥,下面有一条小溪,记得前几个星期这里的荷花琳琅满目,现在荷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只有一个孤独的莲蓬站在小溪的中央。荷叶已经变得像一张老爷爷的脸了。

  走进一扇大门,看见有一块宽阔的广场,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一侧的西施雕像,每个西施雕像都雕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有的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好像在唱歌;有的拿着篮子,好像要去街市上买菜;有的拿着衣服,到河边去洗衣服呢……妈妈问我:“你知道这是什么河吗?”我摇摇头说:“不知道。”妈妈告诉我:这是母亲河——浦阳江!

  突然,我闻到一股熟悉的味道。我赶紧跑到小吃街,这里人山人海,我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吃年糕。”妈妈答应了。我问老板:“老板,年糕多少一份?”“15元一份。”老板说。我说:“10元!”我和老板讨价还价。旁边的阿姨对老板说:“你10元给她一份好了,人家小姑娘都开口说话了!”老板害羞地给了我一份10元年糕。

  时间过得真快,这么快就要回家了,我还有点留恋那份年糕。

游西施故里作文4

  我的家乡诸暨是个旅游胜地,有五泄、有东白山、有城市广场……我要介绍的是西施故里。

  春天,河边的柳树抽出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春风“抚摸”着它,好像在帮它梳理着头发,绿油油的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像是在欣赏美景。粉嫩的桃花穿上美丽的裙子迎接春天。小朋友们在广场上放风筝,老爷爷、老奶奶在练太极。燕子穿着燕尾服从南方匆匆的赶来参加舞会。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蜜蜂正在勤劳的采蜜。

  夏天,柳树在明亮的河面上照镜子。梧桐树的叶子长的葱葱茏笼茏、密密层层的,好像一把遮阳伞。荷花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一只只蜻蜓在立在尖尖的小荷上,让我想起一首杨万里的古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人们有的在乘凉、有的在吃冰棍、还有的在戏水……

  秋天,梧桐树的叶子纷纷落下,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枫树的叶子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桂花散发出浓浓的香水。五彩缤纷的菊花,像洋娃娃美丽的卷发。小朋友们带着各种美味的美食来西施故里秋游。

  冬天,梧桐树的叶子都掉光了,像个光秃秃的老爷爷。腊梅能在寒冷的冬天开花,真令我佩服。白白的雪花落在地上,好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白的地毯。小朋友有的打雪仗、有的踩脚印、还有的堆雪人……

  我喜欢美丽的西施故里,你呢?

游西施故里作文5

  咱们诸暨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家乡,后来人因此建造一群古色古香的建筑物——西施故里景区来纪念西施。西施故里就是西施洗衣服,也就是浣纱的地方。

  西施故里的门口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四个气派豪迈的字——“西施故里”。我游玩过好多次西施故里,有一次去的时候,西施故里还在拍电视《孤胆英雄》,引来了各地游客来观看。

  走进西施故里,有一座小桥两旁有两个大池塘,现在还有荷花呢!池中的"荷花非常美丽,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从大圆盘中间,还冒出了几朵雪白的荷花,荷花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快要破裂似的;有的开出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开了,看起来真像西施,真不愧把荷花比做是西施啊!池塘里面有许多鱼无忧无虑地游着,乌龟偶尔也能见到几只。

  穿过青石板路,走过石桥,来到了大操场,大操场上最应人注目的石那些雕塑,那些雕塑栩栩如生,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劳动时的情景,其中,一位妇女手中拿着饲料,正在喂家中的鸡鸭呢!还有一个小孩子正在帮助长辈干活呢!有的在扇风车,有的在追鹅,有的在收稻谷……

  走过小桥是我最爱去的购物一条街,休闲茶楼、品牌咖啡、特色小食等应有尽有。我最爱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豆腐。那里的手工麻薯也是不得不尝的诸暨特色美味小吃。老妈总是要到千足珍珠店去一赏天然珍宝……

  从购物街旁的石阶下去,我们来到了浣纱江畔,江边的柳树像害羞的小姑娘垂下了头,对着*静的湖面梳理着自己柔软秀丽的长发,经常有新郎、新娘来拍照,留下永恒的纪念。

  回首看看绿树掩映下的西施故里,流动着一股美丽的神韵,一直吸引着我流连忘返。

游西施故里作文6

  今天,我们游了西施故里。

  西施故里的景色多么引人入胜啊!一走进西施故里,满眼是雄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精雕细刻、古色古香:有范蠡祠、名媛馆、浣纱群女像,各组雕像各个纪念馆一一向我们述说着古越文化和动人的故事,引来了国内外许许多多的游客。

  最让人自豪的是那些名胜古迹。在西施故里最有名的数范蠡祠了,它背靠金鸡山。范蠡是越国大将军,他为了让越国老百姓不做亡国奴,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毅然放弃自己的幸福陪越王来到吴国,最终帮越王实现了复国的愿望,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在金鸡山脚下为他建了一座祠。走进范蠡祠正殿,抬头看到的是高3。5米的范蠡全身铜像。铜像背后和两侧长廊,有范蠡大将军*生事迹的介绍,还陈列着范蠡大将军一些抒发雄伟抱负的诗篇和文章。整座范蠡祠气势恢弘。朱瓦黄墙,各种木雕给人古朴典雅的感觉。西施故里还有名媛馆、越秀亭、裕昌号、郑氏宗祠……这些景点都很有名。

  西施故里拥有一条最繁华的美食街。美食街的食品让我回味无穷,吃了还想吃的数西施团圆饼了。西施团圆饼的面皮是优质的小麦粉混合适量荞麦粉制成的,极薄却不易破,饼馅是一种山地小萝卜擦成银丝,精选农家的前腿夹心肉剁碎,加上多种调料拌和而成,手工包制成小馒头般大小的团圆饼,放在蒸笼里蒸熟后,用文火煎烤成两面金黄色,最后蘸上特制的香醋慢慢品尝,薄薄的面皮裹着厚实的馅儿,一口咬下去,油而不腻、辣而不重、鲜香无比。美食街上除了西施团圆饼,还有周老汉臭豆腐、意大利风味冰淇淋……这些也很好吃。

  西施的传说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西施生于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当时吴越相争,越败于吴,越王勾践做了吴王夫差的阶下囚,受尽苦难。回国后,卧薪尝胆,决心复仇雪耻,他遍选国中美女,搜罗财宝,进贡给吴王,使之“惑乱沉缅”。西施就是被选中的美女,她出身寒微。但因为她姿色倾国,以身许国,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敬重。后人为了纪念西施的爱国精神,建立了西施亭、西施庙。西施亭位于浣纱亭。

  参观完西施故里,我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西施故里真美啊!”

游西施故里作文7

  你们知道我的家乡在哪里吗?我的家乡就在诸暨。我觉得,我的家乡里面西施故里是最美的,而且还是四大美女之一的故乡。

  春天,西施故里的柳树正梳着她又长又细的辫子,迎春花正展开自己的花瓣,迎接着春姑娘。看,在蓝蓝的天空中,飞来一群翩翩起舞的小燕子,它们从南方飞了回来。老爷爷,老奶奶们还来这里打太极拳。

  夏天,荷花开了,有的荷花已经打开了花苞了,还有的荷花已经像一个少女。青蛙在荷叶上跳来跳去,蝉在树上不知热得如何是好,蛐蛐在草丛中唱着欢乐的歌曲,小朋友们在水里抓着鱼,他们都开心极了。

  秋天,树叶变成了金黄色的,全部落到了大地上,好像给大地披上了一件金黄色的衣服。这时候,青蛙正在准备过冬的粮食。商业街的叔叔们正在加紧卖东西,因为很快就要过年了。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只有梅花生存了下来。这时候,湖面结了冰,在水里的动物都去冬眠了。小朋友在这里打雪仗,堆雪人。

  我的家乡很美,我爱我的家乡。

游西施故里作文8

  我的家乡在诸暨,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物产丰富、名人辈出······

  去年夏天我又一次走进了西施故里。一进门就看到一座石桥,石桥左右有许多白的似雪、粉的似霞的荷花,它们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快要破裂似的。一片片荷叶就像一个个翠玉雕刻的圆盘,有的高出水面,有的贴在水面上。

  我穿过石桥向右拐,来到“浣纱女群雕”前。群雕展现了越女浣纱的情景,她们老动的艰辛和欢乐,在此凝固成了青铜的交响乐。

  我们朝前走到古越街上,有让人垂涎三尺的臭豆腐,有栩栩如生的石雕,有博学多才的文宝斋······

  出了古越街,我们向左拐,来到郑旦路,一路上有范蠡祠、泰山庙、于任天纪念馆、郑氏宗祠、翰泽堂、名媛馆,真让人应接不暇,流连忘返。

  天渐渐暗下来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西施故里。我愿我的家乡越来越美。

游西施故里作文9

  来到西施故里,我先走进那宽敞的大木门然后跨过铁栏,走一百米就来到名媛馆,名媛馆里面有历代的美女和名人*也在名媛馆门口的碑上题词,诸暨人是个出名人的地方。我真为自己是个诸暨人,而感到骄傲。这么多的名人,他们的简介都让我大吃一惊竟然都是这么了不起。

  绕过音像店,就来到了着美丽的荷花池。荷花池里的荷花真是姿态不一:有的刚从梦中醒来,小小的;有的已睡醒,打着哈欠,肚子大大的;有的什么也不干,静静地呆在那儿``````

  接着我有去了电影幕的前面的那块小小池里玩气垫船,我当着船夫,边看着儿童电影,边当着那悠闲又“高利润”的船夫看着身旁的大湖边,湖上那一座座顶尖冒着珍珠的大塔,使它更加亮丽了!

  你说西施故里好吧!

游西施故里作文10

  今天,我慕名游览了西施故里。

  我乘车来到浣纱桥头,下车一眼就看到一块巨石上刻着晋代大书法家王王羲之“浣纱”二字,迎面扑来时阵阵清香,荷塘里红鲤鱼在嬉戏,蜻蜓在舞蹈。穿过荷塘,来到水埠,栩栩如生的雕塑吸引了我。他们有的在洗衣,有的在淘米,有的"在浣纱,有的在赶鹅……我惊呆了,舍不得移步。但被同伴拉着古越街,街上有古色古香古迹文物,有各种戏服,还有小吃——臭豆腐。边走边观看了诸暨的有关地方风俗习惯、地貌特产。最有趣的要算“四眼井”,人望下一看,仿佛看到了当年西施与郑旦在比美呢。最后,我们拾级而上。用了九牛二虎之力,

  登上了一览众山小的泰山庙,烧了香,捐了款,许了愿。出了庙,鸟瞰城关,浦阳江像玉带像西飘去,公路像一根带子,汽车像一只瓢虫在前进。走下台阶,我们又参观三贤馆和名人媛,我为家乡有这样的景色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西施故里真美啊!我爱你!


愚公故里作文 (菁选5篇)(扩展5)

——鲁迅故里优秀作文10篇

鲁迅故里优秀作文1

  各位游客,欢迎来到绍兴最有名的鲁迅故里,希望你们能开开心心地游玩。

  首先,我们要去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桌子上刻着一个“早”字,这是先生小的时候为了提醒自己上学不迟到而刻下的。三味书屋的后面还有一个院子,书院课程枯燥乏味,上课时,当教书先生讲得入神时,学生们就会偷偷摸摸地到这里来嬉戏。

  走完三味书屋,我们就去鲁迅纪念馆。那里有鲁迅先生的雕像,雕刻得栩栩如生。雕像旁还有一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千古名句。里面也有鲁迅先生一生的纪录和保留下来的书。还介绍了“闰土”,其实鲁迅在小说《故乡》中,以他儿时好友章运水为模特塑造了“闰土”的艺术形象。这里还可以看社戏呢!

  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玩耍过的地方,里面有一棵茂盛的大树,那时候,鲁迅先生夏天在这里乘凉,冬天还在这里捉过小麻雀。百草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块绿油油的圆弧形菜地,里面有许多青菜,土质也很松软。

  过了百草园,就来到鲁迅故居。这是鲁迅和家人的住宿,里面有许多房间,房间里有床、桌子、椅子、衣柜和马桶。

  鲁迅故里有许许多多美丽的景色,亲爱的游客们,希望这里能给你们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鲁迅故里优秀作文2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赵,可以叫我小赵或赵导。我们绍兴不仅风光秀丽,而且在历史上名人众多遍布着古代古迹与历史文化,是水乡、桥乡、鱼米之乡,有“威尼斯”的美誉。我们今天就来到绍兴代表型的景点——鲁迅故里吧!鲁迅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名人,他的名声早已遍布了全国。他还是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呢!

  我们先去鲁迅出生的地方吧!这里两道黑漆漆的大门,房子结构完好,大多用木砖构成的,一看就是书香大户人家。

  接着,我们又来到鲁迅的童年乐园——百草园精致的篱笆把园子围了一圈,除了那棵显眼的参天大树,其他植物依旧葱绿一大片,角落里有几座小泥巴墙,鲁迅经常在墙边玩石头,和朋友们一起捉蛐蛐,找蝉蛹,看蚂蚁搬家。在每个地方,几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最后,我们又来到三味书屋,它是鲁迅的学校,里面摆着一张张凌乱的桌椅,其中,鲁迅在桌子上刻了个“早”字。说起这“早”字,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有一次鲁迅因家中有事而迟到,受到了老师的斥责,他就在课桌上刻了个“早”,来告诉自己不能拖时间,因此他没有再迟到过。

  鲁迅故里已经游完了,希望大家能了解绍兴。

  我的讲解完毕,谢谢大家。

鲁迅故里优秀作文3

  鲁迅故里在绍兴市区内的东南面。鲁迅故里内,有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小路直直地穿过古色古香的小店。石板小路转弯就是大家熟悉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

  百草园,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玩耍的地方。里面有四块不大但整齐的田地,田地里种着碧绿的大白菜。你要是看到,准会直流口水,那绿的像被颜色染过一样。一阵微风吹来,大白菜们纷纷跳起舞来,仿佛给大家表演。四周有一道栏杆,好像给田地穿上了件朴素的衣服。井是那样的深,深得王野望不到底。可惜没有水,可能是怕我们小孩子掉进去吧。

  最想要去的,当然是那有花园的,鲁迅先生小时候学习、上课的三味书屋了。三味书屋大约35*方米,“三味书屋”的匾额下方有一张松鹿图,两旁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弟,大囊有味是诗书。鲁迅先生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叫,书桌右边有鲁迅先生亲手刻得“早”字。这“早”字可是有来历的哦。可不是乱画的。如果你不知道,可以问问你的爸爸妈妈。三味书屋的后面,有一个小园子,园里有三棵树:两棵桂花树,还有一棵是梅花树。听说那棵梅花树有一百多岁了。

  我就不愿抛弃那美丽的鲁迅故里啊。

鲁迅故里优秀作文4

  大家好,我姓徐,大家就叫我小徐好了。绍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有米乡、鱼乡、水乡和酒乡之称。绍兴还出现过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今天我就带大家参观一下鲁迅故里吧。

  走进鲁迅故里的大门,就来到了百草园,鲁迅先生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角树,紫红的桑葚……单是周围的短短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乐趣。”童年时代的鲁迅和他的好朋友在百草园里玩耍:春天,他们在菜地里抓蝶;夏天,他们在树底下乘凉;秋天,他们吃着桑葚;冬天,他们在雪地里捕鸟。

  过了百草园就到了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里有七八张桌子,中间是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的座位,鲁迅先生的座位在左上角。有一次他上学迟到了,寿镜吾先生用戒尺狠狠地教训了他一下,鲁迅为了以后不再迟到,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

  各位游客,今天的游程到此结束,希望你们在绍兴玩得开心快乐!

鲁迅故里优秀作文5

  鲁迅故里使我们绍兴一个著名景点,也是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那-天,我和妈妈-起去鲁迅故里。刚到门口,我和妈妈就惊呆了,那尊金灿灿的像十分吸引眼球,特别是胡子,胡子最引人注目了。旁边还写着四个大字“鲁迅故里”。我们走了进去。里面的人真是人山人海呀!我和妈妈用力挤了进去,刚才挤在里面真难过,差点喘不过气了。里面的地方真多呀!有三味书屋、百草园······还有许许多多,说也说不完。先说三味书屋吧!

  “三味书屋”的名字起的真好,里面果然有许多书。那几本感觉像是古代的书。还有几本跟本就不知道是什么书。“百草园”的名字也真不赖呀!里面的花花草草的确很多。有萝卜、白菜、牡丹花······十分的多。里面还有一座不大也不小的假山。

  啊!美丽鲁迅故里,你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喜欢你,因为你的广大。我们敬佩你,因为你的美丽。鲁迅故里你是多么的引人注意。你的宽广,使我们难以置信。你的美丽,使我们难以忘怀。

  游了鲁迅故里之后我终于知道鲁迅故里是什么样的了。风光秀丽的鲁迅故里。

鲁迅故里优秀作文6

  大年初七,我们一家自驾游,目的地是鲁迅的故乡——绍兴。一路上,妈妈为我介绍了一下鲁迅,说他是个伟大的文学家,对*的文化有非常大的影响。我非常激动,因为我第一次可以亲自去伟大人物的家乡看看。

  一到了那里,我就迫不及待地跟着妈妈去参观了鲁迅故居。穿过台门斗,隔一小天井,就是一间普通的泥地*屋,往东走过侧门,绕过拐弯处的石栏水井,沿长廊进内就是当年鲁迅一家的住处。那里主要为我们展示了鲁迅和他家人居住的地方,各式各样的房间,导游为我们介绍,说鲁迅故居充分体现了清朝末年绍兴台门的风格。我走在其中,一边看一边想:原来,大文学家住的房子是这样的!接着,我们又去了鲁迅纪念馆,在那里我对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了一些了解,闰土、阿Q、孔乙己……

  妈妈说,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我将认识这些鲁迅先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些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我心里很激动,要是以后老师上课的时候,我就可以骄傲地说:“我去过鲁迅的家乡,还吃孔乙己吃过的茴香豆呢!”

鲁迅故里优秀作文7

  鲁迅,这个人我不用说你们也知道,他可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哟!他的作品《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等许多作品已经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二十多个国家几乎都能看到他的作品呢!

  鲁迅故里最受欢迎的当然是鲁迅纪念馆,那里人山人海,我都找不着哪里是墙了。忽然,我发现一处凹进去的墙壁边围着一群人,黑压压的一片,可壮观了。我赶紧拉着叔叔去看,呀,里面竟然在播放灯影剧,正在介绍鲁迅以前的生活,怪不得会吸引那么多人呢!看了一会儿,我们*展厅去看鲁迅写的书。哇!那书架有七八米长,而且有两排呢,到底有多少书呀!要写几天才能把书写完呢?鲁迅真是太厉害了!

  走过百草园,来到了大名鼎鼎的三味书屋,那儿还有可能刻着鲁迅当年上私塾读书时刻的“早”字呢!只可惜三味书屋关着门窗,我们没见到。

  叔叔今天还破例让我们乘一下乌蓬船,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恨不得直接跳到乌蓬船上去玩呢!那乌蓬船一条条油亮亮的,乌黑的船身闪着油光,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闪亮。乌蓬船开了,一摇一晃地摆动起来,在猛烈的阳光下前进着,漂泊着,一摇一晃地驶向终点……

  鲁迅故里,你让我更近一步走进鲁迅,走进他的心里,去阅读他内心的想法……

鲁迅故里优秀作文8

  各位尊敬的团友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导游,我们今天要去的鲁迅故里。希望今天大家玩得开心,愉快。

  鲁迅故里主要由三味书屋,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和百草园组成。

  我们现在首先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当时的私塾,学生的课桌都要自备的,所以屋里的课桌摆放的不整齐。这张桌子是当年鲁迅鲁迅先生使用过的,大家还可以看见在上面有个“早”字。之所以他会课上这个字,是因为他在上学期间,父亲生病了,他为了给父亲抓药而上学迟到,私塾先生十分生气,于是打了他三戒尺,可鲁迅并没有为此而讨厌学习,于是他就在桌上刻下“早”字,提醒自己今后不能迟到。

  三味书屋后有个百草园,私塾里的课程枯燥无味,所以每当先生讲得入神的时候,自有学生会溜出去玩。

  现在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周家老台门,故居由青瓦粉墙,砖木结构而成。里面有起居室,闺房卧室,少爷房间登鲁迅先生及他的家人所居住的住所。

  我就先介绍到这里了,其余的就请大家慢慢参观,大家可以在参观的过程中拍照留念,看一看。当然,同时请大家不要破坏公物,并且要照看好老人和小孩。谢谢大家!

鲁迅故里优秀作文9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绍兴鲁迅故里来游玩,我是你们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钟导或叫小钟。我祝你们游玩愉快,请大家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谢谢配合!

  好!今天我们要达到的第一站是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是周家聚集多年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不像现在的框架结构。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留,所以今天我们大家才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

  在不知不觉中,我带领着游客已经来到了“百草园”。我便情不自禁地滔滔不绝地说:“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闻名中外的‘百草园’,你们千万别以为这个园子种的都是青草,其实这个园子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这个菜园*时种一些瓜果蔬菜,秋后用来晒谷子;并且还是鲁迅儿时的乐园,鲁迅常常在石井栏上跳上跳下,和小伙伴玩耍。

  接着又来到周家老台门。周家老台门是目前保存最好的典型台门建筑。台门主体的"建筑有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后楼共四进。一般来会客、祭祖用。

  各位游客,我的讲解到此结束!现在解散。

鲁迅故里优秀作文10

  暑假里,我们一家三口坐着高铁来到了杭州,而且我们还去了绍兴、乌镇。今天,我就和大家说一说绍兴的鲁迅故里。

  到了鲁迅故里门口之后,我们看见了一堵非常引人注目的墙,墙上写着“鲁迅故里”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透过这面墙,里面有一条古街,在古街的入口处还有鲁迅的雕塑,这面雕塑是鲁迅小时候学习的样子。

  穿过古街,我们来到了“三味书屋”,这是鲁迅学习的地方,步入“三味书屋”,便看见了一间教室,里面摆放着五六张书桌,其中,在前排靠右的那张书桌就是鲁迅学习用的。远远望去,在他的书桌上刻有一个“早”字,这是因为鲁迅每天早上都会读书又要干家务活,有天上学迟到了,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他,所以鲁迅就在书桌上了刻下了一个“早”字,时刻提醒自己上学不要迟到,从此,他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另外,还有鲁迅少年时读过、学过的三本书。

  最后,我们又去了百草园,那个地方是鲁迅小时候玩耍的地方,并且还有花花草草、菜、果树。

  今天的旅程到这就结束了,等有机会我还会来绍兴。


愚公故里作文 (菁选5篇)(扩展6)

——鲁迅故里游记作文10篇

鲁迅故里游记作文1

  今天,我和妈妈又去鲁迅故里玩。

  鲁迅故里的游客真多啊。我先去鲁迅小时候玩过的百草园。妈妈给我讲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我在想,这么高的桑树,蚕宝宝怎么爬上去呀?我在矮墙边发现一只小小的蚱蜢,它一跳就跳进草丛,再也找不到。

  我又去鲁迅故居、鲁迅祖居和鲁迅纪念馆。最好玩的是三味书屋,我早就听妈妈讲过鲁迅刻“早”字的故事,但是却没有找到那张桌子。接着,我和妈妈坐在三味书屋里,有一位老先生给我们上课,上的是《三字经》。老先生很瘦,穿一件长衫,戴一顶有长辫子的帽子。他让我们一起跟他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告诉你,念不出老师要打手底心的。我觉得挺好玩,忍不住大笑起来。老师还教大家作对,对上有小礼物。老师说:“茴香豆。”妈妈第一个对:“花雕酒。”还有的对:“霉干菜,臭豆腐。”老师把小礼物送给妈妈,妈妈又送给我。后来,妈妈又用“比目鱼”对出老师的“独角兽”。老师说:“妙哉,这正是鲁迅小时候对的。”原来,妈妈刚好看过这个故事,想不到派上用处。

  今天真不错,游鲁迅故里有这么多的开心事!

鲁迅故里游记作文2

  今天,妈妈说要去鲁迅故里参加小队活动,我非常高兴。于是我早早地起床,来到鲁迅故里。妈妈请来讲解员赵阿姨,她让我们戴上听讲器,说:“等一会儿104班的同学们要跟着我不要离我太远,不然会听不到,知道吗?”我们连忙说:“好的”,赵阿姨说:“我们的旅程开始”。

  我们先来到“鲁迅祖居”。这里有一个佛堂,挂着一幅壁画,画上有三个人,里面有鲁迅的爷爷呢!接着,我们穿过小桥来到“三味书屋”,也就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就像我们现在的学校。我看到鲁迅的桌子上刻一个“早”字。原来那时鲁迅的父亲得重病,妈妈让鲁迅到当铺拿衣服换钱买药,给父亲治病。因为这鲁迅上学迟到,受到先生的责打,于是鲁迅在桌子一角刻一个“早”子,提醒自己以后不能迟到,做什么事都要早。不一会儿,我们又来到鲁迅爷爷的新家“周家新台门”里面有许多房间,有淑女房。藏书房。少主房……还有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爷爷小时候玩耍的地方,这里可以捉蛐蛐。挖何首乌,还有一畦碧绿的青菜。高大的皂荚树和桑葚,给鲁迅爷爷带来欢乐。最后,我们和赵阿姨合影留念,她讲得非常好,我们都能听懂她讲得内容。

  今天我学到很多关于鲁迅爷爷的故事,我要向鲁迅爷爷学习,做一个好少年。

鲁迅故里游记作文3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日本留学,后来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去。我特别想去鲁迅故里参观,这个暑假,爸爸妈妈终于有时间带我去绍兴鲁迅故居里游玩。

  一下车,我们便急忙奔向鲁迅故里。一踏进鲁迅故里,就如同踏进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鲁迅故里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有三味书屋、百草园、鲁迅纪念馆和鲁迅祖居。

  沿着石板铺成的道路,我们来到鲁迅祖居。这里主要介绍鲁迅先生的家庭成员和有关他们的各种图片资料。我解到,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只是他的笔名,因为他写文章大多以自己的笔名来写,所以后人反而更熟悉鲁迅这个名字。周树人和弟弟周建人,周作人并称为周氏三兄弟……

  参观完鲁迅祖居,我们来到百草园。百草园占地近2000*方米,原是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时种瓜菜,秋后用来晒谷。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代的后园: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百草园给鲁迅的童年带来无限欢乐!

  接着,我们来到著名的三味书屋。只见隐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匾,匾上写着:"三味书屋"四个大字。听说有一次,鲁迅父亲因病卧床不起,他为给父亲买药,结果上学迟到。先生狠狠教训他。从此,鲁迅再也不敢迟到。为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鲁迅在课桌上深深地刻一个"早"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那张刻有"早"字的书桌,还被摆设在三味书屋里。

  走出鲁迅故里,我们看到一堵墙,上面有鲁迅的上半身画像和一条古街。只见鲁迅穿着长袍,一只手拿着香烟,双目炯炯有神地望着前方……

  瞻仰鲁迅故居,激起我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崇敬之情。稽山常青,镜水长绿,鲁迅的浩然正气,高风亮节永留人心!

鲁迅故里游记作文4

  在课文中我学到很多关于鲁迅的文章,比如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看过鲁迅写的小说《阿Q正传》,《祝福》等,知道了鲁迅是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我也是绍兴人,趁着这个寒假,我要跟着书本游绍兴,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鲁迅故里。

  鲁迅故里位于绍兴鲁迅路。大年初一,爸爸开着汽车,带着我和妈妈,到了鲁迅故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巨大的鲁迅画像,画像上的鲁迅叼着烟斗,看上去十分和蔼可亲。门口的广场那是人山人海,可能是因为过年的原因吧,人比*时多了一倍以上。随着人流,我们来到了祖居的内部,祖居是老式的*房,木门木窗,门槛特别多,地板是青砖铺的。院内房间井然有序,虽然是老房子,不过什么也不缺,足以体现出到时大户人家的气派。厨房,书房,绣房,藏书阁,淋浴间等许多房间,都十分宽敞。厨房里有一口三眼大灶台和水缸还有几个水桶,那个时候没有自来水,所有的生活用水都是人挑的。淋浴间里有一个水桶,应该是用来洗漱的,书房里桌子椅子,笔墨纸砚样样俱全。边走边看,我们来到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堂前一块牌匾,四个端端正正的大字——三味书屋,下面挂着一幅图画,厅中间一张八仙桌,左右两边各有两张桌子,是鲁迅和他的朋友用来学习的,两边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写着: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右边有一个拱门,里面是内院,也许是当时的教书先生的休息场所吧。参观好三味书屋,我们又来到了鲁迅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玩耍的地方——百草园,现在的百草园与以前的百草园大不相同,虽然我找不到书上写的何首乌,但是现在的百草园也很漂亮,种植着各种植物和蔬菜,就是一个大菜园,一垅垅菜地绿油油的,显得生机勃勃。

  游历鲁迅故里,接受文化熏陶,了解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乐于助人的好人,他是我们的榜样,以后有时间我一定还要去鲁迅故里去纪念鲁迅。

鲁迅故里游记作文5

  来到了鲁迅故里,刚一进去我就想起了鲁迅爷爷,鲁迅爷爷是在三味书屋里读书,在百草园里与闰土一起玩耍……

  小鸟在天空中飞着,又飞来一只小鸟,两只小鸟好似在玩耍,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鲁迅与闰土在百草园玩的过程,鲁迅在当时是一名富家子弟,家里是当官的,而闰土是一位出生贫穷人家的孩子,可鲁迅和闰土是那样和*相处,鲁迅并没有仗着自己家有钱而看不起闰土,反而两人互帮互助,非常友好,鲁迅的品德是那么可贵。天空湛蓝如洗,大地生机勃勃,看到百草园的树和菜,就会看鲁迅和闰土一样,他们的友谊,品德……

  我们又来到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不大不小,在许许多多的课桌中,我看到了一张特殊的桌子,上边带有一个“早”字,我又四处环视了一下,没有一样可以取暖的东西,地板又那么破,全是石头,那不更冷了?如此恶劣的环境,鲁迅爷爷怎么在里面上学呢?看到许多鲁迅的书,我想:“鲁迅一定学习很刻苦!”有一次,鲁迅爷爷早上上学迟到了,老师罚了他之后,鲁迅还勉励自己以后不能迟到,便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原来鲁迅是一个这么努力的人啊!鲁迅在班里也不把自己的地位放的很高,把自己认为成一个普通学生,此后的鲁迅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依次有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大雁飞过天空,为天空增加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们也应该学习鲁迅这种努力学习,发奋图强的精神,同时也应该学习闰土这种珍惜友谊的人,鲁迅故里可谓是名胜古迹了,小草从石头缝里长出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鲁迅故里游记作文6

  周末,爸爸开车带我和妈妈一起去了绍兴。去绍兴前我翻了资料,了解了绍兴是一座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人之乡。名人有鲁迅、蔡元培、*、秋瑾……使我对绍兴越来越期待,恨不得长一双翅膀马上飞到绍兴!

  大概开了1个半小时的汽车,我们到了鲁迅故里,它坐落在中兴路,是一条保护比较完整的“老街”。街道两旁是古色古香的民国建筑。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过一段话: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叫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蝉鸣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突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实在是太美了,我迫不及待地排队进去一看究竟,可是在我眼前的却是一块普普通通的菜地,没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也没有蝉、黄蜂、云雀,我问爸爸为什么他能写得这么美?爸爸说他从小就喜欢看书,钻研,运用美妙的文笔写得活灵活现,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我很惭愧,要向鲁迅先生学习,刻苦钻研,认真学习,以后成为有用的人!

  从百草园出来我们坐了乌篷船,这是绍兴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因竹篷被漆成黑色而得名。船的两头有竹篷,船身比较小,我们只能坐着,船夫叔叔说不能站起来,容易失去*衡翻船,我吓得靠着爸爸一动不动。船夫叔叔可厉害了,一只手一只脚就可以滑动船桨,让船稳稳地前进。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三味书屋,爸爸告诉我这里是私塾,就像我们现在的学校,是上学的地方,很小的一个房间,正对着门的墙上挂着一块匾,写着“三味书屋”四个字,匾下面是一幅画。放着几张桌子,靠左边墙角的位子就是鲁迅先生的,当年他为了给父亲买药迟到了,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他,他在书桌上就刻了一个“早”字,时刻提醒自己不迟到。鲁迅先生不愧是一代名人,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都严格要求自己,值得我们学习一生。

  我们又去了沈园,越王台,鲁迅祖屋……学到了很多成语,典故,古诗,这趟绍兴行让我受益匪浅,等我学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我还要再来一次,肯定又是另外一种心情!

鲁迅故里游记作文7

  今天,我们去了鲁迅故里。

  一大早,就有三辆大巴车早早地等在学校门口。我们乘坐的是4号车,可是老师让我们先到教室集合,再统一上车。到了教室,我看见已经有20多个小朋友在了,老师则没来。又过了好一会儿,老师才来,这时候,人已经特别多了。等到人都到齐的时候,老师说:“大家排队上车吧!”大家立刻欢呼起来,我们早就迫不及待了。

  到了鲁迅故里,车子停了下来,大家一个接一个地下车了。我们首先去了鲁迅故居,里面有好多鲁迅用过和看过的东西。第二个参观的是三味书屋,里面有鲁迅在课桌上刻过的“早”字。不过,课桌不像我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是用木头做的,因为那时还没有不锈钢和塑料做的课桌呢!第三个去参观的是百草园,可是我并没有看到几百种草,数来数去也只看到十几种草,并没有看到预期中的几百种草,我有点失望了。

  参观完百草园之后,老师就带我们回学校了。路上,大大小小的店铺在嘈杂的人群中高声叫卖着。臭豆腐、羊肉串和冰淇凌的香味直扑我们的鼻子,馋得我们都直流口水。可是,我们不能买东西,所以,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它“溜走”。

  鲁迅故里是绍兴的一处名胜古迹,我们要爱护它们,更要尊重他们。绍兴是一座千年古城,除了鲁迅故里,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故居、大禹陵,还有蔡元培故居等等,真为自己生活在绍兴感到骄傲!

鲁迅故里游记作文8

  周日的下午我早早地做完作业,跟爸爸妈妈来到了鲁迅故里。鲁迅是一位*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浙江绍兴人。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鲁迅出生的地方,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里,青砖黑瓦,大都是砖木砌成的,从大厅、书房、藏书室、卧室、客房直到厨房,一间接着一间,多得让我看得都快搞不清东南西北了,可以看出鲁迅家原先是个书香门弟。

  跨出周家老台门,我们继续参观鲁迅纪念馆,这里详细介绍了鲁迅坎坷的人生和他发表的名著,他写的文章意义深刻,书法优美,图文并茂,一件件一篇篇,让我们为他的一生感慨,更为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感动。

  接着,我们来到鲁迅的童年乐园——百草园,精致的篱笆把园子围了一圈,除了那棵显眼的参天大树,其它植物花草依旧葱郁一片,角落里还有那道泥巴墙,我们似乎还能在这个角落里找寻到鲁迅的童年身影。

  最后,我们去了三味书屋。据说孝顺的鲁迅因为照顾生病的爹爹,上学迟到被先生责骂,于是,下定决心在课桌上刻下一个“早”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迟到。

  我想:鲁迅先生虽说出生名门,学习的条件对当时来讲是相当的优越,但最重要的他有顽强的毅力和对祖国的热爱才成就了后来伟大的革命事业吧。

  我要向鲁迅先生学习。

鲁迅故里游记作文9

  去年的国庆节,我们一家人去绍兴游玩。经过了长达五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充满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鲁迅故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浮雕上刻着的“鲁迅故里”四个大字,显得格外苍劲有力。顿时,一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浮现在我的眼前。

  走进街巷,这里人山人海、人流如潮、热闹非凡。街道两旁有着许多古香古色又不缺乏现代气息的建筑。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各类特色小吃更是让人垂涎三尺,忍不住驻足品尝。走着走着,便来到了鲁迅故居,他的家可大了,七拐八拐的,好多屋子。绕过正厅,有一个园子,那就是有名的百草园,鲁迅儿时的乐园。也是人们最向往的地方,许多游客在此拍照留念。在前厅院里,有几尊铜像,一边是和蔼可亲的继祖母摇着扇子给小时候的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傅”的故事,看见一旁坐在椅子上的鲁迅认真听故事的样子,想象着当时的情形,此刻的我忍不住沉醉在当时的故事中。

  走出百草园不远就到了鲁迅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在讲堂的中央有一块扁,上面刻着“三味书屋”四个醒目的大字,石扁下面是一幅画,画上有一只梅花鹿正伏在一棵古树下。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照老样子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的那张是鲁迅用过的。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早”字。字是横着刻的,很像一个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巧玲珑的火把。爸爸告诉我这个“早”字有一段来历: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料理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认真的寿老先生严厉地对鲁迅说:“以后要早到!”勤奋好学的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小小的“早”字。他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从鲁迅故居出来,天色渐暗,天空飘起了细细的雨丝,踏在窄窄的青石板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大家似乎都沉醉在这迷人的夜色中。随手取出一把茴香豆,跟随爸爸妈妈上了摇摇摆摆的乌篷船,在头戴乌毡帽,手摇轻篙的船家带领下,结束了一天愉快的旅行!

鲁迅故里游记作文10

  随着公交车的颠簸,我来到了鲁迅故里。

  一下车,我就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浮雕,上面雕刻着四个大字——鲁迅故里。我想这下可以见识见识鲁迅故里的风采了。

  鲁迅故里的土特产和古玩不计其数,都是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进去之后,就有一阵臭豆腐的香味扑鼻而来,我就连忙跑到卖臭豆腐的地方,买了一份。

  鲁迅故里的臭豆腐可是颇负盛名!那个臭豆腐炸出来的臭味越浓越好吃。我吃了一个,那种滋味比得上山珍海味,外脆里嫩,包裹着金黄色的脆皮。脆皮一下子脱落下来,剩下的洁白无瑕的豆腐柔嫩无比,望着湖畔上漂泊的乌篷船,吃着本地的土特产——臭豆腐,也是颇有一番风味。

  我们在一弄堂口歇脚时,看见一位工作人员在给陶瓷釉彩。

  鲁迅故里的陶瓷也是挺有名的。陶瓷的做工精致,巧夺天工。我也来为陶瓷釉彩。我先是在瓶中央画一个人,那个人手里拿着一朵花,瓶口染成红色的,代表喜庆,瓶底就画一个福字。瓶的边缘我就画了几棵小草,就完成了我的著作。

  紧接着,我就走进了鲁迅故居。

  鲁迅故里最著名的就是鲁迅的故居了。鲁迅的故居分祖屋和故居,祖居是鲁迅爷爷的爷爷住的,跟鲁迅无关。最主要的就是鲁迅故居了。最让我感到稀奇的就是鲁迅的仓库。鲁迅的爷爷是清朝时代赫赫有名的大官,家财万贯,但由于最后家庭破落,只留下了套祖屋给鲁迅和周作人。鲁迅的仓库下面有一口类似井的一个大口,里面是个地窖,是专门窖藏酒的地方。也可以根据地窖改变地面温度。

  最后,就是百草园了,百草园有一个石井,是周家汲水浇地之处。童年鲁迅经常在这玩耍,在石井上跳上跳下。

  由于鲁迅故里的景物太多太多,我就不给大家一一道来了。鲁迅故里闻名中外,景物数不盛,吸引了不少国外游客,我们随同他们一起浏览了各个景点。

  鲁迅故里,虽然没有像五彩池一样的色彩缤纷,也没有像泰山一样高大雄伟,但是,它有自己独特的风貌,那种带有*历史文化的风貌!


愚公故里作文 (菁选5篇)(扩展7)

——《愚公移山》说课稿5篇

《愚公移山》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2分钟)

  (1)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 “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

  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

  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

  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

  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①壮举

  ②移山传说

  ③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④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⑤愚公不愚

  ⑥智叟不智

  ⑦永不放弃

  ⑧感天动地移山情

  ⑨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或毕力*险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三段:“愚”“智”之辩或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或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

《愚公移山》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2分钟)

  (1)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

  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①壮举

  ②移山传说

  ③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④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⑤愚公不愚

  ⑥智叟不智

  ⑦永不放弃

  ⑧感天动地移山情

  ⑨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或毕力*险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三段:“愚”“智”之辩或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或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

《愚公移山》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

  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

  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

  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2分钟)

  (1)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①壮举

  ②移山传说

  ③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④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⑤愚公不愚

  ⑥智叟不智

  ⑦永不放弃

  ⑧感天动地移山情

  ⑨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或毕力*险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三段:“愚”“智”之辩或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或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文章来源

《愚公移山》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愚公移山》,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可读性强,易于学生背诵、记忆;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教育性强,寓意深刻。文章通过讲述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本篇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了解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应该使学生在获取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实际运用能力,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本节说课中,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学会用全面辨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初中学生的基本学情,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文章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感悟寓言所传达的愚公精神。难点在于掌握文言文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第二部分教法分析

  作为初中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几十篇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具备了基本的独立阅读和欣赏古文的能力。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究发现、和问答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为了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我会配合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第三部分 学法指导

  有人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莫过于学习方法的知识,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秉承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交流,让学生学有所得,得

  之有法,培养他们阅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部分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这首歌曲学生都十分熟悉,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歌曲的旋律铿锵有力,听起来十分有气势,能起到渲染课堂气氛,振奋学生的精神的作用。然后在音乐背景中引入本课的导语,导语是这样设计的:这首歌曲大家一定都十分熟悉,它述说了*古代著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人对愚公的敬仰。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愚公到底是怎么把山移走的?完整的故事本身到底是什么样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首先通过多媒体屏幕向学生呈现这样几个问题。愚公为什么要移走两座大山?愚公移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哪些?愚公要把山移到何种程度?故事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

  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大声的朗读课文,按照自己的理解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字词的含义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在学生中间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最后我还要强调一下一些重点词语的用法意义、重点语句的翻译,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积累。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此版块共设置了两个问题:

  1.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2.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朗读课文,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两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做事不能量力而行,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要给学生表达自我意愿的空间,但也要倡导积极乐观适应时代发展的思维模式。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准确体会愚公精神。找到文本与现实的切

  入点,这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是学习本文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九年级的学生,概括出文章的寓意不难,应该要求概括性语言的准确和简练。后一问属于开放性话题,教师要注意主流的倡导,力求让同学们明白,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将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

  第四版块:布置作业 强化巩固

  为了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在本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作业:本文是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总之,对于本节课,我是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和方法为主线。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愚公移山》说课稿5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

  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6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下面具体谈谈问题的展开。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1。3段,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教学流程是先将学生分为男女两大组,男生找不利条件的语句,女生找有利条件的语句,并以读代答,进一步作口头翻译,教师适当点拨,并择要板书,可用多媒体逐一显示(板书内容详见最后的板书设计)。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和智叟就移山这件事都提出疑问会混为一谈,认为都是移山的不利条件。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读出两个疑问句不同的语气以及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明确:愚公之妻的话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智叟的话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说的,带有责难、讥笑和轻蔑的语气。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愚公之妻的话引起大家对运土石地点的讨论,促使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智叟的话引起愚公的反驳,并在反驳中阐明了人力无穷尽的观点。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这才显得自然合理。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写作特色。教学形式可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庸。京城氏之

  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方式是采用比较的方式,教师把结尾改为:“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两座山挖掉了。”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对比,让学生比较优劣,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比较,明确课文的结尾好,好在两个方面:一是词语运用生动,山神“惧”,上帝“感”,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惧”、“感”、“负”三字,表现出愚公移山的壮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二是富有神话色彩,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们往往“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第四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并正确评价愚公精神,这是学生感悟形象的重要环节,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之一。突破难点采用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就“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要给予鼓励,当然最终要明确:愚公精神并未过时。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丽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观点。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那是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现在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

  (学生互动交流后启发,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生活。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让学生在情感认知上达到实质性的飞跃。这一环节可激活课堂,使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形成活泼热烈的辩论局面,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拓展视野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现实意义,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从课本走出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

  学生交流结束后,要求学生将观点整理成文,写一篇小作文,题为《小议愚公精神》或《也谈愚公精神》。


愚公故里作文 (菁选5篇)(扩展8)

——游西施故里作文600字5篇

游西施故里作文600字1

  西施故里是我常去的地方,今天,我又来到了这里。

  走进大门,只见一堵石墙立在路旁,上面写着金色的大字:“西施和画家王冕都出在这里。——*”。旁边是一块指路牌。

  顺着指路牌,我来到了古越街,哇!这儿的房屋真是古色古香啊:有的窗户上刻着花草,那惟妙惟肖的花朵,似乎散发着一阵阵花香;有的屋檐上刻着玩耍的孩子,他们多么逼真,好像马上从屋檐上跳下来似的;还有屋脊上刻着一只只小鸟,栩栩如生的它们,让我好象听到了森林中那悦耳的鸟叫。屋顶,四个翘起的角上,暗灰色的瓦片盖在上面,多么美丽的古越街啊!

  古越街不仅有古色古香的房屋,还有让人垂涎三尺的传统小吃呢!

  一股臭豆腐味飘进了我的鼻子,我的脚便不由自主的走进了路边的小吃铺,我想:这么好吃的东西决不能错过,错过了我还能叫“美食家”吗?

  哇!老板把还冒着油的臭豆腐端上桌,“开始品尝美食啦!” 说着,我抓起一串,涂上红红的辣椒酱,送进我那张早已张得老大的嘴,那外脆里嫩、夹杂着一点油油的辣味的臭豆腐真是我永远也忘不了的美味!一串又一串臭豆腐被我一次次送进嘴里。

  沿着古越街往前走,我们来到了荷花池边。那里开着清秀的荷花。荷叶上闪动着一颗颗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多么象一粒粒珍珠啊!荷花静静地立在水面,我想:那一定是闭月羞花的西施的化身吧!水底,小鱼在荷叶下嬉戏,给荷花池带来了生机。偶尔,几只螃蟹在池底的石头上溜过,一眨眼便不见了踪影。

  啊,这美丽的西施故里!

游西施故里作文600字2

  咱们诸暨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家乡,后来人因此建造一群古色古香的建筑物——西施故里景区来纪念西施。西施故里就是西施洗衣服,也就是浣纱的地方。

  西施故里的门口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四个气派豪迈的字——“西施故里”。我游玩过好多次西施故里,有一次去的时候,西施故里还在拍电视《孤胆英雄》,引来了各地游客来观看。

  走进西施故里,有一座小桥两旁有两个大池塘,现在还有荷花呢!池中的荷花非常美丽,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从大圆盘中间,还冒出了几朵雪白的荷花,荷花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快要破裂似的;有的开出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开了,看起来真像西施,真不愧把荷花比做是西施啊!池塘里面有许多鱼无忧无虑地游着,乌龟偶尔也能见到几只。

  穿过青石板路,走过石桥,来到了大操场,大操场上最应人注目的石那些雕塑,那些雕塑栩栩如生,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劳动时的情景,其中,一位妇女手中拿着饲料,正在喂家中的鸡鸭呢!还有一个小孩子正在帮助长辈干活呢!有的在扇风车,有的在追鹅,有的在收稻谷……

  走过小桥是我最爱去的购物一条街,休闲茶楼、品牌咖啡、特色小食等应有尽有。我最爱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豆腐。那里的手工麻薯也是不得不尝的诸暨特色美味小吃。老妈总是要到千足珍珠店去一赏天然珍宝……

  从购物街旁的石阶下去,我们来到了浣纱江畔,江边的柳树像害羞的小姑娘垂下了头,对着*静的湖面梳理着自己柔软秀丽的长发,经常有新郎、新娘来拍照,留下永恒的纪念。

  回首看看绿树掩映下的西施故里,流动着一股美丽的神韵,一直吸引着我流连忘返。

游西施故里作文600字3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美丽的诸暨,我是这次旅行的小导游,俞博瀚,大家叫我俞导就可以了,我很荣幸和大家一起欢聚旅行的美好时光。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诸暨的名胜景区——西施故里。西施故里旅游区是绍兴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名胜景区,主要以西施文化为主题,充分展示古越文化和故里风情。它是一处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内涵丰富。游览设施健全,具有时代活动的风景游览胜地。整个旅游区面积为144*方公里,按功能划分为一轴一心六区。一轴为南北穿越整个旅游区的浣江游览带;一心指已有一定规模的西施殿景区,大片主入口管理区,鸬鹚湾古渔村景区,古越文化区,美苑休闲娱乐区,三江口湿地保护区,休闲度假区。

  大家一定是听说了四大美女之一西施的故事才慕名而来的吧!相传西施是一个大美女,为越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呢!她在越国困难当头之际,忍辱负重,以身殉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献给吴王,成了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最后,让吴国被越国所灭。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绝代佳人,在她的故里造下了今日的——西施殿。

  西施故里,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景点,我们先走进了*历代名媛馆,展馆以展示女性人物,按人物特征分为四大美女。转说中的神女。青史百家。才情淑女。巾帼英雄。然后我们又来到范蠡馆,范蠡祠面西南背靠金鸡山,气势恢宏,采用清伐民间建筑风格,黛瓦粉墙,古朴典雅。主要建筑除‘魁星阁’外,屋架及相应构件均从民间整体购买。接着我们又来到了郑氏宗尚‘耕读专家’。‘忠义孝梯’的传统,注重读书,讲究孝道。特别重视祠堂。宗谱的修建和编。

  很快,西施故里之旅就要结束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西施故里真的很美丽,欢迎大家下次再来参观。

游西施故里作文600字4

  今天是星期天,天空万里无云,我早早地起了床,因为陈老师要带我们这些小记者们去西施故里游玩,陈老师给我们排好队就出发了。一路上我蹦蹦跳跳、东张西望,心里很好奇。不一会儿,就到了西施故里门口了。

  我一进门,在我面前展现的就是一片美丽的景色,看见了几个美丽的亭台,亭台里坐着几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们说说笑笑,看上去很高兴,陈老师带着我们经过了许多小吃店、玩具店……,我们还参观了古代的桌、椅、床、越绣、小泥人……,真让人惊叹不已。

  我们还吃了团圆饼,里面裹着萝卜丝和肉松,那味道真让人回味无穷。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我们边走边吃,参观了范蠡祠、古代名媛馆……,我还知道了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是西施、貂禅、王昭君、杨玉环,她们长得都非常漂亮,真不愧是我国的四大美女啊!

  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禁赞叹道:西施故里真是我们诸暨人的骄傲。在我心中,它跟西施一样美。

游西施故里作文600字5

  今天,我慕名游览了西施故里。

  我乘车来到浣纱桥头,下车一眼就看到一块巨石上刻着晋代大书法家王王羲之“浣纱”二字,迎面扑来时阵阵清香,荷塘里红鲤鱼在嬉戏,蜻蜓在舞蹈。穿过荷塘,来到水埠,栩栩如生的雕塑吸引了我。他们有的在洗衣,有的在淘米,有的在浣纱,有的在赶鹅……我惊呆了,舍不得移步。但被同伴拉着古越街,街上有古色古香古迹文物,有各种戏服,还有小吃——臭豆腐。边走边观看了诸暨的有关地方风俗习惯、地貌特产。最有趣的要算“四眼井”,人望下一看,仿佛看到了当年西施与郑旦在比美呢。最后,我们拾级而上。用了九牛二虎之力,

  登上了一览众山小的泰山庙,烧了香,捐了款,许了愿。出了庙,鸟瞰城关,浦阳江像玉带像西飘去,公路像一根带子,汽车像一只瓢虫在前进。走下台阶,我们又参观三贤馆和名人媛,我为家乡有这样的景色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西施故里真美啊!我爱你!


愚公故里作文 (菁选5篇)(扩展9)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 (菁选5篇)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 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在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习惯句式(如……何?)

  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愁什么挖不*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①语言流畅。

  ②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第二课时

  逐段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

  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

  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

  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怎样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怎样呢?

  答案参考: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通过课堂练习,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6、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领悟故事隐含的寓意。

  2、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3、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

  【教学方法】

  1、借助注释,通过提问,师生讨论,相互检测等方式完成字词句的教学。

  2、通过朗读,把握讨论的方向,学生分组讨论。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由朗读,达到基本顺畅的水*

  二、每四人一组,由一人朗读,三人纠正

  三、师生比赛:教师朗读,学生选定一人(或毛遂自荐)朗读,学生评判,指出应改进的地方

  四、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

  五、围绕词义、句义,师生相互提问、解答,问题设计要巧妙

  例:

  1、愚公多大年龄?

  不到九十岁。

  且,将近

  2、“遗男”几岁?

  七八岁。

  龀,换牙,七八岁。

  3、移山是苦活累活的事,“遗男”的父亲同意他去吗?

  “遗男”没有父亲,

  孀妻,寡妇。

  4、有女性参加劳动吗?

  没有。

  夫,男子。

  六、各大组推荐一人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求绘声绘色

  七、在掌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师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八、围绕字意、词义、句义,相互拟题测试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1、让学生扮演愚公的妻子、智叟,分角色朗读愚公妻和智叟说的两段话。

  2、学生翻译这两段话。

  3、教师提问:愚公的妻子说的一段话应以怎样的语气朗读?

  关切、担忧。

  4、教师提问:智叟说的一段话应以怎样的语气朗读?

  轻蔑、讥讽。

  5、让学生揣摩当时两人的不同心理?

  愚公妻子:老伴儿,你一大把年纪了,挑运土石,身体能顶住吗?

  智叟:你这老顽固,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动,还想移掉两座大山?简直是异想天开!

  6、学生归纳两人对移山的态度。

  7、通过分析“杂然相许”、“跳往助之”,学生归纳愚公的子孙、“遗男”对移山的态度。

  8、教师提问:愚公的妻子、子孙及“遗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说明愚公的举动得到众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好事。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以及移山的意义

  (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义?

  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也可用自己语言回答:道路畅通,出入方便。如答“造福子孙”则更佳。

  3、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

  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

  ⑴ 山体庞大;

  ⑵ 工具简陋;

  ⑶ 劳力不足;

  ⑷ 路途遥远。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4、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

  因为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大山必能移走。

  5、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6、学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7、如果你是愚公,你如何解决大山阻塞的难题?

  可开凿隧道,可开辟一条山路、可搬家……

  8、在今天,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困难,除了需要愚公精神外,还需要什么?

  除了苦干,还要巧干、依靠科学技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们也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当然,也要学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1、你对课文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充分发挥想象,描写愚公等挖土运石的情景。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3

  教学要点:

  1、顺畅翻译全文。

  2、认识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难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愚公的形象及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有条件的应结合多媒体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竞赛活动导入(设问式导语,可不抢答,只引起思考):(用投影)

  “愚公移山”是(多选题):(答案:全选)

  A、寓言故事B、神话故事C、成语D、文章名E、歌曲名

  师:由此可见,“愚公移山”是极有名的寓言故事,它所包含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它作为成语,在现实(口头、书面)中,经常会用到。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会对这个故事有更全面的了解,会加深对故事所包含的意义的认识,或许还会对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列子(略);检查预习:注音(略)。

  二、口头表达活动:

  那么,谁能讲讲这个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生举手,讲后师评价,给个人记分)(此活动既练表达,又使教师了解预习情况,为下边的翻译作准备)

  三、朗读。师:接下来,我们看故事的原文是怎么讲的。

  1、范读(或放录音)。

  2、生齐读,师正音。

  四、翻译。

  1、第一自然段:(师为主译,重点词:方、阳)(投影。图示法,后边第二、四自然段均会用到。)

  图示一:华北地区图:有关省区、黄河、长江、汉水、渤海等。(见附图)

  图示二:山水阴阳示意图。(见附图)

  穿插竞赛活动:(抢答,给四人小组记分)

  “方七百里”是指:(答案:B)

  A、周长七百里B、四边长七百里C、七百*方公里

  2、第二自然段:生为主译,重点词:且、惩、险、曾、如……何、焉、诸、箕畚。

  ⑴四人小组分角色读:愚公、妻、“杂”、陈述语。

  ⑵每人口译,质疑互助。

  ⑶小组派代表质疑,别组作答或师答。

  ⑷指定某四人小组译全段(或分二组译),师或生指正。

  3、第三自然段:生为主译。重点词句:甚矣,汝之不惠;毛、虽、匮、亡。

  (具体操作步骤如第二自然段。愚公、智叟角色要读出语气与感情。)

  4、第四自然段:师为主译。重点词:已、之于(诸)、陇断。

  5、通译全文:

  ⑴每人口译全文(趁热打铁,加强记忆。)

  ⑵情境翻译表演:(给四人小组记分)

  ①抽一四人小组分角色译“聚室而谋”对话内容;

  ②抽一四人小组分角色译“智愚舌战”对话内容。

  (由译、演活动进入故事情境,过渡到对内容、写法的理解。)

  五、质疑活动。(师预先准备,与生的质疑相结合)

  师:刚才我们依靠集体的智慧攻下了第一关——翻译关,现在我们同样要用集体的智慧攻下第二关(最后一关)——内容与写法关,大家有没有信心?那么,大家对这个寓言的内容、写法方面有何疑问?或者说它在内容、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质疑点:)

  1、第一段写山之“方”、“高”有何作用?写其“本在……”有何用?(烘托移山之难;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2、第二段哪些语句写出了愚公一家移山的决心和情景?愚公是个怎样的人(涉及第一、二、三段)?(第一问略;志大智高,不畏艰难:山之大、年之高、路之远、人之嘲都难不倒他。)

  3、智叟是怎样阻止愚公的?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夸张、反问;静止的眼光,无所作为。)愚公是怎样指责他的?(对比、顶针、反问;发展的眼光。)作者给这二人起名字,有什么用意?(愚者实智,智者实愚。)

  4、其妻与智叟对待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从用词上可找出许多不同点,表现其不同的思想。)

  5、第四段写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什么说的?(“诚”即顽强的毅力、不畏艰险的精神。)为何不写终于挖掉了两座山,而要写成神助移山?(说明其“诚”感天动地;给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

  六、讨论活动。针对上述问题及生所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

  问题1、2、3由师引导生解答;

  问题4分组(四人组)解答;

  问题5师解答(由此导出寓意)。

  寓意:这篇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附:质疑与讨论中的板书

  阻神背走移

  无笑而止之高(感天动地)毕力*险不

  所一毛不能万仞叩石垦壤畏

  作如土石何方七百里寒暑易节艰

  为不若孀妻太行王屋始一反焉难

  七、一文一诗(歌)活动。(此活动提出即可,不占用上课时间)

  师:愚公精神确实感人、激励人。《愚公移山》这首歌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愚公精神很有帮助,课后大家把歌词抄写、背诵下来,体会这首歌词的写法,并学会唱这首歌(下次语文活动课上要用到)。

  附:《愚公移山》歌词(投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太行与王屋,凭的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唱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川,面对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八、艺术朗读活动。

  师:我们已经认真分析了课文,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看看比学课文前的朗读在感情、语气等方面是不是把握得更准。(指定愚公、智叟、妻各一人,“杂”3-5人,陈述语集体读。)

  九、竞赛抢答活动。(以四人组或以大组为单位,题念完后举手抢答,记分,对则给10分,错则扣10分(难度较大时,可不扣分)。对积极为集体争光者要表扬。可由师口念题,也可用投影,用电教*台则最好。以下竞赛题供选用,用几道题视需要及时间许可而定。)

  附:竞赛抢答题

  1、“指(故意念成zhi)通豫南”中“指”的读音是什么?

  2、江苏有“江阴市”,请问它在长江的:A、南面B、北面

  3、愚公的年龄是:A、90岁B、80多C、90多

  4、“聚室而谋”中“室”指:A、房子B、全家人

  5、“某人已有家室”中“家室”指:A、住房B、家属、家庭

  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焉”的意思是:A、语气词B、哪里C、于之(在这里)

  7、“杂然相许”中的“相”表示:A、互相B、一方对一方

  8、“诸位”与“公诸世人”中的“诸”:A、相同B、不同

  9、“公诸于世”的说法不妥,为何?(古文中只有“投诸……”、“告之于……”的用法,无“诸于”的用法。)

  10、愚公有几个儿孙:A、两个B、3个C、4个D、4个以上

  11、“京城氏”、“夸娥氏”中:“氏”的意思是:A、姓B、名C、字

  12、“遗男”是“孤儿”(失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的意思,文中的孤儿,他的母亲还在不在?

  13、“跳往助之”的“跳往”可否改为“前往”?

  14、“寒暑易节”指的是:A、一年B、半年(争议题,不扣分)

  15、“不毛之地”中“毛”指的是:A、草B、长草

  16、“杂然相许”中“许”的意思是:A、赞成B、允许C、答应

  17、“而山不加增”中“加增”的意思是:A、增加B、增高C、更增

  18、“不能自已”中“自已”的意思是:A、我B、控制自己

  1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已”的意思是:A、停止B、已经

  20、“方七百里”是指:A、周长七百里B、四边长七百里C、七百*方公里

  21、“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中,“二子”是指:A、第二个儿子B、两个儿子

  22、“帝感其诚”中,“诚”是指:A、诚实B、诚信C、忠诚D、诚心

  23、“太行、王屋二山”中,“二山”的说法与现代汉语相比,省略了一个什么词?A、数词B、量词C、代词D、副词

  24、“高万仞”是夸张的说法。古代的一仞是指:A、九尺B、八尺(或七尺)C、六尺D、五尺

  25、“愚公移山”是(多选题):(答案:全选)A、寓言故事B、神话故事C、成语D、文章名E、歌曲名

  26、愚公叫家人挖山用的是命令的语气,对吗?A、是B、不是

  27、愚公挖山的目的是: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8、愚公提出移山,其他几位家人都支持,只有其妻反对。这种说法对吗?A、对B、不对

  29、“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笑”的意思是:A、笑容满面B、讥笑C、笑微微

  30、本寓言也可看作是神话故事。神话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但又得有一定的依据。请思考,在地理知识方面,有哪些是本故事的依据?

  十、总结。

  1、通过本寓言,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如时间许可,可让学生总结)。

  2、同学们(或各组)的表现(以鼓励为主)。

  十一、作业布置。

  1、有关作业。

  2、下次(两周后)语文活动课我们将组织一次辩论。辩论的话题是:移山不如移家。一、二组是甲方,三、四组是乙方。请班长组织甲方人马(主辩、副主辩、五名发言人)准备挑战,请学习委员组织乙方人马准备应战。为使本方成为胜方,全班每人这两天都要提供炮弹——写好一篇辩论稿分别交给班长、学习委员。大家有没有信心搞好这次活动?

  附:华北地区图(略)

  山水阴阳示意图(略)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4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这则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播放背景音乐——歌曲《愚公移山》。

  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的“高峡出*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湖了。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通过学习《愚公移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1.时代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这一表现形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题解。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结尾极富浪漫主义,体现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信念。

  *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曾以《愚公移山》为题致闭幕词,鼓励全党全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坚持奋斗,排除万难,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一九五七年*同志又发出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伟大号召。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我们仍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本文是一则寓言。寓言是一种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体裁。篇幅比较短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或讽刺性。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也有的是人格化了的动植物。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经常采用夸张和拟人手法。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再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结构图。

  两山规模、位置:方七百里,高万仞;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移山方式:叩石垦壤,箕畚运

  移山时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移山冲突:愚公、智叟

  移山结局:无陇断

  1.这则寓言共写了哪些人物?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年且九十——且,将近。智叟——叟,老头。京城氏——京城,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龀——龀,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这样看来,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

  4.“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

  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

  5.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进行比较: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哪些话只由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由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是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

  “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是只有智叟才会讲。倒装句式的运用(谓语“甚矣”提前),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愚公的妻子是不会讲这样的话的。

  “且焉置土石?”这句话只有愚公的妻子才会讲。“况且把土块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她有这个疑问,说明她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智叟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这两句话,句式相同,内容相近,但表达的语气、感情却很不相同。愚公的妻子说:“凭您的力气,还不能削*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这是很合乎情理的疑问。智叟却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啊?”话说得过于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这些都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反对和嘲笑,亦即反对得更加强烈,跟愚公的妻子的“献疑”有所不同。

  再从称谓看,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汝”在文言里一般是表轻贱的称呼。

  6.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对移山的态度是“疑”,智叟是“笑”和“止”。“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把死书读活,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7.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两句。“杂然”“许”写出他们纷纷赞同、坚决支持的态度。“杂曰”句则进一步写他们不仅赞同,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

  8.那个“始龀”的“遗男”为移山做了什么?

  “跳往助之”;“跳”“助”,说明这个孩子是乐于相助、积极参加的。

  9.山移掉以后的好处,愚公想过没有?

  想过了,“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10.那么,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呢?他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的?

  “汝心之固……何苦而不*?”

  11.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即一句顶着一句,充分表现出语言的力量。“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是对“甚矣,汝之不惠”的有力回答;“……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是顶真法的连续运用,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最后总结一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使人感到特别有力。

  12.“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加增”是什么意思?

  “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是“增加”的倒装。“而”在这里起转折的作用。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这个结论水到渠成,很有说服力,无怪智叟要“亡以应”了。这就说明愚公在移山之前考虑得很周到,他不仅“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而且还“深明可移之理”。

  13.那么为什么有人觉得愚公愚笨呢?

  愚公笨不笨,关键在于用什么观点去看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做“大智若愚”。

  14.既然愚公不笨,那么反对愚公移山的那个智叟,是不是聪明老头呢?

  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这种人自以为聪明,其实不过是一点“小聪明”罢了,可见“愚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

  15.我们再来看一看最后一段文章。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愚公的无能,相反,恰恰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不止的顽强精神。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6.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正面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险”之利,有远大抱负)。鲜明对比——智叟实愚,愚公实智(愚公深明可以“*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侧面烘托——山高、路远,神惧、帝感(愚公有万难不屈的“*险”精神。)愚公形象即为:有远大抱负,有正确认识,有万难不屈的“*险”精神。

  17.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等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18.请大家想想,我们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现在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九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全文按情节发展过程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在地。这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对烘托人物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写愚公发起移山的经过和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初步展示了愚公的精神,为下文“答智叟诘难”做铺垫。这一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愚公倡议移山的原因和目的及其倡议得到儿孙们热烈响应的情形;第二层写愚公妻的“献疑”,说明移山的实际困难,还写了众人提出的解决困难的办法;第三层写愚公及其子孙们在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其中还穿插叙述了京城氏孀妻的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第三部分写愚公批驳智叟的诘难。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文中把两种对立的观点叙述得十分清楚,是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之所在。由此自然地导出故事的神话结尾。

  第四部分写愚公的话感动了天帝,王屋、太行二山终被移走。

  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

  1.故事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写法。有愚公和智叟的对比,也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对比。开头写二山之高大,中间写路程之遥远,结尾写操蛇神之“惧”和天帝之“感”,都有力地烘托了愚公。

  3.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愚公移山

  《列子》

  不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年且九十——年龄之大

  叩石垦壤,箕畚——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有利条件:

  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对比衬托——愚公发展的观点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

  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这堂课,我根据新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充分估计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精心设计了一些新颖的思考题。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扮演课堂的主角,教师仅起组织、协调学生的导演作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1.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过程与方法: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2、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3.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重难点】:

  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身心准备

  1、听歌:《愚公移山》

  2、听故事《愚公移山》.

  二、谈话引入、激趣。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三、了解作者及相关问题知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4、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

  惩()迂()焉()箕畚()

  荷()叩()龀()匮()

  亡()太行()惩山北之塞()雍()南

  一厝()朔东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疏通文字。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并画出朗读有疑问的地方。

  2、听读。

  要求,注意朗读有疑问的地方。(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

  3、自读课文。

  (同桌合作朗读,有问题的地方互相纠正)

  4、指明读

  师生共同评价

  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三、研读课文1——2自然段

  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质疑。

  学生提出疏通有困难的字、词、句。全班合作交流解决。

  3、指名学生翻译

  小组和其他同学补充。

  四、归纳交流

  指出这两段文字中的字、词、句中的特殊用法。

  1、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2、一词多意

  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4、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字

  五、小结

  六、作业

  1、背诵课文1、2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推荐访问:愚公 作文 故里 愚公故里作文 菁选五篇 愚公故里作文1 愚公的作文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