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和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一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1、了解“单元导读”。
(1)师:(出示*图)认识他吗?没错,他就是*人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这单元,我们将要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近*,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2)生读“单元导读”。了解怎么学?
2、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先通过一首长征诗来走近*。关于“长征”,你们知道的内容有多少?(出示长征示意图和阅读“资料袋”帮助大致了解长征。要点: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翻山越岭,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行军二万五千里。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因此,可以说,长征是永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也可以说,长征是*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1、师:当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在望,*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师范读:背诵全诗)
2、师: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4、6、8行一般押韵,大家读读这首诗,看看哪些字是韵脚?
3、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找出韵脚。
(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其他的同学仔细听,从正确和流利两方面进行评价。(课件出示诗歌《长征》)
指名读->全班齐读。(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着节拍读)
4、再读课文,思考:
全诗围绕哪句写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5、生交流,指导朗读这一总领句。
(二)读书思考,查资料批注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这首诗的总领句。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句来学习。“远征难”诗人是怎么体现的?而“红军不怕”又从何看出?请你们再读诗,画出相关词句,借助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及相关知识,把自己的想法在文旁作批注。
生自学,师巡视辅导。
三、作业。
1、读诗,思考,批注。
2、抄写生字新词。
3、《丛书》一到五题。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这首诗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2、 出示上节课要思考的问题:“远征难”诗人是怎么体现的?而“红军不怕”又从何看出?
二、 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 指导背诵
(一)体会“远征难”。
1、你是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长征中的“难”?
生答,师板书:逶迤、磅礴、千里雪、云崖、铁索。
2、从这些词句中怎么看出红军“远征难”的?
(1)逶迤、磅礴:师板画并出示课件体会五岭的长与乌蒙山的高。
(2)千里雪:看影片《丰碑》理解雪山的.可怕。
(3)云崖、铁索:金沙江和大渡河的难渡。
3、师小结:五岭、乌蒙山、雪山只是红军过“千山”的代表,像这样难越的高山总共有18座。长征难不难?金沙江、大渡河只是红军过“万水”的代表,像这样难渡的天险有24条。长征难不难?(难!)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万水千山的“远征难”。
(二)体会“红军不怕”。
1、长征这么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从何看出?
(1)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为什么*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
(2)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
(3)看影片《飞夺泸定桥》,理解“寒”(心惊胆寒)。
(4)请生谈对“喜”字的理解。
2、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三)体会感情。
1、师:长征这么难,但在红军眼中均只是**常常的事,红军均不怕。此时,你感受到*和他所带领的红军的什么精神?请用一个词来概括。(英勇无畏……)
2、师:是啊,正因为红军英勇无畏,所以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了!*说:
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这名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和红军胜利后的喜悦)
3、 再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三、 情感升华,背诵全诗。
1、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们愿意听一听《七律·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播放歌曲)
2、你觉得自己有没有走近*了?他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乐观的、英勇无畏的)
3、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七律·长征》来表达自己对**的缅怀及敬佩。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长征》是*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2009年,75前的10月,*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七律 长征》这首诗。
二、范读诗句。
三、看图。配诗、解意。
给画配诗(颔联和颈联),说一说每句诗的含义。
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感受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悟诗情
学习诗歌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诗歌,感悟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怎么样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呢?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和感悟。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课文,抓住诗句的重点词语,认真品味,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感悟。
(分小组自由读,感悟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播放《长征》诗歌朗诵。
六、拓展延伸:
探究;长征精神是什么精神?
新时代还需要长征精神吗?
总结:和*年代的长征精神脉脉相传,具有长征精神的人,就在你、我、我们身边。图片展示:运动健儿。*战士 科学考察队员
七、教师小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五岭
千山 乌蒙
不怕 岷山 只等闲
万水 金沙江
大渡河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
一、谈话导入汇报预习成果
同学们,几十年前,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的《七律?长征》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识记“腾、丸、崖、渡”4个生字,理解本诗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这首诗歌。(重点)
3)、初步理解诗歌大意。(难点)
1、同学汇报有关“长征”的知识
结合课前的预习资料,利用班级优化大师,随机选出同学汇报预习成果,点评,班优加分
2、课堂练习,利用希沃白板的课堂活动检测同学们对长征路线的掌握情况并再次巩固。
(随机抽选一名同学,完成课堂活动)
3、交流了解诗体
(板书:七律?长征*)
二、扫清字词障碍,正确朗读
1、齐读生字。
2、学习“会写字”,根据白板上的“汉字”工具出示生字笔顺,学生学习并书空。
三、自由朗读、读出节奏韵律
1、自由读。
2、生读。(班优随机选生读――评价)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明确诗歌大意
1、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是什么意思。
2、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并尝试解决。给大家六分钟的时间。开始(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3、学生汇报,诗歌的大概意思。
五、课堂活动,巩固重点词语的理解
六、有感情的朗读
多种形式朗读
1、齐读。
2、男生读、女生读
七、作业布置:
1、生字读、写各一遍。
(注意笔顺要正确,书写要规范。)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读出磅礴气势。)
本节课是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信息环境下进行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有如下不足:
1、在朗读环节,缺少了“范读”,缺少了学生学习朗读的“范本”,学生的朗读还不够出彩。
2、在理解诗意的环节,可以结合的相关画面的图片或者视频,会让学生有更直观的理解。如果能结合更好的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画面感觉,相信学生在理解诗意上会更透彻,更深刻。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篇(扩展1)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3篇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1
由于学生从未学过有关红军长征的相关课文,我就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红军长征的资料,课前正好赶上军博举办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展览,我就鼓励学生利用休息日到军博参观,对红军长征有一个系统地了解。这样,对于理解这首诗奠定了基础。
课上我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1、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分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时,我问学生: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红军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那该怎么读呢?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滚的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
这两句诗作者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学生理解到位后,我就指导学生朗读:怎样读出红军的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会读出感情来。
2、观看影像资料,再现红军长征时的情景,使学生受到感染,帮助学生进入情景,读出感情:
当分析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学生谈到暖、寒两个字,特别是寒字,学生体会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险,我就说: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吧!接着我就放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录像,学生看后,我说: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湍急的河水、枪林弹雨,你体会到了什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学生当时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
3、学生感受红军翻阅雪山的艰难时,我又放了一段录像,学生看到在茫茫的大学山上,红军战士,艰难地行走着,配上令人恐惧的音乐,使学生内心感受到翻越雪山的艰难。当时我听见前面的学生脱口而出:啊!这哪有路啊?这么陡,这么滑,怎么爬上去呀?然后,我让学生体会着红军的这份艰难读一读,那么,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读出来吧!学生自然能够读出来了。
4、给学生放广播员朗诵的录音,作为范读:
学生听时,十分认真,有的学生小声地跟着读,我叫同学学者广播员的样子读一读,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郭媛媛读这首诗时,感情充沛,真的有些吟诵诗歌的韵味了。
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表现出来。所以,朗读自然也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朗读不仅是感悟诗歌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
这节课我就是一次大胆地尝试,为我今后教诗歌体裁的文章积累了很多经验。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老师在课上说的话过多,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由于时间的原因,有些语句,学生体会得还有待深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正。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2
*的诗词艺术风格独具匠心。纵观历史人物,除三国中的曹操,既是著名的文学家,又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然后就是*了。*的诗词胸怀经纬,磅礴委婉,有指点江山,又有儿女情长。《长征》这首诗,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简笔画、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为了强化情感,拉近时空距离,大量采用情境引读,使学生随着作者想像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在层层推进中,情感走向高潮。而在拓展环节,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诗到词,从作品到文风,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学殿堂徜徉,使这节课充满了语文味,对学生的发展自是不言而喻了。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3
《七律长征》是*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我首先设计了精彩回放,走进长征。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和学生查找的资料中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再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教唱、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但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怎样让学生们感同身受?在课堂上,教学重点紧紧围绕“难”、“不怕”、“只等闲”,同读共赏,进一步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学生充分感知“远征难”之后,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体会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暖”与“寒”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通过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
整堂课以学生的感悟为主,以感带读,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在这里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对长征的英雄们肃然起敬。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未成熟,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像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学生读的还不够充分;对“七律”的把握和指导不够好等等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提高。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篇(扩展2)
——七律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3篇
七律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准备:
了解当年红军长征的背景和经过,搜集**的关于长征的诗词,读熟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手书的《七律 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了解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了解诗的一般常识。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声韵(二、四、六、八句),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指*直,仄指曲折。普通话的四声:阴*、阳*、上声,去声。古代汉语的四声和今天普通话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1)*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和阳*。(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4)入声。这个声调后来消失了。《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仄是:**|仄仄|**|仄,仄仄|**|仄仄|*。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起句**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这就是交替。)
四、出示教学目标(略)。
五、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逶迤(wēi yí ):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páng bó ): 气势雄伟的样子。
岷山(mín )
2.了解本诗的大致含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六、赏析课文。
(1)学生读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理解: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高度概括了红军在*和*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
难--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理解: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学生读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理解: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逶迤--绵延不断
腾--突出奔腾气势
磅礴--形容其巍峨高大
走--突出它的疾驰状貌
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学生读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理解: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代表。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金沙水拍云崖暖--形象地状写出了金沙江*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又神奇的情景。
大渡桥横铁索寒--a“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b“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c“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既3、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4)学生读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理解: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更喜--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七、整体感悟课文。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2.中心思想。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3.写作特点。
(1)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
(2)比喻、夸张手法的妙用。
目的: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八、听《长征》朗诵和歌曲。
九、课文延伸。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
2.长征是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3.长征途中最重要的会议是什么会议?
4.长征途中主要经历了哪些历史事件?
5.长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展示相关图片。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书面:导学练习。
附件一 板书设计
万水:金沙江 大渡河
远征难 只等闲 革命英雄主义
革命乐观主义
千山:五岭 乌蒙 岷山
附件二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本文具体教学有如下做法和思考。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
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知识较陌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未成曲调先有情”,既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二、讲读结合,引导学生感知诗意
1、播放范读录音,掌握好韵律
2、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评比自学标兵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汇报的过程显现学生动手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组织语言处理信息能力,汇报的过程也是自学方法交流的过程。
2、配乐让学生仿读,读正确读流利
3、默读体会诗的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教现成的知识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让学生自己选读,自主合作,循文探究,利用诗文中总分结构,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抓住“万水千山”总述句,让学生分头研读,分组讨论。体会如何“难”,但红军战士又怎么“等闲”
①选取哪些山?怎么难,但红军眼里怎样?
②选取哪些水?怎么难,但红军面前又如何?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基础是文本,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自由地讨论交流,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实现师生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会英勇无畏
1、出示插图,结合诗文进一步理解诗义。
2、抓住自己感受深的情节畅谈体会。
3、引导学生读书深情,诵出豪情。
4、最后一句作者的愉悦心情和你一样吗?
四、适当拓展,推荐爱国读物
1、长征故事你已经读过的有哪些?
2、推荐如《丰碑》《草地夜行》等读物。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
五、联系实际,激励攻坚克难
1、生活中也会通过这样的“山”“水”,结合生活说一说。
2、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长征精神呢?如何学会排除万难?
【设计意图】由生活步入教材,再由教材迈向生活,教材只是个例子,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力情感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
七律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长征》是*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情分析】
由于时间的关系,长征这一段历史,不仅是学生,连我们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产生了距离感,特别是作为广东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富足的生活中甚至产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不能试图通过这一节课,就让学生感到红军长征所表现出来的不朽。教学时应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辅以必要的课外课程资源,与文本相辅相成,从而引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的共振,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层次的感悟。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设计理念】
1、为了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首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拉近与文本距离。课前可让学生利用联网对长征资料进行收集。课上可让学生汇报对长征的印象,对诗意的理解,从而确定了教学的走向和纵深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的实效。
2、诗作为浓缩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的内涵往往是要用心去意会的。好的东西是不可能言尽的,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意会可以不言传。本课教学只要求学生大致了解诗意,而不是逐字逐句去解释。更主要的是紧扣诗眼,咀嚼涵咏,抓住“难”“不怕”“ 寒”“暖”和“喜”等词,紧扣诗歌的特点,凸现出语文味。以领悟情感为主线,当学生真正进入到文本背后去发现、去体会语言文字之背后作者那大无畏的豪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情引入
1、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信息说一说。(师生交流信息)
教师出示:
这是一次可歌可泣的远征,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甚至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
2、长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教师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年是2009年,75前的10月,*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整体感知,了解诗意
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把诗句读一读。
提示:“等闲、逶迤、磅礴、云崖、泥丸、岷山”的写法和读音。
2、五年级了,谁能说说有什么方法理解诗句。(如:问同学,上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看看注释,连词成句等等。)
3、学生运用方法自学,了解诗歌大意。
三、咬嚼诗眼,品悟诗蕴
1、读第一句:谁能用一个字说明红军长征是怎样的?(难!)红军面对这些难怕是不怕?(不怕)
板书:难 不怕
2、再往下读:哪些重点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长征的“难”和红军的“不怕”。
(1)引导学生装抓住:“逶迤”“ 磅礴”“ 寒” “千里雪”等重点词语理解“难”。
(2)引导学生抓:“细浪”“ 泥丸”“ 喜” “心开颜”等词体会红军的“不怕”
(3)这所有的一切所一句诗来概括是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把自己的理解带进诗句,诵读全诗。
四、引领提升,直入诗魂
1、这些词语是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呢?
“逶迤”“ 磅礴”“ 寒” “千里雪” ??“细浪”“ 泥丸”“ 喜” “心开颜”
2、体会五岭的“难”
(1)教师当场院板画。问哪一个是五岭,哪一个是乌蒙。
(2)乌蒙磅礴,给磅礴换一个词?你知道乌蒙山有多高吗?4200多米。如果拿我们现在这六屋教学楼来比的话。他相当于800多层。你想要爬上去有多难。你再读。
(3)五岭连绵数千里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细浪?乌蒙山高4200多米,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泥丸?你能会到什么?
(4)把这种感情送到诗句中读一读。多么豪迈的一件事,对着大家大声读。
(5)同学们,要是*时,翻过几座大山已属艰难,况且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教师出资料)
前有阻击,后有追兵,天上不有敌人的飞机。
(6)看完资料,学生谈理解,教师点拨,学生读第二句诗。引导读出自己的感觉:轻松,悲壮,无畏。豪迈。
(7)如果你是红军你如何对敌人读这一句诗。面对这万水千山的困难你如何读。对着自己无畏的红军兄弟你又将如何读。
3、教师小结: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等难以想象到的困难。“难吗?(难)可红军却把它当作**常常的事!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千回百折的长征,请读出红军做出的坚定的回答。
生读第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板书:难、*常)(字体比上一次板书大一倍)
4.深入感悟“暖”
(1)读读第3句,你发现了什么?(有一对反义词:云崖暖,铁索寒。)
(2)(师介绍故事。)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云南进发。面对金沙江的悬崖峭壁、滚滚江水,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的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60多人,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到处是歌声和欢笑声:“我们一过江,就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蒋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捡到了几双烂草鞋呗!”
(3)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又会怎么读? (生读)
(4)请两位学生读资料对话,再谈体会。
出示对话:
“我们一过江,就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蒋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 捡到了几双烂草鞋呗!”
(5)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6)创设不同情境读这一句
我们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5、深入感悟“寒”
(1)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心头暖洋洋的,我们再来看泸定桥。
(出示泸定桥图片──十三根铁链高悬河面图)
(2)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用个词来表达。(心惊胆战、魂飞魄散、惊心动魄、望而生畏……)
(3)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受送到诗句中读一读。
(4)影像再现,突破难点。真的是望而生畏,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中吧!
(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
(5)看了这段录相,你想说什么话?用一个词也行。(惊险悲壮、高度概括、心惊肉跳,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6)出示资料,学生深刻领会思想感情。
1934年十月,一支军队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闻的长征,当时没有人能想到,这一走,竟然走了13个月零2天,这一走,走了25000 里。最小的战士只有十一、二岁,长征途中,*均每三百米,就有一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走600里荒芜人烟的茫茫草地,经过11个省份,前进的代价是生命,路上行军一共368天,总长25000里的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其中100多天是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
??《长征记》 红一军团编 1936年8月 预旺堡
(7)再次引领学生感情朗读
面对这寒光闪闪的铁索桥,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面对那些残暴的敌人,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望着铁索上的鲜血,面对牺牲的战友,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8)升华感情: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这个寒仅仅是我们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寒冷吗? 寒,这是因为我们战士在这里洒过鲜血,寒是因为我们的战友在此长眠,但是红军战士没有白白的牺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人民会永远记住的,这些在大渡河上牺牲的这些战士们。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常地对待。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千回百折的长征,红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难 不怕(字体更大一些)
6、体会“喜”
(1)“喜”的是什么?喜从何来?(喜的是他们已红走过了岷山和一望无际的草地。因为他们只要走出岷山,就可以胜利地会师了。喜的是他们在一路上夺取了种种关卡,非常开心,战胜了敌人。摆脱敌人之喜。离**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2)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呢。把红军所有的喜悦通过你的声音释放出来吧!先练练,你可以站起来读,加上手势读,也可以找你的同伴一起读
(3)全班同学一起来,抒发红军的喜悦之情。
五、即兴练笔,激荡诗情
1、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激动人心的远征,它必将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点击课件视频)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感动*栏目,其中有一项奖,他不是颁给了某一个人,而是颁给了一种精神,一个群体。这种精神叫长征,这个群体叫红军。很可惜,这个奖没有颁奖词。
2、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让你来红军战士写颁奖词,你想对自己,或是想对红军的先烈们说些什么呢?
3、学生练笔。
4、学生配乐读自己的颁奖词。
总结:是啊,神仙也难过的雪山拦不住他们,绵延几千里的五岭峰,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拦不住他们,激流峭壁的金沙江,寒气逼人的铁索桥拦不住他们,蒋介石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不上他们,因为他们的名字叫红军!(配乐齐背全诗,结束。)
六、课后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誊写小练笔到作文本上。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篇(扩展3)
——七律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 (菁选3篇)
七律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准备:
了解当年红军长征的背景和经过,搜集**的关于长征的诗词,读熟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手书的《七律 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了解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了解诗的一般常识。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声韵(二、四、六、八句),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指*直,仄指曲折。普通话的四声:阴*、阳*、上声,去声。古代汉语的四声和今天普通话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1)*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和阳*。(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4)入声。这个声调后来消失了。《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仄是:**|仄仄|**|仄,仄仄|**|仄仄|*。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起句**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这就是交替。)
四、出示教学目标(略)。
五、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逶迤(wēi yí ):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páng bó ): 气势雄伟的样子。
岷山(mín )
2.了解本诗的大致含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六、赏析课文。
(1)学生读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理解: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高度概括了红军在*和*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
难--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理解: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学生读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理解: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逶迤--绵延不断
腾--突出奔腾气势
磅礴--形容其巍峨高大
走--突出它的疾驰状貌
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学生读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理解: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代表。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金沙水拍云崖暖--形象地状写出了金沙江*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又神奇的情景。
大渡桥横铁索寒--a“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b“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c“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既3、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4)学生读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理解: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更喜--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七、整体感悟课文。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2.中心思想。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3.写作特点。
(1)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
(2)比喻、夸张手法的妙用。
目的: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八、听《长征》朗诵和歌曲。
九、课文延伸。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
2.长征是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3.长征途中最重要的会议是什么会议?
4.长征途中主要经历了哪些历史事件?
5.长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展示相关图片。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书面:导学练习。
附件一 板书设计
万水:金沙江 大渡河
远征难 只等闲 革命英雄主义
革命乐观主义
千山:五岭 乌蒙 岷山
附件二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本文具体教学有如下做法和思考。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
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知识较陌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未成曲调先有情”,既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二、讲读结合,引导学生感知诗意
1、播放范读录音,掌握好韵律
2、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评比自学标兵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汇报的过程显现学生动手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组织语言处理信息能力,汇报的过程也是自学方法交流的过程。
2、配乐让学生仿读,读正确读流利
3、默读体会诗的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教现成的知识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让学生自己选读,自主合作,循文探究,利用诗文中总分结构,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抓住“万水千山”总述句,让学生分头研读,分组讨论。体会如何“难”,但红军战士又怎么“等闲”
①选取哪些山?怎么难,但红军眼里怎样?
②选取哪些水?怎么难,但红军面前又如何?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基础是文本,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自由地讨论交流,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实现师生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会英勇无畏
1、出示插图,结合诗文进一步理解诗义。
2、抓住自己感受深的情节畅谈体会。
3、引导学生读书深情,诵出豪情。
4、最后一句作者的愉悦心情和你一样吗?
四、适当拓展,推荐爱国读物
1、长征故事你已经读过的有哪些?
2、推荐如《丰碑》《草地夜行》等读物。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
五、联系实际,激励攻坚克难
1、生活中也会通过这样的“山”“水”,结合生活说一说。
2、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长征精神呢?如何学会排除万难?
【设计意图】由生活步入教材,再由教材迈向生活,教材只是个例子,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力情感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
七律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长征》是*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情分析】
由于时间的关系,长征这一段历史,不仅是学生,连我们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产生了距离感,特别是作为广东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富足的生活中甚至产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不能试图通过这一节课,就让学生感到红军长征所表现出来的不朽。教学时应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辅以必要的课外课程资源,与文本相辅相成,从而引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的共振,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层次的感悟。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设计理念】
1、为了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首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拉近与文本距离。课前可让学生利用联网对长征资料进行收集。课上可让学生汇报对长征的印象,对诗意的理解,从而确定了教学的走向和纵深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的实效。
2、诗作为浓缩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的内涵往往是要用心去意会的。好的东西是不可能言尽的,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意会可以不言传。本课教学只要求学生大致了解诗意,而不是逐字逐句去解释。更主要的是紧扣诗眼,咀嚼涵咏,抓住“难”“不怕”“ 寒”“暖”和“喜”等词,紧扣诗歌的特点,凸现出语文味。以领悟情感为主线,当学生真正进入到文本背后去发现、去体会语言文字之背后作者那大无畏的豪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情引入
1、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信息说一说。(师生交流信息)
教师出示:
这是一次可歌可泣的远征,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甚至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
2、长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教师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年是2009年,75前的10月,*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整体感知,了解诗意
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把诗句读一读。
提示:“等闲、逶迤、磅礴、云崖、泥丸、岷山”的写法和读音。
2、五年级了,谁能说说有什么方法理解诗句。(如:问同学,上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看看注释,连词成句等等。)
3、学生运用方法自学,了解诗歌大意。
三、咬嚼诗眼,品悟诗蕴
1、读第一句:谁能用一个字说明红军长征是怎样的?(难!)红军面对这些难怕是不怕?(不怕)
板书:难 不怕
2、再往下读:哪些重点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长征的“难”和红军的“不怕”。
(1)引导学生装抓住:“逶迤”“ 磅礴”“ 寒” “千里雪”等重点词语理解“难”。
(2)引导学生抓:“细浪”“ 泥丸”“ 喜” “心开颜”等词体会红军的“不怕”
(3)这所有的一切所一句诗来概括是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把自己的理解带进诗句,诵读全诗。
四、引领提升,直入诗魂
1、这些词语是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呢?
“逶迤”“ 磅礴”“ 寒” “千里雪” ??“细浪”“ 泥丸”“ 喜” “心开颜”
2、体会五岭的“难”
(1)教师当场院板画。问哪一个是五岭,哪一个是乌蒙。
(2)乌蒙磅礴,给磅礴换一个词?你知道乌蒙山有多高吗?4200多米。如果拿我们现在这六屋教学楼来比的话。他相当于800多层。你想要爬上去有多难。你再读。
(3)五岭连绵数千里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细浪?乌蒙山高4200多米,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泥丸?你能会到什么?
(4)把这种感情送到诗句中读一读。多么豪迈的一件事,对着大家大声读。
(5)同学们,要是*时,翻过几座大山已属艰难,况且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教师出资料)
前有阻击,后有追兵,天上不有敌人的飞机。
(6)看完资料,学生谈理解,教师点拨,学生读第二句诗。引导读出自己的感觉:轻松,悲壮,无畏。豪迈。
(7)如果你是红军你如何对敌人读这一句诗。面对这万水千山的困难你如何读。对着自己无畏的红军兄弟你又将如何读。
3、教师小结: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等难以想象到的困难。“难吗?(难)可红军却把它当作**常常的事!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千回百折的长征,请读出红军做出的坚定的回答。
生读第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板书:难、*常)(字体比上一次板书大一倍)
4.深入感悟“暖”
(1)读读第3句,你发现了什么?(有一对反义词:云崖暖,铁索寒。)
(2)(师介绍故事。)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云南进发。面对金沙江的悬崖峭壁、滚滚江水,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的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60多人,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到处是歌声和欢笑声:“我们一过江,就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蒋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捡到了几双烂草鞋呗!”
(3)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又会怎么读? (生读)
(4)请两位学生读资料对话,再谈体会。
出示对话:
“我们一过江,就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蒋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 捡到了几双烂草鞋呗!”
(5)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6)创设不同情境读这一句
我们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5、深入感悟“寒”
(1)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心头暖洋洋的,我们再来看泸定桥。
(出示泸定桥图片──十三根铁链高悬河面图)
(2)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用个词来表达。(心惊胆战、魂飞魄散、惊心动魄、望而生畏……)
(3)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受送到诗句中读一读。
(4)影像再现,突破难点。真的是望而生畏,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中吧!
(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
(5)看了这段录相,你想说什么话?用一个词也行。(惊险悲壮、高度概括、心惊肉跳,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6)出示资料,学生深刻领会思想感情。
1934年十月,一支军队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闻的长征,当时没有人能想到,这一走,竟然走了13个月零2天,这一走,走了25000 里。最小的战士只有十一、二岁,长征途中,*均每三百米,就有一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走600里荒芜人烟的茫茫草地,经过11个省份,前进的代价是生命,路上行军一共368天,总长25000里的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其中100多天是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
??《长征记》 红一军团编 1936年8月 预旺堡
(7)再次引领学生感情朗读
面对这寒光闪闪的铁索桥,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面对那些残暴的敌人,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望着铁索上的鲜血,面对牺牲的战友,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8)升华感情: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这个寒仅仅是我们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寒冷吗? 寒,这是因为我们战士在这里洒过鲜血,寒是因为我们的战友在此长眠,但是红军战士没有白白的牺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人民会永远记住的,这些在大渡河上牺牲的这些战士们。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常地对待。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千回百折的长征,红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难 不怕(字体更大一些)
6、体会“喜”
(1)“喜”的是什么?喜从何来?(喜的是他们已红走过了岷山和一望无际的草地。因为他们只要走出岷山,就可以胜利地会师了。喜的是他们在一路上夺取了种种关卡,非常开心,战胜了敌人。摆脱敌人之喜。离**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2)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呢。把红军所有的喜悦通过你的声音释放出来吧!先练练,你可以站起来读,加上手势读,也可以找你的同伴一起读
(3)全班同学一起来,抒发红军的喜悦之情。
五、即兴练笔,激荡诗情
1、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激动人心的远征,它必将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点击课件视频)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感动*栏目,其中有一项奖,他不是颁给了某一个人,而是颁给了一种精神,一个群体。这种精神叫长征,这个群体叫红军。很可惜,这个奖没有颁奖词。
2、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让你来红军战士写颁奖词,你想对自己,或是想对红军的先烈们说些什么呢?
3、学生练笔。
4、学生配乐读自己的颁奖词。
总结:是啊,神仙也难过的雪山拦不住他们,绵延几千里的五岭峰,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拦不住他们,激流峭壁的金沙江,寒气逼人的铁索桥拦不住他们,蒋介石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不上他们,因为他们的名字叫红军!(配乐齐背全诗,结束。)
六、课后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誊写小练笔到作文本上。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篇(扩展4)
——《七律长征 》读后感3篇
《七律长征 》读后感1
今天,学习了《七律.长征》这首诗,我感触颇深。
长征,这震惊中外举世皆无的两万五千里的军事长征,是*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工农红军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省。长征途中,天上有敌人飞机轰炸,地下有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五岭、乌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险的阻隔,红军要战胜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仅身体要遭受超出人类种种极限才能忍受的痛苦,而且还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长征本身是一曲悲壮的交响乐,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
但是写的长征的诗词,却没有刻意描写长征经历的苦难和牺牲,而是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连那从浩浩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的岷山千里雪,也雪霁日出,阳光映着白雪、红旗,为红军的胜利而笑逐颜开了。这是何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啊!
毛泽 东为代表的*人,凭借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相结合的长征精神,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了扬眉吐气的日子。在长征诗中,我领略了**人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艰辛曲折,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长征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迎来自己人生的“尽开颜”。
《七律长征 》读后感2
我们学习了《七律·长征》这首诗,不仅让我知道六万五千里的长征红军一路走下来的艰辛,还使我感受到红军们坚持不懈的毅力。
红军一路越五岭,翻乌蒙山,过金沙江,跨大渡河……经历的艰辛数不胜数。那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那乌蒙山更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
无论山多高,水多急,天多冷,雪多大都无法阻止他们的脚步。在他们心中那些困难,饥饿,寒冷,炎热都是*常事。因为在他们的字典中就没有“怕”这个字,只有“坚持”他们的毅力是多么根深蒂固啊!
在我们的生活中,长征中经历的艰难就比如是生活中的困难,红军就是我们,我们要一步步将困难消灭。在学习中,长征就是学习生涯,我们也要有红军那样的毅力将学习中的困难一个个解决,最后将我们的学习生涯画个完美的句号。
前辈们为我们创造好生活,流血牺牲,不就是为了让我们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好的生活环境,好好学习将来成大器为祖国增光添彩。我们要珍惜这学习环境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红军经历的艰难我们是没有经历过的,他们可能睡雪窝,可能饥饿得吃树皮,草根……如果换做长期吃饱穿暖的我们是做不到的。我们没有那份勇敢,那份坚持,那份面对敌人时的镇定。所以我们还是要干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学习。
努力吧!为祖国争光。要对得起那些为祖国事业牺牲的前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七律长征 》读后感3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的《七律·长征》中的两句诗,每当我读这首诗,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革命英雄主义的豪情和崇高感。这首诗是革命的壮丽史诗,也是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诗人以生花妙笔描绘了五幅精彩纷呈的图画:腾越五岭图、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诗中记载着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饱含着*人的万般豪情壮志。*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统帅风度深深地感染了我,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着我,激励着我,也鞭策着我不断地前进。
今天,我们仍然要学习红军的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勇往直前,奋发向上。记得去年年底,我参加“时代之星”奥数竞赛,考试那天,试卷发下来一看,哈,都是*时做过的题,心里一阵窃喜,笔走如飞,很快就做完了。做完后,草草地看了一遍卷子,就自信满满地提前交卷了。最后,发榜了,我名落孙山。一开始,妈妈告诉我这个消息,我根本不相信,怀疑是自己听错了。妈妈告诉我,千真万确,我的眼泪顿时夺眶而出,心情一下子糟透了,非常伤心,很失望,甚至觉得没有脸见人了。
妈妈安慰我说:“没关系,争取下次考出好成绩。”那天晚上,我反复品味着气壮山河的《七律·长征》,不禁感慨万千。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过千难万险,我遇到的这点挫折又算什么呢?那天,我睡得很香。
我们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明天,是祖国的希望,让我们发扬红军的乐观向上的精神,永远乐观地面对未来,笑对人生吧!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篇(扩展5)
——《七律长征》语文教案3篇
《七律长征》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在朗读中,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5、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和夸张、对比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
1、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难点:
1、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过程:
[幻灯1《十送红军》](课前3分钟播放)
一、导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一)、了解长征背景及七律的有关知识,导入课文。
1、问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叫《十送红军》,知道要送红军去干什么吗?那么,你们了解长征吗?(让学生说说,师适度把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2、板书:七律·长征。谁知道七律是什么?
3、[幻灯2什么是七律]学生自由读。七律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诗,*写的《七律长征》堪称七律的经典。
出示[幻灯3《七律长征》不范读]。
(二)、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抓住生成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读准音、读通顺。
3、听了刚才的朗读,谁能在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长征?(难)。(板书:难)谁能读出“难”来?
这首诗写出了长征的困难。但是,诗要表现的是长征的困难吗?(板书:不怕)
4、谁能读出“不怕”和“喜”的感觉?
4、你读得豪情万丈、慷慨激昂。让我们听朗诵,来进一步感受红军的勇敢。点击[幻灯3《七律长征》范读]。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气势。
二、以读促进理解,以理解促进朗读。
1、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注释,边读边思考,理解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你读懂了哪个词,就说哪个词;发现了问题就提出来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配合图片深入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幻灯4~11图片]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需要把握的知识点和理解方向:
(理解: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千里雪、尽开颜、万水千山、暖、寒等词语。)
(联系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的无畏和乐观)}
3、整体理解《七律长征》的意思。
让学生发言,然后出示[幻灯12诗意]边出示,边让学生读。
4、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提高对情感和气势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认识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写作中的作用。
1、回顾长征的时间、空间跨度,调动学生对长征艰难困苦的感受,与“七律”的篇幅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对诗人写作手法的惊叹。适时出示[幻灯13《七律长征》]
2、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的基础上汇报(教师把握住: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恰当的时机揭示《七律长征》的两条线索。(相机板书:万水千山、只等闲;↓↓;)
3、在学生的回答满足了老师的期望之后,进行小结:本诗先概括,再选取典型的事件;又把这两条线索进行对比,衬托了红军的无畏和乐观(板书:无畏、乐观)。
4、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怕”在诗中起的核心作用。
四、朗诵、欣赏、感悟。
1、指着[幻灯13《七律长征》]说:“一首七律,56个字,写出了长征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写出了红军的大无畏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这真是一首了不起的诗啊!读!”(师生齐读)
2、点击[幻灯13《七律长征》]听唱。
3、在乐曲即将结束时,出示[幻灯14《七律长征》],(紧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
4、师:长征是宣言书,吹响了*人民抗战的号角;长征是播种机,把革命的火种传播。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新*的成立;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伟大的事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诗篇,鼓舞着我们永远向前!“七律长征,一、二!”(师生齐诵)
5、同学们,让我们发扬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下课。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篇(扩展6)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原文翻译及赏析1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古诗简介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是*写于1961年11月17日的一首诗,借用神话小说的内容,写白骨精的生成。这首诗明确写出了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出戏的看法,诗中塑造了三类不同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
翻译
自从风雷震动了大地,就有白骨堆中变成的妖精。和尚虽糊涂却可以教育,妖精是鬼怪将必然带来灾难。
金猴王奋勇挥起金箍棒,澄清了天地的万里尘埃。今天我们要欢迎孙悟空这位齐天大圣,只因为妖魔重新又到来。
注释
⑴一从:自从。
⑵精生白骨堆:指的是白骨精。《西游记》中说白骨精是从白骨堆衍生出来的。
⑶僧是愚氓犹可训:僧指的是唐三藏,或者称作唐僧。此句的意思是:唐僧是个愚蠢的人但是还能教育争取。愚氓(yúméng):是蠢人的意思,这里指受迷惑的糊涂人。训:教育,争取。
⑷鬼蜮(guǐyù):鬼怪。蜮:传说是一种害人的妖虫,能含沙射人,射着人的影子都能使人生病,“含沙射影”成语便出于此,鬼即“为鬼为蜮”,出自《诗经》,指鬼怪的阴险善变,作恶多端。有时不作正面攻击而侧面伤人。
⑸金猴:孙悟空。
⑹千钧: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钧相当于十五公斤,千钧:不是实指,言其极重。
⑺玉宇:宇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又恐琼楼玉宇”
⑻埃:尘埃。
赏析
这首诗明确写出了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出戏的看法,就隐喻内容来说,表达了反对修正主义的主题。诗中塑造了三类不同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
本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是采用借喻等手法,形象地揭示出写诗的目的,蕴意丰富,很有吸引力。诗词语言精练,比喻恰当,想象丰富,寓意深刻。
首联这两句诗,借用神话小说的内容,写白骨精的生成。用这一生动而形象的比喻,科学地概括了一百多年来国际*运动的斗争规律。“一从”和“便有”两个词相呼应,强调出两个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自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兴起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风暴雷霆之后,就产生出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势力,这些就像从一堆腐朽的白骨中化生出妖精来兴风作浪一样。
这两句诗是针对郭沫若诗中“千刀当剐唐僧肉”说的。“僧”,指剧中的唐僧。他错误地惩罚了斩妖除魔的孙大圣,三度放过了白骨精。但他只是属于辨不清敌友,误把变化*样的白骨精当做朋友,受了欺骗和蒙蔽,而不是与白骨精同谋陷害孙大圣的。同时,唐僧自己也是受害者。诗人一个“愚”字,便简练地点出了这一点。僧与妖一作“犹可”,一作“必成”,十分准确地点明他们应持的本质,以及我们对他们的不同态度。
戏中的白骨精尽管是那样诡计多端,但终究逃脱不了“齐天大圣”的“火眼金睛”,最后的下场只能是被“金箍棒”打得粉身碎骨,其所制造的千里妖雾尘埃被扫灭,而使太空得到了澄清。很显然,是借此比喻在国际*运动的历史上,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势力也可能在一个时期内气焰嚣张,制造什么千里尘、万里埃,但到头来只能像白骨精那样落得一个可耻的下场。
与开头相呼应,运用借喻的修辞方法。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之所以再一次受到全*和全世界人民的热烈拥护,就是因为世界上又出现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势力,他们又兴妖作怪起来了,人民希望真正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再一次把妖雾澄清,把国际*运动推向前进。“今日”、“又重来”这些字眼的运用,巧妙地和首联相呼应,再一次深刻地揭示出当前这场斗争,实质子上是一百多年来国际*运动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势力之间的斗争在新形势下的继续。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篇(扩展7)
——七律长征读后感200字3篇
七律长征读后感200字1
妈妈对我说:“红军过草地时没有东西可吃,只有吃草根。”可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还哪有吃草根这么一说呀?家家户户都是基本上天天吃肉,最不好的也就吃白菜了。想当年红军叔叔多么幸苦呀!
自从读了七律。长征这片课文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话,我知道了红军叔叔在长征的时候过了许多地方,也死了很多人。妈妈曾给我比例,如果有1万人,那么没死的就只剩下1000人了……
读了这篇课文,我的感触颇深,你也找来读读吧!
七律长征读后感200字2
自从我学习了《七律·长征》这首*写的诗词之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在长征这25000里的道路的困难与艰险!
虽然这首诗只写了8句,但却写出了在长征路途中的艰险。可是在写第一句的时候,*并没有重点描写武陵山和乌蒙山的险阻。而是写出在红军走过的时候,只是比作了细小的波浪和小泥丸。经过了困难,还回头望望总觉得那么简单的走过……在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整整1年的时间,红军走过了无数的道路,当听到:“*胜利了!”这句话,人们也是不住的高兴!
介绍完了长征这件事,我也要谈谈我这“只”在蜜罐中长大的.“小公主”了。想象一下在长征的道路中,战士们饿的时候吃野草,吃树皮,有的时候还会吃草根……可在看看我们每天都要吃好的,有时不爱吃的鸡翅什么的还会扔进垃圾箱。但是要是红军在路途中能吃一顿饱饭的话,就很兴奋了。
我爱这寒风溯雪的一年长征!
七律长征读后感200字3
长征,这震惊中外举世皆无的两万五千里的军事长征,是*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工农 红军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省。长征途中,天上有敌人飞机轰炸,地下有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五岭、乌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险的阻隔,红军要战胜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仅身体要遭受超出人类种种极限才能忍受的痛苦,而且还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长征本身是一曲悲壮的交响乐,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
但是*写的长征的诗词,却没有刻意描写长征经历的苦难和牺牲,而是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连那从浩浩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的岷山千里雪,也雪霁日出,阳光映着白雪、红旗,为红军的胜利而笑逐颜开了。这是何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啊!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篇(扩展8)
——《七律长征 》读后感 (菁选5篇)
《七律长征 》读后感1
今天,学习了《七律.长征》这首诗,我感触颇深。
长征,这震惊中外举世皆无的两万五千里的军事长征,是*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工农红军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省。长征途中,天上有敌人飞机轰炸,地下有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五岭、乌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险的阻隔,红军要战胜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仅身体要遭受超出人类种种极限才能忍受的痛苦,而且还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长征本身是一曲悲壮的交响乐,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
但是写的长征的诗词,却没有刻意描写长征经历的苦难和牺牲,而是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连那从浩浩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的岷山千里雪,也雪霁日出,阳光映着白雪、红旗,为红军的胜利而笑逐颜开了。这是何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啊!
毛泽 东为代表的*人,凭借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相结合的长征精神,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了扬眉吐气的日子。在长征诗中,我领略了**人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艰辛曲折,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长征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迎来自己人生的“尽开颜”。
《七律长征 》读后感2
读过《七律·长征》诗词后,我又看了一些有关长征的故事,在脑海中加深了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经历和伟大意义的认识。对革命前辈浴血奋战为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感到深深的敬意!深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长征过程中,前方有敌人堵路,背后有几十万的追兵,天上有敌人的飞机,地面有敌人的车炮,在环境险恶,缺衣少粮的情况下,工农红军穿着草鞋爬雪山,忍饥挨饿过草地,强渡乌江、金沙江、四渡赤水,在艰难中磨砺意志,依靠崇高理想和团结的力量,依靠人民群众,化解一个又一个危险,不断战胜装备精良的敌人,从弱到强,从困难中走向胜利,根本上改变了*人民的命运。
长征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革命前辈顽强拼搏和对待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传家宝,永远激励我们前进。当我们在学习上碰到背书难、作文难、计算难、背英语单词难、体育运动中跑步、跳高难等困难的时候,就要想到长征的前辈们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献身精神,我们就应当振奋精神,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勇于向困难挑战,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辈。
都说长征是播种机,它不但播下了革命火种,而且播下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在伟大祖国的温暖怀抱中磨练顽强意志,继承老一辈不畏困难的优良传统,努力克服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要经得起挫折的考验,做一个坚强的人,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
《七律长征 》读后感3
我曾经读过一篇令我难忘又感动的文章,而这篇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尤其是文章中的老班长,他那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深深地影响着我。
这篇文章是《七律长征 》。主要记叙了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委托,照顾几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文中的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也就是老班长。在全连数他岁数大,他为了给战士们寻找食物,自己瘦的只剩下皮和骨头,好不容易,发现了河里的鱼儿给大家吃;可是,鱼儿也是有限量的,本来河里没有几条鱼,鱼越钩越少,看着碗里的食物越来越少,老班长只好自己不吃。文中的一位战士好奇地问老班长,为什么看不到老班长吃鱼啊?老班长却说他吃过了,这位战士不信,就偷偷的跟着老班长一起过去,只看到老班长捧着搪瓷碗,口里嚼着几根草根和战士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当我读到这里时我的眼睛里立刻充满了泪花,他!他竟然为了让战士们吃到足够的,自己却吃剩的鱼骨头和一些野菜,我真不敢想象文章的下文会是怎样的;我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坚持看下去,文章最后老班长还是光荣牺牲,战士将老班长留下的鱼钩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和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
读完文章后,我起先怪老天为什么这样绝情,将这么善良、和蔼的老班长带走呢?到后来,我好好的反思了一下,其实老班长他并没有牺牲,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老班长那忠于革命,牺牲自我,具有坚强的革命意志,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无憾的高贵品质会永远感动看我们的子子孙孙,而这篇文章也会永远地影响着我,感动着我。
《七律长征 》读后感4
自从我学习了《七律·长征》这首*写的诗词之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在长征这25000里的道路的困难与艰险!
虽然这首诗只写了八句,但却能体现出在长征路途的艰险。中央红军在路上一共368天,只休息了44天,*均走182公里才修整一次,*均每天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座山,其中五座山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转战了11个省……看到这些数字,谁不感到震惊呢?红军战士们不顾自己的安危,不怕艰难险阻——高大的五岭山脉、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可在他们的眼前却变得像“细浪”、像“泥丸”,他们还勤于思考,英勇顽强地与敌人斗争,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他们团结一心,在历经了艰难的长征胜利会师后,在白雪皑皑的岷山上,也有无尽的欢乐;他们更有必胜的信念,在的围追堵截、日军的扫荡下,也永不言败,用自己的生命保卫红色*,用自己的身躯筑起民族的屏障。
**是先驱者,是领航人,更是一轮不落的太阳,使神州大地13亿中华儿女在党辉的照耀下成长生活、享受生活。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时刻激励着我,今后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富强!
《七律长征 》读后感5
读了《七律 . 长征》这首诗,我对红军战士们的敬佩油然而生。红军战士们不怕艰险、奋勇向前的精神让我无比敬仰。
纵观全诗,每一句的慷慨激昂都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看这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们不畏惧长路征程,将种种困难等闲视之,认为这漫漫长路上的千山万水也*常不过了。可事实上,红军走过的大山、大河,哪一处不是危险重重?哪一处不是令人畏惧?但红军战士们仍不惧怕。他们是勇敢、无畏的!
再看这一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连绵不断的五个山岭,在红军战士眼里,竟像细小的波浪;气势恢宏而磅礴的乌蒙山,高大,险峻,可在红军眼中,只不过是小小的泥丸,轻轻一脚就会被踩扁。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让我敬佩!
在诗的最后一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我感到了红军战士对长征胜利结束的盼望。盼望长征胜利,就连茫茫千里白雪也令人喜爱了。红军战士们希望胜利,盼望胜利,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要学习他们!
凭着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完成了长征。二万五千里路程中,种种困难,种种险境,种种令人生畏的境地,红军都一个一个闯了过来。无论怎样的艰难险阻,红军秉持着永无畏惧的精神,都能一个个粉碎。
红军是勇敢的,他们有着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每当想到这些,我心中对红军的敬佩就会油然而生……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篇(扩展9)
——赞美冬至景色诗句七律 (菁选2篇)
赞美冬至景色诗句七律1
七律 冬至
冬至节临天进九,寒风刺骨冻冰长。
吃盘美好温馨饺,喝碗流芳馥郁汤。
活血舒心常笑脸,开怀醉酒唱辉煌。
狂飙越过河堤柳,值此春花会太阳。
七律 冬至
田野穹庐盖向银,冬阳普照贵如金。
南天处处飘白雪,北雁声声送寒冰。
云蔼山峰日影暗,风吹扑面月华新。
纵观农户皆辛苦,却是一身大汗淋。
七律 冬至
冬至到来阳气生,白昼渐长春意萌。
河岸柳枝生绿色,雪中寒梅见雏形。
银装素裹赏冬景,圹野玉色美宾朋。
岁月荏苒催人老,夜日犹思亲友情。
七律 冬至
琼檐列列翠林空,一带寒山静默中。
怀纳清霜兼月魄,睫萦白羽萃鸿蒙。
应时入九尘埃息,如约催梅五岭红。
燕燕于飞归可待,凌波欲剪暗香风。
赞美冬至景色诗句七律2
1、《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2《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3、《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4、《辛酉冬至》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5、《冬至感怀》
(宋)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6、《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7、《冬至》
(宋)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8、《满江红·冬至》
(宋)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
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昼永,使眠熟。
门外事,何时足。
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
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
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9、《水调歌头·冬至》
(宋)汪宗臣
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
五云重压头上,潜蛰地中雷。
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
欲识天心处,请问学颜回。
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
彩云山外如画,送上笔尖来。
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
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
10、《江城子·龙阳观冬至作》
(元)尹志*
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
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
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
归根复命性灵明。过天庭。入无形。
返复天机,升降月华清。
夺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满,赴蓬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