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分数乘法》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篇(全文完整)

2023年《分数乘法》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3-30 13:24: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分数乘法》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由“搅乱”引起的反思。  今天象往常一样,在学生理解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之后,我想继续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去探究发现一个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时候。一些同学嚷嚷开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分数乘法》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分数乘法》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篇(全文完整)

《分数乘法》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由“搅乱”引起的反思。

  今天象往常一样,在学生理解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之后,我想继续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去探究发现一个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时候。一些同学嚷嚷开了“老师我会!”“老师我知道!”,“是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理由是……”……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老师刚刚开了一个头,一些学生就会把后面的知识讲出来,结果一下子把老师事先设计的思路被学生给“搅乱”了。曾经我有过这样的烦恼和无奈:心理总是责备学生的“插嘴”,觉得这样以来使大多数学生缺少了自主探究克服困难的成功体验,也使我的教学没了层次,讲课缺乏激情。

  对此,我也冷静的思考过,分析其原因:一方面,自己已经习惯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毫无准备的学生,居高临下地将学生的思维牵进预设的圈内,而一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开了,教师就很难面对自己无法预测的学生众多的想法,缺乏教学的机智。更重要的方面,是教学理念上的差距。其实当他们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告诉其他同学与老师的时候,他们是在享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骄傲。并且都是以极大的热情,把自己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尽其所能告诉老师与同学。这既是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是给其他同学以激励的过程。那么我们教师还有什么理由责备学生、压抑学生呢?

  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有思想,现有的知识起点也是比较高的,这样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老教师应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真正把自己主导下的课堂学习建设成为可供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整合学习资源,形成学习能力的促进*台。


《分数乘法》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分数乘法》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

  本单元的重点有两个,而且这两个重点是交织在一起的:一是乘法意义的拓展及简单的应用,二是分数乘法法则的掌握。

  分析教学内容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备课,分数乘法这一单元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的相乘关系即可,只是这个相乘的关系要有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教学时我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予以检测,从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⑵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

  ⑶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⑷利用分数进行单位互化,如:2/5时=( )分 1/5吨=( )千克

  在本单元教学中我先放手让学生解决教材上提供的具体问题,在讲评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沟通不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图解、加法解、乘法解),将整数乘法迁移到分数乘整数,二是运用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解释计算的地过程,使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初步感知挖掘数学概念本身方法的重要性。涂一涂、算一算的重点放在涂上,使学生巩固意义,同时通过以形论数理解计算的道理。试一试的重点则在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的总结。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概括起来: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为起点,以分数乘整数的法则为归宿。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在教学中我突出了类比迁移和数形结合的方法,将分数意义以图的形式呈现,做到以形论数,在通过对图的理解抽象出问题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求6的2倍是多少和求6的1/2是多少都用乘法,进而列出算式,完成以数表形,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道理。

  优点: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大部分学生都能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2

  分数乘法这一单元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法的应用。内容不仅多并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难。

  分数乘法的意义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特别是对一个数乘分数的理解上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重要了。

  数量关系的理解,要紧紧依托于图像的直观性,这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图形与数量的结 合。变抽象为直观,用直观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字表述,再逐步使学生脱离直观上升到抽象语句的规律性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式方法理解把一个数*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反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直接用乘法来列式即可。同时引导学生直观的感知到了积小于被乘数的道理。下一步教学计算时更是要借助图示来帮助理解等于几的道理。用图形表征让学生充分观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这一比较复杂的计算过程。引导归纳得到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分子相乘做积的分子,分母相乘做积的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才比较简便。

  分数乘法的应用,则要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数量与分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明确分数乘法的应用就是对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和深化。

  数学的理解是离不开图形的辅助的。图形和数量是数学学习的一对相互依附的对象。 要学好数学就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用一定的符号、图形来翻译抽象的数学内涵,变深邃为简约,更有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的学习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吧。

  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我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坚持每天进行口算训练。对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能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教学,注重加强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但也忽略了单位化聚的方法复习以及一些重点评讲。以后应从以下几点来加强日常教学

  1、在教学中多进行题组训练,突破难点,让学生充分感知提炼方法。

  2、教学中要注意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弄清以谁为标准, 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3、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4、加强单位化聚方法的复习,如? 时=( )分 吨=( )千克。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3

  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这一课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我不仅注重了情境的导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加以复习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运算定律曾经运用到什么知识中,引导到小数乘法的简算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以旧导新,以旧带新”的效果。

  同上我还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与猜想,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在新授课时,我设计的两个环节,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一,在复习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现在最想研究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比如有的孩子谈到想研究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于是我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大胆的猜想。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极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预料;

  第二,在探究确认上述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真的能简便吗?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们又乐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简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而且也让我懂得的教是为学服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4

  今天,我教学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分数和整数相乘。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使我深刻地感到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关系。在教学乘法的意义以后接下来首先想通过从意义上理解分数乘法的方法,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指着板书:3*2/15=2/15*3=2/15+2/15+2/15,要算3*2/15或2/15*3就是算什么?(算3个2/15的和)接着完成板书:3*2/15=2/15*3=2/15+2/15+2/15=2*3/15=6/15=2/5(公顷)到这里,老师以为学生很明白,接着就按照预设走下去。

  出示:1/8*2 1/8*3 1/8*4师:下面这些算式各表示什么?能像老师这样算出结果吗?生板演:1/8*2=1/4.........。 一直都用整数和分母约分。我一看就不知所措了,如果说着三个同学已经事先学会了,那并不代表所有的同学都会啊!也可以说他们能理解为什么用整数和分母约分吗?其他同学如果机械模仿那怎么能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原本的目的关键在于先通过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在此基础上追问:80000*1/8难道还要用80000个1/8来求和吗?从而来激发学生观察整数乘分数的方法,即通过写出相同加数来求和还不是个简便的办法这一教学思路。下课以后心理很不是滋味,决定到六(3)班再上一次,这次我对以上环节作出了调整。师:1/8*2表示什么?生:表示求2个1/8的和。师板书:1/8*2=1/8+1/8=1*2/8=2/8=1/4,追问:1/8*3呢?1/8*4还能这样算吗?(生说老师板书)此时板书的过程很清晰了。突然出示:80000*1/8问:还能这样写下去吗?此时学生都摇头说不能,很麻烦!师:那也就是说通过写出几个相同加数来求和的方法计算整数乘分数还是有一定局限的是吗?学生都表示肯定。接下来教师擦去以上的求和过程直接引导学生观察计算中的特征,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了引导、质疑的学习氛围。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回顾本单元的教学,我认为“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及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活动的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一)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

  而在分数乘法(三)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具体的讲就是: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6

  一、以学生的数学基础为根本,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这之前很多学生都看书了,已经有许多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开头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置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相同分数加法,为推导计算方法进行铺垫。

  二、关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是从自己特有的数学现实出发来构建知识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决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视角。在本节课中,我放手让学生用自己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包括教师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我们*的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些单一的、刻板的要求只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反思不足,提炼经验。

  本节课的重点是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约分时,只能将分母与整数约分。我还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没时间多练。对学生还是不放心,老师讲得太多,强调的主题太多,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变成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从而记忆不是很深刻。我觉得各种题型的练习还不够,没有让学生充分掌握好,跑得太快。只顾及到了成绩好的学生,从这一点,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备教材,备学生。课前要把知识点吃透把握住重点、难点,哪些要补充,哪些地方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学生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更容易接受,老师哪些地方该讲不该讲,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7

  回顾本节教学,我感到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在整节课中我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既为新知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做好情感上的准备。例题的选择、练习的设计都和生活实际相关,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也体现了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美。

  2、本节课的教学中特别强调了线段图的作用,线段图的教学从三年级就开始了,但在*时的解题过程中学生没有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的意识和习惯,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体会到线段图的作用,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本节课这么强调线段图就是想让学生明白线段图能让你更清楚地找到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能帮你找到与众不同的解法,能让你更准确地把握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等等,只有让学生真正的明白其作用,才能有用的意识,从而形成用的习惯。

  不足之处:

  1.本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说不同的思考方法、思考过程,对于哪些学困生来说是不是有必要,因为他们只能听懂其中的某一些解法,在别人“说”的时候,他们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更好地面向每一位学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2.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采取多种形式如让学生间搞个小竞赛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8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所学内容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切实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掌握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24名学生,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能力也还有待加强;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喜欢动手操作,但思想不易长时间集中;有30%的同学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学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的简便计算方法(先约分后相乘)。

  教学难点:分数乘分数或分数乘整数先约分再相乘的书写格式。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9

  由“搅乱”引起的反思。

  今天象往常一样,在学生理解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之后,我想继续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去探究发现一个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时候。一些同学嚷嚷开了“老师我会!”“老师我知道!”,“是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理由是……”……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老师刚刚开了一个头,一些学生就会把后面的知识讲出来,结果一下子把老师事先设计的思路被学生给“搅乱”了。曾经我有过这样的烦恼和无奈:心理总是责备学生的“插嘴”,觉得这样以来使大多数学生缺少了自主探究克服困难的成功体验,也使我的教学没了层次,讲课缺乏激情。

  对此,我也冷静的思考过,分析其原因:一方面,自己已经习惯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毫无准备的学生,居高临下地将学生的思维牵进预设的圈内,而一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开了,教师就很难面对自己无法预测的学生众多的想法,缺乏教学的机智。更重要的方面,是教学理念上的差距。其实当他们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告诉其他同学与老师的时候,他们是在享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骄傲。并且都是以极大的热情,把自己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尽其所能告诉老师与同学。这既是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是给其他同学以激励的过程。那么我们教师还有什么理由责备学生、压抑学生呢?

  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有思想,现有的知识起点也是比较高的,这样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老教师应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真正把自己主导下的课堂学习建设成为可供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整合学习资源,形成学习能力的促进*台。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0

  面对今年的班级,作业批改是个问题,一直来,我喜欢面批,特别是对学困生,我觉得面批他们的作业对他们会有更大的帮助,因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接受能力差,他们往往反应慢,比同龄同学慢半拍甚至更多;其次,学习不用心,注意力集中不了,总是分神,如果课堂上趣味性的东西多,他又会“跑出”课堂更加收不拢心;再则,确实由于他对学习提不起精神,就是对读书“感冒”,再怎么弄都是心神疲惫;最后,还有可能是教师本身的素质,不能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每况愈下。当然,最后一种的原因对小学生来说,发生的比例不大,毕竟儿童还是单纯的。针对学困生多的现状,我觉得我有必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我想,近几年自己的数学教学效果还说得过去的原因可能要归结在这上面。

  进入六年级了,开学至今已近一个月,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教学也已经结束。但这块内容让我上得头疼,心烦。在课堂上,我很明确得按照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找准标准量——找出关键句——写出对应分率——用对应量=标准量×对应分率来解答。可是学生就是找不准分率,特别是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同时出现时,他们就弄不明白分率究竟是多少。我也知道分数应用题是个难点,一方面整数过度到分数,受整数的影响,学生适应度不够;其次,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计算刚开始,学生对把分数计算的结果化成最简的把握还是难点,不易掌握。

  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从他们的表情上马上可以读出。在高质量的教学任务的要求下,我觉得对知识的强化训练还是必须的,而且一定要到位,所以这块知识点我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题量不多,要求以质量为主,我边巡视边指导,然后学生做完我及时面批,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再则大纲也要求,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除了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对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上,我也有跨度地做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性练习,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基础,分数除法应用题是由分数乘法应用题演变而来的,两者紧密联系易于混淆。而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对比训练,使学生在对比中求新、求异、求同、求实;这样学生在多变中思辨、纠错、探讨、沟通,以达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收到事半功倍的良效。另外,在对学困生的辅导中,用直观的线段图进行分析,通过多变沟通联系,如补条件,补问题等的形式进行补充,这样也能提高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分数乘法应用题及分数除法应用题是这学期的难点,“温过而知新”,相信反复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磨练”,学生还是能进步的。


《分数乘法》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

  一、以学生的数学基础为根本,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这之前很多学生都看书了,已经有许多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开头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置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相同分数加法,为推导计算方法进行铺垫。

  二、关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是从自己特有的数学现实出发来构建知识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决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视角。在本节课中,我放手让学生用自己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包括教师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我们*的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些单一的、刻板的要求只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反思不足,提炼经验。

  本节课的重点是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约分时,只能将分母与整数约分。我还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没时间多练。对学生还是不放心,老师讲得太多,强调的主题太多,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变成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从而记忆不是很深刻。我觉得各种题型的练习还不够,没有让学生充分掌握好,跑得太快。只顾及到了成绩好的学生,从这一点,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备教材,备学生。课前要把知识点吃透把握住重点、难点,哪些要补充,哪些地方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学生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更容易接受,老师哪些地方该讲不该讲,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2

  分数乘法这一单元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法的应用。内容不仅多并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难。

  分数乘法的意义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特别是对一个数乘分数的理解上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重要了。

  数量关系的理解,要紧紧依托于图像的直观性,这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图形与数量的结 合。变抽象为直观,用直观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字表述,再逐步使学生脱离直观上升到抽象语句的规律性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式方法理解把一个数*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反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直接用乘法来列式即可。同时引导学生直观的感知到了积小于被乘数的道理。下一步教学计算时更是要借助图示来帮助理解等于几的道理。用图形表征让学生充分观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这一比较复杂的计算过程。引导归纳得到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分子相乘做积的分子,分母相乘做积的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才比较简便。

  分数乘法的应用,则要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数量与分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明确分数乘法的应用就是对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和深化。

  数学的理解是离不开图形的辅助的。图形和数量是数学学习的一对相互依附的对象。 要学好数学就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用一定的符号、图形来翻译抽象的数学内涵,变深邃为简约,更有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的学习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吧。

  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我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坚持每天进行口算训练。对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能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教学,注重加强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但也忽略了单位化聚的方法复习以及一些重点评讲。以后应从以下几点来加强日常教学

  1、在教学中多进行题组训练,突破难点,让学生充分感知提炼方法。

  2、教学中要注意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弄清以谁为标准, 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3、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4、加强单位化聚方法的复习,如? 时=( )分 吨=( )千克。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3

  面对今年的班级,作业批改是个问题,一直来,我喜欢面批,特别是对学困生,我觉得面批他们的作业对他们会有更大的帮助,因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接受能力差,他们往往反应慢,比同龄同学慢半拍甚至更多;其次,学习不用心,注意力集中不了,总是分神,如果课堂上趣味性的东西多,他又会“跑出”课堂更加收不拢心;再则,确实由于他对学习提不起精神,就是对读书“感冒”,再怎么弄都是心神疲惫;最后,还有可能是教师本身的素质,不能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每况愈下。当然,最后一种的原因对小学生来说,发生的比例不大,毕竟儿童还是单纯的。针对学困生多的现状,我觉得我有必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我想,近几年自己的数学教学效果还说得过去的原因可能要归结在这上面。

  进入六年级了,开学至今已近一个月,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教学也已经结束。但这块内容让我上得头疼,心烦。在课堂上,我很明确得按照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找准标准量——找出关键句——写出对应分率——用对应量=标准量×对应分率来解答。可是学生就是找不准分率,特别是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同时出现时,他们就弄不明白分率究竟是多少。我也知道分数应用题是个难点,一方面整数过度到分数,受整数的影响,学生适应度不够;其次,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计算刚开始,学生对把分数计算的结果化成最简的把握还是难点,不易掌握。

  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从他们的表情上马上可以读出。在高质量的教学任务的要求下,我觉得对知识的强化训练还是必须的,而且一定要到位,所以这块知识点我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题量不多,要求以质量为主,我边巡视边指导,然后学生做完我及时面批,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再则大纲也要求,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除了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对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上,我也有跨度地做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性练习,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基础,分数除法应用题是由分数乘法应用题演变而来的,两者紧密联系易于混淆。而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对比训练,使学生在对比中求新、求异、求同、求实;这样学生在多变中思辨、纠错、探讨、沟通,以达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收到事半功倍的良效。另外,在对学困生的辅导中,用直观的线段图进行分析,通过多变沟通联系,如补条件,补问题等的形式进行补充,这样也能提高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分数乘法应用题及分数除法应用题是这学期的难点,“温过而知新”,相信反复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磨练”,学生还是能进步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4

  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这一课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我不仅注重了情境的导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加以复习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运算定律曾经运用到什么知识中,引导到小数乘法的简算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以旧导新,以旧带新”的效果。

  同上我还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与猜想,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在新授课时,我设计的两个环节,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一,在复习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现在最想研究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比如有的孩子谈到想研究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于是我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大胆的猜想。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极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预料;

  第二,在探究确认上述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真的能简便吗?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们又乐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简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而且也让我懂得的教是为学服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5

  本单元的重点有两个,而且这两个重点是交织在一起的:一是乘法意义的拓展及简单的应用,二是分数乘法法则的掌握。

  分析教学内容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备课,分数乘法这一单元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的相乘关系即可,只是这个相乘的关系要有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教学时我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予以检测,从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⑵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

  ⑶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⑷利用分数进行单位互化,如:2/5时=( )分 1/5吨=( )千克

  在本单元教学中我先放手让学生解决教材上提供的具体问题,在讲评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沟通不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图解、加法解、乘法解),将整数乘法迁移到分数乘整数,二是运用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解释计算的地过程,使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初步感知挖掘数学概念本身方法的重要性。涂一涂、算一算的重点放在涂上,使学生巩固意义,同时通过以形论数理解计算的道理。试一试的重点则在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的总结。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概括起来: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为起点,以分数乘整数的法则为归宿。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在教学中我突出了类比迁移和数形结合的方法,将分数意义以图的形式呈现,做到以形论数,在通过对图的理解抽象出问题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求6的2倍是多少和求6的1/2是多少都用乘法,进而列出算式,完成以数表形,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道理。

  优点: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大部分学生都能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回顾本单元的教学,我认为“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及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活动的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一)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

  而在分数乘法(三)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具体的讲就是: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7

  今天,我教学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分数和整数相乘。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使我深刻地感到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关系。在教学乘法的意义以后接下来首先想通过从意义上理解分数乘法的方法,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指着板书:3*2/15=2/15*3=2/15+2/15+2/15,要算3*2/15或2/15*3就是算什么?(算3个2/15的和)接着完成板书:3*2/15=2/15*3=2/15+2/15+2/15=2*3/15=6/15=2/5(公顷)到这里,老师以为学生很明白,接着就按照预设走下去。

  出示:1/8*2 1/8*3 1/8*4师:下面这些算式各表示什么?能像老师这样算出结果吗?生板演:1/8*2=1/4.........。 一直都用整数和分母约分。我一看就不知所措了,如果说着三个同学已经事先学会了,那并不代表所有的同学都会啊!也可以说他们能理解为什么用整数和分母约分吗?其他同学如果机械模仿那怎么能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原本的目的关键在于先通过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在此基础上追问:80000*1/8难道还要用80000个1/8来求和吗?从而来激发学生观察整数乘分数的方法,即通过写出相同加数来求和还不是个简便的办法这一教学思路。下课以后心理很不是滋味,决定到六(3)班再上一次,这次我对以上环节作出了调整。师:1/8*2表示什么?生:表示求2个1/8的和。师板书:1/8*2=1/8+1/8=1*2/8=2/8=1/4,追问:1/8*3呢?1/8*4还能这样算吗?(生说老师板书)此时板书的过程很清晰了。突然出示:80000*1/8问:还能这样写下去吗?此时学生都摇头说不能,很麻烦!师:那也就是说通过写出几个相同加数来求和的方法计算整数乘分数还是有一定局限的是吗?学生都表示肯定。接下来教师擦去以上的求和过程直接引导学生观察计算中的特征,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了引导、质疑的学习氛围。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8

  回顾本节教学,我感到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在整节课中我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既为新知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做好情感上的准备。例题的选择、练习的设计都和生活实际相关,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也体现了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美。

  2、本节课的教学中特别强调了线段图的作用,线段图的教学从三年级就开始了,但在*时的解题过程中学生没有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的意识和习惯,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体会到线段图的作用,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本节课这么强调线段图就是想让学生明白线段图能让你更清楚地找到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能帮你找到与众不同的解法,能让你更准确地把握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等等,只有让学生真正的明白其作用,才能有用的意识,从而形成用的习惯。

  不足之处:

  1.本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说不同的思考方法、思考过程,对于哪些学困生来说是不是有必要,因为他们只能听懂其中的某一些解法,在别人“说”的时候,他们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更好地面向每一位学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2.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采取多种形式如让学生间搞个小竞赛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9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所学内容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切实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掌握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24名学生,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能力也还有待加强;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喜欢动手操作,但思想不易长时间集中;有30%的同学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学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的简便计算方法(先约分后相乘)。

  教学难点:分数乘分数或分数乘整数先约分再相乘的书写格式。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0

  由“搅乱”引起的反思。

  今天象往常一样,在学生理解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之后,我想继续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去探究发现一个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时候。一些同学嚷嚷开了“老师我会!”“老师我知道!”,“是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理由是……”……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老师刚刚开了一个头,一些学生就会把后面的知识讲出来,结果一下子把老师事先设计的思路被学生给“搅乱”了。曾经我有过这样的烦恼和无奈:心理总是责备学生的“插嘴”,觉得这样以来使大多数学生缺少了自主探究克服困难的成功体验,也使我的教学没了层次,讲课缺乏激情。

  对此,我也冷静的思考过,分析其原因:一方面,自己已经习惯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毫无准备的学生,居高临下地将学生的思维牵进预设的圈内,而一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开了,教师就很难面对自己无法预测的学生众多的想法,缺乏教学的机智。更重要的方面,是教学理念上的差距。其实当他们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告诉其他同学与老师的时候,他们是在享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骄傲。并且都是以极大的热情,把自己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尽其所能告诉老师与同学。这既是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是给其他同学以激励的过程。那么我们教师还有什么理由责备学生、压抑学生呢?

  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有思想,现有的知识起点也是比较高的,这样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老教师应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真正把自己主导下的课堂学习建设成为可供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整合学习资源,形成学习能力的促进*台。


《分数乘法》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

  面对今年的班级,作业批改是个问题,一直来,我喜欢面批,特别是对学困生,我觉得面批他们的作业对他们会有更大的帮助,因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接受能力差,他们往往反应慢,比同龄同学慢半拍甚至更多;其次,学习不用心,注意力集中不了,总是分神,如果课堂上趣味性的东西多,他又会“跑出”课堂更加收不拢心;再则,确实由于他对学习提不起精神,就是对读书“感冒”,再怎么弄都是心神疲惫;最后,还有可能是教师本身的素质,不能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每况愈下。当然,最后一种的原因对小学生来说,发生的比例不大,毕竟儿童还是单纯的。针对学困生多的现状,我觉得我有必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我想,近几年自己的数学教学效果还说得过去的原因可能要归结在这上面。

  进入六年级了,开学至今已近一个月,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教学也已经结束。但这块内容让我上得头疼,心烦。在课堂上,我很明确得按照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找准标准量——找出关键句——写出对应分率——用对应量=标准量×对应分率来解答。可是学生就是找不准分率,特别是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同时出现时,他们就弄不明白分率究竟是多少。我也知道分数应用题是个难点,一方面整数过度到分数,受整数的影响,学生适应度不够;其次,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计算刚开始,学生对把分数计算的结果化成最简的把握还是难点,不易掌握。

  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从他们的表情上马上可以读出。在高质量的教学任务的要求下,我觉得对知识的强化训练还是必须的,而且一定要到位,所以这块知识点我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题量不多,要求以质量为主,我边巡视边指导,然后学生做完我及时面批,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再则大纲也要求,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除了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对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上,我也有跨度地做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性练习,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基础,分数除法应用题是由分数乘法应用题演变而来的,两者紧密联系易于混淆。而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对比训练,使学生在对比中求新、求异、求同、求实;这样学生在多变中思辨、纠错、探讨、沟通,以达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收到事半功倍的良效。另外,在对学困生的辅导中,用直观的线段图进行分析,通过多变沟通联系,如补条件,补问题等的形式进行补充,这样也能提高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分数乘法应用题及分数除法应用题是这学期的难点,“温过而知新”,相信反复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磨练”,学生还是能进步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2

  回顾本节教学,我感到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在整节课中我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既为新知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做好情感上的准备。例题的选择、练习的设计都和生活实际相关,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也体现了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美。

  2、本节课的教学中特别强调了线段图的作用,线段图的教学从三年级就开始了,但在*时的解题过程中学生没有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的意识和习惯,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体会到线段图的作用,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本节课这么强调线段图就是想让学生明白线段图能让你更清楚地找到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能帮你找到与众不同的解法,能让你更准确地把握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等等,只有让学生真正的明白其作用,才能有用的意识,从而形成用的习惯。

  不足之处:

  1.本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说不同的思考方法、思考过程,对于哪些学困生来说是不是有必要,因为他们只能听懂其中的某一些解法,在别人“说”的时候,他们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更好地面向每一位学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2.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采取多种形式如让学生间搞个小竞赛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3

  今天,我教学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分数和整数相乘。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使我深刻地感到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关系。在教学乘法的意义以后接下来首先想通过从意义上理解分数乘法的方法,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指着板书:3*2/15=2/15*3=2/15+2/15+2/15,要算3*2/15或2/15*3就是算什么?(算3个2/15的和)接着完成板书:3*2/15=2/15*3=2/15+2/15+2/15=2*3/15=6/15=2/5(公顷)到这里,老师以为学生很明白,接着就按照预设走下去。

  出示:1/8*2 1/8*3 1/8*4师:下面这些算式各表示什么?能像老师这样算出结果吗?生板演:1/8*2=1/4.........。 一直都用整数和分母约分。我一看就不知所措了,如果说着三个同学已经事先学会了,那并不代表所有的同学都会啊!也可以说他们能理解为什么用整数和分母约分吗?其他同学如果机械模仿那怎么能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原本的目的关键在于先通过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在此基础上追问:80000*1/8难道还要用80000个1/8来求和吗?从而来激发学生观察整数乘分数的方法,即通过写出相同加数来求和还不是个简便的办法这一教学思路。下课以后心理很不是滋味,决定到六(3)班再上一次,这次我对以上环节作出了调整。师:1/8*2表示什么?生:表示求2个1/8的和。师板书:1/8*2=1/8+1/8=1*2/8=2/8=1/4,追问:1/8*3呢?1/8*4还能这样算吗?(生说老师板书)此时板书的过程很清晰了。突然出示:80000*1/8问:还能这样写下去吗?此时学生都摇头说不能,很麻烦!师:那也就是说通过写出几个相同加数来求和的方法计算整数乘分数还是有一定局限的是吗?学生都表示肯定。接下来教师擦去以上的求和过程直接引导学生观察计算中的特征,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了引导、质疑的学习氛围。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回顾本单元的教学,我认为“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及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活动的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一)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

  而在分数乘法(三)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具体的讲就是: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5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所学内容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切实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掌握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24名学生,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能力也还有待加强;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喜欢动手操作,但思想不易长时间集中;有30%的同学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学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的简便计算方法(先约分后相乘)。

  教学难点:分数乘分数或分数乘整数先约分再相乘的书写格式。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6

  一、以学生的数学基础为根本,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这之前很多学生都看书了,已经有许多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开头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置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相同分数加法,为推导计算方法进行铺垫。

  二、关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是从自己特有的数学现实出发来构建知识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决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视角。在本节课中,我放手让学生用自己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包括教师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我们*的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些单一的、刻板的要求只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反思不足,提炼经验。

  本节课的重点是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约分时,只能将分母与整数约分。我还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没时间多练。对学生还是不放心,老师讲得太多,强调的主题太多,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变成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从而记忆不是很深刻。我觉得各种题型的练习还不够,没有让学生充分掌握好,跑得太快。只顾及到了成绩好的学生,从这一点,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备教材,备学生。课前要把知识点吃透把握住重点、难点,哪些要补充,哪些地方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学生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更容易接受,老师哪些地方该讲不该讲,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7

  本单元的重点有两个,而且这两个重点是交织在一起的:一是乘法意义的拓展及简单的应用,二是分数乘法法则的掌握。

  分析教学内容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备课,分数乘法这一单元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的相乘关系即可,只是这个相乘的关系要有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教学时我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予以检测,从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⑵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

  ⑶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⑷利用分数进行单位互化,如:2/5时=( )分 1/5吨=( )千克

  在本单元教学中我先放手让学生解决教材上提供的.具体问题,在讲评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沟通不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图解、加法解、乘法解),将整数乘法迁移到分数乘整数,二是运用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解释计算的地过程,使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初步感知挖掘数学概念本身方法的重要性。涂一涂、算一算的重点放在涂上,使学生巩固意义,同时通过以形论数理解计算的道理。试一试的重点则在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的总结。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概括起来: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为起点,以分数乘整数的法则为归宿。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在教学中我突出了类比迁移和数形结合的方法,将分数意义以图的形式呈现,做到以形论数,在通过对图的理解抽象出问题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求6的2倍是多少和求6的1/2是多少都用乘法,进而列出算式,完成以数表形,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道理。

  优点: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大部分学生都能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8

  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这一课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我不仅注重了情境的导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加以复习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运算定律曾经运用到什么知识中,引导到小数乘法的简算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以旧导新,以旧带新”的效果。

  同上我还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与猜想,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在新授课时,我设计的两个环节,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一,在复习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现在最想研究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比如有的孩子谈到想研究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于是我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大胆的猜想。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极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预料;

  第二,在探究确认上述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真的能简便吗?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们又乐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简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而且也让我懂得的教是为学服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9

  由“搅乱”引起的反思。

  今天象往常一样,在学生理解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之后,我想继续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去探究发现一个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时候。一些同学嚷嚷开了“老师我会!”“老师我知道!”,“是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理由是……”……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老师刚刚开了一个头,一些学生就会把后面的知识讲出来,结果一下子把老师事先设计的思路被学生给“搅乱”了。曾经我有过这样的烦恼和无奈:心理总是责备学生的“插嘴”,觉得这样以来使大多数学生缺少了自主探究克服困难的成功体验,也使我的教学没了层次,讲课缺乏激情。

  对此,我也冷静的思考过,分析其原因:一方面,自己已经习惯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毫无准备的学生,居高临下地将学生的思维牵进预设的圈内,而一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开了,教师就很难面对自己无法预测的学生众多的想法,缺乏教学的机智。更重要的方面,是教学理念上的差距。其实当他们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告诉其他同学与老师的时候,他们是在享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骄傲。并且都是以极大的热情,把自己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尽其所能告诉老师与同学。这既是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是给其他同学以激励的过程。那么我们教师还有什么理由责备学生、压抑学生呢?

  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有思想,现有的知识起点也是比较高的,这样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老教师应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真正把自己主导下的课堂学习建设成为可供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整合学习资源,形成学习能力的促进*台。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0

  《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这节课,我教学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11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问题情景引发计算需求,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迁移、类推、自主探索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根据这一思路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理解意义、二自主探究,明白算理、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四课堂总结,延伸课外。本节课,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1、重视创设情境,理解意义。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本课我创设了同学为迎接国庆节做绸花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求三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和乘法列式。这样处理,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整数乘法的意义推广到分数中来,即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又可以启发学生用加法算出3/ 10×3的结果。

  2、重视直观教学,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数学导入新课时,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涂色表示3个3/10米,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求3个3/10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再借助所列的加法算式初步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并为引导学生探索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知识结构上的铺垫。

  3、尝试计算。自主探究新知,理解算理。借助同分母分数加法,自主探索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由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转化成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因此,例1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着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考过程。

  4、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多样性,激励性,生活性。在本环节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巩固和提升,特别是两个常见的改错题引发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计算方法,已达到算法的自主优化。

  存在不足:

  1、涂色表示3个3/10米处,由于学生速度慢费时较多;在学生探究3/10×3的算理时的引导还不够简约有效,使本课有前松后紧之弊。

  2、对学生约分的格式和规范方面的要求不够,不利于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真的是件憾事,细细反思起来,总有需要改进的东西。今后,我一定要注意这些小细节,争取把课上得更好。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1

  分数乘法这一单元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法的应用。内容不仅多并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难。

  分数乘法的意义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特别是对一个数乘分数的理解上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重要了。

  数量关系的理解,要紧紧依托于图像的直观性,这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图形与数量的结 合。变抽象为直观,用直观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字表述,再逐步使学生脱离直观上升到抽象语句的规律性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式方法理解把一个数*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反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直接用乘法来列式即可。同时引导学生直观的感知到了积小于被乘数的道理。下一步教学计算时更是要借助图示来帮助理解等于几的道理。用图形表征让学生充分观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这一比较复杂的计算过程。引导归纳得到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分子相乘做积的分子,分母相乘做积的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才比较简便。

  分数乘法的应用,则要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数量与分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明确分数乘法的应用就是对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和深化。

  数学的理解是离不开图形的辅助的。图形和数量是数学学习的一对相互依附的对象。 要学好数学就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用一定的符号、图形来翻译抽象的数学内涵,变深邃为简约,更有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的学习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吧。

  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我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坚持每天进行口算训练。对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能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教学,注重加强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但也忽略了单位化聚的方法复习以及一些重点评讲。以后应从以下几点来加强日常教学

  1、在教学中多进行题组训练,突破难点,让学生充分感知提炼方法。

  2、教学中要注意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弄清以谁为标准, 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3、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4、加强单位化聚方法的复习,如? 时=( )分 吨=( )千克。


《分数乘法》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篇(扩展4)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所学内容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切实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掌握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24名学生,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能力也还有待加强;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喜欢动手操作,但思想不易长时间集中;有30%的同学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学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的简便计算方法(先约分后相乘)。

  教学难点:分数乘分数或分数乘整数先约分再相乘的书写格式。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2

  《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这节课,我教学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11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问题情景引发计算需求,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迁移、类推、自主探索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根据这一思路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理解意义、二自主探究,明白算理、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四课堂总结,延伸课外。本节课,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1、重视创设情境,理解意义。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本课我创设了同学为迎接国庆节做绸花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求三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和乘法列式。这样处理,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整数乘法的意义推广到分数中来,即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又可以启发学生用加法算出3/ 10×3的结果。

  2、重视直观教学,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数学导入新课时,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涂色表示3个3/10米,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求3个3/10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再借助所列的加法算式初步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并为引导学生探索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知识结构上的铺垫。

  3、尝试计算。自主探究新知,理解算理。借助同分母分数加法,自主探索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由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转化成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因此,例1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着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考过程。

  4、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多样性,激励性,生活性。在本环节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巩固和提升,特别是两个常见的改错题引发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计算方法,已达到算法的自主优化。

  存在不足:

  1、涂色表示3个3/10米处,由于学生速度慢费时较多;在学生探究3/10×3的算理时的引导还不够简约有效,使本课有前松后紧之弊。

  2、对学生约分的格式和规范方面的要求不够,不利于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真的是件憾事,细细反思起来,总有需要改进的东西。今后,我一定要注意这些小细节,争取把课上得更好。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3

  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这一课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我不仅注重了情境的导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加以复习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运算定律曾经运用到什么知识中,引导到小数乘法的简算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以旧导新,以旧带新”的效果。

  同上我还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与猜想,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在新授课时,我设计的两个环节,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一,在复习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现在最想研究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比如有的孩子谈到想研究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于是我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大胆的猜想。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极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预料;

  第二,在探究确认上述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真的能简便吗?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们又乐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简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而且也让我懂得的教是为学服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4

  回顾本节教学,我感到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在整节课中我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既为新知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做好情感上的准备。例题的选择、练习的设计都和生活实际相关,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也体现了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美。

  2、本节课的教学中特别强调了线段图的作用,线段图的教学从三年级就开始了,但在*时的解题过程中学生没有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的意识和习惯,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体会到线段图的作用,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本节课这么强调线段图就是想让学生明白线段图能让你更清楚地找到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能帮你找到与众不同的解法,能让你更准确地把握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等等,只有让学生真正的明白其作用,才能有用的意识,从而形成用的习惯。

  不足之处:

  1.本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说不同的思考方法、思考过程,对于哪些学困生来说是不是有必要,因为他们只能听懂其中的某一些解法,在别人“说”的时候,他们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更好地面向每一位学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2.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采取多种形式如让学生间搞个小竞赛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5

  分数乘法这一单元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法的应用。内容不仅多并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难。

  分数乘法的意义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特别是对一个数乘分数的理解上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重要了。

  数量关系的理解,要紧紧依托于图像的直观性,这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图形与数量的结 合。变抽象为直观,用直观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字表述,再逐步使学生脱离直观上升到抽象语句的规律性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式方法理解把一个数*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反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直接用乘法来列式即可。同时引导学生直观的感知到了积小于被乘数的道理。下一步教学计算时更是要借助图示来帮助理解等于几的道理。用图形表征让学生充分观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这一比较复杂的计算过程。引导归纳得到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分子相乘做积的分子,分母相乘做积的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才比较简便。

  分数乘法的应用,则要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数量与分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明确分数乘法的应用就是对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和深化。

  数学的理解是离不开图形的辅助的。图形和数量是数学学习的一对相互依附的对象。 要学好数学就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用一定的符号、图形来翻译抽象的数学内涵,变深邃为简约,更有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的学习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吧。

  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我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坚持每天进行口算训练。对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能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教学,注重加强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但也忽略了单位化聚的方法复习以及一些重点评讲。以后应从以下几点来加强日常教学

  1、在教学中多进行题组训练,突破难点,让学生充分感知提炼方法。

  2、教学中要注意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弄清以谁为标准, 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3、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4、加强单位化聚方法的复习,如? 时=( )分 吨=( )千克。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6

  一、以学生的数学基础为根本,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这之前很多学生都看书了,已经有许多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开头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置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相同分数加法,为推导计算方法进行铺垫。

  二、关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是从自己特有的数学现实出发来构建知识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决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视角。在本节课中,我放手让学生用自己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包括教师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我们*的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些单一的、刻板的要求只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反思不足,提炼经验。

  本节课的重点是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约分时,只能将分母与整数约分。我还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没时间多练。对学生还是不放心,老师讲得太多,强调的主题太多,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变成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从而记忆不是很深刻。我觉得各种题型的练习还不够,没有让学生充分掌握好,跑得太快。只顾及到了成绩好的学生,从这一点,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备教材,备学生。课前要把知识点吃透把握住重点、难点,哪些要补充,哪些地方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学生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更容易接受,老师哪些地方该讲不该讲,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7

  本单元的重点有两个,而且这两个重点是交织在一起的:一是乘法意义的拓展及简单的应用,二是分数乘法法则的掌握。

  分析教学内容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备课,分数乘法这一单元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的相乘关系即可,只是这个相乘的关系要有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教学时我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予以检测,从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⑵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

  ⑶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⑷利用分数进行单位互化,如:2/5时=( )分 1/5吨=( )千克

  在本单元教学中我先放手让学生解决教材上提供的具体问题,在讲评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沟通不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图解、加法解、乘法解),将整数乘法迁移到分数乘整数,二是运用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解释计算的地过程,使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初步感知挖掘数学概念本身方法的重要性。涂一涂、算一算的重点放在涂上,使学生巩固意义,同时通过以形论数理解计算的道理。试一试的重点则在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的总结。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概括起来: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为起点,以分数乘整数的法则为归宿。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在教学中我突出了类比迁移和数形结合的方法,将分数意义以图的形式呈现,做到以形论数,在通过对图的理解抽象出问题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求6的2倍是多少和求6的1/2是多少都用乘法,进而列出算式,完成以数表形,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道理。

  优点: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大部分学生都能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8

  今天,我教学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分数和整数相乘。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使我深刻地感到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关系。在教学乘法的意义以后接下来首先想通过从意义上理解分数乘法的方法,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指着板书:3*2/15=2/15*3=2/15+2/15+2/15,要算3*2/15或2/15*3就是算什么?(算3个2/15的和)接着完成板书:3*2/15=2/15*3=2/15+2/15+2/15=2*3/15=6/15=2/5(公顷)到这里,老师以为学生很明白,接着就按照预设走下去。

  出示:1/8*2 1/8*3 1/8*4师:下面这些算式各表示什么?能像老师这样算出结果吗?生板演:1/8*2=1/4.........。 一直都用整数和分母约分。我一看就不知所措了,如果说着三个同学已经事先学会了,那并不代表所有的同学都会啊!也可以说他们能理解为什么用整数和分母约分吗?其他同学如果机械模仿那怎么能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原本的目的关键在于先通过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在此基础上追问:80000*1/8难道还要用80000个1/8来求和吗?从而来激发学生观察整数乘分数的方法,即通过写出相同加数来求和还不是个简便的办法这一教学思路。下课以后心理很不是滋味,决定到六(3)班再上一次,这次我对以上环节作出了调整。师:1/8*2表示什么?生:表示求2个1/8的和。师板书:1/8*2=1/8+1/8=1*2/8=2/8=1/4,追问:1/8*3呢?1/8*4还能这样算吗?(生说老师板书)此时板书的过程很清晰了。突然出示:80000*1/8问:还能这样写下去吗?此时学生都摇头说不能,很麻烦!师:那也就是说通过写出几个相同加数来求和的方法计算整数乘分数还是有一定局限的是吗?学生都表示肯定。接下来教师擦去以上的求和过程直接引导学生观察计算中的特征,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了引导、质疑的学习氛围。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9

  面对今年的班级,作业批改是个问题,一直来,我喜欢面批,特别是对学困生,我觉得面批他们的作业对他们会有更大的帮助,因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接受能力差,他们往往反应慢,比同龄同学慢半拍甚至更多;其次,学习不用心,注意力集中不了,总是分神,如果课堂上趣味性的东西多,他又会“跑出”课堂更加收不拢心;再则,确实由于他对学习提不起精神,就是对读书“感冒”,再怎么弄都是心神疲惫;最后,还有可能是教师本身的素质,不能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每况愈下。当然,最后一种的原因对小学生来说,发生的比例不大,毕竟儿童还是单纯的。针对学困生多的现状,我觉得我有必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我想,近几年自己的数学教学效果还说得过去的原因可能要归结在这上面。

  进入六年级了,开学至今已近一个月,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教学也已经结束。但这块内容让我上得头疼,心烦。在课堂上,我很明确得按照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找准标准量——找出关键句——写出对应分率——用对应量=标准量×对应分率来解答。可是学生就是找不准分率,特别是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同时出现时,他们就弄不明白分率究竟是多少。我也知道分数应用题是个难点,一方面整数过度到分数,受整数的影响,学生适应度不够;其次,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计算刚开始,学生对把分数计算的结果化成最简的把握还是难点,不易掌握。

  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从他们的表情上马上可以读出。在高质量的教学任务的要求下,我觉得对知识的强化训练还是必须的,而且一定要到位,所以这块知识点我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题量不多,要求以质量为主,我边巡视边指导,然后学生做完我及时面批,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再则大纲也要求,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除了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对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上,我也有跨度地做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性练习,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基础,分数除法应用题是由分数乘法应用题演变而来的,两者紧密联系易于混淆。而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对比训练,使学生在对比中求新、求异、求同、求实;这样学生在多变中思辨、纠错、探讨、沟通,以达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收到事半功倍的良效。另外,在对学困生的辅导中,用直观的线段图进行分析,通过多变沟通联系,如补条件,补问题等的形式进行补充,这样也能提高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分数乘法应用题及分数除法应用题是这学期的难点,“温过而知新”,相信反复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磨练”,学生还是能进步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0

  由“搅乱”引起的反思。

  今天象往常一样,在学生理解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之后,我想继续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去探究发现一个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时候。一些同学嚷嚷开了“老师我会!”“老师我知道!”,“是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理由是……”……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老师刚刚开了一个头,一些学生就会把后面的知识讲出来,结果一下子把老师事先设计的思路被学生给“搅乱”了。曾经我有过这样的烦恼和无奈:心理总是责备学生的“插嘴”,觉得这样以来使大多数学生缺少了自主探究克服困难的成功体验,也使我的教学没了层次,讲课缺乏激情。

  对此,我也冷静的思考过,分析其原因:一方面,自己已经习惯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毫无准备的学生,居高临下地将学生的思维牵进预设的圈内,而一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开了,教师就很难面对自己无法预测的学生众多的想法,缺乏教学的机智。更重要的方面,是教学理念上的差距。其实当他们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告诉其他同学与老师的时候,他们是在享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骄傲。并且都是以极大的热情,把自己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尽其所能告诉老师与同学。这既是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是给其他同学以激励的过程。那么我们教师还有什么理由责备学生、压抑学生呢?

  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有思想,现有的知识起点也是比较高的,这样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老教师应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真正把自己主导下的课堂学习建设成为可供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整合学习资源,形成学习能力的促进*台。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回顾本单元的教学,我认为“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及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活动的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一)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

  而在分数乘法(三)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具体的讲就是: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


《分数乘法》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篇(扩展5)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5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一班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我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和教学能力。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新设想结合起来,转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认真准备课。

  我认真钻研了教材、大纲,及各种相关的试题,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学之初,认真地学习、研读了教学大纲、教材,仔细研究了教材重难点及注意点和关键,了解了教材前后相关的知识体系,研究了班级情况,掌握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水*,思想善,家庭情况及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情况。认真撰写了课时教案。针对了解的情况内容情况,本期教案作了各章节的分析,写出了符合班级情况的教案,并注意分析了上课得失,写上了课后小记,以便知识的弥补和信息反馈。认真上好了每一节课,认真批阅了学生的作业。在课前,我总认真熟记教案内容,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并遵循教学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各方面,努力提高了随堂课的教学质量。课后,我总是留给学生适量的适度的练习题,对学生的作业,我做到了认真及时、全批全改。有的还适时注明批评,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做好每一次的单元测验与课后辅导工作。

  本期教学工作,教学完每个单元,就立即反馈检测,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单元测验,测验后我认真做出成绩单,对学生成绩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及时找出原因做相应的处理。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五、本期各种工作做得不足之处。

  1、新课改下的教学实践力度不够,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对培养优秀生的拔尖工作和中等生的培优的工作做得欠缺一些。

  3、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不足,缺乏与家长的交流。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中苦乐相伴。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总体感觉本期的工作较过去有长进,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勤勉,务实地工作,将再接再厉,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让各级领导放心,让家长满意,让社会肯定,让学生喜欢。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2

  学期将过去,可以说紧张繁忙而收获多多。整体看,我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假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克服不足,总结经验,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以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

  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进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具体的记录,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难点,又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每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备,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亲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进步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进步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我特别留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换,充分体现学生学得轻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留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益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取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进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学天生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进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三、创新评价,鼓励增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把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构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进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把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情势,更多地关注学生已把握了甚么,取得了那些进步,具有了甚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益于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进步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增进学生的发展。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进程出现的题目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留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落后生的辅导的力度。对落后生的辅导,实在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进步落后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想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生爱好。这样,落后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鲁、强迫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本班44名学生中,学习中下者将近占一半,所以抓差补阙工作认真尤其重要。本学期,我除在课堂上多照顾他们外,课后还给他们开小灶。首先,我通过和他们主动谈心,了解了他们家庭状态、经济基础、邻里关系等,找出了其中的缘由,并从心理上疏导他们,拉近了我们师生之间的间隔,使他们建立了自信心;其次,对他们进行了辅导。对他们遗漏的知识,我主动为他们弥补,对新学内容,我耐心为他们讲授,并让他们天天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同时我还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通过一学期时间、地点、内容、人物、措施五落实的辅导工作,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爱好,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固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的缺点,如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和探讨上、信息基础教育上、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方法等方面有待进步。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中,吸取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3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一学期的实际教学中,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和教学能力。为了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有力保证。我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不但要考虑知识的相互联系,以及各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既要突出本节课的难点,又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真正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总结。

  二、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强化他们探究合作意识,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对于每一节课新知的学习,我通过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通过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动手操作、掌握方法、体验成功等。从而,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认真批改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反馈教学信息的最好见证。对于学生作业的布置,我本着"适中适量"的原则进行,既要使作业有基础性,针对性,综合性,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实际,突出层次性,坚决不做毫无意义的作业。学生的每次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全批全改,个别错题,当面讲解,及时改正,对于大面积错题,我认真作出分析,并进行集体讲评、订正 。

  四、认真做好后进行转化工作。

  本学期,我除了在课堂上多照顾他们外,课后还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从心理上疏导他们,拉近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对数学学习萌发兴趣,建立了自信心;并让他们每天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同时我还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

  五、工作中的不足

  1、对于学习兴趣培养得不够好。 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但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面存在缺憾。

  2、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得不够得体 。要真正落实好小组合作学习,把它体现在课堂上,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关键是能不能体现得体。在*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试图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但收效甚微,可能是我组织的不得体,使得自己处于被动局面,是小组学习没有真正起到应用的价值。

  3、学生课堂提问者太少 。 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问题让学生提,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下。在我教学中,会提问题的同学很少,虽然我多次鼓励:回答错或说错都没关系,只要你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是好样的。但是总有学生表现不够主动,致使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冷场”现象。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缺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不断加强学习,多听课,从别人的好课中吸取养料,反思自己教学中的课堂评价,调整自己的教学,提高业务素质,增强教学机智,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4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一学期的实际教学中,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和教学能力。为了克服不足,总结经验,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学生基本情况 :六年级我教学 六(2 )数学兼班主任,一个班 37人,这个班是我从二年级带上来的,上课是自己带上来的班级好上,因为学生生会与你配合,有部分人的学习习惯比较好,学习比较用心,但也有部分人由于基础太差而无法接受新知识,学习习惯问题方面也有所欠缺,比如,拖欠作业,做作业过程中偷工减料,数学计算的过程的书写格式不正确等。

  二、成绩分析 :六年级学生面临即将毕业,因此,对学习成绩的要求会更高。在数学成绩方面,六(2)班的数学成绩比较好,通过前面的总结使我认识到:教师要严格的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从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教和学能顺利进行,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讲老师的严格要求就更重要了,教师只有通过加强教育,耐心的辅导,加上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经 验,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三、工作总结: 对于本人来说是第一次接任毕业班的课,所以有点不大适应,感觉学生的高分出不来,低分比较多,所以我有迷茫过,但很快调整过来了,现总结如下:

  1、认真备课。备课时,我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不但要考虑知识的相互联系,而且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各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既要突出本节课的难点,又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认真写好教案和教后感。特别是六年级的很多内容都比较容易混淆,如分数的解决问题和百分数的解决问题等,所以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2、 认真上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新的育人理念,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真正实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以人为本,注重精讲多练,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他们探究合作意识。

  对于每一节课新知的学习,我通过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通过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动手操作,掌握方法, 体验成功等。鼓励学习大胆质疑,注重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从 而,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如六年级的《圆的周长》我让学 生充分在课堂中利用小组的力量去想办法解决,虽然时间用的比较多,但学生兴 趣很高,课堂收益良好。

  3、 认真批改作业。对于学生作业的布置,我本着"因人而异,适中适量"的原则进行合理安排,既要使作业有基础性,针对性,综合性,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实际, 突出层次性,坚决不做毫无意义的作业。学生的每次作业批改及时。个别错题,当 面讲解,出错率在 50%以上的,我认真作出分析,并进行集体讲评。另外,针对六年 级即将毕业的事实,我从基础的练习开始抓起,每天都布置一些基础练习和学生容易混淆的题目,如简便计算和解方程,另外还有分数与百分数的解决问题等。

  4、不足之处。没有认真做好后进行转化工作。上课和批改作业就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因此在辅导学生这一方面做的不够。只是一方面的鼓励学生遇到问题一定要及时找老师解决,但毕竟很多学生的玩性比较大,主动性不强,导致没有人自发找老师辅导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发现不好的作业或是出现的问题,只是针对整体强调,忽略了个体的能力和力量。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中,汲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5

  学期将过去,可以说紧张繁忙而收获多多。整体看,我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假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克服不足,总结经验,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以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

  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进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具体的记录,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难点,又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每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备,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亲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进步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进步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我特别留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换,充分体现学生学得轻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留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益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取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进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学天生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进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三、创新评价,鼓励增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把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构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进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把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情势,更多地关注学生已把握了甚么,取得了那些进步,具有了甚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益于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进步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增进学生的发展。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进程出现的题目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留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落后生的辅导的力度。对落后生的辅导,实在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进步落后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想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生爱好。这样,落后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鲁、强迫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本班44名学生中,学习中下者将近占一半,所以抓差补阙工作认真尤其重要。本学期,我除在课堂上多照顾他们外,课后还给他们开小灶。首先,我通过和他们主动谈心,了解了他们家庭状态、经济基础、邻里关系等,找出了其中的缘由,并从心理上疏导他们,拉近了我们师生之间的间隔,使他们建立了自信心;其次,对他们进行了辅导。对他们遗漏的知识,我主动为他们弥补,对新学内容,我耐心为他们讲授,并让他们天天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同时我还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通过一学期时间、地点、内容、人物、措施五落实的辅导工作,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爱好,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固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的缺点,如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和探讨上、信息基础教育上、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方法等方面有待进步。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中,吸取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分数乘法》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教学设计3篇

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算理和法则。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对计算法则的掌握,以及在计算中能约分的要约分。

  教学难点:学生对算理掌握。

  教学过程:

  一、引探准备:

  1、4个7连加是多少?怎样计算?

  2、还可以怎样计算也得28呢?

  3、如何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4、学生小结整数乘法的意义。

  二、引探过程: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乘法中分数乘以整数这部分知识。

  2、出示例1: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3/10千米。3天修多少千米?

  3、学生读题,分析。

  4、问:你想怎样计算?这两种方法都行吗?为什么?

  5、学生小结: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整)是什么?(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6、3/10×3如何计算?

  7、问:3×3/10是怎么来的?

  8、谁能说说分数乘以整数是怎么算的?

  9、小结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10、练习:说出3/17×5和4/15×6的意义并计算。

  11、指书比较4/15×6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12、小结:分数乘以整数时怎么算简便?

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一)下面各题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5个12是多少?10个23是多少?25个70是多少?

  (概括: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计算下面各题,说说怎样算?

  1/6+2/6+3/6=3/10+3/10+3/10=

  说一说,这两道题目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第二小题还有什么更简便的方法吗?请你自己试一试。

  同学之间交流想法:3/10+3/10+3/10=(3+3+3)/10=3×3/103/10×3=

  3/10×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教师板书:3/10+3/10+3/10=3/10×3=9/10

  二、自主探索

  (一)出示例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2/9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1.读题,说说2/9块是什么意思?

  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列式计算。

  三、交流、质疑

  (一)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方法1:2/9+2/9+2/9=2/9×3=6/9=2/3(块)

  方法2:2/9×3=2/9+2/9+2/9=(2+2+2)/9=6/9=2/3(块)

  (二)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

  区别:一种方法是加法,另一种方法是乘法。

  教师板书:2/9+2/9+2/9=2/9×3

  (三)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加法表示3个2/9相加,因为加数相同,写成乘法更简便。

  (四)2/9×3表示什么?怎样计算?

  表示3个2/9的和是多少?


《分数乘法》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篇(扩展7)

——六年级数学《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篇

六年级数学《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本节课学生有着丰富的学习经验,学生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比较熟悉了,本册也已经教学了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等基础的两步的混合运算题。在此基础上学习探究稍复杂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说明运算顺序,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加以分析感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同样适用于分数,本节课是借助解决问题挖掘学习计算方法,重在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关运算律的应用。本课时在设计上分了三层:

  第一:导入环节,通过一个问题,梳理有关整数和小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唤起学生对这些已有的知识的回顾,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然后,让学生猜测,我们学过的运算性质对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适用吗?这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好奇心。

  第二:探究环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获取新知识,让学生感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分析、观察特点,找出算式中的共性特点,借助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小组汇报时,充分说明计算的依据,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对前面知识进行思考与归纳,将学习方法进一步归纳整合,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整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三:总结部分,又让学生回扣前面的知识,将整数、小数、分数的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架构起知识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上完后,我认为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本节课是围绕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展开问题的发现、探究与解答。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悠久文化历史的熏陶上做的不到位,要让学生在增加课外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对身为*人的自豪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学生自主探索后练习的时间有些紧张,运算定律简便计算题没有进行练习,练习的题目多样性不够。如果能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学生学习的效率还会有所提高。更好的`渗透了数学学习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注:本节课我和搭档池老师先进行了股份认备课,后相互听课进行集体研讨,我们一致认为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非常必要,而本节课也主要是借助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让学生充分感知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相关知识间的联系与不同点。在本节课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运算律的推广过程中,池老师借助了整数与小数、分数互化,搭建他们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顺理成章的进行推理使用。而我在这里又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举例验证,感知他们的应用,看似有些难度,但学生恰是在这样的证明活动中加以推理和掌握知识。我们一起备课、听课,相互提意见,说想法,不在乎是否比赛,只享受这样一次研讨成长的过程。


《分数乘法》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篇(扩展8)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一、尝试回忆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回忆,自我梳理,整理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首先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让学生猜一猜今天的学习内容,引出课题。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再让学生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接着放手给学生自己完成“整理表”,最后引导全班交流,完善整理表,形成知识网络。这一过程,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整理中来,学生都能快速完成整理表,对计算公式的掌握较好。

  二、再现“难点”,补缺补漏,巩固所学知识。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12条棱的长度、表面积、体积、容积、排水法理解不透,导致解决问题时不够灵活,阻碍学生解决能力的培养。复习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而必要的基础训练是再现知识的最好手段。本堂课,我在学生整理完本单元的知识点,设计了疑点追踪,如果它的长为10、宽为5、高为5、单位自定。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它想象成生活中的一种物体,并提出问题。学生把自己学习中印象深的题搬到了这里,出现了几种常见的物体(通风管、鱼缸、游泳池、纸箱 )有计算表面积的、体积的、容积的、棱长总和的。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物体求表面积时计算的面是不一样的,也让学生理解这几个常见的量的计算。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然后,直接出示如下问题,放手给学生独立完成。

  一个长10分米、宽5分米、高5分米的玻璃鱼缸。

  1、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玻璃?

  2、这个鱼缸的容积是多少?

  3、鱼缸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4、给这个鱼缸的棱都包上角铁,至少需要多长的角铁?

  5、如果浴缸里装有3分米高的水,放入一块珊瑚石后,水面高是4分米。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

  本环节重点解决了“排水法”,我借助课件演示放珊瑚、水上升的过程,让生明白“这时的总体积=水的体积+珊瑚石的体积”,要求珊瑚石的体积,就得用总体积—水的体积。或者,先算出水面上升的高度,新增加的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就是珊瑚石的体积。用长×宽×上升的高。探究出“排水法”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灵活运用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本节课我力图挑战性和思考性。从学生掌握到的知识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于是,我设计拼、挖两种类型的思维突破题。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拼”,怎样“挖”。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探究每种拼法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通过“拼”让学生发现:体积不变,表面积减少。一个接口会减少2各面,接口越多,减少的面积越多。体积相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最小。通过“挖”让学生发现:体积会减少1个小正方体的体积。在不同的位置“挖”表面积增减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在角上“挖”表面积不变,在边上“挖”表面积会增加2各面,在中间“挖”表面积会增加4各面。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

  总的来说,这节课自我感觉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达成等方面表现的还不错,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达到灵活调控课堂。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比的基本性质与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这节课,我没有用这两条性质来转入新知,而是让学生在判断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写出一个比与比值相等的若干个比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这些等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的变化规律上,再以小组讨论的学习的形式,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学来的知识,经历了观察—分析—发现—集体归纳小结,既学得轻松自如,又记忆深刻。这比直接灌输明显要有实效。

  当学生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后,再倒回去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相对照,更明确了他们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把他们三者联系起来板书,沟通了新旧知识的练习,起到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 对例1的教学,我不是采用讲授法,如果教师边讲解化简过程,边板书,也许学生能听懂,但效果不一定好,在这节课堂中,我采用了尝试解决法,由学生尝试化简,遇到问题小组共同探究、共同商讨、找到化简的办法,最后还进行板演,通过板演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评,再把自己的解题过程与黑板板演对照、进行自评。有了这样有效的评价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尊心与自信心,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价值,逐步建立正确地价值观。

  本节课我主要用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比较中学习、在尝试中学习、在练习中学习、在评价中学习,教学效果较好。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以往几次,都是按老方法进行,一开始教师就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先比较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再分别量出它们的高也相等。进而由老师做实验,把圆锥装满水(或沙)往圆柱里倒,学生观察倒了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接着推导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重点强调求圆锥的体积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节课上下来非常轻松,非常顺利,时间也充足,作业效果也还不错。可是到了综合运用问题就出来了:忘记乘三分之一的,计算出错的,已知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时,直接用体积除以底面积的,出的错误五花八门。

  再上这节课时,我加强了以下几个点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教学新课时,我出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

  2、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3、学生做图形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审题,先确定是什么图形,再想相应的计算公式,最后根据公式列出算式。这样对于后面的综合运用题,学生有了这种固定思维模式,就不会乱列式,

  4、列出算式后,不要按部就班的从左算到右,先观察算式的特点,寻求简单的计算方法,把口算和计算有机结合。如:3。14×(4÷2)2×8时,先口算(4÷2)2=4,再口算4×8=32,最后再计算3。14×32。又如:×3。14×(4÷2)2×9时,先口算×9=3,(4÷2)2=4,3×4=12,再计算3。14×12。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学生计算难度,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教后反思:

  上课一开始,有针对性地对圆锥体积公式进行复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师调控教学进度,为本节课的教学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学生在已有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与思相结合,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学会有序的思考,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的解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意见,重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对于本节课我认为是属于较难理解的,虽然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精确数不同,它仅表示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所以要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很重要的。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尽管如此,教材的编排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难以展现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教师应想方设法为抽象的教材内容选择、补充生活背景,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易于感受。从学生用“接近”一词来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数的近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入“近似数”和“≈”,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二、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

  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经验得以提升,进入学习数学化的过程。

  虽然在课堂上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了,但是在作业中,求近似数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何让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找到不同程度的近似数,有何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困绕我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弧、圆心角以及他们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认识扇形,并能准确判断圆心角和扇形。理解扇形概念知道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大小。

  我对本节课作如下反思

  1、本课内容简单比较好理解,属于概念教学, 我设置的自探提示是让学生直接看书,并总结出什么是弧,什么是圆心角以及什么是扇形。但是在课堂上的效果以及学生的感兴趣程度中看出我这么设置自探提示其实并不适合,应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独自探索并总结出什么是弧、圆心角、扇形。这样让学生独自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印象会更加深刻。

  2、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应该采用画一画、剪一剪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在一些课堂中,尤其是数学课堂,必要的数学活动是能够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3、在讲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大小的关系时,我只是让学生在黑板的圆形里画一个不同的扇形,只对这两个扇形进行比较,不能将这一部分知识演绎的特别充分。我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教具,或者拿一把折扇,边演示边讲解在同一圆内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圆心角越小扇形越小。我想效果会更好。

  4、在讲解弧的定义时,我应该强调在圆上两点间的曲线叫做弧,而不是圆上两点间的距离,如果是距离就成了两点之间的线段了,就不是弧了。

  总之,这节课过后,我深深体会到了数学课上,教师的语言必须要严谨,否则会让学生产生误解,对知识掌握的就不会很牢固。本节课的不足还有很多,说明我的数学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会继续努力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分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

  (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我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生的已知经验里对比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官认识,体育比赛中的几比几学生经常看到,在配制安利的洗涤剂的瓶子上按照几比几来配制,学生也能够接触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一开课,我直接出示,让学生按照2:1来摸红色和黄色的球,学生很轻松的说出红球2个黄球1个,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其他的情况。进而,让学生总结出只要满足红球是黄球的2倍就满足红球和黄球的比是2:1,再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这一环节,就是比的意义第一个层次: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然后教师反过来问道,那黄球和红球的比是几比几呢?黄球是红球的几分之几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这一环节就巩固了比的意义第二个层次: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分数关系。通过这两个层次的教学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理解的非常深刻,也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多媒体、板书、形体语言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在教学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时,这一部分感觉有点囫囵吞枣,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一些。还有因为时间原因,练习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能得到哪些信息。

  总之,这节课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和改进。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一、教学设计力图体现让学生经历在探索中发现并理解数学知识的数学教学思想。

  这节课上的一个主要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例题情景,理解分数除法和减法的混合算式中因为要先求一共能做多少朵花,再求剩下多少朵花,所以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然后再联系整数混合运算的已有知识发现分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最后进一步理解分数混合运算中包含小括号、中括号的各种形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整个过程都是在学生的思考、交流中完成的,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这样一个本节课的主导设计理念。我想通过这样的一种设计,学生有了更多自主体验的时间和空间,长远看是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充分利用了课本提供的例题情景,使学生从中抽象出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在我们以往的教材中涉及到各种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以文字性的计算方法说明来呈现教学内容。而这套教材则为这种单纯的计算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生活情景,也就是我们这道例题。我想这样的“情景”呈现形式,应该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把握并且充分利用的有效资源。这也是新课标中提倡的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并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一种教学思想的体现。基于这样的考虑,课上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提供的情景,引导学生先谈自己的解题思路,列式,然后再结合具体例题情景理解除法、减法的分数混合算式中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我想这样做即是对抽象的计算知识的一种具体化,也是对学生认知特点的一种尊重。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看还是不错的。

  三、学生课上的交流都建立在他们的独立思考基础上。

  本节课上我设计了象小组交流、同桌交流等形式的交流活动。比如学生交流解题思路,交流自己结合例题情景理解为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每次交流前我都给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再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交流。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避免在交流的过程中用优等生的想法代替学困生甚至是中等生的想法,同时也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一个从建立数学模型,到解开模型,最后巩固应用的知识主动建构过程。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感觉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如果能在针对性和鼓励性上增强一些的话会对促进学生的积极发言,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更有帮助。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比的应用是在学习了比的意义后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1.深入体会比的意义

  准备题的第一题是根据两个数量的比(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说说你能想到哪些分率?(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目的在于看到比就想到分率,把比的应用转化成分数应用题来解决.

  2.给学生充分操作的空间

  每个小组都利用小棒来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分法,有的小组按部就班一直按3根、2根分;有的小组按3根、2根分了后,及时做了调整,按6根、4根分;有的小组大胆地按30根、20根分,不够了又再做调整。不同的分法都代表了学生对比的理解和数感,也为进一步寻求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积累了经验。

  3.分完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鼓励学生说出在分的过程中的发现和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分都是按3:2分,这正是理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有的学生发现了6:4、30:20、15:10、9:6的结果都是3:2,这不仅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同时为以后学习正比例积累了经验;有的学生联想到了以前学过的*均分,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

  4.讲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无论是是例题,练习题、还是拓展题,每道题的每种方法都要求讲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比较不同解法的异同,哪种解法更具有普遍性。练习题1和例题比较,只是两个数量的比变成了三个数量的比,解题的方法是相同的。练习题2和例题比较,已知量由单位“1”,变成了部分量,难度增加。已知果汁质量,求水的质量,最需要的分率是水是果汁的几倍或果汁是水的"几分之几,这两个分率都可以由果汁与水的比是3:7得到。还可以先求出果汁和水的总质量,再求水的质量。练习题3和例题比较,已知量由单位:1“变成了两个部分量的差,最需要的分率是两个数量所占分率的差,由男女生人数的比3:5,可以得到男生占总人数的,女生占总人数的,女生比男生多占总人数的

  5.在比较中归纳比的应用的解题题方法

  从上述练习题中,可以明白:看到几个数量的比,就要把比转化成分数。更要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分率,把比的应用转化成分数应用题来解决。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例题的讲解中应画出相应的线段图,这样数量关系更加一目了然,中下生也会更好理解。

  2.拓展题与例题的跳跃过大,有部分学生会有认知上的困难。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会运用百分数表达生活中一些数学现象。

  2、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互化的方法。

  3、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基础上,正确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4、学会把分数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百分数,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在实际教学中,五个解决问题里面,我认为没有解决好的就是例5,从学生的数学总结中也得到证实,很多学生表示没有掌握例5,他们希望老师能重新讲解。学生没有掌握好,首先反思的是老师,那个点没有讲解清晰。

  我的问题在于:1、夸大了题目的难度。和可能和小时候上学不喜欢或者没有掌握这一知识点有关系,尽管当了老师,更多的对于数学的畏惧性依然存在,甚至无措的情况也有。所以在教学中夸大题目的难度,也给学生带来一定暗示:这个题目很难,你不会掌握它。

  (措施:自己一定要练习,不仅能做对题目,还有学会找出题目中的关键点,找到解决问题关键点的方法。在做练习后,我会和答案对比,差异在哪里,实际上我更多的是看结果,先看结果是否一致,结果一致时再对比列式的不同。通过反复练习,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及如何去突破关键点,当我熟练掌握时才发现,心中的信念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难度性已经不存在了。)

  2、仓促上课。在自己没有清晰掌握的时候就给学生讲解,势必是讲不清楚的。要赶进度,重视进度而忽视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

  (措施:重新为学生讲解。学生感到单位1的变化是一个难点,他们找不准单位1,实际问题是单位1的变化,单位1变成了什么,他们不清晰。他们仍能准确的找到单位1,但不会使用单位1,有些时候单位1中具体的量发生了变化,他们不清晰。)

  找到了我的问题所在和学生的问题所在,就需要我去帮助他们理顺思路,班上优秀的学生听的也是云里雾里的,例5的教学实在差劲,老师就没有表述清晰。非常感谢可爱的学生,他们知道自己的问题,看他们也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

  接下来就是重新讲解,我将题目进行细化。

  首先练习的是填空题:()比20多20% ()比8少25%

  20比()多20% 8比()少25%

  让学生列式解答,在这四道练习题中,前两道的单位1是知道的,分别是20和8,,用乘法,列式20×(1+20%)和8×(1-25%),后两道不知道单位1,所以用除法:20÷(1+20%),8÷(1-25%)学生列式解答后让学生说一说列式的原因。接下来就是重新出示例5,细化

  4月份比3月份减少20%,变成填空题是(四月份)比1少20%(3月份是单位1 ,假设为1),求出四月份为0.8

  5月份比四月份增长20%,改填空题为(五月份)比0.8多20%(四月份是单位1,具体数值是0.8),学生很容易求出五月份,接下来学生就能比较5月份和3月份。

  接下来的练习中,我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找到题目的关键点,然后进行转化和细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要清楚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就是用这种细化加转化的方法,学生顺利掌握,依然有几个学生没有掌握,课下有针对性的补习。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核心提示:《利率》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一章的最后一节关于百分数的应用的新授课。

  其实在初备这节课时,我有许多困惑:如何让学生明白,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如何让学生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到底该不该给学生说20xx年后利息税就取消的政策等等。当时真是脑海中一片混乱,不知该如何才能给学生讲清楚。

  为了上好的这节课,一星期前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每个学生在父母的监督下,亲自到银行了解利率情况,并做好记录。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去银行储蓄网点对利率、利息及其他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学时从认识老师的一张存单开始,不仅培养学生的能力,掌握了相关利息知识。

  但是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过程中,我依然暴漏了自身存在的很多问题:

  1、虽然我设想的是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课堂上我的参与却太多,不敢放手给学生,总是想要想帮学生把苦难扫清。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的过分参与,表面上的放手,其实正是束缚孩子成长的枷锁。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这样可能是我班孩子在回答问题上被动的原因所在。

  2、课堂上对于孩子的评价不够。给学生单独展示的机会很少,没有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台。评价语也显得有些缺乏,没有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3、课堂容量不是很大,习题的设置梯度行不强。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会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最大限度的给孩子发挥的空间,让孩子课堂上真正意义的主人。同时在今后我也会更注重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评价,让那个学生更乐于融入到课堂中来。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教学完《尝试与猜想》一课后,在一张综合练习的题卡上,出现了这样一道题。“鸡兔同笼,有17个头,2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这是课堂上练过的习题,并没有什么难度,我想孩子做起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一个学生问我,“老师,这道题可以用“假设法”做。可是我已经忘了假设法怎么做了,你能告诉我吗?”我沉吟了片刻,回忆了一下我上“鸡兔同笼”的经过。

  鸡兔同笼出现在“尝试与猜想”中,既然课题是《尝试与猜想》,那么编者的意图一定不再是让我们教给孩子做此类题的技巧,而是通过合理猜测和调整达到想要的结果。不管是枚举还是列表,都是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假设结果里正确结果更近。也就是要在一个合理区间中不断逼近正确的答案。我记得当时是通过一个幸运52的“猜价格”导入的。孩子在课堂中也展现了自己的很多思路,包括画图,有的孩子还在课外书上读过说让兔都抬起前腿,鸡都金鸡独立。这些有趣的解答方法虽然没有代表性,但也为课堂增添了很多乐趣。孩子对鸡兔同笼问题的记忆还是很深刻的。后来我简要介绍了“假设法”。其实以前我们奥数内容是直接把这种方法教给孩子。这种方法孩子不易理解,也很难自己探索到,但老师教会后,这确实是解答此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在新课改后,我们理解的是:让孩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比掌握一点知识更重要。所以再讲鸡兔同笼问题,课堂的主阵场交给了孩子,孩子自己先列举再调整,这样是费了一些时间。“假设法”的介绍时间相对就短了许多,孩子当时听懂了,过一段又忘了,这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这是个聪明的学生,见我半天没有回答,马上说:“老师,其实我记得这节课的内容,就是一时忘了怎么做了。”我说;“那你可以列表看看呀!”。“老师,列表我会,可是那得好一会才能找到答案,太麻烦了,请你告诉我假设法好吗?”我乐了,这孩子并不是解决不了问题,而是怕麻烦。我说:“麻烦点没事,遇事别钻牛角尖,只要能做出来就行”这是个很执着的孩子,他不肯走,一个劲的说:“老师,请你告诉我吧”我又按照课堂上的讲法

  给他讲了一遍,他很快听懂了,高兴的走了。我实在不能保证他是不是过一段还会忘。

  这件事过去了很久,我一直在想,新课改后,老师的许多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我们想给孩子最有价值的东西。最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方法。希望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伴随孩子的一生,即使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不做数学了,也可以用这些思路和方法来解决一些其他的问题。所以我们的价值取向就变了。当时间发生冲突时,我们更愿意让孩子多感受多经历,相对讲授和练习的时间就少了。象鸡兔同笼这样的问题学生掌握假设法,不反复练习是很容易遗忘的。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孩子的经历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就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来取舍,我们选择了让孩子来自己体会尝试与猜测的快乐!可是,这个孩子的一句话却一直在我的心里回响:“老师,那样太麻烦了,请你告诉我吧”孩子有他自己的价值取向,他认为猜测再调整太麻烦,当他没有学到“假设法”时,他没有比较。但当他比较之后,他执着的选择了这个简洁的方法。虽然这个方法对于一个孩子的思维来说还是有点生涩难懂。但是,简洁明了不正是数学的魅力吗?我们总是想通过一些别的东西让孩子感受数学的美,当孩子感到数学的魅力去追寻时,我们还迟疑什么呢?对于课改,我们应以*常心去看待。我想,以后我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一定不会迟疑。我会很高兴的告诉他:“孩子,你选择了最简单的方法,老师乐意给你再讲一遍。”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折扣》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交往、购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的这种认识还只是凭借生活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如打折,学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价少了,但问其所以然,能解释清楚的并不多。所以对折扣知识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学生很少会将这种生活中的商业折扣与数学、与课本上的百分数数学知识相联系,欠缺知识间沟通互化的意识。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但是在农村生活中,打折的现象比城市少见一些。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尽量考虑到我们农村学生的现状。

  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所以我在新课导入时,就由学生们经常接触到的自行车为切入点,农村的学生很多都是骑自行车上学的,对自行车学生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就创设了为女儿买自行车的情境。通过猜测我买的自行车多少钱,与原价对比,从而引出了打折。然后再进一步探究,打折究竟是怎么回事,并用所了解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好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如在发现问题环节,在学生掌握发现折数与百分比的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分层提出了“原价相同折率不同、原价不同折率也不同、原价不同折率相同”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不断解折率表示的是现价与原价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2、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情景的设计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如拓展提高环节,习题的设计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多种促销方式、不同的解决方案,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

  3、突出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事物往往包含两面性,促销的背后同时也包含着正常的商业竞争与虚假欺骗的两种情况,如请你策划环节,使学生在理解其实际意义的同时,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学习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在学习了圆的初步认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

  学习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学习方法:

  1.本节课学生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其主要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分工,学会分享。

  2.本节课我尽量采取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乐学、易学、好学的课堂氛围;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其中,自主学习,作为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人;尽量授之于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断的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变的会写、会做、会思考;正确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表现,调动学生于一个较高的学习状态中;采用小结、应用等基本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圆的周长的相关知识,以达到预期的课堂目标;进行*古代数学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学习热情。

  3.本节课灵活性较强,希望看到学生的不同闪光点,看到他们的创新火花,看到他们快乐学习的笑脸。

  教学总结:

  本着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意图来完成小学高年级《圆的周长》这节课的教学工作,课后,感觉——一个字“差”,三个字“真的差”。

  1.一差: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教学环境。第一次带着话筒上课,我与它的配合太不默契了。低头声大,抬头(我的博客:(月光拇指))声小,占据了我的一些大脑空间;我的教学设计与多媒体联系密切,因为键盘鼠标放置在一个角落,每次使用得提前占用一些时间,教学环节不流畅;学生与听课教师的层面不能一眼看到,使我不能及时观察到教师的表情,不能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2.二差:不能很好的与学生进行配合。陌生的学生,尽管短暂的了解,但是还是知之甚少。就拿这个来说吧:看大屏幕,自读小故事。学生却大声齐读开来,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感悟的知识,自读就可以了,听到学生的声音,我又不好意思打断他们,只能任由他们读下去。

  3.三差:不能很好的设计最细化的问题。问题较为粗略,学生答题有理解上的困难。回答很是不积极。这是我这节课的失败的关键所在。

  4.四差:学生的活动交流自主合作学习没有很好的体现。尽管我用了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去合作交流,最终得到本课的重点知识,但经过学生的活动,为了节省时间,我代替他们把活动的结果利用计算机这一媒体展示出来,我想,这是错的。不过,孩子们(我的博客:(月光拇指))真的,没有发现,我的设计只能落空。最后不得不自已代替学生得出新学的知识。

  5.五差:自己多年的山村教学,已经把自己的语言,神态包裹的严严实实。没有更多的流畅的教学语言,没有激励的话语。自己的言行,会犯下些许的小错误。

  不想再多说什么,只想默默的思考。为什么自己的精心设计却没有在学生身上闪现?还是因为自己的设计根本不够精心?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北师大版《比的化简》一课教材不像以前给出了比的基本性质,而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这是因为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完全可以进行比的化简,另外,让学生关注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单纯地记忆结论更有价值。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展开教学。首先借助教材提供的情境哪杯水更甜?让学生进行猜测:你认为哪一杯会更一甜一些?

  引发学生的冲突,有的说淘气调制的甜一些,有的说笑笑的,有的说一样甜。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时孩子借助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把蜂蜜与水的关系写成比再来比较,当发现数字较大难以一下子比较出来时,很多孩子懂得把它转化为已学过的分数再来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两杯一样甜。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如果不转化为分数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从而引导学生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来化简比。这样在学生解决哪杯水更甜?的过程中不仅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到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借助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商不变性质来化简比。接着,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比都可以借助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商不变性质来化简呢?能不能找一些比来验证?(提示:为了结果的准确性,所找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应尽可能范围广一点,不能都局限在同一类数上。)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所选取的数据各有特点,因而让学生在整数与整数的比,小数与小数的比,分数与分数的比,整数与分数的比,整数与小数的比等不同题目中体验、巩固化简比的方法。最后与全班学生一起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并谈收获。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作业反馈,我对本课的教学效果还挺满意的。

  1、在本课教学中,能把课堂还给学生,采用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并合理的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合理地把有效的生成转化为课堂资源。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将化简比与求比值混淆在一起了。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发现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并对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教学反思:

  今天虽然是开学的第一天,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没有因此而降低。课堂上学生一个个精彩的回答使这节课很顺利地进行下来。

  观察与思考二的问题:哪种方式更公*?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明确这里的公*是指每个人到小旗标志的距离要相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认一认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自学课本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并能够总结半径与直径的特点,做到正确辨认。

  画一画的活动中, 学生在画半径是2厘米的圆时,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画法,并在对比中得出了相对更准确的画法。

  当然课堂上也出现了我没有预设到的问题。

  第一个没想到出现在观察与思考一:圆和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因为在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已经对图形进行了分类,而且对分类的依据也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我以为学生至少能够说出圆是曲线。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什么思路?我临时决定将问题分解为:1、以前学过的图形有哪些?2、它们和圆有什么不同?并在黑板上画出了相应的图形。通过对比,才有几个学生想到以前学过的图形边是直的,圆是弯的。在进一步的引导之下学生才明白,以前学过的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

  第二个没想到出现在学生用圆规画圆的过程中,记得在四年级上学期作*行线和垂线时,我要求学生准备三角板、直尺,就有很多学生买的是成套的用具,其中就有圆规。而且在科任课或自习课上也常常看到学生用圆规在画。我以为这里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事实上,并不如我所愿,课堂上我及时指导学生边画边找成功的经验。逐渐很多孩子画得好一些了。第四节课我领着学生做了3道题,可是交上来的作业还是不尽人意。

  学生的精彩回答与这两个没想到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

  学生的精彩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正是由于学生有相关的知识经验才使那些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却呈现了精彩。而恰恰是我以为没问题的地方出现了问题,究其原因学生对图形的理解还比较直观,不能从图形的组成上去分析图形的本质特征。另外,当学生没有任何目的使用圆规时,能使他们得到满足的可能就是那一个个弧线。但在今天的课堂上要求学生不仅仅满足于弧线,而是要画一个较为标准的圆。要求的不同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分数乘法》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篇(扩展9)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

  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3、能够解决与圆的周长和面积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以上3个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圆,测量圆的周长,探索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学生写出了本单元的教学总结,从学生的总结中,我更多看到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并不陌生,他们能很清楚的写出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也有部分学生表示离开了课本,有些知识点就很模糊,如扇形、圆心角,在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对圆心角的画法及判断,依然有学生表示没有明白,我对问题进行了反思,也就是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我也对本单元的教学进行了测试,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个别学生的概念掌握的不好,如扇形,实际操作中圆心角的画法

  2、计算错误:有关π的计算

  3、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有目标的改进:

  1、个别学生个别处理,针对概念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会用,学生在问题呈现时教师要能准确把握,问题的点在哪,如何处理,教师要心中有数。

  2、熟练掌握有关π的计算和*方数的计算

  在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在计算周长和面积时,可以先算出多少π,再根据背诵的1——10π来进行计算,如计算圆环的面积,先算大圆面积25π,再算小圆面积16π,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的结果是9π,9π=27.28即可。太多次的π方面的计算容易出现错误。我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会注意这一点,在*常的练习中也会提醒学生计算时注意。

  *方数的计算错误不多,但是仍然有,要求学生牢记1——20的*方数以及个位是5的*方数,如15、25、35这些特殊的数字*方数。

  3、要求学生借助画图来理解题意,对于试卷中给的图更要看。图具有直观性,尤其是外方内圆或者外圆内方的题目更要画图,学生对于求外圆内方的阴影部分面积时依然不能进行很好的转化,很容易思考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在不知道边长的情况下去转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一部分我进行再次的强调。

  在试卷中,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没有准确把握,如拴在墙外的一只小狗,可以活动的面积,很多学生计算时就是一个整圆,他们忽视了题目的范围是饲养房墙外。在本单元中还有相关长度单位的转换,这也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错误的使用,会导致计算错误,在教学中我也认识到这一点,加强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换算。

  本单元学习已经结束,我还需要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练习,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2

  11月11日早上听了《圆的认识》这一堂课使我感受良多。

  学生在低年级虽然也认识了圆,但只是直观的,对于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有难度的。由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所以这堂课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标准圆,并一步认识深刻体会圆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上课伊始,吴老师首先出示了一个用各种*面图形组成的各种图案。让学生找出这些图案都是由哪些*面图形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说说在这些*面图形中,哪个图形最特殊,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出圆是*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吴老师在事先也准备一部分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然后通过摸圆活动认识圆,通过学生的想象与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教材上是在认识圆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但吴如美老师却把它提前了,从学生第一次试画圆,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再次画圆时当然会取得成功的喜悦,在这过程中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同时在这一环节还通过设置关键问题为什么同一圆规却画出二个不同的圆?巧妙地引导学生看书并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操作和观察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二种好方法,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操作和观察折痕的特征,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直径。学贵有疑,因此吴老师在上课时,以一个个问题为导火线,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了知识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后还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圆半径和直径的特征。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这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不够紧凑,学生的练习时间不够!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3

  《比的应用》是十一册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密切相关。教材用配制稀释液例题,学生缺乏这一方面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重组了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分配,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我创设了分练习本的情境。当然学生的回答比较多,我适时点拨:*均分不够合理,那该怎么分呢?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来分。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经过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舍弃了教材中原有的例题,大量地从生活中就地取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增加了研究这样一个知识点,辅之以活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知识得以理解、内化。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足:课堂结构不紧凑,导致练习中的部分题没做完。解决的策略:教师的语言要再简练,环节设计要再推敲,通过预习要了解学情。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4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研究的构建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一直“不放心”。如在教学《圆的周长》的教学时,学生的精彩的课堂表现才让我觉得我对学生的担心是多余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的是让学生动动手探索新知识;在实验中去发现规律、验证规律,找到求圆的周长的方法。我觉的目标实现了。

  教学片断如下:

  测量圆的周长。师:同学们请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

  生:(动手量,发现)不能量。

  师: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生:直尺是直的,而圆是曲线的。

  师:那就没办法知道圆的周长了吗?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求圆的周长。

  (每个小组分别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开始了积极地小组活动,对于学生的问题给予指导)

  小组汇报:

  组1:我们组测量的是胶带的周长,我们用绳子绕胶带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测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组2:我们将圆放在直尺的零刻度上滚动一周记下最后的刻度就算出了圆的周长。

  组3:我们组测的是圆形纸片的周长,用这根线绕它一周,然后展开测量线的长度即可。

  组4:拿的圆形铁丝的周长,只要把它展开就能测出周长。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同学们在听小组汇报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大家的办法中是否有相似之处?

  生1:大家在测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把圆转化成了线段来量。

  生2:老师我发现都是把圆这个曲线图形变成直线图形来求。

  生3:我把他的这种方法叫“变曲线为直线”!

  师:同意吗?

  师:那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化曲为直”,可以吗?

  生:(同意)

  (我拿一根绳子拴着一枝粉笔在讲桌上,将它旋转几周,指出物体旋转的轨迹是一个圆,)

  师:你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

  生:(不能)(我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师:你还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

  生:(不能)

  我指出:化曲为直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即:绳测法和滚圆法)。必须要寻找一种普遍的方法来计算圆周长的方法。应该用什么方法呢?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与小组的同学进行再次的研究。通过实验验证得到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找到原的周长和直径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这个固定不变的数就是圆周率。所以圆的周长应当怎么计算呢?学生很快就知道如何计算圆的周长了。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果学习者不进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这样教师要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引导和帮助,在知识点的关键处时应不断设置思维障碍,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范围内,让学生去跳起来摘果子,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还要信任学生,要相信学生能行,鼓励学生相信自己行,使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成为最活跃的、最出色的一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5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以往几次,都是按老方法进行,一开始教师就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先比较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再分别量出它们的高也相等。进而由老师做实验,把圆锥装满水(或沙)往圆柱里倒,学生观察倒了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接着推导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重点强调求圆锥的体积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节课上下来非常轻松,非常顺利,时间也充足,作业效果也还不错。可是到了综合运用问题就出来了:忘记乘三分之一的,计算出错的,已知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时,直接用体积除以底面积的,出的错误五花八门。

  再上这节课时,我加强了以下几个点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教学新课时,我出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

  2、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3、学生做图形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审题,先确定是什么图形,再想相应的计算公式,最后根据公式列出算式。这样对于后面的综合运用题,学生有了这种固定思维模式,就不会乱列式,

  4、列出算式后,不要按部就班的从左算到右,先观察算式的特点,寻求简单的计算方法,把口算和计算有机结合。如:3。14×(4÷2)2×8时,先口算(4÷2)2=4,再口算4×8=32,最后再计算3。14×32。又如:×3。14×(4÷2)2×9时,先口算×9=3,(4÷2)2=4,3×4=12,再计算3。14×12。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学生计算难度,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教后反思:

  上课一开始,有针对性地对圆锥体积公式进行复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师调控教学进度,为本节课的教学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学生在已有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与思相结合,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学会有序的思考,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的解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意见,重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6

  《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课。通过教学本课,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圆的认识》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

  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一共设计了两套不同的教学模式:1、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2、情境创设引出圆——了解画圆方法——学生尝试画、教师示范画学习画圆方法——自学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通过几次试教,发现第二套方案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曾一度的想超越教材,不依照教材呈现的顺序来进行教学,我们的教学,可以异彩纷呈,但是应该给学生呈现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刻意的装饰只能是适得其反。

  在试教的过程中,同时我也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时一堂课,上过了也就过了,最多自己对某些成功或失败处进行反思。而在集体研讨时,才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是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深究,如果给无限的时间,研讨也将会是无限的。

  二、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

  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1)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了光盘、硬币等与现实生活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2)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a、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利用学具中的圆形纸片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圆心。通过自学半径、直径概念,进一步理解圆上、圆外、圆内三个名称,然后进一步理解半径、直径。b、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自主探索特征,通过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c、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的特征,有了探讨半径特征的经验,直径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d、最后,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1、利用圆规画圆的环节:教学还不够细致,在巡视时感觉学生画的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巩固运用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画圆的方法,特别是没有在画的过程中认识、领悟到:半径的长度也就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2、最后的延伸部分:让学生讨论在操场设画大圆的方法时,部分学生没有想到将定长、定点、旋转一周就画一个大圆。这也是教学中渗透圆的特征还不够充分,如果较好掌握了画圆的步骤理解了“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点,应该能很好的突破。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7

  教材中《倒数的认识》这一节课的内容不多,首先是用两个数的乘积是1这样的几个算式来引出倒数的概念,然后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来总结出: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进而对一些特殊的数求倒数,比如整数的倒数(1的倒数,0有倒数吗?)。最后进行课堂练习,在练习中巩固求一个数的倒数,并且总结出: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

  (2)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3)分数单位的倒数都是自然数;

  (4)非零整数的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以上的教学过程上课之前我认为还是比较合理的,认为《倒数的认识》这一节课主要是为以后分数的除法做准备的,然而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效果超出了我预期的准备。一节40分钟的课,在20多分钟时学生已将上面的内容全部进行完成,而且掌握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由于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自己也是第一次教六年级,在题型的积累上很欠缺,使得在后面10多分钟的时间里只进行相同类型的`练习就结束了这节课。

  在课后我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反思,如果仅仅这样教这节课,那么浪费的时间太多了,虽然教材中这节课的内容就这么多,但是在考试中倒数知识方面的题却是很多形式,单凭上面老师教的东西学生来完成还是比较吃力的,有些题必须是老师引导才能完成的。所以说,如果在当初的新授课中我将这些题型进行渗透,那么,在以后的练习中、考试中学生就能很轻松的自己来完成,我也不用将它作为一个新知识点来讲而又花费时间。在课后的我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将与倒数的知识有关的题型全部整理出来,然后有进行了筛选,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的题添补到这节课中来,题不能太难,因为毕竟这是一节新课,要考虑到学生的消化能力,但题必须有拓展性,对于以后的稍难的题一部分学生还是可以根据前面的知识有能力完成的,而对于差一点的学生也不至于遇到这样的题而无从下手。所以在选题上我比较慎重,题太难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会认为数学学习高不可攀,享受不到学习时收获的快乐。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8

  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在圆内的相关概念以及按要求画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上我主要分成3块,第一层是认识圆,通过说说生活中的圆,到自己创作一个圆,最后总结出圆这种图形的最大特性就是曲线图形。第二层是,通过教师介绍,了解圆内的相关概念,半径和直径,然后通过画圆感受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最后了解圆的其他特性,如:对称性等。

  但上下来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最后的探索圆的特性没有时间上,第二学生对于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没有很深的感悟,第三,学生动手操作上还有许多的问题。针对这三方面,在征求师傅意见后,我又重新修改了教案。

  一、。可以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接着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课前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圆形的物体。提出问题: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圆和我们以前研究过的*面图形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让后交流后汇报。学生的第一感受是圆没有角,这样的感知让学生摸的时候就很容易体会,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实际上只要最后总结出圆的线条不是直的而是弯的,那么,老师就可以总结出圆是曲线图形。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创作圆,只要学生有一种即可,让后让学生介绍。有些学生画出的圆不是很标准,那么老师就可以自然过度到,下一部分画圆的最一般工具是圆规。

  二、然后介绍圆内的相关概念,介绍完半径和直径后,可让学生完成练一练的第一小题,判断哪条是直径哪条是半径?并量出他们的长度,你发现什么?判断可以同桌相互说,量完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什么?在这道题中,学生会发现在同一个圆内,直径是半径的两倍。这样学生有自身的感知后,再得出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才足够深刻,然后出示两道画图题:1、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2、画一个直径为3厘米的圆。再让学生在画圆中感知,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同时指出,圆规两脚间的举例是圆的半径。

  三、最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对圆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包括对称轴,以及回到生活中的事例,如:学校要建一个圆形的水池,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等等。

  善于思考和发现比较才有收获,就和圆一样,只有始终如一,才能把事情做完美。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9

  这节课是小学六年级的一节概念新授课,是在学生学过了线段图形的认识后对一种新的由曲线围成的*面图形的认识。作为曲线围成的*面几何图形,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圆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圆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学生对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不上这节课,多数学生也能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圆,那么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将学生原有的、粗浅的对于圆的认识进行组织与提升,使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非单纯地了解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我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当学生自学完教材,学习就进入了展示知识技能的阶段,在巡堂中,我(问过学生),发现,其实学生自学完所呈现的圆的知识信息是带有复述的情况,并没有真正去理解和掌握,所以我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全班交流——课件形象演示辨一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以及体会圆上、圆内、圆外、任意这些词语的含义。

  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较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点。让学生探究圆的特征,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圆的特征,在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在时间的把握上还更紧凑,课堂语言再简洁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再多些,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0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地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颉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服务。《认识负数》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负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本阶段中所指的负数,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负数。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价值。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有利于认识负数的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正、负数是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义的量是学生学习负数的已有经验。课始我让学生记录老师的话“今天的气温零下4度到零上7度”。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教师叙述的意义。有的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列表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数的方式进行记录。通过展示,学生对不同的记录方式进行融合与比较,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了负数的意义,同时对用数字符号表达信息的简捷性有了不同的体验。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增进对负数的了解

  初步认识负数以后,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的经验,举一些生活中可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学生对负数获得了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理

  三、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初步认识负数后,我通过生活情境:以树为起点,一个向东走5米,一个向西走5米,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对于正数和负数获得了更深的认识。在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时,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数轴上表示出两个负数,右边大于左边;二是,两个负数,数值大的反而小。这样学生才会对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这一数学问题获得主观的认识,从而提高知识的活力。

  四、借助于具体的数据,使学生获得一些生活的常识和社会的知识

  教材中安排的许多习题有的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如我国的最低点、南极的温度等。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会读数,还应该让学生对于这一些知识有所了解,从而实现数学的综合化。

  本单元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要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1

  本课采用课件形式,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解说、提问,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使教学过程达到化。

  1、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形成正确的几何概念,掌握图形的特征及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

  如揭示圆的面积定义,基本建立了圆的面积概念。又如运用计算机显示由圆到近似长方形的图像的变换过程,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并充分体现构图美和动态美的特点,它能刺激学生,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兴趣,有助于解除学生视听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2、把数学虚拟实验引入几何的教学中,以研究的方式学习圆的面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通过剪切、*移将*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拼合成与它面积相等底等高的长方形、*行四边形时,课件提供的虚拟实验,使它们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完整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不仅概括归纳出面积计算方法,感悟到转化的思想在几何学习中的妙用。而且学生在抽象、概括、归纳推理过程中接受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形成一种学习几何知识的方法,产生一种自我尝试,主动探究,乐于发现的需要、动机和能力。从而顺利的想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以这样推导。

  教学中先动画展示等分圆的过程,再演示出拼合成长方形的过程,通过几组类似的实验,等分的份数递增,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和观察、比较得出这样的事实,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长相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就完整的展示出来。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正确地掌握公式,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量的加大,对于圆的面积公式还应让学生多点时间去思考,去推导。细节的设计还要精心安排。这是今后教学应该改进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2

  教学反思:

  今天的数学课在学生自学课本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看懂书上的内容。学生对“找圆心”的问题能够用较准确的语言叙述,并能积极思考其他“找圆心”的方法。在对已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整理的时候,对于图形的名称及对称轴的条数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的回答,做到了没有遗漏。练一练1的填表,对多数学生来说没有难度,效果很好。

  当然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其一:在说明圆是轴对称图形时,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直径就是圆的对称轴。这里学生首先是被自己的眼睛骗了,因为学生在折圆的过程中,他们看到的那个折痕就是直径。其次学生忽略了对称轴的本质:对称轴是一条直线;而直径是一条线段,在这一点上他们是不能等同的。课堂上我及时引导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使学生在对比对称轴和直径的过程中,明白了直径所在的直线才是圆的对称轴这一难点。但在后面的练习中仍有学生出现一些问题。这将成为今后练习中的一个重点问题。

  其二:在完成练一练2中的填一填时,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读图,也能说明自己的想法,但在填写时很多学生忽略了单位名称。这也是学生常常出现的问题,需要加强纠正。

  其三,很多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较浓,回答时齐答的情况较多,很多学生不愿意单独回答。这样不利于及时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3

  上完《利息》,这节课我觉得已经完成了教学目的,但给我留下的启示也很多。

  第一:上这节课之前,我布置好了同学们去信用社调查利率和了解储蓄的课外作业。课上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都想把自己调查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夏志冉同学把自己存钱的过程清楚地说给了同学们,同学们通过调查研究都明白了储蓄的意义和方法。同学们真正把自己投入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中,使我明白了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取得了成功。

  第二:当教学利息的计算时,同学们都正确的列出了计算利息的算式,并得出了结果,但当我问他们:“这就是应该从银行多支付的钱吗?”他们都肯定的说是,我知道了他们忽略了利息税的计算,当我再问起:“同学们,谁帮助家长计算过利息?”同学们都纷纷摇了头。所以留作业时,我再一次留了每个同学帮父母实际计算一次利息,同时强调了利息税的存在。

  我从这节课中明白教学不应该紧紧局限在课本当中,要从学生们的实际出发,从现代社会的需要与变化出发,让学生渐渐明白学习不但要有兴趣,还要经常用之实践,这样活学活用,更能促进学习的提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4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移和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移和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移后的图形。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兴趣。

  “面的旋转”主要知识内容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学时把点、线、面的运动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课堂上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首先设计了一个利用自行车车轮转动体会“点的运动形成线”的活动,即在自行车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观察彩带随车轮转动的情况,发现彩带转动后形成了圆。然后又呈现了三幅情境图,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现象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第一幅图是“很多小的风筝在天空中连成一条线”,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点的运动形成线”;第二幅图是“雨刷运动时的情况”,引导学生感受“线的运动形成面”;第三幅图是“转门”,引导学生感受“面的旋转形成体”。

  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推荐访问:乘法 上册 反思 《分数乘法》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篇 《分数乘法》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的教学反思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