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本设计中教师引导抓文章的三个不同景象,体会作者从“失望”到“惊喜、兴奋”的变化过程,并抓住重点语段,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学生感悟到花的勇气在于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而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勇气》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勇气》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本设计中教师引导抓文章的三个不同景象,体会作者从“失望”到“惊喜、兴奋”的变化过程,并抓住重点语段,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学生感悟到花的勇气在于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而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悟中朗读,以此来带动朗读,升华情感,感悟生命。
教学目标:
1、能读准课文中四个生字“吕、厘、刷、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乏味、泛滥、傲然挺立、拔地而起”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学习课文中描写花的几个场面,读懂作者的心情变化。
3、通过有感情朗读,品味作品中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作家的写作方法,在品味语言中感悟“花的勇气”。
4、在链接和拓展中升华情感,感受作家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言为心声(都说语言是内心的表达,那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去触摸一些词语,寻找一下感觉。)
师板书:勇气。什么是勇气?举个例子说说?
勇往直前的气魄,敢想敢做毫不畏惧的气概。
小结:看来,就这简单的`一个字,一个词,都能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思考。
再补充课题——《花的勇气》。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了题目,你在想什么?
花怎么会有勇气?它的勇气到底是什么?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跟随冯冀才老先生开始维也纳之旅,去细细品读这花的勇气。补充课题——《花的勇气》。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课文
翻开书91页,自个儿去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在四月的维也纳,作者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
2、检查自学情况
课堂上最动听的是同学们的读书声。看,课文中难读的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
自由读——指名读
吕 泛滥 厘米 齐刷刷 震撼
明媚 怦然一震
3、作者的维也纳之旅,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
(板书)没有花的绿地——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
的确,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看着这样的一个个景象,作者想到了花的勇气。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欣赏这三幅画面,触摸作者的情感,去发现花的勇气。
三、品读欣赏,由景及情。
1.欣赏画面一“没有花的绿地”,感受失望之情。
出示: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自由读第一段。读一读,面对这一片没有花的绿地,“我”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快速浏览课文,哪几个词语写出了作者的失望?
引导品味“寂寞”(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开满鲜花的绿地才是——热闹的。花花草草也知道寂寞与热闹吗?是“我”寂寞了,失望了。)
同学们很有本领,读到的是草地的景象,读懂的是作者的心情。
重点引导品味“泛滥”。泛滥字形分析,本来指江河湖海的水溢出发大水,说洪水泛滥。 比喻事物过多,流行的无法节制。(“绿色到处泛滥”就是说“绿色——”。多得让人?体会“泛滥”指多得成灾令人讨厌,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小结:一个词语不仅只是一种意思,更是一份感情。“寂寞”、“乏味”、“泛滥”这些词语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暴露无遗,字字句句都是失望。
指导朗读,读出失望之情。(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2.欣赏画面二“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感受惊喜之情。
出示:小吕听了,将车子停住,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读
静静地读,脑中只有这一段话,读着读着,映入你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花)
(1)“白的、黄的、紫的”就是说颜色——很多,这样的画面可以说是——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简简单单的三个词给我们的却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简洁却不简单啊。 (指导读)
(2)简简单单的词语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花儿的色彩、样子,呈现出如此优美的画面,把它们都组合在一起时,还能感觉到什么呢?指名读,感悟惊奇
小结:课文中的一个个短短的词语,就像一朵朵小花一样跃入我们的眼帘,没用一个词语表示心情,却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表达出一种眼前一亮的惊喜!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读一读,读出这花开的景象能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也读出来。
3、感悟遗憾与震撼
引:同学们,词语有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就不是简单的两个字,而是有了生命,鲜活无比;有了温度,能让我们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默读第三——第五自然段,哪些词语有感情、有温度,能让我们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请你拿起笔做个记号。
学生默读学习。圈划
作者为什么感到遗憾?
是啊,冷雨伴着凉风,我们都不想出门,更何况是那些娇嫩的小花呢?它们也许已经( ),也许已经( ),也许已经( )……我就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了,这次看不到这些小花了,真有点遗憾。
4.欣赏画面三“花的原野”,感受兴奋之情。
我真带着遗憾走的吗?
出示: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学生聚焦最有温度最有情感的词进行交流。(预测:冒,改天换地、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重点引导品味“改天换地”:
(1)冒,可以换哪些词?(钻 挤 露 ……)那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命力强大、很有气势)冒的结果呢?(读句子)
(2)“改天换地”是不是说天地都改变了?改变的是什么?联系整句读一读。回顾画面的不同。(出示三个段落)。
刚见草地, 只是绿色连着绿色 ,
拨开草看, 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
离开之前, 看不到草地上的花 ,
雨中去看, 一片花的原野 。
(3)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改变的仅仅是眼前的画面吗?学生自读。
刚见草地, 只是绿色连着绿色 ,感到____失望_ ;
拨开草看, 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感到____惊喜__;
离开之前, 看不到草地上的花 ,感到____遗憾__;
雨中去看, 一片花的原野 ,感到___惊奇 。
整个心灵整个心情,从失望到惊喜,又从怕见不着花的遗憾到无比的兴奋。
因为曾失望、吃惊、遗憾,所以这一片花的原野更作者激动不已。
欣赏画面配乐范读——全体配乐读。
四、扣词想象,二解“勇气”
师:几天里,没有花的绿地成了花的原野,让作者想到了花的勇气。(出示最后段)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发现花的勇气了吗?(出示: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你发现哪一个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最能表达这份勇气?
引导体会“拔地而起”:我们以前知道什么拔地而起?是啊,万丈高楼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拔地而起,拔地而起的都是该让我们抬头仰望的,一朵朵小花又怎能拔地而起,值得我们去仰望吗?(我被那份力量与勇气深深地折服了)
同学们,作者是用这个“拔地而起”来表达自己的那份“震撼与敬佩”的心情。
因为有勇气,小花们挤出草丛,齐刷刷地( );因为有勇气,小花们敢于在冷雨中( ),因为有勇气,小花们让寂寞的绿地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 )。
指导读最后一段,读出内心的震撼与敬佩。
五、拓展写话,三解“勇气”。
1.写一写。出示: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师:这就是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感受着花的勇气,是否让你想起了种子的勇气、飞蛾的勇气、松树的勇气,以及其他一些生命的勇气?请同学们用最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词语,写下简洁的一句话。
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种子的勇气——( )
(飞蛾)的勇气——( )
(梅花)的勇气——( )
( )的勇气——( )
2.诵一诵。师:是的,同学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请记住,只要你拥有勇气,就拥有希望。这就是生命的意味。看到的是冷风冷雨中拨地而地的小花,想到的是生命的意味。这不能只是眼前一亮,更是心头的怦然一震。让我们读出内心深深的震撼吧。齐读最后段。
六、链接原作,延伸阅读。
师:《花的勇气》这篇课文定格的只是维也纳四月的画面,只是春天的一个画面,三、五月间的画面同样迷人、诗意、浪漫、震撼,你看:
转天醒来时,忽然窗前一束艳丽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的一支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睡熟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撼人心?
师:请同学们上网搜索冯骥才所写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去细细品味带着温度的词语,欣赏带着生命思考的画面。
《勇气》教学设计2
知识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勇气”的含义。
2、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能说出其中的含义。
能力目标:
1、训练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2、训练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来自于信仰的力量,培养学生热爱和*、热爱正义、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热爱和*、热爱正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勇气”的含义及某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法学法:
情境设置法独立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
课时划分:
一个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
图文并茂地向学生揭示战争的可怕和无情,让学生深刻感受和*的来之不易和可贵。导入新课.
二、结合地图生动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
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诺曼底着陆讲起,真切再现故事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帮助学生理解故事。
三、读故事。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故事。
四、解读故事。
设置问题如下:
1、美国伞兵在着陆后遇到一连串怎样的糟糕情况?
2、当美国伞兵第二次回到法国妇女家的时候,法国妇女是怎样做的?
3、美国伞兵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是一样的吗?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你更欣赏谁的勇气?
4、你怎样理解将军说的那位法国女人是个“幸福的女人”?
学生先自己独立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两个问题,然后就自己独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帮助解决。
教师指导,帮助理解。
五、拓展故事。
学生根据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在场景介绍的引导下以法国女人或美国伞兵的身份进入想象,想象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然后学生以法国女人或美国伞兵的身份讲述当年的那一刻自己是怎样想的。
六、课堂延伸。
出示反映当今世界战争情况的画面,让学生深刻感受在当今世界和*仍需我们一起努力,体会自己今天拥有的和*幸福的生活是那么的可贵。
七.高唱和*之歌《橄榄树》,祝福所有人都不再流浪,拥有和*幸福的生活。大屏幕出示作业。
歌声中结束这一课。
板书设计:
勇气
精彩情节:着陆失误大胆求救
不幸被捕挤窗而逃
身陷绝境再返农家
人物解读:勇气类型产生原因
美国青年:求生的勇气来自对生存的无比渴望
法国女人:信仰的勇气来自对和*的无比热爱和渴望,对战争的极度痛恨
(后者超越了个人,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主题探究:和*是一种信仰,和*需要我们一起来捍卫。
《勇气》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感悟文章主旨,把握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表演“剧本”的能力,演读能力、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和*信仰,培养学生爱正义,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悟文章主旨,把握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思想内涵,把握“勇气”的含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表演朗读法、自主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学生上台,组织教学。
学生语: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来到我们班的有几位特殊的嘉宾,这位年轻的女教师是曙光电影艺术学校表演系的王老师,这位是新苗电影制片厂的总导演,我是刚刚被聘请的话剧编剧。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北山电影艺术学校的各位同学,今天是你们展现能力的.最好时机,今天是你们圆梦的最好时刻,记住你们的誓言:自信、励志、竞争、协作祝你们好运!下面请看由我编剧、张导演导演的话剧《勇气》。
编剧语:为了更好的让大家熟悉剧本,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片段。介绍背景:刚才同学们所看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前的一个小片段。1939年德、意、日和美、英、法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而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快蔓延了全球。短短6个星期之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就宣布投降。但具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拿起武器同世界向往和*的反*的人民一起英勇斗争。1944年6月6日晨,英、美、法的三个伞兵师在德军防线后方空降。一美国伞兵降落在敌控制区。于是故事发生了。
二、表演剧本,整体感知
该剧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一句话概括)
听
观看影片
表演、思考、
创情激趣:(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同时设置战争情景,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忍、残酷。为后文分析法国妇女的人物形象,以及领悟文章主旨蓄势。
整体感知: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表演“剧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粗读剧本,熟悉内容【根据你所熟悉的剧本内容,你认为导演应掌握些什么?向张导演自由提问】
四、速读剧本,理清情节出示【多媒体页4、5】
过渡语:请应聘导演的同学注意听好下面几个问题:
问题一: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把故事分几个片断来表现?
问题二:如果你是导演,你会主要表现哪个片断?为什么?
问题三:如果你是导演,你会确定谁是故事的主角?
五、选读剧本,认识人物,出示[多媒体页6]
导入:导演招聘场面,异常热烈,大家表现都出色,究竟谁应聘成功,请听后通知。接着我们将招聘演员,想演主角的同学听好了!你有三个题目可供选择。(老师组织)
问题一:如果你想当演员,请把握人物性格。
用“____”“`````````”勾画出美国伞兵,法国妇女的语句,说说美国伞兵给你什么印象?
问题二:如果你想扮演法国妇女,请你选择她的眼神、语言,动作来表演,你想展现出她什么个性?
问题三:如果你想扮演法国妇女,请在主题不变的前提下,想象法国妇女两次出场时的心理活动,以第一人称写。、
(二)师生互评,总结法国农妇的形象。出示【多媒体页7】
六、齐读课文,把握主旨。
导语:他们一不同国籍的人,法国人和美国人;不同地域的人,欧洲人和美洲人;不同处境的人,被统治者和解救者的勇气是怎样产生的呢?
明确:勇气来自真诚的信任!勇气来自坚定的信仰
七、拓展延伸
导语:和*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却不断地发生战争,血腥和暴力浸透了人类的历史。
出示:伊拉克难民图片,看后,你想说什么?【多媒体页8】
导语:战争消耗财力、物力和人员。真正遭殃的是人民。可某些好战分子,不顾人民的利益,一意孤行,总想给人民带来灾难!
出示“漫画”,图片。让学生给“布什总统”写一封信。
抽生读信
八、结束语:和*是一种信仰,让我们珍惜和*,热爱和*,保卫和*!
九、布置作业:改写〈〈勇气〉〉,以美国伞兵为叙述角度,用第一人称写。
提示:原作用第一人称,是“我”在讲一个美国伞兵的故事,改为美国伞兵自己来叙述,情节会有哪些变化?结构要作哪些调整?新的我(美国伞兵)会有许多心理活动,将军的话也不能像这样说了。
《勇气》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勇气》教学设计3篇(扩展1)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10篇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本设计中教师引导抓文章的三个不同景象,体会作者从“失望”到“惊喜、兴奋”的变化过程,并抓住重点语段,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学生感悟到花的勇气在于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而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悟中朗读,以此来带动朗读,升华情感,感悟生命。
教学目标:
1、能读准课文中四个生字“吕、厘、刷、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乏味、泛滥、傲然挺立、拔地而起”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学习课文中描写花的几个场面,读懂作者的心情变化。
3、通过有感情朗读,品味作品中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作家的写作方法,在品味语言中感悟“花的勇气”。
4、在链接和拓展中升华情感,感受作家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言为心声(都说语言是内心的表达,那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去触摸一些词语,寻找一下感觉。)
师板书:勇气。什么是勇气?举个例子说说?
勇往直前的气魄,敢想敢做毫不畏惧的气概。
小结:看来,就这简单的一个字,一个词,都能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思考。
再补充课题——《花的勇气》。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了题目,你在想什么?
花怎么会有勇气?它的勇气到底是什么?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跟随冯冀才老先生开始维也纳之旅,去细细品读这花的勇气。补充课题——《花的"勇气》。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课文
翻开书91页,自个儿去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在四月的维也纳,作者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
2、检查自学情况
课堂上最动听的是同学们的读书声。看,课文中难读的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
自由读——指名读
吕 泛滥 厘米 齐刷刷 震撼
明媚 怦然一震
3、作者的维也纳之旅,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
(板书)没有花的绿地——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
的确,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看着这样的一个个景象,作者想到了花的勇气。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欣赏这三幅画面,触摸作者的情感,去发现花的勇气。
三、品读欣赏,由景及情。
1.欣赏画面一“没有花的绿地”,感受失望之情。
出示: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自由读第一段。读一读,面对这一片没有花的绿地,“我”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快速浏览课文,哪几个词语写出了作者的失望?
引导品味“寂寞”(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开满鲜花的绿地才是——热闹的。花花草草也知道寂寞与热闹吗?是“我”寂寞了,失望了。)
同学们很有本领,读到的是草地的景象,读懂的是作者的心情。
重点引导品味“泛滥”。泛滥字形分析,本来指江河湖海的水溢出发大水,说洪水泛滥。 比喻事物过多,流行的无法节制。(“绿色到处泛滥”就是说“绿色——”。多得让人?体会“泛滥”指多得成灾令人讨厌,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小结:一个词语不仅只是一种意思,更是一份感情。“寂寞”、“乏味”、“泛滥”这些词语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暴露无遗,字字句句都是失望。
指导朗读,读出失望之情。(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2.欣赏画面二“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感受惊喜之情。
出示:小吕听了,将车子停住,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读
静静地读,脑中只有这一段话,读着读着,映入你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花)
(1)“白的、黄的、紫的”就是说颜色——很多,这样的画面可以说是——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简简单单的三个词给我们的却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简洁却不简单啊。 (指导读)
(2)简简单单的词语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花儿的色彩、样子,呈现出如此优美的画面,把它们都组合在一起时,还能感觉到什么呢?指名读,感悟惊奇
小结:课文中的一个个短短的词语,就像一朵朵小花一样跃入我们的眼帘,没用一个词语表示心情,却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表达出一种眼前一亮的惊喜!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读一读,读出这花开的景象能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也读出来。
3、感悟遗憾与震撼
引:同学们,词语有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就不是简单的两个字,而是有了生命,鲜活无比;有了温度,能让我们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默读第三——第五自然段,哪些词语有感情、有温度,能让我们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请你拿起笔做个记号。
学生默读学习。圈划
作者为什么感到遗憾?
是啊,冷雨伴着凉风,我们都不想出门,更何况是那些娇嫩的小花呢?它们也许已经( ),也许已经( ),也许已经( )……我就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了,这次看不到这些小花了,真有点遗憾。
4.欣赏画面三“花的原野”,感受兴奋之情。
我真带着遗憾走的吗?
出示: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学生聚焦最有温度最有情感的词进行交流。(预测:冒,改天换地、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重点引导品味“改天换地”:
(1)冒,可以换哪些词?(钻 挤 露 ……)那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命力强大、很有气势)冒的结果呢?(读句子)
(2)“改天换地”是不是说天地都改变了?改变的是什么?联系整句读一读。回顾画面的不同。(出示三个段落)。
刚见草地, 只是绿色连着绿色 ,
拨开草看, 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
离开之前, 看不到草地上的花 ,
雨中去看, 一片花的原野 。
(3)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改变的仅仅是眼前的画面吗?学生自读。
刚见草地, 只是绿色连着绿色 ,感到____失望_ ;
拨开草看, 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感到____惊喜__;
离开之前, 看不到草地上的花 ,感到____遗憾__;
雨中去看, 一片花的原野 ,感到___惊奇 。
整个心灵整个心情,从失望到惊喜,又从怕见不着花的遗憾到无比的兴奋。
因为曾失望、吃惊、遗憾,所以这一片花的原野更作者激动不已。
欣赏画面配乐范读——全体配乐读。
四、扣词想象,二解“勇气”
师:几天里,没有花的绿地成了花的原野,让作者想到了花的勇气。(出示最后段)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发现花的勇气了吗?(出示: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你发现哪一个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最能表达这份勇气?
引导体会“拔地而起”:我们以前知道什么拔地而起?是啊,万丈高楼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拔地而起,拔地而起的都是该让我们抬头仰望的,一朵朵小花又怎能拔地而起,值得我们去仰望吗?(我被那份力量与勇气深深地折服了)
同学们,作者是用这个“拔地而起”来表达自己的那份“震撼与敬佩”的心情。
因为有勇气,小花们挤出草丛,齐刷刷地( );因为有勇气,小花们敢于在冷雨中( ),因为有勇气,小花们让寂寞的绿地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 )。
指导读最后一段,读出内心的震撼与敬佩。
五、拓展写话,三解“勇气”。
1.写一写。出示: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师:这就是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感受着花的勇气,是否让你想起了种子的勇气、飞蛾的勇气、松树的勇气,以及其他一些生命的勇气?请同学们用最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词语,写下简洁的一句话。
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种子的勇气——( )
(飞蛾)的勇气——( )
(梅花)的勇气——( )
( )的勇气——( )
2.诵一诵。师:是的,同学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请记住,只要你拥有勇气,就拥有希望。这就是生命的意味。看到的是冷风冷雨中拨地而地的小花,想到的是生命的意味。这不能只是眼前一亮,更是心头的怦然一震。让我们读出内心深深的震撼吧。齐读最后段。
六、链接原作,延伸阅读。
师:《花的勇气》这篇课文定格的只是维也纳四月的画面,只是春天的一个画面,三、五月间的画面同样迷人、诗意、浪漫、震撼,你看:
转天醒来时,忽然窗前一束艳丽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的一支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睡熟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撼人心?
师:请同学们上网搜索冯骥才所写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去细细品味带着温度的词语,欣赏带着生命思考的画面。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快速默读“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提出了哪些要求。
2.全班交流,明确阅读要求。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投影出示,请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自主研读:
a.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也
写在旁边。
b.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反复品味,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就某些地方展开评议,各抒己见。
感情朗读,交流感悟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
4.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生命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悟?结合前面的几篇课文,大胆地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这篇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这篇优美的散文。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3
【教材简介】
这是本组教材的最后一篇课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讲了作者在四月来到维也纳,本以为这儿会很漂亮,可当他看到辽阔的草坪上没有一朵小花,只是绿色连着绿色时,感到非常失望,可等他拨开小草仔细看时,却惊奇地发现,原来花儿正藏身于草下!所以他决定看花儿长大的样子。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到他离开维也纳的前一天,花儿也没冒出来,作者感到遗憾。他走的那天早上,下着小雨,当路过草地时,竟然看到花的原野,他的心里怦然一震,想:为什么花不在阳光四射时开放,而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作者被花儿的气魄所感染,不禁发出感叹,生命就意味着勇气。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雨,无论多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赏析,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以达到增强语感,积累语言之目的,同时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认识4个字。
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语言,以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生命中要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雨,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学习19课,我们感受到生命是自强不息,生命是顽强拼搏,生命还是勇气,你相信吗?学习了20课《花的勇气》,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板书课题)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并给对方做评价。
2、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3、出示要求认识的字,指名认读。请同学推选对方来读课文,集体做评价,交流上面提出的问题,教师给予小结。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想一想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辅导。
2、小组交流问题,并派代表将情感变化的过程进行板书,试着讲讲每一次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其他组给予完善。
板书:
失望──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
吃惊──青草下面藏着,满满一层小花。
遗憾──离开维也纳时以为,看不到那些花。
惊奇──看到花的原野。
震撼──花有在冷风冷,中拔地而起的气魄。
生命意味着勇气
四、品读课文,感受言中之情
师:了解了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我们就来读出作者的这份情感。
通过指名读、比较读、范读、齐读来达到感情朗读。
五、检测
1、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因为();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因为();离开维也纳前,感到(),因为();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因为();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因为()。
2、把自己读后的感受写下来。
六、交流读后感受,总结课文
1、通过学习这篇或这组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教师总结。
2、出示《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学生阅读。
【资料袋】
《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冯骥才
你一听到青春少女这几个字,是不是立刻想到纯洁、美丽、天真和朝气?如果是这样你就错了!你对青春的印象只是一种未做深入体验的大略的概念而已。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一个女孩子的十四岁、十六岁、十八岁──无论她外在的给人的感觉,还是内在的自我感觉,都决不相同;就象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你能从自己对春天的记忆里找出三个画面吗?
我有这三个画面。它不是来自我的故乡故土,而是在遥远的维也纳三次旅行中的画面定格,它们可绝非一般!在这个用音乐来召唤和描述春天的城市里,春天来得特别充分、特别细致、特别蓬勃、甚至特别震撼。我先说五月,再说三月,最后说四月,它们各有一次叫我的心灵感到过震动,并留下一个永远具有震撼力的画面。
五月的维也纳,到处花团锦簇,春意正浓。我到城市远郊的山顶上游玩,当晚被山上热情的朋友留下,住在一间简朴的乡村木屋里,窗子也是厚厚的木板。睡觉前我故意不关严窗子,好闻到外边森林的气味,这样一整夜就象睡在大森林里。转天醒来时,屋内竟大亮,谁打开的窗子?正诧异着,忽见窗前一束艳红艳红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生的一枝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熟睡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更能如此震动人心?
那么,三月的维也纳呢?
这季节的维也纳一片空蒙。阳光还没有除净残雪,绿色显得分外吝啬。我在多瑙河边散步,从河口那边吹来的凉滋滋的风,偶尔会感到一点春的气息。此时的季节,就凭着这些许的春的泻露,给人以无限期望。我无意中扭头一瞥,看见了一个无论多么富于想象力的人也难以想象得出的画面──
几个姑娘站在岸边,她们正在一齐向着河口那边伸长脖颈,眯缝着眼,噘着芬芳的小嘴,亲吻着从河面上吹来的捎来的春天的风!她们做得那么投入、倾心、陶醉、神圣;风把她们的头发、围巾和长长衣裙吹向斜后方,波浪似地飘动着。远看就像一件伟大的雕塑。这简直就是那些为人们带来春天的仙女们啊!谁能想到用心灵的吻去迎接春天?你说,还有哪个春天的画面,比这更迷人、更诗意、更浪漫、更震撼?
我心中的画廊里,已经挂着维也纳三月和五月两幅春天的图画。这次恰好在四月里再次访维也纳,我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属于四月这季节的同样强烈动人的春天杰作。
开头几天,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着车一同外出的留学生小吕说:
“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小吕听了,就把车子停住,叫我下车,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然后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青草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象只要一努劲,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
“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
“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儿。”
可是,当夜冷风冷雨,接连几天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我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去意大利了,便对小吕说:
“这次看不到草地上那些花儿了,真有点遗憾呢,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
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怏怏然吧。外边毛毛雨点把车窗遮得象拉了一道纱帘。可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对我说:“你看窗外──”隔过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窗上流动。小吕停了车,手伸过来,一推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说:
“去看吧──你的花!”
迎着细密地、凉凉地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象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小小的花居然有此气魄!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这两个普通又非凡的字眼,又一次叫我怦然感到心头一震。这一震,便使眼前的景象定格,成为四月春天独有的壮丽的图画,并终于被我找到了。
拥有了这三幅画面,我自信拥有了春天,也懂得了春天。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4
【教材解读及设计理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针对以上特点,我力争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勇气”,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勇气。
2、补上“花的”:
(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份特殊的勇气──花的勇气)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⑴ 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⑵ 思考: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
三、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过渡: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
1、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交流──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妙、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抓好最后两段,特别是带点的字词。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拓展“白的小花、黄的小花、紫的小花”;“这么多的小花、这么密的小花、这么辽阔的小花!”理解并积累),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怎样的?)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3、作者的“失望、遗憾”只作为铺垫,做“略”处理。而“精”在对花的勇气的震撼和对美好生命的感悟。
4、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引申至课外。
四、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和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惊奇 怦然一震
吃惊
失望 遗憾
【课后反思】
略读课文教学的追求──“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比较好的做法是:略中有精,整体把握求“略”,重点感悟求“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我力求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在,仔细审视自己教学略读课文《花的勇气》的课堂,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正。
1、略需更略,精要更精:
在备课时,我的预设是1~6段略教,只作为“我”对花的生命的感悟的铺垫,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放不开,还是牢牢地牵着学生抓住作者的情感线一步一步地学习、朗读、交流、感悟。而在处理第7、8两段时,没有足够的时间精教、精学。致使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还不够略,精也不够精。如果改为:
⑴ 初读课文后,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只需了解大意即可。)
⑵ 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交流中重点感悟7、8两段,即精读。)
⑶ 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
⑷ 积累:
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拓展:
① 延伸课外──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② 搭起与精读课文的桥梁──阅读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相信这样的处理,略会更略,精会更精,这才是真正的略读课文教学。
2、充分利用导语,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在课前,我考虑到现在四年级的学生,对导语还不熟悉,还没接触文本就给予一定的定势,不太可取,于是舍弃了导语的利用。其实,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一般都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路,本文也不例外。所以,充分利用导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意,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抛出矛盾冲突: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从而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师生对话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和力度。真可谓一举多得。
3、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只有老师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可能培养好。如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大致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这些宽泛的问题就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文本,有更大的空间去思考。这样,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叶老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了一半。” 可见,略读课文教学是何等的重要。
为了“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吾将上下而求索!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5
【教材解读及设计理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针对以上特点,我力争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勇气”,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勇气。
2、补上“花的”:
(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份特殊的勇气──花的勇气)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⑴ 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⑵ 思考: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
三、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过渡: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
1、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交流──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妙、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抓好最后两段,特别是带点的字词。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拓展“白的小花、黄的小花、紫的小花”;“这么多的小花、这么密的小花、这么辽阔的小花!”理解并积累),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怎样的?)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3、作者的“失望、遗憾”只作为铺垫,做“略”处理。而“精”在对花的勇气的震撼和对美好生命的感悟。
4、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引申至课外。
四、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和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惊奇 怦然一震
吃惊
失望 遗憾
【课后反思】
略读课文教学的追求──“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比较好的做法是:略中有精,整体把握求“略”,重点感悟求“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我力求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在,仔细审视自己教学略读课文《花的勇气》的课堂,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正。
1、略需更略,精要更精:
在备课时,我的预设是1~6段略教,只作为“我”对花的生命的感悟的铺垫,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放不开,还是牢牢地牵着学生抓住作者的情感线一步一步地学习、朗读、交流、感悟。而在处理第7、8两段时,没有足够的时间精教、精学。致使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还不够略,精也不够精。如果改为:
⑴ 初读课文后,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只需了解大意即可。)
⑵ 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交流中重点感悟7、8两段,即精读。)
⑶ 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
⑷ 积累:
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拓展:
① 延伸课外──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② 搭起与精读课文的桥梁──阅读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相信这样的处理,略会更略,精会更精,这才是真正的略读课文教学。
2、充分利用导语,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在课前,我考虑到现在四年级的学生,对导语还不熟悉,还没接触文本就给予一定的定势,不太可取,于是舍弃了导语的利用。其实,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一般都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路,本文也不例外。所以,充分利用导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意,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抛出矛盾冲突: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从而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师生对话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和力度。真可谓一举多得。
3、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只有老师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可能培养好。如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大致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这些宽泛的问题就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文本,有更大的空间去思考。这样,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叶老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了一半。” 可见,略读课文教学是何等的重要。
为了“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吾将上下而求索!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6
设计说明:
本课以《乡下人家》为载体,以乡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为背景,体现“美术、人文”融于一体的创新教育理念,引领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享受乡下人家的生活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善于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创美热情,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乡下人家》文本的细谈、赏析。结合自己生活的环境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家乡。再通过作品展评。张扬学生个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以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1、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创作一幅以表现心中的美丽家园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3、感受家乡的田园风光。鼓励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增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能用不同的创作方法,绘画不同特色的乡下人家。
难点:感知文体,学会用不同材料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
1、让学生通过学习“乡下人家”,观察家乡,了解家乡。
2、绘画工具材料。
3、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的迷人的风景,不信你听。
2、田园小诗:(屏幕出示)
长藤绿叶瓜架,春雨竹笋鲜花。
雄鸡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鸟儿如画,纺织娘高唱甜蜜。
二、探究学习最美乡下人家。
1、生:交流:你认为小诗怎么样?有什么感受?谈一谈。
2、说说自己的家乡,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家乡的变化。
田园风格的家园(自然环境的优美,花草树木、鸡鸭、小动物、房屋、生活方式,返璞归真、健康环保等)
3、揭题:美丽的家园。
三、分小组创作
描绘美丽的氛围,创作自己理想中的美丽家园。
1、创作指导:①工具、材料;②创作方式;构图、添加;③方式(蜡笔画、水粉画、剪贴等)
2、学生创作、教师巡导。(小组合作)
四、作品展评
生:介绍画中的新园。(小组中有特色一点的作品)
五、课外延伸
更进一步了解家乡,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写一写家张。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学生自主参与结合“乡下人家”采用自然熟悉擅长喜欢的不同创作方式、形式进行创作。体现了知识与运用,积极与快乐,注重人文性。教学中根据具体的实际条件交流设计学习环境和场地。对学生是一次爱家乡的很好的教育,寓美术、语文、德育之中。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7
一、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人文性极强的文章。如何让人文性和工具性得以和谐统一?如何让语文的本位加以突出?如何使语文教学不为他人作“嫁衣”?这是值得深思的`。具体到课堂设计上,就要考虑如何对教材裁剪切块,如何设计紧扣教材内容,又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发展语言的文字训练。朗读、感悟、语言实践是最传统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三者有机融合,方能体现读的层递性。而感悟的灵魂是丰富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的视像。为此,我设计三个层面:初读感知画面,在头脑中建立视像;精读把玩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由语言充实视像,让语言和画面有机交融;研读体会情感,感悟情与景的交融,从而丰富视像。
第一教时选取三个画面,将文字、画面与情感读向纵深处。而情感的把握,只是感悟其因不同画面而产生的变化,不追求其终点——震撼。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水*的,也是我在设计中对于语文本位意识的重视。
二、预设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4个生字,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2、感受四月的维也纳留给作者的三个画面,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3、感受情与景的交融,领会语言的精妙。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画面、体会情感。
难点:感悟语言。
四、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
1、了解班级中喜欢绘画、音乐、看书写作的同学。板书:绘画、音乐、文学
2、你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充满情感。因为这些艺术都是表达内心情感的。
3、说到这三门艺术,我的脑海中就出现了这么一个人,他是一个著名作家,他酷爱绘画,又精通音乐,他就是冯冀才。我还想起有这么一个地方,它是文学、绘画、音乐爱好者的圣地,那就是维也纳。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三次来到这样一座艺术氛围浓郁的城市,结下了深厚的情缘,用语言描绘了《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其中一个画面描绘的是4月的维也纳,作者被一样东西所折服,所震撼,那就是——花的勇气。
4、指导读题。
5、作者是个绘画高手,他的文章往往有一幅幅图画。那么,4月的维也纳,作者又描绘了哪几个画面?
(二)初读课文
1、把课文读通读顺,划出这几个画面,多读几遍,让你的脑海中浮现出这几幅画面来。
2、交流:你读出了哪几幅画面?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三)研读三个画面,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1、作者看到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画面,他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这一切都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了出来。仔细读课文,想想作者在看到这三个不同的画面时情感有什么变化?有的可以直接找书上的词语划下来,有的要用心去体会。
2、交流画面1
(1)交流情感:失望
(2)你从哪里读出了作者的失望?
①“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理解:泛滥猜一猜本意河水为什么会泛滥?这儿怎么理解?
指导朗读,着重是“非……不可”。
②“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绿地怎么会寂寞呢?
补充:五月的维也纳通过比较,你知道了什么?
指导朗读
(3)填空:在作者眼里,这是()的绿地。
3、交流画面
(1)这绿地真的如此寂寞吗?(不,下面藏着无数的小花。)
(2)那是这样的小花?()的小花
(3)作者用了2个分号,构成3个并列的分句,从哪三个方面写小花?
色彩美(五彩缤纷、色彩艳丽……)的小花
姿态美(玲珑多姿、娇小可爱……)的小花
花多(密密层层、挤挤挨挨……)的小花
指导朗读
(4)这还是怎样的小花?(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读句子
(5)此时,作者的情感由失望变成了什么?(惊喜)指导读出惊喜
(6)刚刚还在失望,还在埋怨,现在却发现这寂寞的绿地下居然藏着这么多、这么美的花,作者会怎么想?请你写几句作者的心理活动。
(7)交流。
4、画面3
(1)作者真的看到了齐刷刷地冒出来的花,而且看到的是花的原野。读句子。
(2)指导读“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想想,还可以同哪些四字词语来归纳?可以换一个、二个
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_______。
(3)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花是生机勃勃的?
一下子全冒顿时整个铺满指导朗读
(4)看到这一切,作者的心情是这样的?
齐读结尾段,归纳:震惊、震撼
(四)留疑结课
为什么作者会感到震惊、震撼?为什么题目叫“花的勇气”?为什么作者在《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中把这幅画面放在最后,作为重点来写?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难点: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简单的课件;《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可以熟视无睹吗,那时候,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风雨中赏花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花的勇气》。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3、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4、质疑,师生共同质疑答难。(此时重点解决理解字词的问题)
三、披文入情,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1、师:谁来说说文中哪一段话使你感受最深?
2、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话,生齐读:
“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3、师:作者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感受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提示:文中直接了当地表达的就画出来;没有明确表达的,请用心体会。)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失望),因为(只见绿地不见花);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小花时,感到(吃惊),因为(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遗憾),因为(仍不见花儿冒出来);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惊奇),因为(看到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傲然挺立);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怦然一震),因为(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自主研读:
(1)师: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难怪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但对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还不够,还应对文章进行仔细地研读。这篇课文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读时令人感到言尽而意无穷。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多读几遍,并想办法进入深刻的体会,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也写在旁边。
(2)学生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反复诵读品味、体会。
2、合作学习:下面请大家根据*时的学习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学习伙伴听,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也可以说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及原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以后可以补充,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3、感情朗读,交流感悟,情感共鸣。
(1)师:你认为哪些词句含义深刻,为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感悟,教师指导朗读。
五、回归全文,升华思想。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和小组同学谈谈自己对勇气、对人生的认识: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布置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篇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这篇优美的散文。
板书设计:
20 《花的勇气》
冯骥才
失望、吃惊、遗憾
惊奇、怦然一震
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具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收集有关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教学方法】
情景探索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疑是春天里最绚丽多姿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并齐读课题)认真读书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二、初读知大意
1、小组合作:
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互相质疑问难,解决不了的问题先记录下来,留到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2、自学反馈:
⑴ 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⑵ 师生共同质疑答难。(此时重点解决理解字词的问题)
3、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脉络
1、维也纳的春天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请学生上黑板写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四、品读感悟美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圈画出精妙之处,反复品味,揣摩作者的内心感受。必要时可以和身边的同学交换意见。
2、文学鉴赏会:
教师扮演文学鉴赏会的主持人:各位文学评论家们,大家已经反复阅读了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现在就请各位就文中的语言是否优美,遣词造句是否准确生动发表高见吧。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
五、美读入情境
1、循着作者感情的变化,入情入境地朗读全文。
2、举办朗读比赛,评出优胜者。
六、总结
通过学习课文,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对课文中的小花傲风斗雨的精神一定有所感悟,对生命又有了新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
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初见草地……失望
见到花儿藏着……吃惊
离开前仍不见花儿……遗憾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品味语言,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外。
3、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几日我们已颇感到了冬日的寒冷,不过,别着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想到春天,我想此刻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春天的动人画面,也会想到朱自清先生的优美散文《春》。下面,我们不妨随着朱自清先生再去感受一段春的生机。
(展示朱自清先生《春》的配乐朗诵“春花”一段)
同学们,刚才朱自清先生向我们展现了江南之春百花齐放的美景,一定让我们不少的同学感受到了盎然的春意,今天,我要带领同学们随着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去感受一下异国他乡的春天,去踏访──四月的维也纳。
(展示课题及作者)
问:维也纳是一座什么城市?
(它是奥地利的首都,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这样一个美丽的音乐之都,它的春天有什么特点呢?冯先生想通过四月的维也纳告诉我们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四月的维也纳。
二、学生自定学习目标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你认为这篇文章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师归纳并板书:(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⑴ 欣赏品味语言。
⑵ 领悟文章主旨。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速读课文:
(课件展示)
⑴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⑵ 在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⑶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主旨)
2、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
⑴ 本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由盼花而写到寻花、观花、赏花、赞花,抒写了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的独特的哲理性感受。(引导:突出几幅画面,作者的心情)
⑵ 画面、感情:
画面一:
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里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无花而盼花)
感情:寂寞
画面二:
原来青草的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寻花而见花)
感情:吃惊
藏在青草下边的花儿什么时候才冒出来的呢?(冷风冷雨花难冒 )
感情:遗憾
画面三: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化了,白的、黄的、紫的,在窗上流动。(隔雨窗看花)
感情:不明白
画面四: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它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午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下车赏花)
感情:惊奇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惊奇?(用原文语言回答)
答: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问:课文中又是如何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答: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归纳:这是作者的“悟理赞花”,感情为之“怦然一震”。这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四、品味文章语言
(课件展示)
以上几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是美妙的,它美妙在何处呢?文中哪些语言最优美?找出来,体会它的妙处。(组织学生讨论品味的内容,师适当点拨,对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
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
1、这篇文章,给你感受或启发最深的是什么?
2、说说你所了解的能体现“勇气”的人和事?
3、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勇气,我们可以凭着勇气去做什么?
师归纳:勇气是一种决心,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擦开泪水,咬紧牙关,力争成功;勇气是一种气魄,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藐视一切,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勇气是一种胆识,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以大无畏的气概,笑对人生。总之,在困难面前,勇气所展示出的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气概和不言放弃,永远自信的人生信仰,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勇气》教学设计3篇(扩展2)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10篇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花的勇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生命主题”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由作家冯骥才创作,全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精美的文笔,深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但是由于课堂40分钟的限制,我们必须要有所取舍,因此,结合本册书的教学重点与本课的特点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学会借助课文情感线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作为主要知识技能训练点,将引导学生感受花的魅力为过程,将引导学生感悟到花的勇气在于坚强不屈的生命力,在内心深处感悟“勇气”的力量作为情感渗透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抓住作者的情感变化,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关键词,通过品味、想象、朗读,感受花的魅力。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反复品读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能提升对勇气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勇气。
齐读,再开火车读。读着这个词语,你想到了自己做过的哪些有勇气的事?
2、那么花的勇气又是什么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找找答案。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思路
1、出示第一组词语:失望 遗憾 惊奇 心头怦然一震
齐读这组词,有什么发现?预设:都是描写作者心情(情感)的词语。再次齐读,你脑袋里蹦出了什么问题?预设:作者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心情变化?
2、自由读课文,圈出这四个词,口头练习填空句子。
3、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结:我们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感受花的魅力
1、出示第二组词: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拔地而起
2、请学生读这组词,你发现这些词语在文中都是描写什么的?——花。
3、默读课文,划出描写花的句子,读一读。
4、交流找出了哪些句子:(然后出示句子一)
l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1. 请一个学生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预设:花的颜色很多。(出示: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请一个学生读,齐读。一起去看看这些花,闭上眼睛,还看能到哪些颜色?预设:蓝的、紫的、绿的。用一个词来形容。预设: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2. 真美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齐读句子(整句),你还看到了花怎么样?预设:花很多。出示: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请一个学生读。评价:*淡无奇,花不怎么多。你的语气加强了。教师提醒学生:哪三个词写了花的特点?多、密、辽阔。那我们应该把重音落在他们身上。谁来读读看!教师范读。请学生读。齐读。
3. 放在句子里,你们还能读得这样好吗?再齐读。你还看到了什么样的花?(出示: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像纯洁的 ,像娇小的 ,像鲜亮的 。)
4. 过渡:作者仅用22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花的魅力。(出示: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谁来读读,看谁能读出画面来。请学生读,评价:你读出了一副画面,但这副画面感觉很单调。要想让大家看到这么美好的画面,我们要在注意朗读的时候有轻重缓急。听老师读读,你找找朗读秘诀。老师范读。学生学。齐读几次。
5. 过渡:这么美的花却藏在青草下边,直到冷雨伴着凉风才冒出来呢!我们一起去瞧瞧!
l (出示: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1. 谁来读这个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评价:(差)雨中的花可能还没打动你。(好)我感受到你的惊叹。你读出了自己的惊讶。我听出了你的赞美。
2. 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吧!教师引读:冷雨伴着凉风——那些花儿一下子。迎着凉凉的雨点,——那些花儿一下子。冷风冷雨中——那些花儿一下子......
3. 过渡:雨中之花居然也能这样明艳动人!
四、感悟花的勇气
1、出示第三组词:冷雨伴着凉风 凉凉的雨点 冷风冷雨
凉凉的雨点打在你脸上,有什么感觉?冷雨伴着冷风刮着你的脸庞,什么感觉?预设:冷冷的、凉凉的。
2、那冷雨伴着凉雨打在那些娇小柔嫩的花上,小花将怎么样呢?预设:枯萎了,弯下了腰。然而作者看到的花却截然相反!(出示句子,齐读)
l 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1、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花好勇敢。我好佩服花。读出你对花的佩服。个别读。齐读。
2、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朵花,冷雨击打着你娇嫩的花瓣,你怕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怕。真勇敢!读这个句子。冷风刮着你柔嫩的身躯,你怕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怕。有勇气!(面向全体学生)冷风冷雨疯狂地拍打着你们,你们怕么?不怕!读这个句子。(评价:勇气不足啊!)
过渡:看似娇小柔嫩的小花,却有着令人敬佩的勇气。怪不得作者的心头怦然一震,明白了一个道理。(出示句子,读)
l 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过渡:作者在维也纳之旅中,在花的身上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板书:生命——勇气)像这样从一个事物身上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称之为——借物寓理。
五、升华勇气的意义
1、花的勇气是在冷雨中傲然挺立,然而任何一个生命都需要勇气。现在,你认为勇气是什么呢?
2、出示句式,学生练写。学生集体交流。
4、作业超市。1、摘录文中优美语言、背下来。2、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草房子》。
《花的勇气》评课
今天是第二次参加塘下第二批小学语文中心组活动,有幸聆听了一位年轻教师——蒋老师执教的《花的勇气》一课。可以说,蒋老师的这节课犹如一阵春风,给我们送来了清新优雅的香气,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好比是蒋老师自己本人一样。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以及我听了这节课后的一些感想,来说说我的看法。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在朗读、品味、探讨中,感受小花不畏寒冷,实现生命价值的勇气,体会作者对小花的敬佩和喜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作家冯骥才简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当这熟悉的歌曲响起,总让人精神为之振作,对当下、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触摸春天》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在于体验和创造,《永生的眼睛》启示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付出,《生命,生命》教育我们只有珍爱生命,人生才有价值。那么,当人生道路上遇见阴风冷雨时,我们又该如何正确面对呢?
板书课题:、20*、花的勇气
2.介绍作者冯骥才: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作者是*当代著名小说家冯骥才。他的作品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善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的味道。
设计意图:本篇是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揭题部分对前几篇课*了一个回顾,既是小结过渡,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生命”,思考“生命”。
二、初读课文
1.大家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文中哪段话使你感受最深刻?大声地把它读出来。(交流)
2.媒体出示最后一节: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1)学习新词并指导朗读:
怦然一震:“怦然”形容心跳的感觉。联系上下文,作者被小花不畏寒冷,傲然怒放的勇气所震撼。(注意“怦”是后鼻音,“震”是前鼻音)
气魄:魄力,有气势。联系上下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赞扬了小花不畏风雨,傲然怒放的勇气。
(2)齐读,引读最后一句,强调“勇气”。作者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感受吗?他是怎样体会到“花的勇气”的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通读课文,随文圈划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想想那是为什么?
3.检查预习,完成填空:
(1)正确朗读新词:
泛滥、厘米、齐刷刷、气魄、遗憾、乏味、辽阔、清晰、孤零零
清香袅袅、改天换地、傲然挺立、神气十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
泛滥:水向四处漫流;不加选择,不加节制。
乏味:缺少;没有新意,不吸引人。
(注意联系字形、字义区别“泛”和“乏”)
(3)依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乏味),因为(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惊喜),因为(青草下藏着满满的花,又多、又密、又辽阔);离开维也纳前,感到(遗憾),因为(看不到草地上的花儿);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惊奇),因为(冷风冷雨中,花儿遍布原野,傲然挺立,明亮夺目);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怦然一震),因为(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勇气)。
设计意图:作为略读课文,本环节力求通过要求明确、简洁的练习,帮助学生自学。特别是练习(3),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努力理清全文的情感线索,由作者的情感变化,关注到“花的勇气”,这也是课文在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三、研读课文
1.过渡:作为爱花之人,看不到花的景象是遗憾的,正如课文开头所说……
(齐读第一节,注意读好“失望”、“寂寞”、“乏味”。)
板书:爱花、失望、乏味
那么,作者又是如何从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品出生命的意味的呢?让我们特别关注文中几处描写作者看花的语句。
2.交流讨论:
(1)媒体出示: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结合先前的“失望”与“乏味”,作者此时看花的心情是怎样的?(惊喜)
试着通过朗读,表达作者的意外和赞赏。
板书:看花、惊喜
媒体出示选择填空:在文中括号内填入一组合适的关联词语,并说说理由。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小结:虽然文中没有直接的褒奖,但小花们不甘寂寞、积极向上的勃勃生机已然令作者由衷赞赏了!那掩在青草之下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力似乎一经风吹,就蓬勃而不可收拾了呢!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媒体出示: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就是作者前几天所见的小花,盼花、寻找之后终于得见花的原野,此刻,最让人心动的是什么?(花儿们竟在冷风冷雨中冒蕊绽放,且傲然挺立,毫不怯懦。)
板书:盼花、心动、惊奇
理解“改天换地”: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第二节中的内容相照应。
(读第二小节)
(3)媒体出示: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先出示)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后出示)
因此,“我惊奇地想……”(引读第八节第一句话)对于作者的疑问,你有什么想法吗?
反复诵读最后两句话,说说自己的感悟。
理解“气魄”:有气势,有魄力。
小结:小花、小草、高山、流水……何尝不都是在逆境中生存,在坎坷中前进!自然界的生生万物自强不息的生存状态为我们写下了大大的“勇气”二字!我们也要用宽广的胸襟去包容它,用坚强的双肩去承载它,用强健的四肢去创造它!而我们也要感谢作者,因为热爱生活,因为豁达开朗,所以发现了这些令人感动的小生命,所以能让我们再次真切地为生命而震撼!
板书:赞花、震撼(气魄)
设计意图:结尾处有意提到作者,旨在教育学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发现生活的真谛,这也是“生命的意味”!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想既然是写“花的勇气”,为什么文中又多次描写到“冷风冷雨”?
(体会课文通过暗喻赞美花儿及景色互相衬托的写作方法)
媒体出示描写冷风冷雨的语句:
当天夜里,冷雨伴着凉风下了起来,后来的几天,雨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
外边毛毛雨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隔着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车窗上流动。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设计意图:可通过引读,重组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作者反复衬托的写作手法,“花的勇气”正是在“冷风冷雨”的历练中成就的,这正是揭题部分所说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也是作者在构思上的精心之处,有必要让学生了解。
五、拓展作业
1.作业:
(1)我会写:吕、滥、厘、刷
泛滥、厘米、齐刷刷、气魄、遗憾、乏味、辽阔
清晰、孤零零、清香袅袅、改天换地、傲然挺立、神气十足
(2)摘录下面这段话,注意抄写格式。
树,砍断枝条还能再生;草,烧了还能再长。悬崖上的一棵松树茁壮地生长着,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一粒种子,可以掀翻压着它的石块,顽强地向上生长……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气魄
↓
生命的意味
爱花、失望、乏味
看花、惊喜
盼花、心动、惊奇
赞花、震撼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能够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有舍才有得。在这节课上,我舍掉了那些烦琐的分析,舍掉了一段一段地讲解。孩子们得到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得到了他们张扬个性的机会,得到了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在课的尾声升华思想的环节中,孩子们踊跃发言,对勇气的认识简直成了至理名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和语文知识在同升同长,或许感觉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语文课既实实在在又让孩子们的情感价值观得以体现,这一点主要归功于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所“得”。
不过,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在像处理好“小花们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些关键句时,对文本的研读没能独具匠心,对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难度。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3
【教材简介】
这是本组教材的最后一篇课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讲了作者在四月来到维也纳,本以为这儿会很漂亮,可当他看到辽阔的草坪上没有一朵小花,只是绿色连着绿色时,感到非常失望,可等他拨开小草仔细看时,却惊奇地发现,原来花儿正藏身于草下!所以他决定看花儿长大的样子。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到他离开维也纳的前一天,花儿也没冒出来,作者感到遗憾。他走的那天早上,下着小雨,当路过草地时,竟然看到花的原野,他的心里怦然一震,想:为什么花不在阳光四射时开放,而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作者被花儿的气魄所感染,不禁发出感叹,生命就意味着勇气。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雨,无论多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赏析,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以达到增强语感,积累语言之目的,同时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认识4个字。
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语言,以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生命中要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雨,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学习19课,我们感受到生命是自强不息,生命是顽强拼搏,生命还是勇气,你相信吗?学习了20课《花的"勇气》,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板书课题)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并给对方做评价。
2、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3、出示要求认识的字,指名认读。请同学推选对方来读课文,集体做评价,交流上面提出的问题,教师给予小结。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想一想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辅导。
2、小组交流问题,并派代表将情感变化的过程进行板书,试着讲讲每一次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其他组给予完善。
板书:
失望──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
吃惊──青草下面藏着,满满一层小花。
遗憾──离开维也纳时以为,看不到那些花。
惊奇──看到花的原野。
震撼──花有在冷风冷,中拔地而起的气魄。
生命意味着勇气
四、品读课文,感受言中之情
师:了解了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我们就来读出作者的这份情感。
通过指名读、比较读、范读、齐读来达到感情朗读。
五、检测
1、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因为();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因为();离开维也纳前,感到(),因为();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因为();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因为()。
2、把自己读后的感受写下来。
六、交流读后感受,总结课文
1、通过学习这篇或这组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教师总结。
2、出示《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学生阅读。
【资料袋】
《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冯骥才
你一听到青春少女这几个字,是不是立刻想到纯洁、美丽、天真和朝气?如果是这样你就错了!你对青春的印象只是一种未做深入体验的大略的概念而已。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一个女孩子的十四岁、十六岁、十八岁──无论她外在的给人的感觉,还是内在的自我感觉,都决不相同;就象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你能从自己对春天的记忆里找出三个画面吗?
我有这三个画面。它不是来自我的故乡故土,而是在遥远的维也纳三次旅行中的画面定格,它们可绝非一般!在这个用音乐来召唤和描述春天的城市里,春天来得特别充分、特别细致、特别蓬勃、甚至特别震撼。我先说五月,再说三月,最后说四月,它们各有一次叫我的心灵感到过震动,并留下一个永远具有震撼力的画面。
五月的维也纳,到处花团锦簇,春意正浓。我到城市远郊的山顶上游玩,当晚被山上热情的朋友留下,住在一间简朴的乡村木屋里,窗子也是厚厚的木板。睡觉前我故意不关严窗子,好闻到外边森林的气味,这样一整夜就象睡在大森林里。转天醒来时,屋内竟大亮,谁打开的窗子?正诧异着,忽见窗前一束艳红艳红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生的一枝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熟睡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更能如此震动人心?
那么,三月的维也纳呢?
这季节的维也纳一片空蒙。阳光还没有除净残雪,绿色显得分外吝啬。我在多瑙河边散步,从河口那边吹来的凉滋滋的风,偶尔会感到一点春的气息。此时的季节,就凭着这些许的春的泻露,给人以无限期望。我无意中扭头一瞥,看见了一个无论多么富于想象力的人也难以想象得出的画面──
几个姑娘站在岸边,她们正在一齐向着河口那边伸长脖颈,眯缝着眼,噘着芬芳的小嘴,亲吻着从河面上吹来的捎来的春天的风!她们做得那么投入、倾心、陶醉、神圣;风把她们的头发、围巾和长长衣裙吹向斜后方,波浪似地飘动着。远看就像一件伟大的雕塑。这简直就是那些为人们带来春天的仙女们啊!谁能想到用心灵的吻去迎接春天?你说,还有哪个春天的画面,比这更迷人、更诗意、更浪漫、更震撼?
我心中的画廊里,已经挂着维也纳三月和五月两幅春天的图画。这次恰好在四月里再次访维也纳,我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属于四月这季节的同样强烈动人的春天杰作。
开头几天,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着车一同外出的留学生小吕说:
“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小吕听了,就把车子停住,叫我下车,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然后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青草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象只要一努劲,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
“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
“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儿。”
可是,当夜冷风冷雨,接连几天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我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去意大利了,便对小吕说:
“这次看不到草地上那些花儿了,真有点遗憾呢,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
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怏怏然吧。外边毛毛雨点把车窗遮得象拉了一道纱帘。可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对我说:“你看窗外──”隔过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窗上流动。小吕停了车,手伸过来,一推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说:
“去看吧──你的花!”
迎着细密地、凉凉地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象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小小的花居然有此气魄!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这两个普通又非凡的字眼,又一次叫我怦然感到心头一震。这一震,便使眼前的景象定格,成为四月春天独有的壮丽的图画,并终于被我找到了。
拥有了这三幅画面,我自信拥有了春天,也懂得了春天。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比单单教给学生一些知识更有效。本设计中,教师尝试通过有效的引导,引领学生读懂课文中描写花的三个场面,理解作者心情的变化,品悟作品中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作家的写作方法,以此来带动朗读,升华情感,感悟生命的意味。
教学目标:
1、能读准课文中四个生字 “吕、厘、刷、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乏味、泛滥、傲然挺立、拔地而起”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学习课文中描写花的几个场面,读懂作者的心情变化。
3、通过有感情朗读,品味作品中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作家的写作方法,,在品味语言中感悟“花的勇气”。
4、在链接和拓展中升华情感,感受作家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谈话:
看到“勇气”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
思考作者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想到了花有怎样的勇气?
三、交流:
1、如果你刚才认真读了课文,你一定也看到了作者先后所看到的不同的景象。
三个画面——没有花的绿地、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
2、看着这样的一个个景象,作者看到了花的勇气。让我们也来细细地读读课文,欣赏这三幅画面,去发现花的勇气。
四、品读:
1、欣赏画面一“没有花的绿地”,感受失望之情。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没有花的绿地,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我”喜欢这样的景象吗?
引导品味“寂寞”。
出示相关语段。
引导:同学们很有本领,读到的是草地的景象,读懂的是作者的心情。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还能感受到这份心情呢?
重点引导品味“泛滥”:多得成灾令人讨厌。
小结:虽不见“失望”两字,但“寂寞”、“乏味”、“泛滥”这些词语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暴露无遗,字字句句都是失望。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段的开头写道: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
指导朗读,读出失望之情。
2、欣赏画面二“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感受喜悦之情。
引导过渡:没有花的绿地令“我”失望,现在我看到了千万朵小花藏身在草地中。课文是怎么写这片景象的?
随机出示语段。
引导:读一读,你能否从写花的景象中读懂“我”的心情与感受?
交流。
读中悟写,写中悟读: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 , ,
!
3、欣赏画面三“花的原野”,感受喜悦、惊奇之情。
过渡:连续几天的冷雨凉风,使我担心看不到遍地花开的美景,心中不免有点——遗憾。临行那天,我却看到了雨中花的原野,请你自己读一读,看看能否读懂作者的心情,你从哪几个词中读懂了,就在哪几个词下加上点?待会直接读给大家听?
出示“花的原野”语段,
引导体会喜悦、惊奇,指导朗读。
重点引导品味“改天换地”、“傲然挺立”。
4、回顾朗读三段描写。
5、小结过渡:几天里,没有花的绿地成了花的原野,使作者看到花的勇气,你看到了吗,请你读读最后一段,谁能说说花有怎样的勇气?
出示语段。
引导体会“拔地而起”。
指导朗读,读出内心的震撼与敬佩。
五、提升:
1、板书: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在冷雨中傲然挺立,明亮十足,神气十足。
说一说:还让你想起了哪些生命的勇气?请你也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
2、写一写:我们又该有怎么样的勇气?用上“生命、勇气、冷风冷雨、傲然挺立”写几句话。
3、诵一诵:冷风冷雨中拔地而地的小花让作者想起了生命的意味,这不能只是眼前一亮,更是心头的怦然一震。
六、拓展: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定格的只是维也纳四月的画面,只是春天的一个画面,三、五月间的画面同样迷人、诗意、浪漫、震撼,你看:
转天醒来时,忽然窗前一束艳丽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的一支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睡熟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撼人心?
请同学们上网搜索冯骥才所写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去细细品味。
附原文:
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你一听到青春少女这几个字,是不是立刻想到纯洁、美丽、天真和朝气?如果是这样你就错了!你对青春的印象只是一个未作深入体验的大略的概念而已。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一个女孩的十四岁、十六岁、十八岁——无论是她外在给人的感觉,还是内在的自我感觉,都绝不相同;就像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
你能从自己对春天的记忆里找出三个画面吗?
我有这三个画面。它不是来自我的故乡故土,而是在遥远的维也纳三次旅行中的画面定格,它们可绝非一般!在那个用音乐来召唤和描述春天的城市里,春天来得特别充分、特别细致、特别蓬勃,甚至特别震撼。我先说五月,再说三月,最后说四月,它们各有一次叫我的心灵感到过震动,并留下一个永远具有震撼的画面。
五月的维也纳,到处花团锦簇,春意正浓。我到城市远郊的山顶上游玩,当晚被山上热情的朋友留下,住在一间朴素的乡村木屋里,窗子也是厚厚的木板。睡觉前我故意不关严窗子,好闻到外边森林的气味,这样一整夜就像睡在大森林里。转天醒来时,屋内竟大亮,谁打开的窗子?正诧异着,忽然窗前一束艳丽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的一支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睡熟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的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撼人心?
那么,三月的维也纳呢?
这季节的维也纳一片空濛。阳光还没有除净残雪,绿色显得格外吝啬。我在多瑙河边散步,从河口那边吹来的凉丝丝的风,偶尔会感到一点春的气息。此时的季节,就凭着这些许的春的乍露,给人无限期望。我无意中扭头一瞥,看见无论多么富有想象力的人也难以想象的出的画面——
几个姑娘站在河边,她们站在一起向着河口那边伸脖颈,眯缝着眼,撅着芬芳的小嘴,亲吻着河面上吹来的春天的风!她们做得那么投入、倾心、陶醉、神圣。风把她们的头发、围巾和长长的衣裙吹向斜后方,波浪似地飘动着,远看就像一件伟大的雕塑。这简直就是那些为人们带来春天的仙女们啊!谁能想到用心灵的吻去迎接春天?你说,还有哪个春天的画面,比这更迷人、更诗意、更浪漫、更震撼?《
我心中的画廊里,已经挂着维也纳三月和五月两幅春天的图画。这次恰好在四月里再访问维也纳,我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属于四月这个季节的同样强烈动人的春天杰作。
开头几天,四月的维也纳真是令我失望。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着车一同外出的留学生小吕说:
“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小吕听了,就把车子停住,叫我下车,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然后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青草的下边藏了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花草下边,好像只要一用劲,就可以刷刷地全冒出来……
“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
“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
可是,当夜冷风冷雨,接连几天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我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去意大利了,便对小吕说:
“这次看不到草地上那些花儿,真有点遗憾呢,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
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怏怏然吧。外面毛毛雨点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可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突然对我说:“你看窗外——”隔着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场上流动。小吕停了车,手伸过去,推开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什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画!”
迎着细密的、凉凉的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一样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雨中拔地而起?小小的花居然有此气魄!四月的维也纳突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 ——勇气!
这两个普通又非凡的字眼,又一次叫我感到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便使眼前的景色定格,成为四月春天独有的壮丽的图画,并被我找到了。
拥有了这三幅画面,我自信拥有了春天,也懂得了春天。
关注语言特色,重视语言实践。——评王昌杰老师执教的《花的勇气》
上午听了王昌杰老师执教的《花的勇气》一课,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热爱生命”专题里的一篇略读课文。记得叶圣陶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从叶老的话,我们可以看出略读教学的要求与精读教学的要求是不同的,略读教学要求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也就是说抓典型的学。王昌杰老师在本节课中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规律,重在学法写法的引导,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自己*得。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环节中。
一、重视课文学法的引导
课文三个画面都在写景中融入作者的心情,读懂作者的心情变化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为理解文章主旨打下基础。作为略读课文,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品读第一画面时,王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词语,如“寂寞、泛滥、乏味。”从而理解作者的心情。通过这一段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了这一读文的方法,在第二、三个画面的学习中多了一份自主。不过,在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第二、三幅画面学习中不只停留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展开学习写法尝试运用,使学习走向纵深。
二、重视抓住重点进行引导
在高段教学中,如果不分主次地对字词进行细碎地分析,就会显得芜杂,破坏了课文的整体脉络,削弱篇章教学。在本节课中,王老师自始至终都在引领着学生去聚焦文本中最典型的词句去理解和感悟。在自主感悟作者心情的这个总体的基础上,王老师引导学生切入最有特色的词语进行细致的品味,比如第一个画面中的“寂寞、乏味、泛滥”三个词语,第三个画面中的“傲然挺立”和“改天换地”,通过对它们进行多角度的理解、比较、品味,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直观感受,体会句子中深刻的含义,然后再回归到整个段落的朗读练习。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对文本感悟的一种提升,我们说是一种有效的感悟,也是教师一种有效的引导。
从整体来说,王老师在课前从学生实际出发,正确地把握了教材内容,对教学目标的定位科学、准确。引导的策略设计和过程基本丰满、到位。当然,在上午,我们也看到王老师实际地操作中存在着一些缺憾。比如在学生的回答出“深藏不露”偏离引导目标时,王老师没有作出迅速地判断进行评价和引导,而是重复学生的回答或者不了了之;在引导过程中游离于原定目标,显得迂回过多,我们说这不是有效的引导。相信在一次次的教学尝试和实践锤炼中,王老师的课中引导会更科学更有效。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具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收集有关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教学方法】
情景探索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疑是春天里最绚丽多姿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并齐读课题)认真读书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二、初读知大意
1、小组合作:
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互相质疑问难,解决不了的问题先记录下来,留到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2、自学反馈:
⑴ 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⑵ 师生共同质疑答难。(此时重点解决理解字词的问题)
3、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脉络
1、维也纳的春天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请学生上黑板写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四、品读感悟美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圈画出精妙之处,反复品味,揣摩作者的内心感受。必要时可以和身边的同学交换意见。
2、文学鉴赏会:
教师扮演文学鉴赏会的主持人:各位文学评论家们,大家已经反复阅读了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现在就请各位就文中的语言是否优美,遣词造句是否准确生动发表高见吧。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
五、美读入情境
1、循着作者感情的变化,入情入境地朗读全文。
2、举办朗读比赛,评出优胜者。
六、总结
通过学习课文,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对课文中的小花傲风斗雨的精神一定有所感悟,对生命又有了新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
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初见草地……失望
见到花儿藏着……吃惊
离开前仍不见花儿……遗憾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1、(板书:花)一看到花,你脑子里马上会蹦出哪些描绘花的词语?(颜色、形态)
2、过渡:花带给人的感觉总是美好的。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作家、画家冯骥才一起走进素有“音乐之都”美誉的维也纳去感受那——《花的勇气》。
3、补完课题:花的勇气。(齐读)
二、 介绍作者。
冯骥才1942年出生于天津,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著名民间文艺家,其作品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回味。 代表作品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思小说”,并对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认识本课生字:吕 滥 厘 刷
3、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4、读阅读提示,理清问题。
5、交流: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梳理归纳:刚见草地,( ),感到失望。
拨开草看,( ),感到( )。
离开之前,( ),感到( )。
雨中去看,( ),感到( )。
1、师:作者经历了这么复杂的心理变化之后,他有什么样的感受?在课文的哪里?
出示:最后一段。
生齐声朗读。(相机理解“怦然一震”)
师:这就是作者最终的感悟与体会,从小小的花儿的开放体会到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四、 品味语言,感受“勇气”。
1、课文中,哪些语句在赞美花的勇气?请划出相关语句。(读后并交流。)
出示: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师:改天换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在你的眼前出现什么情景?
1、改天换地以前是怎样的?
出示:大片大片的草地……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师:为什么是寂寞的?
师:还有哪些句子赞美花的勇气?
出示:我用手拨开草一看……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师:你想赞美花的什么?(颜色、数量多,形状各异,淘气可爱)
出示:我惊奇地想……居然有如此的气魄。
师:居然是什么意思?
师:如此的气魄就是什么?
3、出示:我为花的如此的气魄所( )。
4、继续找相关语句。
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神气十足。
理解傲然挺立 、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5、出示:在我眼里,这花的勇气就是( ) 。
6、师:这些小花让冯骥才先生想到了生命。生命是是什么?找出一句话来。
出示:我的心头怦然一震……是—————勇气。
五、 拓展谈话,感悟生命。
出示:勇气是( )。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和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可以熟视无睹吗,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跟作者一起去风雨中赏花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认识本课生字:吕、滥、厘、刷。
3.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4.交流: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三、点上探究,体验情感
1.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要求:文中直接表达的请画出来;没有明确表达的,请用心体会。
2.比一比谁先走过作者的情感线路。(椭圆代表情感变化,问号代表其变化原因。)
四、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1.默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再美美地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2.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五、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及前面三篇课文,和小组同学谈谈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
六、拓展阅读,同步练习
1.向学生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2.鼓励学生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编辑短评:教学设计思路非常清晰,由点到面,在扎实的语文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熊宁宁)
(福建省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 陈艺梅 (原创作品))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在朗读、品味、探讨中,感受小花不畏寒冷,实现生命价值的勇气,体会作者对小花的敬佩和喜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作家冯骥才简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当这熟悉的歌曲响起,总让人精神为之振作,对当下、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触摸春天》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在于体验和创造,《永生的眼睛》启示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付出,《生命,生命》教育我们只有珍爱生命,人生才有价值。那么,当人生道路上遇见阴风冷雨时,我们又该如何正确面对呢?
板书课题:、20*、花的勇气
2.介绍作者冯骥才: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作者是*当代著名小说家冯骥才。他的作品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善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的味道。
设计意图:本篇是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揭题部分对前几篇课*了一个回顾,既是小结过渡,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生命”,思考“生命”。
二、初读课文
1.大家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文中哪段话使你感受最深刻?大声地把它读出来。(交流)
2.媒体出示最后一节: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1)学习新词并指导朗读:
怦然一震:“怦然”形容心跳的感觉。联系上下文,作者被小花不畏寒冷,傲然怒放的勇气所震撼。(注意“怦”是后鼻音,“震”是前鼻音)
气魄:魄力,有气势。联系上下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赞扬了小花不畏风雨,傲然怒放的勇气。
(2)齐读,引读最后一句,强调“勇气”。作者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感受吗?他是怎样体会到“花的勇气”的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通读课文,随文圈划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想想那是为什么?
3.检查预习,完成填空:
(1)正确朗读新词:
泛滥、厘米、齐刷刷、气魄、遗憾、乏味、辽阔、清晰、孤零零
清香袅袅、改天换地、傲然挺立、神气十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
泛滥:水向四处漫流;不加选择,不加节制。
乏味:缺少;没有新意,不吸引人。
(注意联系字形、字义区别“泛”和“乏”)
(3)依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乏味),因为(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惊喜),因为(青草下藏着满满的花,又多、又密、又辽阔);离开维也纳前,感到(遗憾),因为(看不到草地上的花儿);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惊奇),因为(冷风冷雨中,花儿遍布原野,傲然挺立,明亮夺目);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怦然一震),因为(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勇气)。
设计意图:作为略读课文,本环节力求通过要求明确、简洁的练习,帮助学生自学。特别是练习(3),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努力理清全文的情感线索,由作者的情感变化,关注到“花的勇气”,这也是课文在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三、研读课文
1.过渡:作为爱花之人,看不到花的景象是遗憾的,正如课文开头所说……
(齐读第一节,注意读好“失望”、“寂寞”、“乏味”。)
板书:爱花、失望、乏味
那么,作者又是如何从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品出生命的意味的呢?让我们特别关注文中几处描写作者看花的语句。
2.交流讨论:
(1)媒体出示: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结合先前的“失望”与“乏味”,作者此时看花的心情是怎样的?(惊喜)
试着通过朗读,表达作者的意外和赞赏。
板书:看花、惊喜
媒体出示选择填空:在文中括号内填入一组合适的关联词语,并说说理由。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小结:虽然文中没有直接的褒奖,但小花们不甘寂寞、积极向上的勃勃生机已然令作者由衷赞赏了!那掩在青草之下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力似乎一经风吹,就蓬勃而不可收拾了呢!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媒体出示: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就是作者前几天所见的小花,盼花、寻找之后终于得见花的原野,此刻,最让人心动的是什么?(花儿们竟在冷风冷雨中冒蕊绽放,且傲然挺立,毫不怯懦。)
板书:盼花、心动、惊奇
理解“改天换地”: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第二节中的内容相照应。
(读第二小节)
(3)媒体出示: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先出示)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后出示)
因此,“我惊奇地想……”(引读第八节第一句话)对于作者的疑问,你有什么想法吗?
反复诵读最后两句话,说说自己的感悟。
理解“气魄”:有气势,有魄力。
小结:小花、小草、高山、流水……何尝不都是在逆境中生存,在坎坷中前进!自然界的生生万物自强不息的生存状态为我们写下了大大的“勇气”二字!我们也要用宽广的胸襟去包容它,用坚强的双肩去承载它,用强健的四肢去创造它!而我们也要感谢作者,因为热爱生活,因为豁达开朗,所以发现了这些令人感动的小生命,所以能让我们再次真切地为生命而震撼!
板书:赞花、震撼(气魄)
设计意图:结尾处有意提到作者,旨在教育学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发现生活的真谛,这也是“生命的意味”!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想既然是写“花的勇气”,为什么文中又多次描写到“冷风冷雨”?
(体会课文通过暗喻赞美花儿及景色互相衬托的写作方法)
媒体出示描写冷风冷雨的语句:
当天夜里,冷雨伴着凉风下了起来,后来的几天,雨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
外边毛毛雨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隔着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车窗上流动。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设计意图:可通过引读,重组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作者反复衬托的写作手法,“花的勇气”正是在“冷风冷雨”的历练中成就的,这正是揭题部分所说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也是作者在构思上的精心之处,有必要让学生了解。
五、拓展作业
1.作业:
(1)我会写:吕、滥、厘、刷
泛滥、厘米、齐刷刷、气魄、遗憾、乏味、辽阔
清晰、孤零零、清香袅袅、改天换地、傲然挺立、神气十足
(2)摘录下面这段话,注意抄写格式。
树,砍断枝条还能再生;草,烧了还能再长。悬崖上的一棵松树茁壮地生长着,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一粒种子,可以掀翻压着它的石块,顽强地向上生长……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气魄
↓
生命的意味
爱花、失望、乏味
看花、惊喜
盼花、心动、惊奇
赞花、震撼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能够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有舍才有得。在这节课上,我舍掉了那些烦琐的分析,舍掉了一段一段地讲解。孩子们得到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得到了他们张扬个性的机会,得到了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在课的尾声升华思想的环节中,孩子们踊跃发言,对勇气的认识简直成了至理名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和语文知识在同升同长,或许感觉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语文课既实实在在又让孩子们的情感价值观得以体现,这一点主要归功于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所“得”。
不过,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在像处理好“小花们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些关键句时,对文本的研读没能独具匠心,对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难度。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9
一、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词语板块教学
蒋老师在处理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时,她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首先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她的词语教学。蒋老师大胆地对课文的词语进行了巧妙的处理,分成了3组有特色有代表性词语,分别是“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描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拔地而起”,描写花的词语;“冷雨伴着凉风 凉凉的雨点 冷风冷雨”描写天气的词语。这也是蒋老师课堂的精彩之处,由词到句到段,再到整篇课文,有效地做到了点面结合。首先她通过第一组词语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很好落实了四年级学生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任务,又大大降低了这个教学任务的难度,教给孩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使得孩子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不再那么枯燥乏味和惧怕,这真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接着借助第二组词语顺其自然地进入学习课文描写花句子的板块教学,让学生感受花的魅力,最后是借助第三组词语来感受花的勇气。整节课思路清晰,板块简洁,让人在不知不觉的词语教学中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不禁让我为之叫绝!
二、自身良好的教师素质——课堂语言
蒋老师自身的教师素质让人耳目一新。很羡慕场桥二小的这些年轻女教师,因为据我所知,她们中就有仨位声音甜美,清脆悦耳,不是一般语文老师的那种粗重沙哑,所以蒋老师的声音已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座的各位听课老师,似乎眼前这位老师和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草地上的小花,那么纯洁,那么娇小,不禁让人驻足痴看。当然这里除了蒋老师本身让人陶醉的声音外,还有蒋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语和丰富多彩的评价语。其中如循循善诱的引导语有:请一个学生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起去看看这些花,闭上眼睛,还看能到哪些颜色?这么美的花却藏在青草下边,直到冷雨伴着凉风才冒出来呢!我们一起去瞧瞧!凉凉的雨点打在你脸上,有什么感觉?冷雨伴着冷风刮着你的脸庞,什么感觉?这些话语在蒋老师的引导下显得更为亲切,仿佛是春天的雨露滋润着这些小花小草,让孩子们像维也纳的那些小花一样纷纷冒出了泥土。
丰富多彩的评价方面:如学生在朗读“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一句时,蒋老师给出了各自不同但又恰当好处的评价:雨中的花可能还没打动你,再练练看;我感受到你的惊叹了;你读出了自己的惊讶;我听出了你的赞美等等。又如读“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一句,幽默风趣地评价学生说你勇气不足啊!这些评价让我们听课的老师忍俊不禁。
三、创设情境的读——引读、换位读
蒋老师的课堂上还花尽心思地创设情境读、引读:冷雨伴着凉风——那些花儿一下子—— 迎着凉凉的雨点,那些花儿一下子—— 冷风冷雨中,那些花儿一下子—— 。在感悟花的勇气时,教师让学生进行了换位思考,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朵花,冷雨击打着你娇嫩的花瓣,你怕么?冷风刮着你柔嫩的身躯,你怕么?冷风冷雨疯狂地拍打着你们,你们怕么?层层递进,步步逼近,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小花在这么寒冷的天气中依然傲然挺立,这就是勇气,花的勇气!
四、恰到好处的课堂练笔——解读勇气是什么
课堂结尾时,蒋老师为了升华勇气的含义,巧妙地安排了写话训练,花的勇气是在冷雨中傲然挺立,然而任何一个生命都需要勇气。现在,你认为勇气是什么呢?出示句式,学生练写并进行交流。这无疑是做到了“读写结合,以写促悟”的教学思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看似小小的课堂小练笔,却有利于小学生写作水*的提高并为语言表达打下扎实的基础。
当然,除以上讲到的几点之外,蒋老师的课堂还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忘渗透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和借物寓理的写作方法,这里就不再具体展开说了。蒋老师作为一位年轻的教师,能上出这么一节成功的研讨课,是非常的了不起。但是为了提高我们中心组每位成员在语文教学方面有所提高,在这里,我也要大刀阔斧,搬弄一下自己的见解,如果有不到之处,请蒋老师和各位老师见谅,这只是我一家之言,多多包涵为是!
首先,蒋老师的语言的确很优美,很舒服,犹如是一位温柔的春姑娘把一个小花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殊不知一节课下来蒋老师的语气一直是那么舒缓、那么柔美,没有课堂语言的那种魄力,直到课堂结尾高潮处,还是那样的基调,我觉得这是不宜的,蒋老师也可以有小花的勇气那样冒出来,用自己课堂语言的激情把课堂推向高潮,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勇气一词。
另外,本课虽是略读课文,但是学生照样要学得丰富,那么阅读教学少不了朗读这一角色。整节课上,朗读的形式多样,有小火车读、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等,但是学生的朗读效果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追究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原因有这样几个,(1)教师的范读是不是还不够到位?也许教师的范读还可以再夸张一点,再投入一些,可以加一些体态语,不一定是简单的手势;(2)教师范读后,应该要留足时间给学生练习读,同桌对读,而不是马上请学生起来读。如果马上就请读,那学生哪来的练,哪来的提高,自然就达不到教学效果,这节课总体感觉读的还不够;(3)课件的一个小细节问题,该读好的词语应该标红,如“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否则容易造成视觉错觉,到时老师朗读怎么引导或纠正都无济于事了。
其次,我在想蒋老师的课堂为什么会提前3—5分钟结束了,(应该是5分钟,如果不准可能是个人的手机时间误差)。严格来说,语文课一般都是有拖堂的戏,没有提前的份。我纵观整个教学设计和自己的听课笔记,我认为应该是在感悟花的魅力和花的勇气这两个板块教学时出现了问题。按理说,这两大板块是课堂的核心,但是蒋老师在这里花的时间不是不多,而是花的不够合理,学生没有真正深入地体会到花的勇气。我在想,能不能在这两大板块教学时,适当的穿插对比教学,也许效果就不一样了。因为维也纳的花是在冷风冷雨的吹打下冒出来的,而且是那么的傲然挺立、神气十足,真可谓是勇气可嘉。如果是在阳春三月, 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冒出来的,那有什么勇气。所以这里能否重点处理对比教学,来一个反衬,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许这样有助于理解花的勇气的含义。
最后,像这样的公开课,如果真的出现课堂提前结束的迹象,教师能否事先预料到,做好补救措施,像语文这样的课,我们可以在写话训练中进行弥补。小练笔就可以这样组织一下:这节课我们一直感受着花的勇气,是否让你想起了我们在课文中见识到的事物或者人物的勇气?种子的勇气、飞蛾的勇气、安静的勇气,《中彩那天》中父亲的勇气,哈默的勇气?他们的勇气又分别是什么?出示句式,让学生口头表达。你还认为勇气是什么?让学生提笔写下来再进行交流。这样也可以花上几分钟了。
以上只是我——一个仅有5年半教龄的年轻教师的拙见,如果有说得不够到位或不得体的地方,请各位老师见谅,我只是一个学习者,我想让自己进步得更快一些,仅此而已,谢谢!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深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疑是春天里绚丽多姿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质疑。
2、交流反馈
3、指名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投影出示,请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小草时,感到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自主研读:
a、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也写在傍边。
b、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反复品味,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就某些地方展开评议,各抒自见。
五、感情朗读,交流感悟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
2、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生命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悟?结合前面的几篇课文,大胆地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六、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这篇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这篇优美的散文。
《勇气》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勇气教学设计3篇
勇气教学设计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下列词语,要求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熟记字形。
拘谨 颀长 孔武有力 绶带 怯生生 着陆 熹微 寥寥可数 呜咽 闩门 悉意
2、第三人称叙述和第一人称叙述的比较。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把握重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学习寥寥数笔勾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德育训练点
树立学生的和*信仰,培养学生爱正义、爱国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美国青年的智慧美和法国妇女渴望和*的理想美及其表现出来的行为美。
二、学法引导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再通过比较,法国妇女前后两次答话的同异,法国妇女和美国伞兵的同异加深理解,最后用改述法(改变叙述人称复述)比较体会作者的构思匠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适当引导,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把握“勇气”、“福气”的含义。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
①生字词;
②随堂练习。
2、如有可能,则准备二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电视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反复阅读课文,抓主要文段、语句,讨论分析文章的思想内涵。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淮海战役》这部电影吗?在我的记忆里,一幅支援前线的画面尤为深刻。男女老少,众多的百姓推着独轮车,冒着硝烟炮火、泥泞暴雨,将家中的所有、自己亲手所做的积极送到前线。
*元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看着这样一幅画面,品着元帅的这句话,我们能说什么呢?
人民是伟大的。他们热爱和*,向往和*!为了和*,为了正义,他们甘愿付出一切。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勇气》,便是展示人民的伟大的一篇作品,请大家仔细读,细细品味。
(二)明确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第三人称叙述与第一人称叙述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
(1)给加粗字注音
拘谨( ) 绶带( ) 怯生生( ) 着陆( ) 闩( ) 呜咽( )
拘谨——(言语、行动)过于谨慎、拘束
颀长——身材高
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量
熹微——日光微明
寥寥可数——非常少
悉意——全心全意
(2)把握文章段落结构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开头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至“她毫不犹豫地给了他第二次机会。”讲述关于勇气的故事。
第三部分,“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至文章结束。是“我”的感受。
2、再读课文,勾画重点文段、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1)明确文中的重点人物
美国伞兵、法国女人
(2)勾画重点文段、语句,分析两个重要人物。
美国伞兵
“他胸前闪耀着的勋章绶带,比我记忆中任何将级官衔以下的人都要多。”
“他意识到,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蔽起来。”
“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舍。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啊。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对,还有最后的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这是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战士,是法国夫妇给了他宝贵的生命,也是他们给了他更多的勇气。于是,他勇敢拼搏,屡建功勋。
法国女人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镇定的——开了门。她是刚从做早饭的灶间出来的。”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把他带进屋里。”
“妻子呜咽,……”
“那位法国女人很快打开了门。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的,站了也许一秒来钟。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她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哦,当然啦。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这是一个爱丈夫、爱孩子、爱家庭的勤劳女人,然而,她懂得“爱国、爱正义、爱和*”才是更大的爱。她为和*、为正义甘愿献出一切,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因而,她赢得了众多人的敬仰。“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3、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反复朗读,勾画重点语句
“青年伞兵有的是拼命的勇气。”“在牢笼里,他看到了而且抓住了惟一的出路。他是勇敢机灵的孩子。但是,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她是一个有福气的女人。”
“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
(2)领会文章的主旨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文章的主旨是赞颂为和*、为正义而努力的人们的勇气、信仰。
4、学生活动。
试改用美国伞兵的口吻把这个故事复述一遍,然后比较一下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些什么变化。
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故事,是第一人称表述,特点是便于直抒胸臆,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课文主要是第三人称表述,特点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
(四)总结、扩展
和*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珍惜和*、热爱和*、保卫和*,应是人类的共同职责。
请同学们结合时事,各抒己见,畅谈对“和*”的理解、认识。
(五)布置作业
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勇气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第八册教材的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生命的美好。全文给人印象最深的画面是无数的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的画面,花儿生命的勇气是作者强烈震撼所在。作者的情感主线是:失望——期待——遗憾——惊奇、怦然一震。这篇课文是一片阅读课文,因此在教学时主线引导,促进学生自主研读,感悟。
教学目标:
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理解“泛滥、寂寞、厘米、齐刷刷、铺满”。
2、 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体会生命的美好。
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花的语段,感受花儿的生命力对我的震撼。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思考花儿为什么会给作者强烈的震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读课题问:你看到课题想到什么?
2、齐读课题。师:作家冯骥才的心中珍藏着三个春天的画面,是他在维也纳三次旅行时的所见。今天我们就去欣赏其中那幅四月的画面——画面的主人公是千万朵小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读后交流
①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泛滥 齐刷刷 铺满 傲然挺立 扒——拨
②学生轮读课文。,
③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一幅画?
预设:我看到大片大片的草地,绿色连着绿色,感到( )。
我看到藏在青草下面的满满一层小花,感到( )。
我看到一连几天,雨时下时停,感到( )。
我看到千万朵小花从青草下面冒了出来,感到( )。
板书:藏——冒
师小结:作者的情感随着花起伏着,从失望——期待——遗憾——心头一震,藏在青草下边的千万朵花在冷风冷雨中冒出来,这幅画面深深地留在了作者的心中。
三、抓重点语段,体会悟情。
1、请你找到描写花儿藏在青草下面与花儿冒出来的.语段,画下来细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花儿,感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我看到 ,感到 。
①抓“满满”,预设:学生说到“满满”或者“多,密,辽阔”的时候,教师追问,你能想象一下花的数量吗,
②学生说到花的颜色的时候,想象一下这些颜色或连成片,与绿色相互映衬,会有怎么样的效果。
③学生说到“纯洁,娇小,鲜亮”的时候,来说说读这三个词语的时候你的心情不头会不由自主地涌起一种怎样的情怀。(爱怜,欣喜,充满希望)
④感情朗读
2、课件出示语段二:
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地方,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换天改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细细品味,然后填一填
我看到 ,感到 。
a预设:从这个“冒”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可以回到文本)。
朗读指导第一句
b让我们凑近每一朵小花,感受他们的精神,他们的风姿,自由练读“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男女生比赛读。
c这一次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这一段话
四、总结全文,感悟真意
1、是花的什么让我的心头怦然一震?
2、读“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勇气。”
师小结:花的勇气是这一幅画的魂,这一幅画的神韵所在。你想把这幅画珍藏在你的心中吗让我们再充满感情地读两句话,注意两个感叹号。
3、朗读升华。
板书: 花的勇气
冷风冷雨
藏 冒
生命的意味
勇气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勇气》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诺曼底登陆的战争纪录片和有关背景的文字材料,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自主地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生生对话为主,师生对话为辅。教师只设计一些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本身,掌握研读小说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2、理解课文曲折动人的情节与人物描写的写法。
3、提高品读短篇小说的能力。
4、感受战争中的人性美,学习法国妇女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研读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与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对幸福的理解。
教法学法
朗读、讨论、鉴赏、点拨、总结。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比较规范地理性地阅读小说,教师在自读课文中的指导作用仍然很重要。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欣赏文学作品,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初步体验:品味作品中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尊重学生阅读理解的差异,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只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播放]关于诺曼底登陆的纪录片。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什么?请学生概述,描述纪录片的特点。
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是炮灰、硝烟、废墟,死亡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美国作家狄斯尼描写战争的小说《勇气》,它写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故事。
[多媒体播放]二战前的有关背景资料[文字]。
课文《勇气》描写的故事发生在二战诺曼底登陆的前夕。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1、阅读课文。
2、词语积累:
拘谨拘束颀长健谈熹微发落处置悉意
毫不迟疑毫不犹豫寥寥可数孔武有力焦虑不安
注意词语意思的解析。
3、课文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思考、整理、概括、回答。
学生补充、评议。
教师总结。学法指导:阅读小说,首先是要弄清故事情节。
4、故事中最认你出*意料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评议。
教师点评。
三、阅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分析人物是阅读小说最重要的方法。
课文中谁是主要人物?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小结:分析人物形象。主要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着手。找出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
四、研讨
将军为什么说那位法国妇女“是一个幸福的女人”?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学生阅读、理解、思考、讨论。
学生发言、学生评议。
五、小结
这篇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构思精巧,读罢令人怦然心动,对文中人物勇气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美国作家米切尔曾说过———句话“我相信,这个世界,只要有勇气,就不会毁灭”。我认为这句话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不过时。我认为大家应该想一想现在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勇气。
《勇气》教学设计3篇(扩展4)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10篇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和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可以熟视无睹吗,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跟作者一起去风雨中赏花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认识本课生字:吕、滥、厘、刷。
3.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4.交流: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三、点上探究,体验情感
1.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要求:文中直接表达的请画出来;没有明确表达的,请用心体会。
2.比一比谁先走过作者的情感线路。(椭圆代表情感变化,问号代表其变化原因。)
四、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1.默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再美美地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2.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五、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及前面三篇课文,和小组同学谈谈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
六、拓展阅读,同步练习
1.向学生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2.鼓励学生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编辑短评:教学设计思路非常清晰,由点到面,在扎实的语文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熊宁宁)
(福建省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 陈艺梅 (原创作品))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品味语言,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外。
3、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几日我们已颇感到了冬日的寒冷,不过,别着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想到春天,我想此刻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春天的动人画面,也会想到朱自清先生的优美散文《春》。下面,我们不妨随着朱自清先生再去感受一段春的生机。
(展示朱自清先生《春》的配乐朗诵“春花”一段)
同学们,刚才朱自清先生向我们展现了江南之春百花齐放的美景,一定让我们不少的同学感受到了盎然的春意,今天,我要带领同学们随着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去感受一下异国他乡的春天,去踏访──四月的维也纳。
(展示课题及作者)
问:维也纳是一座什么城市?
(它是奥地利的首都,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这样一个美丽的音乐之都,它的春天有什么特点呢?冯先生想通过四月的维也纳告诉我们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四月的维也纳。
二、学生自定学习目标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你认为这篇文章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师归纳并板书:(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⑴ 欣赏品味语言。
⑵ 领悟文章主旨。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速读课文:
(课件展示)
⑴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⑵ 在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⑶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主旨)
2、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
⑴ 本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由盼花而写到寻花、观花、赏花、赞花,抒写了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的独特的哲理性感受。(引导:突出几幅画面,作者的心情)
⑵ 画面、感情:
画面一:
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里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无花而盼花)
感情:寂寞
画面二:
原来青草的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寻花而见花)
感情:吃惊
藏在青草下边的花儿什么时候才冒出来的呢?(冷风冷雨花难冒 )
感情:遗憾
画面三: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化了,白的、黄的、紫的,在窗上流动。(隔雨窗看花)
感情:不明白
画面四: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它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午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下车赏花)
感情:惊奇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惊奇?(用原文语言回答)
答: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问:课文中又是如何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答: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归纳:这是作者的“悟理赞花”,感情为之“怦然一震”。这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四、品味文章语言
(课件展示)
以上几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是美妙的,它美妙在何处呢?文中哪些语言最优美?找出来,体会它的`妙处。(组织学生讨论品味的内容,师适当点拨,对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
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
1、这篇文章,给你感受或启发最深的是什么?
2、说说你所了解的能体现“勇气”的人和事?
3、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勇气,我们可以凭着勇气去做什么?
师归纳:勇气是一种决心,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擦开泪水,咬紧牙关,力争成功;勇气是一种气魄,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藐视一切,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勇气是一种胆识,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以大无畏的气概,笑对人生。总之,在困难面前,勇气所展示出的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气概和不言放弃,永远自信的人生信仰,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深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疑是春天里绚丽多姿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课题:花的勇气)
2、看到课题让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花有什么勇气?花为什么有勇气?花有怎样的勇气?………)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份特殊的勇气。
二、阅读方法
1、指名读阅读提示,思考我们今天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学生汇报:读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想 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说 自己的`内心感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四、研读课文,品味作品
1、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学生交流,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因为只看到大片的绿色,没有一朵小花,所以感到失望;
即将离开维也纳前,因为还没有看见小花所以感到遗憾;
因为看见花的原野所以感到惊奇;
因为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所以心头怦然一震。
3、再读课文,找出令你怦然一震的句子。
学生汇报:
(1)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品析句子:傲然挺立,骄傲地站起来。为什么骄傲?(因为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冒出来)我们把自己都当作一朵小花,你能挺直腰板来读读这一句吗?除了骄傲,大家还明亮夺目,怎么理解这个词语?(晶莹闪亮,吸引人的眼球)怎样读出神气十足的感觉呢?(我们特别了不起)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这一句。
(2)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居然是作者意想不到的意思。这么娇小的花居然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可见它有多么大的勇气。此时,你对小花有什么感情呢?(尊敬、敬佩)那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敬佩之情来读课文。
五、感悟升华
1、岂止是花需要勇气,我们也同样需要勇气。人的一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我们身边有许多与困难作斗争的事例。比如我们熟悉的张海迪,桑兰,她们在挫折面前勇敢的生活下来,而且取得了成功。同学们,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对勇气的理解。
2、学生交流
3、出示关于勇气的格言。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品味语言,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外。
3、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几日我们已颇感到了冬日的寒冷,不过,别着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想到春天,我想此刻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春天的动人画面,也会想到朱自清先生的优美散文《春》。下面,我们不妨随着朱自清先生再去感受一段春的生机。
(展示朱自清先生《春》的配乐朗诵“春花”一段)
同学们,刚才朱自清先生向我们展现了江南之春百花齐放的美景,一定让我们不少的同学感受到了盎然的春意,今天,我要带领同学们随着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去感受一下异国他乡的春天,去踏访──四月的维也纳。
(展示课题及作者)
问:维也纳是一座什么城市?
(它是奥地利的首都,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这样一个美丽的音乐之都,它的春天有什么特点呢?冯先生想通过四月的维也纳告诉我们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四月的维也纳。
二、学生自定学习目标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你认为这篇文章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师归纳并板书:(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⑴ 欣赏品味语言。
⑵ 领悟文章主旨。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速读课文:
(课件展示)
⑴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⑵ 在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⑶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主旨)
2、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
⑴ 本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由盼花而写到寻花、观花、赏花、赞花,抒写了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的独特的哲理性感受。(引导:突出几幅画面,作者的心情)
⑵ 画面、感情:
画面一:
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里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无花而盼花)
感情:寂寞
画面二:
原来青草的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寻花而见花)
感情:吃惊
藏在青草下边的花儿什么时候才冒出来的呢?(冷风冷雨花难冒 )
感情:遗憾
画面三: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化了,白的、黄的、紫的,在窗上流动。(隔雨窗看花)
感情:不明白
画面四: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它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午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下车赏花)
感情:惊奇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惊奇?(用原文语言回答)
答: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问:课文中又是如何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答: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归纳:这是作者的“悟理赞花”,感情为之“怦然一震”。这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四、品味文章语言
(课件展示)
以上几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是美妙的,它美妙在何处呢?文中哪些语言最优美?找出来,体会它的妙处。(组织学生讨论品味的内容,师适当点拨,对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
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
1、这篇文章,给你感受或启发最深的是什么?
2、说说你所了解的能体现“勇气”的人和事?
3、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勇气,我们可以凭着勇气去做什么?
师归纳:勇气是一种决心,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擦开泪水,咬紧牙关,力争成功;勇气是一种气魄,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藐视一切,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勇气是一种胆识,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以大无畏的气概,笑对人生。总之,在困难面前,勇气所展示出的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气概和不言放弃,永远自信的人生信仰,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5
【教材解读及设计理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针对以上特点,我力争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勇气”,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勇气。
2、补上“花的”:
(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份特殊的勇气──花的.勇气)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⑴ 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⑵ 思考: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
三、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过渡: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
1、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交流──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妙、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抓好最后两段,特别是带点的字词。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拓展“白的小花、黄的小花、紫的小花”;“这么多的小花、这么密的小花、这么辽阔的小花!”理解并积累),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怎样的?)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3、作者的“失望、遗憾”只作为铺垫,做“略”处理。而“精”在对花的勇气的震撼和对美好生命的感悟。
4、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引申至课外。
四、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和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惊奇 怦然一震
吃惊
失望 遗憾
【课后反思】
略读课文教学的追求──“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比较好的做法是:略中有精,整体把握求“略”,重点感悟求“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我力求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在,仔细审视自己教学略读课文《花的勇气》的课堂,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正。
1、略需更略,精要更精:
在备课时,我的预设是1~6段略教,只作为“我”对花的生命的感悟的铺垫,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放不开,还是牢牢地牵着学生抓住作者的情感线一步一步地学习、朗读、交流、感悟。而在处理第7、8两段时,没有足够的时间精教、精学。致使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还不够略,精也不够精。如果改为:
⑴ 初读课文后,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只需了解大意即可。)
⑵ 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交流中重点感悟7、8两段,即精读。)
⑶ 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
⑷ 积累:
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拓展:
① 延伸课外──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② 搭起与精读课文的桥梁──阅读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相信这样的处理,略会更略,精会更精,这才是真正的略读课文教学。
2、充分利用导语,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在课前,我考虑到现在四年级的学生,对导语还不熟悉,还没接触文本就给予一定的定势,不太可取,于是舍弃了导语的利用。其实,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一般都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路,本文也不例外。所以,充分利用导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意,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抛出矛盾冲突: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从而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师生对话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和力度。真可谓一举多得。
3、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只有老师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可能培养好。如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大致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这些宽泛的问题就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文本,有更大的空间去思考。这样,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叶老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了一半。” 可见,略读课文教学是何等的重要。
为了“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吾将上下而求索!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一、课前交流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本单元的学习主体是什么?
2、是啊,一条丑陋的毛虫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茁壮生长在砖缝中的小瓜苗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20课,对于这节课你有哪些了解呢?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一下来自生命的勇气吧!
二、学法指导
1、齐读课题,文章的课题与19有什么不同?(略读课文)
2、学习略读课,我们*日都用什么方法?
3、读自渎提示,总结问题。
4、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
三、自学交流
1、今天我们继续用测试卷的方式来检验大家的自学能力,你们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 基础知识(每答对一个空加5分)
1、选择正确的读音
泛滥( làn l à )厘米( l í éi )
2、多音字
p ū( )
铺 p ù( )
第二关 内容理解
1、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答对加10分)
2、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吃惊”──“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答对一个空加5分)
温馨提示:
刚见草地,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扒开草丛,见到躲藏的小花时,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里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关 内容升华
1、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说出一个加10分)
2、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一下作者内心的感受
(有感情的朗读加10分)
四、全课总结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根据学习提示,自学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2、联系上下文初步感受作者在这一事件中的心情变化,并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挖掘,领会作者的蕴意和语言的精妙。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生命的意味在于要勇敢面对风风雨雨,小结整个单元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能升华自己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以花为话题,看到花你脑中会闪现哪些词语或诗句?
2、师小结:大家的语言非常丰富!花凭借着它的美丽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使得他们对花生出了诸多的赞美之情,我们的冯骥才老先生也非常喜爱花,他不但见识到了花的芬芳迷人,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发现了花的勇气。(板书:花的勇气)读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设计意图:导入往往对一节课来说一个基调的定位,鉴于对文本的解读,发现“花”和“人”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原因便在于作者喜爱花才会使得自己的心情跟随着花跌宕起伏,因此,在开始告诉学生作者非常喜爱花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
二、借助提示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首先看到课文的阅读提示,看看它会对我们提出什么要求,谁来读读?其他同学划出本课的学习目标。读完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相继板书归结为读、思、悟,在梳理问题时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时带着哪个问题去思考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
2、带着阅读提示的几个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
3、反馈解决作者为什么从“失望”、“遗憾”到“惊奇”、“怦然一震”?(分开请生回答,用上因为···所以····说话完整,比方说:因为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只见大片绿地不见花,所以感到失望。)朗读这四个词语,提示这些词语是描写心情的,根据心情把原因来起来说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
4、出示填空,请生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渡:是啊,四月,作者来到维也纳,看到冷风冷雨中的小花时,发生了一系列的心情变化,悟到生命的意味是勇气。看来作者真是忧也为花,喜也为花,那这花到底有哪些魔力能牵动着作者的心情变化呢?请同学们找找课文具体描写作者看到花的自然段是哪几个自然段?(2、7自然段)
(设计意图:阅读提示往往给学生自学略读课文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能够让学生读书有迹可寻,最后简洁归纳为几个字便于学生清楚明白学一篇课文的基本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四年级来说是需要大致了解的,出示课文填空虽然繁琐,但是能够教给学生一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后教师简单地归纳为一句话的主要内容既为衔接自然过渡,又让学生明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可以有一个有繁到简,对学生渗透一种有着梯度变化的方法。)
三、聚焦词句品解花语
那我们就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藏在草下的花。请两位同学读,一人读一句。
1、草下探花感受惊喜。
出示句子: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1)请同学们静静地去看这段文字,细细品读这些文字,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反馈随机指导:从哪一些词体会到?(满满一层)藏着白的、黄的、紫的花,藏着花的纯洁、娇小、鲜亮,还藏得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这满满一层的小花藏着在干什么?(蓄积力量)还从哪些词体会到“齐刷刷”、“一使劲儿”,朗读指导,假如你就是作者,看到这么美,这么密,这么辽阔、蓄积着这么多力量的小花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根据反馈板书吃惊或惊讶)
(3)带着吃惊的心情齐读这段文字。
2、原野赏花感受震撼。
过渡:这么多的小花在使劲儿地蓄积着能量,终于那一刻小花的能力蓄积够了,这一刻,小花使劲儿地冒了出来,向人们宣告着生命的力量势不可挡。
出示句子: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1)师生合作读这一段。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一段文字,想象哪些词跳入到你的眼中,让你眼前一亮?(自读自悟“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改天换地”、“全”感受到冒出来的是花的勇气、花的生命力和花的气魄。中间适时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藏着的"是小花的生命力的蓄积,唯有蓄积够了,她等待开花的时机到了,它想开就开,谁也阻挡不了它开花的脚步,小花藏着的力量是需要慢慢自己回味品读的,所以采用写感受品读的方式,留给学生一个静思默想的空间。正因为这份力量的存在,尤其是藏在草下的作者才感到吃惊,而这份吃惊编者是没有把它写到阅读提示中的,只有体会到了吃惊的存在,作者的心情的第一次起伏就出来了。正因为这样作者才会期待,最后期待成空的遗憾再到冒出来的又一次心情的激荡——惊奇。所以作者写出来的文字才能让读者体会到冒出来的花是充满生命力与气魄的,因此,采用“读”、“品”“个性化”朗读的方式去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通过这样的解读之后,我们才能体会到冒和藏之间是存在很大关系的,因此它让作者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心情变化,这样的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的心。)
3、回味冲突感受情语
a、是花的颜色让天地改变了吗?不是,是作者的心情改变了,引:曾经作者感到那么失望-----生读句子: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引:他甚至开始讨厌四月的维也纳,他说:
(生读)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引:而今是多么的惊奇-----
生读: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b、引:曾经作者惊喜地发现藏在草下的小花:出示句子生读: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c、引:作者想象着冒出来的壮观景象,可是直到快要离开也没有看到花儿冒出来,这真是一种遗憾,可是,就当作者正在遗憾的那一刻,他再一次惊奇地发现:生读: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设计意图:通过失望——惊奇,惊喜——惊奇,这样的引读与朗读中,让学生再一次卷进了作者的心情漩涡,在读中不知不觉去文中走了一回,逐渐地他们才会感受到作者那变化的心情是跌宕起伏的,一波三折的,这样课堂的一次小高潮就会出现,这样就为感受拔地而起蓄积了力量,为感受那份拔地而起的钦佩之感准备。)
四、小结全文领悟勇气。
过渡:面对这一片花的原野,这一片生命的原野,让作者心潮澎湃,经历了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是什么让作者有这样的一种震撼呢?(花的勇气),请在课文的最后一段,画出哪一句话最能感受到花的勇气?
1、引读句子: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
(哪一个词让你感觉跟特别:拔地而起,一般我们会把拔地而起用在谁身上?比方说山、高楼,那我们就拿山来说吧,他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高大雄伟的。是啊,一个是让我们抬头仰望的,一个是让我们低头俯视的,从这儿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的钦佩之感。那面对这样冷风冷雨中的小花,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其实感悟生命,花只是个托,真正让作者有感悟的是作者看到这一景象心生感触罢了,所以我们得升华学生的情感,安排学生去理解作者钦佩的原因是因为花敢于面对风风雨雨,依旧傲然地展现自己。)
(预备另一种生成用引导:这样的花怎能不使我们心生敬佩呢?因为在作者心中,在我们脑中,我们一定认为,有阳光才是对花儿最好的赏赐,有阳光,花儿才会开得很灿烂,有阳光,花儿在我们眼中才是最美的,可我们却没想到这维也纳的小花在冷风冷雨中也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怪不得作者的心头怦然一震——读“小小的花儿············勇气。”)指导朗读,是啊,正因为作者钦佩,所以他这样说道:小小的花儿··········勇气。)
2、这是我们这个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课文的学习主题是什么?
冯骥才老爷爷看到------句子: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那是花的勇气。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哪些事物让你感受到了勇气?
出示句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是_______勇气。
3、小结
什么是勇气?勇气就是在面对冷风冷雨的时候,在面对你未曾想到的困难面前,你应该勇敢地去面对,应该不怕困难,去迎接风风雨雨的各种打击,这样我们的生命之花才会尽情绽放,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珍惜自己,好好地活着,活得光彩有力,这就是一种勇气!
(设计意图:我们现在的学生的生命是极其脆弱的,抗挫折能力强,我们不能帮助他们什么,但我们可以在我们的语文课上适时渗透一颗坚强的种子,让他们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在面对今后的风风雨雨时,也能够联想到花都能具有这样的勇气,为什么我不能呢?)
五、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读
怦然一震
思 惊奇
遗憾
吃惊(惊喜)
失望
悟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8
【教材解读及设计理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
针对以上特点,我重点抓文本中呈现的在同一片草地上,作者先后看到的三幅不同的画面,着力让学生体会词语里蕴含的情感色彩,体会作者从“失望”到“惊喜、兴奋”的变化过程,并抓住重点语段,组织学生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使学生感悟到花的勇气在于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而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悟中朗读,升华情感,感悟生命这个主题。
【教学目标】
1 能读准课文中四个生字 “吕、厘、刷、滥”。
2 通过学习课文中描写花的几个场面,读懂作者的心情变化。
3 品味作品中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在品味语言中感悟“花的勇气”。
4 在链接和拓展中升华情感,感受作家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课前准备】
预习作业:
1 一读课文,正确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 二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3 三读课文,思考课前导读中提出的问题:
a 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b 他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4 四读课文,想一想花的勇气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揭题,一解“勇气”
1 板书课题,据题质疑。
2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寻花的勇气。
二 预习汇报,粗知课文大意。
1勇闯生词关。开火车轮读生词。
2朗读展示台。读喜欢的段落
3 玩转导读思考题
围绕以下两点,交流预习收获。
a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b 短短几天时间,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学法小结。
(1)学法小结:利用课前导读思考题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也是一个好方法。
(2)小结:作者就是这样,以情感变化为线索,为我们讲述了他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生命的感悟。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自学环节就应该渗透对以往学法的温习和操练,如自学生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利用课前导读迅速把握本课学习重点。充分预习后,课上可节省出较多的时间给学生实践本单元的应掌握的阅读技能。)
三 赏读,学法实践。
1 寻找画面取美名:
默读课文,思考:
a 在四月的维也纳,作者在同一片草地上,先后看到了哪三幅不同的画面?划下描写三幅画面的句子。
b 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给这三幅画面取个名字。
(1)讨论交流,汇报学习收获。
(2)小结: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三幅画面,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去探寻花的勇气。
(设计意图:1 给画面取名字是概括能力的训练,延续了上单元的阅读训练点;2 寻找三个画面是让学生遴选出本课重点段,方便学生实践本单元的阅读训练点,体现“整体把握求‘略’,重点感悟求‘精’”的原则。)
2 欣赏画面一:“寂寞的绿地”,感受失望之情同时,体会词语里的感情色彩。
a 课件出示图片,默读相关段落,选出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品味。
b 相机引导品味“寂寞” “泛滥”等词。
c 小结:一个词不仅表达一个意思,还传递出一份情感。
d 指导朗读。
3 自主学习,感受词语的感情色彩,触摸作者的心情。
a 学法小结。
b默读其他两个画面,看看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眼前一亮?请划下来,透过它们你感受到了什么?
c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4 全班交流自学收获
(设计意图与操作要点:以个人默读、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方式,放手让自主感悟作者语言的精妙,体会语言背后蕴含的情感,体现略读课文的‘教’略学 ‘丰’。但教师应注意适时引导点拨,提升学生对文字与情感的领会能力。)
四 扣词想象,二解“勇气”。
1 花的勇气是什么?
2 理解重点句:“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五、拓展写话,三解“勇气”。
1 感受着花的勇气,是否让你想起了我们在课文中见识到的事物或者人物的勇气?种子的勇气、飞蛾的勇气、安静的勇气,《中彩那天》中父亲的勇气,哈默的勇气?请同学们在课文空白处写几句话,来表达你对勇气的理解。
2 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请记住,只要你拥有勇气,就拥有希望。这就是生命的意味。
六 链接原作,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板书:
花的勇气
副板书: 主板书:
表达意思
词语< 有勇气,生命就……
传递情感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难点: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简单的课件;《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可以熟视无睹吗,那时候,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风雨中赏花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花的勇气》。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3、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4、质疑,师生共同质疑答难。(此时重点解决理解字词的问题)
三、披文入情,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1、师:谁来说说文中哪一段话使你感受最深?
2、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话,生齐读:
“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3、师:作者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感受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提示:文中直接了当地表达的就画出来;没有明确表达的,请用心体会。)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失望),因为(只见绿地不见花);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小花时,感到(吃惊),因为(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遗憾),因为(仍不见花儿冒出来);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惊奇),因为(看到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傲然挺立);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怦然一震),因为(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自主研读:
(1)师: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难怪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但对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还不够,还应对文章进行仔细地研读。这篇课文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读时令人感到言尽而意无穷。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多读几遍,并想办法进入深刻的体会,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也写在旁边。
(2)学生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反复诵读品味、体会。
2、合作学习:下面请大家根据*时的学习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学习伙伴听,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也可以说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及原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以后可以补充,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3、感情朗读,交流感悟,情感共鸣。
(1)师:你认为哪些词句含义深刻,为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感悟,教师指导朗读。
五、回归全文,升华思想。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和小组同学谈谈自己对勇气、对人生的认识: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布置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篇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这篇优美的散文。
板书设计:
20 《花的勇气》
冯骥才
失望、吃惊、遗憾
惊奇、怦然一震
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品味语言,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外。
3、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几日我们已颇感到了冬日的寒冷,不过,别着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想到春天,我想此刻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春天的动人画面,也会想到朱自清先生的优美散文《春》。下面,我们不妨随着朱自清先生再去感受一段春的生机。
(展示朱自清先生《春》的配乐朗诵“春花”一段)
同学们,刚才朱自清先生向我们展现了江南之春百花齐放的美景,一定让我们不少的同学感受到了盎然的春意,今天,我要带领同学们随着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去感受一下异国他乡的春天,去踏访──四月的维也纳。
(展示课题及作者)
问:维也纳是一座什么城市?
(它是奥地利的首都,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这样一个美丽的音乐之都,它的春天有什么特点呢?冯先生想通过四月的维也纳告诉我们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四月的维也纳。
二、学生自定学习目标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你认为这篇文章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师归纳并板书:(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⑴ 欣赏品味语言。
⑵ 领悟文章主旨。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速读课文:
(课件展示)
⑴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⑵ 在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⑶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主旨)
2、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
⑴ 本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由盼花而写到寻花、观花、赏花、赞花,抒写了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的独特的哲理性感受。(引导:突出几幅画面,作者的心情)
⑵ 画面、感情:
画面一:
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里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无花而盼花)
感情:寂寞
画面二:
原来青草的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寻花而见花)
感情:吃惊
藏在青草下边的花儿什么时候才冒出来的呢?(冷风冷雨花难冒 )
感情:遗憾
画面三: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化了,白的、黄的、紫的,在窗上流动。(隔雨窗看花)
感情:不明白
画面四: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它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午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下车赏花)
感情:惊奇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惊奇?(用原文语言回答)
答: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问:课文中又是如何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答: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归纳:这是作者的“悟理赞花”,感情为之“怦然一震”。这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四、品味文章语言
(课件展示)
以上几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是美妙的,它美妙在何处呢?文中哪些语言最优美?找出来,体会它的妙处。(组织学生讨论品味的内容,师适当点拨,对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
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
1、这篇文章,给你感受或启发最深的是什么?
2、说说你所了解的能体现“勇气”的人和事?
3、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勇气,我们可以凭着勇气去做什么?
师归纳:勇气是一种决心,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擦开泪水,咬紧牙关,力争成功;勇气是一种气魄,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藐视一切,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勇气是一种胆识,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以大无畏的气概,笑对人生。总之,在困难面前,勇气所展示出的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气概和不言放弃,永远自信的人生信仰,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勇气》教学设计3篇(扩展5)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10篇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和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可以熟视无睹吗,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跟作者一起去风雨中赏花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认识本课生字:吕、滥、厘、刷。
3.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4.交流: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三、点上探究,体验情感
1.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要求:文中直接表达的请画出来;没有明确表达的,请用心体会。
2.比一比谁先走过作者的情感线路。(椭圆代表情感变化,问号代表其变化原因。)
四、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1.默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再美美地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2.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五、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及前面三篇课文,和小组同学谈谈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
六、拓展阅读,同步练习
1.向学生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2.鼓励学生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编辑短评:教学设计思路非常清晰,由点到面,在扎实的语文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熊宁宁)
(福建省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 陈艺梅 (原创作品))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花开的季节及气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一)交流关于花的话题。
(板书:花)提问:同学们,谁来告诉大家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生交流)
(二)评价导入课题。
师:花是美丽的象征,一说起花人们就会产生许多美好的情感,让我们身心为之愉悦。当代作家冯骥才先生在春天这个美丽的季节来到了维也纳,那儿草地上的小花却让他为之震憾。于是他写下了一篇美妙的文章。(补充完整课题:的勇气)请看课题,一起读!
二、明确学习目标,初读课文
(一)明确学习目标和方法。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以同学们自读自悟为主,首先看到课文的自读提示,看看对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1.生默读自读提示,勾画要求。
2.学生交流,并明确目标:
(1)弄清作者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你从作者的心情变化中感受到了什么?
3.读课文,识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
(2)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下列词语:
小吕厘米泛滥齐刷刷遗憾气魄铺天盖地
改天换地傲然挺立怦然一震拔地而起神气十足
①指名认读,纠正读音。区别多音字“铺”pū、pù两个读音,并分别组词。
②开火车认读。
③齐读所有词语各两遍。
4.弄清课文大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口头填空,明确大意。
出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因为();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因为();离开维也纳前,感到(),因为();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因为();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因为()。
并根据学生填空板书:
失望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遗憾花藏在草下
惊奇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震撼花的勇气
齐读本文的主要内容,加深印象。
师指板书,过渡:在维也纳,作者开始觉得失望,后来却感到震撼了,前后差别如此巨大,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三、品读课文,情感共鸣
(一)感受草地无花的“失望”之情。
1.师: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作者的失望之情呢?(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画出表现出作者感到失望的句子。
2.抓重点词句体会心情。
(1)引导品味“寂寞”。
师: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开满鲜花的绿地才是——热闹的。寂寞是指人感到孤单冷清,花花草草本身是没有感情的,它们也知道寂寞与热闹吗?(引导学生体会:是“我”感到寂寞了,失望了。)
(2)重点引导品味“泛滥”。
师:泛滥是什么意思?(愿意是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在这里是说什么是不好的事物呢?为什么绿色不好?(体会都是因为没有花)
(3)比较句子体会情感。
师: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出示:
我下次一定不在四月来!
我下次再来,绝对不选四月!
我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①请学生自己读,感受有谁呢么不一样?
②交流明确:语气不同,后一句表达的失望之情更强烈一些。
③指导读出强烈的失望之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师过渡:我从你们的读中体会到了失望,作者也失望了,因为草上无花。那么这草上果真无花吗?
(二)体会看到花藏草下的遗憾之情。
师:课文那段写了草地有花?(第二自然段)
1.生默读第二自然段,勾画出写花的句子。
2.体会句子中的情感。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1)学生自由读这句话,思考三个分句分别写了关于花的哪方面?
(2)交流得出:分别写了的色彩、样子、数量。
(3)品味句子,指导朗读。
师:谁能用学过的词语来形容花儿的色彩呢?(万紫千红、五颜六色……)样子?数量?
根据学生发言小结:正在失望不已的作者眼前呈现出了一个色彩斑斓、无边无际的花的世界,心情会怎样呢?(惊喜、高兴)
师: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呢?(指名读,评价,齐读)
师引导:虽然这些花儿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可是作者在惊喜之余反倒觉得——(遗憾)了?为什么呢?
3.体会遗憾之情。
师:从哪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遗憾之情呢?
出示句子:这次看不到草地上的那些花儿,真有点儿遗憾,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
指名读,齐读。
(三)体会看到花的原野的惊奇。
师:那么这些花儿冒出来了吗?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七自然段,勾画出写花儿冒出来的句子。
生汇报,出示句子:
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师:是啊,几天前那大片大片的草地上,还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此刻那些花儿——(生接读出示的句子)几天的时间,那令人乏味的绿地变化真是太大了,用文中的词语说就是——(改天换地)因此,你明白改天换地的意思就是说变化——(非常大),所以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师:看到这巨大的变化,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奇)为什么而感到惊奇呢?(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而是在冷风冷雨中冒出来呢?小小的花儿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气魄?)
(四)体会为花的勇气而震撼。
师: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作者明白了:是因为——花的勇气。
1.师:读到这里,你看到了花的勇气了吗?你发现哪个词最能表达作者的震撼?最能体现出花的勇气?(学生思考汇报)
2.引导体会“拔地而起”:我们以前知道什么拔地而起?是啊,万丈高楼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拔地而起,拔地而起的都是该让我们抬头仰望的,一朵朵小花又怎能拔地而起,值得我们去仰望呢?(学生充分发言)
师小结:学们,作者是用这个“拔地而起”来表达自己的那份“震撼与敬佩”的心情。我们一起读最后一段,读出内心的震撼与敬佩。
四、拓展训练,升华“勇气”
(一)说一说。
1.说有勇气的花。
师:课前同学们也了解了很多花,你认为哪些花也可以称得上有勇气呢?(梅花、菊花……)顺势出示下列句子,并朗读:
梅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松树(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
竹子(千磨万击还坚韧,任你东西南北风)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菊花(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2.说一说其他的勇气,加深感悟。
师:除了我们说到的花儿,联系我们本单元所学,或者生活实际,你认为还有哪些人或事物是有勇气的呢?
3.说一说自己的勇气。
师:那你认为你的勇气是什么?
(三)总结升华。
师:是的,花儿面对冷风冷雨,依然拔地而起,傲然挺立,开得那么明亮夺目,靠得是勇气!花儿有勇气,草儿有勇气,翠鸟有勇气,雄鹰有勇气……我们每一个人更应该有――勇气!有了勇气,生命才会拔地而起,傲然挺立!让我们都成为一个有勇气的人吧!因为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五、作业布置。
(一)以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二)课后查找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三)摘抄并背诵文中的优美句段。
六、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失望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遗憾花藏在草下
惊奇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震撼花的勇气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品味语言,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外。
3、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几日我们已颇感到了冬日的寒冷,不过,别着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想到春天,我想此刻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春天的动人画面,也会想到朱自清先生的优美散文《春》。下面,我们不妨随着朱自清先生再去感受一段春的生机。
(展示朱自清先生《春》的配乐朗诵“春花”一段)
同学们,刚才朱自清先生向我们展现了江南之春百花齐放的美景,一定让我们不少的同学感受到了盎然的春意,今天,我要带领同学们随着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去感受一下异国他乡的春天,去踏访──四月的维也纳。
(展示课题及作者)
问:维也纳是一座什么城市?
(它是奥地利的首都,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这样一个美丽的音乐之都,它的春天有什么特点呢?冯先生想通过四月的维也纳告诉我们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四月的维也纳。
二、学生自定学习目标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你认为这篇文章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师归纳并板书:(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⑴ 欣赏品味语言。
⑵ 领悟文章主旨。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速读课文:
(课件展示)
⑴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⑵ 在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⑶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主旨)
2、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
⑴ 本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由盼花而写到寻花、观花、赏花、赞花,抒写了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的独特的哲理性感受。(引导:突出几幅画面,作者的心情)
⑵ 画面、感情:
画面一:
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里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无花而盼花)
感情:寂寞
画面二:
原来青草的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寻花而见花)
感情:吃惊
藏在青草下边的花儿什么时候才冒出来的呢?(冷风冷雨花难冒 )
感情:遗憾
画面三: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化了,白的、黄的、紫的,在窗上流动。(隔雨窗看花)
感情:不明白
画面四: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它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午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下车赏花)
感情:惊奇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惊奇?(用原文语言回答)
答: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问:课文中又是如何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答: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归纳:这是作者的“悟理赞花”,感情为之“怦然一震”。这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四、品味文章语言
(课件展示)
以上几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是美妙的,它美妙在何处呢?文中哪些语言最优美?找出来,体会它的妙处。(组织学生讨论品味的内容,师适当点拨,对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
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
1、这篇文章,给你感受或启发最深的是什么?
2、说说你所了解的能体现“勇气”的人和事?
3、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勇气,我们可以凭着勇气去做什么?
师归纳:勇气是一种决心,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擦开泪水,咬紧牙关,力争成功;勇气是一种气魄,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藐视一切,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勇气是一种胆识,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以大无畏的气概,笑对人生。总之,在困难面前,勇气所展示出的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气概和不言放弃,永远自信的人生信仰,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4
【教材解读及设计理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针对以上特点,我力争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勇气”,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勇气。
2、补上“花的”:
(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份特殊的勇气──花的勇气)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⑴ 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⑵ 思考: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
三、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过渡: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
1、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交流──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妙、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抓好最后两段,特别是带点的字词。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拓展“白的小花、黄的小花、紫的小花”;“这么多的小花、这么密的小花、这么辽阔的小花!”理解并积累),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怎样的?)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3、作者的“失望、遗憾”只作为铺垫,做“略”处理。而“精”在对花的勇气的震撼和对美好生命的感悟。
4、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引申至课外。
四、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和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惊奇 怦然一震
吃惊
失望 遗憾
【课后反思】
略读课文教学的追求──“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比较好的做法是:略中有精,整体把握求“略”,重点感悟求“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我力求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在,仔细审视自己教学略读课文《花的勇气》的课堂,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正。
1、略需更略,精要更精:
在备课时,我的预设是1~6段略教,只作为“我”对花的生命的感悟的铺垫,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放不开,还是牢牢地牵着学生抓住作者的情感线一步一步地学习、朗读、交流、感悟。而在处理第7、8两段时,没有足够的时间精教、精学。致使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还不够略,精也不够精。如果改为:
⑴ 初读课文后,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只需了解大意即可。)
⑵ 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交流中重点感悟7、8两段,即精读。)
⑶ 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
⑷ 积累:
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拓展:
① 延伸课外──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② 搭起与精读课文的桥梁──阅读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相信这样的处理,略会更略,精会更精,这才是真正的略读课文教学。
2、充分利用导语,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在课前,我考虑到现在四年级的学生,对导语还不熟悉,还没接触文本就给予一定的定势,不太可取,于是舍弃了导语的利用。其实,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一般都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路,本文也不例外。所以,充分利用导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意,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抛出矛盾冲突: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从而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师生对话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和力度。真可谓一举多得。
3、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只有老师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可能培养好。如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大致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这些宽泛的问题就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文本,有更大的空间去思考。这样,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叶老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了一半。” 可见,略读课文教学是何等的重要。
为了“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吾将上下而求索!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5
【教材解读及设计理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针对以上特点,我力争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勇气”,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勇气。
2、补上“花的”:
(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份特殊的勇气──花的勇气)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⑴ 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⑵ 思考: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
三、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过渡: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
1、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交流──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妙、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抓好最后两段,特别是带点的字词。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拓展“白的小花、黄的小花、紫的小花”;“这么多的小花、这么密的小花、这么辽阔的小花!”理解并积累),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怎样的?)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3、作者的“失望、遗憾”只作为铺垫,做“略”处理。而“精”在对花的勇气的震撼和对美好生命的感悟。
4、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引申至课外。
四、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和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惊奇 怦然一震
吃惊
失望 遗憾
【课后反思】
略读课文教学的追求──“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比较好的做法是:略中有精,整体把握求“略”,重点感悟求“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我力求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在,仔细审视自己教学略读课文《花的勇气》的课堂,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正。
1、略需更略,精要更精:
在备课时,我的预设是1~6段略教,只作为“我”对花的生命的感悟的铺垫,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放不开,还是牢牢地牵着学生抓住作者的情感线一步一步地学习、朗读、交流、感悟。而在处理第7、8两段时,没有足够的时间精教、精学。致使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还不够略,精也不够精。如果改为:
⑴ 初读课文后,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只需了解大意即可。)
⑵ 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交流中重点感悟7、8两段,即精读。)
⑶ 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
⑷ 积累:
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拓展:
① 延伸课外──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② 搭起与精读课文的桥梁──阅读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相信这样的处理,略会更略,精会更精,这才是真正的略读课文教学。
2、充分利用导语,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在课前,我考虑到现在四年级的学生,对导语还不熟悉,还没接触文本就给予一定的定势,不太可取,于是舍弃了导语的利用。其实,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一般都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路,本文也不例外。所以,充分利用导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意,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抛出矛盾冲突: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从而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师生对话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和力度。真可谓一举多得。
3、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只有老师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可能培养好。如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大致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这些宽泛的问题就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文本,有更大的空间去思考。这样,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叶老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了一半。” 可见,略读课文教学是何等的重要。
为了“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吾将上下而求索!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一、课前交流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本单元的学习主体是什么?
2、是啊,一条丑陋的毛虫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茁壮生长在砖缝中的小瓜苗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20课,对于这节课你有哪些了解呢?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一下来自生命的勇气吧!
二、学法指导
1、齐读课题,文章的课题与19有什么不同?(略读课文)
2、学习略读课,我们*日都用什么方法?
3、读自渎提示,总结问题。
4、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
三、自学交流
1、今天我们继续用测试卷的方式来检验大家的自学能力,你们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 基础知识(每答对一个空加5分)
1、选择正确的读音
泛滥( làn l à )厘米( l í éi )
2、多音字
p ū( )
铺 p ù( )
第二关 内容理解
1、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答对加10分)
2、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吃惊”──“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答对一个空加5分)
温馨提示:
刚见草地,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扒开草丛,见到躲藏的小花时,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里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关 内容升华
1、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说出一个加10分)
2、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一下作者内心的感受
(有感情的朗读加10分)
四、全课总结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本设计中教师引导抓文章的三个不同景象,体会作者从“失望”到“惊喜、兴奋”的变化过程,并抓住重点语段,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学生感悟到花的勇气在于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而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悟中朗读,以此来带动朗读,升华情感,感悟生命。
教学目标:
1、能读准课文中四个生字“吕、厘、刷、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乏味、泛滥、傲然挺立、拔地而起”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学习课文中描写花的几个场面,读懂作者的心情变化。
3、通过有感情朗读,品味作品中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作家的写作方法,在品味语言中感悟“花的勇气”。
4、在链接和拓展中升华情感,感受作家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言为心声(都说语言是内心的表达,那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去触摸一些词语,寻找一下感觉。)
师板书:勇气。什么是勇气?举个例子说说?
勇往直前的气魄,敢想敢做毫不畏惧的气概。
小结:看来,就这简单的一个字,一个词,都能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思考。
再补充课题——《花的勇气》。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了题目,你在想什么?
花怎么会有勇气?它的勇气到底是什么?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跟随冯冀才老先生开始维也纳之旅,去细细品读这花的勇气。补充课题——《花的勇气》。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课文
翻开书91页,自个儿去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在四月的维也纳,作者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
2、检查自学情况
课堂上最动听的是同学们的读书声。看,课文中难读的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
自由读——指名读
吕泛滥厘米齐刷刷震撼
明媚怦然一震
3、作者的维也纳之旅,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
(板书)没有花的绿地——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
的确,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看着这样的一个个景象,作者想到了花的勇气。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欣赏这三幅画面,触摸作者的情感,去发现花的勇气。
三、品读欣赏,由景及情。
1、欣赏画面一“没有花的绿地”,感受失望之情。
出示: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自由读第一段。读一读,面对这一片没有花的绿地,“我”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快速浏览课文,哪几个词语写出了作者的失望?
引导品味“寂寞”(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开满鲜花的绿地才是——热闹的。花花草草也知道寂寞与热闹吗?是“我”寂寞了,失望了。)
同学们很有本领,读到的是草地的景象,读懂的是作者的心情。
重点引导品味“泛滥”。泛滥字形分析,本来指江河湖海的水溢出发大水,说洪水泛滥。比喻事物过多,流行的无法节制。(“绿色到处泛滥”就是说“绿色——”。多得让人?体会“泛滥”指多得成灾令人讨厌,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小结:一个词语不仅只是一种意思,更是一份感情。“寂寞”、“乏味”、“泛滥”这些词语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暴露无遗,字字句句都是失望。
指导朗读,读出失望之情。(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2、欣赏画面二“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感受惊喜之情。
出示:小吕听了,将车子停住,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读
静静地读,脑中只有这一段话,读着读着,映入你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花)
(1)“白的、黄的、紫的”就是说颜色——很多,这样的画面可以说是——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简简单单的三个词给我们的却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简洁却不简单啊。(指导读)
(2)简简单单的词语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花儿的色彩、样子,呈现出如此优美的画面,把它们都组合在一起时,还能感觉到什么呢?指名读,感悟惊奇
小结:课文中的一个个短短的词语,就像一朵朵小花一样跃入我们的眼帘,没用一个词语表示心情,却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表达出一种眼前一亮的惊喜!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读一读,读出这花开的景象能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也读出来。
3、感悟遗憾与震撼
引:同学们,词语有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就不是简单的两个字,而是有了生命,鲜活无比;有了温度,能让我们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默读第三——第五自然段,哪些词语有感情、有温度,能让我们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请你拿起笔做个记号。
学生默读学习。圈划
作者为什么感到遗憾?
是啊,冷雨伴着凉风,我们都不想出门,更何况是那些娇嫩的小花呢?它们也许已经(),也许已经(),也许已经()……我就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了,这次看不到这些小花了,真有点遗憾。
4、欣赏画面三“花的原野”,感受兴奋之情。
我真带着遗憾走的吗?
出示: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学生聚焦最有温度最有情感的词进行交流。(预测:冒,改天换地、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重点引导品味“改天换地”:
(1)冒,可以换哪些词?(钻挤露……)那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命力强大、很有气势)冒的结果呢?(读句子)
(2)“改天换地”是不是说天地都改变了?改变的是什么?联系整句读一读。回顾画面的不同。(出示三个段落)。
刚见草地,只是绿色连着绿色,
拨开草看,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
离开之前,看不到草地上的花,
雨中去看,一片花的原野。
(3)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改变的仅仅是眼前的画面吗?学生自读。
刚见草地,只是绿色连着绿色,感到____失望_;
拨开草看,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感到____惊喜__;
离开之前,看不到草地上的花,感到____遗憾__;
雨中去看,一片花的原野,感到___惊奇。
整个心灵整个心情,从失望到惊喜,又从怕见不着花的遗憾到无比的兴奋。
因为曾失望、吃惊、遗憾,所以这一片花的原野更作者激动不已。
欣赏画面配乐范读——全体配乐读。
四、扣词想象,二解“勇气”
师:几天里,没有花的绿地成了花的原野,让作者想到了花的勇气。(出示最后段)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发现花的勇气了吗?(出示: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你发现哪一个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最能表达这份勇气?
引导体会“拔地而起”:我们以前知道什么拔地而起?是啊,万丈高楼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拔地而起,拔地而起的都是该让我们抬头仰望的,一朵朵小花又怎能拔地而起,值得我们去仰望吗?(我被那份力量与勇气深深地折服了)
同学们,作者是用这个“拔地而起”来表达自己的那份“震撼与敬佩”的心情。
因为有勇气,小花们挤出草丛,齐刷刷地();因为有勇气,小花们敢于在冷雨中(),因为有勇气,小花们让寂寞的绿地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
指导读最后一段,读出内心的震撼与敬佩。
五、拓展写话,三解“勇气”。
1、写一写。出示: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师:这就是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感受着花的勇气,是否让你想起了种子的勇气、飞蛾的勇气、松树的勇气,以及其他一些生命的勇气?请同学们用最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词语,写下简洁的一句话。
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种子的勇气——()
(飞蛾)的勇气——()
(梅花)的勇气——()
()的勇气——()
2、诵一诵。师:是的,同学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请记住,只要你拥有勇气,就拥有希望。这就是生命的意味。看到的是冷风冷雨中拨地而地的小花,想到的是生命的意味。这不能只是眼前一亮,更是心头的怦然一震。让我们读出内心深深的震撼吧。齐读最后段。
六、链接原作,延伸阅读。
师:《花的勇气》这篇课文定格的只是维也纳四月的画面,只是春天的一个画面,三、五月间的画面同样迷人、诗意、浪漫、震撼,你看:
转天醒来时,忽然窗前一束艳丽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的一支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睡熟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撼人心?
师:请同学们上网搜索冯骥才所写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去细细品味带着温度的词语,欣赏带着生命思考的画面。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8
一、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人文性极强的文章。如何让人文性和工具性得以和谐统一?如何让语文的本位加以突出?如何使语文教学不为他人作“嫁衣”?这是值得深思的`。具体到课堂设计上,就要考虑如何对教材裁剪切块,如何设计紧扣教材内容,又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发展语言的文字训练。朗读、感悟、语言实践是最传统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三者有机融合,方能体现读的层递性。而感悟的灵魂是丰富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的视像。为此,我设计三个层面:初读感知画面,在头脑中建立视像;精读把玩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由语言充实视像,让语言和画面有机交融;研读体会情感,感悟情与景的交融,从而丰富视像。
第一教时选取三个画面,将文字、画面与情感读向纵深处。而情感的把握,只是感悟其因不同画面而产生的变化,不追求其终点——震撼。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水*的,也是我在设计中对于语文本位意识的重视。
二、预设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4个生字,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2、感受四月的维也纳留给作者的三个画面,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3、感受情与景的交融,领会语言的精妙。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画面、体会情感。
难点:感悟语言。
四、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
1、了解班级中喜欢绘画、音乐、看书写作的同学。板书:绘画、音乐、文学
2、你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充满情感。因为这些艺术都是表达内心情感的。
3、说到这三门艺术,我的脑海中就出现了这么一个人,他是一个著名作家,他酷爱绘画,又精通音乐,他就是冯冀才。我还想起有这么一个地方,它是文学、绘画、音乐爱好者的圣地,那就是维也纳。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三次来到这样一座艺术氛围浓郁的城市,结下了深厚的情缘,用语言描绘了《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其中一个画面描绘的是4月的维也纳,作者被一样东西所折服,所震撼,那就是——花的勇气。
4、指导读题。
5、作者是个绘画高手,他的文章往往有一幅幅图画。那么,4月的维也纳,作者又描绘了哪几个画面?
(二)初读课文
1、把课文读通读顺,划出这几个画面,多读几遍,让你的脑海中浮现出这几幅画面来。
2、交流:你读出了哪几幅画面?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三)研读三个画面,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1、作者看到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画面,他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这一切都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了出来。仔细读课文,想想作者在看到这三个不同的画面时情感有什么变化?有的可以直接找书上的词语划下来,有的要用心去体会。
2、交流画面1
(1)交流情感:失望
(2)你从哪里读出了作者的失望?
①“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理解:泛滥猜一猜本意河水为什么会泛滥?这儿怎么理解?
指导朗读,着重是“非……不可”。
②“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绿地怎么会寂寞呢?
补充:五月的维也纳通过比较,你知道了什么?
指导朗读
(3)填空:在作者眼里,这是()的绿地。
3、交流画面
(1)这绿地真的如此寂寞吗?(不,下面藏着无数的小花。)
(2)那是这样的小花?()的小花
(3)作者用了2个分号,构成3个并列的分句,从哪三个方面写小花?
色彩美(五彩缤纷、色彩艳丽……)的小花
姿态美(玲珑多姿、娇小可爱……)的小花
花多(密密层层、挤挤挨挨……)的小花
指导朗读
(4)这还是怎样的小花?(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读句子
(5)此时,作者的情感由失望变成了什么?(惊喜)指导读出惊喜
(6)刚刚还在失望,还在埋怨,现在却发现这寂寞的绿地下居然藏着这么多、这么美的花,作者会怎么想?请你写几句作者的心理活动。
(7)交流。
4、画面3
(1)作者真的看到了齐刷刷地冒出来的花,而且看到的是花的原野。读句子。
(2)指导读“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想想,还可以同哪些四字词语来归纳?可以换一个、二个
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_______。
(3)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花是生机勃勃的?
一下子全冒顿时整个铺满指导朗读
(4)看到这一切,作者的心情是这样的?
齐读结尾段,归纳:震惊、震撼
(四)留疑结课
为什么作者会感到震惊、震撼?为什么题目叫“花的勇气”?为什么作者在《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中把这幅画面放在最后,作为重点来写?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本设计中教师引导抓文章的三个不同景象,体会作者从“失望”到“惊喜、兴奋”的变化过程,并抓住重点语段,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学生感悟到花的勇气在于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而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悟中朗读,以此来带动朗读,升华情感,感悟生命。
教学目标:
1、能读准课文中四个生字“吕、厘、刷、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乏味、泛滥、傲然挺立、拔地而起”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学习课文中描写花的几个场面,读懂作者的心情变化。
3、通过有感情朗读,品味作品中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作家的写作方法,在品味语言中感悟“花的勇气”。
4、在链接和拓展中升华情感,感受作家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言为心声(都说语言是内心的表达,那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去触摸一些词语,寻找一下感觉。)
师板书:勇气。什么是勇气?举个例子说说?
勇往直前的气魄,敢想敢做毫不畏惧的气概。
小结:看来,就这简单的一个字,一个词,都能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思考。
再补充课题——《花的勇气》。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了题目,你在想什么?
花怎么会有勇气?它的勇气到底是什么?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跟随冯冀才老先生开始维也纳之旅,去细细品读这花的勇气。补充课题——《花的勇气》。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课文
翻开书91页,自个儿去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在四月的维也纳,作者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
2、检查自学情况
课堂上最动听的是同学们的读书声。看,课文中难读的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
自由读——指名读
吕 泛滥 厘米 齐刷刷 震撼
明媚 怦然一震
3、作者的维也纳之旅,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
(板书)没有花的绿地——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
的确,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看着这样的一个个景象,作者想到了花的勇气。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欣赏这三幅画面,触摸作者的情感,去发现花的勇气。
三、品读欣赏,由景及情。
1.欣赏画面一“没有花的绿地”,感受失望之情。
出示: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自由读第一段。读一读,面对这一片没有花的绿地,“我”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快速浏览课文,哪几个词语写出了作者的失望?
引导品味“寂寞”(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开满鲜花的绿地才是——热闹的。花花草草也知道寂寞与热闹吗?是“我”寂寞了,失望了。)
同学们很有本领,读到的是草地的景象,读懂的是作者的心情。
重点引导品味“泛滥”。泛滥字形分析,本来指江河湖海的水溢出发大水,说洪水泛滥。 比喻事物过多,流行的无法节制。(“绿色到处泛滥”就是说“绿色——”。多得让人?体会“泛滥”指多得成灾令人讨厌,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小结:一个词语不仅只是一种意思,更是一份感情。“寂寞”、“乏味”、“泛滥”这些词语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暴露无遗,字字句句都是失望。
指导朗读,读出失望之情。(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2.欣赏画面二“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感受惊喜之情。
出示:小吕听了,将车子停住,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读
静静地读,脑中只有这一段话,读着读着,映入你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花)
(1)“白的、黄的、紫的”就是说颜色——很多,这样的画面可以说是——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简简单单的三个词给我们的却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简洁却不简单啊。 (指导读)
(2)简简单单的词语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花儿的色彩、样子,呈现出如此优美的画面,把它们都组合在一起时,还能感觉到什么呢?指名读,感悟惊奇
小结:课文中的一个个短短的词语,就像一朵朵小花一样跃入我们的眼帘,没用一个词语表示心情,却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表达出一种眼前一亮的惊喜!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读一读,读出这花开的景象能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也读出来。
3、感悟遗憾与震撼
引:同学们,词语有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就不是简单的两个字,而是有了生命,鲜活无比;有了温度,能让我们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默读第三——第五自然段,哪些词语有感情、有温度,能让我们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请你拿起笔做个记号。
学生默读学习。圈划
作者为什么感到遗憾?
是啊,冷雨伴着凉风,我们都不想出门,更何况是那些娇嫩的小花呢?它们也许已经( ),也许已经( ),也许已经( )……我就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了,这次看不到这些小花了,真有点遗憾。
4.欣赏画面三“花的原野”,感受兴奋之情。
我真带着遗憾走的吗?
出示: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学生聚焦最有温度最有情感的词进行交流。(预测:冒,改天换地、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重点引导品味“改天换地”:
(1)冒,可以换哪些词?(钻 挤 露 ……)那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命力强大、很有气势)冒的结果呢?(读句子)
(2)“改天换地”是不是说天地都改变了?改变的是什么?联系整句读一读。回顾画面的不同。(出示三个段落)。
刚见草地, 只是绿色连着绿色 ,
拨开草看, 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
离开之前, 看不到草地上的花 ,
雨中去看, 一片花的原野 。
(3)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改变的仅仅是眼前的画面吗?学生自读。
刚见草地, 只是绿色连着绿色 ,感到____失望_ ;
拨开草看, 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感到____惊喜__;
离开之前, 看不到草地上的花 ,感到____遗憾__;
雨中去看, 一片花的原野 ,感到___惊奇 。
整个心灵整个心情,从失望到惊喜,又从怕见不着花的遗憾到无比的兴奋。
因为曾失望、吃惊、遗憾,所以这一片花的原野更作者激动不已。
欣赏画面配乐范读——全体配乐读。
四、扣词想象,二解“勇气”
师:几天里,没有花的绿地成了花的原野,让作者想到了花的勇气。(出示最后段)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发现花的勇气了吗?(出示: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你发现哪一个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最能表达这份勇气?
引导体会“拔地而起”:我们以前知道什么拔地而起?是啊,万丈高楼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拔地而起,拔地而起的都是该让我们抬头仰望的,一朵朵小花又怎能拔地而起,值得我们去仰望吗?(我被那份力量与勇气深深地折服了)
同学们,作者是用这个“拔地而起”来表达自己的那份“震撼与敬佩”的心情。
因为有勇气,小花们挤出草丛,齐刷刷地( );因为有勇气,小花们敢于在冷雨中( ),因为有勇气,小花们让寂寞的绿地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 )。
指导读最后一段,读出内心的震撼与敬佩。
五、拓展写话,三解“勇气”。
1.写一写。出示: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师:这就是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感受着花的勇气,是否让你想起了种子的勇气、飞蛾的勇气、松树的勇气,以及其他一些生命的勇气?请同学们用最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词语,写下简洁的一句话。
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种子的勇气——( )
(飞蛾)的勇气——( )
(梅花)的勇气——( )
( )的勇气——( )
2.诵一诵。师:是的,同学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请记住,只要你拥有勇气,就拥有希望。这就是生命的意味。看到的是冷风冷雨中拨地而地的小花,想到的是生命的意味。这不能只是眼前一亮,更是心头的怦然一震。让我们读出内心深深的震撼吧。齐读最后段。
六、链接原作,延伸阅读。
师:《花的勇气》这篇课文定格的只是维也纳四月的画面,只是春天的一个画面,三、五月间的画面同样迷人、诗意、浪漫、震撼,你看:
转天醒来时,忽然窗前一束艳丽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的一支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睡熟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撼人心?
师:请同学们上网搜索冯骥才所写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去细细品味带着温度的词语,欣赏带着生命思考的画面。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品味语言,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外。
3、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几日我们已颇感到了冬日的寒冷,不过,别着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想到春天,我想此刻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春天的动人画面,也会想到朱自清先生的优美散文《春》。下面,我们不妨随着朱自清先生再去感受一段春的生机。
(展示朱自清先生《春》的配乐朗诵“春花”一段)
同学们,刚才朱自清先生向我们展现了江南之春百花齐放的美景,一定让我们不少的同学感受到了盎然的春意,今天,我要带领同学们随着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去感受一下异国他乡的春天,去踏访──四月的维也纳。
(展示课题及作者)
问:维也纳是一座什么城市?
(它是奥地利的首都,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这样一个美丽的音乐之都,它的春天有什么特点呢?冯先生想通过四月的维也纳告诉我们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四月的维也纳。
二、学生自定学习目标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你认为这篇文章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师归纳并板书:(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⑴ 欣赏品味语言。
⑵ 领悟文章主旨。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速读课文:
(课件展示)
⑴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⑵ 在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⑶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主旨)
2、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
⑴ 本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由盼花而写到寻花、观花、赏花、赞花,抒写了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的独特的哲理性感受。(引导:突出几幅画面,作者的心情)
⑵ 画面、感情:
画面一:
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里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无花而盼花)
感情:寂寞
画面二:
原来青草的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寻花而见花)
感情:吃惊
藏在青草下边的花儿什么时候才冒出来的呢?(冷风冷雨花难冒 )
感情:遗憾
画面三: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化了,白的、黄的、紫的,在窗上流动。(隔雨窗看花)
感情:不明白
画面四: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它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午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下车赏花)
感情:惊奇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惊奇?(用原文语言回答)
答: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问:课文中又是如何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答: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归纳:这是作者的“悟理赞花”,感情为之“怦然一震”。这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四、品味文章语言
(课件展示)
以上几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是美妙的,它美妙在何处呢?文中哪些语言最优美?找出来,体会它的妙处。(组织学生讨论品味的内容,师适当点拨,对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
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
1、这篇文章,给你感受或启发最深的是什么?
2、说说你所了解的能体现“勇气”的人和事?
3、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勇气,我们可以凭着勇气去做什么?
师归纳:勇气是一种决心,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擦开泪水,咬紧牙关,力争成功;勇气是一种气魄,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藐视一切,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勇气是一种胆识,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以大无畏的气概,笑对人生。总之,在困难面前,勇气所展示出的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气概和不言放弃,永远自信的人生信仰,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勇气》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3篇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1
读了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的确是带给我一次心灵的精神之旅,虽然其中有些章节让人颇难读懂,但此书还是让我受益非浅。
教学需要勇气,需要保持自己心灵开放的勇气,这是我在此前所没有认识到的。
我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二十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
和大多数新老师一样,我一直被教导去占领学生的空间而不是去开放它:毕竟,我们是知者,因此,我们有义务把所知的一切告诉别人!内心一个很大的声音坚称:如果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填满所有的空间,我就是在混饭吃。……事实上,许多的老师都被这样一个神话扭曲了:我们以自己努力学来的权威知识占据全部空间,就是在对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开放学习空间比填满它需要更多的技巧和权威……
另一个感觉是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一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减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认同,我的自我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我们要学会去倾听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这样有一天学生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容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这个才是真勇气。有多少人,敢于去面对“意想不到”呢?教学设计从四*八稳出发,是多数国人的天性。这个当然也是保护自己的自尊,未知的事物,发生在课上,极其考验人的课堂机智能力。而这一切,都和什么有关呢?除了教学常识,更多的是还是教师在精神方面不断超越自身从而让学生更好发展的机遇,也就是说,那些敢于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教师,是具有生命弹性的人,成全自己生命过程,是以成全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为根本前提的。而这样的课堂,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有三章讲到共同体:第四章·认知于共同体中,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
“共同体”这个术语刚开始的.时候就像一个制冷的东西,把那三章变成了三个冰柜,从里头取出来的东西都冷冷的,冒着冷气,一直冷到我的心里。因为,在这个大冰柜里,我发现了很新鲜的东西。随着新鲜的事物越来越多,我发现“共同体”不是冻结万物,而是孕育万物的。
有时候,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有时候叫学生记笔记他们还不记,是不是他们很懒?是不是他们在开小差?难道他们不觉得这个很重要?但是,事实上我也知道,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比让他们记录我们的笔记更重要。这里的矛盾其实就是我自己内在思想的矛盾。如今,被帕尔默一语道破,我们完全可以让共同体发挥教育的力量,但这一定是建立在真正的共同体的基础上。
何谓真正的共同体呢?帕尔默这么描述:“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关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帕尔默提出课堂应以主体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
这个观点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很新鲜的事物。
帕尔默有一位导师是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教授。他博学多才,他总是讲很多内容,以至于不给学生留一点提问和评论的时间。因此,他的课基本上是独角戏,而他的学生只有扮演听众的份儿。倘若按照我们的教学评价,这样的课怎么可以?倘若单独以是否以生为本来判断,那真绝对是失败的课。可事实上,学生是那么喜欢听他讲课。他的课堂魅力在哪里呢?请看帕尔默的记录:
“在他的社会思想史课上,他不停地演讲,而我们成排地坐在那儿记笔记。但是那些课并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虽然我们几乎没说话,但他的演讲没有把他自己,而是把主体置于我们的注意力的中心,而且不知何故,我们聚集在那个主体周围,而且开始与它互动了。”
“……我们几乎亲眼看到马克思孤独地坐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里写《资本论》。透过动态的想像,我们不单与思想家本人建立了关系,也跟激发他思想的个人和社会背景建立了关系。”
这位教授的授课,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效果,关键是他“用一种深切地结合他本身独特气质的方式”把这些学问介绍给学生。当教师把自己自身独特的优势整合于教学中,在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够发挥出惊人的教育力量,甚至发挥出改变现实教育制度的力量。所以,我们必须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呼唤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帕尔默提出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对话的共同体,认为这是教学人员应尽的专业义务。
帕尔默对教师职业的分析非常精辟,他指出这么一个事实:教学也许是所有公共服务中最个人化的专业。“虽然都是在学生面前进行教学,但是我们的教学几乎总是像独奏一样,永远在同事的眼光以外;相比之下,外科医生或法庭律师经常要在对他们的行业了如指掌的同事的眼皮底下工作。律师在其他律师面前争论案件,在那里,所有人都能清晰地看见他们的技巧和知识的差距,水*高低一目了然。外科医生在专家的注视之下操作,要是手在做手术时颤抖一下就会马上被人发现,使这种失当行为不大可能发生。但是教师可以在人体内遗下海绵或错误地切断人的四肢,而除了受害者以外,并没有别的目击者。当我们走入这个名为教室的工作场所时,我们把同事关在门外。”
这样的职业比较让人非常清晰地看到教师职业的与众不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参与教学对话的共同体对教师来说是那么重要。但是,我们*时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没有经常去听其他同事的课,还有,交流的时间也不是很多。在我们这样不需要坐班的单位,很多老师上完课就回家了。而且,大部分老师也不喜欢被听课,一部分老师是因为缺乏自信,一部分老师是因为害怕竞争,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不过,交流应该还是非常必须的。
但是,教研室作为校本教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体往往被忽略。倒是网络教研蓬勃兴起。现在,教育博客也欣欣向荣起来。这些网络上的教育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师现实生活中教育共同体的不足。教师专业成长毕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没有谁给你规定年限,似乎可快可慢。但是,学生的成长是不等人的,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就变得特别迫切。因为,我们要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职业负责。
同事的共同体中有着丰富的教师成长所需要的资源。我们从个人化的框框中跳出来,在网络教研这个共同体中建立持久不断的教学对话,这样既提高了我们的专业实践,也从中提高自我认识。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当我们把自己自身的独特优势整合于教学中,教学于共同体中,在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发挥出有效的教育力量,体现出我们教师应有的价值。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2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帕克·帕尔默,这本书是对美国教育的反思,但其中阐述的很多观点对于*当前教育也很有意义。
书中帕尔默先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等优秀品质”。对此我感触尤为深刻,作为教师,娴熟的授课技巧固然不可或缺,但真正高品质的教育教学是源自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来自于教师与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教师的内心需要饱含知识、情感、激情,需要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交流层面,把自己精心准备的精彩课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来演示,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构建成一个共同体,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一次愉悦的心灵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感受世界,解读生活。
作者对教育教学深刻的洞察和剖析使我深深地感到: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踏地而行,做一个能思考会实践的老师。一次简短温和的谈话,一个期盼的眼神,一个温暖的微笑,饱含着浓浓的真情,传递着心灵交流的火花,在不经意之间,这些的小事也许会持续影响着人的一生,这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敢于挑战自我,不满足于生命现状,尝试去改变,主动追求更积极,更充实的教育人生,时刻让心灵深处保持一种挑战自我的精神和力量。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远离借口,主动承担责任,学会“尽力而为”,教育工作需要实效性的行动,而不是各种解释和托词,如果想干好一件事,就会发现有很多方法,同样的,如果你不想做好一件事,也可以有千万个理由。
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用一生去践行爱的承诺,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心的教师,不会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充满爱心的教师,才会主动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把自己与学生摆在同一位置,与学生建立*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3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这是本书导言中的一段话,多么的震撼人心!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有这种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为教学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工作,除了学科、学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那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师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学技术,那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工具而已。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时候教师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做,少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强烈憧憬。
“那天,我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有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作者把教学看成了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和学生、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周国*先生曾说过:“严格地说,只有素质教育才配称作教育。若不是着眼于素质,仅仅传授一些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就只可叫作培训,不可妄称教育。若挂着教育之名而实际上对素质起了压制、扭曲、摧残的作用,那只能说是伪教育和反教育了。”我们也可以用这段话,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和解读帕克·帕尔默的观点——教师自己千万不能失去心灵,也千万不能失去对学生美好心灵的"引导。“经师”传授知识技能,“人师”引领心灵成长,这就是“经师”和“人师”的区别。
《勇气》教学设计3篇(扩展7)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心得3篇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心得1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其实,几年前就留意过这本书,怎奈粗粗一览感觉生涩,终究没有勇气看下去。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位同事对本书的无比推崇,于是带着勇气,开展了阅读之旅。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这是本书导言中的一段话,多么的震撼人心!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有这种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为教学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工作,除了学科、学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那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师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学技术,那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工具而已。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时候教师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做,少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强烈憧憬。
后来的后来,我就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有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作者把教学看成了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和学生、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心得2
满怀着一分教师的执著,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让自己的心灵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
正如别的老师所说的一样,内容比较深奥,也很难读懂。我报着尝试的心读了,跟随作者帕克?帕尔默进入到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旅行。对恐惧文化这一章我比较感兴趣。恐惧是一种使我们和同事、学生、学科以及我们自己相分离的东西。我们身边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可我们没想到这对我们形成的`糟糕状态,帕尔默解析了这种恐惧,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教师,当我让恐惧占上风时,不管是教学时我恐惧学生,还是弄得学生恐惧我,我都处于最糟糕的状态。作为同事,我们的关系常因恐惧而疏远;恐惧几乎渗透进所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关系中;而且恐惧是在太多管理工具袋中的一种权威和管理工具。
学生为何会恐惧:在教室里宁愿保持沉默,而不再冒被受到指责的危险,这有何奇怪?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或者*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种对*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的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
为什么我们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会有如此多的困难?为什么我们以一种会导致僵化的教学模式的可怕方式来诊断学生的状态呢?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他们的内心恐惧并找到帮助他们克服的方法,而是责备他们的无知和*庸呢?
面对学的恐惧,我还想教好书的话,我需要毫不含糊地看清他们心中的恐惧。这尽管不容易做到,但却是值得的。当我开始渐渐地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能让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我不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我不再那样不准确、自私地评价学生。相反,我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而且,当我能这样做时,学生的心灵能健康地成长。
现在我懂得莫顿所说的这句话的涵义了: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倾听人们说话”。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的说话。
倾听学生尚未发出地声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堵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
面对来自孩子的肤浅评判,教师必须面向学生而不是掉头离开他们,实质上是说:“我们之间存在很大的代沟,但是不管这沟有多宽多险,我都有责任跨过去——不仅因为你们在成长道路上需要我的帮助,而且因为我也需要你们的洞察力与活力来帮助我更新我自己的生命。”
《勇气》教学设计3篇(扩展8)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 (菁选3篇)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1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中心在暑假里推荐给我们阅读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其实,几年前就留意过这本书,怎奈粗粗一览感觉生涩,终究没有勇气看下去。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肖主任对本书的无比推崇,终于带着勇气,兼带着些许的好奇,开展了阅读之旅。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给经典著作下了几个定义,其中两个,我觉得很到位。他说,经典著作就是你初读的时候就觉得像是重读的书。你有重温的感觉,好像你曾经读过,为什么呢?因为它谈的问题是你关心的问题,是你自己灵魂中的问题,你对这问题是熟悉的。他又说,经典著作是你在重读的时候好像是初读一样的书。无论你读多少遍,你都有新鲜感,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独特而开放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你的眼前不断展现,不断和你交流,和你对话。
说实话,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需要你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但浸入其中,你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这本书,我是漫读加精读,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少人涉足的领地——“教师自我”。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只遗憾我与它交臂错过这几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这是本书导言中的一段话,多么的震撼人心!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有这种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为教学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工作,除了学科、学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那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师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学技术,那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工具而已。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时候教师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做,少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强烈憧憬。
“那天,我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有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作者把教学看成了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和学生、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2
我这一段时间,一直在读《教学勇气》。读完我很感动,这是一部唤醒教师心灵的书,我从中了解到了自己内心的弱点,自己心灵的需要
甚至有时候,它帮我治疗了心灵伤痛,提升了人生观念,让我的心对过往不再耿耿于怀,有点儿像毕淑敏所说“心轻上天堂”的感觉。
从中,我找到了自己教学中的根本问题———“自我认同”,尤其是职业的认同。我觉得,这个认同在这个浮躁时代太不容易了,因为我们大多数老师还“处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期”很多时候老师们渴望的不是“内心领域的关注”,而是“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我也处在这个时期。
书中还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的关键,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的家长身上。我上周开了一次家长会,从中分享了“自我认同”的理念,我说,我们的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认同自己的职业,都会在于孩子发生冲突是,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伤害。在做进一步沟通中,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反思我*时的家长会,我发现,我所说的,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求,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且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的压力,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的内心感受,很少涉及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发现,我的教学心肠是硬的,缺少书中所说的“教师心肠软”。
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昨晚我去做一个家访,我没有问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我只是辅导学生,我们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采用互动互动模式,把英语学科的一周知识复习、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习题,这个班里倒数的女生表现非常好,我们一起提问、讨论,她表现出思维敏捷、学习认真、主动提问等优秀的学习特点,效果非常好。家长当时一直坐在旁边,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大为舒心,因为她很少看到孩子有这种表现。
我在思考,达到这个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心灵的作用,还是技术的作用,到底哪一个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我一晚上跟家长谈教育、谈内心,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我们的内心唤醒,到底是怎样发生作用的?
书中讲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是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遵守的教师职业规则,是否也有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我发现自己所做的工作只是在伦理意义上值得赞美,但非我心甘情愿所为。对一项非我倾心的工作,无论从外部代表的抽象标准看多有价值,它都会侵犯我”。我相信,这是大多数普通老师的一种内心感受,但是我们却很忽视这内心的声音,任由这种侵犯的痛苦伤害我们,然后我们会最终把这种痛苦也加诸于学生身上。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的呐喊”
我们越是学会倾听内心,就越会真实地感受教学。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3
《教学勇气》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其实,几年前就留意过这本书,怎奈粗粗一览感觉生涩,终究没有勇气看下去。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位同事对本书的无比推崇,于是带着勇气,开展了阅读之旅。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这是本书导言中的一段话,多么的震撼人心!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有这种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为教学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工作,除了学科、学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那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师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学技术,那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工具而已。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时候教师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做,少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强烈憧憬。
后来的后来,我就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有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作者把教学看成了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和学生、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勇气 《勇气》教学设计3篇 《勇气》教学设计1 《勇气》教学设计1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