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圆锥体积》评课稿3篇【通用文档】

2023《圆锥体积》评课稿3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3-03-30 14:0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听了吴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作为一位年轻老师能够勇于参加这次教学活动,而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已经不容易,能够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圆锥体积》评课稿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圆锥体积》评课稿3篇【通用文档】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听了吴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作为一位年轻老师能够勇于参加这次教学活动,而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已经不容易,能够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台。主要体现在吴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吴老师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用装满小米的圆柱在空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倒米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实验要求,并且提出三个实验目的:

  (1、圆锥的底面与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高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2、圆锥的体积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3、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米实验。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2

  1、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范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如学生削铅笔这一活动的设计,学生从削的过程中体验到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再如动手实验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新知。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3、在难点的突破上,通过猜测,引处疑问,带着疑问去实验验证,通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水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总结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不仅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教师在引入新知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乐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3篇扩展阅读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3篇(扩展1)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3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1

  听了四联小学叶柳芬老师讲授《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受益非浅,现评课如下:

  一、依纲靠本,导入自然。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容易理解。为此,教者这样设计:教者先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受到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这时,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

  二、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体积的概念。

  2、初步认识体积的单位,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的单位。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难点:体积的概念的建立,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比较难理解。关键: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培养应用意识。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如:教者提出电教室的讲坛的体积有多大?学校门卫室有多大等,教学中教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一节课,教者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举例出生活中的事物来进行教学。

  倡导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效果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五、数学教学是基于学生的现实经验的教学。

  数学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教者能够观察孩子们的生活,把数学知识,数学活动与生活紧密联系,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讲解新知,联系生活举例子,使学生容易明白、掌握新知识。

  现提出共同探讨的地方:

  上课期间,能否及时评价、表扬、鼓励学生?上课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同学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等。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2

  “体积单位”是一节概念课,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学习的重点之一。教者这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抓住重点,迁移难点,用全新的理念和方式,课堂效果非常好。优点有很多,我选取其中的四点与大家分享:

  一、 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容易理解。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者没有直接把书本上体积的概念告诉学生,而是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表现在: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为什么相同的两个杯子为什么第二个杯子却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呢?让学生体验原来是石头占了水的空间的,接着做第二次倒水实验,再比较剩下水的多少,得出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然后引出体积的概念,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体积”这个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二、 紧密联系生活,挖掘生活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者在这节课增加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为了突破每个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这一难点,教者非常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如介

  绍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后让学生在学具中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再列举生活中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介绍完立方米后,老师用三把尺子围出1立方米,并在里面站同学,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每个体积单位形成具体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游戏猜一猜涂改液,纸盒,讲台,门卫室录音机等这些学生经常接触的实物的体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各个体积的实际大小,另一方面,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三、 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区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清楚这几类单位,教者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作了精心的安排。专门设计1厘米,1*方厘米,1立方厘米的比较练习,并让学生用手比划这些单位。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将这些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整个新课的学习,教者看似淡化了概念教学,实际上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迹地引导学生理解了体积的真正含义。当然每一节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我有2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在提出来与各位共同讨论:

  1、教者设计的判断题中全是改体积单位的练习,能否增加一两题改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练习,这样能使学生更好的区分这三类单位。

  2、教者设计让学生用4个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形状,来理解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小与它的形状是没有关系的。这一设计很好,但投影显示时漆黑一片学生不容易看清楚,能否换成实物显示。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3

  很喜欢这节课,所有过程几乎都是学生自己探索得来,而非老师的灌输。而且这样一堂概念性很强的理论课,也能上的这么生动、有趣,课堂也能这么的活跃,不得不说这是一节好课。尤其喜欢课堂的导入——乌鸦喝水,课堂上一个个具体的实验例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全吸引到课堂上来。

  当然,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如在小组合作共同认识一立方分米时,老师的指令是这样的:用观察——测量——应用的方法,认识一下一立方分米。结果下面的学生有的直接拿着一立方厘米的小模具摆在一立方分米的大模具上,也还有其他一些同学并没有按照老师的愿意来做。其原因就是老师的指令语不是那么明确,学生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我想改成用测量的方法会不会更好一些呢?这就是我看出来的一点小问题。

  然而吕教授对课堂的观察更加的细致,其点评也更能深入问题的本质。 课堂中,有举生活中一立方厘米的例子一环节,其中一位学生举出了指甲盖;在测量教室的体积时,一位学生只考虑了求出底面积,却忽略了高,再有有学生比量一立方分米时,只比量出了面积而非体积。这些小小的问题,我也都知道,但却不知背后原因。而吕教授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原因:学生对空间概念认识不清,这节课的重点应是建立空间概念和知道测量空间体积的方法。是啊,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

  另外,通过吕教授的.点评,我也了解到课堂上的问题一定要有关联性性、递进性;能扣住学生心灵,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难度,还能和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让学生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会建构新知。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必定获得进一步发展,这也是衡量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的目标正是有活力的、高效的课堂。希望以后会做的更好!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3篇(扩展2)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3篇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1

  1、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范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如学生削铅笔这一活动的设计,学生从削的"过程中体验到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再如动手实验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新知。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3、在难点的突破上,通过猜测,引处疑问,带着疑问去实验验证,通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水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总结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不仅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教师在引入新知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乐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2

  1、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范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如学生削铅笔这一活动的设计,学生从削的过程中体验到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再如动手实验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新知。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3、在难点的`突破上,通过猜测,引处疑问,带着疑问去实验验证,通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水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总结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不仅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教师在引入新知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乐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听了吴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作为一位年轻老师能够勇于参加这次教学活动,而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已经不容易,能够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台。主要体现在吴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吴老师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用装满小米的圆柱在空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倒米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实验要求,并且提出三个实验目的:(1、圆锥的底面与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高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2、圆锥的体积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3、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米实验。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3篇(扩展3)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3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1

  《体积及体积单位》一课有两个知识点。一是,什么是体积?二是体积单位有哪些?如果单单从考察概念入手,学生会很快,很容易的背下来。关键是体积的理解,要想让学生能充分的理解这一概念,必须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体会体积及空间,才能更深地理解体积这一概念。老师这一节课充分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参与度高而有效。

  老师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体积”,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空

  间”。为了理解“空间”这一抽象的概念,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准备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把一满杯大米倒到一个装有一块积木的杯子里,发现大米有剩余,从而学生发现积木占有一定的空间;还有的学生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如:人躺倒装满水的浴池里,水会溢出来,说明人占有一定的空间;洗菜时,把菜放到盛满水的盆里,水会流出来,说明才占有一定空间等等。从而使学生明白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在此同时对体积的认识也水到渠成。这不仅符合我小提倡的六度中的学生的有效参与度,同时也符合新课标中所说的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

  二、学案的设计有效、有利于学生的自学。

  听课过程中,看了看老师所设计的学案,她的学案的设计层次

  清楚,学生易操作。既有读书,又有操作,还有学习检测。这样的学案,如果学生不读书他就完成不了,如果没有动手操作,他就不可能得到结论。所以说本学案具有一定的思维性。设计有检测题,可以使学生自我检查预习的效果,使自己对所预习的内容心中有数。

  三、教学目标适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一是理解体积,二是了解和掌握体积

  单位。吉老师一节课无论学生动手操作,举例说明,检测预习效果等等,都是紧紧围绕着两个教学目标而进行。既没有有意的拔高教学目标,也没有故意的放低教学目标。正因为教学目标定的适切,一节课学生学的轻松、快乐,好像是一种享受。

  下面我再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本节课不像是从学生已经预习过的角度而设计的,给人的感觉像是学生没有预习过。如过这节课能这样设计我感觉会更好,更能体现预习的有效性,和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奏。

  一上课,就让学生谈什么是体积和体积单位。在学生谈的基础上,师追问,看来大家都知道了体积和体积单位,那么你能谈谈你是怎样理解体积吗?首先,三人小组交流一下各自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全班展示理解的方法。

  体积单位可以用检测的形式进行,比如出下列的检测题:

  一、填一填。

  1、体积单位有:()、()、()。

  2、边长是()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边长是()。边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

  3、()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

  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游泳池的体积是3500()

  2、一个牙膏盒的体积是()

  3、一个魔方的体积是512()

  4、一块草坪的面积是()

  5、亮亮的身高为129()

  6、一瓶钢笔水有60()

  7、一堆铁块的体积是2.6()

  8、一个木箱占地0.5()。

  通过以上的检测,可能更能体现预习服务课堂,课堂学习是预习的延伸,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预习和课堂学习孤立存在,显着脱节。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3篇(扩展4)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0篇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及圆柱的体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给学生提供两组不同的学具:一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另一组是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通过倒水,发现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用圆锥容器装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刚好倒三次,即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而在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则不存在这样的关系,圆锥的体积就不是与它等底不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由此通过公式可以得出:V圆锥=1/3圆柱

  =1/3Sh(知道底面积和高)

  =1/3πr2h(知道半径和高)

  =1/3π(d*2)2h(知道直径和高)

  =1/3π(c*2*π)2h(知道周长和高)

  2.加强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提供的`是两组不同的学具,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亲自动手,亲身体会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此项活动中,不仅收获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还体会到了与同学合作,共享成果的幸福喜悦。

  不足之处:

  由于课前把制作的U盘带回家,未带回来,所以导致课上无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把动手操作的完整过程给学生进行展示。

  再教设计:

  上课前的一点一丝疏漏都要力求避免,课前准备真的是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缺少哪一环都会在课堂上留下遗憾。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2

  《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年的教学,让我学习和累计了很多的教学经验。教学时我先生活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让学生经历发现、提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新课一开始,我就利用教师出示一堆煤,师:将这堆煤倒在地上,会变成什么形状情境导入,教师再演示削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让学生观察,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由于课件很形象直观,学生很快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而且很容易想到应该是几分之几的关系。在猜想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更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孩子亲历教学的验证过程,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演示、交流得出结论,亲自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既调动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通过他们的实际操作自己得到结论促进了小组的合作意识。符合数学来源于实践的认知。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完成实验结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懂得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在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知识中,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加深对圆锥及体积的认识

  1、情感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发展主要包括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力,学习数学的态度与学习习惯。本节课的教学,摆脱了传统“灌”的教学,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学生在发现中激起兴趣,从探索中寻找快乐,然后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增进了对数学的情感。学习变成了一个赏心悦目的活动。

  2、思想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活动是儿童认识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的自主活动,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三、多层次设计练习题

  练习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情境题,发展到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后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教具准备不足的关系,学生参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面小,小组合作分工不太合理,使每个学生不是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实验中去。这样少部份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不高,有点被动、遗憾进行学习,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虽然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但合作意识还需加强,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试验的默契还需加强。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3

  【教材解读】

  《圆锥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我认为《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在本单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高年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逐步增强,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已掌握了一些几何知识,了解部分几何图形之间的转化方法。但学生的立体空间观念还不是完全成熟,形体之间的转化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观察法,猜想、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探索规律,归纳总结,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形成。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通过生活中的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重点难点】

  1.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1.加强实践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多次实验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

  2. 整合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引入新知时,我创设了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学生的课堂气氛充满了乐趣和活力,在探究圆锥体积公式时,设计了两次试验,使学生更加明白了: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才能有3倍的关系。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层层逼近的过程,进行深的信息加工。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播放录像。

  夏天,小朋友们玩得大汗淋漓。小雅去“便利超市”购物,在冷饮专柜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小林看见了,小林的眼珠咕噜一转,计上心来。他去冷饮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雅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小林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二、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注意每个学生要先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思考实验方法,然后小组讨论拿出最优方案,组员分好工,然后开始实验。

  1.小组实验。

  (1)学生分5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每组的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各组间的大小不同。教师提示:用沙子做实验的小组往容器里装沙子时注意不要用手使劲压,装满后用尺刮*即可。用水做实验的小组往容器里装水时注意把容器装满。这样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2)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

  2. 集体交流。

  (各小组汇报,结论是: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也就是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深入探究“等底等高”

  4. 推导公式。

  同学们尝试一下,用V、S、h、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生独立写公式)

  5. 问题解决。

  同学们再回到故事中,你们应该知道小雅和小林怎样交换才公*合理了吧?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近似于一个圆锥。它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这堆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 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汇报:(1)沙堆底面积3.14×(4÷2)2

  =3.14×4

  =12.56(*方米)

  (2)沙堆的体积1/3×12.56×1.2

  =4.19×1.2

  ≈5.02(立方米)

  答:这堆沙子大约5.02立方米?

  四、实践应用,拓展深化

  1、填空。

  1)一个圆柱体积是10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 )立方米。

  2)一个圆柱钢材能溶铸成( )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

  2、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2)圆柱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积大。( )

  3)一个圆柱体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2 :1( )

  4)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 )

  3、圆锥的底面积是7.8*方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4、神舟五号宇宙飞船的上端是一个圆锥形,它的底面直径是2米,高2.1米,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5、哈南双语幼儿园的屋顶是圆锥形,测量出它的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6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五、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1/3

  V=1/3Sh

  例3

  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近似于一个圆锥。它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这堆 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沙堆底面积 3.14×(4÷2)2

  =3.14×4

  =12.56(*方米)

  (2)沙堆的体积 1/3×12.56×1.2

  =4.19×1.2

  ≈5.02(立方米)

  答:这堆沙子大约5.02立方米?

  【教学资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圆锥的体积》这节课,反思整堂课的教学,自我感觉较为满意的是以下几点:

  1.大胆猜测,培养猜测意识

  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任何发明创造我想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把生活中的故事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使课堂充满生机、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借助学具进行实验、探究。事实证明这样教学设计不仅仅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探究的欲望强烈,为本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2.操作验证,培养科学的实验观。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教学中,学生能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己的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观。

  3.重视课堂资源的生成

  教学中“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他们的体积还是三倍的关系吗?”这一教学环节不是预先设计的。它是课堂中随机生成的,却饱含着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了:只有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才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总之,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评析】

  1.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即学习起点能力分析得比较清楚。力求构建一种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值得提倡。

  2.教师能利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处理教材,加工教材。如本节课结合了现实中的具体情景,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并把这一故事情节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教学中做到了一波未*,一波又起,整节课的结构浑然一体。教师遵循了“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索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本节课在实验探索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有的同学会持反对意见,这样刚刚建立起来的*衡旋即被打破,当大家发现他们的实验器材不等底等高时圆柱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又能建立起新的*衡,学生在“*衡——不*衡——新的*衡”中,认知结构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4.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如实验、交流、推理、问题解决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有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情感在认知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和谐的发展,他们在相互交往中加深了理解、沟通和包容,品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5.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失时机的进行德育教育,体现了在学科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学科中渗了透德育教育,为数学课堂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6、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积极探究新知,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知识,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课堂上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态度和情感的体验。回归常态教学,教学真实、扎实、朴实,构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圆锥的体积》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播放录像。

  师:夏天,小朋友们玩得大汗淋漓。小雅去“便利超市”购物,在冷饮专柜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小林看见了,小林的眼珠咕噜一转,计上心来。他去冷饮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雅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小林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师:小林对小雅说:“我的雪糕可好吃了,我们来换一换吧!”小雅看了看她的雪糕,又看了看自己的雪糕,小雅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故事先讲到这。如果此时小雅和小林换了雪糕,你觉得小雅有没有上当?

  生:我觉得小雅上当了,小林的雪糕小。

  师:好,你的眼力真不错。如果这时小林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雅这时和小林换雪糕,你们觉得公*吗?

  生:公*。

  生:我觉得还是不公*,小雅还是吃亏。

  师: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了,假如你现在就是小雅,小林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认为公*合理,才肯与他交换?

  生:四个。

  生:五个。

  生:三个。

  师:小雅究竟用几个跟小林怎样交换才公*合理呢?(学生沉默,几秒后有学生举手) 生:老师如果知道他们的体积就好办了,可是我们只会求圆柱的体积,不会求圆锥的体积。(学生均点头)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那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大家想知道吗?

  生合: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圆锥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板书)

  二、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注意每个学生要先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思考实验方法,然后小组讨论拿出最优方案,组员分好工,然后开始实验。

  1.小组实验。

  (1)学生分5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每组的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各组间的大小不同。教师提示:用沙子做实验的小组往容器里装沙子时注意不要用手使劲压,装满后用尺刮*即可。用水做实验的小组往容器里装水时注意把容器装满。这样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2)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

  2. 集体交流。

  师:下面请各个小组同学汇报你们是怎样实验得出结论的。

  (各小组汇报,结论是: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也就是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深入探究“等底等高”

  师:各小组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也就是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那老师就奇怪了,你们各小组间的圆柱和圆锥的大小不一样啊,结论怎么会一样呢?难道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之间有什么奥妙吗?想知道吗?快探究一下吧!(生合作探究)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师:这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等底等高”。

  生:我们也发现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

  师:也就是说只有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时候,圆锥体积才是圆柱的体积的1/3。 生:(举手提问)老师,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他们的体积还是三倍的关系吗?

  师:这名同学提得问题非常有价值,他问:“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他们的体积还是三倍的关系吗?”大家说是吗?

  生:我认为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他们的体积不会是3倍的关系了。(大多数同学点头,同意他的观点。)

  生:我和他的意见不同,我认为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他们的体积还是三倍的关系。(有几名学生表示同意)

  师:有的同学认为是,有的同学认为不是。那么这样,小组间调换一下圆锥,使你手中的圆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4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孕伏

  1、(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2、复习高的概念。

  (1)什么叫圆锥的高?

  (2)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用橡皮泥制作的圆锥体模型的高。(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帮助学生进行操作)

  评析:

  圆锥特征的复习简明扼要。圆锥高的复习颇具新意,通过动手操作,从而使抽象的高具体化、形象化。

  二、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 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

  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喘不过气来。一只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它也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白兔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狐狸贪婪地问:“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一个,怎么样?(如果这时小白兔和狐狸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

  问题二:(动画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白兔这时和狐狸换雪糕,你觉得公*吗?)

  问题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与它交换?(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过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合理呢?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评析: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教师在引入新知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判断公*与不公*中蕴涵了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的猜想,他们在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乐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三、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

  (1)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1、小组实验。

  (1)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等,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体积有8倍关系的,也有5倍关系的。

  (2)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写在长条黑板上。

  2、大组交流。

  (1)组织收集信息。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把这些信息逐一呈现在插式黑板上:

  ①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②圆柱的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③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8倍。

  ④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5倍。

  ⑤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⑥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

  (2)引导整理信息。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类整理。(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

  (3)参与处理信息。

  围绕3倍关系的情况讨论:

  ①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

  ②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加科学合理一些?

  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突出等底等高,并请他们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比划、验证这个结论。)

  ③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另外两个结论。

  3、诱导反思。

  (1)为什么有两个小组实验的结果不是3倍关系呢?

  (2)把一个空心的圆锥慢慢按入等底等高且装满水的圆柱形容器里,剩下水的体积是多少?这时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4、推导公式。

  尝试运用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1)这里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

  (2)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5、问题解决。

  童话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动画演示:等底等高)之后播放狐狸拿着圆锥形雪糕离去的画面。

  评析: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特别是数学交流体现得很充分,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小组或大组的多向交流,这种交流是立体、交叉型的,它能催化学生的意义建构。在有的小组实验失败后,引导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控,在调控中增强了体验的力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四、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万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2、学生尝试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引导小结:不要漏乘1/3;计算时,能约分时要先约分。

  五、巩固练习,拓展深化(略)

  六、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探索到了什么?怎样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的?

  回到童话情节。我们发现三个圆锥形的雪糕换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雪糕公*合理,如果狐狸只用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和小白兔交换,而不使小白兔吃亏,那么圆锥形的雪糕应该是什么样的?配合用课件演示、

  总评

  1、摸得清,考虑周。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即学习起点能力分析得比较清楚。设计教案时,能充分估计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以顺应学生的学习过程,力求构建一种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值得提倡。

  2、理念新,设计巧。教师能利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处理教材,加工教材。如本节课结合了现实中的具体情景,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狐狸和小白兔换雪糕,并把这一故事情节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教学中尽量做到一波未*,一波又起,整节课的结构浑然一体。教师遵循了“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索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重建构,促发展。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同的学习者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建构结果,本节课在实验探索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有的同学会持反对意见,这样刚刚建立起来的*衡旋即被打破,当大家发现他们的实验器材不等底等高时,又能建立起新的*衡,学生在“*衡——不*衡——新的*衡”中,认知结构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如实验、交流、反思、推理、问题解决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有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情感在认知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和谐的发展,他们在相互交往中加深了理解、沟通和包容,品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5

  上完《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我反思了整堂课的教学,总的来说,上下来还是可以,通过学生大胆猜测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形状的物体有关引入科学验证,然学生在两次倒水的过程中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由此引出圆锥的的体积公式V=Sh÷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毕竟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整个过程注重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己的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观。教学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它们一定等底等高”这个环节我没有预先设计的,它是课堂中随机生成的,却让学生增加了知识,通过学生的举例子,学生能发现当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和高交叉相等时,圆锥的体积也是圆柱体的三分之一,因此这句话是错的。总而言之,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环节,不仅让学生获取了新知,也让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乐趣。

  但课后反应的的作业情况来看,学生基本理解了圆锥的体积,但在计算时却经常忘记除以3。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于稍微需要灵活判断的题目还是不能有较好地把握,从而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该体积公式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了较简单的和较低的层面,知识死记公式,不能灵活应用。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6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的设计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大胆猜测,培养猜测意识。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任何发明创造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借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让学生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设计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大家的探究愿望。

  2、操作验证,培养科学的实验观。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得到数学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教学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明确圆锥的体积是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Sh的三分之一,从而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三分之一Sh。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7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再来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操作,探究出圆锥和圆柱在等底等高情况下的倍数关系,再通过学生的讨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最后应用探索出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 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结论的实践探索的全过程。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数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现都离不开猜想。著名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所以,在课初,猜想圆锥的体积与他的什么有关系,再来猜想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有关系,然后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并应用新知解决了问题。这样,即向学生渗透“猜想---验证‘ 的数学思想,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会了怎样学习。

  二、给学生一个“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耐模仿和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书学者们课程,不但需要观察,还需要试验。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试验,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

  在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把动手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地获取知识改变了一教师讲解、师范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是*等中的首席。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数学知识,而且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学习的喜悦。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三、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商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生活知识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我们所学得只是最重要应用于生活实际。为了体现“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教学中,我设计了买冰淇淋、奥运火炬、“神五”等与圆锥体积有关的问题,使得数学问题生活化、趣味化。课后,又设置了在边长4分米的正方体木料里笑一个最大圆锥的问题,教室里放置一个最大圆锥的问题,使得课堂知识回归生活,引发学生思考。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使得数学学习不再枯燥,,而变得更精彩。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8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习了圆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部分,复习圆锥的特征和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反思:复习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运用已学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第二部分,便于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转化的思想大胆猜测,能否把体积计算方法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推导圆锥体积公式呢?学生猜测之后,让学生拿出手中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然后同桌讨论得出结论,全班交流。再进行第二次实验,同桌交换圆柱或圆锥倒进沙子之后,同桌讨论,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两次实验的结论有什么不同,经过学生的讨论,师生归纳出: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强调V=3SH的前提条件是等底等高。

  反思: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转化的思想猜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紧接着让学生两次动手实验,亲自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实验,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得出了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否则这个结论不成立。

  全课反思:英国教育家思宾塞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究,自己去推理,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真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这节课,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放手让他们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突破教学难点,理解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看着孩子们听到老师的称赞,他们那开心的笑脸,我想:只有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只做引导者和合作者,引导得当,合作愉快时,那我们就真正起到了教书育人的作用,还有谁不想学习数学这门有意义的课程呢? 1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9

  对于《圆锥体积》的教学,我前些年按传统的教法:用空心圆柱、圆锥装沙的实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确有不妥之处,其一用“容积”偷换“体积”的概念,淡化了学生对“体积”的理解。其二在实验中,把“容积”看作近似地等于“体积”有失科学的严密性,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利。由于自己的守旧,一直没能突破,没想到今日的突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引发我的进一步思考:

  1、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提醒学生,学习不能死守书本、不知变化、人云我云,要不拘泥、不守旧。那么我们教师自己更应该打破条条框框、突破教材、创造性的灵活地使用教材。

  2、陶行知先生倡导“手脑联盟”,他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就是要学生手脑并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给学生创造人人参与,既动手又动脑的情景,就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3、实验后的交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力的催化剂。在交流中,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不仅理解了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

  总之,我们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一定能生成更多的精彩!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0

  1、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非常顺利地得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来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原因之处有:(1)猜想: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使学生初步建立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师预设学生可能粗略地知道有“三分之一”这一关系,“那么三分之一这一关系怎样推导呢”引起以下怎样推导圆锥的体积这一过程。

  (2)在推导过程中,带着思考题(思考题实际就是学生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带有目标进行实验,让学生更有目的性,也非常方便,有操作性。

  (3)学具准备充分,各小组选择水、沙子,增强趣味性,主动性,积极性高。

  (4)公式推导完之后的一个反例子(出示一个非常大的圆柱和一个非常小的圆锥),让学生明确并不是所有的圆锥的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强调了等底等高。

  2、练习题由浅入深,判断题主要是要加深学生对概念、公式的运用和理解,第2题是书上的一组题,为提高效率只列式不计算,这三道题分别是告诉底面积和高、底面半径和高、底面直径和高,把几种类型都呈现出来。最后一题是动手实践题,一要考察学生的公式运用情况,二要考察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策略,虽然没做几道题,但我觉得:解决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3、本来想用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参与实验,考虑到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而影响体积公式的推导,所以把这一环节省去。设计了一组大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让学生明确不管大小,只要等底等高就有3倍这样的关系。

  4、时间分配上不到位,例题的处理中,考虑到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公式并运用公式,所以没花多的时间,由于数字教大,部分学生没做完。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3篇(扩展5)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10篇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习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总结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在教学中采用放手让学生操作、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在研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学过的圆柱知识迁移到圆锥,得出结论。所以对于新的知识教学,他们一定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教法学法:

  试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底等高圆柱圆锥各6个,水槽6个(装有适量的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识

  1、你能计算哪些规则物体的体积?

  2、你能说出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激发激情

  展示砖工师傅使用的铅锤体(圆锥),你能测试出它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数学的形式进行设置情景,引疑激趣迁移,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揭示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试验探究、合作学习(探讨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探究一:(分组试验)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1、猜想:猜想它们的底、高之间各有什么关系?

  2、试验验证猜想:每组拿出圆柱、圆锥各1个,分组试验,试验后记录结果。

  3、小组汇报试验结论,集体评议。(注意汇报出试验步骤和结论)

  4、教师介绍数学专用名词:等底等高。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一活动,初步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为探究二活动活动开展作好了铺垫。

  探究二:(分组试验)研讨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1、大胆猜想: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2、试验验证猜想:每组拿出水槽(装有适量的水),通过试验,你发现了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边试验边记录试验数据。(教师巡视指导每组的试验)

  3、小组汇报试验结论。(提醒学生汇报出试验步骤)

  教学预设:

  (1)圆椎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3倍;

  (2)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当等底等高时,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等。

  4、通过学生汇报的试验结论,分析归纳总结试验结论。

  5、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学生反复朗读公式)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分组试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自主猜想、感知、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探究三:(伸展试验---演示试验)研讨不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题的体积是否具有三分之一的关系。

  1、观察老师的试验,你发现了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2、观察老师的试验,你发现了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还有三分之一的关系吗?

  3、学生通过观看试验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条件。

  5、结合探究二和探究三,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课件演示试验,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条件,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理解,再次突出了本课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进一步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四、实践运用、提升技能

  1、判断题:题目内容见多媒体展示独立思考---抽生汇报---说明理由---师生评议。

  2、口答题:题目内容见多媒体展示独立思考---抽生汇报---学生评议。

  3、拓展运用:课本例题3学生分析题意---小组合作解答---学生解答展示---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题、口答题题型的训练,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巩固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而拓展题型具有开放性给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让他们有跳起来摘果子的机会,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五、谈谈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六、课堂作业:

  1、做在书上作业:练习四第4、7题

  2、坐在作业本上作业:练习四第3题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猜想、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3、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感受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参加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进行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圆柱削成最大圆锥)。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2、圆锥有什么特征?

  同学们,圆柱的体积我们已经知道怎么求,那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同学们知道怎么求吗?让我们一同走进圆锥的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的知识课堂吧!(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它们是等底等高的。

  猜想:

  (1)、你认为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

  (2)、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1)、用圆锥装满水(要装满但不能溢出来)往圆柱倒,倒几次才把圆柱倒满?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也可以说成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教师课件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看看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等底等高)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圆锥装满水往圆柱里倒,倒几次才把圆柱倒满?

  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

  生:3次。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板书:圆锥的体积=1/3×圆柱体积)

  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生:等于“底面积×高”。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板书: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V=1/3sh)

  师:在这个公式里你觉得哪里最应该注意?

  三、教学试一试

  一个圆柱形零件,底面积是170*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巩固练习

  1、计算圆锥的体积

  2、判一判

  3、算一算

  4、拓展延伸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板书: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1/3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

  用字母表示V=1/3sh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3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老师出示铅锤):你有办法知道这个铅锤的体积吗?

  (2)学生发言:(把它放进盛水的量杯里,看水面升高多少……)

  (3)教师评价:这种方法可行,你利用上升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就是铅锤的体积,间接地求出了铅锤的体积。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4)提出疑问:是不是每一个圆锥体都可以这样测量呢?(学生思考后发言)

  (5)引入:如果每个圆锥都这样测,太麻烦了!类似圆锥的麦堆也能这样测吗?(学生发表看法),那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究解决这类问题的普遍方法。(老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自己想探索的需求,情绪高涨地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新课探究

  (一)、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大胆猜测:

  (1)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通过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2)圆锥和我们认识的哪种立体图形有共同点?(学生答:圆柱)为什么?(圆柱的底面是圆,圆锥的底面也是圆……)

  (3)请你猜猜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学生大胆猜测后,课件出示一个圆锥与3个底、高都不同的圆柱,其中一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关系最密切?(学生答:等底等高的)

  (4)老师拿教具演示等底等高。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

  (5)学生用上面的方法验证自己做的圆锥与圆柱是否等底等高。(把等底等高的放在桌上备用。)

  2、试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我们通过试验来研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

  (1)课件出示试验记录单:

  a、提问:我们做几次实验?选择一个圆柱和圆锥我们比较什么?

  b、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试验,做好记录。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

  (3)汇报交流:

  你们的试验结果都一样吗?这个试验说明了什么?

  (4)老师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装红色水演示。

  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把圆柱装满水往圆锥里倒,几次才能倒完?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学生拿小组内不等底等高的圆锥,换圆锥做这个试验几次,看看有没有这样的关系?(学生汇报,有的说我用自己的圆锥装了5次,才把圆柱装满;有的说,我装了2次半……)

  (6)试验小结:上面的试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小组内讨论后交流)

  (这说明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也可以说成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

  3、公式推导

  (1)你能把上面的试验结果用式子表示吗?(学生尝试)

  (2)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圆锥的体积公式及字母公式:

  (3)在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个条件最重要?(等底等高)

  进一步强调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存在这种关系。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中真正去体验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1、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求圆锥的体积。

  (1)出示例2:现在你能求出老师手中的铅锤的体积吗?(已知铅锤底面积24*方厘米,高8厘米)学生尝试解决。

  (2)提问: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3)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

  2、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圆锥的体积。

  (1)出示例题:

  底面半径是3*方厘米,高12厘米的圆锥的体积。

  (2)学生尝试解答

  (3)提问: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

  v=1/3兀r2h来求圆锥的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圆锥的体积。

  (1)出示例3:

  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近似于一个圆锥,这堆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5)提问

  4、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

  v=1/3兀(d/2)2h来求圆锥的体积。

  设计意图:公式的延伸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灵活应用,培养了学生活学活用的本领。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4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老师出示铅锤):你有办法知道这个铅锤的体积吗?

  (2)学生发言:(把它放进盛水的量杯里,看水面升高多少……)

  (3)教师评价:这种方法可行,你利用上升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就是铅锤的体积,间接地求出了铅锤的体积。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4)提出疑问:是不是每一个圆锥体都可以这样测量呢?(学生思考后发言)

  (5)引入:如果每个圆锥都这样测,太麻烦了!类似圆锥的麦堆也能这样测吗?(学生发表看法),那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究解决这类问题的普遍方法。(老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自己想探索的需求,情绪高涨地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新课探究

  (一)、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大胆猜测:

  (1)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通过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2)圆锥和我们认识的哪种立体图形有共同点?(学生答:圆柱)为什么?(圆柱的底面是圆,圆锥的底面也是圆……)

  (3)请你猜猜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学生大胆猜测后,课件出示一个圆锥与3个底、高都不同的圆柱,其中一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关系最密切?(学生答:等底等高的)

  (4)老师拿教具演示等底等高。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

  (5)学生用上面的方法验证自己做的圆锥与圆柱是否等底等高。(把等底等高的放在桌上备用。)

  2、试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我们通过试验来研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

  (1)课件出示试验记录单:

  a、提问:我们做几次实验?选择一个圆柱和圆锥我们比较什么?

  b、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试验,做好记录。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

  (3)汇报交流:

  你们的试验结果都一样吗?这个试验说明了什么?

  (4)老师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装红色水演示。

  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把圆柱装满水往圆锥里倒,几次才能倒完?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学生拿小组内不等底等高的圆锥,换圆锥做这个试验几次,看看有没有这样的关系?(学生汇报,有的说我用自己的圆锥装了5次,才把圆柱装满;有的说,我装了2次半……)

  (6)试验小结:上面的试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小组内讨论后交流)

  (这说明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也可以说成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

  3、公式推导

  (1)你能把上面的试验结果用式子表示吗?(学生尝试)

  (2)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圆锥的体积公式及字母公式:

  (3)在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个条件最重要?(等底等高)

  进一步强调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存在这种关系。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中真正去体验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1、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求圆锥的体积。

  (1)出示例2:现在你能求出老师手中的铅锤的体积吗?(已知铅锤底面积24*方厘米,高8厘米)学生尝试解决。

  (2)提问: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3)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

  2、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圆锥的体积。

  (1)出示例题:

  底面半径是3*方厘米,高12厘米的圆锥的体积。

  (2)学生尝试解答

  (3)提问: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

  v=1/3兀r2h来求圆锥的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圆锥的体积。

  (1)出示例3:

  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近似于一个圆锥,这堆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5)提问

  4、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

  v=1/3兀(d/2)2h来求圆锥的体积。

  设计意图:公式的延伸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灵活应用,培养了学生活学活用的本领。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5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公式)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方米,高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3、出示一个圆锥,请学生说说圆锥的特征。

  4、导入: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应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动手测量,找圆锥和圆柱的底和高的关系。

  师: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积的方便,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3、交流得出结论: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

  4、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实验操作,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实验操作。

  师:圆锥的体积到底与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每个小组都准备了米或沙,打算怎么实验,商量好办法后再操作。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你们组是怎么做实验的?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4、强调等底等高。

  5小结:不是任何一个圆锥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积的1/3,必须有前提条件。(板书结论)

  6、练习(出示)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1.8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7、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8、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圆锥的体积。(只列式不计算)

  底面积是6.28*方分米,高是9分米。

  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是4.5厘米。

  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4.8厘米。

  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6厘米。

  2、填空。

  a圆锥的体积=(),用字母表示是()。

  b圆柱体积的与和它()的圆锥的体积相等。

  c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3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d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12*方厘米,高是6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3、判断。(用手势表示)

  a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b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

  c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d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结课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五、解决实际问题。

  在建筑工地上,有一个近似圆锥形状的沙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1.5米。每立方米沙大约重1.7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得数保留整吨数)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第12册42页—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屏摹上显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闪烁。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

  1.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

  C教师板书: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2.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3、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1.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4、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

  (2)例1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⑴立方米②3a立方米③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立方米

  (1)6立方米

  (2)3立方米

  (3)2立方米

  2、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书本44页第3、4、5。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习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总结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在教学中采用放手让学生操作、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在研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学过的圆柱知识迁移到圆锥,得出结论。所以对 于新的知识教学,他们一定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教法学法:

  试验探究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底等高圆柱圆锥各6个,水槽6个(装有适量的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识

  1、你能计算哪些规则物体的体积?

  2、你能说出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 激发激情

  展示砖工师傅使用的铅锤体(圆锥),你能测试出它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数学的形式进行设置情景,引疑激趣迁移,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揭示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试验探究 合作学习(探讨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探究一:(分组试验)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1、猜想:猜想它们的底、高之间各有什么关系?

  2、试验验证猜想:每组拿出圆柱、圆锥各1个,分组试验,试验后记录结果;

  3、小组汇报试验结论,集体评议:(注意汇报出试验步骤和结论)

  4、教师介绍数学专用名词:等底 等高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一活动,初步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为探究二活动活动开展作好了铺垫。

  探究二:(分组试验)研讨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1、大胆猜想: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2、试验验证猜想:每组拿出水槽(装有适量的水),通过试验,你发现了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边试验边记录试验数据(教师巡视指导每组的试验)

  3、小组汇报试验结论(提醒学生汇报出试验步骤)

  教学预设:

  (1)圆椎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3倍;

  (2)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当等底等高时,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等。

  4、通过学生汇报的试验结论,分析归纳总结试验结论。

  5、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学生反复朗读公式)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分组试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自主猜想、感知、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探究三:(伸展试验---演示试验)研讨不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题的体积是否具有三分之一的关系。

  1、观察老师的试验,你发现了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2、观察老师的试验,你发现了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还有三分之一的关系吗?

  3、学生通过观看试验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条件。

  5、结合探究二和探究三,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课件演示试验,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条件,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理解,再次突出了本课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进一步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四、实践运用 提升技能

  1、判断题:题目内容见多媒体展示独立思考---抽生汇报---说明理由---师生评议

  2、口答题:题目内容见多媒体展示独立思考---抽生汇报---学生评议

  3、拓展运用:课本例题3学生分析题意---小组合作解答---学生解答展示---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题、口答题题型的训练,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巩固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而拓展题型具有开放性给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让他们有跳起来摘果子的机会,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五、谈谈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六、课堂作业:

  1、做在书上作业:练习四 第4、7题

  2、坐在作业本上作业:练习四 第3题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8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是一节几何课,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去从事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使学生能够从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会产生探究问题的需要,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和归纳公式,体验过程。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2、研读完教材后,自己的几个问题:

  (1)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将圆锥体积推导过程与圆柱构建起联系,还不会使学生感到生硬?

  (2)学生对三分之一好理解,怎样去认识是等底等高的柱、锥。

  (3)大家都知道本节课必少不了学生的操作,怎么操作才是有效操作?怎么操作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怎么操作才能使学生更好体验这个过程?

  (4)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只能挖掘到圆锥的体积吗?能不能再深入一些?

  3、自己的创新认识:

  首先,研读教材后,我认为这几个问题的根本是一致的都是要把握住“谁在学?怎么学?”首先,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想不只是让学生学会一个公式,而是学会一种数学学习的方式,一种数学学习的思想,体验一种数学学习的过程。

  其次,是要提供给同学们一个可操作的空间。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点、线、面、体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获得了转化、对应、比较等数学思想。尤其是对于高年级段的同学来讲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十分丰富,自己又有一定探究能力,对于圆锥体积的知识相信是有一定认识的,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们应该了解到他们认识到哪儿了?了解学生的起点,为制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策略做好准备。

  2、自己的认识:(结合自己在讲课时发现的问题而谈)

  学生能够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形认识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而且又是刚学完圆柱学生认识到这一点看来并不难,难的是等底等高。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柱、锥间联系的设计,突破学生对“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中的“等底等高”。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特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选择了 “操作——实验”的学习方式。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已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认为这也正是我在设计这节课中所要体现的核心内容。第一次学习方式的指导:体现在出示生活情境后,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测“买哪个蛋糕更划算”。本次学习方式的指导是通过学生对生活问题进行猜想,使学生认识到其中所包含的数学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再想一想你有什么解决方法。

  (四)技术准备与教学媒体:

  在创设情境中利用多媒体出示主题图,然后要从图中剥离出图形来,并演示整个实验过程。

  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操作——实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对实验过程进行正确归纳得到圆锥的体积公式,能利用公式正确计算,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圆锥体积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三)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实验、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判断、推理来获取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知识是“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养成善于猜测的习惯,在探索合作中感受教学与我的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及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具学具

  不同型号的圆柱、圆锥实物、容器;沙子、水、杯子;多媒体课件一套。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五一节放假期间,老师带着自己的小外甥去商场购物,正巧商场在搞冰淇淋促销活动。促销的冰淇淋有三种(课件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冰淇淋),每种都是2元钱,小外甥吵着闹着要买一只,请同学们帮老师参考一下买哪一种合算?

  生:我选择底面最大的;

  生:我选择高是最高的;

  生:我选择介于二者之间的。

  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选择的哪种最合算,那么谁的意见正确呢?

  生:只要求出冰淇淋的体积就可以了。

  师:冰淇淋是个什么形状?(圆锥体)

  生:你会求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并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设疑激趣,探求新知

  师:那么你能想办法求出圆锥的体积吗?

  (学生猜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生:我们可以利用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把它放进一个有水的容器里,求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

  师:如果这样,你觉得行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最后的评价;

  生:老师,我们前面学过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我想圆锥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呢?

  师:大家猜一猜圆锥体可能会转化成哪一种图形,你的根据是什么?

  小组中大家商量。

  生:我们组认为可以将圆锥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比如:先用橡皮泥捏一个圆锥体,再把这块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师:此种方法是否可行?

  学生进行评价。

  师:哪个小组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我们组认为:圆锥体转化成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圆锥的底面和高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将圆锥转化成圆柱,就更容易进行研究。)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圆锥与圆柱的联系最为密切,请各组先拿出学具袋的圆锥与圆柱,观察比较他们的底与高的大小关系。

  1、各小组进行观察讨论。

  2、各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做适当的板书。

  通过学生的交流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圆柱与圆锥等底不等高;二是圆柱与圆锥等高不等底;三是圆柱与圆锥不等底不等高;四是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

  3、师启发谈话:现在我们面前摆了这么多的圆柱和圆锥,我们是否有必要把每一种情况都进行研究?能否找到一种既简便又容易操作且能代表所有圆柱和圆锥关系的一组呢?(小组讨论)

  4、小组交流,在此环节着重让学生说出选择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进行探究的理由。

  师:我们大家一致认为应该选择等底等高的一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的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表示圆锥体的体积行不行?为什么?

  师: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猜测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的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大约是圆柱的一半。

  生:……

  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三人一组利用你桌子的学具,找出两组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共同探讨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验证我们的猜想,不过在实验前先阅读实验要求,(课件演示)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更好的合作。开始吧!

  要求:1、实验材料,任选沙、米、水中的一种。

  2、实验方法可选择用圆锥向圆柱里倒,到满为止;或用圆柱向圆锥里倒,到空为止。

  (生进行实验操作、小组交流)

  师:1、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通过做实验,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我们利用空圆柱装满水到入空圆锥,三次倒完。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

  生:我们利用空圆锥装满米到入空圆柱,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的1/3。)

  师: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生略

  师:请看大屏幕,看数学小博士是怎样做的?(课件演示)

  齐读结论:

  师:你能根据刚才我们的实验和课件演示的情况,也给圆锥的体积写一个公式?

  (小组讨论,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得到以下公式:圆柱体积÷3=圆锥体积,则v圆锥=sh÷3即v圆锥=1/3sh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得到了圆锥的体积公式,(请看课件)你能求出三种冰淇淋的体积?

  (噢!三种冰淇淋的体积原来一样大)

  五、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本练习共有三个层次:

  1、基本练习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3倍。( )

  一个圆柱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 )

  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

  (2)计算下面圆锥的体积。(单位:厘米)

  s=25.12 h=2.5

  r=4, h=6

  2、变形练习

  出示学校沙堆:我班数学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测量了那堆沙子,

  得到了以下信息:底面半径:2米,底面直径4米,底面周长12.56米,底面积:12.56*方米,高1.2米,

  (1)、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这堆沙子的体积吗?

  (2)、找一找这些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v锥=1/3sh

  (3)、准备把这堆沙填在一个长3米,宽1、5米的沙坑里,请同学们算一算能填多深?

  3、拓展练习

  一个近似圆锥形的煤堆,测得它的底面周长是31.4米,高是2.4米。如果每立方米煤重1.4吨,这堆煤大约重多少吨?

  活动五:整理归纳,回顾体验

  (通过小结展示学生个性,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体验,使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和认识了圆锥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其教学内容是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了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教材用实心圆锥和实心圆柱分别没入同一个水槽中,观察水槽中的水位分别上升了多少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圆锥体积的兴趣。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数学知识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建立空间概念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习《圆锥体积》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推导圆柱体积公式,认识了圆锥的特征。因为二者形状的相似性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这两种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借助转化思想的经验,使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但是我校是处于城镇边缘的农村学校,学生的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有限,对于本节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理解圆锥的体积的推导和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有关圆锥体积的实际应用问题。

  2、运用实验法在合作探究中体会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内在联系,从而完成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在合作探究中体会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几何体,哪些几何形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过了?

  2、圆锥有什么特点?(同时出示幻灯)

  3、在这个圆锥体中,几号线段是圆锥体的高。

  4、引入:看来,同学们对于圆锥体的特征掌握得很好。

  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圆锥呢?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2.一个顶点;一个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一个底面,是圆形;一条高,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垂直距离。

  3.学生手势出示

  4.想

  复习内容紧扣重点,由实物到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

  出示等底等高的实心圆锥、实心圆柱和装有适量水的水槽(标有刻度)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学生认真观察,跃跃欲试,都想争取参加实验。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从而感受用数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习新课

  1、猜想体积大小

  实心圆锥和实心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圆锥体积小于圆柱体积。

  圆锥体积可能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猜想关系,这个环节,共进行两次猜想,第一次是猜想体积大小。第二次是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提出猜想,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可能关系,同时在猜想中明确探索方向。学生可能猜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在形成猜想后,再引导学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理解等底等高

  我们研准备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为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打下基础

  3、猜想关系、实验验证

  同学们有说二分之一的,有说三分之一的,争是争不出结果的,得用实验来验证。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倍数关系?分组做实验。

  学生汇报

  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通过实验,让学生研究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再利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顾自己的实验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体验。

  4、总结公式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V锥=V柱×1/3=sh×1/3

  “sh”表示什么?乘1/3呢?学生尝试总结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总结结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全面验证

  是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1/3呢?

  (课件演示)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呢?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强调了等底等高圆锥和圆柱的体积才有这样的倍数关系,突出了重点。

  6、圆锥体积公式的实际应用

  (1)例:一个圆锥形的物体,底面积是11*方厘米,高是9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只列式不计算)

  (3)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圆柱高15厘米,圆锥高多少厘米?

  (4)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体积相等,高也相等。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几倍?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3篇(扩展6)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0篇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

  1、通过课堂评价促进小组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我将班上同学分成了9个小组,在课堂开始前告诉同学们在今天的小组学习中会选出一个优秀小组,并且从合作,纪律,发现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组长安排组员活动 体现小组合作性,巩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效性,活动时间结束时从纪律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的组织了教学,使学生的兴奋点得到有效控制,尽快投入到公式的推到 过程中,在推到过程中鼓励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发现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复习了圆柱的体积的计算过程,再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学习圆锥体积的必要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动 手做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然后,利用公 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比较两堆沙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到课初学生猜测且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4、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我*时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我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动手做实验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5、课堂教学后的改进

  关于两堆沙的多少的比较课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例如从价钱,重量等方面考虑,在这些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才通过求体积的方法,事实上从价钱上来看更简单一些,要让学生有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指向性过于直接,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做了一些新的尝试。简单的导入,我出示了一组圆柱和圆锥,先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它们体积的关系,因为学 生都有预习,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很快从学生口中脱出。那我们就来做个试验验证一下!我给六个小组分别准备了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 不等底、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当然,实验还没结束,学生中的问题就出来了,我们做的正好是三分之一、怎么回事?我们的是二分之一?, 我们的是四分之一是不是书上写错了?学生思维出现激烈的碰撞,这时我没有评判结果,适时让学生观察、对比、通过合作、讨论,等底等高这一 前提,这样让学生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不必苦口婆 心地强调等底等高,对三分之一的认识也深入学生之心,圆锥体积计算漏乘三分之一的错误将得到很好的纠正。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灵活机智地利 用错误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这节教学虽没以前那么顺利,但我觉得今天的学生才真正掌握了知识。因为学生更需要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真正关注学生 学习的过程,就要有效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教师要勇于乐于向学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学生成长和体验成功的乐园!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2

  圆锥的体积这一部分内容是圆柱体积的迁移。在这节的设计上我主要是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得出结论的模式进行教学的。在操作的过程中,我充分的利用学具,先让学生观察手中的圆柱与圆锥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到他们是等底等高的,我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这一个条件的认识。紧接着学生开始尝试用学具研究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关系。当他们一切进行的都很顺利的时候,有一个小组突然提出用“圆柱向圆锥里倒水也是可以的。”话音刚落,另一个小组的学生马上说道:“那样很麻烦的,还得测量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出来。”显然圆柱与圆锥之间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已经牢牢的印在脑海中,这就已经达到了我所需要的效果了。

  记得有位老师曾经说过:老师说了,学生记住了,没有多久就忘了,只有动手操作了,学生记住了,形象的记忆就会产生了。让我们多创造一些动手的机会给他们吧!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3

  1、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非常顺利地得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来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原因之处有:(1)猜想: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使学生初步建立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师预设学生可能粗略地知道有“三分之一”这一关系,“那么三分之一这一关系怎样推导呢”引起以下怎样推导圆锥的体积这一过程。

  (2)在推导过程中,带着思考题(思考题实际就是学生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带有目标进行实验,让学生更有目的性,也非常方便,有操作性。

  (3)学具准备充分,各小组选择水、沙子,增强趣味性,主动性,积极性高。

  (4)公式推导完之后的一个反例子(出示一个非常大的圆柱和一个非常小的圆锥),让学生明确并不是所有的圆锥的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强调了等底等高。

  2、练习题由浅入深,判断题主要是要加深学生对概念、公式的运用和理解,第2题是书上的一组题,为提高效率只列式不计算,这三道题分别是告诉底面积和高、底面半径和高、底面直径和高,把几种类型都呈现出来。最后一题是动手实践题,一要考察学生的公式运用情况,二要考察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策略,虽然没做几道题,但我觉得:解决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3、本来想用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参与实验,考虑到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而影响体积公式的推导,所以把这一环节省去。设计了一组大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让学生明确不管大小,只要等底等高就有3倍这样的关系。

  4、时间分配上不到位,例题的处理中,考虑到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公式并运用公式,所以没花多的时间,由于数字教大,部分学生没做完。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4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及圆柱的体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给学生提供两组不同的学具:一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另一组是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通过倒水,发现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用圆锥容器装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刚好倒三次,即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而在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则不存在这样的关系,圆锥的体积就不是与它等底不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由此通过公式可以得出:V圆锥=1/3圆柱

  =1/3Sh(知道底面积和高)

  =1/3πr2h(知道半径和高)

  =1/3π(d*2)2h(知道直径和高)

  =1/3π(c*2*π)2h(知道周长和高)

  2.加强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提供的是两组不同的学具,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亲自动手,亲身体会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此项活动中,不仅收获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还体会到了与同学合作,共享成果的幸福喜悦。

  不足之处:

  由于课前把制作的U盘带回家,未带回来,所以导致课上无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把动手操作的完整过程给学生进行展示。

  再教设计:

  上课前的一点一丝疏漏都要力求避免,课前准备真的是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缺少哪一环都会在课堂上留下遗憾。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5

  对于《圆锥体积》的教学,我前些年按传统的教法:用空心圆柱、圆锥装沙的实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确有不妥之处,其一用“容积”偷换“体积”的概念,淡化了学生对“体积”的理解。其二在实验中,把“容积”看作近似地等于“体积”有失科学的严密性,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利。由于自己的守旧,一直没能突破,没想到今日的突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引发我的进一步思考:

  1、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提醒学生,学习不能死守书本、不知变化、人云我云,要不拘泥、不守旧。那么我们教师自己更应该打破条条框框、突破教材、创造性的灵活地使用教材。

  2、陶行知先生倡导“手脑联盟”,他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就是要学生手脑并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给学生创造人人参与,既动手又动脑的情景,就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3、实验后的交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力的催化剂。在交流中,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不仅理解了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

  反思:我们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一定能生成更多的精彩!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6

  圆锥的体积这一部分内容是圆柱体积的迁移。在这节的设计上我主要是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得出结论的模式进行教学的。在操作的过程中,我充分的利用学具,先让学生观察手中的圆柱与圆锥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到他们是等底等高的,我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这一个条件的认识。紧接着学生开始尝试用学具研究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关系。当他们一切进行的都很顺利的时候,有一个小组突然提出用“圆柱向圆锥里倒水也是可以的。”话音刚落,另一个小组的学生马上说道:“那样很麻烦的,还得测量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出来。”显然圆柱与圆锥之间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已经牢牢的印在脑海中,这就已经达到了我所需要的效果了。

  记得有位老师曾经说过:老师说了,学生记住了,没有多久就忘了,只有动手操作了,学生记住了,形象的记忆就会产生了。让我们多创造一些动手的机会给他们吧!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7

  这一节失败的课让我反思了很多,除了总结和练习,还找到了很多不足之处均待提高。

  1.课堂提问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

  如: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测量这个圆锥的体积?问题提出后,我仅停顿了2秒,没有学生举手我就接着说我们解决一个未知问题通常会把它转化为已知问题,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转化为我们原来学过的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呢?说完这句话,我就意识到,这个地方应该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充分的说一说方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我再说这些话,学生可能会给我很多惊喜。

  2.实验结束后,你想说什么?

  学生经历了猜想、体验、探究、验证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现很多问题、矛盾。实验结束后,学生应该有很多话要说。此时问一问,你想说什么?既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提升的过程,又能顺利的总结出这节课的结论。

  3.如何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高年级的学生也能积极回答问题?

  这个问题,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总以为就是高年级学生的公开课比低年级的公开课难上,这节课后也豁然找到了原因:一是出在我*时的课堂上。由于*时上课总要照顾后进生,所以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不去叫举手的好学生,总去点不举手的后进生,公开课时也不由自主地这样做。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导致,举手的同学本来就有些害怕,我还总不去叫他。不但打击了举手同学的积极性,还打消了其他同学举手的念头。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缘于教师上课的心态。对着低年级学生上课,我们很容易放下姿态,去哄他们,有一点做的好、说的好了,教师就会给很高的评价。而且态度还和蔼可亲。但是对着六年级学生,就觉得他们是大孩子了。自己首先都没有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又怎么能向他们要同样的课堂效果呢?

  通过不断的反思自己,让我发现了很多自己的问题。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我从教以来对我打击最大的一节课,却又是让我收获最大的一节课。课堂上留下了很多遗憾,有机会真想再重新上一遍这节课。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8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应用

  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水和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课件出示)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同时渗透转化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二、导人新课

  出示一个圆锥形的谷堆,给出底面直径和高,让学生思考如何求它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正好3次可以倒满。 圆柱里装满沙子,倒入与他等底等高的圆锥,三次正好倒完。

  接着,教师课件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请大家注意观察,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

  生:3次。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多找几名同学说。

  板书:圆锥的体积=1/3 ×圆柱体积

  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生:等于“底面积×高”。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的体积”,于是可以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圆锥的体积= 1/3 ×底面积×高 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然后板书字母公式:V=1/3 Sh

  师:在这个公式里你觉得哪里最应该注意?

  教学例1一个圆锥的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1/3×19×12=76((立方厘米))

  答:这个零件体积是76立方厘米。

  做一做:课件出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订正。

  1、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r和*,如何求体积V?

  3、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d和*,如何求体积V?

  4、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C和*,如何求体积V?

  5、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9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判断:课件出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订正。

  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 ) 。

  3、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 )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 )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作业。课本练习

  六、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圆柱= S·h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圆锥= S·h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六年级圆柱和圆锥的内容,主要是求圆锥体的体积。就小学现有的知识,把圆锥体积转化为体积相等的其它物体有些困难。因此,教学圆锥体积公式采用的方法与圆柱相同,采用“转化”的思想。因而这节课首先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及推导方法,让学生从图画直观上感受——圆锥体的体积比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小。在此直观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里除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的能力,还让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还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数学的严密性,感受数学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学生学识的关键还在于会不会运用,因而,在学生探索好后,让学生用自己探索到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用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最后让学生谈谈收获,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加深印象。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9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及圆柱的体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给学生提供两组不同的学具:一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另一组是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通过倒水,发现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用圆锥容器装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刚好倒三次,即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而在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则不存在这样的关系,圆锥的体积就不是与它等底不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由此通过公式可以得出:V圆锥=1/3圆柱

  =1/3Sh(知道底面积和高)

  =1/3πr2h(知道半径和高)

  =1/3π(d*2)2h(知道直径和高)

  =1/3π(c*2*π)2h(知道周长和高)

  2.加强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提供的是两组不同的学具,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亲自动手,亲身体会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此项活动中,不仅收获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还体会到了与同学合作,共享成果的幸福喜悦。

  不足之处:

  由于课前把制作的U盘带回家,未带回来,所以导致课上无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把动手操作的完整过程给学生进行展示。

  再教设计:

  上课前的一点一丝疏漏都要力求避免,课前准备真的是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缺少哪一环都会在课堂上留下遗憾。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0

  本节课《圆锥的体积》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练习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不是靠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而且在教学中我注重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探究。

  例如,在上课开始,我是让学生回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让学生猜测圆锥的体积也可以借助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验证,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到学生猜测出用圆柱的体积来帮助研究圆锥时,再进一步让学生猜测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马上让学生自己以小组为单位去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估计---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按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而且在探究出圆锥体积公式的基础上,再让他们想办法计算出他们小组实验用的圆锥的体积,又一次给了学生探究的空间,使他们对不光能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而且知道怎么应用它。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潜能。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按自己的观察进行猜测估计,按自己的设想操作学习,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在全体学生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出现了验证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的方法。涌现出了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中“1/3”的不同理解,实现了学习策略的多样化,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3篇(扩展7)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0篇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

  该学习“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这部分知识了,想到在学生的生活中,纯圆锥的物体并不多见,所以这样安排本部分内容的教学。

  第一节课带领学生做圆锥,画圆——剪圆——再剪出圆心角不同的扇形——把两条半径无缝隙的粘住,放在桌上,一个圆锥成型了,如果你想粘上底面也可以,可是得知道底面的半径啊!(拓展怎样知道扇形的半径和圆心角的度数,求出圆锥底面半径的大小)

  学生自己做出来的圆锥,对它的认识肯定是比较深刻的——圆锥由一个底面和一个曲面围城,底面是圆,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还有强调对圆锥的高的理解。直角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旋转可以得到一个圆锥,让学生试一试,想象一下。

  第一节课圆锥的认识,因为加上了让学生动手制作这一环节,教学效果出奇的`好,也为下一节课做好的铺垫。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2

  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教学时我首先列举生活中大量的圆锥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形体的基础上引入。再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互说圆锥的特征,加深对圆锥的认识。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在本课中,我无论从问题的引入,圆锥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我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和信心,大家积极发言,争先操作,参与率很高。

  我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或者去探究问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说一说”,“猜一猜”等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3

  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

  《圆锥》这节课,其教学目标是:

  1)、认识圆锥,了解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3)、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4)、通过例一例二使学生会应用圆锥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际触摸,动手测量、探索推导等活动,前三个教学目标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顺利完成。在公式应用这个环节,考虑到学生已经预习过例题,就把例二教学做了改动给出一圆锥形麦堆,底面直径是20分米,高是14分米,每立方米小麦重0.375千克,求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让学生自主练习,本以为应用公式很快就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可学生算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完成。原来我在改动数字时没有考虑到圆锥体积公式的1/3和3。14给出的直径和高与1/3都不能约分,使本应该巩固公式应用的目标辩词了复杂的小数计算,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课后习题没有处理完就匆匆结束了这节课。课后反思数学既活又严谨,看似一个简单数字的出示也要付出周密的策划。一节简单流畅的好课,并不是随手拈来的,只要用心的去思考,统筹安排,关注到每个细节才能得到。

  教学需要学习,教学更需要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提高。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4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因此,我有针对性地设计、制作了本节课的辅助教学课件,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复习迁移,做好铺垫

  由于圆锥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学过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为了让学生回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以便为知识的迁移和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我制作了一张图文并茂的图文片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圆柱体图形,并在图形下面用醒目的文字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形体?它的体积应怎样计算?这样一张集文字、图形、声音于一体的图文片,很容易引起学生注意,营造学习气氛。

  2、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取材于生活以创设情境,使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密联系起来,我制作了一张图文并茂的图文片向学生展示了晒谷场上一堆圆锥形的谷子,并在显眼的位置向学生巧设问题:这堆谷成什么形体?你们能求出这堆谷的体积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引入到新课探索的活动中。

  3、实验操作,推导公式

  圆锥体积的推导,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圆锥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关系。首先让学生用工具做实验,初步感知,再呈现我制作的图文片向学生演示: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里的过程。并在动画下面巧设问题: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空圆柱里,倒几次正好倒满?每次水的高度是圆柱高度的几分之几?有层次的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通过认真操作实验,观察思考,都明白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4、自学尝试,解惑答疑

  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把课本上的例1制成一张图文片,配上悠闲的乐曲,让学生尝试解答。试做时,我则进行巡视,如有问题,个别辅导,接着指名回答。这样,能够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的乐趣。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圆锥的体积》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练习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不是靠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而且在教学中我注重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探究。

  例如,在上课开始,我是让学生回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让学生猜测圆锥的体积也可以借助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验证,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到学生猜测出用圆柱的体积来帮助研究圆锥时,再进一步让学生猜测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马上让学生自己以小组为单位去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估计---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按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而且在探究出圆锥体积公式的基础上,再让他们想办法计算出他们小组实验用的圆锥的体积,又一次给了学生探究的空间,使他们对不光能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而且知道怎么应用它。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潜能。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按自己的观察进行猜测估计,按自己的设想操作学习,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在全体学生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出现了验证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的方法。涌现出了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中“1/3”的不同理解,实现了学习策略的多样化,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5

  教学圆锥的体积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对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知识掌握较牢固,学生感到简单易懂,因此学起来并不感到困难。

  新课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

  然后课件演示实验过程,让孩子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水到渠成了。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再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当然,教学是一门缺陷艺术,在教学之后我感到遗憾的是,没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我想如果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学具,让他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的参与到探究中去,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1、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2、每个学生都经历“猜想估计---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给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发现新知识的好处,学生自己去发现的新知识,是一种真正的理解,不是老师硬灌输给他的,他们能灵活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使我熟悉到新课改提倡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我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6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的设计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大胆猜测,培养猜测意识。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任何发明创造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借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让学生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设计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大家的探究愿望。

  2。操作验证,培养科学的实验观。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得到数学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教学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明确圆锥的体积是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Sh的三分之一,从而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三分之一Sh。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7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因此,我有针对性地设计、制作了本节课的辅助教学课件,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复习迁移,做好铺垫

  由于圆锥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学过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为了让学生回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以便为知识的迁移和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我制作了一张图文并茂的图文片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圆柱体图形,并在图形下面用醒目的文字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形体?它的体积应怎样计算?这样一张集文字、图形、声音于一体的图文片,很容易引起学生注意,营造学习气氛。

  2、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取材于生活以创设情境,使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密联系起来,我制作了一张图文并茂的图文片向学生展示了晒谷场上一堆圆锥形的谷子,并在显眼的位置向学生巧设问题:这堆谷成什么形体?你们能求出这堆谷的体积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引入到新课探索的活动中。

  3、实验操作,推导公式

  圆锥体积的推导,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圆锥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关系。首先让学生用工具做实验,初步感知,再呈现我制作的图文片向学生演示: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里的过程。并在动画下面巧设问题: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空圆柱里,倒几次正好倒满?每次水的高度是圆柱高度的几分之几?有层次的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通过认真操作实验,观察思考,都明白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4、自学尝试,解惑答疑

  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把课本上的例1制成一张图文片,配上悠闲的乐曲,让学生尝试解答。试做时,我则进行巡视,如有问题,个别辅导,接着指名回答。这样,能够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的乐趣。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8

  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

  《圆锥》这节课,其教学目标是:

  1)、认识圆锥,了解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3)、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4)、通过例一例二使学生会应用圆锥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际触摸,动手测量、探索推导等活动,前三个教学目标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顺利完成。在公式应用这个环节,考虑到学生已经预习过例题,就把例二教学做了改动给出一圆锥形麦堆,底面直径是20分米,高是14分米,每立方米小麦重0。375千克,求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让学生自主练习,本以为应用公式很快就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可学生算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完成。原来我在改动数字时没有考虑到圆锥体积公式的1/3和3。14给出的直径和高与1/3都不能约分,使本应该巩固公式应用的目标辩词了复杂的小数计算,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课后习题没有处理完就匆匆结束了这节课。课后反思数学既活又严谨,看似一个简单数字的出示也要付出周密的策划。一节简单流畅的好课,并不是随手拈来的,只要用心的去思考,统筹安排,关注到每个细节才能得到。

  教学需要学习,教学更需要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提高。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9

  最近教学了《圆柱与圆锥》,内容包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并参与实践活动。从教材编写的层面上讲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是“由*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原因。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再如本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成一个圆柱形,另一张竖着卷成一个圆柱形,研究两个圆柱体积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将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裁开,把变化形状后的纸再卷成圆柱形,研究圆柱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深化对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认识,并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产生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

  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积×高”。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另外,教材还注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教材在编排练习时,选择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鼓励学生计算薯片盒的包装纸的大小、通风管需要的铁皮的面积、压路机压路的面积等,由于实际情形变化比较多,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教材鼓励学生计算水桶的容积、圆木的体积、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铅锤的质量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从教学层面上讲,我觉得要注意这么几点: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理解公式的由来。

  2、熟记相关公式和一些常见数据,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3、注意知识的拓展应用,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0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以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为依托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际应用使学生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中理解运用知识。反思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察引导

  让学生观察用卷笔刀削铅笔,明白刚才那一截是圆柱体,现在这一截变成了圆锥体。启发学生:削成后的这一部分体积与原体积比较有无变化?学生回答是肯定的,削后体积变小了。变小了以后的圆锥体是原圆柱体的几分之几?也就是说圆锥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联系?圆锥体体积公式如何推导?带着问题去看书。

  二、巧置陷阱

  学生看书后知道圆锥体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但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往往不注意。为了突出“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让学生分组操作,(有一组的圆柱和圆锥体的容器不是等底等高的,有一组的圆柱和圆锥体的容器是等底等高的),去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儿,一个小组倒了3次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三、柳暗花明

  这时正是学生思维活动进入高潮时,我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两个容器,用圆锥体量水三次正好灌满圆柱体,引导学生与上次演示比较,1比3的关系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的?学生恍然大悟,明白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鼓励学生以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四、归纳总结

  刚才同学们发现圆锥体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现在圆锥体体积公式如何推导?学生很容易得出:

  v圆锥体=sh÷3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值得我思考和改正的问题:

  1、在教学之后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教具有限,参与实验的学生不多。

  2、有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忘记除以3,需要加强练习。

  3、对学生的操作关注不够到位。

  采取的措施: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时认真仔细。

  2、上课要用心去感受学生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使自己更有激情,把自己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同时也会把时间更多的放在钻研教材上,把每一节课上得有声有色。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3篇(扩展8)

——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反思3篇

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反思1

  课前,我给每组学生准备一盆沙和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体、圆锥体各一个。课堂上组织学生4人一组,利用手中的学具一起来探索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学生们有的将圆锥中装满沙倒入圆柱中;有的将圆柱中装满沙倒入圆锥中……很快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在交流中,学生经常把“等底等高”漏掉,作业时不注意“等底等高”条件,错误率也很高。

  反思:教师为了让学生快速完成操作推导出公式,给学生准备学具,只让学生来体验得出结果的一部分操作。这样做截断了知识的本源,学生忽视了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条件的认识,因而对发现的规律认识不全面,最终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时也错误百出。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圆锥,这样4组来装沙操作。这样的探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学生在不断地测量、比较、猜测、验证中发现“只有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1/3。

  收获:

  ①探究活动时,教师应避免探究问题开放中“材料过少”的现象;

  ②探究的问题应该在材料准备上开放;

  ③让学生在充足、具有比较性的实验操作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全面探究的目的。

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反思2

  课前,我给每组学生准备一盆沙和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体、圆锥体各一个。课堂上组织学生4人一组,利用手中的学具一起来探索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学生们有的将圆锥中装满沙倒入圆柱中;有的将圆柱中装满沙倒入圆锥中……很快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在交流中,学生经常把“等底等高”漏掉,作业时不注意“等底等高”条件,错误率也很高。

  反思:教师为了让学生快速完成操作推导出公式,给学生准备学具,只让学生来体验得出结果的一部分操作。这样做截断了知识的本源,学生忽视了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条件的认识,因而对发现的规律认识不全面,最终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时也错误百出。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圆锥,这样4组来装沙操作。这样的探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学生在不断地测量、比较、猜测、验证中发现“只有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1/3。

  收获:

  ①探究活动时,教师应避免探究问题开放中“材料过少”的`现象;

  ②探究的问题应该在材料准备上开放;

  ③让学生在充足、具有比较性的实验操作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全面探究的目的。

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反思3

  在本节课中,通过用排水法测量外形类似于圆锥的体积(比如铅锤)不但麻烦,而且有时还不能用(比如测量麦堆的体积),体会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引入新课。从面上的相似性知道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圆柱的有关,然后经历大胆猜测、实验验证、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体积公式的过程。再利用适当的练习巩固公式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本节课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在课堂上利用实物演示,较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课中让学生动手分别用圆锥和圆柱盛沙,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探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又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生活的其它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课堂教学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虽然本节课达到了教学目的,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受条件限制,学具准备不够充分;课堂语言还不够简练;在学生汇报时,没有抓住生成;没有认真研究不等底不等高的体积关系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会注意这些问题,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推荐访问:圆锥 体积 评课 《圆锥体积》评课稿3篇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1 圆锥的体积的评课稿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