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猛听金鼓响》教学设计3篇(完整文档)

2023年度《猛听金鼓响》教学设计3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3-30 18:06: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猛听的金鼓响》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走进国粹京剧,了解有关京剧的基本知识,增添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2.能熟练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进一步体验京剧特有的声腔、节奏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猛听金鼓响》教学设计3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猛听金鼓响》教学设计3篇(完整文档)

《猛听的金鼓响》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走进国粹京剧,了解有关京剧的基本知识,增添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2.能熟练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进一步体验京剧特有的声腔、节奏特点,并尝试表现出来;

  3.感受传统京剧、现代京剧与京歌的不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京剧的魅力;

  难点:能正确演唱歌曲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1.师: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京腔京韵》,下面老师想问问,你知道京剧的行当、四功、五法是什么吗?

  京剧的四功:唱念做打

  京剧的行当:生旦净丑

  京剧的五法:手眼身步法

  2.问:你从哪里得知这些知识的?(歌曲梨园英秀)

  3.复习《梨园英秀》

  (二)学习新歌

  师:我们还学习了现代京剧——《干洒热血写春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

  A、看视频《猛听得金鼓响》,让学生感受传统京剧的韵味;

  B、老师范读歌词,指出京剧中“角、日、小、百”的唱法;

  C、生再次欣赏

  D、师教唱歌曲,并解决重点、难点,纠正学生的唱腔等

  E、生齐唱

  F、学生随视频后演唱

  (三)拓展

  1.《新贵妃醉酒》(流行音乐与传统京剧的有机结合)

  2.现代京剧《沙家浜》片段欣赏

  (四)巩固歌曲《猛听得金鼓响》

  可采用分组、齐唱、独唱的形势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欣赏了《干洒热血写春秋》、复习了京歌《梨园英秀》,还观看了京剧与流行音乐想结合的《新贵妃醉酒》,课后希望同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更加深入地了解京剧,再听听、唱唱。


《猛听的金鼓响》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猛听的金鼓响》教学设计3篇(扩展1)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3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

  我选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的纯真友情。本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全文的重点字词理解和全文的翻译,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分析学生特点:

  到现在为止,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文言文,他们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虽然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教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让他们自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理念: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外,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以指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因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的效果是比较好的。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因此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同学。

  在讲述第七单元文言文的时候,我尝试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然后为每个小组预设好具体的任务,并把每个任务的要求写在一张纸上,让各个小组抽签。而这些任务就是文言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重点就放在了字词意义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任务当中有简单的,有的是课本注解找不到的,这样适当地给他们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会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并让他们举手请求老师的帮忙;第二课时主要是汇报他们学习的成果。

  五、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高山流水》水墨动画,这个动画只有三分多钟,大致讲述的是伯牙和钟子期两人相遇到相知的过程。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本文的一个辅助资料,又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朗读课文

  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准课文节奏,读出感情。

  2、师范读,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我为每个小组设定好了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有了明确的题目和要求,学生自学起来就有了目的性。从题解、文章出处的简介,到重点字义的解释,每一句话得翻译,再到涉及本文的相关问题,文章寓意等,都由学生通过合作自主学习。

  而在他们汇报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有的字义理解或句子翻译会出现错误,这时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讨论、解决,而老师就作为一个助手帮他们做出一些补充说明。

  此外,我会适当穿插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和解决。而在本课,由于课文中有一些文言虚词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例如“哉”“兮”“夫”这些词语,尤其是语气词,对文章的感情抒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借此可以指导他们的朗读;此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例如形容山高的“峨峨兮”形容水势盛大的“洋洋兮”可以换成其他词,再为他们创设伯牙鼓琴的情境,让学生仿造句式完成句子。

  最后,把每个小组提出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展示出来,让学生共同解决。

  (四)学生质疑,共同探讨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各小组提出问题;并让全班共同解决问题,老师作点拨。

  1、伯牙和子期是怎么相遇认识的?

  (师适当补充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

  2、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写得更多的是钟子期?

  3、何是知音?何是知己?两者是否一样?

  有一个小组提到,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文中多次写钟子期。通过这个题目的解答,可以让学生拓展一些文言知识,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知道有一些篇目是没有题目的,而后人在整理编辑的时候常常用文章的首句作为题目,例如《论语》中的《学而篇》,还有《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等。而还有一个小组提出知音和知己有何不同,虽然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咬文嚼字和钻牛角尖,但是通过补充一些资料对他们进行点拨,会让课文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五)教师总结

  总结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六)课外拓展

  让学生收集有关知音知己的诗歌。

  (七)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猛听的金鼓响》教学设计3篇(扩展2)

——《伯牙鼓琴》的教学设计3篇

《伯牙鼓琴》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共饮醉当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r“鼓”是什么意思?(弹。)

  r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①“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

  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预设: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①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②联系上下文;③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过渡: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呢?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而锺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伯牙为何会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品读一下课文。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预设: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锺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是极其难得的。锺子期从伯牙的音乐中听懂了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学生或许能说出其中的原因,但难以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知音难求的深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他与好友心有灵犀的感觉,有时只需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说的话,这种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令人非常愉悦的,能让人体会到友谊的奇妙之处。而作为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如果有人能听懂自己的音乐,明白自己的志向和胸怀,这难道不是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吗?所以伯牙才会这么珍视锺子期这位朋友。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学生补充“知音啊”)。“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学生补充“喜”)。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学生补充“欣喜万分”)。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出示补充资料。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4、质疑探讨,升华情感。

  (1)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

  (2)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预设:学生可自由发言,对于这一举动,可能有些学生会不赞成。比如伯牙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从此以后不再弹琴,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来说,这是多大的损失啊!而且,锺子期虽已不在人世,但可能还会有人能听懂伯牙的音乐,可能他还会遇到一位知音,可他摔了琴,就等于放弃了这个机会。学生思维活跃,可能会有各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教师不必过多评判。

  小结: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道理。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是一个传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人把这个故事记载成文,或多或少都有些艺术上的修饰成分。“三尺瑶琴为君死”,正是因为这种可歌可泣的举动凸显了伯牙对知音的一片赤诚,这个故事才有着这么动人的力量,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讲述、传颂。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试背全文。

  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教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生:知音!)

《伯牙鼓琴》的教学设计2

  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和课文第一句话,理解“鼓”的意思。

  (1)让学生说说,*时他们说“鼓”的时候指的是什么。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在课文中“鼓琴”是“弹琴”的意思。

  (3)让学生明白在文言文中,“鼓”字有“弹”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板书:看注释看插图)

  3、教师示范朗读并简单讲解。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并注意指导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少(shǎo)选、汤(shāng)汤乎、复为(wèi)鼓琴者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知道课文讲了伯牙和锺子期这两个热爱音乐的好友之间发生的故事。

  4、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并正确朗读。

  (1)用多种方式理解句子,读好停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善哉”,知道“善哉乎鼓琴”是“琴弹得真好啊”的意思。

  ②借助注释,说出“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的意思,知道“太”在这里是“大”的意思。

  ③通过“巍巍乎若太山”,引导学生理解“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大山;通过“汤汤乎若流水”,引导学生明白“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流水。教师再让学生关注注释中“少选”表示“不久”,对照知道“方”也是表示时间,是“刚刚”的意思。

  ④借助停顿线,引导学生读好停顿,并告诉学生读到语气词“哉”“乎”的时候声音可以稍微拖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①引导学生理解“破琴绝弦”中“破”和“绝”表示动作,再通过“破坏”和“断绝”的词语让学生大致明白这两个字在这里的意思,进而能说出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把琴摔破,把弦弄断”。

  ②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并知道“为鼓琴者”是“伯牙为他弹琴的人”的意思,“复”是“再次”的意思,“足”是“值得”的意思。

  ③引导学生读好停顿。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学生齐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3)指名交流课文具体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组词等方式,指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进而正确朗读课文,为后面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作准备。

  二、聚焦句子,想象画面

  1、聚焦“弹”和“听”的句子,自主学习。

  (1)学生读课文,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伯牙鼓琴和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2)同桌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1)学生朗读。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教师引导: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预设:很高很高的大山,雄伟的大山;流得很急的河水,浩荡的流水……

  (3)引导学生根据锺子期不同的回答,猜测伯牙弹奏音乐的特点。

  预设:若太山——比较深沉,很有气势;

  若流水——节奏很快,调子很高昂。

  (4)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再让学生想象并交流伯牙的琴声是什么样的。

  (5)师生配乐共读。

  (设计意图)从根据文字想象画面,到配乐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结合材料,体会情谊

  1、聚焦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出“知音”主题。

  (1)指名朗读。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教师提问:锺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为什么?

  预设:摔坏了琴,永远不再弹琴了;因为在伯牙心里,只有锺子期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音乐。

  (3)教师追问: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们俩?

  (板书:真正了解自己的朋友——知音)

  2、阅读材料,交流看法。

  (1)教师引导: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也有人说应该这样做。请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的看法。

  (2)全班交流反馈。

  (3)小结:是啊,是音乐让两人心意相通,成为了知音。知音已逝,演奏也因此失去了意义。

  (4)学生再次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3、总结。

  教师:后来,《高山流水》的乐曲便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民间广为流传,而成语“高山流水”则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4、配乐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课后材料的适时切入,引导学生深化对课文结尾和成语知识的理解。


《猛听的金鼓响》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安要塞鼓》教学设计3篇

《安要塞鼓》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的作用。

  2、感受本文所抒发的生命律动的激情。

  3、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

  5、培养捕捉关键语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投影演示法、讨论法、审美欣赏法、多种形式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价值态度观:

  1、朗读品味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2、感悟用语言表现声音的艺术美,感受音乐壮美的一面,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气势恢宏,语言简洁有力,铿锵激越,很适合朗读,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朗读训练,并且以朗读带动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和领悟。

  三、教具准备:腰鼓、相关课件

  四、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读。

  2、朗读表演,体会文章。

  3、讨论分析,把握文章。

  五、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提示课题。

  1、学生谈感受。

  2、师小结,课件展示课题:安塞腰鼓。

  3、欣赏安塞腰鼓,感受气氛,学生节奏练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谈感受。

  4、个人朗读,其他学生评议。

  (三)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气势,理解排比句。

  1、自由朗读——叠加读。

  2、击桌子、赞叹、交替朗读。

  3、学生比较前两种方法,带来的不同感受,引出排比句。

  (四)寻找美点,赏析课文。

  (五)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

  (六)教师总结,结束新课。


《猛听的金鼓响》教学设计3篇(扩展4)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10篇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1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短短几句话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深厚的情谊。他们是知音文化的代表,他们是*人在漫漫人生中相互慰藉的代表。

  本册教材,兼顾语文素养和核心能力,每个知识节点都是螺旋上升,前后都有关联。但学生是在五年级才接触这个教材,知识出现断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能力上的衔接和总结。因此上课伊始,借助“鼓”,总结学习古文的方法,并且迁移这些方法到本文学习之中。通过对古文内容理解,学生加深了对古文断句的理解。不局限一种断句方式,只要不影响意思,合理断句即可。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朗读古文的兴趣,在讨论中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巩固了断句知识的运用。

  知音文化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以“情境说话”为支架,想象伯牙鼓琴还会演奏哪些自然界的美丽风景。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伯牙志在太山,又志在流水呢?由此引出*“山”“水”文化,通过这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对伯牙的心志有了了解。因为伯牙的心志不被大多数人理解,所以当钟子期听出伯牙琴声表达的志向时,伯牙会更惊喜,更珍惜二人之间的情感。当钟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绝弦”就顺理成章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还不够精炼,评价语言还不够到位,启发语言还不智慧,因此影响了教学过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锤炼。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2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4句话,83个字,而这83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文章用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富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及其他学习文言文方法,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同时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细细品味文中人物大悲大喜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音乐渲染,营造艺术氛围

  上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字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三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内涵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徐徐清风、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资料补充,升华情感主题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的难求。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鼓琴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时,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缺憾,比如教学语言还不够优美丰富,缺乏文学的感染力,对于这样一个充满着文化意蕴的故事来讲,应有一颗敏感的艺术心和更灵动的课堂语言表达,去感受文字背后更丰富的内涵。专业成长的路且长!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3

  《伯牙鼓琴》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之美。我在备课之初紧扣住这一单元的主题和语文要素,结合着教师用书,再从其他地方选择类文拓展的思路备课。在一次听《书戴嵩画牛》的课上,《书戴嵩画牛》本就是一个题跋,以前还真没关注,教师巧妙讲解了什么是题跋,又通过题跋拓展了一个小故事,其实在课本上并没有体现这一点,教师用书上提到了一句“教师可以适当讲讲题跋”,一下子有了新的切入点使课堂焕发了新意,所以我也反复研读了教材和教参。

  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磨炼和进步的机会,今天,非常感谢张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对这节课做出的宝贵点评。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我的收获。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重点指导朗读,要读准、读出韵味、读懂。第一个孩子起来读的就非常棒,这让我很开心,但是又没有暴露问题,没法进一步指导,第二位同学在诵读时出现了读音问题,“世无足复为古琴者”中的“为”是四声,正是这节课的读音难点,马上找同学评价,将读音改正了,并问这个“为”在这什么意思,孩子们齐声回答说:“给;为……做什么”,孩子们解决了问题,我也心满意足。包括后面很多环节出了这样的问题,学生能直接给出答案,这节课就觉得很顺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引导出错的孩子自己去探究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课堂上出现问题才正是需要教师点拨提升的机会,所有都是按照预设的进行,却少了课堂生成。在引导孩子们读“善哉乎”时,多次引导孩子们“乎”是语气词,诵读时要拖长音并且重读,跟教师示范读的时候还好,诵读时本该是声断气连,一堂课下来,孩子们总是读成“善哉~乎古琴”,把“乎”读的又中又生硬,其实是我的问题,这个地方应该是轻轻地读再拖音更合适。课堂中虽然也听出了问题,却没有好的解决办法,顾忌时间就一带而过了。现在想来,轻易放过就是埋下了隐患,教师可以再多范读几次,多叫几个同学起来读一读,从意思上下功夫,“善哉乎古琴”的意思是“真棒啊弹琴”,如果读成“善哉~乎古琴”意思不就成了“真棒~啊弹琴了”,想到这时豁然开朗。

  小学阶段对文言文的理解上没有过高要求,但是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这节课在理解上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的,每个同学尝试理解一句,其他同学补充,孩子们在汇报时同时说出自己用了什么方法去理解文章,随文总结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这个过程给孩子们的时间还是太短了,虽然孩子们起来汇报能够大体理解了文章,只叫了一组来汇报,在教学时没有引导孩子灵活理解,有点拘泥于注释,理解的就比较机械。

  这节课的语文要素是:借助想象感受艺术之美。也是这节课的高潮部分,孩子们也表现很好。在预习单上就布置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假如你是钟子期,在伯牙的琴声中你还会看到什么景物?最好用“汤汤流水、巍巍太山”这样的形式写,课堂上再引导孩子们仿照“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来练习用文言文表达,孩子们表现很出彩,发现原来用文言文表达也没有那么难。

  整节课比较零碎,自己涉及的点多,哪个也没深挖,还不想丢弃,自己说的比较多,还有点把自己感动了。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少,总想着有学生来订正就可以了,没有让真正不会的同学想办法去探究来得出答案。这时候,课堂的主动权在我而不是学生,要沉下心来,稳住心神,从容些,敢给学时间,敢放手些,敢让课堂静下来,不是“表面热闹”会更好。

  学习引领孩子高阶思维。这堂课,拓展提升部分找了一个类文《人琴俱亡》,来感受古人对知音的珍视。却不是真正的引领高阶思维。张老师提出,在展开想象体会时学生们说了那么多的景物,有:滚滚江水、皑皑白雪、渺渺星空、袅袅炊烟……说的那么精彩,最后应该引导孩子们思考:伯牙琴艺如此高超,为何只写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的画面呢?我顿时醍醐灌顶,基础性的、重点的问题在课堂中解决了,再拓展一个,可真正的提升是学生思维的提升啊,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阶思维需要教师的引领,多读书,多反思,才能引导。

  一堂课发现了好多问题,这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太宝贵了,谨记这些谆谆教训,不断反思提升自己。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4

  《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刚开始选择这篇文章是源于我想挑战文言文类文体教学,以此证实和突破自己的教学范围。回顾两年半的公开课教学《夏天里的成长》《梅花魂》《刷子李》《七律长征》,你会发现我一直在不同文体中去尝试、在改变,追求新的自我。但是我的这种自我,目前还是低层次的,要不断学习,更要不断在日常的教学中去有意识的反思。

  那么,把话题留给《伯牙鼓琴》这节公开课。《伯牙鼓琴》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借鉴部编版教材解析,我觉得这个重点的设置是非常巧妙的,因为它结合了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学生如果再上完课后,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那么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得到了锻炼和发展,这种培养的巧妙之处在于源于兴趣和润物无声。教学难点是展开想象,感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难点从单元主题“一首歌,一幅画……开启艺术之旅”出发,紧扣住语文训练的要素,培养想象思维,领悟知音情感,并感悟音乐艺术的魅力。其中,想象的目标能借助创设情境比较容易达到,但是如何让学生对知音的感受更具体、更形象、更立体,而不是概念化的解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另外,最终能让学生顿悟音乐艺术之美,又要有巧夺天工之力,因为你要从字里行间不断渗透美,还要在教学准备的音频环节去搜集、筛选和加工,精益求精。每一场合格的公开课,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而每一场精彩的公开课,一定是对重难点的深刻突破。所以,我每次在教学设计的环节都会问自己:你的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新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当然,有自己的判断力不是不去借鉴,闭门造车。司马迁能写出《史记》,离不开史学家的史册;李时珍能写出《本草纲目》,也离不开医学家的医学典籍……而教师要上一堂精彩的公开课,更要学会在教育武林中寻得一本适合自己的武功秘籍——教学设计。执教《伯牙鼓琴》,我进行了参考。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进行深层次的过滤和筛选,而是拿来就用,幸而无伤大雅,因为当我第一眼见到前人的教学设计时,我就觉得自己太幸运了,捡到了武林绝学中的《九阳真经》这一篇:导入已经为后文的语言实践进行了充分铺垫,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了创设情境、寻找语文味的层次,真正的把语文味和工具性潜移默化地统一起来。

  峰回路转,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阶段的文言文要求相对初中而言并不高,那么立足于此,我开始操刀符合自己特色的教学设计。基于自己在朗读方面的不断进步,我以朗读教学为线索,贯穿全课,这符合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熟读成诵。但是光有朗读,是行不通的,就好像一个人光有澎湃的血液,但是没有大脑的智思,这个人也是得不到发展的。简而言之,我们需要“授之以渔”。《伯牙鼓琴》这篇文章应该要渗透的方法是想象,最基本的方法是注释和插图,最锦上添花的方法是资料,这里仅表个人见解。当然,学习文言文,还有许多方法,至于要什么,还得看学生的生成性回答。我的课堂中,有的学生能说道“补充”。有些方法在五年级的时候,学生就已经会运用了,所以在修改设计的环节,教研组长王老师建议我把方法直接放到初读环节,让学生回顾方法,不必拘泥于一定要方法的.教学,而不是应用,这对我而言,无疑不是一种新的领悟。在课堂中,还做的不足的一点是,没有及时对学生引用的方法进行点破,在方法中“扶和放”的把握还要进行思考。应该要相信学生,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对于初读环节难点字词,比如“巍巍、汤汤、少选”这些词,我在课堂中仅用口头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说,似乎做的并不精细,如果能结合古文或者说文解字对“巍、汤”字进行深入感受,会不会更好?如果能把《伯牙绝弦》与《伯牙鼓琴》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入思考编者修改文章字词句的意图,辩证地看待“峨峨兮若太山”与“巍巍乎若太山”,“洋洋兮若江河”与“汤汤乎若流水”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是不是更符合深度学习的要求?更好的让学生、文本、教师和教科书编者进行对话呢?

  最后,我要从这节公开课中想开去的是:在课堂中怎么呈现发展性?因为全面是一个终身的概念,也是一个终身的概念。我想只有把握了课堂的发展性,课堂的效果才能用上一个词——画龙点睛。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5

  《伯牙鼓琴》六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进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从课文题目入手,理解课题含义,抛下悬念是什么原因让一代弹琴高手痛下这样的决心呢?

  其次,在读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话。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意思,引导学生理解知音,一个善听一个善弹,这就是知音。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呢?

  三是引导学生品味知音之情,这是难点。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备课时我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情投意合,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教学:(一)是伯牙听不到子期的赞美和听到了子期的赞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让学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二)是如果你是子期听到伯牙弹琴你是怎样赞美的?让学生体会子期和伯牙心灵相通,是一对情感共鸣的知己。(三)是师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对话游戏伯牙(师扮演读),子期(学生扮演读)老师与学生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这种知音欢聚的融合与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那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课文说句子,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个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读,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难求的情怀,我还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写给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乐曲中,师朗读这首短歌,再次升华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尾声时,通过欣赏《高山流水》乐曲,让典雅流畅的琴声浸润学生的心灵。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师切切实实地做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飞扬。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感到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有些词语和句子的处理有点浅显,有的甚至一带而过,今后我会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6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短短几句话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深厚的情谊。他们是知音文化的代表,他们是*人在漫漫人生中相互慰藉的代表。

  本册教材,兼顾语文素养和核心能力,每个知识节点都是螺旋上升,前后都有关联。但学生是在五年级才接触这个教材,知识出现断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能力上的衔接和总结。因此上课伊始,借助“鼓”,总结学习古文的方法,并且迁移这些方法到本文学习之中。通过对古文内容理解,学生加深了对古文断句的理解。不局限一种断句方式,只要不影响意思,合理断句即可。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朗读古文的兴趣,在讨论中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巩固了断句知识的运用。

  知音文化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以“情境说话”为支架,想象伯牙鼓琴还会演奏哪些自然界的美丽风景。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伯牙志在太山,又志在流水呢?由此引出*“山”“水”文化,通过这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对伯牙的心志有了了解。因为伯牙的心志不被大多数人理解,所以当钟子期听出伯牙琴声表达的志向时,伯牙会更惊喜,更珍惜二人之间的情感。当钟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绝弦”就顺理成章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还不够精炼,评价语言还不够到位,启发语言还不智慧,因此影响了教学过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锤炼。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7

  《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8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有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着,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着不需要教”,深刻地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既要防止“一讲到底”,又要防止“一议到底”。该讲的内容还是要大胆地讲,例如对课文背景的必要介绍,对学生经过议论确实无法解答的问题的讲解,对课文必要的总结,等等。但讲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并且具有启发性。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9

  《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刚开始选择这篇文章是源于我想挑战文言文类文体教学,以此证实和突破自己的教学范围。回顾两年半的公开课教学《夏天里的成长》《梅花魂》《刷子李》《七律长征》,你会发现我一直在不同文体中去尝试、在改变,追求新的自我。但是我的这种自我,目前还是低层次的,要不断学习,更要不断在日常的教学中去有意识的反思。

  那么,把话题留给《伯牙鼓琴》这节公开课。《伯牙鼓琴》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借鉴部编版教材解析,我觉得这个重点的设置是非常巧妙的,因为它结合了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学生如果再上完课后,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那么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得到了锻炼和发展,这种培养的巧妙之处在于源于兴趣和润物无声。教学难点是展开想象,感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难点从单元主题“一首歌,一幅画……开启艺术之旅”出发,紧扣住语文训练的要素,培养想象思维,领悟知音情感,并感悟音乐艺术的魅力。其中,想象的目标能借助创设情境比较容易达到,但是如何让学生对知音的感受更具体、更形象、更立体,而不是概念化的解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另外,最终能让学生顿悟音乐艺术之美,又要有巧夺天工之力,因为你要从字里行间不断渗透美,还要在教学准备的音频环节去搜集、筛选和加工,精益求精。每一场合格的公开课,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而每一场精彩的公开课,一定是对重难点的深刻突破。所以,我每次在教学设计的环节都会问自己:你的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新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当然,有自己的判断力不是不去借鉴,闭门造车。司马迁能写出《史记》,离不开史学家的史册;李时珍能写出《本草纲目》,也离不开医学家的医学典籍……而教师要上一堂精彩的公开课,更要学会在教育武林中寻得一本适合自己的武功秘籍——教学设计。执教《伯牙鼓琴》,我进行了参考。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进行深层次的过滤和筛选,而是拿来就用,幸而无伤大雅,因为当我第一眼见到前人的教学设计时,我就觉得自己太幸运了,捡到了武林绝学中的《九阳真经》这一篇:导入已经为后文的语言实践进行了充分铺垫,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了创设情境、寻找语文味的层次,真正的把语文味和工具性潜移默化地统一起来。

  峰回路转,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阶段的文言文要求相对初中而言并不高,那么立足于此,我开始操刀符合自己特色的教学设计。基于自己在朗读方面的不断进步,我以朗读教学为线索,贯穿全课,这符合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熟读成诵。但是光有朗读,是行不通的,就好像一个人光有澎湃的血液,但是没有大脑的智思,这个人也是得不到发展的。简而言之,我们需要“授之以渔”。《伯牙鼓琴》这篇文章应该要渗透的方法是想象,最基本的方法是注释和插图,最锦上添花的方法是资料,这里仅表个人见解。当然,学习文言文,还有许多方法,至于要什么,还得看学生的生成性回答。我的课堂中,有的学生能说道“补充”。有些方法在五年级的时候,学生就已经会运用了,所以在修改设计的环节,教研组长王老师建议我把方法直接放到初读环节,让学生回顾方法,不必拘泥于一定要方法的教学,而不是应用,这对我而言,无疑不是一种新的领悟。在课堂中,还做的不足的一点是,没有及时对学生引用的方法进行点破,在方法中“扶和放”的把握还要进行思考。应该要相信学生,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对于初读环节难点字词,比如“巍巍、汤汤、少选”这些词,我在课堂中仅用口头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说,似乎做的并不精细,如果能结合古文或者说文解字对“巍、汤”字进行深入感受,会不会更好?如果能把《伯牙绝弦》与《伯牙鼓琴》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入思考编者修改文章字词句的意图,辩证地看待“峨峨兮若太山”与“巍巍乎若太山”,“洋洋兮若江河”与“汤汤乎若流水”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是不是更符合深度学习的要求?更好的让学生、文本、教师和教科书编者进行对话呢?

  最后,我要从这节公开课中想开去的是:在课堂中怎么呈现发展性?因为全面是一个终身的概念,也是一个终身的概念。我想只有把握了课堂的发展性,课堂的效果才能用上一个词——画龙点睛。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10

  今天我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伯牙鼓琴》,这是六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进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从课文题目入手,理解课题含义,抛下悬念是什么原因让一代弹琴高手痛下这样的决心呢?

  其次,在读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话。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意思,引导学生理解知音,一个善听一个善弹,这就是知音。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呢?

  三是引导学生品味知音之情,这是难点。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备课时我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情投意合,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教学:(一)是伯牙听不到子期的赞美和听到了子期的赞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让学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二)是如果你是子期听到伯牙弹琴你是怎样赞美的?让学生体会子期和伯牙心灵相通,是一对情感共鸣的知己。(三)是师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对话游戏伯牙(师扮演读),子期(学生扮演读)老师与学生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这种知音欢聚的融合与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那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课文说句子,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个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读,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难求的情怀,我还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写给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乐曲中,师朗读这首短歌,再次升华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尾声时,通过欣赏《高山流水》乐曲,让典雅流畅的琴声浸润学生的心灵。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师切切实实地做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飞扬。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感到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有些词语和句子的处理有点浅显,有的甚至一带而过,今后我会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


《猛听的金鼓响》教学设计3篇(扩展5)

——《黄果树听瀑》教学设计3篇

《黄果树听瀑》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识文字训练,体会作者准确的用词,和生动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描写声音的方法,在字里行间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感悟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3.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品读重点词句,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的基础上,感悟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词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搜集有关黄果树瀑布的资料;

  2.教师搜集黄果树瀑布以及徐霞客、叶圣陶的相关数据,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

  一、以听入题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黄果树瀑布,去聆听这亚洲第一大瀑布的声音。(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2、强调“听”学生再读课题。

  二、梳理听瀑

  1、带着你的想象,拿起课本到文中去聆听瀑布的声音。请按照自读要求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

  (3)画出描写瀑布声音的句子。

  2、交流

  (1)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写了瀑布的声音、形状和作者的感受。

  (2)找到描写瀑布声音的句子吗?选择一处声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细读品味

  1、瀑布的声音我们已经读熟练了,读准确了。这瀑布的声音还需要我们去细细地聆听,细细品味。

  2、景区门口听音。

  出示第一自然段:车到黄果树风景区,便闻一阵“哗哗”之声自远处飘来,若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潮水般涌漫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啸,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奔泻的水声了。

  (1)指名读

  (2)渐近渐响,你从哪儿地方体会到这声音是渐近渐响的?微风拂过树梢和潮水的声音。

  (3)若微风拂过树梢,这样的声音你听到过吗?那是怎样的声音?指名读出来。

  (4)潮水般涌漫过来。潮水的声音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指名,请你读出来。

  (5)读到这里你发现这瀑布的声音在?在变化,变得越来越响了,你能读出这种感觉来吗?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到这声音在变得越来越响了?

  (6)这一连串的动词,越来越有力量。让我们感受到声音的渐近渐响。你能读出来吗?让我们一起读。

  (7)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的瀑布声音会如此美妙?

  点明写法,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这里把瀑布的声音比作成了什么呢?

  3、自读路上听音、山径听音。

  让我们继续聆听,请你自己读一读,听一听,这儿也有音乐了吗?这是怎样的音乐?又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交流:

  (1)指导理解响遏行云。响遏行云是什么意思,知道吗?这个词语出自于《列子?汤问》一书,书中写到:“抚节而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传说古代有一个人唱歌非常好,他打着节拍,大声歌唱。那歌声振动树林,高入云霄,甚至连天上浮动的白云也停下脚步来聆听了。

  (2)这么一讲,你觉得这瀑布的声音还感觉怎么样呢?令人震撼,令人陶醉。

  (3)路上听音:大合奏,壮观。

  山径听音:优美,壮观。

  (4)点拨异同:大家发现没有,在这三个地方听到的瀑布声音特点都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作者都运用了比喻的写法。连起来读一读。那瀑声,不,是音乐,声声入耳,简直太奇妙了!

  4、继续前行,继续聆听,直至谷底。

  (1)此时这音乐落在我们的哪里?这是怎样的音乐?自己读一读。又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写上批注。

  (2)入身,入心,具有活力。请你读出来。

  (3)再读,此时此刻,我们心里有什么话想说?

  5、怪不得作者第一句就说:——

  五、仿写瀑音

  同学们,那黄果树瀑布的瀑布声音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那么丰富多彩,那么富有音乐美,给了我们那么多不同的感受。

  在我们江西庐山也有瀑布,那就是庐山瀑布。

  你能像作者那样写一写我们庐山的瀑布呢?一句两句都行。写完后就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写,交流。

  六、推荐阅读

  同学们,大自然还有着无穷的魅力,早在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就游历了祖国的无数名山大川,他每游玩一个地方,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他写下的游记有二百四十多万字,可惜的是不少失散了。留下来的经过后人整理成书,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中就有对黄果树瀑布的描写。同学们课后不妨去读一读这一本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名著,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最后,老师把叶圣陶的《瀑布》送给大家:

《黄果树听瀑》教学设计2

  一、谈话

  第一次给501班的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我将带大家前往一个地方,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黄果树,说到黄果树,你一定知道我们要去?是的,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很想见一见吧。那好,先大饱一下大家的眼福。

  视频呈现。黄果树瀑布在贵州省,是*的第一大瀑布,是世界上最壮观最宽阔的瀑布之一。

  师:面对着黄果树大瀑布,你最想说什么呢?

  (板书,读课题)

  二、初读

  今天这节课我们可不一样哦,我们是去聆听黄果树瀑布的声音。齐读课题,请大家把书翻到157页,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在课文中,有一处地方特别难读,请你先试着读一读:

  当年徐霞客描写道:“上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叶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描写得准确形象,不得不令我们叹服。

  读得很流畅,而且还读出了瀑布的壮观,令人佩服哇!

  对于徐霞客大家有了解的吗?(是明代的一位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他一生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并写下了两百多万字的游记)

  不简单,你的知识好渊博啊,这段话,是徐霞客描写的是黄果树瀑布的形状,但我们全篇课文重点写的是黄果树瀑布的声音。

  三、初听瀑音

  好,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些描写瀑布声音的词语。

  渐近渐响

  响遏行云

  震荡回响

  如雷轰鸣

  訇然作响

  1.这瀑声同样是那么壮观,请轻声读课文,我们是在黄果树的哪些地方听瀑呢?划出有关“听瀑”语句。

  2.交流语句。这渐近渐响的瀑声是在哪里听到的?补充板书。

  渐近渐响 风景区门口

  响遏行云 路上

  震荡回响 山径 移步换音

  如雷轰鸣 谷底

  訇然作响 谷底

  3.出示所有语段,让我们连起来读,引读。

  4.点出“移步换音”。

  此时,或许大家已经感觉到,听瀑的地点不同,听到的瀑布声音,也不同,这种写作方法叫“移步换**”,这里我们暂且称为“移步换音”。请问你叫什么名字?****,真不简单啊,非常有创意,有诗意,课文就是按照这样的写法把整篇文章串起来的。

  四、细听瀑音

  瀑布的声音我们已经读熟练了,读准确了。这瀑布的声音还需要我们去细细地聆听,去欣赏。

  1. 景区门口听音。

  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车到黄果树风景区,便闻一阵“哗哗”之声自远处飘来,若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潮水般涌漫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啸,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奔泻的水声了。

  A渐近渐响,你从哪儿地方体会到这声音是渐近渐响的?若微风拂过树梢,微风拂过树梢给人感觉是?

  潮水般涌漫过来。潮水的声音给人感觉是?

  请你读出来。

  B你还从哪儿体会到这声音是渐近渐响的?请你圈出来。

  飘来,拂过,涌漫,盖过,奔泻。

  这一连串的动词,越来越有力量。让我们感受到声音的渐近渐响。你能读出来吗?让我们一起读。

  C读着读着,你感觉这瀑布声音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变化,极富动感,美妙。了不起啊,连美妙也体会到了,这瀑布声音简直就是美妙的音乐了。

  一起读。

  D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的瀑布声音会如此美妙?

  点明写法,运用了比喻的表达方式。

  2. 自读路上听音和山径听音。

  让我们继续聆听,请你自己读一读,听一听,这儿也有音乐了吗?这是怎样的音乐?又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并写上批注。

  交流:

  路上听音:大合奏,壮观。

  山径听音:优美,壮观

  指导理解响遏行云。响遏行云是什么意思,知道吗?这个词语出自于《列子·汤问》一书,书中写到:“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讲的是一位叫秦青的人很会唱歌,按着节拍,慷慨悲歌。歌声振动林木,高入云霄,好像连浮动的白云也在驻足聆听。

  这么一讲,你觉得这大合奏还是怎样的音乐?

  继续交流。

  点拨写法:这两处同样运用了比喻的表达方式,同样让我们聆听到了音乐。连起来读一读。

  那瀑声,不,是音乐,声声入耳,简直太奇妙了!

  五、瀑音入身入心

  1.继续前行,继续聆听,直至谷底。此时这音乐落在我们的哪里?这是怎样的音乐?自己读一读。又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写上批注。

  2.入身,入心,具有活力。

  请你读出来。

  3.直“跃”而进,换成“灌”可不可以?请你读出来。

  4.再读,此时此刻,我们心里有什么话想说?

  六、仿写瀑音

  同学们,那黄果树瀑布的瀑布声音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那么丰富多彩,那么富有音乐美,给了我们那么多不同的感受。

  在我们家乡余姚也有瀑布,那就是梁弄的白水冲瀑布。

  你能像作者那样写一写我们家乡的瀑布呢?一句两句都行。写完后就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写,交流。

《黄果树听瀑》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4、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练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和课文的第一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3、理解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复习以前学过的李白的一首《望庐山瀑布》,学生一起背诵这首古诗。

  2、简介黄果树瀑布的地理位置和形成的原因。

  过渡:这瀑布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壮观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顺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查字典解决。

  1、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

  sī xiao liao ling tang di

  人喧马嘶 喧嚣 撩过来 聆听 胸膛 谛听

  (2)说说这些生字该怎么记住。

  (3)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3、轻声读生字,想想主要写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除了写瀑布外,还写了什么?

  瀑布:声音、杨子、水花散落在黄果树小镇的情景;人们的感受:下到谷底的感受、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

  4、分小组讨论,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哪几段?(学生练习分段,教师进行评议总结)

  第一段(1 ):具体写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第二段(2-8):具体写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指名读,理解“杰作”。(超过一般的作品)

  2、这一句话应怎么读?突出“真是”、“杰作”。

  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比一比,再组词。

  谛()嘶()聆()膛()

  啼()撕()玲()堂()

  3、造句。

  (1)……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宛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笔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的第二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练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二段

  谈话:课文的第二段具体写了作者在黄果树风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

  1、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什么?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声音)

  2、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逐句朗读体会。

  “从远处飘来”是怎样一种声音?“像潮水般”又是怎样的声音?理解“人喧马嘶”、“喧嚣”。

  3、你能把进入黄果树风景区,听到的这种渐近渐响的声音朗读出来吗?其他同学闭目侧耳倾听,用心去感受这种声响。

  4、小结学法:整体感受——逐句朗读体会——感情朗读,想象。

  二、用上述的方法学习第3、4两段的内容

  1、各自读书,勾画。

  2、分小组交流、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第3自然段:理解比喻句“一道瀑布悬挂……好像一匹宽幅白练……。”“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大合奏”。

  第4自然段:“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银雨撒金街”是怎样的.情景?展开想象进行描述。

  三、学习课文的第5-7自然段

  轻声朗读课文的第5-7自然段,想想在谷底,你站在瀑布的脚下感觉如何?

  学生自学,朗读体会。

  1、各自谈谈自己的最大感受。

  汇报程序:读相关的句子——说自己的理解——再感情朗读。

  着重理解下面的句子:

  “中间直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瀑布泻入谷底溅出的水珠直撒到我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这种舒服你体会过吗?

  “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3、在谷底欣赏瀑布,真让人激动,叫人陶醉,令人振奋。齐读第5-7自然段,读出这种感受。

  四、学习课文的第8段

  1、登上*台,我们又看到了什么?范读。

  2、简介徐霞客。

  3、指导读好“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这句话。

  板书设计:

  黄果树瀑布

  闻其声

  杰 作 看其形

  凉丝丝的

  谈感受 乐 池

  沉 醉


《猛听的金鼓响》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听高金英老师讲座心得体会3篇

听高金英老师讲座心得体会1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是我听高金英老师讲座后的最大的感受。作为一个刚走上教师岗位的老师来说特别需要这种阳光的心态,此外,作为一名班主任,还应该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给以正能量,让阳光的味道洒满课堂,让爱的力量播种在心田。

  高老师的心态非常*和,独具着女性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她事业成功,婚姻美满,儿孙满堂。但这些并没有让她的生活忙成一团糟,相反的,这些生活给她带来的是乐趣和享受。她做事兢兢业业,做人坦坦荡荡,不怕吃亏吃苦,并时常保持着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态,且乐于与人分享这种积极坦荡的心态。一个人能做到这种境界,是值得崇尚的!

  名家的讲座,这不是我第一次听。但高老师的讲座,却是我印象最深的,震撼力最大的,也是最值得我钦佩的一位。一天的讲座并没有让我走神,取而代之,是深怕漏掉了她说的某一句话。高老师普通话很好听,特别是朗读的时候,让我如沐春风。我想不仅这是我一个人的感想吧,她那幽默、乐观、豁达,会场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与掌声,是我听讲座时所听到的最热烈的,这让我真正领略了一个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让我棘手的问题,总怕处理不好给学生带来阴影。高老师在此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用真心、爱心、责任心对面对我的学生。

  高老师就像一本厚重的书,让人百读不厌。高老师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有时就会给学生贴上了好与坏的"标签,甚至会让他们用这个标签去塑造自己”。所以,当我们在面对学生时,说话一定要慎之又慎,要知道老师的话对学生的皮格马力翁效应是多大,对待问题学生,我们要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高老师的知识面非常广,而她的语言艺术更让我折服。经过长途的奔波才到这个小县城,接着就是讲座,但她的神态*稳,可谓优雅!通过这次讲座,周围的气息似乎轻松快乐了许多,这就是心态的力量吧!

听高金英老师讲座心得体会2

  临近开学,感谢田校长的用心良苦,我们幸聆听了北京广渠门中学高金英老师的《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报告视频。我听后第一个感觉就是:如果我是学生,能有这样一位老师一定很幸福。在会上,我看见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多次拍手叫好。高老师以鲜活的案例阐述理论,时而温情感人催人泪下,时而犀利深刻发人深省,时而诙谐幽默惹人发笑。教育的智慧尽显其中。

  一个*凡的班主任竟然能够做出如此多的不*凡的事。初建*班,高金英老师就担任班主任,对既没成功经验又没失败教训的.她来说,惟一“有谱”的是“我有爱”。因为在此前2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她即是在“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冰心)”的实践中走过的。而讲座中最让人心情不能*静的也是*妈妈关于“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的部分。听着高老师一件件感人的事例,这也一次次的验证了高老师的信条:“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高金英老师说:“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人情味,人情味就是阳光的味道,师爱就是师魂。”她引入一则寓言:北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下来。北风使出浑身的力气,刮得天地间飞沙走石,一片昏暗,但风越大,越是寒冷,行人的大衣裹得越紧,结果它失败了。而太阳它不声不响地将阳光洒向大地,使天地间温暖而明亮,行人渐渐感到热了,就解开了大衣的扣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个多么伟大的称呼啊,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教师身上的担子和背负的责任是多么重!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你是想让他们流光溢彩,还是让他们黯然失色,这就要看你这位灵魂的工程师怎样为他们着色。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一个对学生没有爱的教师,我们怎么能期待他雕琢出高尚的灵魂来。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既然人家能把宝贝交给你,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去关心他们,去呵护他们呢。一句忠言,一个善举,都能在孩子的生命里烙下深深的印记。我折服于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育人智慧,感动于这位朴实的教育家那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尊重和宽容孩子的广阔胸怀;更崇拜魏巍笔下那位“教鞭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美丽教师。我们不是万能的上帝,但不妨把自己当成上帝派来爱每一个孩子的天使,让每一个生命都体验到自身成长的喜悦和价值,这也是教育最*凡也最神奇的感召力吧。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有时就会给学生贴上了好与坏的标签,甚至会让他们用这个标签去塑造自己。所以,当我们在面对学生时,说话一定要慎之又慎,要知道老师的话对学生的皮格马力翁效应是多大,对待问题学生,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说实话,从高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真的很多很多。有教育意义上的,也有对人生的思考上的。其中之一便是微笑。高老师遇到的困难很多,而且绝非我们想象得到的,可是每一次,她都会微笑着去面对。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微笑是强者对人生最完美的诠释,微笑是从从容容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像她那样,微笑着去面对生活,生活也一定微笑地面对着我们。喧嚣尘世,受约束的是生命,不受约束的是心情。只要心是晴朗的,人生就没有雨天——生命,有时只需要一枚真诚的微笑。微笑着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就如高金英老师,只不过她善于把痛苦

  锤炼成诗行;微笑着的人并非没有眼泪,只不过她善于把眼泪作为心灵的灯盏,照耀着前行的路。所以,微笑是一种魅力,是涵盖着一种振作,一种成熟,一种坚强,一种超脱的魅力。所以微笑是一种风度,是具有热情和友善,具有接纳和体贴,具有宽容和豁达,具有乐观和轻松的风度。高老师给了自己的生命一个最好的诠释:给了生命一个真诚的微笑! 所有的善意和感悟都融汇在这真诚的微笑之中。

  聆听高金英老师的讲座是一种享受,除了深刻的感受,还有带来的心灵深处的震撼与感动!真诚感谢进校领导给我们提供如此好的机会,让我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练,精神的升华!让我们渴望并努力去做一名“充满阳光味道”的老师!

听高金英老师讲座心得体会3

  在当今的教育形式下,社会、学校、家长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怎样做一名有价值的老师,听了高老师的讲座,感悟颇深。

  教师要有责任心。教师强烈的事业心是责任感的条件。事业心来源于职业感,职业感,是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是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上升到伟大事业的高度来看待追求,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信自己的选择。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多听取学生和其他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教师的事业心就是坚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崇高的事业,因而全身心地投入,这是热爱教育的集中体现,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

  一名优秀的教师对工作应该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在具体繁杂的工作面前努力工作,不辞辛苦,不怕劳累,一心一意把工作做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工作不断进取,随着工作情况的不断变化,新的问题不断出现,需要去研究,去克服,去摸索,特别是来至于学生中的情况,要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让学生在我们的辛勤劳动工作之中,不断成长,若干年过后,一代新人走上社会,我们就会无比的欣慰。我深刻的体会到,一个教师要成为好的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这种事业心能使人有更高的境界,有更大的智慧,有更大的耐性,因此强烈的事业心是责任感的重要条件。

  教师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现代这个繁忙而又紧张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而且绝对应该是真诚的。当你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他人交流和沟通时,你就会获得一颗和你一样真诚的心,获得一个和你一样真诚的朋友。不管是你第一次与人交流和沟通,抑或着你与学生沟通时,都应抱有一颗真诚的心,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这个社会是多么地真诚与和谐。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说到底,这个社会仍然是一个由人来建立和构成的社会。尤其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高老师给了几点建议:幽默、谦和、诚信、助人为乐、注意细节、会做事。作为一名老师,常有幽默的话语,你的课堂效果会更高,你用和蔼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和周围的人诚信的交往,对学生、同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不知不觉中,你就在别人的印象里是一位有威信的老师。

  “只要把简单的事做好,那就已经不简单了。只要把*凡的事做好,那就已经不*凡了。”这句话真是经典。在我的教育当中,我今后更要把每件小事做好,以自己的言行不断影响学生,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在工作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做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工作、生活别有一番新天地。


《猛听的金鼓响》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听鱼说话》教学反思3篇

《听鱼说话》教学反思1

  《听鱼说话》,你“听”到些什么?

  《听鱼说话》是鄂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善良和诚信”。本文通过写爱钓鱼的外公和小孙女琼儿在钓鱼时的几次对话,让我们感受到外公的有趣和琼儿的聪明、纯真、善良。情节简单,主要通过对话推进情节,很有生活气息和情趣。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表现外公风趣和琼儿纯真善良的语句划出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互读、分角色表演读,从读中去感受体验人物的心理变化,体会外公的风趣幽默、琼儿的纯真善良,从而产生情感体验的共鸣。《听鱼说话》,很多人都“听”到了:外公有趣,琼儿善良。但是,有多少人真的把《听鱼说话》“听”清楚了呢?外公究竟怎么有趣?琼儿的善良表现在哪里?除了这些,我们还能“听”到些什么?

  “琼儿的外公是个非常有趣的人。”这是课文的第一句话,我们很容易捕捉到外公的性格特点——有趣。那外公究竟怎么“有趣”呢?我们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于概念和定性,而应该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

  (1)当琼儿看到外公把蚯蚓挂上鱼钩问蚯蚓疼不疼时,外公先是就把蚯蚓拿到面前,像跟人说话一样,面对着蚯蚓问它挂在钩上受不受得了,接着又把蚯蚓放到耳边听了听,然后还说蚯蚓说没事儿,它最喜欢钓鱼了。

  (2)当琼儿像外公一样把蚯蚓放到耳边听,说什么也没有听到时,外公又说,蚯蚓跟你还不熟,蚯蚓的心事我知道,它是急着要下水去钓鱼了。

  (3)当琼儿说小鱼好像在说话时,外公马上肯定鱼真的像在说话,又把鱼拿到耳边听了听,说小鱼说拿我做汤,一定很鲜。

  (4)当琼儿说听到小鱼说我还小呢,放我回水里去吧,外公又惊又喜,并且还同意琼儿把小鱼放回去。

  (5)外公最后说的那句话:“我还从来没见过,学听鱼话竟有像你学得这么快的,一学就会。”这句话耐人寻味,琼儿真的学会听鱼说话了吗?琼儿真的能听懂鱼话吗?

  琼儿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呢?

  (1)当琼儿看到外公把蚯蚓挂上鱼钩时,就问:“蚯蚓不疼吗?”是呀,要是铁钩挂在人身上,人肯定会觉得很疼。那把蚯蚓挂上鱼钩呢?琼儿感同身受!

  (2)当看到自己钓到的那条小鱼,躺在岸边草地上,小嘴一张一张的,看着“有些不忍心了”。鱼儿是需要水的.,现在小鱼离开了水,呼吸困难,面临着死的危险。小鱼多么想回到水里呀!所以,琼儿听到小鱼说:“我还小呢,放我回水里去吧!”

  (3)当琼儿把小鱼轻轻放回了水里,看着它尾巴一摇一摆地游远时,心里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除了这些,我们还能“听”到些什么?外公是有趣的,更是有童趣的,外公还是慈爱的、幽默的……琼儿一下就“学会”了听鱼说话(用*的话说,就是“将计就计”);还说下一回听蚯蚓说话,也“准能”一听就懂。琼儿的善良、聪明、可爱……跃然纸上!

  其实,读到这篇文章的孩子,也和琼儿一样,充满童真童趣!读这个故事,不是刻意让孩子学习琼儿的“高贵品质”,而是让他们和琼儿一起感受童年,感受成长的快乐!

《听鱼说话》教学反思2

  《听鱼说话》是鄂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善良和诚信”。本文通过写爱钓鱼的外公和小孙女琼儿在钓鱼时的几次对话,让我们感受到外公的有趣和琼儿的聪明、纯真、善良。情节简单,主要通过对话推进情节,很有生活气息和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对整节活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头时必须设计生动的言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在第一兴趣导入环节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我会一条出示谜语:没胳膊没腿,从来不离水,走路不用教,摇头又摆尾。(鱼)让孩子先猜猜那是什么?我这样设计孩子立马就会对鱼就有了关注。并很顺利就进入了我的活动二:我又出示鱼缸里的鱼,让孩子进一步的观察小鱼。在孩子观察的同时我适时的提出问题:“小朋友们,鱼会说话吗?”

  “不会,不会,我没听到。”

  “会,我听到它吐泡泡了。”

  孩子七嘴八舌的回答我。

  我提出第二个问题“有一个叫琼儿的孩子,她能和鱼儿说话哦。她和鱼儿说什么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呀?”

  “想”孩子异口同声的告诉我。

  “那好,我们就来听听故事《听雨说话》,大家就知道了”并相继出示故事挂图,帮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表现外公风趣和琼儿纯真善良的语句划出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互读、分角色表演读,从读中去感受体验人物的心理变化,体会外公的风趣幽默、琼儿的纯真善良,从而产生情感体验的共鸣。

  在教学生还应该注重以读为本,注重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来构建新的语文教育体系。”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如“小嘴一张一张的”“不忍心”“又惊又喜”“竟”,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中体验。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和文中琼儿感同身受的情境,如第7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小嘴一张一张的,琼儿看着有些不忍心了,如果你是琼儿,此时你的心里会怎么想?”和第13自然段中让学生体会“外公又惊又喜”是惊喜什么?我让学生通过角色变换,想之所想,加强感悟。学生在这反复朗读中激发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情感在读中升华。

  注重理解品味,引导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重视字、词、句训练,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感悟朗读,达到文中所显的人文性。如让学生感受外公的幽默时抓住外公所说的话;感受琼儿的善良时,是抓住“不忍心”这个词再体会“琼儿看着有些不忍心了”这个句子,和琼儿的话和外公的话为什么不一样。学生也对鱼儿产生同情之心,学生在词句训练中对鱼儿的同情丝毫不亚于琼儿。

  不足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很在朗读是我泛读的比较多,学生大多数都是再按照我的模式再读,很少有理解化的个性朗读。其次,是我的语言太不够童趣,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猛听的金鼓响》教学设计3篇(扩展8)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阅读答案3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10分) .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伯牙善鼓琴 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

  2. 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伯 牙 游 于 泰 山 之阴 卒 逢 暴 雨 止 于 岩 下 心 悲 乃 援 琴 而 鼓之。

  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3分)

  附加题:

  译文参考: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答案参考 :1.(1)擅长 (2)好 (2分。每空1分)


《猛听的金鼓响》教学设计3篇(扩展9)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菁选5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三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的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凭借注释理解词句,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

  三、教学设计

  课前游戏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词语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板书:杨柳依依)你能照样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

  白雪皑皑,流水潺潺,其乐融融,书声琅琅……

  师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芳草萋萋、炊烟袅袅、云雾蒙蒙

  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一)导入

  1、有一个故事,流传千古,令人吟诵至今,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伯牙鼓琴》,这是一篇文言文,有事我们也把他简单的成为古文。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争取读通课文。有个别字不流利的多读几遍。

  2、请一个同学读。(真是不简单那,不同于那么顺溜却读的如此娴熟,我最欣赏他的是把这些词都读对了!)(跟我们还是有些区别,不难顺利,那我们先来看看这些难读的词语)需要注意的字音:少选,汤汤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谁再来读读。不仅读正确,还能读流利。(不错,一字不差)

  4、请你读给同桌听,有错误的马上请你帮他纠正。

  5、文言文啊,不仅要读正确,更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你先试着用上铅笔划一划节奏读一读。

  6、想不想听听老师怎么读,看看你的节奏跟上了没有。你来瞧一瞧,你的停顿对了么?赶紧跟着划一划。

  7、请你根据斜线试试读。现在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过程

  1、读的越来越有味道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是有了。我得考考大家:这篇古文写了谁?(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是什么关系?(知音)

  2、思考:伯牙为何视钟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件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善哉又是何意啊?(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这个善就是好啊,哉是一个感叹词,善哉就是对别人表示赞叹,既然这样,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止好啊这一种方式来赞叹,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真行啊,不错啊,了不起啊,真厉害啊)

  4、妙极了,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理想到了高山,子期就说:好啊,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像泰山一样巍峨。(你理解的非常棒,老师也忍不住对你说一声“善哉”)同样,伯牙志在流水,你们应该也能读懂。

  (心理想到流水,子期说:好啊,就好像流水一样浩荡。)

  5、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钟子期,志在高山,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于是乎你怎样赞叹——(用文中的话来)

  你呢?请你也来赞美一次

  志在流水,你有看到了什么?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文中的话)

  6、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可见他的琴技高超。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高山、流水”,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备技能。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区别于其他乐器,才习惯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孔子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琴”有关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指名检测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

  2、分组读、合作读检测课文朗读。

  3、说说两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调动五觉,想象画面

  1、《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中,伯牙弹的琴曲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伯牙弹琴的?

  2、锺子期的语言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3、调动“五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分别说一说“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尝到了……触到了……”将自己的想象描述出来。

  四、人物对比,感受“知音”

  1、快速阅读资料袋,说说什么是知音?

  2、思考,为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二人会成为知音呢?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找出课文中进行对比的两个人物。

  (2)逐句分析,将提取到的信息分别填入相应人物的气泡上。

  (3)将相同点填在中间的气泡,不同点填在两边的气泡中。

  师总结: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伯牙用将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声之中,锺子期能用语言描述出;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他们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这种图表叫做双气泡图,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点。关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还想了解更多,下面让我们阅读补充资料,完善双气泡图。

  3、小组合作,练习巩固。

  (1)四人一组,快速阅读补充资料。

  (2)提取人物相关信息,完善双气泡图。

  提示:提炼主要信息,看哪组找的准确、快速、全面。

  4、小汇报交流,说说“知音”的故事哪里让你感动。

  五、回顾总结

  1、利用双气泡图回顾课文内容。

  2、阅读诗句,品味“知音”。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3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知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有关的故事。

  二、走进故事,体会感情

  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锺子期是一位樵夫。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三、深度思考,理解“知音”

  1、提问:“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锺子期死后,伯牙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

  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锺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细致描述)

  预设: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

  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

  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5、当锺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

  预设:伤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绝望的。这个世上再无明白自己的人,那么所弹奏的乐曲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伯牙绝的不仅仅是琴弦,绝的.更是心弦与希望,重回无边的孤寂。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建议配上吴文光的《流水》,在旋律的跌宕起伏中体会伯牙子期相逢之乐与分别之痛。

  四、结合拓展资料,了解“知音”的文化意义

  读一读资料袋中的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畅非常光,很多书上都有记载。后世的人们也会用高山流水和知音来比拟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感情。许多有志之士也会用高山流水来比喻自己心志高洁。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三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的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重点:凭借注释理解词句,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

  三、教学设计

  课前游戏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词语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板书:杨柳依依)你能照样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

  白雪皑皑,流水潺潺,其乐融融,书声琅琅……

  师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芳草萋萋、炊烟袅袅、云雾蒙蒙

  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一)导入

  1、有一个故事,流传千古,令人吟诵至今,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伯牙鼓琴》,这是一篇文言文,有事我们也把他简单的成为古文。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争取读通课文。有个别字不流利的多读几遍。

  2、请一个同学读。(真是不简单那,不同于那么顺溜却读的如此娴熟,我最欣赏他的是把这些词都读对了!)

  (跟我们还是有些区别,不难顺利,那我们先来看看这些难读的词语)

  需要注意的字音:

  少选,汤汤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谁再来读读。不仅读正确,还能读流利。(不错,一字不差)

  4、请你读给同桌听,有错误的马上请你帮他纠正。

  5、文言文啊,不仅要读正确,更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你先试着用上铅笔划一划节奏读一读。

  6、想不想听听老师怎么读,看看你的节奏跟上了没有。

  你来瞧一瞧,你的停顿对了么?赶紧跟着划一划。

  7、请你根据斜线试试读。现在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

  1、读的越来越有味道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是有了。我得考考大家:这篇古文写了谁?(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是什么关系?(知音)

  2、思考:伯牙为何视钟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件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善哉又是何意啊?(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这个善就是好啊,哉是一个感叹词,善哉就是对别人表示赞叹,既然这样,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止好啊这一种方式来赞叹,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真行啊,不错啊,了不起啊,真厉害啊)

  4、妙极了,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理想到了高山,子期就说:好啊,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像泰山一样巍峨。(你理解的非常棒,老师也忍不住对你说一声“善哉”)同样,伯牙志在流水,你们应该也能读懂。

  (心理想到流水,子期说:好啊,就好像流水一样浩荡。)

  5、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钟子期,志在高山,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于是乎你怎样赞叹——(用文中的话来)

  你呢?请你也来赞美一次

  志在流水,你有看到了什么?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文中的话)

  6、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可见他的琴技高超。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高山、流水”,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5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知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有关的故事。

  二、走进故事,体会感情

  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锺子期是一位樵夫。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三、深度思考,理解“知音”

  1、提问:“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锺子期死后,伯牙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

  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锺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细致描述)

  预设: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

  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

  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5、当锺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

  预设:伤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绝望的。这个世上再无明白自己的人,那么所弹奏的乐曲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伯牙绝的不仅仅是琴弦,绝的更是心弦与希望,重回无边的孤寂。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建议配上吴文光的《流水》,在旋律的跌宕起伏中体会伯牙子期相逢之乐与分别之痛。

  四、结合拓展资料,了解“知音”的文化意义

  读一读资料袋中的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畅非常光,很多书上都有记载。后世的人们也会用高山流水和知音来比拟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感情。许多有志之士也会用高山流水来比喻自己心志高洁。


《猛听的金鼓响》教学设计3篇(扩展10)

——车祸猛于虎的作文

车祸猛于虎的作文1

  春节即将到来,回家过年的人越来越多。随着交通压力增大,车祸也多了起来。这几天,电视上不时播出一些关于车祸的新闻。我自认为它只是新闻,并不会影响到我的生活。可是不久,我乘车去江阴时,一场车祸在我身边发生了。

  我坐在靠窗口的座位上,看着路两旁的风景。外面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满心以为,车很快就会到江阴。可是过了一会儿,堵车了。我从车窗里往外面看,发现前面堵了很长的车队。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于是在车子里耐心地等待着。车速慢得像蜗牛,每过几分钟才会移动一两米。最后,干脆停下来,一点都不前进了。我从车窗往前看,发现有警车和急救车的车灯在闪烁。我有些焦急,可是丝毫没有办法。我心想:“莫不是发生什么交通事故了吧。”我问妈妈:“外面怎么啦?”,她也不知道。

  20分钟后,汽车终于慢慢开动了。经过一个狭窄通道时,我发现原来是一辆小汽车撞倒了一辆摩托车后,又撞进了绿化带。摩托车已经严重变形,小汽车的挡风玻璃也全部碎裂。两辆车周围,到处都是玻璃碎屑,还有一滩滩的血迹,可见撞击之惨烈。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我不禁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车祸呢?”车外面,一位交警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酒后驾驶,发生追尾啦。”他那长长的尾音,像是一声叹息。我也不禁长叹一口气:“唉,现在的车主,为什么喝了酒还要开车呢?他们一时贪杯,最终害人害己。”

  据统计,我国交通事故,每天大约700起,造成180人死亡,800多人受伤。每年因为车祸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相当于一次汶川大地震。而每年交通事故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天灾面前,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携手善后;而交通事故这样的人祸,我们却可以努力避免!

  希望交管部门加大酒后驾驶的处罚力度,让那些酒鬼受到法律的严惩,永远失去驾驶资格。希望驾驶员们小心谨慎,珍爱生命。希望所有的旅客都能提高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人人树立安全意识,家家拥有欢乐祥和的春节。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猛听金鼓响 《猛听金鼓响》教学设计3篇 《猛听的金鼓响》教学设计1 猛听得金鼓响教学设计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