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3篇(完整)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3篇(完整)

时间:2023-03-30 20:0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1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3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3篇(完整)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1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②,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③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④。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①总角。它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②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③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④殁(mò):死。

  1.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3分)

  (1)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2)嘉祜二年,始举进士 (3)既葬,而墓碑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3.文中表达了苏轼对范仲淹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1)认为奇特(2)才(3)已经

  2.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3.英雄间的惺惺相惜;敬佩,也有不得见面的遗憾。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2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④。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注释]①总角:代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殁:去世。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轼从旁窃观:_______

  ②始举进士:________

  ③既葬:____________

  ④读之至流涕:______

  2.下面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四人者,人杰也。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窃:偷偷的,暗中

  ②举:考中

  ③既:已经

  ④涕:眼泪

  2.B

  3.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就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

  4.钦佩、仰慕;从他读范仲淹墓碑“至流涕”和对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十分遗憾等可以看出。

  (意对即可)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3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⑤,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12.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二处)

  吾 得 其 为 人 盖 十 有 五 年 而 不 一 见 其 面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鲁人石守道作/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小石潭记》)

  B.先生奇轼言/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魏学洢《核舟记》)

  C.则已私识之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既葬,而墓碑出/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童子何用知之?

  (2)此四人者,人杰也。

  15.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16.下列对文化常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垂髫、总角、加冠、豆蔻”四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一门父子三词客”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为“大苏”。

  C.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二人同处“唐宋八大家”之列。

  D.“嘉祜二年,始举进士”中的`“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殿试”的人;明清时期,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榜眼、探花。

  【答案】12.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13.D

  14.(1)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2)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

  15.钦佩、仰慕;从他读范仲淹墓碑“至流涕”和对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十分遗憾等可以看出。16.A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句子“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的意思是:我知道他的为人,大概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以”分别为“拿,用”和“因为”;B.选项中的“奇”的意思分别为“认为……奇”和“余数”;C.选项中的“私”分别是“私自”和“偏爱”;D.选项中的“既”都是“已经”的意思。故选D。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童子(小孩子)、何(什么)、知(知道)”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此(这)、者……也(表判断)”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体味作者的情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从“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和“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可以看出,苏轼从小就对范仲淹钦佩和仰慕,为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而感到遗憾。据此理解作答。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对*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的考查。在古代,对年龄的称谓有: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据此可知,A项的“‘垂髫、总角、加冠、豆蔻’四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的说法是错误的。故答案为A。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苏轼正是十二三岁的年龄,进入乡下的私塾学习,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塾的老师看。苏轼在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苏轼问先生其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谁,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苏轼说:"(如果)他们是神仙,(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对苏轼说的话感到惊奇,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苏轼,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苏轼中了进士,到了京城,正赶上范仲淹逝世。安葬之后,墓碑立好,苏轼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3篇(扩展1)

——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阅读答案1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④。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注释]①总角:代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殁:去世。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轼从旁窃观:_______

  ②始举进士:________

  ③既葬:____________

  ④读之至流涕:______

  2.下面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四人者,人杰也。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窃:偷偷的`,暗中

  ②举:考中

  ③既:已经

  ④涕:眼泪

  2.B

  3.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就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

  4.钦佩、仰慕;从他读范仲淹墓碑“至流涕”和对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十分遗憾等可以看出。

  (意对即可)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3篇(扩展2)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理解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理解1

  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

  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练习:

  1.解释:

  ①京师

  ②鲁

  ③私

  ④殁

  ⑤既

  ⑥涕

  ⑦盖

  ⑧有

  2.翻译:

  ①童子何用知之?;

  ②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③时虽未尽了。

  3.“吾得其为人”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我知道范公的为人;

  ②我见到范公的为人;

  ③我听说范仲淹的.人品;

  ④我了解范仲淹的为人。

  文化常识:“总角”及其他。

  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替。

  一、垂髫(tiáo)。它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总角。它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上文“轼始总角”,意为苏轼才十来岁。

  三、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四、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五、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六、而立。指男子三十岁。

  七、不惑。指男子四十岁。

  其他还有“知命”、“花甲”、“古稀”等。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3篇(扩展3)

——范仲淹救灾阅读答案

范仲淹救灾阅读答案1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

  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

  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

  ③敖仓:粮仓。

  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B(3分)

  【解析】此題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代词,这/判断动词,是;

  B、都是“很,非常,十分”的意思。

  C、暗地,私自/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D、发放/指被任用;

  所以答案选B。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2)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答案】

  (1)(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

  (2)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每句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汪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作”,新建;“日”,每天:“惟”,只;“晏然”,安宁;“徒”,迁移;“惠”,恩惠。

  3、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请问是那两项措施?(4分)

  【答案】发司农之菜,募民兴利。(4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本题考查的是文中原句,较为简单。

  4、文章结尾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用意何在?(3分)

  【答案】运用侧面描写,描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突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之心。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主旨可知,描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是运用侧面描写突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之心。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3篇(扩展4)

——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10篇

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1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①)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了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②)的,外层是(③)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④);出现晚霞,表示(⑤)。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7、第二段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 )

  A、断定 B、推定 C、推测 D、猜想

  8、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9、文段的第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句中的“还”一词怎样理解?

  10、文段②处应填的颜色是 ,③处应填的颜色是 。

  11、结合文中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出现日晕或月晕就意味着有风雨?

  12、第二段④处填天气状况是 ,⑤处填天气状况是 。

  13、本段中引用的谚语较多,也构成了写作上的鲜明特色,试分析其作用。

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2

  《看云识天气》

  第一部分: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4分)

  ⑴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

  ⑵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

  2、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实说明。(3分)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⑶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3分)

  A、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B、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

  C、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

  D、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

  4、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4分)

  ⑴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⑶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⑷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项,就变成了积雨云。()

  5、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4分)

  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

  6、下面四句中哪句语言风格不同,简要说明。(3分)

  ⑴华的颜色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⑵地球的赤道也不是正圆,而类似椭圆。⑶在太阳和月亮周围,有时会产生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⑷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7、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4分)

  ⑴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一种生活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这个道理。

  ⑵请举出一个与这句名言相符的事实来。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⑴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

  ⑵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①)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了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②)的,外层是(③)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④);出现晚霞,表示(⑤)。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8、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

  9、第一段的结构形式是。(3分)

  10、第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3分)

  11、第一段文字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3分)

  12、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之多,一连用了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3分)

  13、第二段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3分)

  A、断定B、推定C、推测D、猜想

  14、第二段②处应填的颜色是,③处应填的颜色是。(2分)

  15、第二段④处填天气状况是,⑤处填天气状况是。(4分)

  16、……是大风雨的征兆中征兆的意思是。(3分)

  17、第二段文字第一句话的作用是()(3分)

  A、承上启下的过渡句B、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18、第二段文字采用了的说明方法。(3分)

  19、第二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2分)

  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20、《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写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将你积累的关于天气的谚语写出两条。(3分)

  (二)

  白银的妙用

  人类发现和使用银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了。我国考古学者从近年出土的春秋时代的青铜器当中就发现镶嵌在器具表面的金银铜,从汉代古墓中出土的银器已经十分精美,在古代银的最大用处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价--货币。

  银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公元前三百多年,希腊王国皇帝亚历山大带领军队东征时受到热带痢疾的感染,大多数士兵得病死亡,东征被迫终止。但是皇帝和军官却很少染疾,这个谜直到现代才被解开。原来皇旁和军官们的餐具都是用银制造的,而士兵的餐具都是用锡制造的。

  银在水中能分解出极微量的银离子,这种银离子能吸附水中的微生物,使微生物赖以呼吸的酶失去作用从而杀死微生物。银离子的杀菌能力十分惊人,十亿分之几毫克的银就净化1千克水。

  普通的抗生素仅能杀死六种不同的病原体,而含银的抗生素则能杀死650种以上的病原体。所以,人类在两千年前就知道用银片作外科手术的良药,用银煮水治病,银遇到硫化物、砒霜等有毒物质,表面会很快变黑,我国古代法医就懂得用银针验尸法来测定死者是否中毒而死,帮助破了不少谋杀案件。

  银的这种特性如果加以利用,可以预防一些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及某些大地震前,地面均有可能渗出含硫的气体,这种气体会使银器的表面很快变成黑色,从而显示出火山将要爆发,大的地震将要来临的某种征兆。

  银还是一种可为人类食用的金属,在我国和印度均有银箔包裹食品和药丸服用的记载。同时银还是某些生物的食物。据我国古籍《天香楼外史》记载:古时有一个妇人藏了150两私银。有一天她开箱查看藏银,银竟不翼而飞,妇人大吃一惊,怀疑被人盗走,一时弄得全家人心惶惶,后来再开箱寻找,只见一大堆白蚁正团团集在一起,吃着残存的银粒,妇人一气之下把白蚁投入炉中,以解心头之恨,火烧蚁死,白银复生,一称恰好150两。

  21、文中写了白银的妙用有哪些:(3分)

  22、文中最能体现白银杀菌能力很强的2个句子是:(3分)

  23、文中加点的这种特性指的是:(3分)

  24、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3分)

  25、找出文段中阐释希腊士兵染疾死亡的真正原因。(4分)

  26、写出末段的中心句,并说明此段的支撑方式。(3分)

  (三)

  地球的外衣--大气

  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层空气好像地球的外衣,在科学上叫大气层。

  大气层非常厚,在靠近海面的地方十分稠密,越往高越稀薄,在海拔6到7公里的地方,空气的密度就减少了一半;在500公里的高度,大气已经十分稀薄。

  大气层可以分成好几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特点。

  紧贴地面的一层叫对流层,大约11公里,这一层的空气最稠密,总重量占全部大气重量的四分之三还要多。在这一层里,离地面越高空气温度越低,每升高一公里,温度差产多下降摄氏六点五度,低处热,热空气就往上升;高处冷,冷空气就往下降,这就形成了对流,所以这层空气叫对流层。

  空气对流就形成了风。再说,对流层里有大量的小蒸气和灰尘之类的微粒,因而会形成云、雾、雨、雪。刮风下雨是对流层经常发生的现象。

  对流层以上是*流层。这一层的顶部离地面大约80公里。在*流层里,高层和低层的大气温度几乎没有变化,差不多都是摄氏零下五十六度,因而空气没有上下方向的对流,所以叫*流层。由于*流层里的水蒸气非常少,没有云雨等现象,所以适宜飞机飞行。

  从*流层往上,直到800至1000公里的高处,是电离层。这里的空气受到宇宙射线和阳光紫外线的强烈照射,分子被电离成带电荷的离子,所以叫电离层。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给无线电通讯带来好处。电波沿地面只能传播100公里远,通过电离层反射回来,可以传送2000公里外,晚上,我们能听到远方的电台广播就是这个原因。

  电离层还会产生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就是极光。极光是太阳射来的电子流跟电离层中稀薄的气体分子猛烈冲击引起的发光现象。电子流受地球磁场的影响,总是偏向地球南北两极,所以极光都发生在两极地带。

  在电离层以上是扩展层,因为这里离地球很远,地球的引力非常小,空气分子就经常逃离散到星际空间去,所以叫扩展层。扩展层并没有明显的边缘,几乎延伸到了3000公里以外,从这里逐渐过渡到宇宙空间。

  大气层实在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的外衣。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

  地球有了这件外衣,白天的阳光才不会把地面晒得太热,夜晚太阳落山以后,才不会变得过冷,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这件外衣还象一件盔甲,可以抵挡陨石和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我们的安全。大气层真是一件宝衣啊!

  27.什么叫大气?什么叫极光?请根据文章内容分别给二者各下个定义。(4分)

  ①大气是

  ②极光是

  28.简述大气层和大气层中的*流层的主要特点。(4分)

  ①大气层的主要特点是(不超过10个字)。

  ②*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不超过10个字)。

  29.大气层大体上分为四层,最后一层的名称叫。这四层是按顺序来说明的。(2分)

  30.对流层中刮风下雨是经常的事,其原因:(4分)

  ①

  ②

  31.大气层对地球的作用,除大气里的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一项外,还有两项作用,它们是:①;②。(每项表达不得超过20个字)(4分)

  (参考答案在下页)

  答案

  1、⑴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⑵预先露出来的迹象。2、⑴生动说明⑵*实说明⑶生动说明3、C4、⑴打比方⑵打比方⑶引用、作诠释⑷摹状貌5、⑴本体:云;喻体:招牌;相似点:都有标志作用⑵本体:卷云;喻体:羽毛、绫纱;相似点:颜色、动态;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喻体能够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6、第四句,语言比较生动,其他的语言较*实。7、⑴一个人在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或: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就会像一只没有装东西的空口袋一样,不能自立。⑵略,符合要求即可8、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密切,看云可以识天气。9、总--分--总10、比喻、排比、对比11、生动、形象,既准确又具体。12、准确具体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云的各种形态。13、C14、红色;紫色15、阴雨天气就要到来;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16、征候,先兆17、B18、举例子、作诠释、引用19、A20、略21、装饰、铸器、杀菌、防灾、食用。22、①千亿分之几毫克的银就能净化1千克水;②普通的抗生素仅能杀死6种不同的病原体而含银的抗生素,则能杀死650种以上的病原体。23、银遇到硫化物、砒霜等有毒物质表面很快就会变黑。24、作比较、举例子、列数据、作引用25、士兵的餐具不具有杀菌能力。26、白银是一种可为人类和某些生物食用的金属;举例支撑。27、①大气是包围着地球的气体;②极光是太阳射来的电子流跟电离层中稀薄的气体分子猛烈冲击引起的发光现象。28、①空气越往高处越稀薄(或空气低浓度高);②空气向水*方向流动。29、扩散层;空间(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空气由浓到稀)30、①对流层中温度下高上低,空气对流而成风;②对流层中有大量水蒸气和尘土之类微粒,遇冷而成云、雾、雨、电。31、①调节地球昼夜温差,使之适于人类生存;②为地球抵挡陨石、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

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3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 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12、为什么说云是天气的招牌(2分)

  13、文中带点的“经验”是指什么? (2分)

  14、选文用“美丽”和“ _______”,“白云朵朵”和“___ ____”相对比,说明云“__ ”的特点。(2分)

  15、各种云具有什么特点?(1分)

  16、根据云的不同特点,给下面的云各写一个比喻句。(3分)

  (1)卷云:

  (2)积云 :

  (3)层云:

  阅读答案

  12、因为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3、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密的云,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14、阴森 乌云密布 变化无常

  15、美丽、能预测天气

  16、(略)

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看云识天气

  ①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②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小题1:、文中的说明顺序是( ). (1分)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C、总-分-总顺序

  小题2:.写出本段文字的中心句。 (2分)

  小题3:.文中“往往”和“常常”去掉行不行?为什么?(3分)

  小题4:.文中省略号前一组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__”来说明的,省略号后两个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__”来说明的。(4分)

  小题5:.“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招牌”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6:.《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写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将你积累的关于天气的谚语写出两条。(一条课文内,一条课文外)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1分)

  小题1: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原题)(2分)

  小题1:不行,用“往往”和“常常”让我们更觉得有准确性,而且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况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3分)

  小题1: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变题)(4分)

  小题1: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 ;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原题)(4分)

  小题1:课内(略) 课外示例: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见导学59页)(4分)

  小题1:此题的选项C应该为“逻辑顺序”,总分总是说明文的一种组织结构。

  小题2:说明文的中心句,一般是第一句话。或者是最后一句话。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此类型的题目出现在说明文中一般是否定的,理由要从说明文语言特点方面考虑。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小题4:此题的就在上下文中,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短文。把握关键词。

  小题5:此题考查学生个别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首先要知道词语的本义,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小题6: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不唯一,但注意要求:一条课文内,一条课文外。

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5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接着,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新的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出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冰雹或者龙卷风。

  1.选文中没有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诠释 B.作比较 C.分类别 D. 打比方

  2.对(3)(4)小节说明的中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B.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C. 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D. 卷层云、高层云、积云、积雨云的演变过程。

  3.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表示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

  B.“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一句意在说明卷云的特点“很薄”。

  C.第(2)节的说明结构是先分后总。

  D.“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是从形态的角度说明积云的特点,“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是从位置的角度说明积云的特点。

  4.对第(2)小节的说明顺序归纳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主到次,从少到多。 B.从高到低,从稀到密。

  C.从主到次,从稀到密。 D.从高到低,从少到多。

  1、B

  2、B

  3、C

  4 、D

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6

  ①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②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③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④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⑤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看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15.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答:

  16.阅读第⑤段,说说介绍了哪几种云?(2分)

  答:

  17.文中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说说它的作用。(3分)

  答:

  18.文中介绍的云,预示了哪几种天气情况。(3分)

  答:

  [参考答案]

  15.参考答案: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或者:看云识天气。

  16.答案:积云、积雨云。

  17.参考答案:打比方。(1分)通过打比方,将云比作羽毛、羊群、鱼鳞等具体可感的事物,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云姿态万千的特点。(2分)

  18.答案:晴天;雨雪天;(雷)暴雨天。

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7

  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接着,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珑不清。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新的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1.下面词语中得“薄”,与选文中“一层薄云”中得“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薄板

  B.淡薄

  C.薄弱

  D.薄暮

  2.选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这个错别字所在的一项是()

  A.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

  B.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C.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珑不清

  D.雨雪也就降临了

  3.选文中写云层由“卷层云”到“高层云”再到“雨层云”,其变化的特点是()

  A.越来越低,越来越薄

  B.越来越高,越来越厚

  C.越来越低,越来越厚

  D.越来越高,越来越薄

  4.对下面句中加粗的“往往”一词表达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一定要下雨或下雨。

  B.意在说明大多数情况下会下雨或下雪

  C.意在说明以往是一定会下雨或下雪的。

  D.强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下雨或下雪。

  参考答案:

  1.A

  2.C

  3.C

  4.B

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8

  篇一:看云识天气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科普文(说明文)及特点;

  2.学会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

  3.通过学习懂得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4. 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学习重点: 1.了解科普文(说明文)及特点;

  2. 通过学习懂得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3.学习运用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做p164 一、二、三 题 2、阅读课文

  3、掌握p166—167 30个生词 4、作者简介:

  朱泳燚 (yi)1959至今,已在中央和省级以外国外专业刊物发表教学经验总结、教学研究论.文和语言研究论文200多篇;出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表达》、《科学小论文写作》两本,专著、合著多种。语文专著《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多次在本省和全国获奖。 5、 说明文(科普文)知识:

  (1) 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2) 说明文有哪些说明方法?

  2、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作用:有助于把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事理说得具体、明白。 (3) 列数字:用一些数字来进行说明的方法。

  作用: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可以科学地、精确地说明事物。

  (3)分类别: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类,然后逐类加以说

  明。作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使人容易领会,便于认识等。 (4)作比较: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作用:可以更好地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 (5) 打比方:把此事物比做彼事物的方法。

  作用:可以使陌生的变得熟悉,抽象的变得具体,深奥的变得浅显,也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6) 列图表:用示意图、表格、插图等来帮助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方法。

  作用:加强直观性,使人一目了然,提高说明效果。

  (7) 摹状貌:摹写事物的形状、体貌。 作用: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

  (8)下定义: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指出事物的性质特点,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使读者对事物有明确的概念。

  (9) 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方法。

  (10)引资料(文献资料;名人语录;诗词、谚语、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

  内容、目的不同,引用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增强说明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增强说明的权威性;增强说明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文章显得更富文采。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两者的模式大致是“……是……”,判断时看“是” 字前后的话能否调换,能调换,下定义;不能调换,是作诠释。

  摹状貌,不是修辞,虽然也强调相似,但更多的是说明趋势,状态具有什么特征,无本体与喻体。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如:《*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3)说明文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

  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4)说明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

  (5)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内容上的科学性;结构上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

  (6)说明文的分类:

  二、导入本课:

  1、阅读课文听录音。

  2、看视频。

  3、熟悉讲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三、学生熟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熟悉课文填下表:

  表一:学习、完成晴天云简表。

  表二:学习,完成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表三:读第六段,学习完成云的光彩简表: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这8种云的?

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8分)

  ①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现在,请你把目光投向天空,看看那飘浮的云彩,这大自然的文字,这天气的“招牌”,该怎么解读?

  ②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③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④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接着,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新的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选自《看云识天气》,有删改)

  小题1:第④节文字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了各类云?(2分)

  小题2:文中使用“你”“我们”这样的称谓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2分)

  小题3: 比较文中画线的句子和《百度百科》对“高积云”的不同说明,结合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分析它们的语言特点、表达效果有何不同。(4分)

  【甲】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看云识天气》)

  【乙】高积云:云块较小,轮廓分明,薄的云块呈白色,能见日月轮廓,厚的云块呈暗灰色,日月轮廓分辨不清。大多数云块的视角宽度在1°——5°。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由薄到厚(由高到低)。

  小题2:(2分) 使用“你”“我们”,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1分),使文章的表达更加亲切、自然(1分)。

  小题3:(4分)甲段文字语言生动,运用打比方(作比喻)的说明方法,把高积云介绍得更生动、更形象(“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通俗易懂,富于情趣,增添文采”或“除介绍知识外,还给人以趣味性”等)。(2分,说明方法1分,语言特点、表达效果1分)乙段文字语言*实,通过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高积云的特点说明得更加清晰、准确、科学。(2分,说明方法1分,语言特点、表达效果1分)

  1、考查学生对说明文顺序的掌握。第四自然段中依次介绍了卷层云、高层云和雨层云。卷层云是很薄的一层云,高层云很厚,雨层云更厚;故是按照由薄到厚的顺序介绍的。

  2、学生对人称使用的作用的考查。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可以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文章的表达亲切、自然。

  3、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特点的掌握。甲文字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高积云介绍得更生动、更形象。而乙文字的语言较朴实过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高积云的特点说明得更加清晰、准确、科学。

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10

  《看云识天气》(9分)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小题1:仔细阅读选文,你会找出能够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内容的一句话。请你把这句话写到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认真阅读选文,找出作者说明晕和华的语句,比较一下这两处语句,你会发现它们在外观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把你的发现写到下面指定位置上。(3分)

  (1分)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读过这段选文,你掌握了许多判断天气发展趋势的知识。夏季黄昏,一场雷阵雨过后,你开始观察当时的天气现象。假如你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到了彩虹、月亮周围的彩色光环,请你说一说,天气趋势将如何发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在课堂讨论中,有的同学提出:现在听天气预报很方便,我们没有必要再去看云识天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句

  小题1:同:都是彩色光环

  异:颜色排列不同:晕:里红外紫,华则相反; 晕大华小

  小题1:傍晚观测到彩虹在东方,预示天气不会下雨。晚上又观测到月亮周围有光环,如是月晕,则明天午时会有风。

  小题1:略

  1、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文章是按照总-分的形式概述的,第一句是总,后面是分。故文章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可以根据晕和华的定义去区分。晕是出现在太阳和月亮周围的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而华是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故它们的相同点都是彩色光环,不同点是晕是里面是红的,外面是紫的;而华是里面是紫的,外面是红的,而且比晕小。

  3、此题可以根据选文后面几句话回答。夏季黄昏就是傍晚,,则可以根据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傍晚观测到彩虹在东方可以判断预示将不会有雨;晚上月亮周围有彩色光环,说明是月晕,则可以根据文章中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说明明天将会有大风雨。

  4、此题可以各抒己见。不同意则可以根据天气变化无常来说明,看云识天气可以准确的判断天气的情况,而天气预报有时会不准确等。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3篇(扩展5)

——《春晚》阅读答案3篇

《春晚》阅读答案1

  郡圃春晚

  韩琦①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②堂堂。

  注:①韩琦一生以天下为己任,这是诗人晚年闲置相州时的作品。②堂堂:公然地。毫无顾及地。

  (1)诗的颔联中又、还有何表达作用?(3分)

  (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愁的内涵。(4分)

  参考答案

  (1)前以尽日有时加以修饰,紧扣诗句中的闲字,表现景物的不断重复、单调可厌,(1分)表达出诗人心境的烦闷、孤寂。(2分)(或答:又、还,表现花鸟由飞而歇,先见后藏,突出了景物的衰飒、寂寞,体现了诗人心境的烦闷、孤寂。)

  (2)春水满塘,春花坠地,浩荡春光正堂堂逝去,有伤春之愁;(2分)诗人桑榆晚景,因病戒酒,终日闲置,是一种难耐的折磨。

  【解析】

  (1)试题分析: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即现)还藏。尽日,这是根据当时的观察作出的推论,从中隐隐可见诗人的闲愁。在用字遣词上,又、还,亦意在表现景物的不断重复,单调可厌,从而展示出诗人心境的烦闷、孤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诗的最后一句,诗人用力点破这万愁的由来:三月去堂堂。这既是实写春水满塘、春花堕地,浩荡春光正堂堂逝去;同时,它又是虚拟,比喻诗人桑榆晚景,沉疴在身,这是愁的根源,自然界春天的逝去不过是愁的触媒。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

  宋代不设郡,但习惯仍称州为郡,故州中公署后的园圃亦称郡圃。韩琦晚年既老且病,连一般的公务也应付不了,只能终日闲居;这种生活,对于以天下为己任的韩琦来说,是一种难耐的折磨。而当他对着郡圃的一派暮春景色时,感物生情,这种愁情更抑制不住。因此,前半首就从这些景物着笔,但并非简单罗列,而是融合了诗人不断变化的情绪,表现出深厚的功力。

  溶溶春水满方塘,一个满字,活画出春水方生的气象。当此碧波*岸、春深如海之际,诗人本应开口一笑,愁苦俱忘。但突然之间,微风送来几缕淡淡的清香,诗人敏感地知道:这是春花正在随风飘堕。芳时难留,烟景不再,该送春了。诗人目光所对是自然界的落花,心中所思则是生命的凋谢,于是悲从中来。但妙在诗人并不将这种愁情一泻无余,而是极为含蓄,暗寓于景物描写之中: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即现)还藏。尽日,这是根据当时的观察作出的推论,从中隐隐可见诗人的.闲愁。在用字遣词上,又、还,亦意在表现景物的不断重复,单调可厌,从而展示出诗人心境的烦闷、孤寂。

  第三联由景及人,关键在一个闲(静也是闲的意思)。韩琦本来是不闲的,他一向在朝廷或边关任职,政事繁剧,军务倥偬;当身染重病之后,为了调养,才申请回到故乡相州任职,因为这里是内地,要闲得多。后来病情加重,更是终日闲居了。但结果,沉疴不为闲来减,希望落空了;不仅如此,还因为过于闲散却又不甘闲散,既有生理的痛苦,又有精神的苦闷,更觉得时间难熬。所以,流景(即时光)知从静处长在字面上和上句是对偶,但意义并非*列,而是递进一层,抒写他的伤感。

  最后一联直抒无可奈何的春愁。古人称酒为酒兵,谓酒能消愁,如同兵能克敌。说欲战,就暗含这个比喻在内。愁本不可数,加以万字,突出愁多,战字则从反面衬出愁多。愁情既如是之甚,诗人想借酒一浇,无奈因病戒酒,连这也不能做到。于是,一切防守的力量尽失,只好任凭万愁进攻了。

  诗的最后一句,诗人用力点破这万愁的由来:三月去堂堂。这既是实写春水满塘、春花堕地,浩荡春光正堂堂逝去;同时,它又是虚拟,比喻诗人桑榆晚景,沉疴在身,这是愁的根源,自然界春天的逝去不过是愁的触媒。诗用五个字将这两层丰富的内容融为一体,所以极有分量;唯其如此,可堪二字才益显沉重,情调衰飒,诗人不胜其悲。

《春晚》阅读答案2

  春晚山庄率题二首(其一)

  卢照邻

  顾步三春晚,田园四望通。

  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

  竹懒偏宜水,花狂不待风。

  唯馀诗酒意,当了一生中。

  1.诗歌的第二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第二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日里昆虫活动的状态:吐丝的蚕儿自由自在地爬行,飞舞嬉戏的蝴蝶停歇在草丛间。一个惹字,一个乱字,生动地展现了春日里小动物活跃、繁忙又各得其所的自在场面。(意对即可)

  2.诗歌最后一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赋诗离不开酒,并决心以此终了自己的一生,表达了诗人面对逍遥自在各得其所的万物,却因自己怀才不遇,而产生伤感与失落之情。(意对即可)

  阅读练习二:

  1.本诗颔联中哪两个字比较传神?请简要赏析。(5分)

  2.诗歌最后一联,将唯馀诗酒意,改为余亦诗酒意,诗人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否一样?(6分)

  参考答案

  1.①惹字和乱字(1分)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了春日里昆虫活动的状态:惹字描写吐丝的蚕儿自由自在地爬行(1分), 乱字描绘了飞舞嬉戏的蝴蝶停歇在草丛间(1分)。③一个惹字,一个乱字,生动地展现了春日里小动物活跃、繁忙又各得其所的自在场面。(1分) (意对即可)

  2.不同。(1分)用唯馀诗酒意,尾联指只有诗人饮酒赋诗,并决心以此终了自己的一生,表达了诗人面对逍遥自在各得其所的万物,却因自己怀才不 遇,而产生伤感与失落之情。(3分)用余亦诗酒意,却指诗人甘心诗酒一生,表达的是诗人面对逍遥自在各得其所的万物的羡慕与向往之情。(2分)

  赏析:

  诗的头两句顾步三春晚,点明正是暮春三月,诗人不正面刻划春天的美丽,而用顾步两字,似乎春亦有灵性,顾影自怜,不忍离去,两个字将春天刻划得栩栩如生,新颖逼真。次句田园四望通,放眼四望,通达辽阔。这质朴的诗句,简洁地勾勒出一个*坦、畅达的山村背景。这种幽远宁静的小山村,最是为诗人们向往的。

  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写的是昆虫活动的状态:那浮游的丝缕悬挂在树间,吐丝的蚕儿自由自在地爬行。那飞舞嬉戏的蝴蝶逍遥地停歇在草丛间,无拘无束。一个惹字、一个乱字,拟人化地表现出那些小动物的活跃、繁忙,而又各得其所的自在场面。这几句具体描写山村风光。竹懒偏宜水,花狂不待风,写的是植物的绚丽多彩的姿态。那慵懒的修竹在绿水旁舒展,那狂放的花心如痴如醉。懒字、 狂字,生动地表现了竹、花的繁茂与恣肆。这里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奇花异草、珍禽异兽,而只是山村常见的虫蝶竹花。诗人却将它们刻划得精灵可爱。

  这四句诗紧扣春晚,将山村生机勃勃、恣态万千、逍遥自在的田园风光美。

  面对自然美景,多愁善感的诗人却发出了迟暮的感慨:唯余诗酒意,当了一生中。诗人赋诗离不开酒,当了二字抒发心中愤懑之情。诗人在《释疾文序》里曾说:先朝(高宗)好吏,予方学于孔、墨;今上(武则天)好法,予晚受乎老、庄。彼圆凿而方枘,吾知龃龉而无当。..故吾甘栖栖以赴蜀,分默默以从梁。万物都逍遥自在各得其所,诗人却怀才不遇,未能展其志,这当然令人感伤与失落了。

《春晚》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简要概括“半山春晚” 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鸟鸣山幽,环境恬静。

  (2)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用突然传来清脆悦耳鸟声,突出了幽静,流露出诗人闲适中的喜悦。 (意对即可)

  附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王安石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陈衍说起二句本于唐人“绿阴清润似花时”,但安石的两句含义却深厚得多,感情色彩浓烈得多,韵味也胜过许多。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没有这个“酬”字,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若无此二字,诗人的达观,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了。

  春风慷慨赐与清阴,诗人于是尽情去欣赏。所以三、四句以“清阴”为本,稍作敷展。“翳翳”,是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交交”,则是形容树木相互覆盖交加的样子。只见那小路沿着山坡在茂密的树林中蜿蜒曲折,伸向远处,一片静谧,在葱茏的深处,园屋隐约可见。这两句写静,略有唐人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风味。然而常建的诗是禅寂之静,此诗用了“翳翳”、“交交”,显得更有生意。

  五六句笔锋一转,顺势推出主体形象。床敷,即安置坐具,杖履,指扶杖漫步。二句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来刻画半山园主人的风神。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两者虽是一静一动,但同样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

  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过,留下一片“好音”。这两句极富韵味。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颙曾隐居于此。此时的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声鸟鸣,偶尔来慰其岑寂。诗人在*夷冲淡的外表下,怀孤往之志、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显示于言外。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3篇(扩展6)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3篇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一10题。(9分)

  飞鸽传书,老马识途。人类很早就已经意识到,很多动物具有出类拔萃的导向能力,纵使万水千山,无论阴晴雨雪,这些神奇的动物总能知道路在何方。人类当中也不乏这样的认路高手,它们的脑海中似乎嵌入了 GPS”,怎样都不会迷失方向。

  它们是怎样做到不迷路的呢?早在20世纪SO年代,科学家们就通过对一些脑外伤患者的研究了解到,建立记忆的过程和大脑中一块被称为“海马”的脑区密切相关。实验也佐证了这样的观点:我们知道,像老鼠之类整天在错综复杂的洞穴中穿行的动物,天生就拥有极为强大的导向能力,然而如果科学家人为地去切除大鼠或小鼠大脑中的海马,它们也会一下子变成“迷途的老鼠”。

  1971年,伦敦大学学院的约翰·奥基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先在大鼠的海马中植入了一个记录电极,然后将大鼠放置在一个空旷的房间中让其自由活动,发现了构成记忆体系的第一组成部分。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们在纷乱错杂的神经信号中分离出了一组独特的信号,而这组独特的信号则来自一类以发放电信号方式实现功能的独特的神经元。奥基夫将这类神经元命名为“位置细胞”。位置细胞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的活跃程度只和大鼠所处的位置有关系:当大鼠待在某个特定区域时,某几个特定的位置细胞就会变得特别活跃;而当大鼠跑到另一个区域时,就会有另外一批位置细胞活跃起来。虽然位置细胞的总数量并不算很多,但是他们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包含海量的信息。每种特定的位置细胞的组合对应一个特定的区域,当大鼠进入这个区域时,该组合的位置细胞就会活跃。

  在奥基夫对位置细胞超过30年的研究中,他们了解到位置细胞能够和海马中其他的细胞合作,将那些来自大鼠感觉器官当时所处环境的特征信息,与过往记录到的不同位置的特征信息加以比对,通过这种方法,大脑将特定的特征信息与特定的空间位置联系起来,形成了空间位置记忆。位置细胞在空间位置记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如果用某些实验方法杀死大鼠脑中的位置细胞而保留别的细胞,那么这只大鼠的空间位置记忆就会受损但不会影响到其他的记忆。

  和别的记忆一样,这种空间位置记忆既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遗忘,也可以通过反复训练来加强,乃至终身保留、但是这种记忆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拥有一定的可塑性:当环境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时,这些记忆也可以根据环境改变作出一定的修正,这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能在周遭环境不断变化时,依然可以准确地记住那些地点。

  “我们知道自己的位置,但我们想去另一个地方,还需要相对的空间位置关系”。20xx年,一对科学家夫妇另辟蹊径,把主要研究对象从海马体转移到与海马体联系最紧密的“内嗅皮层”,发现了“内嗅皮层”中存在着一种“网格细胞”,这些细胞在空间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了“坐标轴”作用,从而使大脑可以回答“从哪里出发”的问题,并知道“要到哪儿去”这些发现使他们与奥基夫共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8.下列对文中“位置细胞”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是一些动物形成空间位置记忆的独特的神经元。

  B.它活跃的程度只和一些动物所处的空间位置相关

  C.是一些动物大脑中专门用以导航的神经细胞。

  D.它总数有限但用不同组合方式能包含海量信息。

  9.下列说法符会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将大脑“海马”中的位置细胞切除,老马识途、飞鸽传书就不一定会出现,人将可能会变成路盲。

  B.凭借感官收集的环境信息,位置细胞就可以将它们与过往信息比对、联系,进而形成空间位置记忆。

  C.空间位置记忆可以随时间推移而遗忘,也可以通过训练而加强,这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D.“网格细胞”的发现,弥补了对“位置细胞”研究的缺陷,从而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10.简要概括科学家破解“飞鸽传书,老马识途”秘密的两大成果。(3分)

  参考答案:

  8.C 9.A

  10.破解空间位置记忆机制,发现起“空间坐标”作用的“网格细胞”。(3分。写出一点2分,两点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2

  管仲、隰朋①从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有水③。”乃掘,遂得水。

  注:①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指孤竹园,在今河北卢龙。③蚁壤一寸而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的高出土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便有水。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2分)

  (1)从桓公伐孤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春往冬返,迷途失道。

  【小题3】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2分)

  答案

  【小题1】(1)攻打

  (2)(山的)南面

  【小题2】春天出征冬天返回,(可是在返回途中)迷失了道路。

  【小题3】老马识途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伐”古今异义,这里是“攻打”。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这里注意关键词“往”“返”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学生根据理解归纳出流行成语。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3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的意思。(4分)

  从桓公伐孤竹 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遂得道 不亦过乎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3分)

  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小题3】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3分)

  答案

  【小题1】遂:于是 伐:攻打 师:学习,以…为师,向…学习 过:过错

  【小题2】春天去,冬天回,迷失了道路。

  【小题3】要学会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或*常的经验,要加以应用等。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3篇(扩展7)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 (菁选2篇)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3-5题。(11分)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3.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

  3. 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①吃 ②往往,总是 (4分)

  4.①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以”、“已任”各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共3分)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妻子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共2分)

  5.岳阳楼记 揭示主题(各1分,共2分)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2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①啖粥而读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____________

  ③食不给__________

  ④乃至被谗受贬____________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一项目是

  [ ]

  A、以中有足乐者

  B、辄以水沃面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先帝不以臣卑鄙

  4、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吃

  ②往往,总是

  ③供应

  ④ 说别人坏话

  2、B

  3、B

  4、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5、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意对即可)

  6、揭示主题。(意对即可)

推荐访问:苏轼 答案 范仲淹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3篇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1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100字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