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要有一双发现美眼睛(4篇)(范文推荐)

要有一双发现美眼睛(4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5-28 09:1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要有一双发现美眼睛(4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要有一双发现美眼睛(4篇)(范文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篇一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六年二班 陈嘉辉

今天,我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今年的主题是——美就在你身边。

纪伯伦说过“我们活着只为的是去发现美,其他的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 是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美的世界。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美,是金色的;
傍晚的最后一抹晚霞,美,是橘色的;
夜晚的一片月光,美,是金黄的……

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美,其实无处不在。

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发现坚持之美。

奥运冠军叶诗文,焦刘洋上台了。大家都知道,她们在伦敦奥运会上用惊人的速度震惊了世界,创造出新的世界纪录。

可谁知道,她们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焦刘洋说,她练了十五年,平均每天要游一万米!在这十五年里,她一定想过放弃,想过退出,彷徨过,犹豫过,但最终她坚持了下来,才取得了成功。

就拿我自己说吧,以前我写的字很不漂亮,我曾一度认为,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改变了。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怀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书法班,经过日复一日的练习,现在我的字大有长进。

一直以来,我相信,成功只属于少数人,但练完书法后,我发现,只要坚持,我们都可以成功!

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发现奉献之美。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获取多少,而在于他奉献多少。” 这些故事中,最让我触动的就是“最美司机“吴斌的故事。他是一个普通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开着普通的大巴车,做了一件极不普通的事。

那天,吴斌正在开车,一切都很平静,11时39分24秒,之后的一分钟,是让所有中国人悲哀的一分钟,也是让所有中国人感动的一分钟。一块重达7斤的重物打碎了玻璃,砸在了吴斌的腹部。肝脏瞬间粉碎。他当时一定很痛,但他在第一时间控制了方向——踩住刹车——拉手刹,最后还不忘开警示灯警示后车,这样娴熟的动作,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受重伤的人做的。

是什么让他这样做的?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信仰!这是一个普通的大巴车司机的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保护车上24名乘客,他的信仰就是责任!

他当时完全可以紧急刹车,也许能保住生命,但他的潜意识没有让他这么做。他为了24名乘客,为了他的信仰,奉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

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留心观察身边的美,那时你会发现——美就在你身边!

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篇二

给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赏识你的孩子》读后感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读了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我深有感触,在孩子身上我们是不是同样缺失了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周弘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利用传统教育中赏识的巨大能量,把女儿周婷婷由一个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他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赏识教育的概念。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
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它能重塑孩子的健康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

文中有这样一段使我感触颇深:他的女儿七岁刚接触应用题时,有一次,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爸爸满怀深情的对女儿说:“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第一次居然就作对了一道。”女儿这时露出了喜悦的表情,她还想进一步证明自己。就说:“爸爸,你小时侯会不会做?”爸爸说:“我肯定不会做象你这个年龄,这么难得应用题,爸爸连碰都不敢碰。”女儿顿时信心倍增,仿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自由的翱翔在数学知识的天空里,仅用三年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

读到这里不由得使我想到,换了其他家长“十道题只做对一道时”可能两记耳光早就过去了。错一道应用题还情有可原,错九道那就不可饶恕。而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孩子哭大人叫,乱作一团。什么也干不下去。更无从谈孩子会喜欢数学,成绩优异。对数学不反感就已经不错了。

是呀,仔细回想起来,我们的小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我们对他的第一声妈妈爸爸满怀激动;
对他的蹒跚学步感到了惊奇;
对他认识了新的事物充满了希望。

可是曾几何时,同别的孩子对比,我们对自己孩子的要求就变了,不满、焦躁、失望,恨不得揠苗助长,恨不得一夜成名。而孩子在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情中变的悲观、小心,孩子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做都达不到家长的要求,自己做什么都是失败的。久而久之孩子变的自暴自弃、叛逆反抗。殊不知正式家长们精神上的苛求和生活上的溺爱损毁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自信心。

我始终认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带给孩子的不是课堂上的知识,而是让他感性的认知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想象力、充满了真

善美。我们要教给孩子勇敢、自信、真爱、责任这些美好的品格,让孩子获得足以受用一生的优秀品质。

赏识教育的本源是爱,我们的孩子对事物有自己眼光,自己的认知。我们得教育更需要赏识,如果我们都能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用正确的方式指出和改正孩子的缺点,那我们的孩子或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行”,“你真棒”,在鼓励下,许许多多的孩子在快乐中改变,在快乐中成长。

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孩子从不缺少优秀的品质、成长的潜力,缺少的是我们的激励、我们的扶持。作为一个家长,当你彻底改变心态,更积极、更正面地看待生活、看待人和事物,我们就不会被生活的挫折及痛苦所困住,而能从容淡定的面对人生。要知道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比的不是谁跑的最早、最快,而是看谁能跑的最远、最久,坚持到最后才是胜利。

此书真是值得家长们细细品味,用心咀嚼,希望以后能够藉由赏识,多多欣赏、了解、体会孩子们的感受,不要妄下断语而伤害到孩子。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只要用心赏识,可以发现金亮耀眼的宝石,也能找到更灿烂的阳光。

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篇三

如何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卢龙县潘庄中学

王玉凤

世界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学会认识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能看到初升太阳的美,盛开的鲜花是美的,开屏的孔雀是美的„„五岳之尊的泰山是美的,湛蓝的大海是美的,奔腾的黄河是美的„„春天的细雨是美的,夏季的月夜是美的,冬日的银雪是美的„„但是要发现枯黄的秋草是美的,古朴的老屋是美的,扫马路的工人是美的,满脸皱纹的老人是美的,就太不容易了。对于前者,我们自然地就能感受到美;
而对后者,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美的存在,无法发现美。

所以培养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作画的突破口,更是学生作画的源泉。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能敞开心胸地感受美、灵动地创造美。

怎样使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呢?人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认识事物进行联想的。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美的能力,要从他们思维的特点出发,从一花一木,一山一水入手,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方法引导。

第一步让学生认识自然界外部的特征美,拿颜色美来说,自然界中可谓是五光十色。红玫瑰、黄菊花、粉杜鹃、白水仙、争奇斗妍,媚态百生。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装扮自己,金龟子金光闪烁,红蜻蜓通透鲜红,大熊猫黑白分明,孔雀开屏更是灿烂夺目。春日带学生到附近的桃林口、刘家口、马鞍山、尖山槐去写生,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为教材,给学生讲解颜色的种类特点,相互的关系,以及各种颜色构成的自然画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提高学生感受自然美的能力。自然界形态美也极其丰富:巍峨的山峰,挺拔的青松,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
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以锐不可挡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使学生在自然界各处独具一格的形态美中吸取美的营养。

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因为观察是创造美的前提。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曾举过一个例子:对于园里那一棵古松,在木材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眼里,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在木材商看来,它不过是一棵做某事价值多少钱的木料;
在植物学家眼里,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然而画家却认为它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树。接下来三个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木材商在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植物学家马上就会想到要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而画家却只是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我赞同三者眼中对古松的不同状态和不同定位,我更推画家去感受松树的个性、体味松树的品格和趣味、挖掘松树不被他人察觉的美学价值。

要使学生真正学会欣赏自然、提高审美能力,在身临其境获得丰富感性认识的同时,还要给予必要的知识,使他们的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阶段。

运用知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可从多方面入手。比如:对建筑美的欣赏,建筑艺术历来被称做“凝固的音乐”。那些造型精巧、风格多样的古今中外建筑,以其巧夺天工而被世人赞叹,我国是建筑艺术驰名世界的国家,在辽阔的国土上,有数不胜数宫殿、寺院、石碑、桥、塔、亭、台、楼、阁、轩、廊,像明珠一样灿烂夺目。在观赏时,先让学生看到建筑物的全貌,讲解建筑物的布局、功能、结构、色彩、造型上的特点,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代建筑宏伟、气势的美。有的古代建筑和风景胜地还有动人的神话传说,让学生了解这些故事和传说,既可增长知识,又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审美更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用知识启迪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全面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首先要抓住整体性。学生的观察一般都不细致,常常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这样怎么能发现美呢?为了培养学生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上室外写生课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通过教师的耐心引道,学生都能把自己眼睛看到的景物用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还会涌现出许多构思巧妙,内容丰富的绘画作品。

美感是指人们直接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美的事物的完整印象和总体感知。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艺术形象不是杂乱无章的线条、色彩、形体的拼凑,而是可以直接感知的、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课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感知能力。

例如欣赏拉菲尔的《雅典学院》时,除了从视觉上感受画面的色彩和谐统一,更要从构图、构思上去感受作者对人类住求科学、追求智慧真理的赞美。欣赏潘鹤的《艰苦岁月》时,引导学生对一老一少两个游击队员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心的真实、生动形象的欣赏,体会他们吹笛子的专注、听笛子的投入,感受革命先辈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欣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时,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画家运用蓝、红、黄三种主色调统一调配的色彩美。再欣赏此画人物、背景的构图形式美,画作中构图时将毛泽东主席右前方的一根红立柱略去以增加主席身高,这样就更好地解决了绘画形式与绘画主题的统一问题。最后体会该画和谐、成功地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与中国画中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融为一体,具有鲜明民族性的绘画风格,以此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还要培养学生发现审美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特性格。美感需要从整体上去感知美的事物,但并不等于将客观事物巨细无遗地复印在头脑中。罗丹还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只有有了独特的感受和发现,才可以算是真正把握了美。

印象派绘画的创始人莫奈曾到伦敦游历,他花了著名的维斯敏斯特大教堂,画面上教堂的哥特式尖顶上空笼罩着紫红色的雾气,时隐时现,色彩丰富,诗意浓郁,非常精美。该画展出时,观众非常惊讶:原本灰蒙蒙的天空在画家的笔下却变成了紫红色,这一定是画家搞错了!可是,当人们走出展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天空的雾的确是紫红色的。从此,莫奈被人们誉为“伦敦雾的发现者”。只有具有特别敏锐的感官,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发现美,并深入的感受美,才能开拓出美的天地。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种发现审美事物独特性格的能力。

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人们审美感受力的高低强弱,是后天的社会实践决定的。只有通过耳濡目染,亲身领受,才会是视听感官变得灵通起来。教学中教师要系统学习美术课程标准,领会各学段内容标准,有计划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美感。

在明暗造型的教学中,如果仅仅安排学生积极对照课本临摹,那样学生兴趣就不会浓厚,就不能体会出黑白灰调子的对比和谐美。教师要安排从易到难的实物写生,让学生亲自面对写生物体,引导他们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比较、体会写生物体各个部分的形状、明暗、调子等变化的视觉印象。在工艺美术内容教学中,通过对基础图案、装饰色彩、平面构成、模型、服装、居室美化、建筑装饰等系列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应用这些基本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强化学生的美感,发展他们个性表现能力,体会创造美的乐趣,学会传递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仔细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如色彩鲜艳的花朵与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因此,要培养学生发掘生活中实质性内在的美,有的作品表现的是事物表面的美,但有些事物表面却不是很美?它的美往往隐藏在外表下面,这就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去发掘美。如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开始学生并未看到这张画美在哪里,相反却说画中人物很丑,脸上黑乎乎的,太脏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透过人物的相貌看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因为他善良、勤劳、俭朴,因此,一个人美不美并不仅仅反映在外表上,更重要的是要心灵美,我们画画也一样,不仅要表现外表美的,也更要善于去发现外表下面更美的东西,内在的美才是最美的。我们也可以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去表现你最熟悉的人,把他们美好的心灵表现出来。

其次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发现美,感受美。美术欣赏有多种方法:观看录象、图片,或让学生多收集中外作品的挂历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欣赏作品时,老师不要详细地讲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等,应该调动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可以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集体参与,这样才能欣赏中发现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如:在欣赏俄国杰出的画家列宾的著名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时,先让学生听一听《伏尔加船夫曲》,一边欣赏乐曲,一边欣赏作品,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对这幅作品的感受。学生的兴趣高涨,各抒己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这幅画有了深刻的认识,使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有一种幸福感。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指导学生怎样运用色彩、线条等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这就需要让学生懂得一些美术的理论知识。例如:艺术与生活,写实与夸张的手法等等,如:达芬奇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和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相比较,有什么不同,怎样欣赏这两幅不同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评论,说出美在哪里,为什么美,也可以借助作品的创作背景、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可以给学生介绍有关的故事。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去发掘美。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例子,如舞蹈《孔雀舞》就是艺术家经过对孔雀耐心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而创造了优美的舞蹈,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那么怎样依靠想象去发现美呢?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靠想象来发现美并表现美的,在生活的基础上,依靠想象发掘的美。有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了丑陋的形象,但学生还是通过想象,发现了它的美,并表现了出来。任何的艺术形象,都源于生活,源于作者的想象。即便是怪异的、世上并不存在的艺术形象,也是由艺术家在生活的基础上经观察比较,想象而创作的。是生活沉淀经艺术加工后的产物,其归根结底也在观察积累的基础上,发掘的结果。

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教学得法,就一定会使你的学生拥有一双不寻常的能发现美的眼睛来。

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篇四

北京市第七届“京研杯”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征文

丰台区

工作单位作者姓名通讯地址邮编 100079 单位电话手机 *** 电子信箱

题 目

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丰台 区 十八中附小

李慧子

丰台 区 十八中附小芳星园二区9号楼

67621920 dalishuishou88@ 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立足生活 超越课堂

“课堂是教师永远的情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学是情感的交融,是生命的交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充满着丰富的情感,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立即投入的那份“力”,几乎是无法抑制的,通过用角色定位,引导他们寻找知识的闪光点,体验到学习的兴奋和交流的快乐。激起学生的情感,放飞学生的心灵,“用我心画我画,用我情表我意”,产生一定的课堂情感效应,使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充满情趣,充满魅力。让他们实现最自由,最幸福,充满激情的学习旅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立足生活,更要超越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焕发的地方。

当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时,我们更要给课堂画上绚丽的“色彩”,注入生命的“活力”。我们要立足于生活,超越课堂,让学生亲身、亲心、亲历学习,因此我们可以让课堂成为一间“展览室”,一个“游戏场”,或一条“旅游线”„„

一、发现美的途径:“展览室”“游戏场”“旅游线”:

(一)、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展览室”心灵与作品的交流。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
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
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

如在黄金分割比例教学中,创设学生相互观察的机会,体验人体的活力与美感;
通过观看人体的视觉体验,丰富了学生对人体各种站姿、坐姿、跪姿的认识;
通过动手绘画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体验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展览室”里充满了画香,学生个个如采蜜者享受知识无私的馈赠。《我喜欢的季节》是造型、表现的一节课,课中已提供了一些图片。如何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仅靠书本上的图片是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外搜集资料,利用多媒体现代化工具,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向学生公开自己的“法宝”,让学生自己与作品面对面地接触,直接与作品对话,直接体验。亲自采蜜。

大自然是多彩的、丰富的,《我喜欢的季节》一课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以及许多艺术家们利用大自然中各种材料,创造出各种独特的艺术作品。教师利用多媒体储存了许多有关作品,配上音乐,边播放边解释,马上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大大的提高学习兴趣。虽然只是一年级的孩子们,但是孩子们被这些独特艺术作品,深深的打动,努力的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感受。借此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被这些艺术作品吸引住了,开始了自己的学习。有仔细观看的、有相互讨论的、有请教老师的。教室里充满着热烈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了“展览室”学生无拘无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二)、“游戏场”——快乐与体验的交融。

新课标提出要进行交流的课堂教学。所谓交流,意味着交流双方彼此敝开心扉,相互接纳,学生可以与心灵交流,可以与作品交流,可以与他人交流。当学生有学习需要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教师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也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不必等着老师的传授、灌输。学习美术,应首先去欣赏作品,欣赏作品是美术学习的前提所在,只有通过与作品“零距离”的接触,学生的感受才是“原汁原味”的,在此基础上的欣赏能力才会日趋提高,学生通过一张张的作品比较、体会的有滋有味。此时,大自然的美丽已在他们心中驻留,热爱祖国的情感已在升华,美好的理想已在树立,如此的收获又岂是教师单一的传授所能达到的?“游戏场”里笑声朗朗,热闹欢快,快乐来自于自信,知识增长于体验。

学生开始分组讨论,确定自己的角色,故事情节。有的说要扮演童话故事的人物,有的说要扮演语文书中的故事,有的说要扮演动画片中动物,有的说自己创编角色。说着说着有的学生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表演,真让人羡慕啊!子们穿上各种表演的服装,带上面具或头饰,扮演成各种角色,然后开始表演,你看那有的表演憨态可鞠,有的表演绘声绘色,有的组分配非常合理,行动统一,有放音乐,有表演,有拿道具,欢声、笑声在教室里回荡,真让人感慨啊!创设情节化的情境,搭建宽松的平台,体验生活,享受快乐,课堂成了学生快乐的“游戏场”,成了体验生活的“乐园”。

还学生自由的空间,还学生学习的时间,给学生宽阔的舞台。“倾听学生”真情告白,欣赏学生的表演天分,我们不必去做学生的主宰者,支配者。应还学生以主人的身份,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

(三)、旅游线——美丽与激情的荡漾

“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台灯的设计”教学中,学生在把观察、抚摸灯具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灯的实体,灯的外型、质感、功能;
通过造型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灯,而且发现不同形状的灯与不同色彩的灯的区别;
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灯与生活中的灯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人们向往美好的地方,看小导游正把美丽介绍给大家,一路上激情荡漾,让人感染于其中,沉醉于期间,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

二、放手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审美的眼睛

(一)在大自然中发现美

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人们审美感受力的高低强弱,是后天的社会实践决定的。只有通过耳濡目染,亲身领受,才会是视听感官变得灵通起来。教学中教师要系统学习美术课程标准,领会各学段内容标准,有计划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美感。

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仔细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如《四季》一课,色彩鲜艳的花朵与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因此,要培养学生发掘生活中实质性内在的美,有的作品表现的是事物表面的美,但有些事物表面却不是很美?它的美往往隐藏在外表下面,这就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去发掘美。

(二)其次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发现美,感受美。

美术欣赏有多种方法:观看录象、图片,或让学生多收集中外作品的挂历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欣赏作品时,老师不要详细地讲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等,应该调动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可以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集体参与,这样才能欣赏中发现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如:在欣赏俄国杰出的画家列宾的著名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时,先让学生听一听《伏尔加船夫曲》,一边欣赏乐曲,一边欣赏作品,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对这幅作品的感受。学生的兴趣高涨,各抒己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这幅画有了深刻的认识,使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有一种幸福感。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指导学生怎样运用色彩、线条等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这就需要让学生懂得一些美术的理论知识。例如:艺术与生活,写实与夸张的手法等等,如:达芬奇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和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相比较,有什么不同,怎样欣赏这两幅不同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评论,说出美在哪里,为什么美,也可以借助作品的创作背景、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可以给学生介绍有关的故事。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去发掘美。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例子,如舞蹈《孔雀舞》就是艺术家经过对孔雀耐心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而创造了优美的舞蹈,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那么怎样依靠想象去发现美呢?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靠想象来发现美并表现美的,在生活的基础上,依靠想象发掘的美。有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了丑陋的形象,但学生还是通过想象,发现了它的美,并表现了出来。任何的艺术形象,都源于生活,源于作者的想象。即便是怪异的、世上并不存在的艺术形象,也是由艺术家在生活的基础上经观察比较,想象而创作的。是生活沉淀经艺术加工后的产物,其归根结底也在观察积累的基础上,发掘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教学得法,就一定会使你的学生拥有一双不寻常的能发现美的眼睛来。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学会认识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能看到初升太阳的美,盛开的鲜花是美的,开屏的孔雀是美的„„五岳之尊的泰山是美的,湛蓝的大海是美的,奔腾的黄河是美的„„春天的细雨是美的,夏季的月夜是美的,冬日的银雪是美的„„但是要发现枯黄的秋草是美的,古朴的老屋是美的,扫马路的工人是美的,满脸皱纹的老人是美的,就太不容易了。对于前者,我们自然地就能感受到美;
而对后者,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美的存在,无法发现美。

所以培养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作画的突破口,更是学生作画的源泉。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能敞开心胸地感受美、灵动地创造美才能让我们的世界充满更多的美!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张法.中国艺术_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