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儒家学说发展史论文(合集)(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儒家学说发展史论文篇一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丁• 特罗教授,在1962年提出了“精英”、“大众”、“普及”的教育阶段论,提出了“大众高等教育”概念,1970年提出“普及高等教育”概念,1973年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三阶段论,至此产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根据马丁• 特罗的理论,在整个人口中,若18-22岁年龄段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于“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
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存在着质的变化:在精英教育阶段,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
学生住校并且不间断地(假期除外)学习直到获得学位。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精英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教学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个别指导,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师徒关系。学校的管理由学术人员即高级教授兼任行政职务。在大众化阶段,入学日益容易。学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趋向模块化,更加灵活,更容易接受,所取得模块课程的学分可以互换。学生在主要的学习领域或高校之间更加容易流动。教学形式一般是通过讲演进行,以讨论式教学为补充,强调传授知识和培养技巧。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学校管理权。学生不断拥有影响学校决策的权利。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对所有希望入学或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其标准是个人是否愿意进入大学。这时接受高等教育逐渐被看作是一种义务,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在这一阶段,课程之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
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学生和教师之间直接的个人关系也更为复杂;
还出现了如函授、电视、计算机等其它教学形式。在学校的内部管理上也越来越倡导民主参与。
在我国,以1999年全国性高等教育大扩招为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开始过渡,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看来,我们走的是一条“以质变推动量变,质、量共同发展”的道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观念的提升:从普通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报名资格来看,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权利的人很广泛,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群体,与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观相吻合。
2.课程设置的改进:进入90年代以后,我们通过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组合,实行了选课制。打破了原有的专业界限,实现了“大专业、小口径”的课程模式,这些措施的实行都充分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3.办学形式的多样化: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立体交叉的高等教育体系,初步体现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学校类型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
伴随着上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期特点出现的还有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健康、良性的发展,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平衡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的关系
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对教育质量给予更多的关注。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过于冒进和极端,数量的增长绝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各学校在进行规模扩张的同时必须要认真评估自身的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使学生不仅能够“进得来”,还要能够“学得好”,要使量和质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本来就不是也不应是对立的,而是对立统一的,量的增长是“有质”的量的增长,质的提高是“有量”的质的提高。另外,二者的协调还共同受制于一定的内外部条件。当内外部条件不能满足需要时,二者的分离或不能同时兼顾便容易出现。因此,并不是二者不可协调,而是促使其协调的内外部条件如经费、管理等尚未得到满足从而引起二者的相对立。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其教育目标定位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不是少数精英。从这个意义上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从原来处于适龄人口顶尖的10%扩大到15%,使更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国民的综合素质提升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了。
总之,在数量与质量及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的关系问题上,我们要坚持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一手抓数量增长、一手抓质量提高,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2.平衡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目前高等教育毕业生中出现了结构性的供过于求的现象。造成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人才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尽管大学生绝对数量不断攀升,但是由于一些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导致大学生往往没有从事与其学历相适应的工作,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不少大学生不能发挥个人所学,施展聪明才智。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梯级转移的滞后,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所以无论是整个国家还是各个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都不能被短期现象所蒙蔽,而要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结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周期对未来社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保证能够培养出真正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并以此推动高等教育自身的良性发展。
3.平衡好各层次院校之间的关系
政府一方面要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改变高等教育就应该在研究型和综合型大学中进行,职业教育不能够被纳入到高等教育范畴中去的看法。另一方面,加大对这些院校的引导和扶持,帮助他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学生;
在办学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将这些院校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使学校的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促进这些院校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于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过渡的转型期,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充分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期特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得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得到良性发展,让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儒家学说发展史论文篇二
第三节 仁以为己任
——儒家学说的发展
儒家,影响中国历史2000多年,甚至还要长久地影响下去,它的光辉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每一个阶段,它的思想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它的影子萦绕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梦里。所以,儒家是我们学习中不能跨越的学派,而儒家的文章贯穿着整个中学文言文的学习,并且还将伴随我们更长的时间,影响我们更长的时间,这个学派的内容必须重点掌握。
现在我们还是要考虑一个问题:关于儒家,现在在重读经典的良好社会风气下(我们暂且承认),出现了非常多的人出来讲解儒家经典,像于丹等,那么你如何看待他们的解读呢?(或许你没有了解过她)你如何有自己的理解呢?在学习了儒家经典之后,我们要来回答这个问题。本节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儒家道统的传承,一个是儒家经典的解读。
先来了解儒家的发展变化过程,然后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儒家思想从开始到现在实质的内容还是不是“仁”?你如何理解现在的儒家思想?你如何看待孔子和儒家思想? 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关于他的生平我们这里不细说,著名史学家、儒学家钱穆有《孔子传》,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仁”上,很多时候,很多东西都是别人这么一说,然后我们就这么一听的,就像大家说孔子的思想是“仁”,好,那就是“仁”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去思考过,真正去想过为什么,或者去理解过“仁”,后面讲儒家经典的时候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孔子“仁”的思想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是“德政”(为政以德和为政以礼),而如果我们将孔子当做一个老师来看待的话,他所讲的实际上就是好好做人。首先要学习,并且注意学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要有志向,并且坚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要诚恳待人,多替别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是对人的基本要求,这里说的并不详细。但是从这些里面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一点,孔子是平易近人的,而且不是枯燥的说教,我们在后面的阅读里面会更进一步地认识他。从上面的讲述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一点,孔子的思想是积极的,入世的思想。
下面我们将孔子的思想来和老子的思想进行对比。前面我们大致了解了老子的“清静无为”、“顺乎自然”的思想,那么现在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比较孔子思想和老子思想。
第一,从孔子和老子为我们描绘的理想世界去看。《礼记·大同》中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孔子推崇的理想社会的标准,可以看出,孔子是从统治者的层面出发,从人自身内在的修养出发,去对社会造成良好的影响,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的高素质,实现理想社会。很显然,谁去做这些有修养的人去影响别人,那么孔子就是这样的人,并且去培养这些人,如何去影响别人,就是通过做官去影响更多的人,因此这就是后来发展成为儒家的入世哲学。
我们再来看老子的理想社会,《道德经》(第八十章)中提到: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样的地方:这个地方人很少,什么琐碎繁杂的东西都没有,没有战争,没有税赋,没有压力,大家每天都开开心心地种自己的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也不用和外人交往,这是一种和“大同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老子就是想找一块这样的地方,但不是想去营造这种地方,这就是老子的思想。所以后来我们看到道家思想就形成了出世哲学。
第二,我们从孔子和老子所推崇的核心内容出发。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不管是孔子,还是老子,都有他们自己的道。孔子的道是“仁”,老子的“道”是难以诠释的。既然提到了,我们就不得不对“仁”和“道”进行论述了。当然,这里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仁”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有标准的,有的人认为“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的人认为“仁”是“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有的人认为“仁”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然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忠孝节义”都包含在“仁”的内容之中。我认为“仁”的内涵是实践。内容是丰富的,但是难的是实践“仁”的内容,其实这也应该是“仁”所包含的内容。
我们再来看老子的“道”,“顺乎自然”,“清静无为”,这些都让我们感觉到老子的“道”是飘忽的,难以捉摸的,正如《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而它确实是宇宙的大道,我们抛开那些难以理解的词句,从中也看到了“上善若水”,并非断章取义,我们确实从中看到了老子的胸怀和终极意义,他实际上和孔子一样,对世人饱含仁爱之心,他也提倡对世人的仁爱,而我觉得,老子是看透了世界,看透了人性,所以选择遁世,这也代表了很多哲学家的处世风格,我们可以从后世更多的哲学家身上发现这一点,由此,我们也可以从他对后世的影响中得出结论。正如很多人所说,孔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无为,无为是为有为”。
第三,我们从孔子和老子对后世的影响来看他们的不同。前面所说的两点你会觉得他们都有相似之处,最终的结论都是“入世”与“出世”的区别,实际上并非如此,第一点是说明他们终极理想的不同,第二点是说明他们实际的中心思想有想通之处,第三点是说明他们的思想在后世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不同,从而出现道家与儒家的分歧。而我们所要理解的是道家和儒家之间是一种互补,我们知道一句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很明显地带有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这就是后世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儒道结合”。这里,我们就不详细地叙说儒家和道家的流传,因为我们后面马上就会说到,不做重复。那么总结一下就是,儒家和道家各自发展,但是在整个民族的性格养成中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他们在不断地融合,形成了现在中华民族的性格,当然这里面还有佛教的影响,可能,或者说我们也已经看到了基督教等西方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影响了。
好,关于孔老我们就说到这里,接下来我们来认识另外一个儒家代表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也有说邹国为鲁国附属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孟子主张“性善论”,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言行记录在《孟子》中。我们在后面学习儒家经典的时候会重点提到。想了解关于孟子更多的信息,我们课后交流。
下面,我们接着介绍儒家学派代表----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当世尊称为“荀卿”、“孙卿”(避汉宣帝刘询讳)。主张“性恶论”,常与孟子“性善论”相比较,这里不做比较。对于儒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对儒家经典的整理和对“礼学”的发展,在儒家一派形成自己的“荀学”,韩非和李斯是其入门弟子,苏轼《荀卿论》中有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荀子作品丰富,我们来学习他晚年的作品《劝学》,来阅读1.3.1.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在孔子辞世之后总共分为八派,我们就不一一细说了,而关于春秋战国之后的儒家学派发展,我们在讲到时代的时候再细说。
再来看儒家经典,我们应该知道“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书我们都耳熟能详,不知道听过多少遍了,那么你了解多少呢?我们课本上选取了很多的小段落,我们也会学习到很多段落,那你对整部书有没有什么印象呢?你对整个儒家有没有印象呢?从这些书中,你学习到多少呢?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能影响中国这么多年呢?好,带着这么许多问题,我们来重读经典。《论语》是记录孔子以及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书籍,通行的今本《论语》全书共二十篇,其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这里本来有一段“古文经”和“今文经”的悬案,就是古今《论语》之争,想了解的话我们有空再说,这个悬案到今天也没有定论。)我们初中阶段几乎每一个学期都要学习《论语》,背诵里面的段落,到了高中,我们还是要学习它,确实 2000多年来,人们也一直在学习《论语》,究竟,它的魅力何在?它的精髓何在?它的光芒何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1.3.2.学习了《论语》之后,我们来看探讨它的意义,这里面很多观点只是个人观点,朱熹解读《论语》是按孔子的生平事迹去看待(据《论语序说》),一个人经历了些什么,学到了什么,做了些什么,我觉得,从这个方面去看《论语》是恰当的,因为《论语》本身就是一部语录体的书籍,从孔子的言行中,我们能更好地解读《论语》。而从另一个方面将《论语》分类看待的有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这里是将《论语》重新分类,按照为人处事,为政为民,家国天下等方面去理解。此外,现在我们看见“百家讲坛”上对《论语》的一些解读,那肯定是一种通俗的,娱乐大众的形式,主要是将我们现在生活中事和《论语》中的话相互联系,但是也不失为一种解读《论语》的方法,只是不再注重《论语》的内在精神了。
在大致了解了《论语》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论语》的精髓在于“仁”,这既是一个指导思想,也是终极目标;
《论语》的魅力在于“仁以为己任”,将“仁”这个概念实行下去可以带来好的结果;
《论语》的光芒在于孔子,颜回,曾子等人已经实践过,并且告诉我们这些可行,可以达到“仁”,所以全天下的人都被这光芒吸引。认识了《论语》之后,我们来看《孟子》。《孟子》全书七篇十四卷,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撰,成书于战国中期。里面大致论述了孟子的“仁政”、“王道”、“民本”思想,我们来阅读1.3.3.我们接下来看《大学》,此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曾子所作,北宋二程极力推崇,南宋朱熹将其单独列出,作为“四书”之一。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看阅读1.3.4.《中庸》原来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和《大学》一样,经宋代儒学发展,推崇“中庸之道”,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在《论语》中,“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其内涵十分丰富,这里我们不讨论,我们来看它的实际内容,阅读1.3.5.了解了“四书”之后,我们来看“五经”。”“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诗书礼易春秋”,原来有“六经”,后来《乐经》散佚,剩下“五经”,汉武帝时期设立“五经博士”。我们来了解一下“五经”,阅读1.3.6.《诗经》我们这里先不说,留待诗歌再说专题再说,虽然,我们可以理解为“灵气神韵”;
《尚书》主要讲的是古代王室诰命、誓词等,我们可以理解为“帝王之道”;
《礼记》是春秋战国时期礼仪制度的汇编,分为《大戴礼记》(戴德编)和《小戴礼记》(戴圣编)两种,我们可以理解为“礼仪举止”;
《周易》分为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有六十四部,传的部分有说是孔子对周易的解读,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周易》是算命的书,实际上,它是一部哲学书籍,建立在阴阳二元论的基础之上,对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了总结,并且能够引导人们做出基本的预测,而我们自己也有这种能力,比如:天空阴云密布,你就知道可能要下雨了,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未卜先知”;
《春秋》是一部史书,文字简短,所以后来出现“春秋三传”,分别为《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我们接触比较多的就是左传了,那么关于《春秋》以及更多内容我们在讲到历史专题的时候再看,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以史为鉴”,这样儒家通过“五经”来达到锻造一个完人的目的,试想这样一个人:文采飞扬,出口成章,胸怀大志,通晓古今,未卜先知,举止优雅等等等等,那么你觉得这个人会是什么样子的?而儒家就是要我们大家都成为这个样子的,这是一个社会的追求,而有时候,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这是人类追求完美的自身要求。
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发展和传承,也阅读了很多儒家经典,那么你现在对儒家思想有没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儒家对每一个个体有要求,也给出了具体的实现途径;
对一个群体有要求,也给出了目标和规范;
对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有要求,也给出了具体的办法和施政纲领。儒家思想主导中国历史2000多年,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孜孜不倦地教诲每一位来者,谆谆嘱咐,语重心长;
就像一条久远的大河,无声无息地哺育每一个生灵,汩汩深情,源远流长;
就像一曲悠扬的旋律,轻盈细腻地涤荡每个人的心灵,声声刻骨,句句铭心„„
儒家学说发展史论文篇三
浅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影响着中国上千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本文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治国理念,和谐理念,以及教育理念来阐述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 治国理念 和谐理念 教育理念
abstract: confucianism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affected the country for thousands of mode of thinking and value article mainly describes the ruling concepts of confucianism, harmonious philosophy, as well as education concept to elaborate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ds: confucianism conceptions harmonious idea education concept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儒家思想经过后世的完善和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并没有因此而过时,它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 儒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刑罚;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加以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提出“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荀子也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强调民心的作用。总之儒家思想推祟人治、礼治、德政、仁政,强调道德感化,反对专制和封建暴政。
纵观历史,德治思想始终关乎王朝的兴衰之中。夏,商,西周,皆因暴政而亡。秦始皇残暴无道,民不聊生,最终秦朝也只是昙花一现,很快的亡于了暴政。而唐王李世民经常与大臣谈论历代王朝兴亡的教训,提倡以德治国,施行仁政,他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时刻都坚持民本思想。唐朝也因此而长久繁荣。
“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意义在于要求全社会重视道德价值,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使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以德治国的主要承载者是国家各项任务的领导干部,为“官”者,必须有“德”,且不断提升其自身道德修养,只有提高了自身的修养,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实行以德治国,充分保证人民的决定权,参与权,选择权,发言权,表达权,让广大人民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浪潮中;
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实现党执政的科学化,民主化;
可以有效的保证人民对党和国家的监督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实行以德治国,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 儒家思想的和谐理念 1.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人应当怎样对待自然是入类社会必须首先和着重解决的问题,也是历来中国哲学探讨的一个根本问题。孟子最早提出“知性则知天”的天人统一思想,认为人性是天赋的,天与性相通,知性也就能知天。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说,强调天道与人性的统一。而苟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说法,即掌握自然的规律,从而去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所居住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却忽略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企图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然而,只有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从而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2.人与人的关系 儒家思想的仁、礼、和、义、信,就是关于人与他人关系的准则与规范。“仁”,是孔子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对把个人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他又说:“克己复礼为仁”主张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礼,以达到仁的境界。也即以礼待人,尊敬他人。应有的礼节、礼貌还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行为规则。
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已经成为我们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朋友之间应当遵守信用,讲诚信。信用是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任何时代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在交往当中,我们应当以礼相待,相互尊重,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和而不同,从而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
三. 儒家思想的教育理念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指,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他还主张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些可以从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兴办学堂。他提出有教无类,意思是指,不应为贫富,孔子培养的弟子中看出。在当代,因材施教被赋予新的内涵。比如“因性而教”,即教师应看到男女生各自的优势,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分别保持和发展各自的优势,共同进步。“因龄而教”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说,各年龄阶段都各有其特征,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教师要因年龄特征而教。因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学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能力的充分发挥也有早有晚,有人才早熟也有大器晚成;
能力的结构上也有差异,有的长于想象,有的长于记忆;
等等。故我们应因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因此应该提倡“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科学化。
儒家学说发展史论文篇四
学习儒家经典,用中国式管理模式推动企业发展
《弟子规》是中国众多儒家经典读本之一,同其它儒家经典一起在推动中华民族发展与进步的进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近代西方文化的入侵以及国人的错误认识,将其摒弃于历史的烟尘中将近一个世纪,直到今天,全球各国在面对生存与发展中产生的信任与道德危机,在用西方文化没办法解决和调和,才发现中国的《弟子规》等儒家经典才是根治上述的问题的一个良方时,这一失落将进一个世纪的文明古籍才重新获得人们新的认识与定位。而受到众多学习《弟子规》产生良好社会效果的个人,家庭、企业、组织等的好评,促使人们对其越发的重视,逐渐促使这一对国学大典的学习活动成为全民运动,对确保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华文化讲究“以和为贵”,不偏不倚,尊重自然,和谐相处,和气生财;
主张张驰有序,阴阳平衡,万病不生”的这一符合自然规律的生存与发展模式(这也符合现今西方主流认识)。它是一种追求质与量平衡的文化,不会产生副作用的“中和”文化,是一种双赢互利文化,有别于西方的自私式斗争、损人利己式的单赢文化。而《弟子规》正是基于这一文化指导恩想产生的经典古籍。它强调的是主动教育同化,有效平衡中和,依规动作,有序运行,避人性之恶,扬人性之善,合理疏导,有效利用。避免激化与斗争,多“中”少“争”。让种做人行事文化深入每个人的骨髓,从糼年开始,从进入某个组织开始,让这种“和”与“爱“的文化有效有序引导而不是命令,自愿而不是强迫地让每一个人高尚做人,忠心做事,和谐有序生活,在平和中不断进步、调整、改进,在无为中完成有为。有效主动疏导了人性中恶的洪流,使之变成善的种子与基因,并不断生根发芽,复制,扩大影响。完全改变西方文化“斗争”式的堵的对抗的处理方式,使恶者成善,善者成圣,使人性善的一面光芒万丈,将恶的一面抑制至最小,从而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我理解《弟子规》创作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作用。
《弟子规》首先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模式,其次是保证这种文化运作的为人处事的具体方式、方法,从人性的角度完成对社会活动主体人的教育引导,使之符合国家、社会、企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且冲突最少,损害最小,获利最大,各方满意。对于企业来说,它的主要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或要求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进或者是推动、促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弟子规》强调从小开始对人的教育,并且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小的细节做起。这和现代企业管理强调的“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先进管理思想有类似的地方;
和现代企业控制理论所说的“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即专业”的说法也十分类同,强调培养人,教育人以及从小处细节点滴做起,不贪大求全,近而让规矩变成习惯,习惯变成自然,自然深入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最终形成一种所有人共同遵守的文化契约,良好的结局自然水到渠成。
2、《弟子规》固名思义即:教育每一个子弟,每一个人做人行事的规矩、规定、方法。它是每一个人安身的立命的人生“宪法”,育好人做好事的培训程序。《弟子规》的总叙便是例证,即“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说穿了,《弟子规》即是教人做人行事,安身立命,佑保个人身心健康,谛造群体(团队)合谐,依规运作的类似于“人生指南”式的程序文件。只是和企业所谓的管程序文件不同的是它不仅仅只是硬性规定,还更多的从人性的角度更多的指导,充分挖掘发挥人性本善的正面作用,摒弃抑制人性潜在“恶”的一面,而非硬性规定,一味打压,不让翻身,争取一切可以向善,改善的“潜恶”“原恶”,为和所用,强调用爱化解,善意仁义引导,化恶为善,化害为利,而非打压消灭。所以它讲:“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事”。《弟子规》是用整套人性化的规定、方法等“硬性”规定与许多软性引导,不离不弃的教育,互爱博爱的方式完成有效育人的任务。这一点很值得完全程式化,无任何感情色彩与人性成分的硬性企业管理制度、方法、模式借鉴。人毕意是企业活动主体,是一个有感情的动物,如果我们的管理模式,方法、规章制度等完全不顾人性,则很难让员工从内心认同,自觉自愿遵守。让其刚性中适度加入人性,使其更具有切实的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是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否则钢性太强,极易折断。这也符合现代先进企业管理上推行的“人性化管理”的要求。
3、《弟子规》强调上下有序,长糼有别,仁爱忠义,行事依矩,遵从纲常,依规生活,顺从人性与自身规律办事,博爱待人。这一点又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其实就是要依照企业自身条件,依照企业发展的规律,本着人性原则办事,不搞“假大空”的东西,按照规章制度等纲常运行,遵循组织原则,尊重组织伦理,不肆意妄为。依管理程序展开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要顾左右而言他。首先让自己成为规矩的弟子,做好每个人自己份内的事。注重教育引导,不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即依流程,依规矩办事,又要重人伦,讲人性,自重自爱,敬人爱己,自强自立的当好家长,播撒“爱”的种子,收获“和”的果实。否则你拿员工当工具,员工就拿工作当跳极,大家离心离德,何来忠孝仁义?企业发展离开有德有才忠诚执行力强的员工,谈永续经营,只能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不是员工不好,是企业的领导者没有当好老师,让劳资双方相互猜忌,报怨,是企业领导者管理者的行为给员工埋下“怨”的种子。因此企业即要建立人性化的科学的符合自已规律的管理制度、程序以保证企业基础运作,像《弟子规》一样引导,要求员工依章有序运作,同时更要建立让这一体系能够健康导入每一个人的心中的导入机制,这一导入机制必须以和为贵,以爱为根,以人为本,遵循种什么,得什么,忠爱对等原则,怨恨对等原则,人性自然原则。(连领导者自身都做不到的,不要要求员工,你对员工不敬不爱,员工对你不忠不义)
4、《弟子规》教育我们知与行要结合,理论与实践要结合。所以《弟子规》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已见,昧真理。”企业管理者既要身体力行,躬身实践、调研,又要注意学习外来的先进管理方法、模式,缺一不可。不身体力行造就了许多三拍管理者,即:拍脑门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这也是许多企业引入众多管理方法、工具但却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因为它引入时忽视了国情,厂情,不按自然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又不具备全员的忠义契约教育,没关注执行文化及人员素质的欠缺,不能在身体力行中因势利导的合理引导,利用与调整,使之顺利导入并能固化下来。这种只注重理论工具、管理模式,管理软件的引入的管理行为,最终使这些原本先进的东西贬值到一张纸的地步。反之不注重学习先进的东西,一味谈自己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光荣,只会成为井底之蛙式的经验管理者,将企业带入死胡同。
5、企业管理者,领导者必须以能服人,以德服人,赢得大众认同,而非以势压人。所以《弟子规》上有讲: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以及“行高者,名自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唯德学,唯才艺”等。企业领导者需有宽广的心胸,首先当好部属的老师,而非长官上级。有容人之心别人才能成己之美。不与部属争功,不与员工争利。勇于担责,德自立,心则宽,心宽则天大,领导者有多大的心胸,便有多大的舞台,有德才有得。
6、《弟子规》讲“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企业管理者,领导者必须首先讲信用,遵守各种公司规章,程序,不要自己破坏自己建立的制度,让它依照其自然规律即原则、要求运行,久之效果自现。否则负面影响是极大的。作为领导者要有人品,有德行。德行德行,有德才能行。不要“见未真,即轻言,知未的,即轻传。”道听途说,疑神疑鬼,不依规定走正常渠道,诈言妄语,用打小报告等不符合组织伦理的方法恶整、阴搞同事,下级甚至于领导,肆意破坏企业正常运行之纲常。这些作为一企业领导者必须力戒并坚决制止。无德者必无得,有德者方能得通天下,所谓仁者无敌。所以企业领导者应记取《弟子规》中“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的教导。远小人,亲贤才,建立科学识才鉴才体糸,弘扬正气,建立健全忠孝节义,仁德宽爱的企业主流文化,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相当一部分是以强制、压制为主,单纯强调消灭不符合企业要求的东西,最终必然有一部分人要受伤,更与自然人性的自然规律相冲突,无法获得全员的真心认同,其硬伤是很明显的。如制度订得过死,缺乏人性,人情,过于冷漠与死板,埋下了对抗,互不信任与友爱的种子。而《弟子规》则以中国儒家的中庸思想在尊重人性,人伦纲常的思想指引下变堵为疏,变消灭为融合,变斗争为合作,变紊乱为和谐。以博爱、宽和包容一切,以不放弃的精神教育众生。强调以柔克刚,以和为贵,爱为根,孝为基,从而结出忠、义、仁,理、智、信的高贵果实。强调的是平和,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活我也活。大家在和谐中达到双赢或多赢。这些都是现代企业治理所需要的,采取的方法也值得借鉴。它的核心思想强调讲人伦纲常,重人性教育,以爱为根,以和为贵。“爱责普渡众生,和则天下太平”。这一朴素、自然、古老的思想无时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也符合辩证法的逻辑。
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先,德以孝为根,国家企业莫不如此。有和才有爱,有爱才有孝,有孝才有忠,有忠才有仁,仁者则天下无敌。现代企业的领导者与管理必须要吸取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有益的养分,将其融入到现有的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模式及至规章程序中,并将其二者有机的融合,从无为达至有为,让现代的管理元素融入古老、朴素、自然的儒家文化的基因。在消化吸收西方先进管理方法的同时注入我们民族特有的有益于我们发展与进步的良种基因,长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与实践硕果,打造有我们自己特色的中国式管理模式。这需要我们认真的学习,勇敢的探索。
喜不喜欢不重要,需不需要才重要。符合中国国情、民情、文化,又保留了西方管理文化精髓的混合式的中国式管理恰恰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之小心求进、探索,大胆的实践,便是中国企业未来管理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
儒家学说发展史论文篇五
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
一、儒家文化的三个层次:经典、制度、核心精神 一般而言,儒家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儒家经典、依照儒家思想而设立的社会制度和儒家经典所体现的核心精神。
(一)儒家经典的形成过程:儒家经典主要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典,后来《乐》典亡佚,实际上只有《诗》、《书》、《礼》、《易》、《春秋》五典,这五典在汉代武帝之后定为经书,从此,儒家思想就成为治国的法典。对“五经”进行注疏、训解、阐发等专门研究的学问就是经学。
儒家经典与孔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六经》都经过了孔子整理和修订。《诗经》是周代的诗歌总集。本来有三千多篇,周代时已经缺失了一部分。孔子删去了其中有重复的部分,挑选了符合礼义的篇章,最后成三百零五篇,并配上乐,使这些诗篇都可以诵唱出来。《书经》是三代历史文献及部分上古史料的记载。孔子搜集上古及三代文献,为《尚书》编了次序,并作了《书序》。《礼经》是西周、春秋时各国礼仪的记载。孔子曾考证了夏商周三代之礼,并对《礼经》加以损益,主张恢复周礼。《乐经》可能是以乐谱来记载的音律、舞蹈方面的知识,后来失传。司马迁引《论语》中孔子论乐的言论,来说明孔子正《乐经》的事迹。“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 1 东汉时,儒家经典由“五经”增加到“七经”,当时通行的“七经”是《诗》、《书》、《礼》、《易》、《春秋》再加上《论语》和《孝经》。尊崇“至圣先师”孔子,尊其为“素王”。同时提倡孝道,宣称“以孝治天下”,因此《论语》和《孝经》也受到特别的重视。当时学人先通《论语》《孝经》后再学习其他
唐代将先秦的“五经”扩大为“九经”,即《诗》、《书》加“三礼”和“三传”,“三礼”包括《周礼》、《仪礼》和
“三传”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传》称为“九经”。唐代以科举取士,就把这九部经典作为考试的内容根据。
唐朝后期,在科举取士“九经”的基础上,加上《论语》
经》、《尔雅》,合称“十二经”,并于唐文宗开成二年刻成石经,立于国学,史称“开成石经”。重视《孝经》,使《论语》重新为经,并将古代训诂书《尔雅》提高到经的地位,这是唐朝后期二经”的特点。
宋代在唐末“十二经”的基础上,又将《孟子》从子部提升到经部,列入经典之中,成为“十三经”。从此中国儒家经典正式确定,并一直流传至今。
宋光宗绍熙年间,合刻“十三经”注疏本问世,是我国最早的经学十三经丛书。今天通行的《十三经》注本有两种。一种是《汉魏古注十三经》,据中华书局1936年版《四部备要》第一、3 “五经”。、《易》《礼记》,总、《孝“十
二册缩印而成,又称“四库备要”本。因笺注者王弼、韩康伯、孔安国、毛亨、郑玄、杜预、何休、范宁、何晏、赵岐、郭璞为汉和魏晋人,故名《汉魏古注十三经》。另一种是《十三经注疏》,不仅有汉魏人作的《注》,还有唐宋人作的《疏》,是清朝阮元根据宋本校刻的善本,中华书局1979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本影印,并作了校勘。这一种《十三经注疏》还有简体字版本,是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的李学勤先生点校的,以阮元刻本为底本,作了一些技术处理,简体,“四书”系统是在宋代形成的儒家经典体系,区别于汉唐经学的“五经”系统。“四书”指的是
《孟子》。《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唐朝中期时开始受到重视。韩愈提倡儒家
其弟子李翱又表彰《中庸》
想。宋初的二程非常重视《论语》 及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同时表彰《大学》
继承发展了二程的思想,对《大学》
书潜心研究,集四十年之功,著成《四书章句集注》一书,形成了与“五经”不同的“四书”系统,以“四书”的义理之学取代了汉唐的训诂之学而成为整个中国经学的基础和核心。治者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响。
横排,方便了读者的学习和研究。《大学》、《中庸》,推崇《孟子》《孟子》,认为《论语》《中庸》《中庸》《论语》“四书”义理之学得以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4、《论语》“道统”和《大学》,阐发其中的修齐治平思想和心性思《孟子》。朱熹《孟子》四宋以后统
(二)、儒家制度
儒家制度是指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在国家制度方面按照儒家的思想设立的一系列伦理的、政治的、社会交往的规范系统。这一制度系统的基本精神结构就是我们耳熟悉能详的“五常”与“三纲”系统。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除这些精神性的内容之外,还表现在经学文本的经典化,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神圣化,祭孔子仪式的国教化,和人才选用时考试内容的儒家化。汉代的举孝廉制度就是儒家思想制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后,汉魏的察举征辟制,隋唐以后,科举考试的取士与选官制度,都是儒家制度文化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宋明以后的科举取士制度,直到清末(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为止,一直是中国教育与官员选拔的制度。以“四书”为核心内容的宋明科举取士制度,对传统中国后期社会的士阶层及其精神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儒家的核心精神 “仁爱”思想是儒家的核心精神。忠孝节义都是从这一核心精神引申出来的政治与人伦观念,礼教制度则是仁爱精神的一种外化表现。仁的基本意思就:仁者爱人。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人与人相处,将所有的他人当作同类来看待,以爱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同类。历史上的儒家思想有很多的变化,但能够保持儒家学派自 5篇二:新儒家王生云演讲稿doc 新儒家面对当下中国问题及其走向未来的可能性
王生云
(中国哲学专业11级硕士 学号:1101211439)
一、当下中国的几个问题和新儒家的回应
当今中国涌现出种种问题,我们姑且归结为三个方面问题一个是社会政治问题,比如民众价值信仰缺失、官员腐败德位不相符、物欲膨胀、资源环境被破坏等问题显得非常突出;
其次,教育失败问题,钱学森问题;
另外一个传统文化热现象,比如国学热、孔子像的立与废除。
面对这种在这种混乱的局面,新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和儒家道统的继承者,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对这些社会问题当然不会冷眼旁观而是积极做出出自己的回应。
首先,要实施国民教化工程,培养贤良君子,主张通过回归孔孟智慧来教化社会人心。新儒家通过,著书、推广读经运动、通过祭孔、礼乐讲习及民间办学,恢复书院建设等方式,对社会进一种教化。
其次,新儒家提出民主政治或超民主的王道政治或“仁政思想”来进行制度性的制约。新儒家努力从儒家内圣成德之教开出民主政治,通过客观制度化法制化的手段,对官员的权力进行监督和制衡。这种民主政治与西方民主无差异,因其主张民张具有普适性价值。还有大陆新儒家如蒋庆提出儒家政道的三重合法性,以超越西方民主政治的王道政治的三院制设想,都是为坚决政治权力的制衡问题及对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的和谐繁荣从政治制度保障上提供了某种制度构想。另外一个大陆重要的新儒家康晓光先生从儒家仁政的角度进行中国政治建构设想,他提出,仁政应建立三种机制。牟宗三一系的民主政治或是蒋庆的王道政治以及康晓光的仁政思想都是新儒家试图通过客观化法治化的制度来对政治权力进行限制和制衡,以达到某种理想的社会。
关于教育问题,牟宗三的入室弟子王财贵先生历经10多年推广的读经教育是对钱学森问题的一个回应(吴悠已讲,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想了解的同学私下交流)
关于儒学热和孔子像问题。(吴悠已经)
关于孔子像的树立,新儒家基本上是认同,我们需要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合,符合国人心愿,适应时代潮流。以牟宗鉴教授为代表的等13位儒家学者联名力挺天门立孔子像,他们觉得立孔子像之举,符合国人心愿,适应时代潮流,以下是他们提出的六点理由:第一,立孔子像之举,符合国人心愿,适应时代潮流。第二,“文革”思维的影响,不容低估,它不应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阻力。第三,要高度重视和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第四,复兴中华文化,是重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必经之路。第五,弘扬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前提。第六,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应是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西方文化,三者有机地结合。然而,孔子像在天安门只矗立了100天就被移走,这反映了什么呢?孔子像的移走是迫于民众的反对,而其依据似乎一个是学者的反对文章和网民调查,有80%以上的网友对反对在天安门立孔子像。
反对的主要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1)孔子和毛泽东是势不两立的,毛泽东曾经批判过孔子打到过孔家店,尊孔就是要否定毛泽东,进而否定共产党;
(2)尊孔和复古联系在一起,尊孔和愚民联系在一起;
(3)孔子并不代表中国文化的象征,通过引用黑格尔等观点来否定孔子的国际影响;
(4)外国媒体热捧天安门立孔子像是想让中国和平演变(5)天安门立孔 子像没有征求民以违反宪法;
(6)孔子像与天安门整体格局不相协调,天门是新中国的象征,其建筑不容有2500多年前孔子像。
其实我们细细看来可以发现以上观点主要是五四和文革及其他过左时期批孔的继续以及对儒家的不了解甚至隔膜造成的,其主要原因大概是废除读经、白话文教育之后,中断了中国固有的学术传统,国民难以亲近经典难以了解孔子,又加上马克思主主义教条的灌输的影响,把孔子和封建礼教、儒学和封建专制、儒学与愚民、尊孔与复古等联系在一起而产生,然而他们没有看到我们党今天已经开始寻求回归我们的传统,开始尊孔但并不是复古,我们党是一个善于在在错误中学习和改进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当年打倒孔家和今天重新尊孔同样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表现。不过,似乎需要更多的引导我们的国民,一让我们的民众把握两个东西,一个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特点,一个是要懂得儒家因革损益的精神。另外由部分观点比如援引黑格尔的观点否定孔子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这些是不了解事实的一些胡说,根本不值得一辩论了;
还有说立孔子像违背必要的程序违法宪法这样的观点,他们没有认识到中国共产的使命不仅是管理功能,还有领导功能,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在文化和意识意识形态领域,我党是具有领导和引领作用,而天安门孔子像的树立是一种文化方向引领策略之一,代表现在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崇尚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共同繁荣。
二、对新儒家这种回应的批判
新儒家主要是从道德修养,贤人政治等角度来回应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出了某种制度性的设想,然而其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尚不能提出一个完整的并且具有操作性的建国方案和国民教化的体系。无论是牟宗三的内圣开出新外王的西方民主政治,还是蒋庆先生所谓超越西方民主政治的王道政治,抑或是康晓光先生的仁政思想,都停留在学院式的研究,并且其操作性和对人的说服性也不够。通过读经教育及书院学堂的教化对国名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然而面对整个全国性的甚至全球性的现代化中的问题,这只是九牛一毛。
(2)新儒家内部也存在着分歧,削弱了其内部力量。特别是大陆新儒家,每个人都想提出一个自己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建构,而没有出现一种通力合作共同完善的局面,削弱了其内部力量。比如牟宗三及其弟子一系的认为要从儒家的心性成德之教中开出新的外王事业,即科学和民主,从而实现儒家第三期的发展,完成民主建国和知识学统的建立。然而,大陆新儒家蒋庆先生批判牟宗三一系的新儒家在心性儒学中自说自话,忘记了儒学一开始就是政治儒学的传统,同时蒋庆先生就拒绝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甚至觉得科学也具有民族性。
(3)政治设想可行性不大。牟宗三的开出新外王及蒋庆的王道政治。(4)国民教化工程难以进行深入开展。由于现行体制教育的限制,还有大陆中国人对经典的陌生及各种外来观念的之毛塞胸中,读经教育不能普遍而深入的展开。(5)与现行意识形态相冲突,其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以实现。然而新儒家的主张与现行强大的意识形态相冲突,而他们又没有寻求对话来寻求共通性的基础来缓和矛盾。新儒家站在民族本为文化的立场,要么反对马克思主义,要么要消解马克思主义,这种主张只有在目前执政党的宽容政策之下才能在大陆存活。
三、新儒家走向未来的可能性
新儒家以其强烈的道统意识和民族文化传承使命,在会继续中国文化慧命、畅通民族文化命脉作者艰苦卓绝的努力。其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担当精神,还有豪杰式民族精神,值得 我们同情的理解和继承和发扬。新儒家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主张主要从哲学上融合古今中西,“全盘化西”(就是吸取并消化西方文化),来发展自己。
虽然据说现在新儒家中有的空喊口号而没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有的甚至没有认真研究四书五经等儒家的基本经典和关注国内外学术发展的前沿,就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新儒家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主要是儒家的道统以及融会道和释,主张主要从哲学上融合古今中西,“全盘化西”(就是吸取并消化西方文化),来复活中国的学术传统,发展自己,这不失为发展和繁荣中国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出路。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西方人看中国人,中国人看古代。在经济日益腾飞的今天,我们民族文化的复兴及国民的精神家园的构建是一大重要使命。新儒家所作的努力,是顺应历史潮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的积极努力和探索,以下是几点理由:
首先,经济发展需要文化复兴,实现中国真正强大的需要。当代中国已经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但是要成为一个世界大国,还必须要有文化的复兴与之相适应。当代中国人民,从世界各国寻找精神资源过程中发现,只有依靠中华文化,才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而新儒家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畅通民族文化慧命,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努力。
其次,寻找新的价值信仰的需要。现在国民普遍失去了对马克思主义及共产主义的信仰,中国需要一种新的价值形态来凝聚国人。新儒家提倡的儒教和读经教育以恢复国人的信仰和价值之侦定,这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努力。
第三,为西方的科学和民主充分暴露出其弊病寻找药方的需要。西方人开始在科学发展的同时探索科学伦理、环境伦理等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的努力。而新儒家如牟宗三及其弟子所倡导的“内圣开出新外王”其本身就包括了道德理性对工具理性的指引作用,相当于现在的科学伦理、环境理论等等。还有关于民主政治,儒家一贯认为再好的制度都离不开人,而人核心是其道德品质,因此无论是善的制度的建构过程还是贯彻都需要有贤人来现实,所谓俊杰在位。因此即使我们搞的是西方的民主,我们也要加强我们国民的德行的培养,内圣成得之教不容丢弃。另外,西方民主“民意一重大”的偏至性格,平面化、世俗化、功利化越来越暴露出了其缺点和不足,带来经济利益至上的环境破坏、战争等问题。中国要避免走西方民主政治的弯路,就必须开辟自己的政治道路,结合中国固有的政治学资源开创超越西方民主政治的新型政治,为寻求人类的共同持续和平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大陆新儒家在王道政治三重合法性的三院制设想是一种既想包含西方民主政治的优点扬弃其不足的政治模式的一种探索,虽然其具体操作在目前有待完善,然而不是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第四,全球化过程中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的需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儒家一向都不是主张封闭自我的,他们胸怀宽广,主张吸取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完善自己。世界发展到今天,中国无论是否愿意都已经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然而我们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不能迷失自己,我们不能被全球化浪潮所淹没,在全球化的同时,我们要反思自己是谁?我们要去哪里?我们要干什么?而新儒家的努力就是呼唤民族精神的觉醒,让我们以主人的姿态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先立其大体即民族精神,然后才能成就其他文化融合交流等小体。
第五、超越“西方中心主义”,进行文明对话,构建对话的文明的需要。蒋庆先生指出“人类近代的历史,就是西方霸权的历史。西方霸权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涉及到五个领域,即经历了军事的霸权、政治的霸权、经济的霸权、科技的霸权和学术的霸权。„„西方学术的话语权力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学术研究中一支独霸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乃至东方社会发展至今,我们要现实独立自主的发展道理,那么,我们应该摆脱西方霸权的笼罩,应该实现民族自觉与自觉,然后进行交流和对话,以减少冲突和暴力,通过对话来构建对话的文明。而新儒家如杜维明先生一直倡导进行文明的对话,化解冲突,形成对话的文明。蒋庆先
生提出以中国解释中国,以中国解释世界的学术路径。
四、几个问题:
1、何为“儒家”的问题。谁堪为现代中国的“儒者”。我们知道中国大陆在研究现代新儒学思潮的时候,就面临着哪些人该被称为儒家的困难。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立场宣示的问题,而是要让我们反思,现代中国的儒者该是如何?是“道德立场优先”还是“事功优先”?
2、当下中国的“儒效”问题。思考应如何处理儒家与西方思想资源的关系,儒学与其他传统思想资源之间的关系。深入反思儒学复兴的动力是基于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还是出于政治策略的动机?抑或只是民族主义或者民粹主义的感情投注点?
3、儒家能否摆脱低层次的伦理性反思(比如对道德、环境问题的批评)而进入形上智慧的领域。儒学的健康发展取决于知识阶层和民众对于儒学的态度,关键在于能否摆脱两极化的思维和情绪性的判决,而趋于理性和中道。
4、是否存在一种“边界明确”的儒家传统。传统士人对儒家的体认是自明性的。有时也通过“道统”等方式呈现。在当下如何界定“个人性描述”和儒家谱系之间的关系。如何区分个人性(personal)和私人性(private)之间的区分(个人性指对于儒家了解的个人的体悟,而私人性则是随意的,排斥性的)
5、现代教育模式下儒家传承和发展。(1)如何摆脱儒学知识的命运?(2)经典解释的张力和新的儒家形态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经过近150年的冲击和反应,儒家是否仍然具有消化、融合西方文化,而创立出新的儒家思想形态能力。
6、如何处理好现行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7、新儒家如何实现与自由主义联盟问题
8、在政治上,能否提出一个真正超越西方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的政治模型和建国方案
五、结论:我们需要新儒家,只是我们希望新儒家做的更好!
新儒家可能的发展未来方向:(1)书院制度反哺体制教育;
(2)建立两套学问系统:a、儒家学术系统:以儒家解释儒家,以中国解释中国,以中国解释世界,通过判教凸显儒家的价值,继承儒家精神,以避免儒学知识化倾向;
b、国际学术系统:用国际规范和范式,在以国际其他学派相比较而阐发儒家及中国文化,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在国际学术界彰显儒学和中国文化的魅力,吸引国际社会,修文德以来之;
(3)儒家形而上学的建构和政治儒学的开发;
(4)三种路线相结合:儒学以用下行路线扎根,以中行路线示范,以上行路线经世济民。但行需要等待历史机缘,新儒家更多的还是需要自身的功夫的修炼,以德归服,通过培养人才广泛影响社会,奠定社会基础以,修身以俟命。篇三:我所理解的儒家与财务修养---演讲稿
我所理解的儒家与财务修养
从事财务工作十余年,一直在找寻属于财务人的立事准则。今日读《礼记》心中如同打开一扇大门,豁然开朗。很久以来一些零星的想法也串连起来,变为短短几字,触动心灵。读《礼记》会发现我们与古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古人的思想朴素而深沉,却是如金子般闪闪发亮,值得我们去学习品味。
《礼记》有云“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换言之,如同我们财务人,忠于企业、尽心尽力是我们做人做事的信条,诚信于人、实实在在是我们待人待已的态度,制度与准则是我们行为的唯一依据,有理有节、举止公平是我们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我们外表可以温文尔雅,但我们内在的操守却是坚毅不变。这是我所理解的财务的灵魂。以此态度立身于社会,立足于公司,持之以恒,我们会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老子有云“和其光,同其尘”,就是说和合万物的光彩,也共同吸纳它们带来的尘埃。这句话我想了很久,也感悟很深。“和其光”,我以为,在公司的经营中,在发扬团队的个性上,在丰富集体的创造上,我们财务要积极融合,因势利导,更大的发挥出每个人的光辉,这样公司才能做得更加出彩。“同其尘”,或者说是“君子和而不同”,我的理解,在保持公司的制度秩序上,在基本原则上,要“同”,要所有人平等严格地遵守规则,要学会吸纳“不同”,去除“不同”,改变“不同”。在工作中,我们财务既要置身其中,又要超然事外。要 用我们的一切去维护公司的健康发展。
《礼记》又云“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之,又不急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我的理解,无论做人做事,我们财务人应持身高洁,沐浴道德,洁身自爱,从不涉及污邪的事。谈及工作,只是陈述意见,以备采纳,不攻击,不夸大。公司经营顺利时,一定是有才能的人各负其责,大家同心同力,我们会与所有的人站在一起,不求显扬,也不轻贬自己。公司出现困难时,也许有人会沮丧消沉,有人会颓废堕落,但财务人会一本初衷,砥砺前行,不会因一时困苦而背弃理想。也许他人未必能了解我们的苦心而加以排斥,也许有人为了保护各自利益而对我们施加压力,财务人一定要有崇高的信仰,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做公司一名忠实的守护者。坚守理想,尽其在我,正是财务人的价值所在。
儒者不一定都是财务人,但一个好的财务人一定是真正的儒者。我的理解与大家分享,感谢聆听。篇四:儒家心学文化复兴讲会发言稿
儒家心学文化复兴讲会发言稿
儒家心学文化复兴讲会发言稿
题记:贴到网上,一是可以让更多人了解xx读书会;
二是使自己不忘初心。
各位来宾、各位伙伴:
下午好!首先感谢大家,特别是远道而来的朋友们,来参加这一次由xx办事处、xx社区和xx读书会共同举办的“儒家心学文化复兴讲会”。我知道现场有很多朋友是从外省市赶过来的,可以站起来让大家认识一下吗?(此处略作停顿)当然,路程最远的要数今天我们的特邀嘉宾,来自xx大学的陈xx教授,他将为我们分享《儒家智慧与心灵成长》,在这里,让我们大家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提到xx读书会,可能有些朋友还比较陌生,我简单做个介绍:xx读书会的“新民”俩字,来源于“四书”里面的《大学》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的“亲民”按朱熹的说法应该叫“xx”,所以新民就是这么来的。具体到xx读书会里面讲,新民有两层意思:一是“作新民”,二是“使民新”。“作xx”就是从我们自身来讲,要不断的自我成长,自我更新;
“使民新”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进步,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最终使我们所有的人共同达到一个理想的人生境界,那就是“止于至善”。xx读书会成立的时间并不长,刚满九个月,这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讲,尚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最初,是源于对国学的一份热爱,十几个人走到了一起,我们一起读书,一起分享,一起感动。我们的诚意和执着吸引到更多的伙伴参与进来,从十几人到上百人,从独乐乐到众乐乐。新民读书会以“传播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美德”为自己的社会责任,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强精神来奋勉,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路走来,有太多的感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书友为读书会捐赠了价值两万元的办公家具;
东关社区的高xx主任为读书会提供了安身之所;
xx有限公司的王xx董事长为此次活动慷慨解囊。还有很多的热心书友在关注着、支持着读书会的发展,在这里,我想借助大家的掌声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我记得很久以前,在《读者》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说有一个人,把搁浅在海滩上的海星,一个个捡起来重新扔回大海里,另一个人说,这么多的海星,你扔得过来吗?这个人说,我扔不过来,但对于我扔回海里去的每一个海星来讲,我确确实实改变了它的命运。
是的,“读好书、交好友、过好生活”,新民读书会致力于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全民读书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在全社会推广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陈复教授来为我们分享儒家智慧与心灵成长,我相信,通过陈复老师的精彩解读,大家一定会受益匪浅,也一定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关心儒家文化的传承,来关注自己的心灵成长!营造书香社会,享受智慧人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新民读书会一定会和广大书友们相依相伴,风雨兼程!谢谢!篇五:演讲稿正文
用特岗教师的别样人生,努力践行核心价值观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现场的各位朋友们:
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精神支柱就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国家,如果光靠物质条件,那么这个国家的革命
创作撰写儒家经典,儒家人格思想主要是指“仁、义、礼、智、信”。
儒家经典为历代推崇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个新的时代,我们也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生活中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尽相同。2009年5月我听闻我们山西省也启动了特岗教师计划,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学校师资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我想我应该去,这正是体现我人生价值的时候,在农村当老师一定比在城市更有成就感。2009年9月1日,我怀揣着青春梦想,踏上了安泽的土地,走进了北三交小学,那个梦想开始的地方,而那年,我24岁„„
酸
虽然有心理准备,但当我走进校园的那一刻,内心依旧是无比复杂,曾经的曾经,历历在目。曾经的青春年少;
曾经的宏伟理想;
曾经梦想着走入繁华的城市,领略精彩的风景。而如今我却走进了农村.....在这个不甚发达的乡村生活、工作,心酸之余,无数想法涌上心头,说不清,道不尽„„只能在心里默默的告诉自己,要相信自己,要想体现自己的价值就得坚持下去。
甜 怀着复杂的心情,我开始了我在安泽的教师生涯。老师们热情的接待,温和的笑脸,真诚的语言,顿时让我轻松了不少!无论是校领导还是普通教师,都是热情相迎,打消了我原来的顾虑。正是因为他们的帮助,我初入职场的慌乱被感动所取代。
最深刻的还是我的学生带给我的快乐和幸福!清风吹拂,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入校园,迎接我的是一声声“老师好”,突然感觉无比的幸福,在这个神圣的职业里,我一定要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每一个人。
苦
2011年我被调入唐城中学,开始为初中的孩子奠定基础,我当上了班主任,陪孩子们一起走过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年。12年的五月是我所带的第一批孩子们参加中考体育测试的日子,考试结束后,我预料到了成绩不太理想,顿时我突然感觉对不起任何人,对不起领导的关怀,对不起孩子们和我的朝夕相处,我认为这个时候,成绩才能
真正的体现我对他们的关怀,如果一个教师不爱学生,又有什么资格站在三尺讲台?我的价值何在?我的内心五味陈杂。那个时期的我,真的准备退缩,但在我最沉闷的时候,我的校长田飞升老师找到了我,并鼓励我要继续努力,他帮我分析了失利的原因,在他的一番话下,我顿时醒悟了,人生不可能次次都成功,今天的失利正是给了我们正视自己的机会,如果想继续体现价值,就必须打起精神,带着曾经的梦想和豪言壮志继续前行。乐
虽然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但我依然幸福和快乐,因为我有梦想,有众多的同事可以分享心得,交流经验,和孩子们在一起,更是快乐无穷,上课时,我们是师生,下课时我们是朋友。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不知不觉我来到安泽已经近六年了,在尝尽酸甜苦乐的同时,我更多的是收获,在孩子们的拥护下,我被评为了临汾市优秀班主任,在学校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我所讲的课获得了山西省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回望过去,我突然想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那八个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这样的价值观,一直支持着我,伴我一路收获。
我想我今天代表不仅是我自己,还有那许许多多选择扎根安泽教育的特岗教师,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不断加入,才使我们安泽教育水平不断发展,城乡差距逐渐均衡。
今天在这里,我想说:人生的价值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
今天所扮演的角色中,过去的经历再光彩,也是一束凋谢的花朵,今天的生活虽平凡,却是一把充满生命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