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融风险论文选题(合集),供大家参考。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融风险论文选题篇一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风险 监管
金融创新是各金融要素的新的结合,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金融创新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如新的金融工具、新的融资形式、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手段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全球掀起了旨在摆脱金融压抑的金融创新浪潮,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其动因与金融产品虽然有所变化,但金融创新的过程却一直没有停止。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导致金融深化和发展。
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加大金融风险,发生金融危机,甚至会对整个经济造成破坏性影响。据imf的统计,自 1980年以来,130多个国家,几乎占imf成员国的3/4,经历了金融业的严重问题,发展中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都受到了影响。从英国巴林银行破产到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经营危机,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到拉美金融危机,都表明金融创新使得金融机构面临更多的风险。
一、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风险
(一)金融创新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由此给银行体系注入了不稳定因素。由于银行传统业务的赢利性下降,商业银行被迫寻找新的有潜在风险的表外业务来保持其赢利水平,表外业务是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业务,包括与传统信贷相结合的业务,如承诺、担保、承兑等,以及与有价证券衍生工具买卖相关的业务,如买卖金融期货合约、安排掉期和互换等,这些业务的开展增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风险。利用新金融工具开展的表外业务具有的“或有负债”性质蕴含着极大风险,银行开展此类业务大多采用支持性信用工具,也就是说,当市场上出现某种情况时,银行有义务向其客户提供资金,这样就形成了银行的或有负债。或有负债的形成使银行承担了较大的信用风险,如票据发行便利这种与直接融资相结合的表外业务越来越集中在大型银行身上,使得风险集中化,给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威胁。
表外业务弱化了风险管理。首先是表外业务逃避了中央银行的监管,商业银行因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特殊而受到中央银行的严格监管,中央银行对其进行监管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规定其资本充足比率(自有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总值的比值),通过对这一比率的规定,迫使商业银行不断改善自身的资本基础,这一资本要求与银行的资产风险成正向关系,以此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对商业银行而言,资本要求越高,其经营成本也就越高,因此,为在不提高资本充足比率的前提下增加赢利,商业银行就开创了由金融创新工具支撑的表外业务。这一业务并不改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这样中央银行就无从对其真实的风险状况实施监督,而随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规模的扩大,其资本充足比率就潜在地下降,承受风险的能力也随之降低,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也随之上升;
其次是,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削弱其自身的风险内控管理,金融创新给银行内部管理会计带来许多困难,降低了资产负债表上的信息质量,表外业务的或有负债性质增加了会计报表中所含风险信息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工作中则往往降低了银行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总之,赢利动机的存在使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产生了特殊偏好,它们迅速地运用新型信用工具取代了传统的信贷工具,但同时削弱了银行体系的风险管理,因此,对表外业务加强监管势在必行。正是基于此认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补充有效银行监管原则时加入了“考虑到可构成银行大规模风险暴露的表外业务”这一条款。
(二)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构成,新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加速发展加大了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因素。众所周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出现及迅速发展是近年来金融体系的一大特征,它改变了金融体系的原有结构:商业银行地位的下降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地位的上升,这一变化也改变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状况。首先,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不能涉足过多的证券业为主业,大量参与具有高杠杆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并且它们参与此类交易的目的与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不一样,传统银行是为了避免其资产头寸面临的市场风险,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纯粹以获取高额投机利润为目的,所以非银行金融机构通常十分注重运用衍生证券的杠杆原理。作为金融体系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高风险的经营策略为金融体系埋下了隐患。其次,同为金融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体系的关系密切,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创新的经营手法给自身招致的风险极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蔓延开去,两者间巨额的资金借贷关系使得前者的亏损与倒闭就意味着后者将难逃厄运。金融体系中这种特殊的连锁反应极大地强化了风险的冲击力,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可能仅由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破产引致。再次,非银行金融机构一向不是中央银行的监管重点,所以中央银行并没有有效的临管措施;
同时,市场对非银行金融的监管作用也十分有限,因为对于内容及原理都极其复杂的衍生品交易很难形成统一的信息披露制度,也很难被投资者所理解,市场上有效的自发监督机制也就无从形成,风险的滋生与扩大就十分容易。可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成长和壮大在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也为金融体系孕育着越来越大的风险。
(三)金融创新使金融风险更为集中和隐蔽,增强了金融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破坏力。金融创新为单个投资者提供了转移因价格等市场总变量变动所产生的市场风险即所谓的系统性风险的手段,如期货与期权弥补了单纯进行证券组合投资无法避免系统性风险的缺陷,使得市场上的所有风险似乎都可避免。但不幸的是,金融创新的这一经济功能对于整个经济体系而言并不存在,金融创新工具在为单个经济主体提供市场风险保护的同时却将风险转移到了另一经济主体身上,也就是说,对整个经济体系而言,风险只发生了转移,并没有被消除,风险仍然存在于经济体中。而当市场主体都想转移同一方向的风险时(如都认为价格下跌,都希望通过金融工具转移这一风险),风险出售者就无法找到风险承担者,金融创新工具提供的保险功能将不复存在,风险在此时会集中暴露,给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造成严重打击。如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的纽约股票市场暴跌就是一例,那天股票价格在一天里下挫了20%。有人认为在股票价格期货市场上做文章的交易战略是导致这次市场暴跌的祸根,股票指数期货价格的下泻导致了股市上的抛售,这表明金融创新工具的使用会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增强动荡产生的破坏力。
二、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进行制度创新,推动金融业发展。
由于规避管制和盈利动机,金融企业进行市场性的金融创新,在市场性创新的过程中,金融企业有倒闭乃至危及整个金融企业稳定发展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政府进行制度创新以配合市场性创新。
1、必须彻底进行银行体系的改革,银行现在不良资产比例很高,如果不解决可能会导致银行破产,或政府填补而造成很高的通货膨胀,两者都将使银行存款遭到巨大损失。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造,充实了资本金,降低了不良资产,并相继上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环境。其次,发展地区性的中小银行,我国现在每年农村和城市各新增八百万个劳动力,只有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只有地区性的中小银行,才能够给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
2、资本市场应该做到决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盈利的,是能够分红的,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股票分红来获取收益,基金也可以帮助个人投资者选择比较好的上市公司,而不必靠坐庄、炒作来获利。
3、建立社会诚信和建立信用体系,当企业在短期内资金周转有困难的时候,可以用未来的收入做抵押来借钱,以渡过当前的困难关。银行也不用成为必须有抵押才贷款的当铺。
(二)完善和加强金融监管体系,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监管模式,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监管当局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积极支持和引导金融创新。
1、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当局应变合规性监管为合规性和风险监管并重,在鼓励法人内部风险监控的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水平。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监管经验,积极构建市场化、国际化的金融监管模式。将金融监管的重心放在构建各金融机构规范经营、公平竞争、稳健发展的外部环境上来,更多地运用新的电子及通讯技术进行非现场的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备付金率、呆坏账比例等指标实行实时监控,以此来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
2、注重监管的有效性。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不断创新和业务的国际化,监管当局必须从以监管信用风险为特征的传统监管方式转向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种风险的全面风险监管。新巴塞尔协议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从信用风险管理转向逐步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随着中国加入国际金融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国银行业必须考虑各种可能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为未来银行经营环境留有足够的空间。
(三)对金融创新进行立法,为金融创新提供保驾护航功能。一是通过立法保护金融创新者的利益。对金融创新产品,要有一定时间的收益保护期或应用专利保护期。二是规范创新规则。金融创新不是无序创新,而应在一定的规则内运行,要通过立法或管理条例等形式,规定各种创新、程序、保护期,使创新有规可循。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金融企业面对加入wto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如银证通、离岸银行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等需要立法予以规范,这是金融创新业务顺利运作的外部法制框架。三是建立完善的创新业务法律风险内控机制。金融企业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内部法律部门的职能,充分发挥其事前防范、控制和化解创新业务法律风险的功能。四是尽快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为金融创新风险的有效处置建立公共安全设施。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不容忽视,因此必须预先建立相应的公共安全设施。这不仅有利于及早防范和处置因金融创新失败引致的风险苗头和风险隐患,而且可以通过有效的处置,抵消和控制金融创新的负面效应,增强社会公众对金融创新的信心。
金融风险论文选题篇二
金融风险管理论文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和管理
老师:林宇
专业:财务管理
姓名:朱光瑶
学号:20090805030
2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和管理 摘要: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在现代经济环境中,随着我国相关制度的缺陷和人们的贪婪的本性,衍生工具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本文先对其涉及的风险进行分类和其原因的分析,最后针对不同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风险;
控制;
管理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也以惊人的速度出现,随之也给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与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比如,在新加坡挂牌上市的中国航空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即中航油)因为从事石油衍生品交易,导致了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在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消息传出后,该事件很快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一时间,金融衍生工具成为“罪魁祸首”。在1995年2月,我们都知道的英国巴林银行因投机于日经指数期货交易而失败,造成9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使四百多年的基业顷刻间灰飞烟灭。一时间,金融衍生工具似乎成为了危机和灾难的代名词。但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事物,不能只看到它的一面。现在就从风险角度来分析它。
一、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风险
1.市场风险指市场价格变动造成亏损的风险。这里的市场格变动包括利率、汇率、股票、债券行情变动等。管理市场风险,要的是要及时、准确地评估市场价值,随后计算总敞口额度,严格交易程序,模拟在市场崩溃或流动性引发价格剧烈震荡情况下交易者的承受能力,即所谓“压力测试”。
2.信用风险即交易合约的对方无力履行义务的风险。与市场风险一样,控制信用风险也是要测定和估算衍生商品的敞口头寸,并使敞口头寸与所确定的交易对方的信用额度相匹配,然后可以像传统信贷业务一样,控制和减少风险。
3.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缺乏合约对手而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出货或平仓机会的风险。一是市场业务量不足或无法获得市场价格而造成的市场价格风险;
二是由于用户流动资金不足出现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无法在市场上出现逆势时按要求追回保证金而造成的资金流动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是利用多元化投资组合来实现降低风险。
4.操作风险即人为因素或交易、清算系统故障而造成失误蒙受亏损的风险,它们本质上均属于管理问题。因此重点应放在提高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素质,提高计算机处理系统的效率,并在内部管理上实行职责分开,以确保风险处在可控制及可承受的范围。
5.法律风险指因合约在法律上的缺陷或无法履行导致损失的风险。在管理中,首先应保证一批熟悉衍生金融工具的专家参与交易法规的制定。另外,应尽量改善内部风险管理,增强交易透明度和披露要求,强化安全的结算制度以控制法律风险。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
1.从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特点来看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因为标的资产的未来价格不仅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还受到政治环境、经济政策、投资者或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以及人为操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另外,合约双方的信息披露存在很大的局限
性,如有关会计处理方法、衍生产品真实质量等重要信息通常未能在合约中得到充分披露,而合约双方在合约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也极易引发信用风险。
2.从宏观层面上看,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制度根源,即金融体系的固有缺陷和金融衍生市场不完全有效在现实中则往往表现为国内金融机构的投机失败和国际游资的肆意炒作引发。这些都会加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扭曲资本价格。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二是实体经济金融虚拟化。金融体系中的储蓄并非全部转化为投资,而是一部分进入实体部门,转化为实物投资,另一部分滞留在金融体系中,成为虚拟资本,并没有实物资本与之相对应。虚拟资本在追求价值增值运动过程中有脱离实体部门的趋势,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走向泡沫经济。而衍生金融工具正是金融虚拟性最强的虚拟资本。
3.从微观层面上看,风险的产生主要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和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有关。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风险爱好型管理层对于投机业务则跃跃欲试,很容易形成赌博心态,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三、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建议
针对上述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大量风险和突发事件冲击,按照巴塞尔委员会对金融衍生风险的划分和标准,各国都着手研究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措施并根据各自的经济金融体系特点订出了适合自身的不同的监管原则,以确保市场的有效性,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防止金融衍生品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发生,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为了控制风险,我们可以针对其不同类别的风险对衍生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1.加强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监管。第一,从制度方面进行监管。通过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监管制度来促进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对于利率类衍生工具来说,由于我国银行商业化的转变进展缓慢,利率管制还直接控制着利率水平,资金价格无法随市场供求变化而上下波动。所以,要发展利率类衍生品市场必须先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市场化的利率。但利率市场化是以银行充分商业化为前提的,而银行的商业化又涉及到国有企业的巨额呆账、坏账和以后的资金来源问题。因此,利率的市场化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要等国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彻底分清,银行和企业的关系得以理顺后才有可能实现。第二,通过外部力量进行监管。金融衍生品的风险防范不仅需要在金融企业内进行风险控制,而且还须要管理机构进行外部监管,以防风险扩大,酿成金融**,甚至产生金融体系风险,但衍生工具自身的许多特性导致监管面临许多困难。第三,建立合理的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预警体系。通过对金融衍生工具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类,并对各类风险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分类,并赋予相应的权重和衡量指标,同时对不同阶段的风险指标进行风险级别的界定,最后根据风险的级别和风险的权重事先制定相应的规避风险或者减小风险的措施和方案。
2.对市场风险的管理。它是指对超过交易主体所能承受的风险总规模的市场风险部分,采取对冲措施或头寸重组的方法实行“自我保护”,采取任何可能的措施将市场风险转移给市场上的风险爱好者。
3.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机构应对市场上交易的所有品种按不同的顺序进行评估,控制风险。市场主体可以采用净额结算主协议和各种信用加强措施,以减少交易双方的信用风险。净额结算协议,指在实际交易中,机构通过双边或多边的支付净额结算的方法来降低信用风险。各种信用加强措施如交易双方通过提供担保的方式提升自己履约的信用度、在合约条款中加入一些条件来降低信用风险等。
4.对于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最主要的是控制参与流动性较低的产品的交易量,对这类产品,需要使用能够长期占用的资金。管理资金流动性风险,主要是对资金流动缺口实行额度控制,从而保证资金流入与流出的平衡。
5.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操作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比其他风险更为严重,是最主要的风险之一。但它往往被机构所忽视,巴林事件就是很好的一例。完全避免操作风险是不可能的。对于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在于事前防范和事中监管。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具体来说要培养和配备既精通衍生品交易,又具备准确迅速的业务处理能力的人才,还要配备相应的系统。
6.对于法律风险的管理。为了防范法律风险,交易方首先要确保其交易对手具有足够的权利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活动,并确保对手有足够的法律依据履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并履行金融衍生品合约义务;
其次,在合约条款中,明确规定交易对手的抵押品或保证金用于弥补交易方的损失,并清楚列明交易对手违约时应支付的罚金。中航油因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投机操作不当,导致巨额亏损,主要是对风险管理的处理不当,特别是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金融衍生交易实际上是利用交易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对冲式操作。所以,任何有经验的机构都会通过对冲交易,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很不幸的是,在中航油的金融衍生交易中,恰恰忘记了风险的规避,在卖出看涨期权之后,没有预见到可能由此带来的巨额损失,进行对冲操作,将风险降低,而是在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坐等购买人行使自己的权利,而这样一来,中航油不仅仅损失了保证金,而且必须为购买人行使权利支付价款。这是其造成巨额亏损的重要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金融衍生工具非但不是风险的万恶之源,恰恰是风险管理的必备工具。有关政府部门及国内企业不可因噎废食,仅仅因为一些事件就放慢或停滞国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建设步伐。相反,国内的大型企业更应该积极介入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借助不同的金融工具,有效控制自身的经营风险。当然,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和学习,加强企业内部对操盘手和交易员的风险控制,是介入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前提条件。
金融风险论文选题篇三
课程序号:317
2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金融风险管理》
案例分析
题目:美国国际集团破产危机案例分析编号:39姓名:高楠楠成绩:
美国国际集团破产危机
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犹如一根导火索,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同时也给国际保险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全球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简称aig)正是深陷次贷危机而出现巨额资金缺口,走到破产边缘,最终被美国政府变相接管。
一、案情回顾
在07年至08年将近一年的时间里,aig在信用违约掉期上遭受的损失不断加重,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aig连续五个季度巨额亏损:2007年第四季度净亏损52.9亿美元,2008年四个季度亏损额分别为78亿、53.6亿、244.68亿、617 亿,而2007年净利润仅62亿。2008年8月6日,aig公布第二季财报,因房贷相关部位减记价值及减损金额超过110亿美元,净损53.6亿美元,该公司连续第三季出现亏损。截至08年6月底,aig信贷违约掉期业务累计亏损达250亿美元,其他业务亏损累计达150亿美元。9月12日,aig股价暴跌了31%,标准普尔评级服务公司向aig发出警告,称由于该公司股价大幅下挫,债券息差上升,标普可能会将该公司信用评级下调一至三档。为避免主要评级机构下调公司评级,aig便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筹资。
时任aig首席执行长的维尔伦斯坦德认为只要筹措到200亿美元就能使公司避免灾难发生。但13日早晨,却发现它的证券借款业务也需要200亿美元资金,所需资金数额已增至400亿美元。此时,aig筹集到的资金只有从其下属保险子公司抽取的200亿美元。
13日,aig与kkr、s等私人资本运营公司进行了磋商。但考虑到他们所提方案附带的某项选择权可能使aig的控制权实际落入私人资本运营公司之手,s & co.为首的一群私人资本运营公司提出的注资方案。14日晚间,亚洲市场开盘,aig资产价值处于更大的压力,该公司需要逾600亿美元的资金注入。维尔伦斯坦德决定另辟蹊径,转向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寻求400亿美元贷款资金援助。
9月15日,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要求高盛和摩根大通帮助aig获得700亿至750亿美元贷款。两家公司一起评估了aig的流动性需求和私营领域解决方法的可行性,认为aig需要大约800亿美元的资金,并拒绝政府建议。此外,在该日晚些,美国穆迪投资服务、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一致下调了aig的债务信用级
达到200亿至250亿美元,公司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9月16日,aig做了最后的一搏,即用尽自己的循环信贷额度。但是大多数银行都拒绝了aig的贷款申请,他们表示在aig债券评级遭到下调的情况下不会为其提供贷款。同时,aig股价再跌31%,在连续三个交易日中跌幅达79%。
该天下午4点,政府将拯救方案交给aig管理层。经过长达3个小时的痛苦权衡,aig董事会接受了政府提出的苛刻条件。美国政府仿照接管“两房”模式接管了该集团。但美联储的“援助”并没有缓解保险市场愈发恐慌的局面。不只是在中国香港,在中国台北、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美国友邦的分支机构都出现了客户退保潮。退保潮出现使得aig雪上加霜,危机再次升级。10月8日,美联邦政府由于担心这家保险巨头可能再度出现现金短缺,决定对aig再增378亿美元的援助,这比当初承诺向该公司提供的资金数额高出近50%。
二、原因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
1.连锁反应之祸。美国金融机构犹如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底层是和物质产业与实际消费相关的接口,如工商企业贷款、房贷、消费贷款等,以此为基础构造出金融衍生产品的大厦。美国金融机构发放的实物类贷款不到20万亿美元,但衍生金融产品的规模却达到了400万亿美元。随着底层垮台,上面庞大的衍生金融产品大厦也随之倒垮。因为购买次级债衍生品的投资者遍布全球,危机便能够通过资金链条传导给各国的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投资者,造成了整个信用市场危机和投资者恐慌,最终演变成为金融风暴。此外,金融市场脆弱,投资者信心不足,致使股票价格持续承压下挫,使得aig本已虚弱的财务状况更加恶化。2008年9月15日,雷曼宣告破产保护当天,aig的股价暴跌61%,跌至4.76,之前aig的股价曾达到72.65美元。如此以来,受抵押贷款投资不当相关的衍生品资产减记拖累,aig在信用违约掉期上遭受的损失不断加重。金融风暴扼杀了aig公司9月25日公布业务复兴方案的计划。
2.信用评级下调推波助澜。9月12日,aig股价暴跌了31%,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发出调降评级警告,使得aig的筹资行动变得更加困难。紧接着美国穆迪投资服务、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于9月15日分别将aig的信用级别下调至少两个等级。信用评级下调在助推融资成本升高的同时,200亿至250亿美元,导致aig财务状况急剧恶化。也正是因为信用评级的下调,致使aig在试图利用信贷循环额度作最后一搏时,遭到了银行的拒绝。
3.监管缺失。尽管美国有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对次级债市场的监管却存在空白地带。如信贷违约掉期市场就没有受到政府管制,也没有公开的记录显示如果债券违约,卖方是否拥有资产进行支付。在aig从事cds相关业务的同时,保险监管机构和证券监管机构都没有明确的监管要求。早在2005年5月,新闻媒体就开始报道新增房贷风险,经济学家也对此发出警告。但直到2005年12月监管层才开始推出监管指引,时隔9个月后,这份姗姗来迟的指引才最终定稿。究其本质,在于美国金融监管部门过度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强调并依赖市场自律和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对本国金融机构及市场的竞争力和创新力过于乐观。监管的缺失,使市场的不规范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风险积累最终引发危机
(二)企业内部分析
1.资产管理不慎,资金运用不当。aig的风险不是由保险主业产生,而是源于衍生金融产品。美国国际集团金融产品公司伦敦子公司早期以衍生金融业务利率互换为主,由于aig从事的传统保险业务一直都是中等的成长型业务,公司为追求成长性,为大量的金融产品提供保险,包括风险极高的cdo和次级债产品。aig从9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介人为担保债务权证cdo提供担保的cds业务。2005营业收人在aig所占比率由4.2%上升到17.5%。其中,由于泡沫经济时期抵押债券实现的高额利润远高于房屋保险业务、人寿保险业务以及汽车保险业务,aig仅对该债券的担保金额就高达4000亿美元。正是受抵押贷款投资不当相关的衍生品资产减记拖累,aig在信用违约掉期上遭受的损失不断加重。其旗下一家出售信用违约掉期(cds)的子公司,在过去三个季度累计亏损180亿美元,致使aig不得不追加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抵押品,导致公司财务吃紧。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品虽可带来一定的资产损失及借贷困难,但这对于资产上千亿的aig来说,影响是极其有限的。但正是由于公司缺乏足够的流动性资金,带来额外信贷成本,使公司最终陷入财务困境。
2.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信贷违约掉期市场不受政府管制,也没有公开的记录显示如果债券违约卖方是否拥有资产进行支付。这种交易对手风险被经济学家威
廉·恩道尔比喻成已启动的定时炸弹。但大家都觉得自己够聪明,不会拿到最后一棒,因此就疏于防范cds存在的潜在隐患。引爆aig危机的金融产品部门(aigfp)成立于1987年,在其为aig持续获取丰厚利润的背景下,集团管理层逐渐放松了监督。而aigfp经营表现出很强的投机性,片面追求利润,忽视风险控制,完全不顾来自多方的风险预警。单纯利润导向下的内控机制失效,使经营风险迅速累积。aig公司也正是因为心存侥幸和疏于对cds风险的防范,当2006年cds成本大幅上升、2007年次级债**出现兆头时,aig没有对cds做出严肃的处理,为后来公司陷入危机埋下了祸根。
三、启示
1.坚持风险管理为本的保险发展方向。向全社会提供综合的风险保障是保险的立业之本,这也是保险业区别于其他金融行业的重要特征。只有不断挖掘和提升保险产品的独特价值,保险业才能更好地发挥行业的自身优势。随着我国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保险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市场细分、产品和业务创新成为保险公司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同时应认识到,在保险发展与创新中,必须始终围绕风险管理这一主线,在努力发掘和满足客户的风险管理需求方面做足文章,切实发挥保险产品在承担和转移风险方面的优势。保险行业投资渠道放开要注重风险控制。案例中的aig投资领域广泛,包括房产抵押贷款、金融租赁、衍生品以及融资融券业务等。放开投资渠道虽然有利于提高投资收益,如金融租赁利润丰厚,但是同时投资风险也相应提高。保险行业须在强调风险控制的前提下放开投资渠道。
2.立足国情,不断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危机引发了各个监管当局的反思。当前,美、英和欧盟正在酝酿新一轮的金融监管改革,其主要目标是避免出现监管真空、监管重叠以及建立系统性风险预警体系。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处于金融发展和深化的初期阶段,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欧美金融监管体系变化,汲取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发挥监管的协同效应,形成“权责清晰、定位明确、覆盖全面、协调有力”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偿付能力、资产风险和杠杆率等多方位监管。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要保持充足的资本金。近年来,保险构的偿付能力监管已得到了广泛重视和不断完善,建立了以市场行为、偿付能力和公司治理监管为支柱的保险监管体系。随
着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日益多元化,房地产、股权等投资领域的逐步放开,应加强对资产风险的监管。同时,探索对金融机构杠杆率的监管,通过设置合理上限,防范高杠杆经营带来的风险。
3.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公司内部风险监管体系。保险机构内部控制是政府保险监管的基础。目前我国保险机构内部控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个别保险机构的内部管理和控制还很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和制约。对此我们要借鉴国际经验按照《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的要求,不断强化各项内部管理机制、基础管理制度和内部监督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管理,严格分离资金运用业务与保险业务,建立独立有效的投资决策机制、投资风险评估机制和投资行为监督机制,切实防范和化解保险风险。充分发挥保险经纪人的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保险经纪人是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保险市场精细分工的结果。保险经纪人不仅能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还能够站在客户的立场为其全面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帮助客户以最合理的成本获得最大的风险保障。特别是在一些高风险、高技术的风险管理项目中,保险经纪人除了协助客户通过保险转移风险外,还可以提供风险自留、风险回避、风险控制等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服务。这就决定了保险经纪人在风险管理和保险服务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架起了保险公司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桥梁。
4.另外,有必要培育真正对投资者负责的、能够预警系统性风险的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的失职是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次贷衍生品的复杂设计,投资者只能依靠评级机构来衡量相关风险。但是评级机构的后知后觉及迟缓而猛烈的评级调整反而加剧了危机。实际上,评级机构的收入来源于投行,却要求它们对投资者负责,本身就是制度的错位。随着无担保公司债和各类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信用评级机构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地位将日益显著,应建立对投资者负责的信用评级机构。
5.从总体上认识风险管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要求不仅是对单个因素进行分析,还要从整体把握这些风险,分析研究个因素间的联系,从系统的角度优化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综合考虑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匹配性四个目标,运用资产组合做好投资决策管理,是控制保险投资风险的核心。保险业务和投资
业务相匹配融合才能对内外部的风险做到更好的防范。透彻了解风险偏好,能够有效沟通有关内部和外部的一切风险来源信息,是保险行业风险管理框架的一个关键因素,这包括管理提升和下降两方面的风险。企业应该视之为捕捉机遇、防范风险和损失的方法。
金融风险论文选题篇四
1.金融风险的内含、特征、种类
含义:金融风险是指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由于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而导致价值或收益损失的可能性。
特征:1.隐蔽性;
2.扩散性;
3.加速性;
4.可控性
种类:1.按金融风险的形态划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
险,利率风险,汇率
风险,操作风险,政
策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
2.按金融风险性质划分: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非系统性金融风险
3.按金融风险主体划分:金融机构风险,企业金融
风险,居民金融风险,国家金融风险
4.按金融风险区域划分:国内金融风险和国际金融
风险
5.按金融风险层次划分:微观金融风险和宏观金融
风险
6.按金融风险业务结构划分:资产风险,负债风险,中间业务风险和外汇业
务风险
7.按金融风险程度划分:高度风险,中度风险和低
度风险
形态:1.银行业风险;
2.证券业风险;
3.保险业风险;
4.基金公司风险,信用联
社
2.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1.信息的不完全性与不对称性;
2.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3.金融体系脆弱性加大;
4.金融创新加大金融监管的难度;
5.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缺陷;
6.金融机构内控制度不健全;
7.经济体制性的原因;
8.金融投机;
9.金融风险产生的其他原因:国际金融风险的转移;
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有效监管的原因。
3.金融风险发生所产生的危害性
1.金融风险对经济主体的危害:1.直接经济损失;
2.金融
风险对投资者的预期心
理有重大影响;
3.金融风
险会降低资金利用率
2.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危害:1.金融风险会使经济增
长速度放慢甚至出现负
增长;
2.金融风险会弱化
金融中介的信用分配职
能;
3.金融风险容易造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扭曲
3.金融风险对社会政治的危害
4.金融风险管理的含义与目的含义:是管理科学中的重要分支,是研究银行等金
融机构的经营中各种风险的生成机理、计量方法、处理程序和决策措施的一门科学。
目的:1.保证各金融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安
全;
2.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3.保证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
4.保证国家宏观货币政策制定和贯彻执行
5.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程序和方法
程序:
1.识别金融风险;
2.估测金融风险;
3.选择适
当的技术或方法;
4.制定金融风险管理方案与审检;
5.执行;
6.评价与分析。
方法:1.规避风险法;
2.自担风险法;
3.转移风险法;
4.转嫁风险法;
5.保险技术;
法
6.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识别风险的方法
1.从资产负债表的总体状况来识别金融风险
2.从信贷资产的结构来识别金融风险
3.从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来识别金融风险
4.从在险资产价值和资本充足程度来识别金融风险
5.从银行的盈动能力来识别金融风险
7.信用风险的内含、特征、表现形态
含义:狭义的信用风险是指银行信用风险,即信贷
风险,也就是由于借款人主观违约或客观上还款出现困难,而导致借款本息不能按时偿还,而给放款银行带来的损失。广义的信用风险既包括银行信贷风险,也包括除信贷风险以外的其他金融性风险。
特征:1.隐蔽性或潜在性;
2.主观性;
3.顽固性
表现形态:工商业贷款、贸易融资信贷、房地产贷款
和个人消费贷款
8.信用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
1.借款人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利润水平的不确定性及
信用等级状况的多变性;
2.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不稳定性;
3.自然社会经济生活中可变时间的不确定性;
4.经济变量的不规则变动;
5.社会诚信水平和信用状况、心理预期、信息的充分性、道德风险
9.信用风险估测的方法有哪些
1.专家意见法(德尔菲法和借款人5c法);
2.分类和回归数分析法(cart结构分析法);
(3)信用评级法
10.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
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流动
性需求的可能性。
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进而无法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
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
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
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
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对其产生冲击
并引发相关损失的风险。
11.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特征:1.频繁性;
2.外生性;
3.充足性;
4.复杂性 表现形式:1.贷款的质量问题;
2.贷款的结构问题;
3.负债的结构问题;
4.兼业业务与主业务的结构问题
12.流动性风险估测的财富指标
(1)现金资产比例;
(2)超额储备比例;
(3)存贷款比例;
(4)核心存款与总资产的比例;
(5)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例;
(6)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
(7)流动性资产与易变性负债的比例;
(8)存款增减变动额与存款平均余额的比例;
(9)流动性资产和可用头寸与未履约贷款承诺的比例;
(10)证券市场价格与票面价格的比例
13.利率风险的含义,表现形态,种类
含义: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种类: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等。
14.利率风险的分析方法和计量方法 分析方法:收益分析法和经济价值分析法。计量方法:敏感性分析,缺口分析与存续期分析。15.操作风险的含义,特点,表现形式 含义: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特点:1.具有主观性(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
2.发生频率低但危害大;
3.具有复杂性 表现形式:1.执行风险;
2.信息风险;
3.关系风险;
4.法律风险;
5.人员风险;
6.系统事件风险16.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构架及其流程 基本构架包含四个组成部分:战略、流程、基础设施和环境。流程:1.确定操作风险;
2.风险评估和量化;
3.风险管理和风险缓释;
4.风险监控;
5.风险汇报。17.操作风险管理的方法 1.自担风险法;
2.规避风险法;
3.控制风险法;
4.保险18.操作风险的指导性和原则19.商业银行的业务与商业银行的风险 业务:1.金融机构财务;
2.交易与销售;
3.零售银行业务;
4.商业银行业务;
5.支付与清算;
6.代理业务;
7.资产管理;
8.零售经纪。风险:1.外部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
2.内部风险:财务风险,流动性风险,内部管理风险20.如何防范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的风险 1.信用风险:1.了解借款人的历史;
2.了解借款人未来的发展;
3.健全和完善信用评级;
4.商业银行职员的职业道德。2.利率风险:1.借款人过去的经营状况及经营成果;
2.借款人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
3.产品的结构;
4.市场竞争环境;
5.借款人风险评估 3.操作风险:1.排除政府的行政干扰;
2.内控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3.职业与行业自律的规范 4.流动性风险:1.贷款业务结构性问题;
2.存款的期限结构;
3.投资结构的优先;
4.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21.从经营角度讲,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的异同 不同点:1.从风险来源及风险处理角度看,银行业主要是吸收风险,然后集中处理风险;
保险业则是吸收风险与转嫁风险一对一的处理模式。2.从客户的角度看,银行业的客户行为主要是客户的个人行为;
而保险业则是客户的集体行为。3.从融资方式看,银行业主要是以吸收存款为融资方式;
保险业则是通过吸收保费为融资方式。4.从资金的返还情况看,银行业的存款是到期必还,而保险费则是发生了所保事故才返还的。相同点:保险公司于商业银行都是融资性金融机构,以盈利为目的,都通过防止、化解、控制等方法综合为风险管理。22.保险公司的利率风险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有哪些差异性 1.利率风险来源不同。保险业的预定利率大于实际收益率则为亏损,预定利率小于实际利率则盈利;
而银行业的预定利率小于实际收益率则为亏损,预定利率大于实际利率则盈利。2.对利率风险的防范不同。保险业主要是通过预定利率与投资资产组合结构的最优化来防范;
而银行业则主要是根据银行业务的不同来区别防范的。23.保险公司有哪些风险 1.保险公司保险业务的风险:保险产品风险、承保风险和理赔风险;
2.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现金流动性风险、会计核算工作风险、费用控制风险和资产负债匹配风险;
3.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利率风险、资本市场风险、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委托—代理风险等。
金融风险论文选题篇五
一、金融衍生产品作用及其风险
系统考察金融衍生产品自诞生以来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风险管理作用与风险,分析它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利弊,无疑对我国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一)金融衍生产品作用
金融衍生产品主要可分为利率产品、外汇产品和股指期货产品。从这三类产品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看,其产生和壮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能满足企业规避风险的需求。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对经济和金融的促进作用,更主要地表现为风险管理。
一是规避和管理系统性金融风险。据统计,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投资风险中,系统性风险占50%左右,防范系统性风险成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传统风险管理工具如保险、资产负债管理和证券投资组合等均无法防范系统性风险,金融衍生产品却能以其特有的对冲和套期保值功能,有效规避利率、汇率或股市等基础产品市场价格发生不利变动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因此,1993年以来,资产规模在50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和大型金融机构几乎全部使用衍生工具防范利率等系统性风险。
二是增强金融体系整体抗风险能力。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规避和转移风险功能,可将风险由承受能力较弱的个体转移至承受能力较强的个体,将金融风险对承受力较弱企业的强大冲击,转化为对承受力较强的企业或投机者的较小或适当冲击,有的甚至转化为投机者的盈利机会,强化了金融体系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三是提高经济效率。这主要是指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前者体现为给企业提供更好规避金融风险的工具,降低筹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后者体现为以多达2万余种的产品种类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金融市场体系,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实现风险的合理分配,提高定价效率等。
四是拓展了金融机构服务范围,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过去二十年里,国际活跃的金融机构大幅度提高了衍生工具利润在其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当前每天的全球交易总额近3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已占总收入的40%~60%。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
虽然金融衍生产品促进了经济和金融发展,但因其自身特点以及投机者的过度投机,导致日本东京证券公司、巴林银行、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等破产,对世界金融市场造成较大冲击,使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非议。那么,金融衍生产品在发挥其正面作用的同时,在实践中是增加还是降低了金融市场风险呢?实证分析表明,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金融衍生产品并未增大金融市场的风险,更多的是降低了其风险。
从股指期货看,众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1975~1991年间美国、日本、英国、瑞士、德国、芬兰和香港等股指期货波动性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所产生的14组结果中,有4组表明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的存
在减少了股票指数的波动性,有9组表明不增加股票指数的波动性,有1组表明增加了股票指数的波动性,总体看是减少了整个金融市场风险。
对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自身风险变化,国际清算银行(bis)进行了大量研究,以1995年1月至2002年9月间为分析区间,分别对美国10年国债和标准普尔500的期货与期权市场的波动性与交易量月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基本呈现不相关或负相关,具体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由此说明,在剔除季节性因素影响后,该市场波动性急剧上升时,投机者会因风险过大难以把握而主动减少交易,交易量降低会在一定程度上不支持波动性持续走高,反过来有助于降低该市场的整体风险。
从国际上出现重大金融事件或金融危机时期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表现看,在金融动荡加剧时期,全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剧增,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较好地发挥了其规避风险功能,极大缓冲和弱化了全球金融风险。如表2所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1997年6月至12月期间,各个季度末全球场内金融衍生产品未平仓合约名义本金余额和交易量均出现了大幅度上升,前者从危机前的9.9%增至危机期间的14.3%、21.5%和14.8%。在其后爆发的俄罗斯危机、“9·11”事件、世通案件期间,全球场内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量均一致地出现大幅上升。
二、我国金融衍生产品需求分析
金融风险按金融产品划分,可分为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股市风险。笔者认为,能够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在我国已经存在较强烈的需求。
(一)外汇衍生产品需求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美元的币值与人民币币值保持相对稳定,而美元是自由浮动货币,美元对他国货币汇率的变动会间接影响人民币对他国货币汇率,使持有外汇或以外币结算的企业面临汇率波动风险。而我国1996年实现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实行严格管制,对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实行限额管理,其限额原则上为上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20%,境外机构可以保留外汇,不用结售汇。这样,持有外汇的境内机构、外资机构以及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均面临一定的汇率风险,需要通过外汇衍生产品交易,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从我国外汇金融资产总量看,2002年末银行外币存款达12159.08亿元人民币,占同期银行总资产的7%左右,银行持有的国外净资产为31746.34亿元人民币;
外汇储备2003年3月末已达到3160.1亿美元;
银行间外汇市场2002年交易量达971.9亿美元。随着我国外汇资产总量增大,交易规模快速增加,面临汇率风险的可能也越来越大,对外汇衍生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
从外资外贸角度看,截止2002年底,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51384.23亿元,外贸依存度达到50.18%,外商直接投资达527.43亿美元,若按照留存20%的比例计算,外资外贸企业每年约10000亿人民币的外汇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加之近年来进出口总额和外贸依存度分别以年均10%和2%~3%的速度增长,未来汇率风险将随之增加。尽管结售汇管理规定已允许有远期支付合同或者偿债协议的用汇单位可以通过外汇指定银行办理远期买卖及其他保值业务,但受风险意识、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影响,国内企业未能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另外,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相对贬值,对以外贸为主的企业产生了不同影响,特别是加大了进口为主的外贸企业从美国以外的国家进口材料的成本,从而使其经营利润下降。因此,这类企业会对金融衍生产品产生强烈的需求,希望通过套期保值或对冲等方式锁定进口成本,规避汇率不利变动带来的风险。
总体看,较大规模的外汇金融资产和外贸依存度表明,我国金融机构和实体外资外贸部门面临着较大的外汇风险,客观上对外汇衍生产品等避险工具提出了需求。今后,随着资本项目的开放,这一需求将会在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种类和交易规模上呈现更快的增长。
(二)利率衍生产品需求逐步加大
我国自1995年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思路以来,利率波动性逐步增加,变动频率加快,利率风险不断加大。1996年至2002年,我国连续8次下调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从8.96%下调至1.98%,波动性较大。在市场利率方面,已形成了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回购市场、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为基础的二级市场利率;
票据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已放开;
国债和金融债券发行采取市场化招标方式;
在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管理方面,改革范围不断放宽,利率风险逐步增大,如放宽县以下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在部分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可以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等。在利率逐步市场化的环境下,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部门所面临的利率风险逐步升高,迫切需要通过利率掉期等衍生产品交易降低借贷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从与利率变动密切相关的金融资产规模看,截止2002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达182295.33亿元,各项贷款总额为139436.56亿元,各类有价证券余额为34267.11,面临利率风险的资产总量很大,对利率衍生产品需求规模较高。
从金融资产品种特点看,由于同业拆借和回购品种交易期限品种较少,且期限较短,二级市场短期利率波动性相对较低。而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品种固息债占比较高,期限以中长期为主,在目前利率低谷时期,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了提高短期无风险收益,大量投资中长期债券,若未来利率上升,该种投资结构将引致很大风险,使这些金融机构对利率类衍生产品存在较强的需求。
总体看,尽管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但债券市场利率风险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