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最新对文学看法作文(四篇),供大家参考。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对文学的看法作文篇一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41人,约占33%(其中68%为理科生,32%为文科生)。在开学初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对中小学语文应试教育制度的不满与厌恶,“应试教育受到高考的制约,偏重于提高语文的解题能力,印象中的语文就是汉字、拼音、改病句、做阅读等”。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他们发现学习语文原来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大学语文科学地整合了语言文学与文化的知识,使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化和文学素养,接受到了一种语文教学的高级形态,领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的语文并不是死抠字眼与归纳中心思想,而是用心去解读作品,从中感悟人生。一名理科生明确指出:“最大收获———失而复得,我找回了曾经拥有过的、但又失去了的兴趣———对语文的兴趣。”
2.开拓眼界,提高人文素养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97人,约占77%(其中理科生、文科生各占50%)。高等语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涵盖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颇富系统性与学术性,给学生打开了一扇展示文学新视点的窗户,让他们接触到一个更纷繁多姿的世界。
3.教师的风采与信念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63人,占50%(其中理科生占65%,文科生占35%)。授课的五位优秀教师,以他们丰富的学识、诙谐流畅的语言,站在较高的视点为学生剖析文学作品,处处展示出巨大的人格魅力。他们为学生讲解古人精妙的章句,透析今人深邃的思想,引导学生直面人生。从各位大师身上,学生们还看到了作学问的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如何查找资料,如何筛选信息,如何找出问题,如何提炼观点,以及一些细节的处理,我们将受益终生”。
4.自身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76人,约占60%(其中理科生占53%,文科生占47%)。高等语文丰富了学生的感悟力、想像力和思考力,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与技巧,养成独立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对文化精品学习的兴趣和继续深入探索的潜力。在这里,学生们纠正了以往许多不正确的观念和认识,“破除了对权威的迷信”,敢于质疑思辨的能力得到肯定,“真正学会欣赏文学、品味文学”。他们学会了一种学习或思考的方法,开始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意识到“名家也是血肉之躯,也是人。人无完人,白璧也有微瑕”。还有学生指出,最大收获是由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作业方式———论文带来的。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锻炼了自己查找、筛选及综合资料的能力,提升了语言文字功底,形成了自己的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这种‘吃掉’并‘消化掉’的满足感,一笔挥就的酣畅感,令我乐于接受知识。”
2007-1-1 13:17 回复
紫约师耘 4位粉丝 2楼
5.传承民族文化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8人,约占6%(其中理科生占62%,文科生占38%)。作为一名大学生,社会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大任,理应比较熟悉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在对古代经典文学名著的赏析中,在对语言文字和文学美的感悟中,“我们更深刻地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植根于我们的灵魂、支撑我们的精神的文化,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二)你对这门课程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你对这门课程有何建议?
1.整体感受
总的来说,这是充满趣味的课程,课堂气氛积极活跃,课程内容涵盖面广。课堂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没有任何限制思想的框架。“课程内容更专题化,学习更自主化,课堂更开放化。”带给学生的是欣赏、激动与智慧,“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语文课,所愿意上的语文课”。在126份问卷中,持上述观点的学生有125人(余下一人为理科生,觉得语文课闷),约占99%,由此可见,《高等语文》这门课程的开设与讲授效果是相当显著的、令人振奋的。与开学初的调查结果作比较,无论是在思想认识上、对语文课的态度上,还是在欣赏
对文学的看法作文篇二
浅谈对性工作者看法
摘要:我对于社会上一部分性工作者是报以理解态度。现在所谓的发廊随处可见,按摩场所,夜总会更是做的有声有色,但是更多的性工作者都是来自广大的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因为各种缘故步入此行业。
关键词:性工作者 第三性公关 情妇
很荣幸选上性社会学这门课,第一次进入课堂,作为女生,在表面带着害羞,心里还是有些许兴奋的。虽然之前了解过一点性方面知识,也看过一点性影片,但把这些都拿到课堂上还是少许介意。不过很感谢老师带我们重新了解性,开启了看待性与社会的关系,也让我有了对与性的不同看法。
首先,我对于社会上一部分性工作者是报以理解态度。现在所谓的发廊随处可见,按摩场所,夜总会更是做的有声有色,但是更多的性工作者都是来自广大的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因为各种缘故步入此行业。有的是被人所迫,有的是被人逼迫,有的是想挣弟弟妹妹读书的钱,有的是为父母减轻医药费,有的是想从事自己的事业,但没有启动资金。她们在做这行业之前有过千千万万的想法或是憧憬,在来到城市之初有万分骨气,但是都被世俗和金钱磨灭的干干净净。她们麻木,淡然,甚至在外面上毫不在意自己的言行,穿着透明的睡衣在街上行走。这都是现实的无奈啊!
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没有体会过农村的艰辛,每每看到农村时候的景象,也只是当时一点点的感动,有人会因为看到如此情景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么?很少很少!所以那些到偏远山区支教,或是去带领农村发展的人才会被我们所尊敬。我们生活在如此的教育环境中知道的都是性工作者的肮脏,无耻,甚至对于她们的看法是轻蔑。但如果我们生活在那样的农村环境,还能有这样的想法么?只有饱暖才能思淫欲,但她们连保暖都无法保证,只有出卖自己来满足自己和家人的保暖。所以我对于她们是理解的。
其次,我想谈谈我看到的另外几种性工作者的看法。
首当其冲的是日本的av男优女优,引发话题的是传闻一位av女优波多野结衣在日本的海啸中死亡,虽然后来证实并未出事,但一时间网上传的沸沸扬扬,转载的更多的是对于女优的敬业精神感动。
更要说的是在中国最著名的女优——苍井空。德艺双馨是对苍井老师的告诉评价。我也去看过苍井老师的简介。其实苍井老师是在路上被星探发现,年幼的苍井空就出来打工贴补学费生活费及家用,早期出道时并不是作为女优登场,而是以她傲人的双峰拍摄写真及海报。在导演发现她征求她是否要拍摄a片时,她犹豫了,但是她为了家庭,为了生计还是踏入了这个行业。进入a片行业中,因拍摄而多次怀孕,再去流产,对她的身体已经是很大的伤害,但对她精神上最大的伤害还是感情上的。她与日本当红演员赤西仁的恋情被曝光之后因受到赤西仁的粉丝强烈的职责,身负巨大压力,终于还是提出分手,分手后的苍井空因要排除心理的伤心拼命工作,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让她事业有成。在中国,苍井老师更是被誉为宅男女神,出席内地许多活动,活动现场粉丝万千,这是苍井老师努力的结果。
对于苍井空这样的av女优我是报以同情态度的,她被生活所迫,踏入性工作者这行业。她更有在镜头前说道:“我脱光衣服躺在镜头前,是为了生存。而你衣冠楚楚的站在镜头前,却只是为了私欲和欺骗。”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感触真的是只有性工作者才有,我们很难感同身受。
台湾籍av女优观月雏乃在台湾节目中也说道,她们在日本工作只是工作,工作有工作的制度、规章。例如在到场拍摄前必须进入浴室沐浴,男女皆是,这是对于和你合作的男女优的尊重。在我们想象这份工作可能存在的肮脏、不堪时,性工作者有她们的无奈和守则。我只想说,我在看过这期节目之后,对于这份性工作者的改观很多,我可以把它视为一份正式的工作,但这并不代表我会去做。我只是从另外的角度看待了这类性工作者。没有人会希望把自己在床上的样子公布出去吧,这些性工作者的一去不返也是出于不得已的原因。
接下来我想说说我看到的台湾的一期节目中的性工作者,他们是第三性公关。
第三性公关工作的地点是第三性酒店,公关负责接客,陪客,但基本不陪睡。据说,在台湾第三性酒店的生意算是比较火爆的了。他们身理特征都是男性,但工作时候的穿着是女性,高跟鞋,假发,连衣裙等。他们也化妆,基本就和酒店小姐一样,但只是身理特征是男性。他们也有所谓的头牌,他们基本都有性取向的不同,说白了基本都是同性恋。他们的领班是也是同性恋倾向者,但在同性恋中是担任男性角色。第三性酒店与一般酒店也有相似之处,在酒店像混的好,基本都要和领班发生不寻常的关系,俗称潜规则。第三性酒店的领班通常会捧自己现在交往的对象为红牌,第三性公关工作人员也会去巴结领班。
在我所看的节目中,领班有了外遇,原公关泣不成声,想要挽回这感情,甚至为了想和领班永远在一起有了变性的想法。也请出了自己工作时结识的朋友为自己加油,这位朋友原本也是第三性公关,与到第三性酒店消费的顾客产生了感情,于是成功地做了变性手术,然后与该顾客结婚。这件事情影响了在场的第三性公关,他也想变形来挽回领班的心。但出于父亲的苦口婆心最终放弃了这样的念头哭着离场。
这样的事件对我来说冲击比较大,首先先让我了解到了有这项职业和这样的工作场存在。其次让我看到了同性恋俱乐部存在的另外形式。这样的职业让我有些不能接受,但还是报以理解态度,不知道这样是不是增加了同性恋认识,娱乐的趣味性呢?在那样灯红酒绿的场所,第三性公关做着光天化日下不能做的事情,同志们在那样的气氛中享受性的乐趣。从事第三性公关的人是报以怎样的态度去工作的?他们会在生活上与别人接触会有困难么?这样的疑问产生了,但无从解答。
谈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说说同性恋了。我曾经的高中的心理老师告诉我们,其实一部分同性恋是因为染色体的与正常人异常导致的。所以让他们在性取向上是与别人不同的。在我国古代尤其是唐代,民风开放,书籍中很多都是“好臂风”。看来在我们国家历史中,还是有接受同性恋的时期的。但是经过时代的变迁,思想闭塞化,到现代社会要重新接受同性恋。对于那些同性恋者是很大的打击,在重新接受的过程中,他们饱受艰辛,甚至是凌辱。不过总是有思想开化的一天。庆幸的是现在有同意同性恋结婚的国家,为他们提供了生活的幸福。
同性恋传播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有很大一部分腐女,腐女们崇尚男同,他们视男同为神圣。在街上看到男同们带着小孩会尖叫。腐女的存在让男同们可以更好的存在。我不是腐女,所以不了解腐女的思想,不过我问过腐女们的想法,她们说她们在看男同小说的时候浮想联翩,看到男同们在一起是很有爱的画面。她们或许认为他们之间有爱有性是很美好的,甚至在洛洛和夏河分手的当天她们叹息了一天,难以接受。为此,我表示比较不能理解。最后,我想谈一下情妇的概念。许多人都包养情妇,我认为情妇是变相的性工作者。只是她们服务的对象比较专一。她们靠自己的身体获得生活费,衣服,手机,房子,她们一切想要的东西。
在我父亲的朋友中,我就知道有人养着情妇,男人们带着情妇出去应酬,去交际,一个男人,在商场上,不仅仅看的是地位,品味,穿着,还看带在身边的女人。女人是他们交际应酬时最最好的摆设。他们暗地中比女人,比身边女人穿的衣服是否名贵,比身边的女人是否能带的出手,比这女人会不会更让自己有面子,甚至还比谁的女人多。这些都促成了情妇的存在。因为做情妇的女人享受这样的给予,享受保养她们男人的恩赐,给她们精神,物质上的富足。让她们可以在自己小姐们面前有炫耀的资本。
我对于情妇这项性工作者不像前面两项性工作的看法如此理解。我对于情妇的态度保持中立。我不知道是什么腐蚀了她们的想法,让她们接受被人保养,接受被拿来做男人攀比的工具,肆无忌惮的问保养她们的男人们要钱。或许她们也有苦衷,她们也有像第一类性工作者的无奈,但我认为情妇是破坏家庭幸福的定时炸弹。因为妓女们的工作只是派遣顾客身理上的需求,她们以身体交换金钱,几乎没有人会去包养妓女,所以妓女不会成为破坏家庭的因素。但情妇不同,情妇会有感情,包养情妇的男人也会有感情,在性的基础上是增进感情的,男人会为了情妇去和原配离婚,抛家弃子。更有甚者会去讲自己的千万家产给外面养的女人,这些女人也拿的理所当然。她们无所事事,以被保养为工作,从事性行为,对社会对家庭都是极度的不负责!
说了这么多,我想表明一下我的态度,我对于一部分的性工作者的态度是非常理解的,她们为了生活,为了自己异于常人的性取向而从事在大部分看来的不堪入目的工作也纯属无奈。对于性工作者这份工作我肯定是接受不了的,从性格来说,我还是比较保守的。但绝对报以理性理解。我也想呼吁一下,不要对性工作者有偏见,或许我们因接触的少不能理解,或许我们思想还未完全开化,但是她们也是人,她们也有人格自尊,她们也想享受爱情,但是工作的性质不同,所以会遭受歧视。如果我们只是将她们的工作视为一份工作而已,那我们就有了进步,就会多理解她人一点。这样也可以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可以早点转行做些不那么有非议的工作。
最后,还是谢谢老师的教导,让我可以有对于性工作者方面的问题可以深入思索,让我可以想到一些平时不会去想的事情,对于他们的存在有了更深的体会。
刑事司法系
法学1042班
学号:1020301213
姓名:吴锐华
对文学的看法作文篇三
我对文学的看法
首先,文学总是聚集着情感的,反过来,作乾在写作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才叫文学。情感包括许多许多,美好的情感,愤怒的情感„„甚至放肆地宣泄自己的情感也是可喜的,然而,也有作者在创作时毫无感情,为了创作而创作——我只能说这根本就是不尊重文学的表现,而且这篇作品无论有多么优秀也不能算是什么好文学。有些人总认为不尊重文学的表现在于乱用骂人的话甚至脏字,却没意识到脏字也是一种情感宣泄,并且挺真实,挺纯粹。何况这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这么说吧,读者都宁愿看一部毫无意义,单纯是发泄感情的差劲小说,也不愿看一部通篇使用华丽词藻却没有一丝真正的生命力的“优秀文章”。
讨论文学的本质,首先有一个讨论的角度和出发点的问题。因为文学是复杂的,任何复杂的事物其本质也不会是单一的。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得出的结论也肯定不会一样。国内一般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文学的本质,从而得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的审美的意识形态的结论。这种学说着眼的主要是从人类的整个活动中将文学区分出来,进行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探讨,未能深入到作品之中。而文学作品乃至整个文学活动作为一个具体、复杂、系统的整体,对其本质的探讨不能仅仅着眼于整个的人类活动,满足于将它与人类的其他活动区分开来,更应着眼于其本身,从中探索出更为符合其本性的结论。由此可见,意识形态说虽然正确,但也不是没有局限,它透视了文学本质的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其他的方面,而且就文学本身来看,有些甚至是更重要的方面。
热爱文学的人们总是强烈地感受到文学的美好。究竟文学为何如此美好?而为什么热爱数学、热爱科学的人却没有这样着魔般的迷恋感?文学到底比其它的东西多些什么?
没有文学的生活悲惨得不可想象。如果人们突然有一天把所有的科学成果都烧了,科学家们会照样活得好好的。而如果人们把文学作品全部烧掉并强令我们禁止创作文学,那么必定会有许多人痛苦地集体自杀。
难道文学的意义这么重大?它难道才是生命的意义么?
我觉得文学就像自然一样神秘,了解得越深,就越觉得入迷,似其他什么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可以陶冶情操,使人的内心深处发生一些变化,使人的性格发生改变,可能变得更加的开朗,也可能变得忧郁,说话时会很艺术,是听你说话的人感到舒服,叫文学的人。文学素养都很高,他们说的话就很经典,使人难忘。
谁都可以拥有文学,正如谁都可以拥有梦想。文学就是我们的梦——我们的憧憬,我们的理想。现实生活中几乎事事都不十分如意,对此我们只能将我们的梦想“发泄”出来——在文学里,文学的最大好处是能使我们满足,使我们快乐,在美好的文学世界里(哪怕文章表面表现的不是美好的事物,它依然是美好的),饱含着我们的希望和向往。它使我们完全沉浸在幸福中了!
文学,既是“实的”也是“虚的”。有些人不屑一顾,文学就是一个虚无的东西,在这里花功夫,跟无所事事地躺在床上白日做梦,消磨时间差不多(这个观点明显错误!)有这点时间干嘛不好好把理科学好去设计个火箭飞出去试试,你不是说要探索世界嘛?!我只是想说,正因为它是虚无的,所以才比实质的东西更宝贵、更有意义。
人是一切价值活动的主体,当然也是文学审美活动的主体。作为一种文学意识,文学从来都不是对客观生活本身的直接再现,而是在作家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下才得以创造而成、并受到主体的意志、情感支配。如实地描摹一个对象和艺术地表现同一对象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认识和评价,作家自身的思想和感情,都必须经由主体心灵的加工创造才能转化为艺术作品,作品身上已经打上了创作主体的个性烙印。因为,文学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且也是主体的一种“反应”,主体的政治信仰、社会立场、审美理想、文化修养、人生经验,以及自身的气质、性格、兴趣、习惯等等,甚至,包括创作时的心境和情绪,都会对外界的刺激 和主观的感受发生反馈作用,都会对文学创作过程和结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真善美的观念上,现代主义与传统的柏拉图美学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别。柏拉图认为:真和善都是美的;
但在现代主义眼里,真善美并不是必然统一的整体,美和善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丑和恶都是与美和善相反的,但可以是真的。问题在于用怎样的态度观察这个世界和人,怎样估计“真”的原则对文学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具有意义。从方法论上看,现代主义作家注重人的自身认识,“认识你自己”。哈姆雷特说过:“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庄!多么出色!宇宙的精华!万物之灵长。”
在形式上,正如索尔.贝娄所说:“奇特的脚穿奇特的鞋”。所以说,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形式,与传统的文学比较,它的特点是故意打破时空顺序,大量运用梦境,心理时间,黑色幽默及魔幻、意象、象征和意识流等手法去表现生活和人的性格。他们认为,作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体验,人的个性从集体意识中解放出来,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把人的个性和复杂的心理体验表现出来,传统的白描手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显得苍白无力也无法刻画现代人的复杂意识。
金字塔没有基层也是不行的。不管文学作品有多么虚幻,多么缥渺,它总是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正因为没有底层的金字塔不存在,我们也就毋需担心文学作品不会体现出生。
对文学的看法作文篇四
关于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的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其中,开放性是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
1、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可比性、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比传统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
3、在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法为主兼容并包,并且具有迅速接纳(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和自觉,这一点在当代具有相当大的优越性。
“比较”的意义是比较文学学科中“比较”的意义具有特定的并且确切的学理内容,它是一种旨在把握“双边”或“多边”文学的内在关系,并进而认识它们的本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思维形态、思维过程和方法论。这里的“比较”是指“双边”或“多边”的“跨文化(跨文学)”研究,这里说的“跨文化思维”,指的是“比较文学”学科对于“文学”的思考,必须是从“超越一种文学”,“超越一个民族”,“超越一种语言”和“超越一种文化”的视角考量面临的学术问题。这是比较文学学科的最基本学理。因此,比较文学是与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贴近的边缘学科,能够最迅带地感知和接受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将触角伸向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比较文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强调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实践东西方、中外关系上的平等对话,进行双向阐释,以达到互证、互补、互惠的新人文主义目标。
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陈铨的《中德文化研究》、钱钟书的《 谈艺录》、朱光潜的《诗论》等,在某个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奉献。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成绩斐然。
当代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在对比较文学的认识上存在四大误区:异同论、学科论、比附论与扩展论。比较文学学者要注重解决以下五个问题:更清晰地认识与准确地理解中外文学特点;探讨其他学科的发展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建立具有整体性的世界文学观念;建立与完善面对世界所有民族文学的共同诗学,为文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世界各民族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建立平台。只有有效地回答与解决了这样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中国比较文学学科才能迎来开阔与自由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