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大学之道出自哪本书(四篇)(完整文档)

大学之道出自哪本书(四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5-31 18:54: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之道出自哪本书(四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大学之道出自哪本书(四篇)(完整文档)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之道出自哪本书篇一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
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
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
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大学之道读后感(二)

大学,中学,小学。似乎这样一个排列有些有趣,如果把握的成长经历看做一个数,那这个排列就是我的倒数。这样说并不为过,因为在20年的生存里,他们占据了13年了。从儿时就在求学道路上兢兢业业,对大学充满憧憬。那么在捧起《中国语文》这本课本时,不料与《大学之道》这篇文章碰上面,开始了我对大学的思索。

古时的人们上学,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似乎大学就是大人之学。而在大学里辅导员给我们上的第一堂班会时,大学两字被放大化的排在了黑板之上,而在大字下面重重的划上了标记符,然后开始了对这包含丰富的大字进行阐述。它不仅仅是指教学楼等建筑规模的大,更多的是指在这个环境中充斥着大知识,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里的大楼,大湖,大门,大道等不是支撑大学之大的支柱。而大学里的大师,大事,大人物,大图书馆等才是铸就大学之大。简简单单的一个对大字的阐述包含着的是千言的劝学,万语的启示。

一位先哲有说育人为主,德育为先,而恰恰的在《大学之道》的第一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的提到德对于一个人的至关重要。而文章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在《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将这段文字概括为三纲八目。三纲便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八纲指的便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我从大学之道开始联想。道,是道路,是通向目标的途径。用道路比喻事物背后的规律,给人的感觉更直观。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讲的正是人可以通过学习思考掌握事物发展的一定规律,但是,今天可行之道,明天不一定可行,事过境迁也。他强调了人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也强调了人认识事物的局限性,更强调了世界万物的变化无常。这和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有相似之处,当然,老子的道讲的更多的是自然之道,孔子的道更强调的是人之道。大学之道,就是掌握上等学问的方法和途径。成人学国学,从大学开始,朱子等也说十五岁以后开始入太学。之前,是小学,主要学习的是洗扫应对,初级礼仪和文字基础。十五岁以后,学有余力的人而又有远大理想的人,开始学习大学之道。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学》中,强调修身为本。修身,就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和接近正道。正如人驾驶车辆的时候,需要不断修正方向,才能不偏离正道。人生的实践也是这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明什么?按儒家讲是发扬人本性中好的德行,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理解为发扬自己的长处,也就是说,不是什么都明,而是有所侧重,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和长处,了解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并去发扬它,那就是明明德。亲民按儒家传统解释应该是推广儒家的理想和道德理念,对一般人来讲,就是发挥所长,勇于实践,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目的是什么呢,按《大学》讲就是止于致善。对致善的理解,广义上讲是达到儒家提倡的最高理想境界,如建立大同社会。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界定自己的理想目标。重要的是过程和方法。

通过修身使自己德行和能力提高以后,接下来就是进一步的扩大实践范围,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之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学习感悟人生之道并且不断的实践演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探讨人生之道,是一个更快乐的事,就算没有人理解我们的才学,或者没有机会实践我们的理想,但我们不依然是一个活的很充实的君子吗!

走过古时大学,踏入现代大学。每个上过大学的人对于大学都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但不可置否的一点是:大学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每个人对大学生活都有自己的感悟,在我看来,我第一件就是充实的大脑和良好的思辨能力。无论你是否对自己所学专业报以兴趣,还是不想在本专业继续研究下去,毕竟本科教育并不是让每个人都去做学问的,但是书却不能不读,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多读书、读好书。书可以填充读者精神上的满足,丰富认识视野。读书是获取大脑所需营养的最好方式,而且大量的阅读可以塑造人的思辨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第二件就是要培养和发展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在大学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竞争,有时你会发现有一个特长会带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大学里,有特长的人会显得更加自信。运动场的飒爽英姿、优美的舞姿、嘹亮的歌喉、下得一手好棋,都能带给你无尽的自信,即使让你的文字偶尔见诸于报刊杂志,都能给你带来才子才女的佳号。第三件就是在大学里要有几个真心、知心的朋友。人无友则无趣。在大学里是很容易受到寂寞和无聊的侵袭的。多一个朋友,就少一份寂寞,也会多一份快乐,朋友是生活的助推器:一方面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你本身变得有趣起来。

大学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后感。当我们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是充满好奇和憧憬的,希望我们每个人能认真地读好这本书,愿我们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留下的是一段经久而美丽的回忆。

大学之道读后感(三)

昨天晚上终于把已更新的《大学之道》看完了,长长的五卷,一百多章,有时看得我不愿关电脑,可有时也让我厌烦,但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有那么高的点击率。

我想就我看的这些做个记录:林晓这个人是不是有点悬乎呢,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这样的原型吗?但不管找不找得到,我还是很佩服、敬重他的,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漂亮女生为他而受伤呢?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猛将为他而拼命工作呢?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林晓和韩冰之间的爱情,在现实社会里,能找到几对像他们一样,为了对方等待十几年,虽然段天和方芸的爱情也很让人感动,可怎么也不会有林晓他们那样的煽人泪下。想想林晓为了追寻韩冰的影子(还有就是完成母亲的遗愿),在事业的巅峰时期毅然引退江湖,走进高考补习班,然后考进楚天大学,并且在楚大低调地学习、生活,开学第一天居然还跑到图书馆的工地上去做苦工。但不管怎么低调,他在各个方面都让人有一种领袖风范,他的意见、建议都很有见地,让人不得不注意他,也让人不得不喜欢他!而在事业方面,他又是一个有想法,敢行动的人,并且很懂得与人交谈,让小女很是佩服!

希望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最好是林晓能和韩冰在一起,也不枉费他们等了彼此十二年!

大学之道出自哪本书篇二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行住坐卧皆有禅意,清茶淡饭皆有禅味,生活就是禅。经典禅语: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大学之道】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为如果施行德政,就像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环绕。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管理者,然而良好的品德操行对我们同样不可或缺。没有大才我们可能是平凡的,但没有基本的道德,将会被他人厌恶憎恨,寸步难行。言必信,行必果,待人以诚,心存善念,做不到的不承诺,做得到的不推诿,让嘉言懿行成为一种习惯。

【大学之道】清明时节,让人不禁感伤而又深思:我们都是人生过客,重要的是人生的体验。其实,那落下的夕阳在地球的另一边,正是一轮初升的太阳!

【大学之道】张兵在其所著的《销售中的心理学诡计》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想钓到鱼,就得像鱼而不是渔夫那样思考。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对人和事进行思考,并加入众多理想化的成分,由于缺乏必要的正确认知,实际操作中免不了困难重重。所以不妨学着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场,用变化的眼光看待周围,或许很多事会变得更加透彻明晰!

【大学之道】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在其著名的酸柠檬效应讲解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悲观消极的人拿到一个酸柠檬时,往往会说“我真是太倒霉了,别人能拿一个苹果,为什么就给我一个破柠檬?”他认为这个柠檬没有任何价值,因此随手就扔掉了。其实真正的快乐不见得是从享乐中得到的,坦然接受你现有的条件,不要沉迷在悲观情绪中无法自拔,要在征服困难中享受快乐,学会成长!

【大学之道】善于思考的人总能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看出玄机,从而有所悟、有所为。周立波的微博中有这样一段话:做人要像走路,后脚抬,前脚放;
做人要像走路,能前行,能退让;
做人要像走路,能疾步如飞,能戛然而止。走路本是件极其平常的事,但一些哲思敏捷的人却从中获得了非同寻常的体会,在日后的为人处世中变得更加得体、通达,也更加从容。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努力做个会思考的人!

【大学之道】建立人脉的提示:1.学会换位思考;
2.学会适应环境;
3.学会大方;
4.学会低调;

5.有礼貌;
6.言多必失;
7.学会感恩;
8.遵守时间;
9.守信;
10.学会忍耐;
11.有一颗平常心;

12.学会赞扬别人;
13.待上以敬,待下以宽;
14.经常自省。

【大学之道】善意和美的感动其实是在一起的,善意的人明白生命的珍贵,舍不得践踏美的一切。一朵花开,他们看到的不仅是花的美丽,还有花从落籽到绽放所经历的时光。

【大学之道】《傅雷家书》中用“化”字定位求学的目的。傅雷说:“求学的目的应该是‘化’而不是死吞知识,变成字典或书架,我最讨厌有些专家,除了他本身学科以外,一窍不通,更谈不到阔大的胸襟,高远的理想,也有科学家在实际生活中毫不科学,也有文学家艺术家骨子里俗不可耐。这都是读书不化,知识是知识,我是我,两不相关之故。”我们应时刻警惕,切勿成为傅雷口中的“有些专家”一类人。

【大学之道】看到别人做得不好,有些人会暗自得意,心想:“要是我,一定比他强。”但真正强大的人,总是在观察别人为什么做不好,然后引以为戒,自己尽量不犯同样的错误。那些爱看热闹喝倒彩的人,从来都只把自己当做观众。而那些时刻警惕的人,则一直蓄势待发。学着用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来要求自身,有时候“局外人”做久了不再是“得之欣然,失之淡然”的旷达,它意味着被边缘化,意味着与“真知真行”渐行渐远。

【大学之道】《弟子规》开篇即有“首孝悌”、“泛爱众,而亲仁”的论道,只要保持着对人、对社会的一份诚心,一定能够做出有益于他人的事。爱心的原点在于孝心,孝悌养成以后,就能够广泛地仁爱社会大众。真正成圣成贤之道也是爱心的成就。正如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能够对父母尽孝的,在家里行孝悌之道的,也能够对社会大众、百姓有一种仁爱之心,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之道】每一个日子,每一个季节,都值得以微笑迎接,以微笑包容,以微笑送别,以微笑纪念和珍藏;
用微笑诠释生活,以温润体味人生。澡雪而精神,便有了从容前行的潇洒步履。生活不止于脚下方寸,还有梦想,还有远方,还有希望,它们让我们的悲喜有所依凭,让我们的艰辛付出有了坚持、坚守、坚忍的力量。

【大学之道】禅故事分享:和尚与徒弟云游,徒弟背负包袱,言重不止,和尚不语。路经一村,和尚摸村妇手,村人喊打,两人疾跑。和尚问:还重吗?徒弟答:刚才只想到逃命,没想到重。◇两和尚外出,途中一和尚背了一个女子过河。另一个和尚一路责备不止。背过女子的和尚回问:师兄,我早已把她放下了,怎么你还背着,放不下呢?

【大学之道】在公交车上让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公德,它是一个人道德高尚、有爱心的表现。年轻人就应该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行为。在车上主动让座,不仅会使自己感到坦然和愉快,更能影响、带动周围的人一起来参与这样的行为,这种和谐谦让的气氛会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你我他中不断延展,把我们对社会、老人和孩子的爱,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真实地展现出来。

【大学之道】古往今来,许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大德名士,无一不是惜时如金的典范。他们在珍惜时间方面也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墨至宝,以警后世学子不要蹉跎岁月,浪费青春年华。像《明日歌》中“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和陶渊明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等名言佳句都是在勉励自己,并劝诫他人要好好珍惜时光。

【大学之道】禅之智慧:1.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笔财富。2.当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欺骗得了你。3.世上的人多知道对法律负责,却少有人知道对因果负责。4.把自己压低,才是真正的尊贵。5.良心是每个人一生最公正的审判官。因此,对自己好一点,因为这辈子并不很长;
对身边人好一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上。

【大学之道】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相信呢?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弟子不论瞪大了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是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自己看不见。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有所悟:我们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大学之道】一样的事情,有的人可以胜任,有的人却难以驾驭;
聪明的人会从中挖掘出宝贵经验为以后所用,肤浅的人只会为自己找出若干理由。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本来要输却又输不起。只看到别人的成就,而不知人家背后成功的原因。已输了一半,若还不知检讨,只知嫉妒或自怨自艾,那就输定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生活的强者要勇于面对自己的“输”,淡定认识别人的“赢”。

【大学之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就如物理现象中的“作用与反作用”一样。若你想着别人的优点,想着他平日待你的种种好,抱着爱的情绪去与他交谈,你同样会感觉到他对你的喜爱;
但如果你心里对某人有了成见,尽管你没有说出口,但你的脸部表情、身体语言、说话的口气,已将你心中的愤懑暴露无遗,你也就不可能得到对方热情的笑脸。因此,要想得到友谊,必须先善待他人。

【大学之道】成语“三缄其口”出自西汉刘向《说苑·敬慎》,其中“三”现在往往理解为“多”。其实,真正的意思可能是来源于周太庙前用布绕嘴三周的“金人”形象。这曾给崇尚周礼的孔子以极大的震撼和启发。所以,孔子在教诲弟子时,总是十分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大学之道】春风拂过原野,惊起一层漫漫绿色。明天是五一劳动节,是劳动,建成了到处

耸立的万丈高楼;
是劳动,造就了现代化的信息高速公路;
是劳动,让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
是劳动,使浩瀚的荒原变成了亩亩良田。劳动是神奇的、伟大的,劳动者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编织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创造了人类的文明。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向全世界的劳动者致敬!

【大学之道】有得必有失。世上少有绝对的事情,许多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的。得到的同时也是失去:你得到爱情,就失去了自由;
你得到金钱,就失去了淳朴的快乐;
同样,失去的同时也是得到,你失去爱情,就得到恋爱的经验;
你失去金钱,就得到教训,金钱有价,教训无价。所以,对得失还是超然一点好。

【大学之道】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是青年人共同的节日。一代伟人毛泽东说过:“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诚然,社稷之根本在青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就是未来,青年就是希望。“青年节”快乐,青春万岁!

【大学之道】在二十四节气中,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但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个时节,蚯蚓也在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争相出土日日攀长。清晨,迎着初夏的阳光,漫步于乡村田野、海边沙滩,你会从温和的阳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大学之道】古人云:“欲成事先成人。”在人的一生中,立身两件大事: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做事。而最能促进自己发展和成就自己人生之道的便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才能有一颗平凡的心,才不会被外界左右,才能够冷静、务实。而高调做事不仅可以激发人的志气和潜能,还可以提升做人的品质和层次。一个人只有拥有了目标,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成事必然顺理成章

【大学之道】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人生在世,不只是为了吃饭睡觉,人活着还应有更高的追求:人需要建功立业,需要得到肯定,需要对社会有所贡献。但并不是每个人的 人生都能成功,每个人都能对社会作出相应的贡献。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各人的修养高低不同,超越个人形体的渺小和意志的懦弱,养成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是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高校通】

【大学之道】人生多舛,世事艰难。人生的路有起有落,逆境虽然使人痛苦,使人压抑,但对一个有作为、有修养的人来说,各种各样的逆境会锻炼人的意志,使人获得智慧。没有人永远走霉运,否极泰来,时机到了,自然会由逆向顺。如果你想取得人生的成功,就得突破人生的逆境,忍受人生的挫折,走过人生的坎坷。

【大学之道】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之于世,离不开吃饭穿衣这些生物的需要,然而,人又不能只停留在这些生物需要上,毕竟人还有文化,还有文明,而文明中最重要的力量就是善的力量。其实,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当你善待万物时,万物必将善待你,善的力量随处可见,把它运用到人生中,将使人生焕发出勃勃生机。

【大学之道】《圣经》上说:“上帝阻挡骄傲的人,慈恩给谦卑的人。”不懂谦卑的人不可能成功。试想,与人相处,总是露出一副颐指气使的神情,摆出一种傲慢的姿态,怎么会受到人们的欢迎,怎么会不失败呢?其实,社会的门楣有高有低,只有以谦卑的姿态行走其间,才能顺利通过所有的门庭。所以,谦卑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谦卑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大学之道】“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今天是母亲节,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在这个专属于母亲的节日里,请将感恩给予你的母亲,对母亲奉上一点爱的心意。不要怕距离遥远,一捧鲜花,一句问候,都能

把你的孝心传达。祝天下母亲幸福安康,快乐如意。

【大学之道】《千万别成熟》是一本很流行的书,书上说“成熟的果子往下落,稚嫩的树芽往上长”,其作者认为,人一旦往成熟发展,追求完善和完美,就不再可能在自己擅长的地方发展了。这种貌似极端的观点,实际上说出了成功人士的一个秘密。一般人总以为成熟是一件好事,但过分的成熟却是世故,它可能消磨你的意志,熄灭你的理想之火,使你的人生停留在庸俗的境界里,与真正的成功无缘。

【大学之道】你也许无法决定事情的发生,但可以决定事情的发展,而事情的发展,才决定真正的结果!也许有人让你失望,但你可以不让自己失望!无须把希望寄托于别人,要学 会寄希望于自己!预期的事情发生变化,并不代表就不好,只要你随机应变,就能找出更好的办法!

【大学之道】一般来说,愤怒情绪的发展有几个阶段。刚开始,只是表情上不愉快、气恼,或只是发发牢骚;
如果情绪激动的话,愤怒就会加剧,甚至还会失去控制乃至暴怒,最后变成丧失理智的狂怒。富兰克林说得好,愤怒是“起于愚昧,终于悔恨”。愤怒情绪是逐步发展的,越是升级就越难以控制,所以应及时把怒气消灭在萌芽状态。培根也说:“无论你怎样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大学之道】苏轼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在中国古代做人的艺术中,“大智若愚”常被演变为一套内容丰富的韬光养晦之术,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做人低调。社会是复杂的,总有些人对别人的成功心怀嫉妒,暗中搞破坏。如果对这种人不加防备,很容易吃亏。所以许多成大事者,在成就大事之前,无不以弱者的姿态做出强者的举动。所谓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大学之道】如果有人总是抱怨自己的天赋被埋没,那通常都是托词,是那些慵懒的人和意志不坚定的人在公众面前故作姿态而已„„一般情况下,是那些失败者自己的错误导致了他们的霉运。心态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悲观还是乐观,取决于我们自身。有时候,仅仅需要一个转身,就能看到问题的另一个层面,就会豁然开朗。换种心态看问题,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大学之道】“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古人认为,百善孝为先,孝是每个人毕生的首选科目。在面对种种诱惑和抉择时,首先应想到的是父母的感受、道义的存亡。父母喜欢的事,要竭尽所能亲力为之;
父母所厌恶的事,则尽量避之,所谓“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为人应时刻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做伤风败德之事,使父母蒙羞。

【大学之道】亲情需要好好经营,不要因为小小的嫌隙就疏远亲人,亦不要因新的摩擦就忘记几十年的恩情。这样伤害自己,也伤害亲人。“见人恶,即内省;
有则改,无加警。”我们 看到别人的不善,不要跟他斤斤计较,而应把他当做一面镜子,对照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大学之道】治学有所得,读书有所乐。南宋著名诗人尤袤对好友杨万里说:“吾所抄书若干卷,将汇而目之。饥读之当肉,寒读之当裘,孤寂而读之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 瑟也!”书乎,书乎,不可一日无此君!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努力感受时间的紧迫与逝去的可惜,就会产生一种自强不息的力量激励着我们,使我们深刻地领会到把握现在的重要性。

【大学之道】《论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音和义同“悌”,杨伯峻《论语译注》解释为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里的“孝”、“弟(悌)”、“谨而信”、“泛爱”、“亲仁”可用“忠厚”二字来概括。坚守忠厚品德的结果,往往是让人更乐于与之交往,得到更大的回报。一个人秉持忠厚本性,在一些小事上可能会吃亏,但会使其周围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磁场,助其成事,使其道路越走越宽广。

【大学之道】“无心非,名为错;
有心非,名为恶。”这是《弟子规》中的一句话。人们常说:“不知者不为过。”人生在世,谁又能一辈子一点错误都不犯呢?如果无心出错却犯错,能改正仍不失为好人。如果明知是错,却仍坚持做下去,这就不叫过失,而是有心为恶了。仅仅为了一点点个人利益,就道德败坏,成为坏人,这样做的代价岂不是太大了吗?

【大学之道】是金子总会显现,做人要经得起磨炼和考验,懂坚强,更懂坚持。只要不放弃,到最后肯定会有所收获。在磨砺中不断成长,在成长中不断坚强。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穿越急流险滩,到达成功的彼岸;
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在跌倒后再爬起,迎着暴风雨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大学之道】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有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要成为真正有本事的人,必须历经坎坷、经受磨炼;
而对于贪图安逸的人,想变得有本事,不太可能!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就不要放任自己。读书的时间到了,马上停止聊天,去读书;
写作的时间到了,马上下线,静下心来写作。不管做什么事,要做好就得有定力。

【大学之道】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虽然现在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但也必须具备一种与人合作的精神。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生活处处有快乐,时时有快乐。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与他人合作,自得其乐,也让对方获得同样的乐趣;
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不与人交往的人,永远享受不到与人相处的快乐。

【大学之道】成功不是不可能,思路决定出路。在逆境和困境中,有思路就有出路;
在顺境和坦途中,有思路才有发展。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转变思路;
不能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世间积极的人,就像太阳一样,照到哪里,哪里就是亮的,所以总有光明照亮他们的路;
而消极的人,像月亮一样,初一、十五不一样,每当遇到初一的黑暗时光,他们就看不到光明了。

【大学之道】所谓“智者不锐”,是说你很难见到智者有什么锐利之处。因为一个真正的智者不会轻易去做过激的事。所以,人们看到智者身上总有一种“不动”的态度。智者做事,很少偏执一面,似乎总是起到一种化合的作用,化合其他,也化合自己,使人和事彼此柔和。于是,很多人看不出智者有什么大智慧。其实,智者从来不显出力量,也从不会因为力量的碰撞而被击倒。

【大学之道】随着渐渐长大和成熟,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其中真正能够指导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的那种。在认识世界前,我们需要先认识自己。

【大学之道】为人处世,谦虚处下很重要,炫耀是大忌之一:首先,不应该拿自己的东西向他人炫耀;
其次,不应该拿别人的东西向他人炫耀;
最后,不应该让别人拿自己的东西向他人炫耀。处下,不争,如此,方可得自然圆满。

【大学之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们面对不堪的际遇时,内心要积极地追求、顽强地坚持。阳光再耀眼也有树荫的否决,大雨滂沱也有雨伞的阻隔。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心中的信念,这种精神的力量。

大学之道出自哪本书篇三

大学之道

way of university

3月20日,星期六,上午九点。好孩子集团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的成人在职教育昆山班开课。婴幼儿产业集团首席执行长梁旭晖博士与武汉理工大学的两位教授一起参加开课典礼,并发表讲话,与大家分享他关于大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和价值的认识。

从梁博士的讲话中,我们能感到,婴幼儿产业集团正着手为员工的“育”采取措施,以便大家在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而婴幼儿产业集团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这里鼓励一种坚持一生学习的风气,希望大家不仅在专业上不断超越,而且在素质上也断提高,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能更多为公司、为社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思想和行动。

主持人、武汉理工大学的两位教授,以及在座的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今天我非常高兴看到这么多的同仁欢聚于此。

今天这个课堂跟我们在好孩子婴幼儿产业集团所办的短期教育训练不太一样,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界的培训,而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大学课程。我今天就换一种身份,从一个大学教授的角度,利用这三十分钟,跟各位分享一下《大学之道》。

大学溯源

首先我想先跟大家介绍一下大学的起源。“大学”在英文里叫做“university”,它起源自拉丁语的“universitas”,在中世纪,这个词意指工会、社团、行会这样的组织。在罗马皇帝腓特烈一世1158年所颁布的法律里面就明确规定,“university”是一个独立自主、不受影响的团体。我们中国人从西方引用的“大学”这个词,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团体,是一个不受任何政治、任何党派、任何思想影响的自由团体。

一般来讲,依照考证,并且有比较多的学者认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距离现在有一千多年了,而我们中国的近代大学比西方晚了大概八个世纪。历史学与教育学方面的学者考证,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雏形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是1088年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大学。西方的学界一般也比较认同,这一说法。说到最早的大学,我们不得不提英国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关于它的成立,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英国的国王亨利二世跟法国国王是路易七世发生争执,英国国王把在法国留学的学者和学生全部召回,在1168年成立了英国的牛津大学。现在牛津大学里的建筑依然宛如一座座城堡,就是受中世纪建筑风格的影响。后来,牛津大学的一些学生、老师跟当地的老百姓发生了争执后,跑到了剑桥,在1209年成立了剑桥大学。

再来说说美国的高等教育。美国在1776年发布《独立宣言》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高等学府只有大约十所,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美国高等教育的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最有名的就是在1636年成立的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以及在1701年成立的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当然还包括之后成立的威廉玛丽皇帝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康奈尔大学,它们基本上都是仿照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建立的。在独立建国之后,美国的大学就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增加到了现在的将近1800所。

回到我们中国的古代。它的大学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回溯到公元前124年汉武帝设立长安太学,中国历史上正规的大学成立距今已有2000多年,并且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发达,大概有1200所书院。但是中国在近代实际上一直没有形成现代化的大学。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经考证,中国近代的大学成立于1862年,其成立本身是我们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写照,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所1862年成立的新式学堂,即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堂。后来还有上海的电报学堂、武昌的自强学堂以及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在戊戌变法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大概有很多所我们所谓的新式学堂成立,但后来真正演变为近代大学的没有几所,除了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武汉大学以及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水师学堂。我们现在一般的说法,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应该是指1895年成立的天津大学,也就是北洋大学堂,即当初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绍奏请光绪皇帝成立的第一所大学,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大学的理想

我们讲了大学的起源,下面来考虑一下,大学的理想是什么,也就是我们念大学,或者大家现在开始进入大学的殿堂,到底要做什么?古希腊的说法是,大学以培养一个有教养的、高贵的人为目标。中世纪的大学基本上就是以文法学、逻辑学、修辞学、几何学、算术、音乐和天文学等“七艺”为学习的内容,这里面重要的是通识的教育,即我们中国大陆所说的“通才教育”,所谓的liberal education,这个是大学真正要做的。

回想到我以前在念大学的时候,我们的校长斯蒂文·怀特爵士在开学典礼上曾经引用德国一位对近代大学发展影响至深的著名教育家洪堡的话勉励我们。这句话翻译成中文大意是:大学的真正成就是鼓励学生在终其一生的某一段时间里面获得一个机会,不含任何目的地追求科学,献身其个人的道德与精神的完善。简单来讲就是,各位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有一段时间,不为其他任何目的地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完善个人的道德和心智。这句话我一直谨记在心,在这里我也送给各位。

再来看看我们中国。我很尊敬的一位中国教育家、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基本上就是研究综合性、学术性和人文性学问的一个地方、一个团体。我很尊敬的学长、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博士曾经讲到:大学教育的核心就是通才教育。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大学培养的是一个受过通识教育的完整的人。所以,不管各位学的是工商管理、机电一体化,还是企业管理,实际上背后所代表的是一个人文的、综合性的学识的培养。

大学的精神

各位在大学里面学的不仅是怎么样做事,同时,应该关切的还有你应该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这是两个概念,一个是to do,一个是to be。我刚刚引用了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所说的话。实际上,在洪堡于十九世纪初创立的最知名的学校柏林洪堡大学,他奠定了几个原则,“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大家想,各位在大学的殿堂里面,在学习的时候,你要free your mind,就是真正地解放你的心智和思想,真正自由地学习。美国高等教育也有三a原则,“academic freedom”、“academic autonomy”、“academic neutrality”,就是所谓的“学术自由”、“学术自制”、“学术中立”。那我们中国呢?

中国的大学在1949年以前大概只有200多所,学生人数大概只有11万到12万左右;
在1979年,邓小平主张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大概已经有近六百所,在学人数大概有86万;
到1993年的时候统计,中国的大学已经超过了1000所,在学人数将近300万;
来到今天,中国的大学已经超过1600所,在学人数将近500万到600万。面对这么多的学生,中国的大学到底应该何去何从?中国的大学教育应该何去何从?

中国近代大学已有百年的历史。简单来讲,在各位所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学的前50年,也就是建国之前,整个大学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西方,来自美国。在49年建国之后,大概将近40年的时间,受到苏联式的教育影响,大学走向专门化,比如说军工大学、工业大学等一些专门性的大学,都是应国家的需要而产生的,这是目前中国大学的特色。但是慢慢地我们回归到现在,就是各位在念大学的时候,我们要思考的大学的真正目的,应该就是我前面所讲的,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通识性的、全能性的教育跟培养,尽管各位所分工的学科不一样。

大学的价值

中国的教育到底该怎么办?我个人认为,我们要回到我们中国的古语中,就是《大学》开宗明义所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我打了一个括号,写了一个“新”,是因为在南宋期间,我们的理学大师朱熹把《大学》原版中的“亲”改成了“新”,中国大陆的学生目前在读的很多《大学》的新解大概都是用“新”,共产党的前领袖毛泽东也比较倾向于“新”。但是以儒家学派来讲,《大学》的本文应该是“在亲民”。不过,这两个字对大学之道的阐释不会有影响。

简单来讲,用现代化的说法就是,大学教育观的核心是“通才教育”,是给学生以“通识”和“知类通达”的学术训练,以完成化民易俗、改造社会的“新民”使命,让学生具有自然、社会和人文三方面的知识。这个才是我们真正的“大学之道”。各位在学习成为一个“士”的过程里面所应该知道的是,大学之道就在于很清楚地完善你个人的道德,在移民易俗,在亲民,在止于至高至美的境界。

合作办学

我们讲到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的校训是“厚德博学、追求卓越”,正好跟我们上面讲到的大学之道非常接近。就我所知道的武汉理工大学,其前身有一部分是北京建筑工业学院,之后还合并了几所大学,在2000年正式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现在是一所211的重点工程大学,也是非常知名的一所大学。从根本目标来讲,该校所培养的是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这跟我们所讲的大学的理想和精神、大学的价值正好相契合。

武汉理工大学跟好孩子婴幼儿产业集团的合作应该是怎么样的一个状况呢?现在请允许我恢复到ceo的身份,把我们的期望,我们定位,好孩子婴幼儿集团在座的同仁跟武汉理工大学合作读书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向大家交待清楚。我认为这是一个最优秀的教授跟最优秀的学生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尝试。未来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这里,或是在我们婴幼儿产业集团的训练中心上课,而不是在武汉理工大学将近3000亩的大学里面读书。这让我想起中世纪的大学刚成立的时候,真正的大学不是在校舍,在硬件设施,而是在于大师跟追求真理的学子的结合。早期欧洲的大学的化身就是一个发现真理的智者,他拿了一枝鹅毛笔,拿了一瓶墨水,写了很多他自己认为的真理、创新的东西,并把它发表出来,逐渐地,有年轻人觉得他讲的话有道理,便聚集过来,听他说这些话,慢慢就形成了大师跟学子之间的结合,“所谓大学者,不在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任重道远

在这里,我引用唐朝刘禹锡所写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现代的话翻译出来就是:山不是只有高才好,只要有神仙就会有名气;
水不是只有深才好,只要有龙就会有灵气。虽然我们身处的是陋室——当然这里称不上是陋室,只是这里的硬件条件跟武汉理工大学可能有一定差距,但是只要各位能够在坚持真理的追求与个人道德的完善上多努力,这里就不会是陋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各位未来跟武汉理工大学的教授彼此积极互动,就是我们所谓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会达到一个境界,照孔夫子的说法,“何陋之有”?所以各位千万不要受硬件设施的局限,认为不如在武汉理工大学或在其他大学的殿堂里面学习。各位都是好孩子非常优秀的同仁和员工,我们会敦请武汉理工大学派遣最优秀的教授来跟各位互动,我相信这一定会激发出一些好的创意和成果出来。在座的这一两百位同仁,有本科的,有大专的,我们拭目以待各位在读完这个大学之后的发展到底会怎么样。

我有几句话想送给各位。孔夫子曾对一个人的一生作了规划和期望,他说的几句话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他曾经说过,“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衷心的希望各位在读完大学之后,在学习完通识教育之后,能够尽早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那样,你将能够更真实、更完美地度过你的一生。我也送给各位我从大学到读完博士的座右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把这句话当做跟各位的共识,希望各位未来能以“士”自居,以国家安危、民生疾苦为己任,以人生圆满为最高的修养和境界。

以此与各位共勉!

大学之道出自哪本书篇四

大学之道:精神重建与制度创新

再过两年,作为中国现代大学象征的北京大学将迎来百年诞辰。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和现代大学的建立,始于本世纪初,大致是前五十年学习美、日,后四十年模仿苏联的历史。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新的一轮改革和冲击。这是中国历史上高等院校发展最快、数量最多的时期。1949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5 所,在校生11,65万人;
1978年,共有高等学校598 所,在校生86万人;
1993年,高等学校已达1075所,在校生279 万人。八十年代中期,曾有每三天出现一所大学、年增一百多所的盛况。同时,这也是大学的形象和概念最为模糊的时期,从企业的职工大学、民办的走读大学,直到清华、北大、均名之为大学。一大批建于五十年代的专门学院争相升格更名,改称为大学,出现了诸如邮电大学、化工大学、外国语大学之类名称奇怪的大学。于是,企图澄清大学的形象,发挥大学的精神,必先为大学正名。◎大学的理念

大学的概念原本并不模糊,无论中外,高等教育大致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多学院的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设于大学之中或独立设置的专门学院(cllege),以及学制较短,以实用科目和职业训练为主的社区学院、专修学校、专科学校等。大学在我国虽泛指中等以上的教育(如“上大学”、“大学生”词义中的大学),其特指则是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之类的文理科综合性学府。

西方关于大学的理念可以上溯到古希腊以培养“有教养的人”、“高贵的人”为目标、贵族式的博雅教育,以及中世纪大学以方法、逻辑学、修辞学、几何、算术、音乐和天文学等“七艺”为主要内容,培养“全能的人”为目标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近世以来,这种教育理想是以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亦译作通才教育)而闻名的。19世纪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首先将其定义为文理兼备的普通教育,以另于那种专门性的、职业的和技术性的课程和教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使科学教育得以从人文学科中分化出来并与人文教育并驾齐驱。因而,它同样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科学教育的奠基人,德国教育家洪堡将教授和学生都看作是纯粹科学的仆人,认为“大学的真正成就在于它使学生有可能、或者说它迫使迫使学生至少在他一生当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从而也就是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欧洲古典大学传统在美洲大陆的传播,赋予大学前所未有的功利价值,促进了科学教育、专业教育和应用学科的发展,大学也不容置疑地成为国家发展的工具和实现个人功利的途径。然而,这种功利主义并非毫无节制,杜威在系统地赋予教育功利主义价值之时,也指出“一种真正自由解放的教育,不会将任何程度的职业训练与社会、道德及科学的边疆教育相隔离”,因为教育有两个同样重要的理想,即“个人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效率”;
指出“确保文理学院在民主社会中承担适当职能的问题,也就是务必使目前为社会所需的技术科目获得一种人文性质的问题”.事实上,二十世纪西方教育思潮和大学教育的改革,就是一部人文主义与功利主义不断冲突、校正、互为制衡的此起彼伏的二重奏,这种现象被称为“教育的钟摆”.中国在清末引进西学和西方教育,虽有富国强兵的急切动机,以发展实科教育为主,但在大学的建设上仍较好地保持了西方大学的面貌。民国初颁布的《大学令》,称“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按照西方大学的通例,1929年颁布的《大学规程》、《大学织法》规定,大学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各学院,“凡具备三学院以上者,始得称为大学”,“不合上项条件者为独立学院,得分两科”.这种通行的分类,对名份的重视和强调,旨在突出大学的独特功能和属性,蔡科学时报:真正的大学精神比任何排行榜都重要

近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和中国校友会两家民间机构,几乎同时公布了各自最新的大学排行榜,从而又掀起新一轮的舆论潮。有专家对排名机构发出质疑,还有的学者惊呼:当今大学排行榜已俨然成为一种“教育产业”(新华网1月23日)。

现在中国的大学排行榜版本之多、发表速度之快和影响之大,都远远超出此前的一二十年。对此,有学者认为中国民间机构的评估尽管存在种种缺陷,但毕竟为大学教育的消费者提供了信息和具体指导,打破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独自掌握和发布信息的局面,是制度的创新和突破。但在笔者看来,重塑大学精神比任何排行榜都重要。

1927年北大校庆时,马寅初发表《北大之精神》演讲,提倡“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这不单是北大的精神,也应该是所有大学的精神。面对浮躁的社会,大学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不应以流俗的是非为是非,更不应以流俗的价值标准取代自身的精神价值追求。可是,今天有哪所大学还葆有这样的精神?

我们姑且不说,今日的大学在市场化和功利主义的冲击下,丧失了学术殿堂的尊严,成为一个名利场;
也不说师生关系早已疏远异化,在高校中研究生把自己的导师称呼为“老板”已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单说大学校长,试看今日之国中,大学校长中有多少人身上还保持着真正的大学精神呢?

笔者想起清华的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抗战时期,清华、北大、南开内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大,三校公推梅贻琦先生为联大校长。初到昆明,联大既无校舍,又缺钱米,当时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给了很大支持。一天,龙云拜访梅校长,说他的孩子未考取联大附中,请求破例收录。梅校长留龙云吃饭,请潘光旦教务长作陪,要潘派老师晚上去辅导龙的孩子,等明年再考,还要龙主席付家教费。

梅贻琦先生性格温和,而风骨刚强、不畏权贵、坚持原则。这才是先哲的风范,后人的楷模。记得去年教育界的几位专家在一篇文章中质问:“今天有钱有势者的子女,能够进入好学校的比例,是不是增多了?他们都是考上的么?我们这么多教育工作者,对此是习以为常了,还是觉得汗颜?”他们严肃地建议设立“大学校长尊严奖”,“条件只有一个,即能顶住任何高官、大款的压力,不招一个不合格的学生!”

可见,真正的大学精神在最应该葆有这种精神的大学校长身上,也已经难以寻觅了。这不但是某个校长的悲哀,更是中国大学的不幸。当有些大学两眼盯着大学排行榜,甚至不惜进行暗箱操作时,笔者想善意地提醒一下:我们现在缺乏的不是大学排行榜,而是真正的大学精神。重塑大学精神比任何排行榜都重要!

蒋家平:论大学精神及其创新

一、关于大学精神的内涵

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层次的文化的建设,其目标是,在师生员工长期的教学、科研等实践中,形成一种以大学文化为主体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和相应的观念体系为代表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而大学精神则是对学校品格、个性、精神、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建设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整合,一般可以用言简意赅且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和表达,是现代意识与大学个性相结合,能够被广大师生员工普遍认同,并广泛渗透在学校传统、校风、目标追求、道德规范、领导作风、教风学风等方面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

具体来说,大学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大学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指的是大学师生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文化定势,是全体师生或多数师生一致赞同的关于大学意义的终极判断。对于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国家的大学来说,其价值观也不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基石,文化的所有内容都是在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是大学理想和目标:在价值观的宏观指导下,大学还必须以国际国内经济、科技、教育发展趋势为引导,以尊重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为保证,以学校自身客观条件为基础,以满足国家需求为目标,脚踏实地地形成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并将其灌输到全体师生中去,形成全体师生或大多数师生认可的、并愿意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目标。

三是大学核心理念:为了实现大学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大学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必须大力发展学校各项事业,为了凝心聚力共赴美好前程,必须要求全体师生遵守某些关键信条。如德国柏林大学的大学理念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统一:大学活动的非政治性质与大学建制的国立地位的统一,科学体系的内在完整性和科学对整个文化和社会的批判———启蒙意义的统一,教学和研究的统一。

四是大学组织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办学理念,还必须为目标的实现和组织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规范和制度的支撑和保证,也就是要形成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纪律性约束——组织信念,使得大多数师生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行为与学校整体目标和任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愿意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遵守共同的组织信念。

大学精神的内涵丰富多彩,并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价值→目标→手段→规则“层层递进,都是围绕在价值观的指导下如何有效实现共同目标演绎而成的。这种鲜明的目的性使得大学精神内涵的各个方面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学精神作为大学师生群体在价值认识基础上积淀成的深层心理结构和信念,对于大学师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确立价值取向和追求、规范行为模式和方式,以及对大学整体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这些作用集中体现在它的凝聚、导向、规范、激励、调适、辐射的功能上。

二、关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创新

推荐访问:本书 之道 出自 大学之道出自哪本书(四篇) 大学之道出自哪本书(四篇) 大学之道是哪本书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