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调查研究论文,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报告(合集),供大家参考。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的调查研究论文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报告篇一
一、何为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的一种极端反应,它是包括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在内的一种综合症状群。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性伤害,其存在给教师、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形成的途径也各异,因此,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1.生理一心理症状。
从人的主观心理体验上看,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
(1)抑郁。通常表现为情绪的衰竭、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等。
(2)焦虑。主要有三类表现:
①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如过分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
②弥散性的、非特异性的焦虑,如说不出具体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③预期焦虑。如并不怎么关心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而是担心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
(3)更常见的症状是在抑郁和焦虑之间变动,当一种心理状态变得不能忍受时,另一种心理状态便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疼、晕旋等。如果教师不及时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则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有的教师开始失去自信和控制感,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产生了内疚感并开始自责。有些教师则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教学上的失败归于学生、家长或领导,变得易激惹、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通常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都是交叠在一起的,而且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有些教师时而感到愧疚,时而感到愤怒。
2.人际关系问题。
教师职业倦怠的身心症状不可能仅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而且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这时,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作出消极的判断,从而相应地作出消极的反应。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中产生不良情绪后一般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节才能与家人、朋友正常交流。而对于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不仅其劳动的特点使教师比其他人更易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又是一家之长、子女的家庭教师、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社会的模范公民)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作出种种心理调节。因此,教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适应不良。如与他人交流时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的劝告或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
或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无法用一种理智的、没有伤害性的、对后果负责的方式表达自己或对他人作出反应,如冲家人发脾气、打骂孩子、出口伤人等;
另一类行为则是指向内部的,如交往退缩,避免与他人接触,对家庭事务缺少热情等。
3.职业行为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可使学生受益,而若教师出现种种职业倦怠问题,受害最大的自然也是学生。教师的职业倦怠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
(1)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要是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或者有些教师在尝试各种方法失败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2)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
(3)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
(4)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这种职业倦怠情绪常常会在教师之间得到互相的强化,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士气。
三、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危害
首先,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自身的身心及专业发展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职业倦怠导致教师出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症状,职业压力越大,教师出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状态的程度就越严重。他们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和激情,他们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持冷漠的态度,心灰意懒,缺乏兴趣,什么样的刺激都提不起他们的精神,没心思钻研教学,漠视自己的发展,对自身和专业发展都形成了影响。
第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产生职业倦怠感的老师对工作不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或者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在工作,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不关心教学质量与成效,不关心学生成长的情况。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消遣和娱乐上,对教学漠不关心,对遇到问题的学生也置之不理。如果学生不能迅速地得出答案,教师很容易放弃对学生的指导,并经常批评失败的学生。导致这些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它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越低,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发展。
第三、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校的教师队伍整体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滞缓影响。产生职业倦怠的老师消极、懒散的情绪容易带动学校里的教师群体,一个学校如果以“倦怠”为特点的人多了,这个学校必然缺乏生气,学校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致使教师队伍整体发展滞后,而影响学校的发展。
四、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是由工作压力引起的。但教师职业倦怠却不是对工作中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也就是说,当工作压力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得不到缓解时,教师职业倦怠才会产生。导致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及至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从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及教师个人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职业因素
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必然处于持续的高压力状况之中,从而极易导致教师产生倦怠心理。
首先,工作负担过重,工作时间过长。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不同的一点就是工作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其他职业在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一般都不再从事和工作有关的事情。但教师除了在上班时间要进行紧张忙碌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还有大量的工作只有在下班以后才有时间去做,如查阅参考资料、培优补差、家访、对学生的个别教育、科研等等。而且,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老化的加速以及持续不断的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还必须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学习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新发展。“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许多中小学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不少教师在心理上和情绪上处于极度疲劳和衰竭的状态。而这种疲劳和衰竭状态正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典型症状。
其次,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当个体面对种种冲突情境而又被期望做出角色行为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这时,如果个体不能妥善调和这种不和谐,压力就会随之产生。而角色模糊则是指个体由于对其职业的权力、义务、责任等缺乏清晰的、一致的认识而感到对工作无法胜任。这种角色定位模糊也易导致压力的产生。在工作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家长的代理人;
既是班级的管理者,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等等,他们扮演着多重角色,而且随着学校功能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重化,而这些角色行为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教师在工作中常常面对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的情境,这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
再次,教师职业的相对封闭性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根源。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教师很少有时间与家人、朋友进行轻松的交谈;
即便在同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助和合作行为也不多。因此,教师职业实际上是一项“孤独的职业”。正是这种特性,使得教师的交往需要与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教师因此而感到压抑、孤独、紧张和焦虑,最终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二)社会因素
首先,社会期望过高。教师不但承担着传递人类千百年来所积累的人类文明成果的重任,而且承担着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人才的重任,因此,其所承受的社会期望也就较高。在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进一步得到强化,家长对教师的期望也就相应地不断提升。教师在为社会的信任和重托感到自豪的同时,但正如社会心理学家威尔逊所说:“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与不安全感。”任何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都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当学校和教师没有能够实现社会的期望,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指责的目光投向教师,认为教师无能或失职时,教师的压力更是倍增。这时他们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工作的劳累,更有不被理解、有付出而无回报的辛酸,教师的成就感因此而降低或缺失。如果这种状况长期不得缓解,倦怠心理自然产生。
其次,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从客观上说,教师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决定了教师应当拥有较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教育事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体脑倒挂的长期存在,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都偏低,与社会赋予教师职业的崇高使命并不相称。近些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劳动性质和强度相当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同时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大大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自然是早晚的事。
(三)学校因素
首先,人际关系紧张。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其中的组织氛围不仅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效率,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情绪状态。如果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教师就会获得安全感、自尊感和归属感,就会觉得工作轻松愉快,工作积极性就高。反之,如果领导实行家长作风,独断专行,教师被排除在学校决策之外,或者教师之间明争暗斗,处处防范,教师就会感到紧张、压抑、烦躁、郁闷。这种体验迁移到工作中,就会导致教师压力增大,容易诱发倦怠。
其次,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但在实际工作中,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随处可见。这在教育教学的评价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分数、升学率依然是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并且评价的结果与奖金、荣誉、评职称、续聘等直接挂钩。分数如同紧箍咒一样,迫使教师围绕着它来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成为追逐分数的机器而失去了教育教学的自主和自由,原本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呆板、单调、枯燥、乏味,这严重的削弱了教师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枯燥乏味的教育教学活动也难以激发显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厌学情绪增加,这加大了教师组织教育教学的难度,久而久之,教师感到身心疲惫,倦怠心理由此产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导致学校人际关系紧张的直接根源。
再次,学生品行和学习问题。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特的个性,而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尽管教师总是竭尽全力使得学生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但学生的思想、行为往往不是教师所能够控制的,学生中的矛盾、不良行为、厌学情绪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等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价值多元化和追求个性化的今天,学生中出现的品行问题更是层出不穷。“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是许多教师的共同感慨。所有这些往往使教师感到厌倦和疲惫不堪。
此外,班级人数的过度膨胀,过多的测验与纸上工作也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荷,从而给他们的工作带来倦怠感。
(四)教师个人因素
首先,个体的人格特质。研究表明属于a型人格或低自尊者或外控型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a型人格者总是试图掌握对周围环境的支配权,当其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或由于外界干扰而不得不作出妥协让步时,会很生气并感受到压力而出现倦怠。低自尊者在人际关系上发展不良,常在人际交往中体验到无能感,面对各种压力时,他们很少能够借助其它资源来克服这些不良感觉,而且,低自尊者更容易感受到外界的压力,因此他们容易产生倦怠。而外控型的教师相信运气、命运,认为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由外部事件控制的,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倦怠。总之,那些自信心低、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客观评价、有较低的自我价值和判断、拥有不切实际的理想和愿望、与同事缺乏交流与合作的教师容易受到倦怠的伤害。
其次,一些背景因素也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研究表明,年轻教师比年老教师更容易产生倦怠。从教年龄也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如,美国学者费斯勒(fessler)指出,在教师发展的八个阶段中,“引导阶段”(从教后的前几年)和“生涯挫折阶段”(从教15年左右)是职业倦怠的易发阶段。此外,婚姻状况、家庭负担、性别、职称等也会对职业倦怠产生影响。
五、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对策
(一)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首先,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过高的社会期望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社会应当认识到学校在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是都有限的,而教师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逐步引导社会对教师职业角色形成合理的定位,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
其次,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
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增强工作的吸引力。
再次,提高教师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质量。提高是教师素质是缓解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在教师教育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提高,还要引导教师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智力品质,还要加强教师的非智力品质的教育;
要提高教师承受挫折的能力,教给教师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以及人际交往技巧,从而避免因压力无法及时缓解而出现职业倦怠。
(二)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首先,改善学校管理方式。教师压力与学校领导方式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完善学校领导方式是减轻教师压力、预防和缓解倦怠情绪出现的重要措施。学校各级领导要施行开放的民主的管理方式,尊重教师,给予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进行决策的权力和机会。应多关心教师,多和教师交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和工作困难,满足教师物质和精神上需求,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应多开展群众性的文娱活动,为教师间的情感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这不但有利于教师劳逸结合和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教师的情感宣泄,使各种消极情绪得以及时化解。
其次,改革教师及教学管理体制。不合理的评价方式既人为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而且也抑制了教师工作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改革教师教学管理首要的就是改革教学评价体制。应破除分数论英雄的陈旧体制,建立着眼于提升学生素质的教学评价机制;
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以发展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即看到教师的过去和现在,更要面向教师的未来,为教师的不断成长创造条件和机会。第二,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使得在教师之间既能形成一定的竞争动力,又能不断增强彼此之间凝聚力,形成团结友好、互相支持、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研究表明,来自同事的支持比来自行政方面的支持更能有效缓解教师的压力。第三,切实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考核等等,给教师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使教师拥有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为教师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此外,学校还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满足教师自我价值提升的需要。比如,制定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拓展专业知识和提高理论素养;
建立“传帮带”的教师培养机制,为新教师的迅速成长提供保障;
每隔三到五年给予教师脱产或不脱产进修的机会;
与兄弟学校建立多项交流关系或者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等等。这不仅可以满足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而且不断接触新知识、新理论有助于增强教师工作的动力,预防倦怠感的产生。
(三)个人努力
缓解职业倦怠,不仅要依靠社会、学校的支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是教师勇于面对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兢兢业业,克尽职守的动力源泉,因而也是教师缓解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
其次,教师要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教师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才能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而不至于目标脱离实际,以至因为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经受挫折;
也才能更理性的分析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增强处理问题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质,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最后,教师应掌握一定的缓解压力的措施。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压力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应主动掌握一些有效释放压力的措施。培根曾说,当你遇到挫折而感到愤怒抑郁时,向知心朋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教师应乐于与人交往,广交朋友,这样在郁闷沮丧时,就可向朋友倾诉并寻求支持,及时释压,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教师还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各种业余活动,做到劳逸结合,放松自己,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压能力。此外,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等也能够有效缓解压力,必要时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
教师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期里,因为社会、职业、学校及个人因素造成了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厌恶情绪。长期的压力积累,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其危害之大可想而知。教师是一个民族事业的希望,将他们置身于如此不堪重负的心境中,职业倦怠会教育出更多失败产品。所以希望社会各界重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帮助他们缓解压力,降低倦怠情绪,给予他们一个宽松自由的精神空间。同时,作为教师自身需要不断超越自己,做到多方面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职业倦怠中走出,重新焕发精神面貌。相信教师能从几十个跳动的生命中感受到这份阳光底下最光彩夺目的事业的快乐!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的调查研究论文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报告篇二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的调查研究
摘 要:从规范的调研工作出发,用科学翔实的数据阐述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并揭示其产生原因,据此提出帮助中学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增强其幸福感的具体策略。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制定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职业倦怠;
幸福感;
尊师重教;
以人为本
一、调研目的
通过对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态的调查,分析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并把握其成因,以此为基础,探索帮助中学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增强其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干预策略,增强其幸福感、促进其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兼顾农村中学和城镇中学,采用随机取样,选取了五所中学的304名在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城镇中学三所,分别是铁岭市实验中学86名教师、开原市第五中学105名教师、昌图县第一中学146名教师;
农村中学两所,分别是铁岭县腰堡中学130名教师、昌图县长岭子中学37名教师。
(二)方法
问卷调查法、谈话法。
(三)时间
2012年9――11月
三、调研问卷的编拟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1.职业倦怠与教师职业倦怠
“倦怠”一词的含义原指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1973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柏格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特指由于从事连续、紧张、大量的工作而又无法获得预期目标时产生的一种对工作厌恶、冷淡,对服务对象退缩和不负责任及由此导致身心耗竭的状态。
职业倦怠现象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发生。教师职业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职业,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社会责任大,教师本人及社会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期望值很高,这就往往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处理工作中的许多压力,从而损害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2.幸福感
幸福感,即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
幸福感大致可以概括为:追寻幸福,敬畏生命。可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把握。首先是追求满意感:个人的积极心态和基本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最基本的是积极乐观,身心健康。其次是协调现在和未来: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当下有意愿的快乐与未来的幸福协调一致,即活在当下也期盼明天。第三是幸福感的来源:物质带来的幸福感短暂且可能有害;
情感带来的幸福感持久且多多益善,如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际关系;
精神世界的丰富则更能带来幸福感的提高,如信念、信仰、自我实现、内心世界的丰富等。
(二)问卷编拟的的理论基础
根据学习理论、认知理论、情绪管理理论、行为学理论以及中学教师行为和心理特点,借鉴中国通用的职业压力问卷、自我效能感量表的设计思路,在参阅了林崇德等著名心理学家相应问卷的基础上拟订。
(三)问卷调查侧重点
以面向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谈话调查为主,配合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重在准确把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以及成因,为找到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增强其幸福感的具体措施提供现实依据。
四、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主要问题
1.统计分析的基本数据
(1)教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304名教师参加了答卷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304份,其中有效问卷302份。根据各题分值设定以及评分标准,得分在2――3分的为存在轻度教师职业倦怠,3――4分为中度教师职业倦怠,4分以上为重度职业倦怠。统计结果如下表: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统计表
■
上述数据表明,84%的中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师职业倦怠,说明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中学教师中普遍存在,它是中学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原因。
(2)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共向课题研究校七、八年级学生发放学生问卷3002份,回收有效问卷2911份。本问卷共20道题,前14题为选择题,后六题为问答题。统计了前14道题,统计结果如下表:
学生问卷数据统计表
上表说明,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已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形象和敬业精神,且在个别方面比较突出,如存在上课打、接电话现象的教师占参与研究教师总数的85%;
不能按时上下课的占15%;
有体罚现象的占2%;
教师上课不备课和备课不充分现象占3%等。
(3)家长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调查表明,家长对教师有超出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高要求,比如要求自己孩子的老师全部都优秀,甚至容不得他们存在缺点和教育方面的失误等。
(4)教师在访谈中反映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随机访谈了142名教师,访谈统计出涉及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问题如下:
83%的教师认为自己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低、工作压力大;
56%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想法;
79%少有走进课堂的神圣感;
68%越来越厌恶学生;
95%经常有身心疲惫、心力交瘁的感觉,69%认为自己的工作热情在减退;
49%自我评价不断降低。
(5)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精神疲惫,体力明显透支,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力;
无成就感,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
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在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
(6)基本症状
a.不能爱岗敬业。个人成就感降低,对工作意义和价值的评价降低。认为工作是一项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烦琐事务,因而无心投入。
b.消极抵触新课程的贯彻实施。空虚感明显加强,感到知识无法满足工作需要,难以胜任一些变化性的工作。感到无能和失败,进而减少心理上的投入。
c.带来自身的亚健康状态。身体能量被过度耗尽、持续精力不济,极度疲劳、头疼、肠胃不适、高血压、失眠、神经衰弱等。
d.缺乏师爱。情感资源被极度的耗尽、干涸,工作满意度低,对工作的热忱与奉献减少,对学生缺乏同情感和支持,不能忍受学生在教室里的捣乱行为。
e.缺乏对亲情、友情的尊重。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绪对待家人、同事或学生,对他人不信任,把人当作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肆意贬损学生,疏远学生,甚至是家人或孩子。
(二)危害
1.敷衍教育,导致教育品质低下
职业倦怠造成教师对课堂教学投入少了,而大发脾气、责骂学生的多了,直接批改家庭作业的少了等。教师对教学目的的认识、教材的分析、处理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及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指导都成了对教学工作的一种敷衍。教师消极的情感会销蚀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易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教师职业倦怠使教师的教学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一种无动力、无激情、不愉快的情境下被动学习。最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消极情绪,会通过教师的言语、表情、动作直接传染给学生,使师生关系恶化,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学校行政系统,教师的倦怠会导致行政缺勤率上升,人事变动增加,师资流失现象日益严重。
2.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生活质量
轻则是教师的消极态度明显,重则会因不良心理状态而引起神经衰弱,或者不堪压力而精神崩溃。生理上:经常感到疲劳、虚弱、肌肉紧张、头疼失眠,疾病抵抗力薄弱。心理上:厌倦工作,对教学工作缺乏动机和热情。自我效能感低,对待工作和生活持悲观态度。情绪上:紧张、不安、易怒、易躁,动则责怪或迁怒于学生。
3.烦躁易怒,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上变得疏远,退缩,摩擦增多,情绪充满忧郁和攻击性。有些教师用体罚行为对待学生;
对同事不愿理睬,对学生冷漠,经常觉得孤立无援;
对待家人漠不关心。因工作产生的消极情绪经常迁怒于家庭,导致家庭冲突时常发生。
(三)成因
1.工作强度大
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和升学制度下,中学教师多大备课量、上课量、作业批改量,同时扮演多重角色,如教员、领导者、心理保健者、纪律执行者等,且每种角色都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个人承担的角色越多,由角色转换不适而引发心理冲突的可能性也越大。另外,教师要带班值班,还要应付各级检查、评比等,这些让教师不堪重负。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是绝对的等价交换,教师不仅要在八小时内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在课堂外对学生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访谈和问卷调查表明,中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92小时,比其他岗位一般职工高出1.92小时,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63小时。没有明确休息时间,使其疲劳状态不易得到消除,日积月累,身心两方面都易形成倦怠和疲劳。
2.社会舆论及期望值过高
当今社会给予教师较高的期望,一面赞誉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一面又要求教师“恪守师道”。教师若有半点闪失,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日渐分歧,对于教师而言众口难调,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因而教师在一些人的眼里成了嗤之以鼻的嘲讽对象,成了任人宰割的代名词。这种情形下,教师被放逐于尴尬境地,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
3.经济收入偏低,社会地位不尽如人意
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经济地位偏低。近些年持续的物价上涨,使生活在城镇的中学教师入不敷出。低微的经济收入使一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有的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心绪不宁。教师职业的成果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相比教师培养人才的艰辛付出而言,教学工作缺乏及时回报和安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引发职业倦怠。
4.平铺直叙的工作让人倍感无聊
教师职业特征是一种“无阶梯”生涯。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教师独自一人承担着从备课、授课到批改作业、教学检验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除个别教师担任行政职务外,多数数十年重复着平凡、琐碎的教学工作,其参与决策或进行职业反思的机会较少,与成人世界的接触机会也较少,内心难免产生与社会的隔离感。
5.教育氛围不尽如意
首先,教师职业还谈不上为众人向往。从国家到社会对教师的肯定和赞美仍主要来源于其对社会默默无闻的奉献,而对教师内在需要和发展关注较少。学校、社会对教师自我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漠视使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发展前景更为悲观。
其次,学校的组织结构和气氛对教师心理也有较大影响。部分学校缺乏民主管理氛围,官僚作风严重,校领导与教师缺乏沟通,片面地把薪水待遇等与考试成绩、升学率挂钩等,使教师背负沉重的包袱。特别是个别学校实施末位淘汰制,给教师造成巨大心理压力。另外有时学生违纪违规,家长偏袒子女,指责教师的不是,教师两头受气。教师置身于缺乏支持性的学校环境中,产生的压抑感和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最后,学生品行和学习状况对教师情绪有较大影响。当代中学生往往奉行自我中心主义,缺乏团队意识,漠视课堂纪律,对师长经常持对立态度。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培养其健康心理品质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然而,受社会风气影响,教育效果往往不佳,使得部分教师有较大挫折感。
6.部分教师的不良人格特质与认知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也与教师个体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和认识有关。如外控型的教师往往把专业能力的现状归结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对自己进行消极的心理暗示,放弃主观努力。
教师对“完美形象”的认知误区易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由于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过高期望,教师角色已成为完美的化身。一部分教师受此影响,将真实世界中的个人形象同理想中的教师形象等同起来,对自己产生了一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竭尽全力扮演着社会期待的完美形象,而这种由高度紧张、焦虑维持的“理想”行为,必然带来教师身心的超负荷运转,从而加速其职业倦怠的产生。
教师工作中力不从心感、不被理解感和心理失衡感及高压的工作、长期超负荷的付出、较低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等叠加在一起,不可避免地造成诸多教师职业倦怠。
五、对策与建议
(一)创建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政府应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如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等。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引导教师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引导教师关心自己、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主动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作为社会人,付出的努力渴望得到社会肯定,工作中的失误渴望得到领导的宽容和理解,只有满足教师的情绪需要,提高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教师才能心情愉悦地投入工作,工作压力才会变成工作动力。
(二)创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体制
第一,要立足于创建“和谐校园”,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和关爱每一位教师,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树立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学校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管理者在执行制度时,要尊重教师的人格,悦纳教师的差异,保护教师的隐私。唯有这样,才能激发起教师内心强大而持久的行为动力,教师才会以饱满的热情、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进而远离职业倦怠。
要摒弃以学生成绩论成败的单一教师评价体系,建立以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机制,减轻教师思想压力,使之有时间去娱乐、读书和放松身心。
学校要提倡“赏识”管理,做到人尽其才。当一个人得到充分的认可和赏识时,内心会产生愉悦感,并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动力。针对人性的心理需求,做到注重发现并不断放大教师身上的闪光点,使之成为教师成长途中的火炬。
第二,领导要树立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宝贵财富和资源的理念。在学校工作安排上,要信任、鼓励和支持老师,如通过“压担子”“老帮青”等形式,提高所有教师的专业素养,发挥所有老师的特长,让他们承担起能为学校赢得荣誉的工作。
第三,要适时开展活动,释放教师紧张情绪。在学校管理中,既要创造活动,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又要有意安排活动,放松紧张情绪。如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比武”等方式来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同时,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教师有一个情绪宣泄和休养的平台。
第四,要引导教师合理宣泄情绪。部分教师由于在评职、评优、工作安排等方面得不到满足,容易引发消极情绪,对此,学校领导应同情教师的境况,并通过谈心等方式让教师发泄消极情绪。校长要有一颗爱心,要悉心关爱教师,尽可能创造一个让全体教师发挥其潜能的氛围和环境,让每一位教师在学校都留下美好回忆。
第五,校长要积极为教师减压。在管理层面上,要重“质”不重“量”,在常规管理上要去繁取简,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品尝为人师表的快乐。在学校重大工作上,要重视公开二字,做到政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让教师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审议权、决定权和评议监督权。学校领导要科学地安排教师的工作,帮助教师解决劳逸结合问题。减少会议,减少活动,减少管理层次。
第六,理清教师的基本职责。学校领导要从制度层面引导教师理清自己的基本职责,让教师真切地认识到,学生的过错并不都是教师的错。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进步,但是学生的不良行为可能是由许多不可控因素造成的。有时,适当让学生为自已的行为结果负点责任,比教师事必躬亲,大包大揽更有效。分清问题性质,如是学生的问题,教师尽力教导纠正,而无须自责。这有利于教师从过分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减轻工作压力。
最后,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要拿出经费、时间让教师继续深造,使教师持续发展,跟上社会进步和素质教育的步伐。学校要引导教师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使其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保持和谐统一。为此,学校一方面要引导教师理解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内在联系,促使教师主动把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学校要首先制定出科学的发展规划,并且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为教师的个人发展提供依据。
(三)帮助教师树立专业理想
当教师视其职业为一种生活方式时,才能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它,从而体验到其中的幸福。职业与生活融为一体,将教学视为生活的组成部分,才能用心经营,用心体会,用自己的经验与才能见证一个个生命的成长与变化。这是教师产生职业幸福感的源泉之一。
而要帮助教师树立专业理想,就要引导教师深刻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背后所潜含的教育观念、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使教师在不断的思考和反思中,增强职业意识,并将之发展成理想信念,促进教师进一步思考如何去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
(四)增强教师的适应力
首先,教师应培养健康的心理,完善自我人格。加强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人格锻炼,这是减少心理挫折和职业倦怠感的根本途径。
其次,教师应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教师应走出“完美形象”、无所不能的思维误区,清楚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悦纳自己,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尽自己的努力,找到理想和现实的最佳结合点。
再次,面对客观压力,教师应学会积极的应对策略。如: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无益的工作;
进行自我心理暗示,用积极的情绪替代消极的情绪等。教师要随时保持比较旺盛的精力,应对工作和生活的挑战。
第四,引导教师掌握交往的技巧。成功的教师往往虚怀若谷,淡泊名利,善于交际,心境平和,能为自己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工作氛围,从而大大“稀释”了繁重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
最后,面对压力,教师应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如将问题讲给校长、亲友、同事听,将会更好地化解消极情绪。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对自己和他人将会有更多的了解,以有利于教师保持现实的生活态度,根除职业倦怠心理的消极影响。
(责任编辑:张华伟)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的调查研究论文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报告篇三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在1974年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是诸多职业压力的一种。职业倦怠是人们在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中由于受环境、情感等内外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身体不适、心理衰竭、情感封闭的亚健康状态,是人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促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职业倦怠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普遍现象,职业倦怠存在于很多行业中,尤其容易发生在一些助人的行业中,比如警察、教师、律师、医生、护士、记者、心理咨询师等,这些行业的工作重复性强,工作压力大,特别容易发生职业倦怠。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远远大于其他行业,有资料显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5年公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也反映:近9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其中近30%的教师存在着严重的工作倦怠,结果令人忧虑。
江苏省也曾进行过一项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对18所学校(其中中心小学6所,初中8所,高中4所)随机选定700余名教师,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77份,这些教师涉及中小学的所有学科、职称,包括班主任以及中层以上干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在各所学校普遍存在。25%的教师声称基本不喜欢目前的工作,11.2%教师完全不喜欢目前的工作,重点中学持有此态度的教师比例较普通中学高,男教师比女教师高。只有41.8%的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36.7%的教师对学生尤其是成绩落后或行为有问题的学生耐心和爱心不足,认为部分学生无可救药,虽然大部分教师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和新现象,内心有危机感,但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和更新观念的动力大多不足,表现出相当的惰性。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很少进行反思和研究,也不喜欢进行新的尝试,有21.4%的教师自述不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变化。对相关学校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71.3%的学生称自己遭受过教师的偏见、轻视或公开侮辱,80.2%的学生期望教师能多些微笑和亲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并不仅仅是身体劳累所致,更多的是来自心理的疲乏。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具体表现在:身体方面表现为没有食欲,睡不好觉,反应降低,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
心理方面表现为缺乏热情,厌倦工作,易产生疲惫感,长期处于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大,容易急躁等;
行为方面表现为工作得过且过,仅满足于完成任务,害怕竞争,盼望早日退休。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导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但就其共性的方面仔细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学校、社会、教师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校管理模式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
第一,工作时间过长。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工作时间是9.67小时,比其它职业一般职工平均工作时间多1.67小时,睡眠时间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
第二,管理制度僵化,有的学校实行严格的教师坐班制并实行刚性的监督管理,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劳极度压抑,创造的激情受到了极大的压制,自尊心收到了严重的践踏。还有学校采用末位淘汰制、转岗制、待岗制等给教师带来了持续不断的紧张,加重了教师的精神负担。
第三,评价标准失之偏颇。当前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等仍是衡量教师工作的主要标准,大多数学校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至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形成等则很难进入评估体系,在教学评价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占绝大多数,教师自身的发展评定则很罕见。
第四,人际关系失调。首先表现为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因学科教师间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使得教师之间沟通难,易误解,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一些教师产生了孤独感,疏于和同事交往。其次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个别品德不端、学业不良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持对抗情绪,有的甚至怀有敌意,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
(二)社会的影响是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外部原因。
第一,社会期望过高。过去,教师是知识的象征,很容易在课堂上树立起知识权威的形象,但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和高速增长,教师掌握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这不可避免地给教师带来很大压力。在传统观念中,教师一直被看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扮演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悲剧角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上述形象对教师而言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暗示。社会的高期望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得教师产生了严重的压抑感。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教育改革力度逐渐加大,教师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手段,必须更新已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改革的需求,才能够不至于落伍。这就便得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培训、学习、摸索、尝试。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若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这种变化则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对职业的“反叛”。
第二,社会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在当前的评价机制中,学生的考分仍然是衡量教 2 师工作的主要标准,而对于学生人格的养育、熏陶、责任感的培养等软性指标,则很难进入评价系统。学生成绩的好坏又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努力,影响的因素很多,比如学生的差异、环境的影响、科目的不同等,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陷于困境。教育关系着千家万户,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社会,加上社会就业之难,使得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而他们只能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再由学校转嫁给教师,教师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使得教师不堪重负,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而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不相称的,教师付出的多,而教育学生的成效并不显著,而家长惟学生考分是问,这也进一步加重了教师的职业的失望感,从而产生倦怠。
第三,社会舆论压力大。近年来,一些媒体对个别学校出现的教师殴打、体罚学生、学校食品卫生、教育乱收费等现象大肆渲染,教育工作确实需要社会舆论的监督,但过多的负面报道使教育工作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教师既要努力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又怕自己的某些举措会引来媒体的曝光、社会舆论及家长的声讨。一方面教师被推上“神坛”,另一方面教师又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三)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倦怠产生的内在诱因。
教师工作的特点是单调、繁重和烦琐。通常一个教师所教授的学生的年龄段、科目是相对固定的,教材虽有变化但大体相对稳定,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亦相对稳定,有的教师甚至一辈子都在不断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太有规律的工作和按部就班的生活,很容易消磨人的激情。虽然课程改革要求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因为受到教材、评价体制的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立的人格,其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各不相同且不断变化,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压力。不仅如此,教师的工作要求又是复杂和严格的,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要扮演朋友、父母的角色;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问题的辅导者;
从社会角色来看,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变革者,又是社会准则的实践者、示范者,同时还得承担家庭的各种角色。如此多的角色极易造成教师角色混乱和冲突,成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同时,教师工作的工作量之大有目共睹,除了常规的备课、上课、批改、订正外,还有大量的教学辅导、教学展示、教研活动,几乎每个教师都有指标任务,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会考、中考、高考,种类繁多。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繁重而且烦琐。教师的工作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工作独立性很强,常常单兵作战,极易形成孤独和感情抑郁。
教师与其他职业的人一样,心理素质有高有低。面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环境,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水平不同,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不同,人限制,教师的创造性不可避免地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枯燥和疲倦。
际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也不同。有的淡泊,有的重功利,有的豁达大度,有的斤斤计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内在的特点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使得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个人、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而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在这三方面都作出努力,采取相应的对策。根据以上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并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应对教师职业倦怠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良性的学校管理系统
首先学校必须确定先进的管理理念。学校是教师的工作场所,也是教师诸多人际关系的交汇点,学校是教师赖以生存的基础,学校的管理系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生存状况。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过去对教师的纯制度化刚性管理已经远远落后,新形势下的教育要确立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发展的机遇,帮助每一个教师获得发展的乐趣,要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教师,要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要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自由度,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要实行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在制定规划、目标以及各种制度时要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这样就可以从管理层面铲除教师职业倦怠的滋生土壤。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教师的工作不能以学生的考分作为惟一标准,要综合考察,兼顾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状态、师德修养、教育科研等,促使教师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要建立公平合理、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
还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有助于教师之间的健康交往,减少人际消耗和冲突,在教师感到倦怠时,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往往会起到十分明显的缓解作用。因此学校要协调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师合作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往,增加教师之间的亲和度,改变教师的职业孤独感。领导与教师之间要多一些理解、信任和沟通,少一点埋怨、猜疑和指责。教师与学生间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种尊师爱生的氛围,从而舒缓教师的人际压力,缓解职业倦怠。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手段。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压力源,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为提高教师专业权威提供保障,如采用传、帮、带等形式进行各类观摩教学和学术交流,加强网络建设来拓宽教师专业视野,进行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如短期函授、脱产进修、学历考试、专题报告等以满足教师职业生存和职业发展的 4 需求。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现行法律应对教师身份作出明确规定,应通过修改《教师法》,首先明确中小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随后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升级为《公务员法》的过程中,将教师纳入公务员序列,以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要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加以调整,相关部门要通过调整相关政策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不宜太高,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是一个追求完善的“常人”,是一个具有多种个性和生活方式的多面体。教育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对教师职业角色进行合理定位,要做好对普通公众的正面引导,学生家长应对教师职业给予合理的期望,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负荷。
(三)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 1.保持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的产生往往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因此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是减少心理挫折和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首先,教师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要走出教师“完美形象”、“无所不能”的思想误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我膨胀,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以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而造成的心理冲突。其次,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能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行为及机体的生理功能,帮助个体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与领导、同事及学生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它会使教师受到打击而自怨自艾、退缩、逃避或走向极端,陷入职业倦怠。这时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进行自我暗示,促进自己乐观向上,善待生活,充满激情,从而远离倦怠。另外,及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遇到烦恼,不要闷在心里,更不要钻牛角尖,可找几个知心朋友谈谈心、聊聊天,或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调节心理平衡。
2.改善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教师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教师应努力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知识,恰当把握在交往过程中的自我定位,遵循平等交往原则,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真诚对待交往对象。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社会支持来缓解压力,降低职业倦怠。
3.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往往与不能很好地应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困难有直接的关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有效地防止和抑制职业倦怠的产生,尤其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自己可持续发展,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的调查研究论文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报告篇四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改善对策
张龙伟(100808020)08教育学
[ 摘要] 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影响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有效地克服和预防教师的倦怠心理和倦怠行为,是当前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本文着重阐述了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
[关键词] 教师;
职业倦怠 ;
成因;
对策
社会的变革、技术的进步、观念的更新,给新世纪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从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到教学改革,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无不要求教师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树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这些给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大好的机遇。但与此同时,在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和教师个体适应不良下,引发教师的诸多负面心理反应也是显而易见的,其突出问题之一就是教师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这一现象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医生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描述和界定,主要是指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因无法应付外界对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生理、心智、情绪、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衰弱状态。教师职业倦怠,即指教师在长期、连续和过度的压力影响下,难以获取足够的缓冲资源,而产生厌倦和畏惧教育教学工作的身心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是制约教师心理健康的典型问题,它不仅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状况会导致教育教学有效性能降低,并会影响师资稳定,甚至互相传染,致使教师群体情绪低落,无心思教,无力执教,亦易传染给学生,从而使教育教学质量滑坡,给学生、学校和社会等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那么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工作压力大
过去当教师,再苦再累也算是个“ 铁饭碗”,但随着“ 末位淘汰制” 的出台及其推行,教师们深感当年稳固的“ 职业安全感” 已不存在,他们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力拼搏,有所作为,才可能称职。因此,在校园里,教师不得不做到事事不松懈,时时争第一。素质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深入,使得各级各类学校间激烈的竞争不仅体现于学科教学,而且渗透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还要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的辅导工作。学历进修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评职称前的各种达标考核,令教师疲惫不堪。全社会都试图将兴邦强国的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
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为了提高升学率,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化为对教师的期盼,不允许学校和教师有一点差错;
各班人数的膨胀、名目繁多的考试与授课强度的增大也加重了教师工作的负荷;
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和对社会自觉承担的责任,也使教师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
(二)社会压力大
全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值在不断提升,家长因孩子成绩不理想而责备甚至殴打教师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教师不得不面对种种社会压力。另外,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资格社会化、学生和家长共同评定教师等制度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这也使得“ 不能得罪学生和家长” 成了教师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三)经济压力大
虽然近年来教师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多数人的生活并不富裕,还承受着一定的经济压力。长期以来,一提到教师,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是无私奉献的象征,是清贫的代名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教师工资收入一直不高,不仅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四)角色的冲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于是许多教师都认为教师必须在学生、家长甚至全社会人们的心中保持一个“ 完美” 的形象,认为这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所以教师便不得不首先要求自己成为“ 完美主义者”,一旦出现差错,内心的自我谴责往往强烈而持久。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之间存在着较大反差,这种反差容易造成教师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之间的冲突。教师为了做到为人师表,常常在无意识中压抑和否定自我的正常欲求以满足职业需要,如认为“ 我应该永远是身心健康的,不应该像‘ 普通人’ 一样出现问题”,“ 我可以奉献百分之百的时间、精力给学生” 等,而跨出教育圈之后,教师又不得不直面理想与现实的各种差距。长期的心理负重和人格冲突,极易导致这一群体产生心理问题。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由职业压力引起的职业倦怠是教师生涯和发展历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由此引发的无助感和无力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延缓或阻碍作用。职业倦怠要依靠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协调才能得以缓解。所以笔者觉得采取一些改善措施是实势必须。
1、社会要合理期望教师角色,为教师创设宽松的人文环境。公共信任对教师职业的抉择和工作表现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一种公共信任、理解、援助的氛围中,教师会表现出坚定和十足的干劲,进而产生高度的自尊感,把教学视为自己追求的事业。社会要具备切实而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使其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从而避免或减少角色的冲突。领导、家长、学生及公众应对教师有合理的期望。教师是凡人,而非古之圣贤。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不是无所不能的。因此,要充分理解、合理评价、切实尊重教师的角色活动,以减轻其职业压力。
2、学校组织的民主建设,要以人为本。学校的管理必须以民主平等为切入点,以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为落脚点,以双向沟通和交流为结合点,以多办实事为着力点:①缩减班级规模,减轻教师负担。②倡导师生交流与沟通,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学校组织的合理氛围。③鼓励教师参与管理、使之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④肯定成绩,要赏罚分明,突出公平竞争;
改善教学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
3、教师个体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①正视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的反应,是正常的心理现象;
积极工作,乐观的对待各种情况。②合理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情绪自我调节方法,进行适当的转移调控、宣泄调控等等。③充实知识,增长能力。教师职业倦怠的个人因素研究表明,个人教育知识和能力与教师职业信念有较高的相关性。④养成良好的性格,科学安排时间,坚持体育锻炼。
惟其如此,从社会、学校、教师个人三方面努力,才能有效改善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专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焦点:教师职业倦怠[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7).[2]方体跃.浅谈教师的职业倦怠[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0).[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 [4]许燕.教师职业倦怠不容忽视[j].心理与健康,2004,(4).[5] 庞丽娟,等.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与促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5).[6]王爱菊.教师专业化批判——兼论教师幸福[j].教育发展研究,2008(18).on the causes and improving measures of teachers" occupational tiredness zhong long-wei(100808020)08 pedagogy abstract teachers’ occupational tiredness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teacher"s teaching is a project which cannot be ignored that we should overcome and prevent teacher’s burnout psychological and paper aims at the reasons of teacher burnout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words
teacher;job burnout;causes;countermeasures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的调查研究论文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报告篇五
教师职业倦怠及对策分析
‚想起学生就觉得头疼!‛这句在坐班室不经意的一句话,立马就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共鸣。青年教师诉说工作压力大,老教师也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教师看成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学生成绩不好,要找老师;
学生品德出了问题,是老师没教育好;
学生磕着碰着,也是老师的责任。这些当然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但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问题都推向老师。‛老师们开玩笑地交流着,‚其实教师也是弱势群体‛。每天面临班上几十个性格不同、状况各异的学生,繁重的工作让她感觉自己身心俱惫。再加上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而杂,‚学校教育有时拼不过社会的影响‛,教学成就感的缺失,也让她的职业热情慢慢消退。
以下就教师倦怠成因及对策做简要分析。
原因之一:由于来自社会、学生家庭、学校以及德育工作的特殊性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分管的学校德育工作成效不显著。小学德育的落脚点应该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年来我们长期坚持养成教育的目标不动摇,也制订了一系列的训练、教育、考核方案、制度,但是,由于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周期长,内容多,制约的因素也多,总是难于达到理想的效果,时常面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行为,如地上乱扔的纸片,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作业马虎,就有一种失败感,从而感觉德育太难,产生一种倦怠感。
原因之二:由于专业能力的缺陷,以至于工作上力不从心,成效不显著,时常产生挫败感。眼看同事的一篇篇专业文章发表在各级刊物,各种论坛活动上滔滔不绝的发言中展现的教育智慧,各种展示课上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堂组织语言,师生互动的默契配合,以及那领回的一张张奖证,令我好生羡慕。自己虽也有文章见诸杂志,但数量太少,档次太低;
虽也参加过论坛活动,但主动参与太少,语言太贫乏;
虽也上过公开课,但按部就班的多,课堂生成问题处理的能力太差,再说级别也太低。眼馋别人的成果,自己经过一番努力,仍无法获得,不免产生了“干脆不干了”的想法。
原因之三:社会上一些不公平和不良现象的信息进入大脑,影响了人的心情,也使工作上产生一种应付了事的态度和想法。当看到一个个学生进出网吧时,当收到上级要求学校推荐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的文件时,总在想,为什么网吧门上挂的“未成年人严禁入内”的牌子就形同虚设?文化监督部门就可以不履职呢?这时,就难免产生一种职能部门都不管我们也不管的情绪。学校门前及周围每天都有临时摊点无证经营,存在极大食品安全隐患,当一次次电话举报到相关职能部门仍无人问津时,也就只能为学生的健康和安全空担心。当然,产生职业倦怠心理的原因还有很多,如来自家庭的,个人身体的,学校管理的,教育自身的。其实,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是渴望有人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倾听他们的问题和挫折,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经验,得到精神的支持。
预防与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主动休息,自我调节
身体状况良好,工作才能高效;
身体一旦疲劳,工作必然低效,长此以往,不加调节,容易导致职业倦怠。所以,要防止职业倦怠,首先要防止身体疲劳,而要防止身体疲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主动休息,即在尚未感觉到疲劳时就及时放松休息。及时休息有利于身体各项机能迅速恢复,是保持工作高效的有效做法。很多教师工作起来废寝忘食,总是等到感觉疲劳才被迫休息,而此时,身体的疲劳已积聚到很深的程度,即使休息,也为时已晚,往往已造成身体透支,难以恢复,得不偿失。
二、享受工作,自我充实
美国心理学家休因把职业生涯比作一艘航船,船要能经受风浪就必须配有坚固的锚。据此,他提出 了‚职业锚‛的概念,在职业生涯中,要克服职业倦怠,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就必须找到自己的‚职业锚‛。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职业锚?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1、我在职业上最擅长什么,最不擅长什么?(职业的才能)
2、工作中什么令我最有充实感(职业的动机)
3、我对什么感到最有价值(职业的价值观)据此选择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工作,体现自我价值。可见,休因认为,要克服职业倦怠,必须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最适合的工作,而不能根据世俗标准选择最‚体面‛的工作。身为教师,我们的职业虽已确定,但我们仍能在学校工作这个小范围内进行调整,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可结合自身状况选择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教学管理、班级管理、教学研究,体现自己的特长和人生价值。但无论选择从事何种工作,我们还必须把握休因理论的精髓:我们所爱的必须是工作本身,而不应是工作业绩带给我们的荣誉和地位。也就是说,不能把工作当手段,而必须把工作当事业全力追求。把工作当手段,就会沦为工作的奴隶,情绪为工作所左右,目的一旦落空,就会产生焦虑感,长期焦虑,容易导致职业倦怠;
相反,把工作当事业全力追求,才能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之中寻找到乐趣,感受到幸福,达到享受工作的境界。
三、巧定目标,自我激励
在工作中,要克服倦怠,永保激情,还要善于自我激励,保持对工作的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向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制定新的目标,通过目标敦促自己不断学习、充实提高。如何制定目标呢?我们不妨借鉴日本运动员山田本一的做法,他经常参加马拉松长跑比赛,多次获得冠军,当记者问他取胜的秘诀时,他的回答出乎意料:‚我是用智慧取胜的。‛他进一步解释说:马拉松比赛全程达42公里,很难坚持,于是,他把42公里分为各个小段,每一小段都选取一座建筑物作为目标。长跑时,他就力争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每一个目标,这样坚持下来,也就跑完了全程,而且获得了冠军。作为教师,我们也应确立自己职业生涯的最终目标,并把这一总目标分解为不同时期的分目标,力争实现每一个分目标,在奋斗中挑战自我,在追求中逐渐提高,在忙碌中得到充实、在执著中永保激情!
克服职业倦怠的任务伴随着从教生涯的始终,需要我们不断努力。而成功地克服了职业倦怠,孜孜不倦地从事教育工作,我们从中收获的是心灵的充实、人生的幸福、精神的享受,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