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最新地方志办公室是干嘛(合集)【优秀范文】

最新地方志办公室是干嘛(合集)【优秀范文】

时间:2023-06-17 16:42: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地方志办公室是干嘛(合集)【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最新地方志办公室是干嘛(合集)【优秀范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地方志办公室是干嘛的篇一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编 中国文化出版社

第一章 新时期地方志的编纂工作的新要求及基础知识 第一节 学习“十七大”精神建设方志学科

第二节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和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 第三节 地方志的性质 第四节 地方志的特征

第五节 地方志的功能和作用

第六节 地方志编纂人员的责任素质要求 第二章 地方志的编纂原则与质量标准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编纂原则 第三节 质量标准

第三章 地方志的体例编纂标准 第一节 地方志的凡例 第二节 地方志的体裁

第三节 地方志的行文基本章法 第四节 地方志体例分析

第四章 地方志的设计与志稿的审改 第一节 地方志的编纂程序 第二节 地方志的总体设计 第三节 各级地方志的设计 第四节 专志(篇)的设计 第五节 志稿的评审与修改

第五章 地方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要点 第一节 资料的种类 第二节 资料的搜集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

第四节 资料的鉴别、考订 第五节 资料的选用

第六章 地方志的凡例、篇目与总纂要点 第一节 凡例的制定 第二节 篇目的设计 第三节 志书的总纂

第四节 附录、编后记和索引的编写 第七章 各地方志专志的具体编纂要点指导 第一节 大事记的编写 第二节 经济部类的编写 第三节 政治部类的编写 第四节 文化部类的编写

第五节 民族、宗教部类的编写 第六节 人物人志的编写

第八章 年鉴的编纂工作标准及要点指导 第一节 年鉴编纂原则

第二节 年鉴条目的编写标准

第三节 年鉴的分类、体例与文体文风 第四节 年鉴的结构设计

第五节 年鉴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使用 第六节 年鉴的具体编纂要求 第七节 年鉴的附录、索引与总纂 第八节 应用电脑编辑年鉴的方法

第九章 新时期区县地方志编纂工作标准及要点指导 第一节 区县地方志书写特点 第二节 区县地方志书写准备 第三节 区县地方志书行文 第四节 区县地方志资料概述 第五节 区县地方志资料征集

第六节 区县地方志资料考证、整理与管理 第七节 区县地方志应用现代技术 第八节 区县地方志版式设计 第九节 区县地方志编制索引

第十章 地方志的续修工作标准及要点指导 第一节 续志的任务

第二节 两届志书的衔接问题 第三节 续志理论研究

第四节 方志续修的准备与实施

第五节 续修地方志的实践、探索创新

第十一章 地方志志书质量评估标准与审查验收、出版 第一节 政治标准 第二节 记述标准 第三节 体例标准 第四节 特色标准

第五节 志稿的评议和审定 第六节 志书出版

第七节 少数民族文字志书的翻译出版 第十二章 地方志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 地方志信息资源具有一般文献无法替代的文献价值和社会作用 第二节 旧地方志的管理与利用

第三节 加强地方志信息资料管理,加快地方志信息数据库建设 第十三章 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行政管理 第一节 地方志行政管理的特点

第二节 学习十七大报告,做好思想工作管理 第三节 地方志的日常工作管理 第四节 资料管理 第五节 审定稿制度

第六节 地方志文献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节 领导艺术 第十四章 新时期地方志编纂工作相关政策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详细介绍了新时期地方志的编纂的基础知识、地方志的编纂原则与质量标准、体例编纂标准、地方志的设计与志稿的审改、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要点;
及地方志的凡例、篇目、总纂要点,与各地方志专志、年鉴、新时期区县地方志的编纂工作标准及要点指导,此外还重点介绍了地方志志书质量评估标准与审查验收、出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编纂工作的行政管理。本书特点:

指导性强——针对十七大的精神要求和新时期地方志编纂工作标准、要求与工作要点指导过程工作的具体细节、环节,本书都做了细致的介绍,做到回答“怎样做”的问题。

规范性——本书主要依据我国最新的地方志编纂规范,按照其中具体的标准和要求来规范和指导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操作。

紧跟时代——本书的内容代表了新时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要求,紧跟时代的步伐,保持了我国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活力和国情的真实性。

权威编著——本书由长期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研究及其指导的资深专家、教授结合自身经验与实践成果精心编写。

读者对象:
地方人民政府 文化局、档案局

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 全军军事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编史办公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史志研究院、史志办公室 地方志研究所

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地方史志办公室 地方志协会

地方志办公室是干嘛的篇二

永州 地方志

第五节 姓 氏

一、姓氏概况

唐宋时期,区内人口不多,姓氏鲜少。元末明初,朱元璋“扯湖南填四川,扯江西填湖南”,区内人口大部分他徙,外省外地人口举族全家迁入(主要是江西),姓氏增减变化大。延及民国,全区姓氏有300姓之多。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干部职工的调整,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女性人口婚人等因素,区内姓氏大增。蓝山县在民国22年,只有163姓,到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至273姓,增加1lo姓。全区人口比较稀少的姓氏,90%以上为新增姓氏。

1991年,全区共有625姓,单音节姓(单姓)620个,双音节姓(复姓)5个,即上官、司马、欧阳、诸葛、皇甫。其中复姓上官、司马、诸葛集中于永州、冷水滩二市,皇甫集中于蓝山,欧阳分布于全区各县。

全区各县均有的姓氏86个,占全区姓氏总数14.63%;
1县独有的姓氏247个,占全区总姓氏42.01%;
2县共有的姓氏90个,占15.31%;
3县共有的姓氏43个,占7.31%;
4县

共有的姓氏29个,占4.93%;
5县共有的姓氏29个,占4.93%;
6县共有的姓氏23个,占3.91%;
7县共有的姓氏41个,占6.97%。

以行政区划为界,零陵县(永州市和冷水滩市)191姓,祁阳县374姓,东安县391姓,道县168姓,宁远县225姓,江华县165姓,新田县167姓,蓝山县273姓,江永县256姓,双牌县191姓。

1995年统计,区内姓氏人口数量居第一位的为唐姓,第二为李姓,第三为陈姓,第四为张姓。4姓人口之和达53万余人,占全区人口10%。其他人口较多的姓氏依次为王、蒋、刘、周、黄、何、杨、胡、欧阳、赵10姓。人口稀少的姓氏为乙、夕、亿、书、今、六、戈、仆、公、五、下、四、太、立、印、阴、辽、午、水、井、长、未、见、业、司、冉、边、百、红、由、对、克、吁、化、言、卯、杰、求、屯、巨、圣、幺、回、初、胜、有、片、为、私、让、臣、贞、赤、罕、良、言、灶、纶、佟、甫、灵、针、帐、闰、泗、青、治、枕、奇、阿、亥、坚、庚、音、原、沓、那、达、伟、牧、委、茹、犹、府、谈、昔、姬、闻、说、栗、哀、序、泥、胥、顿、寥、英、依、往、卒、查、旺、浏、冒、南、玲、药、钦、益、班、珠、读、展、笪、岩、黑、荤、慈、勒、辜、滩、铺、粮、将、泽、昌、奏、庙、咎、帅、雁、超、断、奚、匡、钮、菊、扈、庵、碗、磨、儒、巢、藏、阙、首、尉、贤、沃、岭、丛、贯、邃、敦、静、慕、穆、慧等158姓。

二、部分姓氏来历及分布

(一)唐姓 祁阳唐姓有三支:一支始祖唐全克偕弟全俊、全明、全德于明洪武年间(1368~1378)自江右(江西)迁入祁阳,全克居祁阳观音滩夏乐甸;
全俊、全明居祁阳麻托湾;
全德居祁阳李本塘。其子孙分居祁阳唐家岭、山川、八佾塘、大村甸等处。另一支始祖唐大用,元末明初自洪都(南昌)迁金陵(南京),再迁祁阳土桥(今属祁东),后移居祁阳梅溪。再一支始祖唐发胜,于明洪武年间(1368~1378)迁入祁阳三官塘,后嗣散居于同德塘、文明铺、宝塔边、享塘、腊树园冲、枫树山、狭江、三官塘。东安唐姓分十甲唐,有一甲唐„„以至十甲唐之别。莒国公唐俭的后嗣唐世曼由山西太原徙零陵,因世曼办团练抗黄巢“有功,唐昭宗时举为永州刺史”。其后代居永州南乡,后嗣唐冕自零陵迁东安龙溪(白牙市),其子孙聚居于白牙市周围村庄,俗称“七甲唐”。道县唐姓,长安唐李德仕唐太宗朝,后嗣子迪为廉州宪,与生于益州(今山东)的廉州太守周崇昌同徙永郡,子孙科甲蝉联,代不乏人;
子迪七世孙唐揆(宋真宗景德年间)才学兼长,文事武备,初任衮州通判,后以武功授马步指挥,领镇舂陵,其子紫修、紫丘、紫富因公卒,卜葬于道县濂源黎碧岐,择居于濂滨保达村坊。其后嗣居道县达村、夏柳、菱角塘、上唐村、井水唐家、石山唐家、新居墙等村落。宁远唐姓,始祖原籍江西泰和县集贤村,宋末避金乱,迁人湘南,历衡及永,再徙宁远,初居平田,再迁东山的潮水,后嗣居太平乡、下坠乡、禾亭乡、仁禾乡、冷水乡等处。另一支由零陵三蚯田初迁道州,再迁宁远九嶷舜源峰、鲁女峰,后嗣居湾井、麦地、大界、天堂等乡。零陵唐姓有三支:一支始祖世蚯于唐代迁零陵南乡黄田铺一带,子孙中有人迁入东安;
另一支始祖子迪于唐代迁入零陵进贤乡;
再一支始祖璧三郎于明代自江西庐陵县迁入零陵。蓝山唐姓始祖唐文朝,原籍江西泰和县,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偕弟文左、文右来蓝山游览,卜居月溪,子孙居大洞、太平圩、毛俊等乡镇

(二)陈姓 祁阳陈姓远祖志泰,原籍四川省蒲江县,生子用宾、顺宾、南宾。用宾于元 末为万户总戎,镇守祁阳,遂落籍,居祁阳金兰桥(今属祁东);
顺宾于元末兵乱之际,携三子德新、德兴、德通迁居祁阳城北,子孙居石佛、牛塘、龙江桥、花鼓冲、狭江、清水塘、长流铺、白水、河埠塘、白竹塘、兰桥、小陂桥(属今祁阳)、鱼陂甸、洪桥、金兰桥、双江口、攸陂、草塘(今属祁东)等处,其后嗣迁居外省外县为数甚众。另一支始祖陈镳公,于明中叶自江西九江义门迁入祁阳,居下马渡藕塘冲。东安陈姓同姓同宗,始祖自江西泰和县于元末徙东安,至今25代,人口以大庙121、塘复、水岭三乡为数较多。大庙口陈姓与广西全州的黄土井、黄沙河、庙头等地陈姓联谱。蓝山陈氏始祖之一陈谏,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由郴州迁入蓝山东江佛子岗,后代居于城关、龙溪、所城等乡镇;
始祖之二陈怀忠,原籍江西泰和,初迁郴州,于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再迁蓝山城东秀峰山下(今龙溪乡芙蓉井);
始祖之三陈伯环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迁入蓝山县洪观乡三广,后嗣居洪观、土市等乡;
始祖之四陈企,原居疑麓,明洪武时迁入今蓝山大桥乡龙家屋地定居。宁远陈姓,原籍江西,元末兵变,其祖陈至德携子室经宜章人宁远,筑室于今宁远水市镇石马村;
另一支于明代因选妃一事,其祖陈永胜携家小从江西吉安避居桂阳县泗州寨,再迁宁远神仙洞、杨塘等地,子孙居于上龙盘、小睦塘、桐木累一带。江永陈姓有两支自营道迁入,一支居接龙桥,一支居永明城东;
第三支陈姓始祖于隋开皇九年(589)自山东青州迁入。

(三)刘姓 宁远刘姓有两支:其一祖籍沛县(今江苏省内),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长沙王第十三子节侯刘买来舂陵。刘买死,其子戴侯熊渠嗣位。熊渠死,子刘仁嗣位。仁徙南阳(今湖北枣阳),命子刘昌定居舂陵以守祖坟。其二始祖刘忠正,原籍江西,宋时,因避乱迁入宁远大陂洞(今云潭乡),其子孙居禾亭乡拱桥刘家、仁和乡刘安仲等地。祁阳南部一支刘姓始祖刘相,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万历年间寓居祁阳白水镇经商,生子焕荣、秀荣,相死后焕荣携秀荣四子回江西庐陵,秀荣与其子刘垣留下守父陵,遂在白水繁衍后嗣,现祁阳白水、进宝塘、杨冲、唐家岭等地刘姓均为其后裔。蓝山刘姓也有两支:一支始祖刘济弼,原籍江西泰和县,宋初迁嘉禾邓林村,子孙再迁蓝山桥头江,后嗣居洪观、早禾、太平圩、大洞等乡各村庄;
另一支始祖刘肇基,亦江西泰和人,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迁入今蓝山县洪观乡坦头,其子孙分居于总市乡。

(四)李姓 祁阳李姓有两支:一支始祖李吉甫,明洪武初,率三子元卿、光卿、廉卿从邵阳城福迁祁阳梅塘(今属祁东);
元卿后嗣居祁阳白水、丙溪冲、湖广东村;
光卿子孙居祁阳油塘、鱼子桥、李家湾,文明铺区的云盘甸、紫山冲,今属祁东白地市区的苍江桥;
廉卿后嗣居洪桥、大营市、石牌江、原山甸、朵云山(均属祁东)等地。另一支始祖李德进,原籍江西庐陵,初迁常德武陵的梅泉,元末再迁祁阳,始居陶阿村,继居石鼻头,后嗣移居观音滩、大忠桥、萧家村等地。宁远李姓也有两支:一支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萧临洮),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二年(500),李道辨为南道开拓大使、荡寇将军,奉旨征瑶而来宁远,因感南齐政局动荡,目睹宁远山水秀丽,遂定居木塘,其子孙居今宁远下灌乡、湾井乡的久安背、东安头、田心等村落。另一支祖籍陇西,后唐时随祖李千护由江西吉水初徙桂阳,次徙嘉禾,后徙宁远,称“西平启”派,初居逍遥岩,后分居礼仕湾、保安、禾亭、中和、冷水、神下等地,下灌和礼仕湾两村是宁远李姓人口集中的地方。道县李姓始祖李荣胜,原籍山东青州苦竹洞上颈滩人,因兵燹年荒于明洪武年间其后嗣李光恩、李光惠偕妻室迁道州城西,未几移居于罗汉神后虎形山,至五世已成望族,子孙居于华岩、寨子脚、桐溪尾、下长兴洞、社湾、马垒、陡岭等村落。

蓝山李姓两支:一支与宁远李姓同始祖,系李千护之后裔,居洪观、早禾、楠市、总市、龙溪。所城等乡镇;
另一支始祖李文卿,江西泰和县人,初迁衡州,于元至正十年(1350)再迁蓝山士市乡新村、马袅等地。江永李姓与道县李姓同源,系从道州迁入永明。

(五)张姓 湖南张姓远祖张浚,北宋自西蜀绵竹徙楚湘,宋隆兴二年(1164)卒,葬宁乡县沩山,后嗣居长、衡、邵、永、辰等地。浚四世孙朝风于宋理宗时,因于江西为官,遂落籍泰和县。五世孙允从泰和迁沅陵,宋末复迁江西泰和。六世嗣孙万隆、万盛、万祥于元初从江西泰和再迁湖南;
祥居衡州,隆盛居祁、邵。万盛孙诲繁迁零陵发元坪,为零陵张姓一支人的始祖。清初盛公嗣孙有人徙蜀,历代繁衍,今已成乐至望族。宁远张姓始祖原籍江西泰和,元末兵变,张玄贵率三子避难而人永郡,长万一居零陵接履桥,为零陵另一支张姓始祖;
次万二居宁远大阳洞;
幼万三居宁远云潭,但万二于明初再徙零陵。

(六)王姓 蓝山王姓始祖王仁鞠,原籍江西泰和,于宋仁宗时迁入今蓝山县大洞乡上里田,其子孙居大洞、土市等乡各村庄。宁远王姓始祖原籍江西吉安,元末因避兵乱徙宁远秀峰山、石门山、大奇山、鲁观、九嶷等地。祁阳王姓有两支:一支始祖王陵官,明初自江西迁入永州,历二代,必恭、必敬、必亮相率迁祁阳,定居白水、石坝、燎皮甸、萧家村等地;
另一支始祖王信,元末由江西泰和匡山寺举家初迁湖南茶陵县,后再迁祁阳古木塘(今属祁东);
其长子朝先后嗣居大栗、矮陂桥弋延山寺、油榨头;
次子朝林子孙居畔塘、铁坡湾、落排洲;
三子朝祖后嗣居古木塘、山水坡;
四子朝宗后嗣居三望甸、汪家坳、官坪、宫夏塘、丁字桥(今属祁东);
五子朝觐后嗣居书林寺、灌渡桥、西冲、小山冲等地。

(七)蒋姓 各县蒋姓虽同姓,并不同宗,且迁入时间地点也各异。道县蒋姓,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蒋嵩封平都侯,原籍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因镇抚南邦过营浦,逐落籍道州,其后嗣居道县龙村、银山、五州、上汶、麻湾、白面下、赤竹园、杨柳塘、红家山、洞子塘、马家岭、小江口等40余村落。零陵、东安蒋姓,元末蒋百九自江西庐陵徙楚南永州;
另一支黄田铺涧山蒋姓始祖甲子四郎于明初自江西泰和迁入零陵,其子孙或徙居县境内水口山,或徙居新田县,或徙居广西兴安县;
还有一支邮亭圩蒋姓系从蓝山迁入。蒋百九之孙万

一、万二由零陵迁入东安片塘、禾仓头安居;
稍后蒋万四子景量由零陵徙居东安中田,蒋万

一、万二为东安蒋姓始祖,蒋姓人口几乎遍东安。祁阳蒋姓原籍广西全州梅潭,元惠宗至元年间(1335~1340)蒋受一郎、受二郎徙居零陵、祁阳。受二郎于明洪武初定居祁邑天门山,为祁阳蒋姓始祖,后嗣居祁阳下马渡的云盘甸、大忠桥等处。蓝山蒋姓始祖蒋仲和,原居临武县罗源村,宋代迁入蓝山埠头蒋家。由临武罗源村迁入蓝山落籍的还有大洞乡观兑、总市乡蒋家洞等村蒋姓始祖。

(八)周姓 宁远周姓始祖周崇昌,原籍山东青州,唐永泰年间(765~766)为廉、白二州太守,因卜居宁远大阳洞望岗,后嗣居石马坊、杨梅洞、水市、梅岗、天堂、冷水一带。道县周姓有两支:一支是从宁远迁人的;
二支是原籍山东青州周归仁,以魏博节度使迁襄阳刺史,五世嗣如登进士第,授韶州曲江令,任道州刺史,终任所。其弟如锡,唐武德元年(618)中进士,任高州刺史,后因奏事忤旨,贬道州司马,遂落籍;
其子孙居楼田、安村、上渡、车头、五里牌、周家坊等处,周敦颐为其后裔。江永周姓系营道周归仁一支后嗣迁人,其子孙住江永城关、允山、厂子铺、夏层铺、冷水铺、兰溪、桃川、上洞等9乡镇。祁阳周姓有两支:一支始祖周贵孙,元末避乱初迁酃县;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职居参将,镇守常宁;
后嗣落居菜花岭,其

三世孙友亮生子五:三子璋迁祁阳石湾里,四子琼迁祁阳财塘,为祁阳周姓始祖之一。另支始祖周彦升,元惠宗至元年(1335~1340)从江西泰和县迁居衡阳县南乡乐家塘,后其长子、次子徙居祁阳青山乡、大同市(今属祁东),后嗣居祁阳(包括今祁东)各地。

(九)何姓 道县何姓始祖何天都原籍山东青州,元代因贸易迁入道州;
另一支始祖何念三,由山东青州迁人道州,卜居城东,世称东门何家,书香绵延,科甲蝉联,至清代而愈显;
何姓子孙居城东、水南、祥林铺、仙子脚、桥头铺、两河口、高车等处。宁远何姓始祖原籍江西泰和,元末以避兵乱迁入宁远保和乡四都老屋定居,后嗣居新屋里、百河洞、寡婆桥、大阳洞、龙须村等处。新田何姓始祖于唐僖宗年间(874~888)为避战乱,由江西泰和鹅颈塘陈枧下迁入新田县白面峰平阳石下(原宁远南隅,今新田下漕洞镇),子孙居陶岭、高山、三井等乡。

(十)杨姓 祁阳杨姓有两支:一支始祖杨千仕,明洪武初自江西迁零陵,居黄阳司堆塘,越三世,孙杨才通转徙祁阳杨家洲,子孙居丝塘、双江口、宝方寺等处;
另一支始祖杨树德(六十八郎),于明洪武初由江西吉水迁祁阳下七渡。道县杨姓始祖原系福建泉州镇江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随杨海成进京,康熙元年(1662)奉旨按察衡州府,因力不能耕,转回投旗,二十四年(1685)至永州,三十六年(1697)迁道州登封乡一都一甲落籍,其后嗣居达头山、草鞋坪、兴桥等地。东安杨姓,始祖为宋英宗时曾任户部尚书杨相师,为避金乱携子道、远、通、达游泉陵,遂卜居;
次子远任东安教谕,定居东安,至今800余年,嗣孙繁衍,散居东安全县,为东安望族之一。宁远杨姓,原籍中原成纪(今河南洛阳),唐宪宗时,其祖杨房任郴州刺史,告老回乡肘,赴道州探访同乡元结,途经宁远,慕此间山清水秀,遂卜居董家坪(今双板桥),后嗣居桐山、双板桥、逍遥岩一带;
另一支,明末时自江西泰和初徙宜章,再迁宁远南乡,子孙居水市车头铺、罗家沙洲等处。蓝山杨姓始祖杨璋山,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将兵来郴桂,年迈家居蓝山下坊,后迁楠市镇竹山腹,其子孙居城关总市、早禾、祠堂圩等乡镇。

(十一)黄姓 黄姓有瑶汉之别。宁远瑶族黄姓,秦代以前即定居于此。宁远汉族黄姓,原籍江西吉安,唐代其祖宦游湖南,卜居零陵西路水字桥,至唐代中叶,黄天胜兄弟三人,由零陵迁至宁远,居西乡笑天龙(今柏家坪区)、杨桂坪(今石家洞乡)等地;
另一支始祖黄胜和于南宋自蓝山古城迁入宁远湾井,后嗣居于冷水、梅岗一带;
第三支于元朝自江西泰和迁宁远腰江定居,后嗣居李家铺冯石村及禾亭、保安等处。蓝山黄姓有三支:一支始祖黄照林,原籍江西泰和,于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迁入楠市镇道阴洞,再迁黄均得定居,后嗣居楠市镇、南屏乡各村落。二支始祖黄都务,宋神宗年间(1068~1085)自江西泰和将兵蓝山,致仕归,居县城(今古城),后裔居总市、竹管寺、龙溪等乡镇。三支始祖黄都衙,江西泰和人,宋徽宗时迁人蓝山锡楼,子孙居土市乡各村落。新田黄姓始祖云梯,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世居山东青州十字街,官居总兵,职列将军,掌天下兵权,握国家军印,奉诏出征,领兵南下,征伐湖南,镇守道宁(是时新田属宁远县),遂落籍,后嗣居今新田城东、田家、骥村、冷水井、城关、金陵等乡镇。道县黄姓始祖黄天相,原籍山东青州,明初,山东气候违和,瘟疫迭起,聚族远徙,遂偕弟天臣、天龙、天武并子侄初徙湘境;
洪武八年(1375)再迁道州修义乡(今上关乡)坪塘村,见其地形辽阔,因此卜居落籍,后嗣居坪塘、柑子园、南塘尾、下追塘等地。零陵黄姓远祖山谷,原籍江西洪州府分宁县,子孙于明初徙居零陵县治东隅府学里,后嗣日林公于城西水字桥构宅居住,子孙居老村里、二房村、官房村、斜塘、风塘、过路塘、斑竹瑭、三丘田等地。

(十二)赵姓 蓝山瑶族赵姓始祖赵友旺,明洪武二十年(1387)由江华迁蓝山紫良源,后代居紫良、荆竹两乡各村落。另一始祖赵进娇,明正德年代由江华迁人蓝山,子孙居荆竹瑶族乡各村落。再一始祖赵逊机,明弘治年间由宁远迁入蓝山大源,子孙居汇源瑶族乡各村落。(十三)陶姓 祁阳陶姓始祖以山,原籍浙江,明洪武二年(1369)任祁阳知县,因爱祁阳山水,遂落籍祁阳石洞源。

(十四)吴姓 道县吴姓,祖籍山东青州都益县,唐敬宗时(825~827)吴宏宦游长沙,尽忠楚室,其子吴可思避难迁道州蒲渴,后嗣于宋仁宗时移居东门锦里,十二世孙吴必达高中状元,吴姓居道县石下渡、饶塘等地。东安吴姓,原籍江西南昌下溪百花洲(民国时辟为中山公园),明初吴斗垒生子四,一子携家室迁居东安青下乡(今花桥区),至今26传,蔗桥区吴姓人口最多。

地方志办公室是干嘛的篇三

农林科学院

2011地方志工作汇报

2011年,农林科学院在地委、行署、林业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在地志办的业务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地方志工作,紧紧围绕科研中心工作,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狠抓落实,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年初以来,我院就把地方志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队伍到位、条件到位”。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布置地方志工作,充分认识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明确由党委书记主抓,由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认真抓好、抓紧,狠抓任务落实,经常研究、解决撰志工作中的问题,确保撰志工作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二、合力攻坚、层层落实

撰志工作是一项纷繁的工程,只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在短期内完成的。因此,我院采取多种方式,认真搞好撰志工作。一是加强与地志办的沟通。在纲目增设、修订过程中主动与地志办进行联系。二是建立科学的分工负责制。明确编写任务,给具体撰写人员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责任目标,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把责任具体落实到人。

三、切实加强部门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撰志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

为使撰志工作进一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院始终把加强部门自身建设,提高撰志干部队伍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撰志干部政治理论学习,确定专题进行认真地讨论和交流。认真学习《地方志工作条例》、《大兴安岭地方志书年鉴编纂行文规范》。学习中,我们注意结合工作实际,查找存在的问题。二是加大了对撰志干部的培训力度,积极参加地区组织的业务培训。上述措施,使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明显提高,为搞好撰志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认真做好资料的收集、考证、初稿编纂工作

资料是撰志工作的基础,做好收集资料工作是保证年鉴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年鉴顺利完成的关键之所在。我们认真做好撰志工作的前期准备,通过到查阅、走访等形式,搜集大量的档案资料,保证了文稿质量,做到了图文并茂,为编纂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到目前为止,已按要求完成了年鉴的编写和上报工作。

农林科学院

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日

地方志办公室是干嘛的篇四

“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是我了解到王刚与周林志的事迹后唯一想到的话。

周林志,我们认识并熟知他,可能只是因为特敢于和歹徒搏斗的精神广为传扬,而我却感动于他十年如一日地往返乡间小路,为敬老院的老人挑水的身影。那因长期劳动的瘦小的身子在泥泞中,在炎热下,不变地走在敬老院与水井的路上。当炊事员,无怨无悔;
任消防科长,认真负责。他就是如此,以挺立的身姿行走在自己的路上。1999年6月13日,强忍着伤痛仍穷追歹徒。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留给我们的,仍旧是那个为人民追逐的背影。那晚,天特别黑,足以让世人沉默。

王刚,生于重庆,却扎根于蓬溪。2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3岁获少尉军衔并出任遂宁市蓬溪县武警事务长。向来兢兢业业的他在二十出头便攀向了事业的平稳期。而在1994年8月,特大暴雨冲击着蓬溪,眼看价值600多万的生产原料被洪水吞没时,他临危受命,在带领战士七小时奋战抢救了物资后,他又得知某村五户居民被困。在面对洪水淹没公路时,战士们跳进水中,游向对岸。当战士王卫兵被猛浪击中,正指挥秩序的他跳了进去,用全身的力量推上战友,他却卷进洪水,不明去向。24岁的生命,只在猛烈洪水中勃然向上,留给人们的,却是惋惜与赞美。

我想,卷走王刚的洪水,定时和这血与肉,构筑着国人的脊梁。

肖邦曾经说过:“爱国高于一切”,这两位烈士,无不用生命向世人诠释这伟大的精神。

而今,各种校园们事件让人们将目光投注在90后学生,不懂感恩,不明责任,不知困苦......种种批驳与谴责指向这个群体。而我想,他们只是将“奉献”这种时代精神抛在了过去,误以为‘为国家,为人民奉献’是前人的事。

“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当医生”,“我要当教师”......这是来自小学生嘴里的梦想,无不是站在岗位上便誓死不离的职业。我不知道是什么让孩子们改变,我只知道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是有责任让我的学生在两位烈士的精神中去浸染自我,找回他们那‘为人们奉献小我’的梦想。

这是一个漫长且浸渍着满足的过程,而这也需要我和学生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四川省蓬溪实验中学

梅秀容

地方志办公室是干嘛的篇五

第三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3年9月,地处边陲的防城县东兴镇,一批进步青年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冲破家庭

樊笼及层层阻力,奔赴广州读书,寻求革命真理。不久,李成通、雷慧贞等4人在广州加入

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他们成为防城籍最早的共青团员。

1926年秋,受南路共产党组织的派遣,杨枝水、钟竹筠、邱祥霞等到东兴开展革命工作,成立了防城最早的共产主义青年组织,对外公开的名称为防城县青年运动委员会。

1950年,防城县青年组织更名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防城工作委员会,张恒担任代理

书记;
1952年林树海接任书记。1956年,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防城县委员会,林树海、唐述杰担任书记。1958年,防城县治迁往东兴镇,县名改称为东兴各族自治县,县团委亦改

名为共青团东兴各族自治县委员会,唐述杰担任书记。1964年,由刘创兴接任书记。

文化大革命期间,防城县的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普遍遭受冲击,其工作均被工代会、妇代会、红代会等组织取代,直到1972年底才恢复活动。1972年11月,共青团东兴各族自治

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在东兴召开,会议以“发挥团员青年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战斗作用”为议

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选举产生了共青团东兴县第五届委员会,黎阅经担任团县委书记。

1978年12月,县治从东兴镇迁回防城,改称为防城各族自治县,县团委相应更名为共青

团防城县委员会。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防城县共青团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从1979 年到1991年,召开了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和第十次代表大会。

附:
1979年至1991年共青团防城县历届代表大会简况

┏━━┳━━━━━┳━━┳━━━┳━━━━━━━━━━━━━┳━━━┳━━━━┓

┃ ┃ ┃ ┃ ┃ ┃ ┃全县团员┃

┃次数┃ 时间 ┃会址┃ 书记 ┃ 大会中心议题 ┃代表数┃ ┃

┃ ┃ ┃ ┃ ┃ ┃ ┃ 数(人)┃ ┣━━╋━━━━━╋━━╋━━━╋━━━━━━━━━━━━━╋━━━╋━━━━┫

┃ ┃ ┃ ┃ ┃肃清流毒,解放思想,为四化┃ ┃ ┃

┃六次┃1979年10月┃防城┃朱海燕┃贡献青春。┃ 495 ┃ 16382 ┃

┣━━╋━━━━━╋━━╋━━━╋━━━━━━━━━━━━━╋━━━╋━━━━┫

┃ ┃ ┃ ┃ ┃高举共产主义伟大旗帜,为两┃ ┃ ┃

┃七次┃1982年8月 ┃防城┃高吉刚┃个文明建设贡献青春。┃ 320 ┃ 13145 ┃

┣━━╋━━━━━╋━━╋━━━╋━━━━━━━━━━━━━╋━━━╋━━━━┫

┃八次┃1985年10月┃防城┃ 曾东 ┃青年应该积极投身改革开放。┃ 242 ┃ 14350 ┃

┣━━╋━━━━━╋━━╋━━━╋━━━━━━━━━━━━━╋━━━╋━━━━┫

┃九次┃1988年10月┃防城┃ 曾东 ┃ 立足本职,参与改革。┃ 211 ┃ 12012 ┃

┣━━╋━━━━━╋━━╋━━━╋━━━━━━━━━━━━━╋━━━╋━━━━┫

┃ ┃ ┃ ┃ ┃青春献“八五”,奉献在本职┃ ┃ ┃

┃十次┃1991年8月 ┃防城┃龚义俊┃创业在今天。┃ 230 ┃ 14712 ┃

┗━━┻━━━━━┻━━┻━━━┻━━━━━━━━━━━━━┻━━━┻━━━━┛

防城县革命青年组织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充分地发挥其社会职能。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

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能团结带领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各种社会进步活动。

自第五次团代会开始,团县委在全县各族青少年中开展学雷锋、学英雄的活动,全县各

基层团组织分别举办雷锋事迹展览、报告会,召开学雷锋经验交流会。团县委还于1976年初

召开了1000人动员大会,尔后,全县成立了各种学雷锋小组1258个,有14166多青少年参加

了学雷锋活动。1977年6月,召开全县青少年学雷锋先代会,受表彰的学雷锋先进单位168个,先进个人689名。1979年,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防城县的峝中公社团委组织320名团员2059名青年投入 支前参战活动,出动支前工日17200个,火线运送弹药2050箱,送饭送水1700多担,抬担架

260多次,组织供应猪肉9万多斤,蔬菜12万多斤,木柴21万多斤,全社共有396名团员受奖,其中荣立一等功2人,二等功5人,三等功39人。全县91名团员分别受到团中央、团区委、团 地委的表彰。

改革开放时期,共青团防城县委在农村团员中广泛开展科技兴农和培养农村青年“星

火带头人”的系列活动。全县各级团组织先后举办了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1760多期,培训各

族农村青年近万人,使数以万计的农村青年掌握了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到1992年底为止,全县共培养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 151名,其中江山乡珍珠养殖专业户林坤梅被评为全国

农村青年星火标兵。全县有5名团干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团干,6名团员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共青

团员,近2000名团员分别被评为地、县两级植树造林先进个人、优秀团干和优秀团员,全县

有500多名青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防城各族自治县委员会为国家,为防城县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优秀儿

女。在保国卫家、建设祖国、建设家园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推荐访问:地方志 合集 办公室 最新地方志办公室是干嘛(合集) 最新地方志办公室是干嘛的(5篇) 地方志办公室是什么单位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