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初一历史资料上册7篇

初一历史资料上册7篇

时间:2023-07-10 10:54: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初一历史资料上册第1篇初一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一课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3、列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代表,活动区域距今年代答:①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资料上册7篇,供大家参考。

初一历史资料上册7篇

初一历史资料上册 第1篇

初一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一课

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列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代表,活动区域距今年代

答:①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②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③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里,距今约3万年。

4、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①生活地区相同,②都使用打制石器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地方:①体质特征: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基本相同。②工具制造: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③取火方式:北京人自然取火,山顶洞人人工取火。④观念:山顶洞人已懂得爱美。⑤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进入氏族公社时期。

初一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二课

1列表比较

居民代表距今年代活动区域生产状况生产工具生活状况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原始居民约7000年长江流域水稻、家畜磨制石器骨制耒耜定居,干栏式房子制陶业

半坡原始居民约5—6千年黄河流域粟蔬菜家畜磨制石器木制耒耜定居,半地穴房子彩陶纺织业

2列举原始农耕时代我国具有世界性贡献的几项发明

答:⑴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⑵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⑶我国使世界上最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初一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三课

1 涿鹿之战的影响(奠定华夏族形成的基础)。交战双方(炎黄部落联盟)和(蚩尤部落)

2 距今约4—5千年我国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黄帝)、(炎帝)。据黄帝后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尧舜禹)

3 原始社会结束的标志:(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结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 原始社会首领更替的方式:(禅让制)。实质是(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5、黄帝为什么被称为人文初祖?

①炎黄部落联盟经涿鹿之战打败蚩尤后,经过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②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造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乐谱。所以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1 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答案见P14动脑筋题

初一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单元

1 列举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人类

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你认为禹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是历史进步还是历史后退?

答:是历史进步。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发展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也极为缓慢,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条件。

2 黄河时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用学过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答生活在黄河流域距今约5—6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了农作物粟。并过着定居生活。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人称为人文初祖。禹建立的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其统治中心也在黄河流域。

初一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四课:

1、列表比较

国家建立者都城建立到灭亡时间亡国之君

夏 禹 阳城公元前20XX年—公元前1600年桀

商 汤 殷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纣

西周周武王镐京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标志是(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3、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4、夏朝的统治中心是:(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5、夏朝的国家机构是:(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国家机构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6、任用贤人:商汤任用伊尹、周文王任用姜尚

7、牧野之战的时间(公元前1046年)影响(决定商朝灭亡周朝建立)性质:(奴隶主贵族反对暴政的斗争)

8、商汤灭下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答:首先,西周的极端残暴统治及其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其次,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民心。最后,商汤和周武王能够任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得胜利。

8 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内容、影响

答:

目的:为了加强和巩固统治。

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从天子作战。

影响: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疆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初一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五课:

1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增多,灿烂与(商朝),(西周)时用于祭祀。

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三星堆文化的时间(商周同期)地点(成都平原)代表(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3我国是世界上发明(瓷器)最早的国家。

4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5、为什么商代文化是一个灿烂的青铜文化?

答:奴隶制固然非常残酷,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出现是必然。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大量的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的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一部分人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因此,商代文化可称得上是“灿烂的青铜文明”。当然,这种文明是建立在奴隶悲惨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初一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六课: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春秋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春秋首霸:齐桓公。

3、春秋争霸的背景: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实质:获取周天子过去政治经济特权。

4、齐桓公称霸的标志: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召开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

5、决定晋文公称霸的战役是:城濮大战,成语:退避三舍

6、战国七雄:经过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后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7、齐桓公首霸的原因和作用

①齐国是东方的一个大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②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了强大的军队,使齐国国富兵强③尊王攘夷,以号令诸侯,提高齐国地位。作用: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8 想一想,齐晋能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都通过改革而迅速强大起来,改革的内容都涉及到了内政、生产和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9 长平之战的时间和影响。

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军相抗衡。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初一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七课:

1、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春秋时期),推广(战国)

2、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有了显著的提高的标志(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3、都江堰修筑的时间(战国时期),地点(岷江中游),修筑人(李冰),作用(防洪灌溉)

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5、商鞅变法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答:背景:春秋以来,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及推广,大量荒田被开垦,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国际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影响:商鞅变法,是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 商鞅变法是否成功,为什么?

成功了,一场变法成功与否在于变法的目的达到了没有,商鞅虽死,但是变法的目的达到了,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所以商鞅变法成功了。

7、商鞅变法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对今天的发展有和指导意义?

答:原因:商鞅变法顺应封建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变法中,商鞅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指导意义: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像商鞅那样,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

初一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八课: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文字的演变过程:商朝甲骨文—商周的金文—西周的大篆

3、历法:夏朝—夏历;商朝—逐步完善;战国—24节气

4、战国末期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著作《离骚》。

5、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春秋时期:①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教育方面成就:创办私学,广收门徒。由其弟子编写的《论语》记述了孔子言论。②老子:发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对立面的,如难易,大小等,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③孙武:兵家创始人,是杰出军事家,著作《孙子兵法》。

战国时期:①墨家: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②儒家:代表人是孟子,主张: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③道家:代表人是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④法家:代表人是韩非,主张: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深受秦国国君赏识。

6、诸子百家的学说中那些积极地东西值得我们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

答:孔子“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认为一切食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的法治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借鉴。

初一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十课:

1 秦灭六国的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2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秦朝,定都:咸阳。

3 秦统一以后,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 秦统一以后,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

5 统一文字:小篆,后来又推广隶书。

6 焚书坑儒的目的:加强思想控制,保留的书:医药、占卜、种植方面的书。

7 秦长城的起止点: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修筑的目的:低于匈奴。

8 兴修灵渠的作用: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9 秦朝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10秦统一后,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答:①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③文化上:统一文字。④思想上:焚书坑儒。⑤国防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发南疆,开凿灵渠。

11谈一谈秦朝在国家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答:1)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3)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建筑。

初一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十一课:

        1秦朝暴政的表现:1)繁重的徭役2)沉重的赋税3)刑罚严酷4)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2 秦末农民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大泽乡,人物:陈胜吴广,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大泽乡遇雨误期当斩。

4 巨鹿之战的时间:公元前207年,地点:巨鹿,影响:对推翻秦朝统治起了据定性作用。

初一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十二课:

1 西汉建立的时间(公元前202年),面临的形式是(经济萧条一片荒凉),出现的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

2 采取的措施,汉高祖和后继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结果:(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3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

4 西汉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是(汉武帝时期)

5 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是怎么样形成的?

答:

1)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长安兴办太学。

3)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并取得了胜利。

4)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五铢钱,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6比较汉武帝和秦始皇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有何异同?

答: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兴办太学。而秦始皇“焚书坑儒”

相同点:

1)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2)实质相同:都是文化专职的表现。

不同点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思想文化进行及其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

初一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14课:

1、秦汉时期,冒顿单于杰出首领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2、西汉初年,面对匈奴进攻,统治者实行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反击,夺取了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

3、在反击匈奴战役中,最著名的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名将是卫青霍去病,此次战役的意义匈奴再也无力同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西迁,、。

4、汉元帝时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和亲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问答题

汉初和汉武帝时,对匈奴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汉初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政策到汉元帝时则匈奴实行大规模无力反击。

发生变化原因:与汉武帝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结底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

初一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15课:

1、两汉时期,西域是指今天的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分别是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他出使西域对世界最重要贡献是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基础。

3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的标志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4西汉时期与西域的关系?

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各国与西汉的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事务,保护往来商旅。

东汉,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初一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16、 17课:

1、目前,世界已知的最早纸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

2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东汉蔡伦他改进了造纸术。

3秦汉时期的数学名著是(九章算是)

4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是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5汉代最著名的医学家有华佗,张仲景。

6华佗在医学界的创举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被称为“医圣”的是张仲景。他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

7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8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

9秦汉时期,批判鬼神思想的杰出思想家王充著作是(论衡)

10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是(史记)作者是司马迁。(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1秦汉时期的杰出代表时在今陕西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12秦汉时期文化繁荣昌盛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

初一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18课:

1东汉末年,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和公元208年赤壁之战。

2官渡之战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其次战役的影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赤壁之战交战双方是曹操和刘备孙权联军其次战役的影响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关键性战役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打败曹军的决定性因素是孙刘的联盟。

5、220年曹丕建立政权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政权汉(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政权吴定都建业这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6吴国时,曾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州(即今台湾)

7、曹操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

答: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令诸侯。”取得主动权。在经济上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实力不断增强。军事上官渡之战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自身善于用人。精通兵法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初一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19课::

年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西晋完成统一的标志是280年西晋灭吴。

年匈奴人灭亡了西晋。

4、317年司马睿重建了晋朝都城建康史称东晋。

5、重新统一黄河流域的是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使前秦迅速强大起来的是前亲王苻坚。

6、383年前秦与东晋在淝水对峙东晋打败前秦。

7、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东晋结束,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史称“南朝”

8、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

答:西晋统一以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9、淝水之战前秦灭亡东晋胜利的原因?

前秦方面,军队内部不团结,军中的汉人不愿前秦胜利;将领骄傲轻敌指挥不当。东晋方面,广大将士斗志高昂,团结一心;将领指挥的当,足智多谋。

10、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影响?

答: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人带去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生活安定,战乱少。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的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初一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20课:

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统治。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因为北方民族日渐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被北孝文帝要改革。

三国两晋南北朝都曾定都洛阳的朝代有曹魏,西晋,北魏。

西晋以来北方民族融合的高潮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之后,北方先后出现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五个王朝统称北朝。

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措施在书115页。

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初一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21、22课:

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著作(缀术)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第七位。

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著作(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著作是(水经注)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东晋的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出色的画家是东晋的顾恺之代表作是(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反对佛教的是南朝的思想家范缜著作是(神灭论)

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8、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答: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经济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9、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了那些杰出科学家?他们各有什么贡献?

答:祖冲之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业都有成就最突出的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学专著,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和人文情况等。

列举题:

1、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三次以上)

答: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383年,淝水之战。

2、中国历史上都城都在洛阳的朝代。

答:东汉曹魏西晋北魏

材料分析题:

1、“伐无道;诛暴秦”。

请回答:

①材料所述的秦“无道”,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的残暴

②先后起义“伐无道,诛暴秦”的分别是哪些人?

答:陈胜、吴广、项羽、刘邦。

③结果如何?

答:秦朝被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

2、“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请回答:

①上述局面出现在历史上的哪一个事件之后? 答:昭君出塞

②这件事发生在哪个皇帝时期?答:汉元帝

③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关系的趋势是什么?

答:我国民族关系友好交流占主导,民族融合是主流。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文中“卫鞅”指谁?“孝公”是哪国国君?(2分)

答商鞅 秦国 (2分)

(2)文中反映卫鞅什么主张?属于哪家学派?(3分)

答他主张按现实需要改变传统的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必因循守旧;属于法家(3分)

(3)文中的议论代表哪个阶级?结果如何?(2分)

答代表地主阶级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令商鞅进行变法(2分)

5、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

材料二: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材料三:王猛抑制贵戚豪强的势力,……还发展农业生产……

材料四:孝文帝的改革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多方面……

1)分别总结以上四次改革的作用或结果。

齐国通过改革,开始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王猛的改革是前秦迅速的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试分析以上四次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

加速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第一,改革都得到了本国君主的大力支持:第二,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第三,改革者本身的非凡意志和坚定的决心。

3)阅读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

改革是强大之本,改革是成功之路,一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定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五、问答题

1、秦始皇,自古以来就评说不一,毁誉参半。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是一位暴君。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之后,你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具体的史实进行评价,谈一谈你对他的认识。

答.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巨大的贡献:①政治上:他顺民心,完成统一,他自称皇帝,总揽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②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③军事上:修长城开发南疆,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④他又是一个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修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总之他是一个有功也有过的皇帝。

2、你能说出在汉武帝时期六位著名人物吗?请分别说出他们都在什么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①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削弱诸侯国势力,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这样封国越来越小,在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②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③卫青、霍去病: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将领,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使匈奴在也不能与西汉对抗。④张骞:汉武帝时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⑤司马迁:汉武帝时著有《史记》一书,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3、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后,中国将会出现统一还是分裂的历史趋势?你认为这段国家统一历史对民族发展有那些影响?

答:统一的历史趋势。积极影响: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富国强兵。消极影响:文化不多元,思想比较保守,不开放,不活跃等。

4、我们的校园是美丽的,作为一名中学生,请你用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保护校园环境提出你的建议和认识。

答:观点:儒家强调“仁”和“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法家主张“依法治国”主张强化专制统治。道家即反对礼制,又反对法制。主张“无为而治”。建议:儒家——以德服人,对这些学生讲道理,做思想工作,进行思想教育。启发其思考,从而缓解学生心中的不服和反感情绪。让不讲卫生和破坏环境的学生,从思想上有根本的转变。法家——对于这些学生,要给予严厉的惩罚,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写检讨,罚清扫等。若以后再犯的话,变本加厉。道家——应该顺其自然,既不能采取严厉的惩罚,也不能采用软弱的说教。要让他们自己醒悟,无为而治。认识:说服教育是主要的方法,纪律惩罚是辅助手段,两者不应相互排斥,他们对学生形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都起着重要作用。

5、史学界认为:中国古代史,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及时在封建国家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的积累,必然为统一创造条件,试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有关史实加以论述。

答:

1)长期分裂割据混乱,使人民渴望统一;

2)尽管国家分裂,但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各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加上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实行汉化,各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出现民族融合高潮。这都有利于国家统一;

3)由于北方战乱,北方民族大批南迁,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北方的经济也不断恢复,南北经济的发展对统一提出了要求;

4)南北对指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局部的统一,如前秦、北魏、北周统一北方。这些因素都为全国大统一创造了条件。

初一历史资料上册 第2篇

一单元复习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一、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元谋人

(1)发现地点:( )

(2)距今时间:约( )万年

(3)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 ) 的古人类。

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 )龙骨山。距今约( )年

(2)发现历程: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1929年,中国靑年学者( )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此后,又相继发掘出土四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3)体貌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嘴部前伸,能( )行走。

(4)生产与生活:使用( )石器,过( )生活,使用( )火。

二、原始农耕生活

半坡居民

(1)地点:陕西( )

(2)距今时间:约( )年

(3)生产与生活:住( )式房屋,制作( )石器,种植( ),饲养家畜,制作( )。

河姆渡人

(1)地点:浙江( )

(2)距今时间:约( )年

(3)生产与生活:住( )式房屋,挖掘水井,种植( ), 饲养家畜,制作陶器,会运用雕刻等技术,懂得使用( )漆。

原始农业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和( )的国家。

三、远古的传说

炎黄联盟

(1)时间:四五千年前。

(2)主要战役:( )之战、( )之战。

(3)影响:形成( ),海内外的华人也以“ ( ) ”自称。

传说中炎帝、黄帝的发明:

(1)炎帝的发明:教民( ),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教民通商交换等。

(2)黄帝的发明:建造( ),制作衣裳,挖掘( ),发明弓箭和( )车等。

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 )之人的方式,称为“禅让”。

(2)尧、舜、禹的美德

稳定局势;重视农业生产;以身作则;吃苦在先;受民爱戴。

第二单元复习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一、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夏、商、西周的建立

(1)夏朝:约公元前( )年,建立者( ),约至公元前1600年( )时结束。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至公元前1046年( )时结束。

(3)西周:公元前( )年,周武王建立,至公元前( )年结束。

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周天子的权力:是天下( ),“普天之下,莫非( )”。

(3)诸侯的义务:向周王( ),服从周王调兵等。

二、青铜器与甲骨文

青铜器:商周时期,繁荣灿烂,代表是商朝的( )。

甲骨文:

(1)含义:刻在( )、( )上的文字。

(2)造字特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主要是( )字。

(3)意义: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 )最早、( )较为完整的文字。

三、动荡的春秋时期

经济发展:( )农具和( )的使用,手工业、商业发展。

诸侯争霸

(1)背景:( )衰微

(2)主要霸主:齐桓公、( )、楚庄王、( )等。

四、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齐、楚、燕、( )、赵、( )、韩

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 )年。

(2)主要内容:

政治:

经济:

军事:

(3)作用:秦国国力大增,为秦国( )全国奠定了基础。

都江堰

(1)时间、人物:公元前( )年,秦蜀守( )修建。

(2)构成:渠首主要由( )、宝瓶口、( )构成。

(3)作用:防洪、( )、水运等。

(4)影响:( )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 ) ”。

五、百家争鸣

老子:春秋时期( )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事物都有其对立面,主张“无为而治”,著有《 》(又称《 》)。

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以德治国,思想核心是“( )”。教育上创办( ),主张“( )”。孔子言论收集在《 》中。

百家争鸣(战国时期)

(1)学派及代表人物:儒家是孟子、( );道家是( );墨家是( );法家是( )。

(2)影响:中国古代( )思想文化发展的髙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单元复习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秦统一中国

秦灭六国

统一:公元前( )年,( )建立秦朝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 )局面,建立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

巩固统治:确立( )制度;统一文字、( )、度量衡;统一车轨;开凿( );北击( ),修建著名防御工程( )。

秦朝的疆域:东至( ),西到( ),北至( ),南达( )。

二、秦末农民大起义

秦的暴政:( )繁沉重,( )和兵役繁重,( )残酷。

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 )地点:( )政权:( )结果:失败。

项羽、刘邦起义

( )之战项羽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先入关中,宣布“( )”安定民心。

秦朝灭亡:公元前( )年

楚汉之争

双方( )性质( )结果( )著名典故有( )( )等

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西汉建立:公元前( )年,刘邦建立。

休养生息政策:让士兵( );释放( )为平民。

“文景之治”

原因: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 )”;提倡( )。

表现:政治(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 ),国力增强。

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想上( )经济上( )专卖,统一铸造

( )。

意义: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

进入( )时期。

五、东汉的兴亡

光武中兴

(1)措施:释放奴婢;减轻( )的负担;减轻刑法;合并( ),精简机构;惩处(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 )。

(2)表现: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 )。

黄巾起义:184年,( )领导,结果失败。

六、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联络( )夹攻( )

丝绸之路路线图

陆上丝绸之路:( )出发→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 )出发→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 )海峡→孟加拉湾沿→( )湾→欧洲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公元前( )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今天( )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七、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造纸术的发明:最早的纸是甘肃天水( )纸。东汉时期( )改进造纸术。

张仲景和华佗

张仲景是( )时人,著有《 》,被后世尊称为“( )”。

华佗是( )时人,发明手术麻醉药( )创编健康体操( ),被誉为( )。

历史巨著《史记》:西汉史学家( )编著,中国古代第一部( )。鲁迅赞美它为“( )”。

道教和佛教

道教:( )末年兴起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 )时传入中国。创始人( )。

第四单元复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三国鼎立

主要战役

(1)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 )打下基础。

(2)赤壁之战:为( )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国鼎立:220年,( )建立魏;221年,( )建立蜀;222年,( )建吴。

三国经济的发展

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蜀国:发展经济,改善( )关系;吴国:( )业发达;孙权派( )率舰队到达( )这是大陆与( )交往的开始。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

(1)建立:( )废魏建立晋朝,定都( )。

(2)统一:( )年,西晋统一全国。

(3)八王之乱:发生于( )帝时,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西晋从此衰落。

(4)灭亡:( )年,西晋被少数民族( )所灭。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时间:东汉、( )、晋时期。

(2)地位:我国古代历史上笫一次大规模的( )高潮 。

(3)过程:①( )和羌族迁入陕西关中;②匈奴族和羯族迁到( )一带 ③鲜卑族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 )地区。

三、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东晋的兴亡

(1)317年,( )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今 )。

(2)东晋时期,( )出现了“荆扬妥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3)( )年,东晋灭亡。南朝开始。

南朝的政治:宋、( )、梁、( ),都城都在( ),统称南朝。

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①北方人民的( );②江南的( )条件优越;③江南社会比较( );④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2)表现:农业得到发展,手工业快速进步,商业繁荣( 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四、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淝水之战

时间:( )年;双方( );结果:( )大败,东晋以少胜多。

影响:前秦瓦解,( )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439年,鲜卑族建立的( )统一北方

(2)内容:①迁都( );②推行( )措施(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联姻等)。

(3)影响:促进了北方(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1)表现:经济上密切交往;文化上的交流日益频繁;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影响:为( )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 ),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科学家祖冲之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 )数字, 领先世界近( )年。还创制当时最先进的立法《 》。

书法、绘画与雕刻和诗歌

(1)书法:王羲之被尊为“( )”,代表作为《 》。

(2)绘画:东晋画家( )的代表作为《 》和《 》。

(3)雕塑:山西大同的( )石窟和河南洛阳的( )石窟闻名中外。

(4)诗歌:山水诗盛行,( )画开始出现。

初一历史资料上册 第3篇

1、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

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有的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

2、善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有些历史事件和现象比较复杂,光靠硬记是记不住的,我们可采取一些有效方法,尽量化繁为简,才能熟记。

(1)公式记忆法。在回答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如同解数学习题一样,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后按公式来记忆和解答。如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经过=准备+发生+结果。意义=作用+特点+影响。人物=姓名+时代+事迹(包括思想、活动或著作)+影响。作品=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意义(或影响)。用这种方法可将复杂的内容进行简化概括,形成网络记忆。也就是抓住几个要点作为支点,然后进行扩充,就能较快地熟记基本内容。掌握这个方法,在巧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较记忆法。人类历史遵循着一定规律向前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其具有各自的特点。比较记忆法就是把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可防止张冠李戴。比较记忆法是历史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记忆方法。

3、巧记人名、地名、年代。

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需要记忆的人名、地名、年代较多,去掉这些也就不成为历史了。学习历史,记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并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同样有比较可行的科学记忆方法。

(1)记人名。记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征来加强记忆。如两汉帝王都姓刘,两宋的姓赵,两晋的姓司马。

记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谐音法,用这两种方法记外国人名字尤为适用。谐音法就是将外国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汉字去理解,使原来无意义的音节成为有意义的名词或词组,便于记忆。有些人名不妨给它取个雅号,使用谐音法(雅号)记人名尽量要能顺口、生动,防止低级和粗俗。对历史人物不仅要记住读音,还要书写正确,若写错别字,则前功尽弃。如把齐桓公的“桓”写成“恒”,把“赢政”写成“嬴政”等等。

(2)记地名。历史学习中常常要记许多地名,尤其是古今异名和外国地名,更使初学者感到头痛,成为学习的拦路虎。如何记住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学习有关历史地名时,一定要借助地图册来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确的空间表象。如学习《中国古代对外经济交流》一章,要记的地名较多,一定要对着书本或图册,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记住;学《隋朝大运河》,只有看着地图册,才能记住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点(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四个段(自北而南),否则就会把方向搞错。对于中外史上有关军事的地名更应借助于图册和其中的各种标记,才能记住。

其次,要记住地名还要仔细看课本中历史地图下列的古今地名对照表,才不会将古今名称相同其实并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错。如南宋赵构在“应天”称帝,课本注明“应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在“应天”,这里的“应天”则是在江苏南京。两个“应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课本注释或图册,就误认为是一个地方了。

(3)记年代。时间概念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中外历史绵延几千年(若从原始人群算起则有两三百万年),其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年代也有一两百个,牢记这些重要年代既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最使初学者感到困难的一个方面。

初一历史资料上册 第4篇

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建立以长安为都城的隋朝,年号为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灭陈朝,统一全国。隋文帝统治期间,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

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他以贞观为年号。他进行改革

①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他任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等在三省六部中担任要职)

②轻徭薄役,减轻农民负担;

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制定了《贞观律》);

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

意义:由于唐太宗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贞观年间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辉煌的政绩使唐太宗成为我国历最的皇帝之一。

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的女皇帝。她重用姚崇、宋璟等。

年,李隆基当了皇帝,是为唐玄宗。他的主要年号是开元。开元年间,他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①任用德才兼备的人为官②采取措施发展生产③唐玄宗下令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④废除严刑苛法⑤倡导节俭。经过唐玄宗的治理,不仅“贞观之风一朝重振”,而且经济文化又有新的发展,开元年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从三国到南北朝时期,主要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隋朝建立和统一全国后,急需大批人才。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的正式创立。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发展。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唐朝的科举考试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初,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时把金成公主嫁给尺带珠丹,823年唐蕃正式结盟,并建立会盟碑。

南诏是彝族和白族的先民。8世纪初,蒙舍诏统一个诏,建立了以太和城为中心的南诏政权。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唐玄宗册封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唐朝时,日本派很多“遣唐使”来到中国,其中的空海、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是为中日的文化做出了贡献。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难,六次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两国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中国古代称印度半岛为天竺。唐朝贞观年间,僧人玄奘,从长安出发,求取佛经,攥写《大唐西域记》。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初一历史资料上册 第5篇

年初,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1368年秋,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明朝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权:①废除丞相制,取消中书省,权分六部②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③利用厂卫制度实施恐怖专政,以强化君权。(4)八股取士(5)-

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金国,史称后金。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打败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顺治帝迁都北京,逐渐建立对全国的统治。雍正时,建立了军机处,它是皇帝专权的工具。

明清时期,仍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但考试的内容和文体的形式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题目选自四书五经的文句,考生答卷必须按照呆板的格式书写,所论述的内容须遵循宋朝朱熹的《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所谓的八股文,八股取士是明清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有力措施,它禁锢了人们是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是统治者为了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刻意挑剔文字的所谓错误而兴起的大狱。在历以明清时期最厉害,清朝-达到顶峰。在-的威胁下,人们不敢谈论政治,惧怕作文写诗,大批书籍被焚毁,不少人死于冤狱。-严重阻碍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命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05年,郑和率船队从刘家港出发,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等地,最后到达印度古里后返回,完成了第一次出使西洋的任务。在以后的20多年里,郑和又率船队六次下西洋。他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意义: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明朝中期,倭患严重,戚继光奉命到浙东一带抗击倭寇(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结成武装集团,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这些人被称为倭寇)。他组建了“戚家军”。1561年台州战役以后基本上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寇。几年以后又到福建/广州东南沿海外寇基本平息。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彪炳千秋。

世纪20年代,荷兰殖民者霸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军2万多人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攻破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据点赤嵌楼,并将荷军围困在台湾城长达数月。1662年初,荷军投降。被荷兰殖民者盘踞38年的台湾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民族英雄郑成功在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郑成功死后,其子孙争权夺利,致使政治日益腐朽,势力大减,台湾又面临被侵略的危险。为此,康熙皇帝命施琅率军武力统一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以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建立城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两次派兵打败俄军,战后,沙俄政府与清政府就中俄边界问题进行谈判。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通过平等谈判,签定了《尼布楚条约》。这是划定中俄边界的第一个条约。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从法律上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

清朝时期,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先后册封喇嘛教首领五世-和五世班禅,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班禅的继承人,并且由驻藏大臣督办。驻藏大臣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清朝廷对x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世纪清政府平定葛尔丹叛乱和18世纪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以后,为了加强对北部和西部边疆的统治,先后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梨将军,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起了重要作用。

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是亚洲东部的国家。在辽阔的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维吾儿等50多个民族,各族人民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朝康熙到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出现在封建社会末期,盛世之中潜伏着危机。乾隆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统治集团奢侈,吏治-,军队腐朽,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强大的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

清朝初年,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禁止商民出海。统一台湾后,“海禁”政策一度放宽,并开放广州、宁波等地作为对外贸易港口,到乾隆年间,面队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贪欲,清政府又加强了限制,只准开放广州一处,并颁布了严格限制外商活动和国内商民出海贸易的章程和条例,形成了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虽曾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初一历史资料上册 第6篇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老师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

初一历史资料上册 第7篇

年,生活在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在首领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世纪初,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年,宋辽议和,史称“澶渊之盟”。当时宋朝皇帝是宋真宗,丞相是寇准。

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会宁。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军灭北宋。1127年,赵构重建宋朝,以临安为都城,历称为“南宋”。在众多的抗金雄师中,以岳飞领导的岳家军最为突出。

辽、宋、西夏、金并立时期我过南方的农业得到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南方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有很到的提高②扩大了耕地面积③农作物种植区域的扩大和经济作物的大量栽培。

南宋时,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此后,棉纺织业成为我国古代手工业中一个重要行业。南方的制瓷业发展很快,景德镇成为的瓷业生产中心。

北宋时期一种名叫“交子”的纸币在四川地区出现,这是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南宋时,发行了纸币“会子”。

南宋都城临安既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一座繁华的商业城市。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有广州、泉洲等。政府在这里设市舶司进行管理。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南方劳动力增多②带来先进的劳动工具、技术以及优良品种等③南方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④南方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多地开发和利用,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两宋时,麻布仍是主要衣料,不同的行业的人,穿着不同行业特征的服装,妇女服装样式变化最多。

两宋时,北方人仍以面食为主食,南方人仍以大米为主食。

东京是北宋最繁华的城市,城内有专门供人们娱乐的场所——“瓦子”。“瓦子”里专供舞台演出的地方叫“勾栏”。南宋都城临安也一个繁华的大都市,城内供人民娱乐消遣的场所叫“瓦舍”。

世纪时,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落。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改国号为元。第二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南宋政权灭亡。1279年,南宋残余势力最后被消灭,元朝统一中国。在元军向南推进的过程中,遭到了以文天祥为代表的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

忽必烈的改革措施:元朝统一全国后,忽必烈重用大批汉族人士为谋士,推行汉制,进行改革。①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增设宣政院,专门负责对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度曲军政事务的管理。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为地方行政机构。③元朝还设置了澎湖巡检司作为管理琉球(今台湾岛)和澎湖列岛的专门机构。④忽必烈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多次下令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人民开荒种粮。他向全国推广棉花种植技术,棉布开始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⑤忽必烈统治时期,政府还主持治理黄河水患,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使因年久失修,不能贯通的南北大运河又畅通了。

⑥意义:这些措施,巩固了元朝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大都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大城市。

民族关系的发展:①原因:元朝的统一,为各民族人民的交往、交流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民族融合

②表现:原已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族、女真族人同当地汉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在一起,被统称为汉人。一些由中亚、西亚迁到中国居住的各族人,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并且都信奉伊斯兰教的新民族——回族。

推荐访问:上册 历史资料 初一历史资料上册7篇 初一历史资料上册(精选7篇) 初一历史资料大全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