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小学古诗20篇(2023年)

小学古诗20篇(2023年)

时间:2023-07-12 19:12: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古诗第1篇《端午前保之太傅遗水墨扇及酒》画扇双酒壶,置前兵吏立。言将国匠奇,重以风义执。树石冰上看,山河月中入。便持菖蒲饮,不畏青蝇及。《端午作》汨渚沉沉不可追,楚人犹自吊湘累。灵均未免争琼糈,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古诗20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古诗20篇

小学古诗 第1篇

《端午前保之太傅遗水墨扇及酒》

画扇双酒壶,置前兵吏立。

言将国匠奇,重以风义执。

树石冰上看,山河月中入。

便持菖蒲饮,不畏青蝇及。

《端午作》

汨渚沉沉不可追,楚人犹自吊湘累。

灵均未免争琼糈,却道蛟龙畏色丝。

《端午日恩赐百索》

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

《端午日赐衣》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竞渡歌》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小学古诗 第2篇

一、看图激趣

1、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老师把春联放大些,这是古代时贴的春联,写的是繁体字,读的时候是从右到左,(读辞旧迎新)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现在的春联是从左到右读的,这是现在贴的春联,我们看这是同一副春联,这次你能来读一读吗?上下联我们可以怎么区分呢?我们看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岁是第几声?结尾字是三、四声的为上联,下联的年是第几声?结尾字是一二声的为下联。

3、同学们,其实春节就是农历的大年初一。在古代大年初一就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起、初的意思。元旦是哪一天?(板书元旦)(阳历一月一日)元日呢(板书元日)?(农历一月一日,就是我们所说的正月初一,板书正月初一)。这是2年一月的日历(课件出示,指出元旦和元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这古诗,(板书宋王安石)让我们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古诗到底描绘了大年初一什么样的景象呢?刚快打开书,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并且想办法解决它。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老师把古诗中的一些词语请了出来,你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词语,抽读,齐读)

“爆竹”是什么?(鞭炮)古代在竹筒里装硝石,然后把它放到火里烧,这时就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所以爆字是火字旁的。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了。这个字与哪个字相似呢?(瀑)为什么它是火字旁,而瀑是三点水旁?

屠苏,这就是屠苏,是一种草名,所以苏是草字头。屠苏是指用屠苏草泡成的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这种酒不但能防治百病,甚至可以赐吉祥。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都在元日这天朝东喝屠苏酒。

曈曈日,曈字是什么偏旁,和什么有关?曈曈日就是指初升的太阳。古代的人喜欢大年初一把大门敞开,迎接初升的太阳。

桃符,关于桃符还有一个神话故事。(放桃符的神话故事),这就是桃符(示图),后来就是指春联。

3、再来看看这些词,红色的是需要我们会写的,看看有没有你认为难写的字?指导爆字。(在田字格里写)

4、谁来读读这首诗?(正音)1-2名

5、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齐读)。

三、品读古诗,读出韵味

1、诗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请大家读诗的前两句(课件出示前两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你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请你提出来?(一岁除,岁,指年,除,去一年过去了)

(2)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放爆竹、喝屠苏)

(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4)过年了,多热闹啊!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你能把当时的那种心情读出来吗?请你试着读一读(练读,指名读,范读,练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评)老师也感受到人们当时非常开心,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过年家家户户放鞭炮、和屠苏酒的热闹气氛吧!(齐读)

真棒,从你们的读中老师切实感受到了春节时开心、热闹的场面。

2、学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在这个句子中你还有不理解的词吗?那千门万户曈曈日是什么意思呢?(板书迎红日)

(2)从这首诗里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换桃符)

(3)你能把后两句的意思说一说吗?

同学们,新的一年到了,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人们走家窜户,到处洋溢着一片喜庆。现在就请你把这种感受用读表达出来吧!(齐读后两句)

在清脆的爆竹声中,我们又送走了一年,在温暖的春风中,家家户户,合家欢聚畅饮着美酒。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新年第一缕灿烂的阳光,然后用新的桃符换去了旧的桃符,春节是多么热闹、多么喜庆呀!让我们再来有感情的读一读这首小诗。谁愿意读?

真好,多热闹啊,可是你知道吗?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新年新气象,还有更深刻的用意。当时宋朝社会很贫穷,王安石正好是宰相,他积极改革,希望国家变得更加富强,人民生活幸福。可以说元日这首诗是王安石这位胸怀远大、忧国忧民的政治家对国家和人民最为美好的祝愿,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祝愿再来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试着背一背(借助板书和插图)

不看板书,你还能背吗?那闭上眼睛试一试吧!

同学们这么短时间就背下来了,真了不起。

四、适度拓展,积累语言

同学们,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许多诗人为此写了诗句。下面老师带来一首宋代苏东坡的诗(课件:守岁)老师给同学们读一下。你看看 这首诗讲了过年的一种习俗是什么?(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过年有许多习俗,我们在十二单元里将继续学习。

元日

宋王安石

放爆竹

喝屠苏

迎红日

换桃符

小学古诗 第3篇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古诗里的春天,除了美,还有绝美!

古诗里的春天,美在大景和小景的交替中。大景是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谁都可以看出花朵的面容,万紫千红的花朵,好像永远都是春天似的。这句诗从远镜头写出了百花争艳、花团锦簇的景象。

小景婉约细腻,近镜头也能让我发现古诗中的美。“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我好像看见了碧绿的江水,白色的鸟儿在湛蓝的天空中自由飞翔,青青的山和快要燃烧的红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满园关不住想要出墙的红杏,也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古诗里的大景和小景还有很多呢,让我们一起多读古诗,感受在大景和小景中交替的美吧!

古诗中的春天,美在动静交融之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戏蝶舍不得离去,在那里欢快地跳着舞蹈,娇莺在唱着动听的歌儿。这首诗看似在写戏蝶和娇莺这些动景,其实是在侧面烘托美丽的花儿。“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散学归来早本是静面的,可下句“忙趁东风放纸鸢”又为上一句增添了美景,真是动静交融啊!

古诗中的春天,美在无限遐想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下着大雨,路上的行人在想些什么呢?这就可以展开我们的无限遐想。这些人们是在想自己的家人?还是在想自己的朋友呢?

古诗是我国的国粹,中国人作诗,都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理想的,他们把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和魅力,古诗里的春天更是绝美,美得妙不可言!

小学古诗 第4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走近古诗。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

2、贺知章写了一首《咏柳》,大家会背吗?(齐背),诗中的“剪刀”可以换成“菜刀”吗?(学生说说理由,教师用“推敲”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典故引导学生体味诗歌语言的精炼及韵味)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2、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为“忠肃”

3、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4、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

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学习生字“焚”,描红。

3、范读,明确节奏。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

5、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集体交流:(预设)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板书:千锤万击、烈火焚烧)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击,击打、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四、再读古诗,想意境,悟诗情。

1、讨论交流: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

2、过渡: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

3、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五、三读古诗,融情感,练诵读。

1、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小学古诗 第5篇

教学资料: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第9课《咏柳》。

教学目标:

1、透过对诗歌资料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潜力和欣赏美的潜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情绪一齐来学习一首

写春天的诗——《咏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明白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潜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状况。

3、检查自学状况:透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透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那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
枝多;
叶细)

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齐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资料,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透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貌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5、小结过渡:透过刚才的交流,我们能够明白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貌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此刻,你们应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能够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能够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3、课件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潜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可找一些描述春天的诗来朗诵;
可画一幅春天的画,能够《咏柳》为题写一篇作文。)

小学古诗 第6篇

12月12日上午,第一协作区的全体六年级语文教师参加了我校组织的“同课异构”议课活动。那一节节精彩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授课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令人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地思考,从中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也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收获:

一、别具一格的导入

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次听课,几位老师的导入都各具特色。如两位老师不约而同的使用了《高山流水》古筝曲,利用音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挖掘教材,精心备课

听完几位老师的说课后,我认识到他们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比如搜集大量的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阅读有关的知识、课堂问题预设,课后的拓展。对教材的把握有其独到之处能抓住题眼,一步一步地的深入文本。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体会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

三、注重学生朗读训练。教学中,通过教师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文言文中,去感受伯牙乐曲的高妙和文言文特有的韵律美。在舒缓的音乐中,学生朗读课文,想象伯牙技艺的高超。通过听觉、感觉、视觉的贯通,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特有的韵律美。此时,教师又把学生引入到文章中,找出四个“善”。在理解了伯牙和子期之间深厚的情谊后,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子期不在了,伯牙会怎样?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再要求学生读课题,根据学生的读把句号换成了感叹号。

四、培养学生的习惯,教给学生的方法。

在学习课文时,几位老师紧扣“善”这个字,引导学生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透过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以及之后的角色体验,深入读书,都在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

五、亲切的评价

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到位,如有的老师用了“你真棒!”、“你会更努力的!”、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让我的学生也会感受到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六、崭新的教学理念

所有的授课老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真正体现语文教学“以人为本”,听、说、读、写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

通过参加此次的活动,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深深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机会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努力成为一名学生爱戴、家长放心、领导满意的教师。

小学古诗 第7篇

教学要求:

1、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运用多种学习方法解决。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展开合理想象,把诗句变成画面,再把画变成话,发展学生的语言。

3、感受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了解过节的各种习俗,初步学会欣赏春联。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迎新春

2、说说看你想到了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过年的感受。

3、揭题:在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有一首古诗流传甚广,影响深远,那便是王安石的作品《元日》。

4、解题:元日

二、学文

1、初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2、学贵有疑:预习时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师板书。

3、学应有法,解疑

哪位同学能帮助解答?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把你的学法金钥匙告诉大家。教师相机指导。

爆竹:炮仗鞭炮指名书写,师范写。

爆竹声(噼里啪啦噼噼啪啪此起彼伏)

岁:年,哪些词或诗句也曾用到岁?

岁岁平安“一岁一枯荣”

除:除去送走过去

屠苏:草名酒

曈曈日:初生的太阳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

新桃旧符:老师也有把金钥匙,每一单元的整体预习是非常重要的。请同学们翻开123页,拿起笔来,不动笔墨不读书,咱们快速地默读开卷有益:过年,你就明白新桃旧符是什么了。

指名说:桃符是什么?它就是现在的春联。

4、理解感悟

①明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同桌试试,指名说,

课件:结合画面,再次描述。师描述

②想象说话:快过年了,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说说你过年时总做些什么?

请同学们闭眼想象,脑子里就像在演电影一般浮现出过年时的情景,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师范读,生想象,指名说。

③指导读: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把过年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景象描绘出来。真棒!不知道你能不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元日的热闹气氛表现出来?

自己试试。

④背诵,画面辅助。

三、拓展,了解春节的各种习俗

1、贴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指名读,渗透春联的知识:春联有上联和下联之分,还有横批。

2、对对联:你能试着对出下联吗?

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春。

3、课文插图里也有一幅春联,你能读出来吗?

被挡住的字咱们帮它填上: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横批:辞旧迎新

相机了解除夕夜

4、贴春联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与祝愿,增加了节日的气氛。语文天地里也有一幅对联,请看:莺歌燕舞春无限,雨顺风调岁有余。

你能说说它表达了什么样的祝愿吗?

5、交流带来的春联。

小学古诗 第8篇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

(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

(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升华情境

(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出示课件)

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再出示课件)

学生诵读,练背。

三、练习题

(一)解决书后练习题,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视角,解决冬冬的问题,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原因。

四、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

小学古诗 第9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苏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小学古诗 第10篇

【教学设想】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郎朗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教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三、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郎朗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师生合作,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
“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三)小组交流,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四)独立学习,理解三、四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
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

(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

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

(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小学古诗 第11篇

学习目标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热爱家乡,珍惜友情的真挚感情。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多元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诗题

1、揭题

师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古诗两首。请看第一首——《回乡偶书》(课件打开)

二、自主学习,初解诗意

1、(1)看课件,猜猜是什么诗。(从书法作品中认字、猜字激起学习汉字的兴趣)

(2)再出示正楷的字体的《回乡偶书》

(3)不会的字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集体汇报交流。

(1) 个别读——正音——齐读

(2) 质疑——解疑,看插图理解“鬓毛衰”。

(3)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三、品析诗句 深悟诗情

读诗,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出爱家乡的感情?边读边品析。

1、你读这首诗时,头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出示“儿童笑问”这个课件,想象画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

四、熟读成诵,进入诗境

1、指名读、分组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2、配乐练习读。

3、你觉得能读好了,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4、名读。学生评议。老师适时点拨。

5、你能不能很快背下来?背诵《回乡偶书》。

五、书写指导:音 客

客:中间不要写成“文”。

音:第二横写长写些,“日”字写方些。

六、拓展延伸,自学古诗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两首,我们学习了《回乡偶书》的第一首,体会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老师这有第二首,同学们自学,细细体会作者又要抒发一种什么情怀。大家可借助字典和其他资料自学。(出示课件)

《回乡偶书》第二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

1、背背课前收集到的李白的诗歌。

a) 李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学生简介李白的生平)——教师补充(课件)

李白后人称他为诗仙。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今天咱们学习其中的一首,请大家齐读诗题——《赠汪伦》。

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古诗出示[课件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按自学提示自学古诗:出示[课件三]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地方.

2.组内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②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潭”字:学生边说记忆方法,教师

边板书,并用红色笔提醒大家注意“潭”字右上部是两个竖,而不是“西”。

③了解诗意: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④质疑解答,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和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深千尺:夸张,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表演,帮助学生理解?老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

师小结:我明白了,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啊!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

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1、配乐背诵出示[课件四]

2、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

3、哪些同学可以背诵?(指名背诵--会背的齐背)

三、扩展学习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3首,供你们自学欣赏,请你选择其中一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2、教师提供古诗学习方法和6首送别诗,学生任选一首自学:《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3、汇报学习成果(或朗读、或背诵、或说诗意、或讲故事)

四、引导课外练习。

这节课先交流到这里,语文课外活动时再继续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作业 :

背诵诗仙的诗,能够向家长讲述诗仙的故事。

背诵诗仙的诗,能够在同学之间相互之间传说诗仙的故事。

小学古诗 第12篇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⑴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⑵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⑴学生个人读悟。

⑵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⑶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⑷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小学古诗 第13篇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2?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

小学古诗 第14篇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字:咏、妆、惜、荷、蜻、蜓;会

写6个字:惜、柳、丝、照、泉、柔,以及“泉眼”一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4、通过学习,初步体会汉语丰富的表现力,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采用朗读感悟法,情景教学法。

预习作业:

朗读古诗;或资料先了解古诗大意。

教具准备:

课文课件、图片、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借助拼音读古诗,把诗句读流利。

2、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汉字。

3、读古诗,想:

a两首古诗分别写的什么季节?

b结合插图,分别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赞美。

c细读古诗,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同桌交流,或请教老师,或查工具书。

d想象小池的美景,进一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e想象诗句的意思,试背诵。

二、质疑定向(小组长检查)

三、自主合作探究《咏柳》

小学古诗 第15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元日》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学会3个生字,感悟诗中重点的词义,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

让学生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练习卡。

2、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视频图片展示春节的喜庆场面。

2、提问:春节是个很隆重的节日,你觉得最有意思、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二.揭题《元日》

三.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师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2、今天就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古诗《元日》。

四.知作者,解诗题。

1、通过预习,你知道《元日》的作者吗?学生简介。

2、师补充王安石相关资料。

3、理解题目《元日》,解释“元”在字典中的意思。

4、师明确: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元日”是一年的开始,一个季节(春季)的开始,一个月的开始(农历初一),因此元日又被称为“三元”。

5、 “元日”和元旦节是同一天吗?指导区别“元旦节、元日”。

五.认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1、指名大声、准确读古诗。

2、多种方式认读生字词。

3、教学生字。

先指导识记“爆、屠、符”的字形,再读帖指导美观书写。

4、临帖描红,书写生字。

5、书写展示,同桌评价,自我修订。

六.明诗意

1、按照一定的节奏读古诗。

2、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相互交流。

3、阅读“资料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七.悟诗情

1、诗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读诗的前一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创设情景指导朗读,抓住:爆竹、屠苏,体会春节时人们的快乐、高兴场面。

4、抓住:曈曈日、新桃、旧符,理解初升阳光普照千家万户的吉祥场面。

5、试背古诗。

八.作业布置,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九.板书设计

元日

(宋王安石)

隆重放爆竹

盛大饮屠苏

喜庆换旧符、贴新桃

小学古诗 第16篇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小学古诗 第17篇

教学目标

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写的,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自由读诗

自主识字

认读。

读准“瀑、布”,韵母都是“u”,声母分别是“p”和“b”。

“尽”是前鼻音,“层”是后鼻音。

识记。

“川”是象形字,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对照识字。

“楼、依、遥”都是形声字,根据熟悉的构字部件来识记,也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式联系熟字来识记。

“欲”组词“欲望、食欲”识记字义。

“层”,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层。

“炉”,从“火”从“户”,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联系生活想一想见过哪些炉子——煤炉、微波炉。可将“炉”与“庐山”的“庐”作比较巩固字形。

指导写字

“楼、依、炉、烟、挂”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楼、依、炉、挂”要特别注意笔画的穿插。“炉、烟”左侧“火”的捺应改成点。

三、朗读感悟《登鹳雀楼》

板书题目,并解题

[登鹳雀楼]题意是登上鹳雀楼。

师:简介鹳雀楼,简介作者

理解诗句之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诗句之意: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再。诗句之意: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楼层。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四行诗各写什么?(《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句解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意思是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写出了水的气势磅礴,景象壮观。两行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色彩也相对;“依山尽”对“入海流”,动词相对,厚重有力,既构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达了充沛的气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是诗人登楼所思。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诗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解为更远、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看图想象,有感情朗读。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诵读背诵。

四、作业布置

朗读背诵《登鹳雀楼》。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背诵《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感悟《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望:远看。题意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师:简介庐山

简介作者:

理解诗句之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日照:阳光照射。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那样,因此而得名。)生:发生,产生。(指山间云烟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紫烟:紫色的云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遥:远。前:山前。川:河流。诗句之意: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于山川之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飞奔的流水。直下:笔直地流下。三千尺:是虚指。形容瀑布的高和长。疑:怀疑,以为。银河: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现的明亮光带(天河)。落:泻落下来。九天:指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所以称九天。)诗句之意: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四行诗各写什么?(第一行写背景;第二行写静态;第三行写动态;第四行写联想。)具体写瀑布的诗句是哪几句?(二、三句)

诗句解析

前两句:写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的雄奇之景。“一个“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

后两句:“飞流”二字表现出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是虚数,极尽夸张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飞流的壮观。一个“疑”字率直道破这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作者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夸张)

师:一、二、三句是比喻:描写背景时,“生”字形象写出了山间烟云犹如从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的一团白烟,飘渺与青山蓝天之间。二句:瀑布像……。四句,用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自己奇特的想象,从而使整个形象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第三句是夸张。不是实指,而是形容其长、其高。

那些字用得好?(生、挂、飞、直下、疑、落。)

师:“生”(上有)。“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遥看时的形象,点名“远看”题意。“飞”把瀑布喷涌而下的景象描绘地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高峻,又显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这些眼前。“疑”是大胆、奇特的想象。

你读后有什么感受?(瀑布气势磅礴,景色壮美。)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诵读背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诵读:一、二缓、舒;三、四快、高。

三、作业布置

读下面两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读背《望庐山瀑布》,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学古诗 第18篇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目、耳、头、米”,认识新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2、了解诗意,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3分钟)

1、谜语导入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猜一自然景物(月亮)。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与月亮又关,让我们把书翻开,说说图上有什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释题意。“思”是思念的意思。

3、提出学习目标:

(1)认读10个生字,学习1个新偏旁“攵”。

(2)会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

(3)能通过对生字词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可包含扩词,说话)

(4)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熟读诗句。理解诗句。

(5)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展示学习成果。(全员参与)(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会读(12个生字),让学习好的先示范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2、我会记字形。

3、我会写(展示课后生字)。

4、我会给喜欢的字找朋友。

5、我认识了1个新朋友:1个新偏旁“攵”。

6、我会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7、我会说(看课后那幅图,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

(小组内互相交流、帮、质疑问难;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要求: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二)学文悟情展示(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我会读古诗、背古诗(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我知道诗句中“明月”这个词写出“夜”。

3、我知道诗句中“思故乡”这个词写出“思”。

4、我会用动作表示“举头”和“低头”的意思。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我还知道带有“攵”的字。

2、我想给我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三、激发知识冲突(5分钟)(此环节有时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我们平时都说“抬头”和“低头”,可是李白说他是“举头”和“低头”。“举”和“抬”有什么区别?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1、展示自主收集的资料。

有关李白及他写的其他诗。

2、小朋友,你们回去后把今天学的这首古诗读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小学古诗 第19篇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二、重难点:

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

“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新课讲授

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泊船瓜洲》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

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

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

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三、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

绿:吹绿、染绿。

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

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四、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

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

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长相思》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题

(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

1、要求:

⑴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

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四、悟词意

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⑴ 作者的“身”在那里?

⑵ 作者的“心”在那里?

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

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朗读。

4、写片段:

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

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梦美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里,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的情切、思乡的无奈、思想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

小学古诗 第20篇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长歌行》

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生字“葵”、“衰”,新词“华叶衰”、“待日晞”、“布德泽”。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具:flash教具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1、播放歌曲《长歌行》,激发学生兴趣。

2、板书课题: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查阅并出示相关资料: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二、学习古诗

1、老师范读,学生自读。

要求:把古诗读正确,读准确。

2、学习生字新词。出示:长歌行汉乐府民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注意指导以下字词:葵:冬葵、冬寒菜,古代的一种蔬菜。衰:从强到弱,在文中衰败,枯萎的意思。华:同“花”。花和叶子都变黄了,然后衰败凋谢了。待日晞:很快要被太阳晒干。布德泽:给予恩泽,恩惠。

3、出示:学习向导:⑴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读出重音节奏。⑵绘画法:从诗中圈出美好的诗词并作画,照图解说。⑶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或诗句做深入研究,仔细体会。

4、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受吗?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7、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8、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9、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0、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11、让学生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注意文中的生字新词把古诗读正确,读准确。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三、总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老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想一想。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
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出示:《满江红》(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莫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同学们的收获很多。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什么?

3、出示:作业:
抄写并背诵古诗。找劝学勤学的词句诗篇积累。设计成劝诫人们及早努力的公益广告建议在我们的校园里能挂上这首诗。

附:板书设计 汉乐府 长歌行

推荐访问: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