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初中化学复习10篇

初中化学复习10篇

时间:2023-07-13 18:0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初中化学复习第1篇“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外在表现。“化学变化”是一个正在(或已经)发生的有新物质生成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复习10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化学复习10篇

初中化学复习 第1篇

“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

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外在表现。

“化学变化”是一个正在(或已经)发生的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过程;“化学性质”则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酒精燃烧,表述了化学变化──燃烧;酒精能燃烧,表述了酒精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化学性质的语言描述是在化学变化描述的基础上加一些表示能力的字眼,如“易”“能”“会”“可以”“难”等。

“燃烧”、“点燃”、“加热”和“高温”

“燃烧”是反应现象,不是反应条件。

“点燃”,“加热”和“高温”则是反应条件。

“点燃”,“加热”和“高温”的目的都是提供反应物所需能量,促使反应发生。

“点燃”是物质直接接触火焰并使其燃烧。

“加热”是物质未直接接触热源而吸收到热量,温度一般不超过500℃,在实验室中,一般用酒精灯提供加热条件。

“高温”一般是指800℃以上,一般的火焰无法达到的温度,在实验室时一般用酒精喷灯提供高温条件。一般只有在固体与固体及固体分解时使用。

所以,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点燃、加热、高温要有所区别。

“烟”和“雾”的区别

“烟”:是大量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它属于固体。如: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大量白烟就是五氧化二磷的固体小颗粒。

“雾”:是大量小液滴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它属于液体。比如:打开浓盐酸的瓶盖,会发现在瓶口上方出现白雾,这些白雾就是盐酸的小液滴。

“气味”和“味道”的区别

“气味”是用鼻子闻出来的,“味道”是用嘴尝出来的。

“焰”和“光”的区别

“焰”:是可燃性气体,熔沸点低、易气化的可燃性固体、液体燃烧时形成的,如氢气、甲烷酒精、硫等。

“光”:是木炭、镁条等高沸点难气化的可燃物燃烧时,温度达不到气化的条件,因此只会发光,不可能产生火焰。如:硫在空气中燃烧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火焰,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是发出白光。

“浑浊”和“混浊”的区别

“浑浊”:是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

“混浊”:是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明澈。如: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为反应生成了碳酸钙白色沉淀。

“碳”和“炭”

“碳”:是指碳元素,是一个与化学的“元素”密切相关的概念,只用作化学用语,在表示元素和含碳的化合物时使用。如:二氧化碳,碳化物,碳酸等。

“炭”:是指无恒定组成及性质的含碳的具体物质。如:炭黑、木炭、活性炭、煤炭等,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中考化学最易写错的16个字

“化学反应”或“反应物”:

“应”字错写成“映”。

“生成物”或“反应后生成了…”:

“成”字错写成“存”或“层”。

“活性炭或炭黑或木炭或焦炭”:

“炭”字错写成“碳”。

“吸附作用”:

“附”字错写成“复”或“付”或“副”。

“石蕊试液”:

“蕊”字错写成“芯”。

“酚酞试液”:

“酚酞”字错写成“酚肽”。

“酒精灯”或“燃料酒精”:

“酒”字错写成“洒”。

“水槽”:

“槽”字错写成“糟”。

“爆炸极限”:

“爆”字错写成“暴”。

“天然气”:

“然”字错写成“燃”。

“溶解”:

“溶”字错写成“容”或“熔”。

“溶液的酸碱性”:

“碱”字错写成“咸”。

“酸碱中和反应”:

“和”字错写成“合”。

“饱和溶液”:

“和”字错写成“合”。

“化合反应”:

“合”字错写成“和”。

“置换反应”:

“置”字错写成“质”或“直”。


初中化学复习 第2篇

本学期九年级化学新课将在4月底结束,其余时间将转入复习,剩余时间约为50天,现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的再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对学校学生的情况已经比较熟悉,他们的总体情况是:基础较差,缺乏对问题的钻研精神,一旦遇到难一点的问题往往是后退,自主性学习差,对学习比较缺乏信心,这些是我的教学的出发点。

二、再研究化学课程标准,不断完善自己的化学教学和复习的指导思想。

1.立足教材,不超出课标,注意紧扣课本。回到课本,并非简单地重复和循环,而是要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对课本内容引申、扩展。加强纵横联系;对课本的习题可改动条件或结论,加强综合度,以求深化和提高。

2.做到全面复习。复习目的不全是为升学,更重要是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基。由于考查面广,若基础不扎实,不灵活,是难以准确完成。因此必须系统复习,不能遗漏。

3.提高做题能力。复习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独立性和批评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多项知识或技能的解题能力。

三、复习的具体做法。

1.循序渐进。学习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第一阶段的全面复习必不可少。初三化学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内容广泛,且分散渗透。总复习就要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以线网或图表形式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按照知识的有机组合,以课本为依据,按课标进行全面、扼要、系统的复习,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以比较法、提纲法、列表法、归纳法、竞赛法等形式进行。

2.讲练结合,专题讲解,加强训练。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要内容进行专题训练。尤其是有一定难度,有一定代表性的内容更要加强,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和适应性。

3.进行题型分析,掌握解题规律。不论什么题型都有各自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多种题型的训练却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在阅读多种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适量题目给学生练,切不要照抄照搬。

四、在总复习中要重视信息反馈。

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所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我们通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谓检验就是要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实际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让教学的信息反馈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1、课堂教学注意捕捉学生情感因素的反馈信息。教师对一个知识点的复习,学生反应会有所不同,如精神集中或焕散、迷惑不解或思索、轻松愉快或愁眉不展。多少可以反映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从中了解输入学生头脑中和知识是否被学生接受贮存?哪些仍含糊不清?从而调整复习的程序,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2.课后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各种干扰。每个学生接受程度不同,常会造成种种的差异。教师课后及收集真实和准确的信息,对下一节课的复习有较强的针对性,避免闭门造车,易被学生所接受。

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讲试卷。并注意与不同层次学校的测验成绩对比。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知识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书面分析,寻找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期定下的目标更加吻合,做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五、做好备考工作,提高应变能力。

1.加强审题训练。不在审题上下功夫,就难以做到既快又准。我们提出:审题要慢,解题适当加快。通过审题训练,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联想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分步解决的问题,须得依次作答,才可取得较好成绩。审题是解好题的前奏,磨刀不误砍柴工。

2、注意心理训练。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在炎热的环境中,要连续进行三天超负荷的严格考试,毅力不坚,缺乏斗志,则难以坚持。因此,考前要减压,减轻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考出水平。

在最后阶段(约考前两周),主要安排学生自我复习,自我完善。由学生自己阅读、消化整理知识、巩固和扩大复习成果。教师则重点加强个别辅导,查漏补缺,提高后进生。

希望同学们中考各科都取得较好成绩。

初中化学复习 第3篇

氧气的制取

2KClO3 =MnO2△=2KCl+3O2↑或

2KMnO4=△=K2MnO4+MnO2+O2↑

1、实验操作步骤:

①连:按要求把仪器连接好

②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装: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装入试管中。

④定: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⑤点: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先预热)

⑥收:收集氧气。

⑦移:实验完毕把导管从水中移出。

⑧熄:熄灭酒精灯

(1)实验时注意的问题:

A、根据酒精灯和水槽的高度固定试管,使酒精灯的外焰正对着试管里有药品的部位。

B、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湿存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到达管口冷却成水滴,再回流到管底,使试管破裂。

C、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1/3处,且不要夹得太紧,以免夹破试管。药品应倾斜铺在试管底部,以增大药品的受热面积,同时便于氧气逸出。伸入试管内的导管,应只稍伸出橡皮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导管上应有一段橡皮管,便于操作,以免折断导管。

D、如果以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如果用氯酸钾为原料制氧气时,试管口不能塞棉花,这是因为棉花是易燃物,而氯酸钾又具有强氧化性,放氧速率快,很容易着火燃烧,以至发生爆炸。

(2)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

导管口开始有气泡逸出时不能收集,因为开始从导管中逸出的气泡是容器中的空气,当气泡连续均匀地从导管口逸出时,此时可收集。由于氧气的密度大,为防止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收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面上。

(3)催化剂:

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注意:催化剂可以加快和减慢反应速率,催化剂一定要纯净。

初中化学复习 第4篇

为了迎接20xx年的中考,确保我们学校中考各项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的推进,特拟定此中考备考方案。

一、备考指导思想

我们的中考备考工作要以“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工作主线,在高效课堂自主学习的总体理念指引下,本着“求真务实,以生为本”的原则,要从“早”、“紧”、“严”、“细”、“实”、“好”六字上下功夫,贯彻落实“三要”精神,即一要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
二要统筹兼顾,既要夯实学生基础,又要搜集中考信息,研究命题趋势,重视尖子生提高同时更要注重后进生的转化;
三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学生学习与思想教育两手抓,严格要求与人文关怀两手都要硬。

以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为统领,我校中考备考研讨会精神为准绳,努力提高我校中考的整体水平,提升我校中考在全市的综合排名,扩大我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加强化学科的课堂教学工作,努力提高中考成绩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考试目标、要求、命题范围、内容以及考试方式、试卷结构、试题难易比例、评卷方式等,做好教学目标的制订工作。预测和把握出题动向,结合所教学生实际,制定复习、模拟计划,使复习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尽力而为,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中考成绩。

2、教实新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按要求以“教材和人”为本,吃透教材,做好新课教学工作,既全面又有重点。强调在复习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双基”,引导学生对学科重点知识做归类练习,清理各部分知识的纵横联系,加大理解能力培养的力度,教学中应以鼓励为主,逐步提高成绩。

3、加强复习教学针对性,特别是备课的针对性,对近年中考的考点、热点、难点以及命题方向、试题类型、解题方法技巧、学生复习与学习方法等都要加强研究,精心准备。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指导并督促教师及时反馈和调整,督促学生抓紧时间学习,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心理引导。

4、复习备考时,要针对学生不同层次及不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备考计划,采取措施使他们都有所提高,特别是优秀学生要加大培育力度,提高优生比例、提高高分比例,力求增加数量,提高质量。

三、认真对待每次月考

认真对待每次月考,一是每次月考前要认真做好复习工作;
二是强调学生认真对待考试,加强监考,培养学生考试的心理素质;
三是考试后认真总结每次月考的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诊断,及时反思,及时研究,制订和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测评的质量,为中考夯实基础。

四、积极转化“差生”(学困生)

我校存在着一批成绩较低的所谓“差生”,他们是提高平均分数最大的“潜力股”,只要我们工作得当,就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对“差生”的管理,重在心理调整,让他们养成习惯,提高兴趣,增强自信;
要分出层次,因材施教,不能盲目拔高。“差生”的中考复习要采用抓大放小的策略。对于“差生”要学会舍得抛开难题,力求基本题少丢分,中档题多拿分。

(2)“差生”中考复习要坚持“小步子,密台阶,勤反馈,多鼓励”的原则。

(3)“差生”的心理辅导,重在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要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快乐,找到适合他们的目标,要努力让他们对学习痴迷,并对此乐此不疲。

五、复习策略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3、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4、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节约药品。

5、关注社会热点——STSEF(科学、科技、社会、环境、生活)

6、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
活动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化学竞赛和专题讨论,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六、教学进度

第一阶段(现在——第二学期第7周):本阶段要求必须完成所有新课的教学工作。

第二阶段(第二学期第7周——第11周):本阶段师生以《2013年中考各学科考试说明》为纲,以书本为本,过好课本关。要求师生认真扎实地把中考所考知识全面复习一遍,对课本上的每一单元、每一章、每一个知识点都必须熟练、吃透。本阶段复习结束后,科任老师认真总结第一轮复习情况,研讨下一轮复习重点、方法、对策。利用两操及课余时间针对体育考试科目和实验操作考试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作好充分准备迎接考试,本阶段进行第一、二次模拟测试。

第三阶段(第二学期第12周——第14周):本阶段以分类复习为主,以突破难点、解决重点为重点,落实第二轮复习,在学生全面把握基础知识上,突出抓好考点、难点、重点。以精讲带练,以练形成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要求,本阶段的强化练习以套题练习为主,兼顾教师自选例题作必要的补充。小结第二轮复习情况,研讨第三轮复习对策,本阶段进行第三次模拟测试。

第四阶段(第二学期第15周——第16周):本阶段以综合练习为主,以适应性练习及检查反馈指导为重点。以模拟练习作为检测复习效果及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辅导工作,做到定对象、定时间、定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提高,落实第三轮复习,通过训练、模拟测试,使学生能熟悉题型,把握解题方法。做好本阶段的复习情况小结与分析,本阶段进行第四次模拟测试。

第五阶段(第二学期第17周——第18周):本阶段教师主要以近三年的中考试题作随堂讲练,用收集到的信息题作适当的补充,深入实际做好查漏补缺,进一步对考试重点、难点、热点、考点进行整合强化,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心理状态和应考心态,迎接中考,本阶段进行第五次模拟测试。

初中化学复习 第5篇

一、复习规划复习规划一般是三段式复习法。即:

第一阶段是章节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章节顺序,根据各章节内容划分不同的小单元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要于4月20日左右结束,时间约8-9个周。

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知识体系,设计不同的知识专题,根据不同的知识专题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要于5月20日左右结束,时间约5-6个周。

第三阶段是模拟测试。按照中考试题格式及标准,设计中考模拟试题,进行中考模拟训练。这一分阶段要于6月5日前结束,时间约2周。

二、复习策略

⑴章节复习,依据教材进行纵向复习。

这是基础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环节,决定着能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章节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降低教学重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复习基础知识,通过章节复习要达到记忆准确、理解透彻、应用灵活的作用。其指导思想是:基础、全面、系统、扎实。

①基础。即立足基础。一是立足教材,要依据教材章节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复习,展现知识由易到难的递进过程,让学生在重温知识的认知历程中,进一步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内涵及外延,使学生的认识在新的循环中进一步提高辩析和应用能力。二是立足大纲,要依据大纲的基本要求,以8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为标准,针对各知识点设计对应的复习或训练内容,不要盲目拨高或设计较难的试题,以免影响学生复习积极性。

②全面。即全面覆盖。一是广度上,不仅要把教材中每个知识点找准找全,不遗漏任何知识点,而且还要关注知识点的前后的联系,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呈现方式和考查角度,进行全面细致的变式训练;
二是深度上,要认真分析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各知识点考查的基本要求,另外,还要对照中考试题,分析各知识点的实际考查水平,适应挖掘或拓展知识内涵,依据基本要求和中考实际设计相应的复习深度。

③系统。即建立体系。一是要建立知识体系,对单元知识点要进行归纳、梳理,找清相互之间的联系,与本单元相关的知识点,可以打破教材章节,不断融合、对比,使学生形成较好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是要形成方法体系,知识点的考查是通过习题呈现的,在知识梳理或习题训练中,要不断抽取知识规律及解题方法,让学生掌握建构知识的方法,掌握知识存在的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知识及方法体系。

④扎实。即抓好落实。一是抓知识落实,对基础知识不仅要记忆准确,理解透彻,准确把握内涵和外延,而且还要能熟练地进行辩析或应用;
二是抓训练落实,要加强知识的对应性或变式性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多角度理解知识,多角度掌握考查方式,熟练掌握解题思路或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⑵专题复习,依据知识点进行横向复习

这是综合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关键环节,决定着能否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专题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巩固基础,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的原则,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加强知识的融合与应用,提高学生综合辩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其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

①巩固。即巩固基础。专题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横向归类形成的,在知识归类的过程中,仍要涉及到各个知识点,对各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必然会影响知识关系的认识,影响专题复习的效果,因此,要通过设计知识点的辩析与对比性,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基础知识。

②完善。即完善体系。一是梳理关系,专题即一类知识,是从教材整体的角度把关联知识进行汇总,前搭后联形成的某一知识体系,知识分布较广,关系不明确,其归类过程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知识的重新组合,不仅有明确的归类标准或归类依据,而且还有明确组合关系,因此,要通过知识的组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知识的组织标准和组织关系,使之形成即有具体内容,又有组合关系的专题网络。另外,各个专题不是独立的,各专题之间也存在一定融合,在梳理专题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专题内知识的完善,而且还要加强专题之间知识的联系,使整个教材知识能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二是完善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知识点联系面较小,知识内涵挖掘不充分,知识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上,因此,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知识内涵,将知识点融入专题知识的大背景中,让学生在新的角度或高度上,进一步感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对知识的把握程度。

⑶关注实际应用

从新课程要求看,新课程编写的理念是“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根据新课程理念,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特别注重考查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从应用入手,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以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所用到的化学知识为背景,融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考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运用最基础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考考查方向看,尤其注重应用能力的考查,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从中考功能看,中考具有选拔的功能,必然要设置有一定区分度的试题,具有中等区分度和较高区分度的试题约占30%左右。从试题呈现方式看,这些试题多数设置了应用的实际情境,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考查综合辩析或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关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社会与科技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⑷关注信息搜集

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是学生学习关键,注重学生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考查,是教育部在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改革中提出的明确要求,因此中考会加大这种内容的考查。从新课程要求看,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是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尤其加强了这部分内容的设置。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逐步加大了信息题比例,每年约占30%左右,突出考查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及方法迁移的能力。这种试题不仅考查学生准确地搜集有用信息,抽取所学知识的规律和方法,而且还要将学习到的化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问题之中。

⑸关注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科学探究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内容,加强实验探究能力考查,这是新课程发展的一大趋势。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试题不仅加大了考查的分值比例,每年约占30%左右,而且还展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呈现了科学探究过程的多种要素,如:实验假设、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评价、实验仪器选择、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等,而且将实验融入社会热点、生产生活的背景之中,通过创设实验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⑹关注计算

把化学计算的过程融入科学探究的过程之中,层层设置递进性的系列的问题,并将计算过程作为科学探要素中搜集数据、分析与结论的环节来对待,增强了试题的思维力度,全面考查了学生对信息的搜集、数据的观察与的分析,特别是将图表、图示结合,即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和表达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这是近几年来中考试题的发展方向。

⑺加强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教的研究,针对知识梳理课和习题课两个课型,研究课堂教学的方式,研究如何才能提高课堂复习的效果;
二是学的研究,研究如何提高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学生的复习方式如何?针对知识不再具有新鲜感的情况下,研究如何提高复习动力?三是考的研究,针对中考试题,研究中考题型、难度、考查方式、知识分布、境境设置等,研究中考试题命题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从考的角度设计复习教学,从而优化教学,优化训练。

⑻强化训练落实

教师讲解的效果要通过训练来反馈,以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还要通过训练来巩固,促进学生进一步落实知识和方法,因此,不仅要加大课上训练,还要加大课下的训练,建立多采取限时训练的方式,提高训练的效果。另外,要提高训练的典型性,训练不是越多越好,要注意精选典型试题,做到精析精练,达到以一凡三的作用。

初中化学复习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一学期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和学习即将结束,而巧妙的复习工作是期末考试的有力保证,复习中我们会坚持“5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执行课程标准,落实课改理念。坚持素质教育的导向,贴近生活和社会实践,体现知识融合,既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复习,又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科学探究,突出学科特色,着眼终身发展。

二、复习中的注意点:

1.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的培养,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和普及性。

2.注重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灵活应用知识、在创设的情景中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力求贯彻“知识在课内,问题在课外”的基本思想与理念。这几年的中考试题信息量较大,阅读量也很大,这就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

3.关注社会,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时代性和教育性。本复习中要注重强化化学与生活、生产、社会热点、科技前沿的联系,情境设计中避免无用信息,关注人的健康,居住和生活环境及能源问题,联系社会热点,体现时代性和教育性,强化化学在解决各类现实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三、复习时间安排

复习从1月11号开始。所有化学课的复习时间预计为7课时。

四、复习内容和方法

1月11号:

第六章复习。重点:溶液的判断,溶质、溶剂的确定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月12号:

第五章复习。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石灰石的利用

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的检验方法

1月13号:

第四章复习。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的判断

化石燃料的利用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

1月14号:

第三章复习。重点:微粒的性质

原子的构成

元素的组成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1月17号:

第二章复习。重点:氧气的性质和制法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自然界的水

1月18号:

第一章复习。重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化学研究的对象

化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1月19号:

基础知识过关。重点:已学内容中的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的过关

化学方程式的过关和整理

化学变化中的其它知识的梳理

初中化学复习 第7篇

1、经常温故知新

在初三上学期,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等化学的基础知识比较多,这部分知识的特点是记忆容量大,比较抽象,较难理解。其中的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第一个分化点,一些同学会由于这部分内容掌握不好而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可是事实上,就像我们学英语要学abc和音标一样,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入门工具。在这学期和以后的学习中,都一直要用它来表达学习内容,用得多了,就会消除陌生感并熟练起来。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要经常回过头去重新读读书上已经学过的相关概念,这既可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又对新课的学习有帮助。

2、提高复习效率

到了复习阶段,同学都会拿到一本《化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它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同学进行总复习的依据。“基本要求”中的有些内容若平时的教学中落实不够,如画实验仪器示意图,要在复习时补上。另外,基本要求上的习题都是专家精心设计的,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同学要将这些题目“小题大做”,在做题的过程中尽量多考虑一下与本题相关的其他内容,多联系,真正地掌握并能举一反三。至于平时的教学中介绍过而“基本要求”中不作要求的内容,特别是提高要求的内容,如方程式计算中的过量问题,复习时就不要再在上面花费太多时间。

3、增强表达能力

近年来中考的另一个特点是阅读量和简答题分量增大。对于阅读量大的题目,一些同学由于题目看不懂而失分。因此首先要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课本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阅读能力;
其次,阅读量大的题目中需要阅读的信息大部分都是联系生产、生活和时事的内容,这类题的特点是起点高、落点低,能力要求并不高,只要通过阅读看清题意,一般就能解决。关键是心理上不要先入为主地觉得它难。最后还可以对时事新闻中与化学有关的内容多作了解,因为如果一个信息是你所熟悉的,阅读的难度就会降低,同时还可以减轻因陌生而导致的紧张。

4、充分重视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近年来的中考突出了对学生实验能力,诸如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评价、实验报告的书写等方面的内容的考查。中考实验题的比例由15%升至25%,难度也逐年上升。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充分重视实验,争取多动手做实验。对于实验手册要求的学生实验和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要注意对实验目的、原理、操作、现象和结论的理解和掌握。在总复习阶段,可以对各种试卷中的实验题进行分类归纳,以领会近几年实验题的要求和趋势。

对于简答题,一些同学会做却表达不清楚,这与同学的年龄特征和平时不重视简答题有关。其实课本上就有较多的简答题,我们要经常练习用文字将答案写出来。

5、形成知识网络

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它的特点是量大面广。初中化学共介绍了五种混合物、四种单质、十六种化合物。学习时要把分散繁杂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网络。老师和教辅书籍都会给出现成的小结图表,同学在记这些图表的同时,要尝试着仿照这些图表,根据自己的思考、理解,进行概括和总结,自己制作图表,这样做的效果比一味地背现成的图表要好得多。

初中化学是从初三开始学习的,与其他学科相比,学习时间较短,知识容量较少,难度也不是很大(近几年中考化学的全市平均分都在40分左右)。因此只要有信心,讲究学习方法,就可以学好。在新学期里,为了更好地学好化学,同学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初中化学复习 第8篇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

表示一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

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 、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

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

说明:(1)PH值=7,溶液呈中性;PH值<7,溶液呈酸性;PH值>7,溶液呈碱性。

(2)PH值越接近0,酸性越强;PH值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值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初中化学复习 第9篇

归纳好化学试卷的类型,方便大家有的放矢,复习、备考会更有条理,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化学试卷常见的六大题型:

(1)选择题。生活现象解释题和基本实验题考察的知识点较基础,一般情况下,只要认真复习了基础知识的同学,拿到这部分的分值并不难。

(2)科普阅读理解

主要考察学生从文章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分也较容易。

(3)生产实际分析。主要考察学生图表分析能力,需要孩子们认真分析整个工艺流程,结合所学知识,锁定答题范围,总结答题思路,建议大家

多练习往年期末考试题,熟悉出题的套路。如:需要根据箭头指向分清反应物和生成物;能判断出化合价改变的元素(一般有单质生成或单质参与反应的元素的化合价会变);能判断出可循环物质,方法:若流程中有循环线,看箭头,有回指的物质为可循环物质;没箭头的顺次写方程式,后边方程式产物是前边方程式反应物的为可循环物质。

(4)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分析。考察物质的性质及相互之间的转化,需要掌握物质的相关性质和物质的特性,例如碳三角、钙三角、氢氧三角、一些物质的颜色、元素组成、特殊实验现象等信息都需要记住,根据物质的特征判断出某种物质,找出突破口,从而顺利解题。

(5)实验原理分析。多以课本实验为基础,对课本的实验进行变形,考察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建议学生们弄懂课本实验的基础之上,很好的理解一些变形实验,如掌握用不同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现象及误差分析,还有有关压强的实验题、一些性质实验题、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等,这一部分需要汇总往年考过实验原理分析题来练习,熟悉考察的各种题型。

(6)科学探究题。科学探究题是最后一道较难的题,要熟悉探究铁生锈,铜生锈反应条件的实验题的解题思路,进一步掌握探究反应条件的这一类实验题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建议大家多练习历年考试题目。

初中化学复习 第10篇

一、基本概念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 某一种元素。

②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 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
、S、P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7)质量守恒定律

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特征: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5) 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 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 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一变二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他为溶质。)

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 + OH-

NaOH==Na+ + OH-

Ba(OH)2==Ba2+ + 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 NO3-

Na2SO4==2Na+ + SO42-

BaCl2==Ba2+ + 2Cl-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如七氧化二锰):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 FeSO4·7H2O

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二、基本知识、理论

空气的成分

氮气占78%, 氧气占21%, 稀有气体占%, 二氧化碳占%,其他气体与杂质占% 。

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NO2 、CO、SO2、.H2S、NO等物质 。

其他常见气体的化学式

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 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 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常见的酸根或离子

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根)、 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一氢根)、 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 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 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 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 -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

表示一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

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 、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

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说明:(1)pH=7,溶液呈中性;pH <7,溶液呈酸性;pH >7,溶液呈碱性。

(2)pH越接近0,酸性越强;pH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三、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⑴金刚石、石墨:C

⑵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 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四、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等大多数金属块状固体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 ; KMnO4为紫黑色 。

红色固体:Cu、Fe2O3 (红棕色)、HgO、红磷 ▲硫:淡黄色 ▲ Cu2(OH)2CO3为绿色

蓝矾(又叫胆矾):蓝色 NO2 :红棕色气体

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不溶于稀HNO3) 等

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 白色↓:Mg(OH)2。

(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五、物质的溶解性

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

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CO3 等

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六、化学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

16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17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

18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19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七、解题技巧和说明

(一) 推断题解题技巧

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常见物质的颜色:多数气体为无色,多数固体化合物为白色,多数溶液为无色。

一些特殊物质的颜色:
见四

常见一些变化的判断:

① 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质有:BaSO4、AgCl(就这两种物质)

② 蓝色沉淀:Cu(OH)2、CuCO3

③ 红褐色沉淀:Fe(OH)3

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④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气体(CO2)放出的:不溶的碳酸盐;

⑤沉淀能溶于酸但没气体放出的:不溶的碱。

酸和对应的酸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 酸性氧化物和酸都可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O2 + 2NaOH == Na2CO3 + H2O(H2CO3 + 2NaOH == Na2CO3 + 2H2O)

SO2 + 2KOH == K2SO3 + H2O

H2SO3 + 2KOH == K2SO3 + 2H2O

SO3 + 2NaOH == Na2SO4 + H2O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② 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O2 + H2O == H2CO3 SO2 + H2O == H2SO3

SO3 + H2O == H2SO4 N2O5 + H2O == 2HNO3

(说明这些酸性氧化物气体都能使湿润pH试纸变红色)

碱和对应的碱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 碱性氧化物和碱都可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CuO + 2HCl == CuCl2 + H2O

Cu(OH)2 + 2HCl == CuCl2 + 2H2O

CaO + 2HCl == CaCl2 + H2O

Ca(OH)2 + 2HCl == CaCl2 + 2H2O

②碱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生成的碱一定是可溶于水,否则不能发生此反应)

K2O + H2O == 2KOH Na2O +H2O == 2NaOH

BaO + H2O == Ba(OH)2 CaO + H2O == Ca(OH)2

③不溶性碱加热会分解出对应的氧化物和水:

Mg(OH)2 == MgO + H2O Cu(OH)2 == CuO + H2O

2Fe(OH)3 == Fe2O3 + 3H2O 2Al(OH)3 == Al2O3 + 3H2O

(二) 解实验题

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① 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② 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KOH溶液、碱石灰等;

③ 除HCl气体可用:AgNO3溶液(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石灰水、NaOH溶液、KOH溶液;

除气体杂质的原则:用某物质吸收杂质或跟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跟有效成份反应,或者生成新的杂质。

实验注意的地方:

①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或用CO、H2还原CuO、Fe2O3之前,要检验气体纯度。

②防暴沸: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

③防中毒:进行有关有毒气体(如:CO、SO2、NO2)的性质实验时,在通风厨中进行;并要注意尾气的处理:CO点燃烧掉; SO2、NO2用碱液吸收。

④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注意熄灯顺序。

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①酸流到桌上,用NaHCO3冲洗;碱流到桌上,用稀醋酸冲洗。

② 沾到皮肤或衣物上:

Ⅰ.酸先用水冲洗,再用3~5% NaHCO3冲洗;

Ⅱ.碱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

Ⅲ.浓硫酸应先用抹布擦去,再做第Ⅰ步。

实验室制取三大气体中常见的要除的杂质:

(1)制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

(2)用盐酸和锌粒制H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盐酸酸雾)(用稀硫酸没此杂质)

(3)制C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

除水蒸气的试剂: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主要成份是NaOH和CaO)、生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等;

除HCl气体的试剂:AgNO3溶液(并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或固体)、KOH溶液(或固体);[生石灰、碱石灰也可以跟HCl气体反应]

常用实验方法来验证混合气体里含有某种气体

(1)有CO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CO2,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澄清石灰水要变浑浊。

(2)有H2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水份,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无水CuSO4中。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无水CuSO4变蓝色。

(3)有CO2的验证方法: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设计实验

(1)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①将蜡烛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洁净的烧杯,烧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证明蜡烛有氢元素。

②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有碳元素。

(2)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图

把两支蜡烛放到具有阶梯的架上,把此架放在烧杯里,点燃蜡烛,再沿烧杯壁倾倒CO2 阶梯下层的蜡烛先灭,上层的后灭。

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解题:

计算题的类型有

有关质量分数(元素和溶质)的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由a和b两种类型混合在一起计算

(1)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 100%

(2)化合物(纯净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某元素质量分数=某元素的原子质量和/化合物的质量 × 100%

(3)混合物中某化合物的质量分数计算

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某化合物的质量/混合物的质量× 100%

(4)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某元素质量分数=某元素的质量和/混合物的质量 × 100%

或:某元素质量分数= 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 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5)解题技巧

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已知什么,求什么,有化学方程式的先写出化学方程式。找出解此题的有关公式。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设未知量

②书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

④列出比例式,求解

⑤答。

八、初中化学中的“三”

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

(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

(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

(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

(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过滤操作中有“三靠”:

(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

(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

(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 (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九、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叫氢氯酸根)

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溶液中不一定:

(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

(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

(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C。

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4NO3 (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NH4+。

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 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溶液显碱性。

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显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NaHSO4 =Na++H+ +SO42-),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 NaHSO4属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3、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NaHCO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即HMnO4);记住:碱性氧化物中只K2O、Na2O、BaO、CaO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

★常见的酸性氧化物:CO2、SO2、SO3、P2O5、SiO2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记住二氧化硅(SiO2)不溶于水 。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

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

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

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

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

如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

2Na+2H2O =2NaOH+H2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

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

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 、CH4

g某物质放入95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

可能等于5%,如NaCl、KNO3 等;也可能大于5%,如K2O、Na2O、BaO、SO3 等;也可能小于5%,如结晶水合物以及Ca(OH)2、CaO 等。

十、化学实验总结

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以及它们的区别。

气体 氧气(O2) 氢气(H2) 二氧化碳(CO2)

药品 高锰酸钾(KMnO4)或双氧水(H2O2)和二氧化锰(MnO2)

[固(+固)]或[固+液] 锌粒(Zn)和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

[固+液] 石灰石(大理石)(CaCO3)和稀盐酸(HCl)

[固+液]

反应原理 2KMnO4 == K2MnO4+MnO2+O2↑

或2H2O2==== 2H2O+O2↑ Zn+H2SO4=ZnSO4+H2↑

Zn+2HCl=ZnCl2+H2↑ CaCO3+2HCl=CaCl2+H2O+CO2↑

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若木条复燃,是氧气,否则不是氧气;点燃木条,伸入瓶内,木条上的火焰熄灭,瓶口火焰呈淡蓝色,则该气体是氢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若浑浊则是CO2。

收集方法

氧气(O2)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②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氢气(H2)①排水法(难溶于水) ②瓶口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

二氧化碳(CO2)①瓶口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大) (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验满(验纯)

氧气(O2)用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氧气已满,否则没满。

氢气(H2) <1>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2>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噗”的一声,氢气已纯;若有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

二氧化碳(CO2)用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满;否则没满。

放置 正放 倒放 正放

注意事项

(1)制备氧气(O2)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当用第一种药品制取时以下要注意)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④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2)制备氢气(H2)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空气中,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点燃会爆炸。)

(3)制备二氧化碳(CO2)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常见气体的性质

(1)氧气O2 (通常状况下) 化学性质及用途

(O2)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①C + O2==C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供呼吸; 炼钢; 气焊。

(注:O2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

②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

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③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④3Fe + 2O2 == Fe3O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⑤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2)氢气(H2)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最轻的气体。

① 可燃性:

2H2 + O2 ==== 2H2O

H2 + Cl2 ==== 2HCl

② 还原性:

H2 + CuO === Cu + H2O

3H2 + Fe2O3 == 2Fe + 3H2O

(3)二氧化碳(CO2)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固体的CO2叫“干冰”。

①CO2 + H2O ==H2CO3(酸性)

(H2CO3 === H2O + CO2↑)(不稳定)

用于灭火(应用其不可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制饮料、化肥和纯碱

CO2 + Ca(OH)2 ==CaCO3↓+H2O(鉴别CO2)

CO2 +2NaOH==Na2CO3 + H2O

②氧化性:CO2 + C == 2CO

CaCO3 == CaO + CO2↑(工业制CO2)

(4)一氧化碳(CO)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有毒气体。

①可燃性:2CO + O2 == 2CO2 (火焰呈蓝色,放出大量的热,可作气体燃料)

②还原性:

CO + CuO === Cu + CO2

3CO + Fe2O3 == 2Fe + 3CO2

(跟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血液输氧的能力)

推荐访问:复习 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复习10篇 初中化学复习(集合10篇) 初中化学知识点集合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