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文言文高中知识点必备9篇(完整)

2023年文言文高中知识点必备9篇(完整)

时间:2023-07-14 16:42: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文言文的高中知识点第1篇字音娴(x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未定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靡(mǐ)不毕见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皭(jiào)然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高中知识点必备9篇,供大家参考。

文言文高中知识点必备9篇

文言文的高中知识点 第1篇

字音

娴(x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未定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靡(mǐ)不毕见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皭(jiào)然

滓(zǐ)既绌(chù)商于(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温蠖(hu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méi)

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9、亡走赵,赵不内

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词类活用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谗谄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广崇

7、蝉蜕于浊_

8、厚币委质事楚

9、其后楚日以削

10、时秦昭天与楚婚

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3、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4、颜色憔悴

5、形容枯槁

6、而能与世推移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梳理脉络

用文中五个字概括出人物经历。

任(第1节)—疏(第2节)——绌(第4节)—迁(第10节)—沉(第11节)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知识点:重要语句翻译

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天是人类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描写的是普通事物,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文言文的高中知识点 第2篇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徒: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类,属)

2、出:其出人也远矣(超出)

二、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受:通"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三、一词多义

1、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2、师: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

3、从:

①惑而不从师(动词,跟随)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4、也: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于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句末语气词,轻微感叹,可译为"啊")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句末语气词,"呢")

5、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转折连词,却)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条件连词,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

6、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

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③不拘于时(介词,被)

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

7、乎: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译为"比")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

8、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用来,"以"作"用"讲,表凭借、手段)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表原因)

四、词类活用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2、吾从而师之(师:名作动,学习)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名作动,学习)

5、孔子师郯子(师:名作动,拜师学习)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义:所用来……;今义:因此,因果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目的连词)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

六、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判断句)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

5、而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

七、难句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所以无论高贵还是低贱,不分年纪大还是年龄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不知道文章的停顿,有的人就去求师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人却不求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啊。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所以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象这样罢了。

文言文的高中知识点 第3篇

通假字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

没有

10、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11、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沾湿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辞别

12、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驩”通“欢”,欢聚

13、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14、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禽”通“擒”,逮捕、拘押

15、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员”通“圆”,直径 “尊”通“樽”,酒杯

一词多义

1、负

秦贪,负其强 倚仗,凭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背着

2、使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派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出使

乃使其从者衣褐 让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使臣

单于使使晓武 派(第一个);使者(第二个)

3、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见,延请

左右欲引相如去 牵,拉

相如引车避匿 牵,拉;引申为调转

4、幸

而君幸于赵王 宠幸

大王亦幸赦臣 幸好,侥幸

5、观

大王见臣列观 殿堂

观太学 游学、游历,考察、学习

6、征

公车特征拜郎中 征召

咸怪其无征 证明

文言文的高中知识点 第4篇

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 (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文的高中知识点 第5篇

司马迁与《史记》

见“必修一文言文梳理”《鸿门宴》部分。

班固与《汉书》

班固(32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范晔与《后汉书》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李贤注。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文言文的高中知识点 第6篇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西,向西

而相如廷斥之 廷,在朝廷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从小路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弩,用弩弓

(2)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舍相如广成传舍 舍,安置住宿

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

乃使从者衣褐 衣,穿

天雨雪 雨,下

羝乳乃得归 乳,生子

杖汉节牧羊 杖,执、拄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结网;檠,用檠矫正

惠等哭,舆归营 舆,用舆抬、扛

宦官惧其毁己,皆目共之 目,递眼色

(3)名词使动用法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膏,使……滋润肥美

(4)名词意动用法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2、 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动用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宽,宽待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苦,折磨

(2)形容词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 完,使……完整

秦王恐其破璧 破,使……破碎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有坚明约束者 坚明,使……坚明,引申为坚守

(3)形容词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 羞,以……为羞耻

单于壮其节 壮,以……为壮,认为……壮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乐,以……为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奇,认为……奇

3、动词活用

动词使动用法

宁许以负秦曲 负,使……承担

大王必欲急臣 急,使……急,引申为逼迫

毕礼而归之 归,使……回去

欲因此时降武/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 斗,使……相斗

文言文的高中知识点 第7篇

鸿门宴

一、通假字

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 通“纳”)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 通“座”)

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坐,通“座”,座位。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②因击沛公于坐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②秦地可尽王也。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①亡去不义。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若屑皆且为所虏

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不然,籍何以至此

客何为者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今日之事何如?

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于关中。

具告之以事。

良曰:“长于臣。”

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 动词,是,

使子婴为相 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 动词,出,制定,

且为之奈何 动词,对付,

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呢,

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给,

(二)故

故听之 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 副词,特意

(三)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未辞也(告辞,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文言文的高中知识点 第8篇

《荆轲刺秦王》

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进兵北略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函封之

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皆白衣冠以送之

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

使毕使于前

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欲与 ( 之 ) 俱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2、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3、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4、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定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用法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荆轲有所待( 有……的)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文言文的高中知识点 第9篇

重点虚词

1、徒

白白地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只,只不过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2、以

凭 以勇气闻于诸侯/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城予赵

用,拿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相当于“而”,连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用来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在……的时候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把 匈奴以为神

3、而

并列(第一个);转折(第二个),但是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转折,反而 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转折,却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假设,如果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假设,那么 城入赵而璧留秦

承接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4、之

助词,的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助词,取独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代词,他 何以知之

代词,我(第二个“之”)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推荐访问:文言文 知识点 必备 文言文高中知识点必备9篇 文言文的高中知识点(必备9篇) 文言文高中知识点总结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