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高考化学试卷13篇

2023年高考化学试卷13篇

时间:2023-07-15 13:3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2023高考化学试卷第1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不可能含离子键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共价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两个原子或多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化学试卷13篇,供大家参考。

高考化学试卷13篇

2023高考化学试卷 第1篇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不可能含离子键

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共价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两个原子或多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引力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只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

大多数的盐、碱和低价金属氧化物中含有离子键

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有正负的主要原因是()

电子有得失

共用电子对有偏移

电子既有得失又有电子对偏移

有金属元素的存在

下列物质中,只含有一种类型化学键的是()

(OH)2

、B属于短周期元素,能以化学键结合成分子式为AB2型的化合物,则B、A元素

不可能分别属于周期表中的族数是()

ⅤA和ⅠA族

ⅥA和ⅤA族

ⅥA和ⅣA族

ⅦA和ⅡA族

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甲、乙两种化合物都只含有X、Y两种元素,甲、乙中X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和%,若已知甲的分子式是XY2,则乙的分子式只可能是()

氢化铵(NH4H)与氯化铵结构相似,又已知NH4H与水反应有氢气产生,下列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的电子式为

固体投入少量水中,有两种气体产生

中的H-半径比锂离子半径大

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显酸性

近年来用红外激光技术研究液氢,发现分子间作用力也可引起微粒间的反应,在液氢中有氢分子和质子形成的H+3,其构型是等边三角形,属于二电子三中心离子,同时,H+3可进一步形成H+n,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3的电子式是H??H??H

+3可在液氢中形成H+4、H+5、H+6

+3可在液氢中形成H+5、H+7、H+9

+3可广泛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氢中


2023高考化学试卷 第2篇

第I卷(选择题,共42分)

本卷共14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请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1个选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无关

硅是现代光学及光纤制品的基本原料

酒精可使蛋白质变性,故能消毒杀菌

塑化剂是一种化工塑料软化剂,可以大量添加到婴幼儿玩具中

下列过程中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由植物油制备人造黄油用氯化铁溶液腐蚀印刷线路板

用牺牲阳极的阴极保_防止金属被腐蚀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析出白色固体

下列方案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用浓溴水除去苯中的苯酚

用新制Cu(OH)2悬浊液鉴别苯、乙醛、乙酸

在加热条件下,用乙醇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

将溴乙烷和NaOH溶液混合加热后,再加入_银溶液,检验溴元素

某高分子化合物R的结构简式为:,下列有关R的说法正确的是

的单体之一的分子式为C9H10O2

完全水解后生成物均为小分子有机物

通过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可以生成R

碱性条件下,1molR完全水解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2mol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可以指导人们进行规律性的推测和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若X+和Y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原子序数:X>Y

由水溶液的酸性:HCl>H2S,可推断出元素的非金属性:Cl>S

硅、锗都位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都可以做半导体材料

和Ba分别位于第六周期IA和IIA族,碱性:CsOH>Ba(OH)2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乙醇中含有的化学键数为7NA

氯气和足量NaOH溶液反应转移电子数为2NA

和1mol-OH(羟基)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9NA

的Na2CO3溶液中,Na+、CO32-总数为3N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右图可表示水分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若2C(s)+O2(g)=2CO(g)△,则碳的燃烧热为

需要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常温下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已知:Ⅰ:对于反应:H2(g)+Cl2(s)=2HCl(g)△H=-akJ/mol,

Ⅱ:

且a、b、c均大于零,则断开1molH-Cl键所需的能量为-a-b-c

右图是用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盐酸(酚酞做指示剂)的滴定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a>b

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指示剂变色时,说明盐酸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

当滴加NaOH溶液时,该混合液的pH=1+lg3

下列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氢氧化铁溶于氢碘酸:Fe(OH)3+3H+=Fe3++3H2O

硫酸铜溶液显酸性:Cu2++2H2O==Cu(OH)2↓+2H+

向碳酸氢铵溶液中加过量石灰水并加热:NH4++OH-=NH3↑+H2O

用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双氧水:2MnO4-+6H++5H2O2=2Mn2++5O2↑+8H2O

下列实验方案不可行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用润湿的pH试纸测定饱和Na2CO3溶液pH

通过观察右图中导管水柱的变化,验证铁钉生锈的原因主要是吸氧腐蚀

向Mg(OH)2悬浊液中滴加FeCl3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说明溶解度:Fe(OH)3

向同pH、同体积的醋酸和盐酸溶液中加入足量镁粉,通过完全反应后收集到的H2体积比较两种酸的电离程度:醋酸<盐酸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g)+3B(g)2C(g),有关下列图像说法的不正确的是

依据图a可判断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在图b中,虚线可表示使用了催化剂

若正反应的△H<0,图c可表示升高温度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由图d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可推知正反应的△H>0

已知A、B、C、D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若A为Fe,D为氢气,则B一定为酸

若A、D为化合物,B为水,则C一定是气体单质

若A、B、C、D均为化合物,该反应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

若A、B、C、D均为10电子微粒,且C是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D常温下一定呈液态

有4种混合溶液,分别由等体积的两种溶液混合而成,①NH4Cl与CH3COONa

②NH4Cl与HCl③NH4Cl与NaCl④NH4Cl与NH3?H2O(混合液呈碱性)。下列各项排序正确的是

②<①<③<④溶液中c(H+):①<③<②<④

(NH4+):①<③<②<④(NH3?H2O):①<③<④<②

某种可充电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放电时的反应为Li1-xCoO2+LixC6=6C+LiCoO2,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放电时LixC6发生氧化反应

充电时,Li+通过阳离子交换膜从左向右移动

充电时将电池的负极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

放电时,电池的正极反应为:Li1-xCoO2+xLi++xe?=LiCoO2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8分)

(共8分)X、Y、Z、Q、M为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有关信息如下表:

X动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

Y地壳中含量居第一位

Z短周期中其原子半径

Q生活中大量使用其合金制品,工业上可用电解其氧化物的方法制备

M海水中大量富集的元素之一,其正化合价与负价的代数和为6

(1)X的气态氢化物的大量生产曾经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和死亡问题,请写出该气态氢化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_。

(2)已知37Rb和53I都位于第五周期,分别与Z和M同一主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原子半径:Rb>中含有共价键

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M>、Q、M的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两两发生反应

(3)化合物QX导热性好,热膨胀系数小,是良好的耐热冲击材料。抗熔融金属侵蚀的能力强,是熔铸纯铁、铝或铝合金理想的坩埚材料。有关化合物QX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如下(所有热量数据均已折合为25℃、条件下的数值)

①可用Q和X的单质在800~1000℃制得,每生成1molQX,吸收akJ的热量。

②可用Q的氧化物、焦炭和X的单质在1600~1750℃生成QX,每生成1molQX,消耗18g碳,吸收bkJ的热量。

请根据上述信息写出在理论上Q的氧化物跟焦炭反应生成Q单质和CO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4)X、Y组成的一种无色气体遇空气变为红棕色。将标准状况下40L该无色气体与15L氧气通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恰好被完全吸收,同时生成两种盐。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共9分)资料显示:镁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白色不溶物。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验证产物、探究反应原理。

(1)提出假设

实验I:用砂纸擦去镁条表面氧化膜,将其放入盛有适量滴有酚酞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试管中,迅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不溶物,溶液由浅红变红。

该同学对反应中产生的白色不溶物做出如下猜测:

猜测1:白色不溶物可能为。

猜测2:白色不溶物可能为MgCO3。

猜测3:白色不溶物可能是碱式碳酸镁[xMgCO3?yMg(OH)2]。

(2)设计定性实验确定产物并验证猜测:

实验序号实验实验现象结论

实验Ⅱ将实验I中收集到的气体点燃能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气体成分为_?__

实验Ⅲ取实验I中的白色不溶物,洗涤,

加入足量?

?白色不溶物可能含有MgCO3

实验Ⅳ取实验I中的澄清液,向其中加

入少量CaCl2稀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中存在④离子

(3)为进一步确定实验I的产物,设计定量实验方案,如图所示:

称取实验Ⅰ中所得干燥、纯净的白色不溶物,充分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进入装置A和B中。实验前后装置A增重,装置B增重,试确定白色不溶物的化学式。

(4)请结合化学用语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Mg和NaHCO3溶液反应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_________。

(共12分)

二氧化氯(ClO2)为一种黄绿色气体,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效、广谱、快速、安全的杀菌消毒剂。

(1)工业上制备ClO2的反应原理常采用:2NaClO3+4HCl=2ClO2↑+Cl2↑+2H2O+2NaCl。

①浓盐酸在反应中显示出来的性质是_______(填序号)。

只有还原性还原性和酸性只有氧化性氧化性和酸性

②若上述反应中产生,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mol。

(2)目前已开发出用电解法制取ClO2的新工艺。

①上图示意用石墨做电极,在一定条件下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ClO2。写出阳极产生ClO2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

②电解一段时间,当阴极产生的气体体积为112mL(标准状况)时,停止电解。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的阳离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mol;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阴极区pH增大的原因______________。

(3)ClO2对污水中Fe2+、Mn2+、S2-和CN-等有明显的去除效果。某工厂污水中含CN-amg/L,现用ClO2将CN-氧化,只生成两种气体,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处理100m3这种污水,至少需要ClO2___mol。

(共14分)一种含铝、锂、钴的新型电子材料,生产中产生的废料数量可观,废料中的铝以金属铝箔的形式存在;钴以Co2O3?CoO的形式存在,吸附在铝箔的单面或双面;锂混杂于其中。

从废料中回收氧化钴(CoO)的工艺流程如下:

(1)过程I中采用NaOH溶液溶出废料中的A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过程II中加入稀H2SO4酸化后,再加入Na2S2O3溶液浸出钴。则浸出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产物中只有一种酸根)。在实验室模拟工业生产时,也可用盐酸浸出钴,但实际工业生产中不用盐酸,请从反应原理分析不用盐酸浸出钴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

(3)过程Ⅲ得到锂铝渣的主要成分是LiF和Al(OH)3,碳酸钠溶液在产生Al(OH)3时起重要作用,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酸钠溶液在过程III和IV中所起作用有所不同,请写出在过程IV中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

(5)在Na2CO3溶液中存在多种粒子,下列各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c(Na+)=2c(CO32-)Bc(Na+)>c(CO32-)>c(HCO3-)

Cc(OH-)>c(HCO3-)>c(H+)Dc(OH-)-c(H+)==c(HCO3-)+2c(H2CO3)

(6)CoO溶于盐酸可得粉红色的CoCl2溶液。CoCl2含结晶水数目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利用蓝色的无水CoCl2吸水变色这一性质可制成变色水泥和显隐墨水。下图是粉红色的CoCl2?6H2O晶体受热分解时,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A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

(共14分)氧氮杂是新药研制过程中发现的一类重要活性物质,具有抗惊厥、抗肿瘤、改善脑缺血等性质。下面是某研究小组提出的一种氧氮杂类化合物H的合成路线:

(1)原料A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且核磁共振氢谱中有4个峰的是(写出其结构简式)。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3)③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原料D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4)原料B俗名“马莱酐”,它是马莱酸(顺丁烯二酸:)的酸酐,

它可以经下列变化分别得到苹果酸()和聚合物Q:

写出反应I和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符合下列条件的中间产物F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是________(不考虑手性异构),写出其中任意一种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

(i)能发生银镜反应;

(ii)分子中含有三取代的苯环结构,其中两个取代基是:—COOCH3和,且二者处于对位。


2023高考化学试卷 第3篇

化学学习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本套试题中的第1、2、5、6、8、13、14、15、17、20题均从生产、生活实际入手,以生产实践来做为试题情境,加强对化学原理和方法的考查,进而提升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20题考查的是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环保问题——雾霾的形成。该题以图示的形式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起点高、落脚点低,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完全能够解答,不仅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考查了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现了化学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环境问题等方面的贡献,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023高考化学试卷 第4篇

中考是指挥棒,对日常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试题的背景材料选择跟初中物理概念密切相关,关注国家科技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学生形成适合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第8、24、25题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而避免“填鸭式”的灌输知识,靠“刷题”、“硬记”来提高应试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探索学习,真正地让知识自然内化,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2023高考化学试卷 第5篇

右图为常用的铁锅,回答下列问题:

(1)铁锅手柄上的塑料属于__有机__(填“无机”或“有机”)材料。

(2)生活中用铁做成铁锅,是利用铁的__导热__性。

(3)金属材料一般易腐蚀,每年腐蚀的钢铁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请你列举出一条防止铁生锈的措施:__刷漆(合理即可)__。

(4)铝制品的抗腐蚀能力较铁制品强,原因是__铝在空气中被氧化形成一层氧化膜__。

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述,意思是可溶性铜的化合物与铁发生反应,得到单质铜。例如:CuSO4+Fe===Cu+FeSO4。

(1)CuSO4的物质名称为__硫酸铜__,其溶液的颜色为__蓝色__。

(2)铁属于__金属__(填“金属”或“非金属”)。

(3)FeS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2__。

(4)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置换反应__。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材料。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空气和__水(或水蒸气)__直接接触。

(2)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自行车支架采取的防锈措施是__刷油漆(或镀上一层耐磨或耐腐蚀的金属等)__。

(3)某同学为了验证镁、铁、铜的活动性顺序,他选择了打磨过的铁丝,你认为他还需要选的另外两种溶液是__CuCl2等可溶性铜盐__溶液和__MgCl2等可溶性镁盐__溶液。请根据选定的试剂写出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Fe+CuCl2===FeCl2+Cu__。

2023高考化学试卷 第6篇

20XX年的化学试题全方位、多角度体现了化学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命题立意。如第20题,以化学反应流程图的方式呈现信息,初步体现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这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再如第22题,以实验报告的方式呈现问题,考查了学生的证据意识,分析推理能力。可见试题对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对试题的整体分析中可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认真研究课标和教材,重视实验教学,摒弃“讲实验,背实验”的传统作法。学生应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灵活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关注过程与方法,提高核心素养,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3高考化学试卷 第7篇

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常温下金属均为固态

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合金的许多性能和组成它们的纯金属不同

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B)

人类使用金属铝的年代早于铜、铁

“真金不怕火炼”表明金(Au)在高温条件下也很难与氧气反应

通过高炉炼得的铁为纯铁

武德合金的熔点高,可用于制造保险丝

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

>Z>X

>X>Z

>Y>Z >Y>X

下列关于铁的说法错误的是(A)

用铁桶盛放硫酸铜溶液

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炼铁高炉内一氧化碳夺取氧化铁中的氧而生成了铁

仅用下列各组试剂无法完成验证Zn,Cu,Ag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C)

、Ag、CuSO4溶液

、ZnSO4溶液、AgNO3溶液

、Ag、稀硫酸、ZnSO4溶液

、Cu、稀硫酸、AgNO3溶液

“对比法”是实验探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分析以下铁钉生锈实验的设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B)

对比①②可以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对比②③可以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水参加

对比①③可以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水参加

对比①②③可以说明铁生锈必须水和氧气同时参加

(20XX,湛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铁和铁合金都容易被腐蚀

高炉炼铁是利用还原剂在高温下把铁从铁矿石中还原出来

配制波尔多液的原料是硫酸铜溶液,可用铁桶配制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氧化铁

某学生为了验证铁、银、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五个实验:①将Fe、Cu分别放入稀盐酸中;②将Ag放入Cu(NO3)2溶液中;③将Cu放入AgNO3溶液中;④将Cu放入FeSO4溶液中;⑤将Fe放入AgNO3溶液中。下列实验组合不能验证铁、银、铜三种金属活动顺序的是(D)

①②①③②④①⑤

中国南车株洲时代集团生产的油电双动力公交车因省油、环保而在全国推广,双动力公交车制造需要大量使用金属材料。下列有关金属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B)

金属材料中一定不含有非金属元素

多数合金的抗腐蚀性能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好

双动力公交车所有部件都是由金属材料制造的

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小明为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将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M的粉末放入AgNO3与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发现,溶液呈现无色,溶液底部有少量固体粉末;过滤后在滤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适量稀盐酸,滤渣中有无色气体产生,滤液中无沉淀产生。结合实际现象判断,小明得出的以下结论错误的是(D)

滤液中一定没有银离子

滤渣中一定含有金属单质M

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铜

加入的金属M可能是单质铁

2023高考化学试卷 第8篇

今年中考语文命题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坚持落实语文学科育人功能,坚持考查语文核心素养。试题设计科学,注重品德修养,厚植家国情怀;讲述奋斗故事,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弘扬爱国精神,写好奋进之笔。

姜东老师认为,试卷在继承以往命题传统的同时有所创新,亮点突出。

命题作文题目《听,那动人的声音》立意积极向上,写作对象指向明确,选材自由有宽度。“声音”可以从多角度进行选材,如自然界的声音、日常生活中的声音,时代脉搏、世界回响等,考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材料作文聚焦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表达集中到传统节日的视角,以清明、端午、春节为例,列举了传统节日的活动形式,穿越历史的时光隧道,具有恒久生命力,同时又关注了传统节日活动形式的当代表达,与时俱进。引导学生认识到“时代在发展,有些传统节日的活动形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但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一直被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文化自信也愈加坚定。”

综合实践“我和我的祖国”向祖国母亲70华诞献礼。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题之中,营造极富时代特点和联系实际的语境,彰显中考育人功能。启示考生深刻领悟新中国的和平安宁来之不易,要珍惜当下幸福安定的生活,同时要牢固树立“安不忘危”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个青少年都要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每一个人都要实现自身价值。

杜晓明老师认为,阅读材料的选择注重思想内涵,关注学生品德修养。材料内容涉及古代文言经典,古典名著,现代散文,红色书信,报纸时政。切实发挥了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诚信守时,勤奋刻苦,自我反省,仁义宽厚,为他人着想,不追求物质享受,专心致志学习,坚定的理想信念,执着的进取精神,在试卷中都有充分体现,成为今年中考落实立德树人导向的有力支撑。

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将关注读书学习的命题立意润物无声地贯穿于试卷始终,意在引导学生真实阅读、深入阅读,培养健康的阅读方式。整套试卷以《论语·子张》中的语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开始,课内文言文以宋濂讲述自己刻苦求学的故事作承接,课外文言文来自“关中书院学程”,与课内文言的求学内容巧妙对接,现代文中张抗抗讲述了自己从农场到艺校学习的目的“读别人的好书,好写自己的书”。整套试卷充盈着一股书香之气,坚定笃学的品质涵养,简约深刻的阅读启迪从古至今贯穿其中。

两位老师一致认为,对联进入长春市中考试卷,从命题内容到形式与文言内容考查完美融合;中高考改革方案中的改革内容在试卷中也有所体现,关于书写能力的考查出现在现代文阅读部分,分值3分,意在引导师生加强书写训练,提高书写能力。

20XX年中考语文命题紧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精准落实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注重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持续关注优秀文化的考查,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凸显语文学科的应用导向。关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综合考查文化传承与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核心素养。在服务学业考试、兼具选拔功能的同时,引导语文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2023高考化学试卷 第9篇

两位多次承担中考命题任务,并担任组长的长春市骨干教师董国武老师和吉林省骨干教师、物理学科中心组成员、市兼职教研员闫明哲老师,接受了访谈,对今年中考物理试题进行了专业评析。

今年中考的物理试题注重基础,同时兼顾选拔功能。充分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并且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和地域特色,关心科技发展,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物理课程基本理念。同时关注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和逻辑推理等综合学习能力,考查视角比较新颖,对今后教学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2023高考化学试卷 第10篇

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某一铁铜合金中含铁的质量分数,将6 g该合金粉末样品,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铜溶液160 g中,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同时为了充分利用资源,还对反应后的物质进行回收处理。请结合下列图式计算:

(1)该合金样品中含铁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至%)

(2)所得固体铜的质量a为多少克?

(3)向不饱和滤液中加入多少克水,能得到5%的硫酸亚铁溶液,用于缺铁花卉的营养液。[(2)(3)中计算结果精确至 g]

解:设样品中铁的质量为x,生成铜的质量为y,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为z。

Fe+CuSO4===FeSO4+Cu

56160152 64

x 160 g×10% z y

56/160=x/(160 g×10%) g

160/64=(160 g×10%) g

160/152=(160 g×10%) g

(1)样品中含铁的质量分数 g/6 g×100%%

(2) g+(6 g) g

(3)设要得到5%的硫酸亚铁溶液,需要向不饱和滤液中加入水的质量为m。

g/( g+160 g+m)×100%=5%

g


2023高考化学试卷 第11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20XX年版课标、20XX版教材分别设置了8个学生必做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动手实验感受实验对于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本套试题中与实验相关的试题所占分数为卷面总分数的50%,如第4、9、10、14、18、21、22题,将8个实验中的6个实验以不同的考核层次和形式呈现在试题中,使做实验和不做实验的学生在评价结果上呈现出差异。指导学科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重视实验,加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试题注意化学学科思维的渗透,如第7题是考查学生运用微观变化的本质解释宏观现象的能力。

2023高考化学试卷 第12篇

葡萄糖是单糖的主要原因是

分子中含有一个醛基

在糖类物质中含碳原子最少

分子结构最简单

不能水解生成更简单的糖

以葡萄糖为原料经一步反应不能得到的是

乙醛

二氧化碳

己六醇

葡萄糖酸

下列两种物质不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葡萄糖、果糖

蔗糖、麦芽糖

正丁烷、异丁烷

淀粉、纤维素

把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加入某病人的尿液中,微热时如果观察到红色沉淀,说明该尿样中含有

食醋

食盐

酒精

葡萄糖

从食品店购买的蔗糖配成溶液,做银镜反应实验,往往能得到银镜,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蔗糖本身具有还原性

蔗糖被还原

实验过程中蔗糖发生水解

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蔗糖有部分水解

2023高考化学试卷 第13篇

烘托与对比

衬托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1)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2)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将“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对比——对比手法鉴赏,我们要注意它的特点,它不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一种内容设置的技巧。这里不多讨论,仅举一例:

南园十三首(其一)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析】“小白长红”指白花少,红花多。园中春花的艳丽和“日暮嫣香落”的结局,形成对比,藉以抒发个人感慨。作者正值青春年华,犹如“越女”,然而因避父讳却不能为朝廷所用,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其悲戚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诗悲剧气氛浓烈。“嫁与春风不用媒”说得轻松,其实花何尝愿意离开本枝,随风飘零。

例: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陆游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衬托,也叫映衬,相形。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关、相反的事物作为背景,加以烘托。被烘托的事物叫主体,用来作背景的事物叫衬体。衬托又分正衬和反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如《采莲曲》,这首诗歌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逻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如陆游诗,“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诗人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人七绝,回答问题。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这首诗在写作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析】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所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如上面七绝,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语中带情。(桑无叶,土生烟)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雨心忧如焚之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亨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词,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水急流虽然是写景,但与送别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上句中的“”,也开启了下句中的“ ”。

(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表现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

【析】(1)解行舟;人已远。(2)前者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虚实结合

概念: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诗歌中的“虚”。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 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划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关系: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问:这首诗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的内容。

【析】这首诗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适合于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增加文章的思想容量,深化主题。苏词分上下两片,各分两层。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最后三句从字面来看是写亡妻;“年年断肠”,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

“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为实。对中学生的考试,不会太难,因此,能注意这几点区分就行了。比如: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析】程千帆说“西风吹老洞庭波”有三奇:秋城的到来,不从草木变衰而从湖水兴波见出,一奇也;湖波能老,二奇也;湖波之老,是由于西风之吹,三奇也。其实这首诗还有一奇,那就是只此一句写实,其余三句均为虚。“一夜”句是想象中有夸张,“醉后”句哪来实景?“满船”更在梦中。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动静结合

概念: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例1:简析下面诗歌的写作技巧。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手法之一。如《山居秋暝》,对景物的刻画细致入微,既有自然风景图,又有田园生活图。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例2: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这里为声衬静,用了衬托,也用了对比。

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蜀相》一首是杜甫的七律名作,由诸葛亮的祠堂写到这位蜀汉贤相的一生事业。其颈联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之所以显得格外厚重,就是因为它所包容的内容异常丰富:前一句,抵得一篇《隆中对》,后一句,抵得两篇《出师表》;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他与先主刘玄德的君臣遇合,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他治蜀的政绩和北伐的功业;“天下计”言其宏图,“老臣心”表其忠贞;……。老杜以外,哪个诗人曾有过这样的笔力?类似这种手法,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如: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析】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再如: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析】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究竟妙在何处?在于“小处寄慨,倍觉喝叹有情”(纪昀)。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下列小诗,都是以细节描写为中心组织全篇,显得摇曳多姿,昭畅述情,各显其妙:

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张佑《咏内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欣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皆以陆为名。——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

城南倒社下湖忙,阿老龙钟七十强。犹有嫁时尘埃镜,东涂西抹不成妆。——陆游《阿老》

【析】李端的《听筝》,以“时时误拂弦”的细节,传达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情态;张佑的《咏内人》,以“剔开红焰救飞蛾”的细节,表现了宫女幽居深宫的哀怨;刘禹锡的《乌衣巷》,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陆游的两首小诗,运用细节使诗篇洋溢着生动、活泼的气息,大有奇趣;特别是张籍的《秋思》,运用细节描写,更是平中见奇,有点铁成金之妙。《秋思》表现的是行客思念故乡的常情,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致使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推崇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色彩的渲染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析】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观察角度的变化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析】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在描写紧十八盘时,运用的便是这种手法:远眺“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仰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近看“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俯视“低头望着新整然而长极了的盘道------”总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摹,才能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 仰视 ,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 低头 ,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答: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上文两句诗,即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例: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问题:“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灸人口的名句。它的语言结构有什么特点?它集中地表现了什么内容?怎样表现的?

【析】这句诗的语言结构特点是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即所谓白描手法。

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以少总多: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唐朝刘知己《史通•叙事》:“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王安石“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以少总多”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概括性:所表现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二是具体性:指所表现的事物具有个性、偶然性,体现为感性的,能够限制读者的联想。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溅欲迷人眼,钱草才能没马蹄。“早莺”、“新燕”、“乱花”、“浅草”这些景物增加了个性,使我们知道这是早春,不是暮春。

以小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了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样具有这种艺术效果。

特点:一是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

如:“梅花落地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这是小景,风吹初开柳叶,一一联想,东风驰荡,春意盎然的春天景色。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二是写社会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绝句尤适宜用这一手法。如: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任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二乔命运是“小事”,但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大事。

推荐访问:高考 试卷 化学 高考化学试卷13篇 2023高考化学试卷(汇总13篇) 2023年高考化学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