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

2023年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

时间:2023-07-15 13:48: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第1篇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学生所面对的种种压力越来越多,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有的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 第1篇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学生所面对的种种压力越来越多,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有的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据有关统计,近年来我国有多达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在休学退学的总人数中有近一半的学生因心理疾病无法正常学习。一些大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社会,被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所侵蚀,他们畸形的价值观使得自身沾染上不良风气,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受到他人的排斥;
还有些大学生没有人生规划和生活目标,加之自控能力差,容易产生诸如沉迷网络等依赖症状,导致无法完成学业。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1国家政策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肯定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高校教育提出了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做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并重;
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提高体育卫生教育的地位,切实发挥其作用。因此,政策的支持使得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大大增强。与此同时,高校的体育新课程标准也有了新变化,标准依据课程学习内容和目标划分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这五个领域。其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着重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也为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可行性。

1.2体育教学对促进心理健康的多样积极价值

实际上,经过中外学者的研究发现,体育活动确实对心理健康起到潜在的积极作用。而我们知道,体育教学具有众多特点,其动态的教学活动、实践性的身体活动、立体的人际交往、复杂的心理操作和复合式的心理体验都使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纠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等。体育教学能够强身健体,使身体的锻炼带动心理的防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老师通过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而在传授过程中,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情感上的愉悦。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强健身心的方法和技巧,这就促使学生优化个人的身体素质。而精神上的健康与否和身体状况是高度相关的,学生健康的身体为其心理健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其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得体育运动能够更好地发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教学能够调整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起到预防作用。很多研究都已经明确表示,体育锻炼在减轻、缓解甚至是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上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而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教学内容就能转移参与教学的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宣泄出自己的不良情绪,体验到体育运动的快乐。而且,情绪某种程度上能准确反映出心理健康状况,而长期糟糕的情绪也许就是心理问题的可能倾向。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外在行为、表情动作,都可能反映了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因此,关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不正常反映,可以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及时治愈。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虽然“自我”是一个心理学领域的概念,但是“自我”指的是个人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包括身体、观念和情感等方面。并且,身体和心理密切相关,对“自我”身体的良好认识会促进精神“自我”的正确认识。研究证明,优秀的身体有利于情绪的稳定、个人的自尊自信和性格的发展,而且自我意识还可以通过力量训练来增强。因此,体育教学中丰富的运动实践能够在增强学生身体层面的“自我”认识外,增强对“自我”的综合认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评价和他人的评价,能够获得综合全面的感受,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一些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缺乏有效的人际互动,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并且严重缺乏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这些都导致了孤僻、自闭、抑郁等种种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这些问题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得到缓解。体育教学中组织的团体性活动,能使团队中的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增进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而且促使大学生敞开心扉,消除孤独感,增强集体归属感。内心的坚强是不惧风雨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能够提高学生克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从而增强社会适应力。

2、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

那么我们要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这需要整个体育教学体系的多方面配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长期坚持的恒心,还需要有深入人心的观念,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1深入贯彻身心共育的教学理念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即在体育教学中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树立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共同教育发展的理念。理念指导实践,高校只有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实施更加有效的教学实践。因此,高校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设计体育教学时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上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倾斜,同时,还可以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时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作用。高校的教学研究往往引领着整个教育领域的新风尚,既然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毋庸置疑,那么高校的教学研究就可以侧重这个新方向,在此新领域中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创新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教学方案,从而引领更多学校发展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培训

要增强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对教师的培训提升不可或缺。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有着直接的互动,教师在与学生的面对面接触中更能真实具体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更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掌握积极引导学生、敏锐发现问题、正确寻找症结的方法和技巧。并且,教师作为体育教学中的指导者,需要为学生们的不良情绪提供科学的疏导方式,改善学生的消极心理倾向,通过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身体调养、心情调节等,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是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在体育教学中顺利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所以,加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知识和技能,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途径。

2.3加强体育教学个性化、多样化

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主体角度丰富发展体育教学形式,通过各种教学工具和方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状况复杂且个体性极强,年龄、性别、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等因素都影响着人的心理状况。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个体的差异性很大,其心理特征也各不相同。因此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注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科学组织体育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有全面,不仅要全面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要着重关注心理状况不佳的学生,对他们进行重点辅导,帮助学生战胜心理问题。同时,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设计丰富的具有心理教育作用的体育活动十分重要。这不仅做到了体育教学的个性化,还增强了体育教学的多样性。例如,通过慢跑、太极等持久运动调节容易产生焦虑心理的学生;
通过激烈的竞技比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通过接力、拔河等团体项目提高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荣誉感和团体意识。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 第2篇

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随着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课程与健康紧密联系起来,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一、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体育锻炼可以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地熟悉自己的社会价值。

2、体育锻炼有益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体育锻炼内容的多样性和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喜好。体育锻炼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又能激发人们的应变行为和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重、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

3、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苦、疲惫、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征。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4、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能把人们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地练习和比赛,使他们之间产生亲切感。在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他们不用言语,只需一个手势,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交流心声,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平安感和自信心。由此可见,体育运动能使人们结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融洽关系。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令人心情愉快、振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如何使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1、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教学水平

(1)在体育教学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思想。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抱负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巨大可能性,提倡多样化、创造性,反对划一性和一味的模仿重复。一切要从学生发展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体育教学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

(2)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尊重、理解、信任、关怀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

(3)建立平等合作的观念。新的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师生人格与精神相遇、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师生人格与精神相遇、相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分离彼此的思考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求得新的发现,形成一个学生共同体。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相互合作,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充盈于师生之间一种教育情景和氛围。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

2、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真诚关心爱护、鼓励学生,理解每个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信赖,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就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2)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教师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整个课堂氛围,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的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

(3)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要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认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发展心理素质。可具体采用多种方式,如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知识竞赛。

(4)运用积极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所以只有把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整和课堂教学中各个要素,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的行成。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已经不再象以前那样单一地要求对学生进行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的训练,而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模块并不一定就要求要在课堂里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体育活动过程,抓住时机,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在身体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健康发展。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 第3篇

1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加州于2000 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其中学部分的课程内容包括运动技术和运动知识、自我表现和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两个学习领域。

自我表现和个人发展:

1. 展示充满活力的身体活动风格,理解身体活动能为娱乐、竞争和自我展现提供机会

2. 显示出运动活动中负责任的个人行为;

社会发展:

1. 在运动活动中表现出负责的社会行为,并理解尊重所有人的重要性

2. 理解历史和文化与比赛、运动、游戏和舞蹈之间的内在联系[7]。

新西兰中小学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于1999 年颁布,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合设,取代了原有的健康教育课程。这一合设的课程,通过个人健康与身体发展、个人健康与他人的关系、运动概念与体能、健康的社区与环境四个主题,为学生如何学习健康与体育知识指明了方向。具体的说,心理健康:即学生将有机会理解和体验身体、心理、情感、社会、精神等健康;
性特征教育:即学生应考虑性特征的身体、社会、心理、情绪、精神等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健康[8]。

日本文部省于1999 年颁布了中小学保健体育教学大纲。大纲将中学保健体育课程分为体育和保健两个学习领域身体练习懂得身心机能发展和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11]。

俄罗斯新的综合体育教学大纲认为体育教育的目的是“ 在完善身体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发展运动能力为主的体育教学大纲目标是有针对性地全面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其形成性教学大纲强调学生优化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 强调个体需求的权威性。教育学生懂得体育健身的基本原理, 通过自觉调节身体活动, 发展和完善个体的心理和身体素质[8]。

2、国内研究现状

从新课程改革到阳光体育运动,已经经历了四个年头,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只停留在点的层面上。根据需要,笔者查阅了大量的中国学术期刊和相关文件资料,通过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关于中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我国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决定》在阐述学校体育工作时指出“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10]。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就是要求体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发挥体育修身养性的功能, 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加以拓展, 渗透以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和心理适应教育,其目的在于开发学生心智潜能, 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消除心理困扰, 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张鑫在2008年8月《现代教育科学》第4 期《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说: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11]。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体育锻炼的实践性、进展性、竞争性、广阔性、系统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翟俊辉在硕士论文《长春市中小学体育新课程实施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指出:基础教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中小学阶段更是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身体素质的最佳发展敏感期和重要心理素质的形成期,在这些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体育教育的作用将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它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12]。

臧德喜在硕士论文《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其实践策略的研究》中谈到:心理健康作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其意义与价值已日益深入人心。学校具有为社会培养人才和发展人才的全面素质的双重职能,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在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体育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多方面促进作用尚停留在一般认识阶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学校应重视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13]。

综上所述,国外早在1999年就已经在体育课程中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国外相比,虽然国内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步晚了一些,但是在党和政府“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把目光投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上,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一系列的方法和对策来挖掘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
关于中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国内外很多,但是,大部分都停留在心理方面,少数的涉及到了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高中阶段,这类的探讨和研究更少。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高中生所面临的压力和心理负荷之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怎样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使他们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快节奏、大压力的社会生活,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是我们现在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关系到社会未来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发展的大事。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已逐渐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鉴于以上这些事实和理论依据,笔者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期望通过本研究得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有价值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以便为郑州市和其他同类地区提供参考。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 第4篇

摘要: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树立新的思维和理念,将“健康”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心理健康,正确把握教学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体育教学;
健康;
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学校的基本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这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它不仅担负着“加强体育运动,增强全民体质”的重要任务,同时也肩负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因此,我们既要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又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德、智、体、美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中职院校只注重教书这一个方面,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方面明显重视不够。但是,当前在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一是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对当前社会的道德状况明显不满,同时他们还会为了自身与小团体利益而突破道德底线,从现实主义出发去做事;
二是现代青少年缺乏社会责任感,把个人利益看得太重,他们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表现出极端的唯利是图思想和功利主义思想;
三是缺乏自信心,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代的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与打击,就会失去上进心,失去学习目标。没有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就会走上歧途,给社会造成危害,也毁了自己。

这些问题对中职院校的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级学校的体育中,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的重要教育意义,而且还要付诸于实际行动,要想尽一切办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体育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人才。

二、体育运动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 体育运动让学生懂得知难而上,学会克服困难

“90 后”学生是现在学生的主体,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宠爱,在学校深受关怀,没有经历过风雨的摔打和磨炼。通过体育教学与体育运动,可以让学生学会坚持和克服困难,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和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行为,并鼓励学生克服对困难的恐惧。

2. 加强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社会生存能力

体育比其他的学科更具互动性和实践性;
体育教学中的交流方式也比其他学科更为特别,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或者是学生之间,只需要用手势或者动作就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而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必须用语言表达。这种沟通需要彼此的信任,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体育教学其实是对社会生活和活动的模拟,是社会活动的提前演练。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经历各种成败、挫折、优胜劣汰、个人与团体、正确性与合理性的体验与认知。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就可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处事方式等性格态度;
也将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除此之外,在许多的体育项目中要求同伴间必须互相信任、互相了解、深入交流、互相帮助,才能获得比赛的胜利。这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在这样的体育比赛中,那些自闭、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的人会逐渐变得开朗活泼,融入集体,这也有利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3. 体育运动可以让学生懂得团结进取

体育运动是一种以竞技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在面对比赛的时候,学生会摒弃一些平时的不愉快,将思想的分歧与矛盾抛之脑后,所有人空前团结,形成最强的凝聚力,去为集体争取荣誉,所以体育比赛是增强学生团队精神的最佳方式。体育运动中的竞赛与合作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也可以让学生懂得场上与场外不同的身份关系,学会关爱与帮助同伴,明白个人与群体间的矛盾统一关系。这种个人与团队相结合的竞争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进取精神。

三、体育教学中应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1. 应该将心理健康作为体育的一个目标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作为一项教学指标来进行考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体育教师,都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体育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认识到,因为心理因素是个复杂多变的因素,所以不能用唯一或者单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也对我们的指标考查方式造成一定的困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如学生的自我评价、思想品德、自信等方面。采用科学的方法定期进行测评,逐渐形成完善的测评体系。这个过程需要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学校还有体育教师多方面的努力。

2. 教师自身仪表、形象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影响的过程。学生对教师的敬仰心理可以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仪表、形象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崇拜心理使教学达到更佳的效果。第一,体育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主要有言谈举止、仪容仪表、表情态度及语言习惯、行为动作等方面。当教师采用这种无声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学生的时候,会产生积极的潜在效果,甚至会比直接教育效果更好。例如,体型健美的教师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对美的追求,会促使学生加强锻炼,以求达到健美的效果;
第二,体育教师不仅要注重外在形象,还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过硬的技术和高深的学识,才能得到学生的崇拜和敬仰。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这些形象会对学生的审美观和学习能力产生影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 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要因材施教

现代的教育方式不再是一蹴而就的大面积覆盖方式,更注重一对一或者是因材施教。学校的各个教育阶段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成长、性格完善产生重大影响,学生年龄越大,性格与心理上的差异性就会越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就做好充分准备,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与思想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例如对于自闭、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的学生,可适当进行竞赛类活动,如球类竞技、接力赛跑或拔河等需要配合的活动,可以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
对于行事缺少果断的学生,可以多进行单人快速竞赛类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等,可以培养他们的快速决断能力;
对于性格急躁、容易冲动的学生,可以让其进行慢跑或者太极之类的活动,可以培养他们遇事沉着冷静的能力。另外还要注重男女学生的差异,女学生应该多安排瑜伽或有氧操等活动,男生则应该多进行户外运动。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体育教学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就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体育也会失去灵魂;
正确的体育运动与体育教学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全体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白宗清。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

胡毅。试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与职业,2009(15)。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 第5篇

一、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丰富体育教学实践活动

只有在更多的实践性、互动性的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能得以更好的放松,才能得以更好的解放。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

1、体育教师要树立“以体育教育为突破口

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理念,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力求在每一节体育课中,身心都能得到发展和锻炼,各项体育活动都能积极参与。

2、要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到体育课外活动中来

改变过去那种单调的活动,绝对避免部分学生旁观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开展球类接力比赛,体育知识竞赛等。

3、要大量开展走出去,请进来

所谓走出去,是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比赛,展示体育教学成果,比如队列体操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各种联谊活动、邀请赛等,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而请进来,是指邀请体育专家来校为同学们实践指导,开展讲座,承办各种大型比赛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参与度。通过开展大量的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愉悦学生的心情,塑造学生活泼乐观的性格,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消除自卑、孤僻心理。

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注重情商的培养

1、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作为一名中专体育教师,课堂上要饱含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体育本身的艺术美感,激发学生对体育和自我的认知,丰富学生情感。另外,教师“以言动情”,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能够通过语言的力量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当我们用生动的、情真意切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上体育课时,我想学生一定会更加的投入,更愿意参与。

2、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

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受益终生。个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我们在提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那些体育素质非常好的学生更多的是坚持能力非常强的,而一些没有坚持力和耐心的学生总是不能很好的完成体育任务。因此,作为一名专业体育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个个性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那些怕苦、怕累、贪玩的学生,要不吝啬表扬的语言,不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主动克服自己的不良心理和习惯。

3、增强学生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中都不能忽视的任务。体育教学也一定要抛弃那些陈旧的、容易损伤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多运用那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自信心,选好体育教学内容很重要,深挖体育教学资源,依据学生实际水平、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紧密结合教学要求,把那些积极向上的、思想健康的、学生乐于参与的体育资源引入课堂。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的影响尤为重要,一定要突出强调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是培养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蕴涵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努力探索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推荐访问:健康教育 体育 论文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实用5篇) 体育与健康教学论文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