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三峡教学反思范本集锦9篇【优秀范文】

三峡教学反思范本集锦9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7-15 20:24: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三峡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一、教材分析《三峡》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中的第二篇,所选取的四篇全部是写景散文,编者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写景散文教学来引导学生欣赏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峡教学反思范本集锦9篇,供大家参考。

三峡教学反思范本集锦9篇

三峡教学反思范文 第1篇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中的第二篇,所选取的四篇全部是写景散文,编者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写景散文教学来引导学生欣赏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作简单描述(见《语文教学参考书˙七上》)。

《三峡》是一篇上乘的山水小品文,作者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文辞兼美:语言凝练生动,布局匠心独运。但该生词僻句语法现象也比较多,也是一篇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参考》中要求两节课时完成教学。如何在一节课里涉及相应教学目标是教学本课的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虽是云大附中的学生,但他们也才刚入学不到两个月,对文言文的

学习概念比较模糊,相应的知识积淀也比较少。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只学过两篇文言文《古代寓言二则》和《幼时记趣》。但前者非常短小,且学生在小学已经有所接触;
后者文意简单有趣,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三峡》全文不算太长,但难词难句多,句式复杂,所以设计本课教学目标不能贪多,争取一课一得。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结合单元提示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学会观察捕捉),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尝试抒写)我将本课教学内容定在让学生感受景美和体会文美上。

四、教学设想

《参考》对本课的教学建议是: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废止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现象,代之以学生自读、辅以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的教读方法,使学生悟到阅读文言文的门径。

于是,我放弃了传统疏通文意的文言文教学方式,注重诵读和整体感知,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和感知蕴含在文本中的美。在本课中,希望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理解的大意,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三峡的景物之美,寻找景物特点的同时感知层次,最后在老师引导下对文言文原句进行扩充,借助想象描绘画面,体会文字之美。(一)朗读,识文(二)朗读,寻景(三)朗读,绘峡这样的基本教学脉络也就定了下来。

五、课堂实施情况

1、 整体情况

整堂课教学我紧扣教学内容,以文本为主,以学生为主体,基本实现预定教学目标通过朗读理解大意,从文字间感悟三峡优美风光。学生对文本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够通过诵读来传达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知,大部分同学在后半部分能够展开合理的想象对文本进行加工扩展,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亮点

教学环节设计构思精巧。

识文寻景绘峡三个环节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梯度。问题设置符合学生学情,比如寻景的环节:你看到了什么景(概括)?读一读(熟悉原文)。这景带个你怎样的感受(寻找景物特点)你从句子中哪个词感受到的(回扣原文,让学生发现原文亮点)你能尝试着读出这种感受吗(再次体会文句)?随着问题逐层推进,让学生不断关注文本,达到潜移默化地分析文本的目的。最后的扩写,则让学生再次关注文本,在已有的对文意理解基础之上再有所提高。

教师语言精炼准确,有美感。

比如教学开始时用对三峡概念性的语言导入,提到这,就是那令人怦然心动的三峡,让学生对三峡有比较客观的认识。而课堂结尾又用散文性语言总结,提到这,还是那令人怦然心动的三峡,首位呼应,让人有美的体悟。教学过程中,引用了五句古诗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让文言文课堂教学充满诗意,并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

以读贯穿整堂课教学,问题指向明确,对学生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比如在第一环节识文中,让学生读了五遍课文,但每一遍都有明确的不同的要求。第一遍自由朗读课文,关注注释中的字音;
第二遍抽读课文,检查字音;
第三遍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第四遍自读课文(可出声可不出声),疏通文意;
第五遍齐读课文,巩固理解。紧接着,教师背读,学生勾画景物;
学生个人读,体会景物特征;
教师以三峡的山真高啊,不信你看等这一句式引导学生读出不同语气,把握景物特征;
最后的扩写,又是另一层面的读。

等待学生,调动教学机智,尊重课堂生成。

如果按照正常的环节,后面还有一个配乐朗诵,让学生跟着音乐再次朗读课文。但是在刚一开始的读书环节,发现有的同学阅读速度较慢,并且不会使用注释,也不做任何的勾画圈点,于是我放慢了阅读速度,并且又增加了一个读书环节,增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追问学生时,学生一时想不起来,并没有立刻跳开,而是合理引导,等待他努力地回答出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中有一位笑呵呵的一直在讲话的同学回答常有高猿长啸时,竟答出了猿猴生理期配偶的答案,看到旁边的同学在笑,我不知这是否是他故意的,但平静面对是最好的选择。于是我尊重他的答案但又合理引导,看来你的生物学的很好,但如果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考虑又会有什么样的答案呢?这样的反问解决了这一课堂尴尬。

3、 教学遗憾

由于某些客观和主观的因素,自己这堂课达成的效果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比如学生13:40就突然冲进教室,我还没有调试,而随堂班主任也不在,再加上外面特别吵,学生的状态不是很好。教学过程中自己调动还不够充分, 引导性的话语指向性还不够,有两位男生一直在讲话,动作表情都比较夸张,我采用暗示、提问题、侧面教育的方式,效果不是太明显。在最后绘峡部分,有位女同学写了很多却一直不愿回答,其实我完全没有必要在此纠结,只需说&那好,你再准备一下就可以了。惭愧,惭愧,教学机智还是不够。

三峡教学反思范文 第2篇

《三峡》是一篇出现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根据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抓住课文的重难点,以生为本,以趣为导,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研读—美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由巧妙的导入作铺垫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众所周知,文言文因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大多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涩口,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文言文的情绪,甚至出现谈“古”色变的现象。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好的导语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同时把课堂氛围也掀起一个小高潮我就抓住了这一特点,设计别具特色的导语引生入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行等综合效益为一体的长江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然而就在此时,美丽的三峡景色即将消失。趁它未完全消失之至,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那壮丽的三峡风光。其实早在1500年前,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对三峡的风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不如我们今天就请跟随作者郦道元去感受一番三峡的壮丽景色吧。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由此可见,别具特色的"导入新课,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为整堂课定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二、用形式多样的读来升华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立足点。“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感,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学习文言文,诵读应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熟悉和理解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提高诵读能力,增强语感。我抓住文言文新课改的特点,在课堂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为主,以读为主,多读少讲,以读求知,以读悟情,以读明理,以读启智,“读式教学”的主要特征得到体现。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我在导入新课后,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的难字难句可借助注解、工具书在小组内交流或与巡视的老师交流。我估计或就学生提出的疑难示例,如:

节奏:有时/朝/发自帝,暮/到江陵(以词义为单位);

难字:阙、襄陵、沿溯、属引、绝巘。

难句: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风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然后请生读,请生用自己的话翻译。读得不妥,翻译得不对,并及时给予指导、纠正。这样不仅体现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
还体现老师占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改精神,同时也通过质疑解疑,实现知识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配乐美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而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内容又是最直接的感知材料,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激起学生情感波澜的审美介质——电教媒体,积极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直接感受作品中的自然风光美。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审美心境,深化审美感受,把学生引入“物我两忘”、“澄思渺滤”的审美境界。我精心设计了美读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先播放《三峡风光》光盘,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三峡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接着播放背景音乐,由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边听朗读边同步浏览相应的译文,并将疑难处做好标记,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疏通文意。,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对文中最为欣赏的片断,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和谐的音乐声中,美美的读,反复地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在对课文美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使作者那由衷地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之情自然而然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这样的美读,不仅展示学生的个性,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

3“美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旨

在文言文教学中,所谓研读,其实就是要求读者读出文章的主旨、感情及蕴含的意义。这一步其实是对《三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在前两步教学基础上得到升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我就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研读文章最后一句(即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并提出质疑:三峡风光壮丽雄奇,但为什么要写“猿鸣三声泪沾裳”。(通过视频提示、资料提示:“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三峡千古不夜航”)

在这研读的环节中,我让师生互读、互议,做到人人参与,形成了学习高潮氛围。同时要求学生读时要读出句子的语气、语势,读出这一句子所表现在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通过“美句研读”这一教学过程,不但使学生了解三峡多样性的美,而且使学生理解了三峡的昨天与今天,也感受了作者对三峡风光和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且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和人民的热爱。同时对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感与价值观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用美的练笔来拓展

练就是练笔,练笔就是指写文章。练笔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而且可以强化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根据文言文教学特点和训练让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中的“写”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是这样确定练笔的内容:在这一堂课中,我们饱览了三峡的四时之景,感受了作者爱国情怀。今日新三峡,已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历史画廊。请同学们试想一下,假如你是郦道元,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看到三峡今天的面貌,他又会有什么感受呢“练笔”训练,不仅强化能力迁移,也开发学生智能。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对本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得比较透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把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让新知识融化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之中去,通过启迪感悟,激活思维,重组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三峡教学反思范文 第3篇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它描写的那雄奇险拔的山峰,湍流不息的江水,挺拔怪异的柏树,飞流直泻的瀑布,哀转久绝的猿鸣,让人有种如临其境之感,面对古人对祖国河山的讴歌,真让我叹为观止。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向来注重识记。记住作者、原文、翻译、中心、文句的分析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等方面,却忽视了语言的运用。为此在上本节课时,我专门设计了两个环节,用“三峡的xx美,你看(听)xx”的句式写一个句子和写一份导游词,同学们只能就课文而言课文,并不能体味到文字背后三峡的那份壮美,也许是学生语言积累不够,不能用优美、贴切的词语表达心中的那份感情,也许是远离生活,三峡的险峻、奔放、清幽、凄婉并不能使学生感到震撼。为此,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当然,教材内容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比如三峡、富春江、石拱桥、苏州园林等风景名胜,学生不可能都去过,甚至教师也没有去过,可见,读书和实践是两回事,随着学生生活经验和阅历的增加,对景物的认识和感受应该会不同吧。

在本课的教学中,同学们课堂上的表现都非常积极,一个个精神饱满,面对老师的提问能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如讲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句时,为使翻译语句通顺,需调整语序,大多数学生翻译为“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时,研润同学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回旋的清波里怎会倒映出影子呢?”也让其他同学恍然大悟。面对学生的质疑和不解,我倍感高兴,因为他们时刻关注着课堂,他们在用心对待着每节课中的每一分钟。

三峡教学反思范文 第4篇

《三峡》是一篇出现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根据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抓住课文的重难点,以生为本,以趣为导,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研读—美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由巧妙的导入作铺垫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众所周知,文言文因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大多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涩口,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文言文的情绪,甚至出现谈“古”色变的现象。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好的导语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同时把课堂氛围也掀起一个小高潮我就抓住了这一特点,设计别具特色的导语引生入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行等综合效益为一体的长江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然而就在此时,美丽的三峡景色即将消失。趁它未完全消失之至,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那壮丽的三峡风光。其实早在1500年前,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对三峡的风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不如我们今天就请跟随作者郦道元去感受一番三峡的壮丽景色吧。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由此可见,别具特色的导入新课,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为整堂课定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二、用形式多样的读来升华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立足点。“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感,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学习文言文,诵读应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熟悉和理解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提高诵读能力,增强语感。我抓住文言文新课改的特点,在课堂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为主,以读为主,多读少讲,以读求知,以读悟情,以读明理,以读启智,“读式教学”的主要特征得到体现。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我在导入新课后,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的难字难句可借助注解、工具书在小组内交流或与巡视的老师交流。我估计或就学生提出的疑难示例,如:

节奏:有时/朝/发自帝,暮/到江陵(以词义为单位);

难字:阙、襄陵、沿溯、属引、绝巘

难句:(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风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然后请生读,请生用自己的话翻译。读得不妥,翻译得不对,并及时给予指导、纠正。这样不仅体现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
还体现老师占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改精神,同时也通过质疑解疑,实现知识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配乐美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而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内容又是最直接的感知材料,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激起学生情感波澜的审美介质——电教媒体,积极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直接感受作品中的自然风光美。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审美心境,深化审美感受,把学生引入“物我两忘”、“澄思渺滤”的审美境界。我精心设计了美读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先播放《三峡风光》光盘,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三峡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接着播放背景音乐,由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边听朗读边同步浏览相应的译文,并将疑难处做好标记,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疏通文意。,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对文中最为欣赏的片断,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和谐的音乐声中,美美的读,反复地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在对课文美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使作者那由衷地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之情自然而然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这样的美读,不仅展示学生的个性,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

3“美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旨

在文言文教学中,所谓研读,其实就是要求读者读出文章的主旨、感情及蕴含的意义。这一步其实是对《三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在前两步教学基础上得到升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我就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研读文章最后一句(即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并提出质疑:三峡风光壮丽雄奇,但为什么要写“猿鸣三声泪沾裳”。

在这研读的环节中,我让师生互读、互议,做到人人参与,形成了学习高潮氛围。同时要求学生读时要读出句子的语气、语势,读出这一句子所表现在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通过“美句研读”这一教学过程,不但使学生了解三峡多样性的美,而且使学生理解了三峡的昨天与今天,也感受了作者对三峡风光和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且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和人民的热爱。同时对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感与价值观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用美的练笔来拓展

练就是练笔,练笔就是指写文章。练笔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而且可以强化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根据文言文教学特点和训练让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中的“写”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是这样确定练笔的内容:在这一堂课中,我们饱览了三峡的四时之景,感受了作者爱国情怀。今日新三峡,已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历史画廊。请同学们试想一下,假如你是郦道元,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看到三峡今天的面貌,他又会有什么感受呢“练笔”训练,不仅强化能力迁移,也开发学生智能。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对本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得比较透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把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让新知识融化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之中去,通过启迪感悟,激活思维,重组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三峡教学反思范文 第5篇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遵循新课标理念,结合文本特点,对课堂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传统文言文教学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的理解和落实,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以往讲授《三峡》,自己都是安排的两课时,本次因课堂性质特殊,便“逼”着自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课前准备时与学生自然聊天,结合国庆旅游打算指出游览自然山水的益处,自然导入《三峡》的学习,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接着简明进行文学常识的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通过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读准字音,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指名学生仿读,其他同学评点。紧接着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及时组织小组交流,质疑释疑,疏通文意。三遍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地朗读课文了。这时,组织班内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获?通过生生问答,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习重要的文言词语。在通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到这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已经深入其中了。

接下来,进入品读课文,赏析美景环节。通过展示画面,回顾文本优美语句,品味三峡景色的美丽。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喜欢作者笔下的什么景象,并再次组织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班内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峡特点的概括。最后,结合课堂内容,拓展延伸,进行课堂练笔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引导学生用笔深化对三峡特点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综上,我认为,“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还要用“写”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在付诸笔端,学以致用,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我认为,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面对《三峡》这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因此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大胆地改变了过去串讲的形式,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诵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赏析,扣住景物特征。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

三峡教学反思范文 第6篇

《三峡》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的教材,这是一篇阅读文言文,作者以极其精炼、优美的语言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示了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根据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即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我精心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1)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三峡的由衷赞叹之情。(2)是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充分感受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根据课标对文言阅读的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直接确立的教学目标是:(3)落实实词,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最后我又根据课标对写作的要求,即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表达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4)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我觉的我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是完全按照课标的三个维度精心构思的,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情况来看,尤其是从知识扎实的落实,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学生的熏陶渐染,更使我感到我还是上了一节比较成功的一课。授完这节课很长时间了,在我的耳畔还一直回荡着气吞山河的长江之歌,在我的眼前还一直浮现着一幅幅雄伟壮丽的三峡美景,我的情感和思绪还一直沉醉在和谐、融洽,充满激情的课堂里,学生们一双双主动求知的双眼,师生之间热情的交往,情感的互动,更使我深刻地感觉到在课改精神的感召下,我正一步步向新型的人民教师过渡。

一、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在朗读的教学环节中,我没有从理论上枯燥地去讲解如何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而是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去朗读、去感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学生们的朗读激情和朗读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学生们的朗读水平也自然而然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美妙的旋律,深情的朗读,使学生们初步感受到了三峡之美,初步享受到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在落实实词和疏通文意方面,我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发挥了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的精神,让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自行解决基础知识,我在课堂上只是检查预习和解决疑难问题而已。通过学生们自信流利的回答,我感到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落实是牢固的,是扎实的。

在研讨文章内容方面,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从整体入手,提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文章都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脱口而出:“三峡的山和水”。我便以此为出发点,一环又一环的提问:三峡的山和我们家乡的山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言看出来的?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特点?不同季节的水给人的感受一样吗?你最喜欢什么季节的三峡?作者究竟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使我们对三峡如此神往?由于我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再加上我耐心细致的启发诱导,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都能大胆积极的举手,同时这个问题的设计又为下一个有关写作的教学环节作好了铺垫。为了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我由刚刚研讨完的分析阅读引出了口头作文片段训练,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采用了多媒体,一幅幅三峡美景的再现,伴随着雄浑激昂的配乐歌曲《长江之歌》,同学们的写作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同学们争先恐后的用优美的语言,各种各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述了当今三峡的风采。最后又用学生表演的方式回顾了三峡的过去,展示了当今和未来。因此说,我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是比较成功的。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由于这篇文章重在感悟、欣赏,这对学生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积极营造课堂的情感氛围。师生的热情交往,积极互动一直贯穿课堂始末,为了使学生们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我没有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直接渗透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拟定本节课的学习计划,教师最后再稍加归纳。由于我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们主动求知的欲望就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们怎么能不愿意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解决自己亲自设计的疑问呢?就这样,浓重的学习氛围在刚上课不久就被我营造出来,这为往下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为了使学生们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三峡之美,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呢?我反复揣摩,认真探索,最后决定还是借助多媒体,运用启发、探究的方法,并且把音乐引入了文学的殿堂。典雅的古筝音乐立刻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幻的古代三峡之中,雄浑、豪迈的长江之歌伴随着一幅幅精彩的当今三峡的画面,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这怎么能不使学生浮想联翩,怎么能不被江山如此多娇而折服。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已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并将本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情到了,景到了,情景交融的感情促使学生们急不可待的抒发内心的情感,下一个环节的口头作文效训练自然水到渠成。短短的几句对三峡的讴歌赞美,就足见我由阅读引出作文的成效。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受到启迪,我在课堂的结尾还精心设计了表演《昨天 今天 明天》,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表演,不仅展示了学生的特长,而且还以别具一格的方式重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们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受到启发、感悟,今日的三峡令人迷恋,明天的三峡更令人神往。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拓展,思绪早已飞到明日三峡的建设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可以说是意味深长,学生们倍受鼓舞。

三、我的教学风格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友好交往,热情互动,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特长,是我近几年来的教学风格。在我的课堂上,几乎没有死气沉沉的死角,我会用微笑化解他们的紧张,我会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以朋友谈话的方式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我更会用真诚的目光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我早已不是课堂的主角,我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我和学生彼此之间用眼神、动作、表情、语言默默地交流着,深情的互动着,从而达到知识上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由于我和学生的心心相通,学生们的潜能和特长更容易被我挖掘出来,他们在我面前都急于表现自己。如课堂结尾的表演设计,巧妙的构思、新奇的内容就是由我班一名比较内向的女同学的杰作,表演中的南同学平时更是沉默寡言,但是经过我们师生共同的合作、探究,我觉得此处的教学安排是我教学风格最为闪亮的一点,他们声请并茂的表演更使这节课锦上添花,意蕴隽永。

四、谈谈我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最大的成功是捕捉到瞬间灵感,临时改变教学计划。在重点研讨完春冬之时的美景后,我按原教学计划是想让一名擅长朗读的同学配乐朗读,可是当我看到同学们都已被作者优美的语言所感染,都对壮丽的三峡产生神往之情时,我的脑海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何不让学生闭着眼睛,伴随着悠扬宛转的古筝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遨游呢?我先是被自己的奇发妙想吓了一跳,继而果断地采取了这次“智慧的火花”,看着学生们在沁人心脾的音乐声中,闭着双眼如醉如痴的神态,我真为自己的意外收获而庆幸。优美的音乐此起彼伏,百转回肠,我深信在学生的心中早已设计出了一幅幅更为神奇的画卷。我真的被自己临时设计的温馨情境感染了,由原来设计的学生朗读也变成了我情不自禁的朗读,这处的教学环节也因此成为了我本次教学的最成功之处。事后,我认真反思,终于体会到了这次瞬间灵感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产生的智慧之火,是课堂上师生互动,融为一体的共振效应,它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我的不足和再教设计

本节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有庞杂之感,有碍于学生对重点的把握,音乐的借助,小品的表演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过多的借助,降低了语文课文学的魅力,有喧宾夺主之感。

再教设计:在课时安排上,我将由一课时安排两课时,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上,我将忍痛割爱地舍弃展现今日三峡风采的环节,在多媒体的选用上,我将只选取一段音乐渲染课堂气氛,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在古代文化中熏陶渐染,从而更加热爱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三峡教学反思范文 第7篇

一、注音。

我们的学生对拼音这块掌握的很差,对于阙()、漱()、属()曦(),很多同学都把前三个做错。que写成xue、shu写成su,明显q和x、sh和s不分、zhu写成shu。文言文教学中,是要有生字新词出现,由于时间关系,往往不能做到每一环节都很熟透,在第一遍清除文中生字障碍时,对生字有必要进行板书,让学生上黑板注上音;教学时应多读多写,有利学生对知识的牢记。

二、解释。

对文中个别字的注释,本来是易掌握的,只要课上老师讲解,学生做笔记或参考文中的注解,再课下自习,完全可以自行解决。可是,学生根本不自觉学习,不注重文中的注解,没有很好地去理会,对知识的掌握就不牢固,离开了课本就无法给解释。今后应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多看看文中所做的注解,首先弄懂个别字的注解,接下来是句子的翻译。教师可以在习题上让学生多练。

三、翻译。

第一课时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甚。若老师指定学生翻译,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不动脑筋拿着参考书照念;若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便无所事事,亦不愿主动记笔记。

对于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然后各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词句,教师加以点拨,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好要求把重点翻译的句子抄写,加深印象。如: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等……

四、回答问题。

本文从不同的季节对“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景象做了描写。理会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水分,着重让学生体会“夏水暴涨,湍急”“春冬水落潭清,风景秀丽”“秋寒猿啸,气氛凄凉萧杀”的奇异景象;不同季节应多读成诵,只有多读才能理解深刻,光靠老师传授,没有多少个学生能记忆犹新,到复习时还是要依靠老师。

我觉得传授他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怎样去学习,只有对文言文有了学习上的眉目,才能产生兴趣,学习上也轻松,不至于很快忘却,复习时候甚是陌生,难度自然加大。

教好学复好习和考好试密切相关,只要师生配合,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教和学都能达到效果。

三峡教学反思范文 第8篇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遵循新课标理念,结合文本特点,对课堂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传统文言文教学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的`理解和落实,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以往讲授《三峡》,自己都是安排的两课时,本次因课堂性质特殊,便“逼”着自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课前准备时与学生自然聊天,结合国庆旅游打算指出游览自然山水的益处,自然导入《三峡》的学习,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接着简明进行文学常识的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通过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读准字音,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指名学生仿读,其他同学评点。紧接着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及时组织小组交流,质疑释疑,疏通文意。三遍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地朗读课文了。这时,组织班内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获?通过生生问答,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习重要的文言词语。在通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到这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已经深入其中了。

接下来,进入品读课文,赏析美景环节。通过展示画面,回顾文本优美语句,品味三峡景色的美丽。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喜欢作者笔下的什么景象,并再次组织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班内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峡特点的概括。最后,结合课堂内容,拓展延伸,进行课堂练笔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引导学生用笔深化对三峡特点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综上,我认为,“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还要用“写”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在付诸笔端,学以致用,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我认为,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面对《三峡》这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因此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大胆地改变了过去串讲的形式,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全让学生借助

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诵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赏析,扣住景物特征。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

三峡教学反思范文 第9篇

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语文科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极其重要,做好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面临中考的学生提高成绩的需要。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考中也占有一定的分数比重,在第二轮的模拟考试中,其中有关《三峡》的阅读回答题,要求①注音;
②解释;
③翻译;
④回答问题。发觉学生在答题时很是糟糕,为什么文言文对他们来说就这么难呢?越是难的问题老师就越要下功夫,下面我就文言文《三峡》的教学作反思:

反思一、注音。

我们的学生对拼音这块掌握的很差,对于阙()、漱()、属()曦(),很多同学都把前三个做错。que写成xue、shu写成su,明显q和x、sh和s不分、zhu写成shu。文言文教学中,是要有生字新词出现,由于时间关系,往往不能做到每一环节都很熟透,在第一遍清除文中生字障碍时,对生字有必要进行板书,让学生上黑板注上音;
教学时应多读多写,有利学生对知识的牢记。

反思二、解释。

对文中个别字的注释,本来是易掌握的,只要课上老师讲解,学生做笔记或参考文中的注解,再课下自习,完全可以自行解决。可是,学生根本不自觉学习,不注重文中的注解,没有很好地去理会,对知识的掌握就不牢固,离开了课本就无法给解释。今后应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多看看文中所做的注解,首先弄懂个别字的注解,接下来是句子的翻译。教师可以在习题上让学生多练。

反思三、翻译。

第一课时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甚。若老师指定学生翻译,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不动脑筋拿着参考书照念;
若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便无所事事,亦不愿主动记笔记。对于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然后各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词句,教师加以点拨,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好要求把重点翻译的句子抄写,加深印象。如: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等……

反思四、回答问题。

本文从不同的季节对“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景象做了描写。理会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水分,着重让学生体会“夏水暴涨,湍急”“春冬水落潭清,风景秀丽”“秋寒猿啸,气氛凄凉萧杀”的奇异景象;
不同季节应多读成诵,只有多读才能理解深刻,光靠老师传授,没有多少个学生能记忆犹新,到复习时还是要依靠老师。我觉得传授他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怎样去学习,只有对文言文有了学习上的眉目,才能产生兴趣,学习上也轻松,不至于很快忘却,复习时候甚是陌生,难度自然加大。

教好学复好习和考好试密切相关,只要师生配合,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教和学都能达到效果。

推荐访问:范本 集锦 反思 三峡教学反思范本集锦9篇 三峡教学反思范文(集锦9篇) 《三峡》教学反思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