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仲永阅读答案第1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方仲永阅读答案必备6篇,供大家参考。
方仲永阅读答案 第1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各组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A.从先人还家/衣锦还乡/ B.或以钱币乞之/徐喷以烟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还自扬州 D.泯然众人矣/众人拾柴火焰高
2、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
3、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根本的原因是“口口口”,也就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要求用原文回答3分)
答:
;
。
4、对文章内容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方仲永家里世世代代都是种田的,他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每天都拉着他的手去拜访同县的人。B.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C.方仲永刚开始写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文采和道理方面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D.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说明了“要想成才必须接受后天的教育”这样一个道理
答案
1、D(3分)
2、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3分)
3、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3分)
4、A(3分)
方仲永阅读答案 第2篇
文言文阅读(15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请你说说划线的字词的意思(2分)
(1)未尝识书具( ) (2)贤于材人远矣( )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小题2】翻译句子(4分)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②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小题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
【小题5】 方仲永父亲的做法错在哪里?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答案
【小题1】(2分)(1)曾经(2)有才能的人(3)文采和道理(4)通“攀”,牵,引
【小题2】略
【小题3】(2分)B
【小题4】(3分)幼年时,具有作诗才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称前时之闻)又过了七年,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泯然众人矣)。
【小题5】(4分)只贪图眼前的小利,不让仲永接受教育。接受后天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才很重要。
方仲永阅读答案 第3篇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加粗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即书诗四句 孤常读书
B.立有间 遂与外人间隔
C.蒙辞以军中多务 停数日,辞去。
D.不可不学 不使学
2.翻译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个文段都在写人的变化,第(1)段方仲永从“指物作诗立就”最终落得__________(原文),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原文);
第(2)段中鲁肃的赞叹从侧面反映出__________,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①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②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渐渐请他(仲永)父亲到家中做客,或者用钱求取仲永的诗。
3.泯然众人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吕蒙学习进步很大;
孙权劝学的效果显著或者孙权善劝
方仲永阅读答案 第4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义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父异焉____________
(2)其诗以……为意____________
(3)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
(4)令作诗____________
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翻译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对……感到诧异;
(2)内容;
(3)把……当作宾客;
(4)让
2.“扳”通“攀” 牵,引
3.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1)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不学而能书,三异在不学而解诗,四异在方仲永决不是偶而能写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意对即可)
方仲永阅读答案 第5篇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①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②,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③,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④古人之奥区⑤,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食具、羹匙和筷子,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注释】①寝:丑陋。②竖立:同“树立”,自竖立,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③屈曲委蛇(yí):指书中曲折难尽的深意。④赴:探求。⑤奥区:奥妙的境界,指难攻的古代学术问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从先人还家( )
(3)少长,虽长大( )
(4)或对客不听其语( )
2.下面句中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并自为其名 有仙则名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数千言不肯休
C.即书诗四句 板桥每读一书
D.还自扬州并自忘其所语
3.翻译下面句子。
(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仲永和郑板桥幼时在天资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至少使用一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曾经(2)跟随(3)但是(4)有时
2.B
3.(1)让他作诗,不能符合以前的好名声了。
(2)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是善于背诵罢了。
4.仲永特点:天资聪颖,是个神童。依据: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板桥特点:资质平常。依据:幼时殊无异人之处。
5.示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郑板桥虽资质平常,但正是靠着自己勤奋刻苦的精神,终于取得成功。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像郑板桥那样,努力学习,使自己学有所成。
方仲永阅读答案 第6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义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父异焉____________
(2)其诗以……为意____________
(3)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
(4)令作诗____________
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翻译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对……感到诧异;
(2)内容;
(3)把……当作宾客;
(4)让
2.“扳”通“攀” 牵,引
3.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1)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不学而能书,三异在不学而解诗,四异在方仲永决不是偶而能写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意对即可)
推荐访问:必备 答案 阅读 方仲永阅读答案必备6篇 方仲永阅读答案(必备6篇) 方仲永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