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第二轮复习第1篇通过第一轮的复习,高三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一般的应用。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要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各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第二轮复习13篇,供大家参考。
物理第二轮复习 第1篇
通过第一轮的复习,高三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一般的应用。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要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这一阶段复习的指导思想是:突出主干知识,突破疑点、难点;
关注热点和《考试说明》中新增点、变化点。二轮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①查漏补缺:针对第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进一步强化规范解题的训练;
②知识重组: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梳理知识结构,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提高多角度、多途径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③提升能力:通过知识网的建立,一是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技巧,二是提升规范解题能力,三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第二轮复习中,重点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把目标瞄准中档题。
二轮复习的思路模式是:以专题模块复习为主,实际进行中一般分为如下几个专题来复习:(1)力与直线运动;
(2)力与曲线运动;
(3)功和能;
(4)带电体(粒子)的运动;
(5)电路与电磁感应;
(6)必做实验部分;
(7)选考模块。每一个专题都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知识结构分析;
(2)主要命题点分析;
(3)方法探索;
(4)典型例题分析;
(5)配套训练。具体说来,专题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选考模块的复习不可掉以轻心,抓住规律区别对待。
选考模块的复习要突出对五个二级知识点的加强(选修3—4中四个,选修3—5中一个)。由于分数的限制,该部分的复习重点应该放在扩大知识面上,特别是选修3—3,没有二级要求的知识点,应该是考生最容易拿分的版块,希望认真钻研教材。课本是知识之源,对这几部分的内容一定要做到熟读、精读课本,看懂、弄透,一次不够就两次,两次不行需再来,绝不能留任何的死角,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小实验、小资料等,因为大多的信息题是从这里取材的。
物理第二轮复习 第2篇
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更存在较大的问题。
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为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经备课组老师讨论决定,仍将以专题复习的形式为主。计划(初稿)如下
一、时间按排:
3月初至4月中旬
二、内容安排:
第一专题:牛顿运动定律;
第二专题:动量和能量;
第三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第四专题:电磁感应和电路分析、计算;
第五专题:物理学科内的综合;
第六专题:选择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
第七专题:实验题的题型及处理方法;
第八专题:论述、计算题的审题方法和技巧;
第九专题:物理解题中的数学方法。
三、其它问题:
我们认为要搞好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概括起来
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
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
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光学部分:光的反射和折射及其应用。
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在高考中突出学科内的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
一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二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三是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5)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粗略的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二是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三是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对以上知识一定要特别重视,尽可能做到每个内容都能过关,绝不能掉以轻心。
2、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应做好以下几项专项训练。
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表示学生应具有五个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加强二个方面的专项训练。
(1)审题能力的训练。
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每次考试总的"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类题,因题干太长,无法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有些同学对这类题有一种恐惧感,影响其他题的解答)。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呢?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关键词语的理解。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如:题目中的“刚好不相碰”,“连在杆上或绳上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刚好能越过最高点”等“刚好”一类的词,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另外在一些细节方面也不注意,如有时把竖直面的图与水平面的图混淆,以至于把问题复杂化(不需要考虑重力时而考虑了重力),原因一是因为思维定势所引起的,二是基础不扎实,对一些常见的运动及其受力情况、遵循的规律不清楚。
②隐含条件的挖掘。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点是相互之间的弹力、摩擦力为0”(因弹力和摩擦力是属于接触力);
“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点为绳子的拉力达最大值”;
“追击问题中两物体相距最远时速度相等,相遇不相碰的临界点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地点时V1≤V2”;
“做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当合外力为最大时,加速度最大,当合外力为0,加速度为0,而速度达到最大”;
“两物体碰撞过程中速度相等时系统动能最小”等都是一些常见的隐含条件,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潜意识。
③排除干扰因素。
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无关的条件,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也就能迅速得到解决。
(2)表述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每次考试阅卷以后,总是感叹学生在表述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往往是言不达意,甚至一道综合应用题,有时就是聊聊几句就完事。同时,因运算能力也不行,使得该得分的得不到分,或得不到满分,造成无谓的丢分,实在可惜(但这谁也不能原谅)。
在高考《考试大纲》中明显增大了主、客观题的比例,由55%:45%调整为60%:40%,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解题格式是目前广大学生应解决的重大问题。怎样答题才算规范呢?
首先是文字表述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②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③说明研究对象划研究的过程;
④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⑤对求解出的物理量中的负号的含义加以说明。
其次是列方程时要做到“四要四不要”,即:
一是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有些同学在解答时,只是简单地把一些公式罗列在一起,没有实际意义);
二是要原始式而不是要变形式,如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转半径,不能直接写成 ,而应用向心力公式:
物体从高为h处自由下落时的速度V写成 ,而不是由机械能守恒:
下落的时间t用 ,而不是用运动规律:
这一原始式等等。
三是方程要完备,不要漏方程,如在电磁感应中电流未知时求安培力,应先把电路的感应电动势求出,即:
同时利用 求出电流I,而不能直接只写安培力公式F=BIL。
四是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因为这样往往因某一步的计算错误会导致整个等式不成立而失分。
如上例中不要写成最后对结果也要注意:
①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尽量写在显眼处);
②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③因物理数据都是近似值,不能以无理数或分数作计算结果,如“ 、1/2”等应把它换成小数。
④一般在最终结果中保留2到3位有效数字,多余部分采用四舍五入。
⑤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
总之,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应尽可能利用有限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只要能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相信一定能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
物理第二轮复习 第3篇
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更存在较大的问题。
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为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经备课组老师讨论决定,仍将以专题复习的形式为主。计划(初稿)如下
一、时间按排:
20xx年3月初至20xx年4月中旬(具体安排另附表)
二、内容安排:
第一专题:牛顿运动定律;
第二专题:动量和能量;
第三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第四专题:电磁感应和电路分析、计算;
第五专题:物理学科内的综合;
第六专题:选择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
第七专题:实验题的题型及处理方法;
第八专题:论述、计算题的审题方法和技巧;
第九专题:物理解题中的数学方法。
三、其它问题:
我们认为要搞好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概括起来
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
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
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光学部分:光的反射和折射及其应用。
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在高考中突出学科内的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
一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二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三是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5)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粗略的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二是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三是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对以上知识一定要特别重视,尽可能做到每个内容都能过关,绝不能掉以轻心。
2、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应做好以下几项专项训练。
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表示学生应具有五个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加强二个方面的专项训练。
(1)审题能力的训练。
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每次考试总的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类题,因题干太长,无法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有些同学对这类题有一种恐惧感,影响其他题的解答)。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呢?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关键词语的理解。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如:题目中的“刚好不相碰”,“连在杆上或绳上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刚好能越过最高点”等“刚好”一类的词,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另外在一些细节方面也不注意,如有时把竖直面的图与水平面的图混淆,以至于把问题复杂化(不需要考虑重力时而考虑了重力),原因一是因为思维定势所引起的,二是基础不扎实,对一些常见的运动及其受力情况、遵循的规律不清楚。
②隐含条件的挖掘。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点是相互之间的弹力、摩擦力为0”(因弹力和摩擦力是属于接触力);
“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点为绳子的拉力达最大值”;
“追击问题中两物体相距最远时速度相等,相遇不相碰的临界点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地点时V1≤V2”;
“做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当合外力为最大时,加速度最大,当合外力为0,加速度为0,而速度达到最大”;
“两物体碰撞过程中速度相等时系统动能最小”等都是一些常见的隐含条件,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潜意识。
③排除干扰因素。
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无关的条件,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也就能迅速得到解决。
(2)表述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每次考试阅卷以后,总是感叹学生在表述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往往是言不达意,甚至一道综合应用题,有时就是聊聊几句就完事。同时,因运算能力也不行,使得该得分的得不到分,或得不到满分,造成无谓的丢分,实在可惜(但这谁也不能原谅)。
在20xx年高考《考试大纲》中明显增大了主、客观题的比例,由20xx年的55%:45%调整为60%:40%,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解题格式是目前广大学生应解决的重大问题。怎样答题才算规范呢?
首先是文字表述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②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③说明研究对象划研究的过程;
④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⑤对求解出的物理量中的负号的含义加以说明。
其次是列方程时要做到“四要四不要”,即:
一是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有些同学在解答时,只是简单地把一些公式罗列在一起,没有实际意义);
二是要原始式而不是要变形式,如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转半径,不能直接写成 ,而应用向心力公式:
;
物体从高为h处自由下落时的速度V写成 ,而不是由机械能守恒:
;
下落的时间t用 ,而不是用运动规律:
这一原始式等等。
三是方程要完备,不要漏方程,如在电磁感应中电流未知时求安培力,应先把电路的感应电动势求出,即:
,同时利用 求出电流i,而不能直接只写安培力公式F=Bil。
四是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因为这样往往因某一步的计算错误会导致整个等式不成立而失分。
如上例中不要写成最后对结果也要注意:
①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尽量写在显眼处);
②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③因物理数据都是近似值,不能以无理数或分数作计算结果,如“ 、1/2”等应把它换成小数。
④一般在最终结果中保留2到3位有效数字,多余部分采用四舍五入。
⑤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
3、在模拟训练中告诉学生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在后阶段中的模拟题练习时,一般会遇到三种类型:
一是有十足的把握能完成的;
二是心中无底的题,即解答过程中能找得到一些头绪,好像能做得出,但心中又不能完全理解,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的解答;
三是难啃的题,即有时反复看题都看不懂,很难进入物理情景的“生题、难题”,有时甚至通过老师的讲解都不明白的题;
对于以上三种题型,分别应以三种不同的对策应付。
对第一类型:可以采取“做过且过”,主要目的在于复习、巩固,加深印象。
对第二类题:要作为重点对象,做到“坚决不放过”,正如阿杜所唱“坚持到底”,因为只要你“跳一跳,树上的那棵桃就能摘得到”,是可望且能可及的目标。而且也说明这一方面对你来说是薄弱环节,因此要下狠功夫,绝不能含糊。往往这类题大都是隐蔽性强、有一定的情景迁移性,只要能正确把握问题的切入点,找到突破口,你就会“恍然大悟”,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也只是一些概念、规律的基本、直观的应用,(在信息题中这种类型占绝大多数)。
一般在做完这样的题以后,更要反思,回味一番,分析自己是在哪些方面存在着欠缺,使自己能通过解答这一道题在知识上澄清了哪些概念的内涵和规律的外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方面有哪些方面的体会和收获。这样才能使你的解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做到“会一题而懂一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每个高三学生都希望达到的目标。
对于第三类题:只好舍痛割爱,“得过且过”,因为这类题可能已超出了你的能力水平范围,(在有些时候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差距),否则会得不偿失,毕竟高考中这类题是极少数的,大部分仍是基础题,其中80%以上为中、易题,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不会使自己钻死胡同,浪费大好时光。
4、选题要“精”,讲评要“细”,做题注意“精”“细”结合。
选题要“精”,主要体现在新颖性、梯度性、适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可谓是模拟试题满天飞,如何样采用这些资料呢?首先对手中的资料要仔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可在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好题,采用拼盘的方式组织起来让学生练;
(尽量不要用成套的原卷)。讲评要“细”,即重思路、善引导、做示范、细纠正。
每次在讲评时,必须先对各题的得分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具体到每个同学的每个题的得分情况,及失分的原因),然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重视个别的指导,对问题较大或问题比较明显的单独进行点评。
5、在复习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精读课本,不留死角。
对物理学中的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部分,要求是比较低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往往在复习中花的功夫不是很多。
虽在这几方面的难度不是很大,综合也并不是很多,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课本的重要性,课本是知识之源,对这几部分的内容一定要做到熟读、精读课本,看懂、看透,一次不够,二次,二次不行,再来,绝不能留任何的死角,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小实验、小资料等,因为大多的信息题,有很多时候是从这里取材的(如近几年来高考中的原子物理的信息题)。
总之,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应尽可能利用有限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只要能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相信一定能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
物理第二轮复习 第4篇
一、时间按排:20XX年3月中旬至20XX年5月中旬。
二、内容安排:
专题一:牛顿运动定律;
专题二:功和能;
专题三: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
专题四:电磁感应和电路分析、计算综合应用;
专题五:物理学科内的综合;
专题六:选择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
专题七:实验题的题型及处理方法;
专题八:论述、计算题的审题方法和技巧;
专题九:物理解题中的数学方法。
三、其它问题:
我们认为要搞好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
概括起来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功能关系的综合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选修部分:机械波和机械振动、光的反射和折射及其应用、气体实验定律。
(4)实验部分:力学实验、电学实验。
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功和能的综合应用(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
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
一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二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三是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5)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粗略的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
二是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限流法、分压法)
三是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
对以上知识一定要特别重视,尽可能做到每个内容都能过关,绝不能掉以轻心。
(6)半偏法测电流表(限流并联)、电压表(分压串联)的内阻。
物理第二轮复习 第5篇
一、时间按排:20XX年2月初至20XX年4月初,大概两个月时间。
二、专题安排:第一专题: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第二专题:力与物体的曲线运动,第三专题:动量和能量,第四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第五专题:电磁感应和电路分析、计算,第六专题:物理实验,第七专题:计算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第八专题:物理解题中的数学方法。
三、在第二轮复习中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
概括起来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光学部分:光的反射和折射及其应用。
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在高考中突出学科内的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动量是今年高考首次列为的必考内容,但是动量和能量的综合要引起重视);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
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
一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二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三是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5)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粗略的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
二是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
三是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对以上知识一定要特别重视,尽可能做到每个内容都能过关,绝不能掉以轻心。
2、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应做好以下几项专项训练。
(1)审题能力的训练?
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每次考试总的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类题,因题干太长,无法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有些同学对这类题有一种恐惧感,影响其他题的解答)。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呢?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关键词语的理解。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如:题目中的"刚好不相碰","连在杆上或绳上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刚好能越过最高点"等"刚好"一类的词,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另外在一些细节方面也不注意,如有时把竖直面的图与水平面的图混淆,以至于把问题复杂化(不需要考虑重力时而考虑了重力),原因一是因为思维定势所引起的,二是基础不扎实,对一些常见的运动及其受力情况、遵循的规律不清楚。
②、隐含条件的挖掘。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点是相互之间的弹力、摩擦力为0"(因弹力和摩擦力是属于接触力);"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点为绳子的拉力达最大值";"追击问题中两物体相距最远时速度相等,相遇不相碰的临界点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地点时V1≤V2";"做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当合外力为最大时,加速度最大,当合外力为0,加速度为0,而速度达到最大";"两物体碰撞过程中速度相等时系统动能最小"等都是一些常见的隐含条件,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潜意识。
③、排除干扰因素。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无关的条件,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也就能迅速得到解决。
(2)表述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①、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②、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③、说明研究对象划研究的过程;
④、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⑤、对求解出的物理量中的负号的含义加以说明。
其次是列方程时要做到"四要四不要",即:
一是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有些同学在解答时,只是简单地把一些公式罗列在一起,没有实际意义)。
二是要原始式而不是要变形式。
三是方程要完备,不要漏方程。
四是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因为这样往往因某一步的计算错误会导致整个等式不成立而失分。
最后对结果也要注意:
1: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尽量写在显眼处)。
2: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3:因物理数据都是近似值,不能以无理数或分数作计算结果。
4:一般在最终结果中保留2到3位有效数字,多余部分采用四舍五入。
5: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
3、在模拟训练中告诉学生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在后阶段中的模拟题练习时,一般会遇到三种类型:
一是有十足的把握能完成的;
二是心中无底的题,即解答过程中能找得到一些头绪,好像能做得出,但心中又不能完全理解,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的解答;
三是难啃的题,即有时反复看题都看不懂,很难进入物理情景的"生题、难题",有时甚至通过老师的讲解都不明白的题;
对于以上三种题型,分别应以三种不同的对策应付。
对第一类型:可以采取"做过且过",主要目的在于复习、巩固,加深印象。
对第二类题:要作为重点对象,做到"坚决不放过",是可望且能可及的目标。
而且也说明这一方面对你来说是薄弱环节,因此要下狠功夫,绝不能含糊。往往这类题大都是隐蔽性强、有一定的情景迁移性,只要能正确把握问题的切入点,找到突破口,你就会"恍然大悟",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也只是一些概念、规律的基本、直观的应用,(在信息题中这种类型占绝大多数)。一般在做完这样的题以后,更要反思,回味一番,分析自己是在哪些方面存在着欠缺,使自己能通过解答这一道题在知识上澄清了哪些概念的和规律的外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方面有哪些方面的体会和收获。这样才能使你的解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做到"会一题而懂一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每个高三学生都希望达到的目标。
对于第三类题:只好舍痛割爱,"得过且过",因为这类题可能已超出了你的能力水平范围,(在有些时候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差距),否则会得不偿失,毕竟高考中这类题是极少数的,大部分仍是基础题,其中80%以上为中、易题,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不会使自己钻死胡同,浪费大好时光。
4:选题要"精",讲评要"细",做题注意"精""细"结合。
选题要"精",主要体现在新颖性、梯度性、适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可谓是模拟试题满天飞,如何样采用这些资料呢?首先对手中的资料要仔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可在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好题,采用拼盘的方式组织起来让学生练;(尽量不要用成套的原卷)。讲评要"细",即重思路、善引导、做示范、细纠正。每次在讲评时,必须先对各题的得分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具体到每个同学的每个题的得分情况,及失分的原因),然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重视个别的指导,对问题较大或问题比较明显的单独进行点评。
5、在复习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精读课本,不留死角。
对物理学中的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部分,要求是比较低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往往在复习中花的功夫不是很多。虽在这几方面的难度不是很大,综合也并不是很多,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课本的重要性,课本是知识之源,对这几部分的内容一定要做到熟读、精读课本,看懂、看透,一次不够,二次,二次不行,再来,绝不能留任何的死角,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小实验、小资料等,因为大多的信息题,有很多时候是从这里取材的(如近几年来高考中的原子物理的信息题)。
总之,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应尽可能利用有限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只要能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相信一定能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
物理第二轮复习 第6篇
一
积极调整心态,增强应试心理素质
掌握知识的水平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是高考成功的硬件;而在考前、考中的心态调整水平是高考成功的软件。形象地说,高考既是打知识战也是打心理战,越是临近高考,心态的作用越是突出。考试心态状况制约着能力的发挥,心态好就能正常甚至超常发挥;心态差就可能失常发挥。有的考生平时成绩相当出色,可是一到正式考试就不行,问题就出在心理素质上。一些考生由于不相信自己的实力,首先在心理上打垮了自己,因而发慌心虚、手忙脚乱,平时得心应手的试题也答不上来。
考生带着一颗平常心去迎接高考,做最坏结果的打算,然后去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想问题反而能够使心情平静下来,并能自如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另外,在复习的后期阶段,尤其要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恰当地提出奋斗目标,脚踏实地地实现它们,使自己在付出努力之后,能够不断地体会成功的喜悦。对于偶然的失误,应准确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使下一步的复习更具有针对性。在后面的几个月时间里教师和家长应该做到多多鼓励学生,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学生遇到问题时也要及时地找老师寻求帮助和指导。
二
知识体系的细化
把贯穿高中物理的主干内容的知识结构、前后关联起来。物理学科的知识构建重点放在课本定义、公式推导、研究现象上。如牛顿第一定律研究的是惯性定律,阐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牛顿第二定律所研究的是力的瞬时作用规律,而动量定理所研究的是力对时间的积累作用规律。
对每一个知识板块要完成这四项工作:①基本规律和公式;②容易忘记的内容;③解题方法与技巧;④经常出错的问题。
三
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正确的解题过程应该是:①逐字逐句,仔细审题;②想象情景,建立模型;③分析过程,画示意图,找到特征;④寻找规律,列出方程;⑤推导结果,讨论意义。
物理解答题几乎都有一个特点,只要你会分析,审题方向没有错误,基本上能按照题目顺序罗列出表达式,即可联立求解。因此物理的难点在审题与分析上。高考对物理的考查不以计算能力考查为主,而是知识点的理解、分析、图形图表读图能力、模型转化能力为主。特别是高考中的物理大题部分,大多数难题都是图形化试题。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
审题能力应再提高
①第一遍读题(通读),头脑中出现物理图景的轮廓。头脑中的图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与某些物理模型找关系,初步确定研究对象,猜想所对应的物理模型。
②第二遍读题(细读),头脑中出现较清晰的物理图景。由题设条件,进行分析、判断,确定物理图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变化趋向。基本确定研究对象所对应的物理模型。
③第三遍读题(选读),通过对关键词语的感悟和理解,隐含条件的挖掘,干扰因素排除后,对题目有清楚的认识。最终确认所研究物理事件的研究对象、物理模型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如何进行物理过程分析
①抓住关键状态分析。如题目中明显的转折提示:分开、一起、返回(回到)、恰好等词语。
②物理过程的界定和分析,即状态、过程的判定。物理力学是桥梁,非常容易和其他模块整合。因此物理复习先把力学过关。
如何选择规律
注意整理平时做题、模拟考试时的一些规律
解题应再规范
①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②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③说明研究对象和研究的过程;④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列原始方程式,不用连等式;列分步式,不列综合式;分行列式;⑤字迹书写认真,能快速辨认。
四
注重与化学、生物学科的联系
既然是理科综合就不是只考物理一门,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合理分配好做物理、化学、生物的时间。在以往的理综练习中,绝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先做物理,他们认为物理很难,不如先把容易拿分的化学和生物做完。如果学生的生物和化学水平不是很高,往往留给物理的时间就很少了,所以考生要对这三门课的水平作一定的分析与评价,能合理的安排好时间,遇到难题跳过去,把时间用在会做的题上面。在理综考试中,总共有21道选择题共126分,所以能把选择题做好是拿到高分的关键,所以通常是建议学生先把这三门课的选择题认真做完。
物理第二轮复习 第7篇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新的知识有所了解,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知识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听课过程中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不能开小差。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若能做到这“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要保证听课过程中能全神贯注,不开小差。上课前必须注意课间十分钟的休息,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或激烈争论或看小说或做作业等,以免上课后还气喘嘘嘘,想入非非,而不能平静下来,甚至大脑开始休眠。所以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3、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老师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
4、作好笔记。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重点,难点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以便复习,消化。
5、要认真审题,理解物理情境、物理过程,注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举一反三,提高迁移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第二轮复习 第8篇
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更存在较大的问题。
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为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经备课组老师讨论决定,仍将以专题复习的形式为主。计划(初稿)如下
一、时间按排:
20某某年3月初至20某某年4月中旬(具体安排另附表)
二、内容安排:
第一专题:牛顿运动定律;
第二专题:动量和能量;
第三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第四专题:电磁感应和电路分析、计算;
第五专题:物理学科内的综合;
第六专题:选择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
第七专题:实验题的题型及处理方法;
第八专题:论述、计算题的审题方法和技巧;
第九专题:物理解题中的数学方法。
三、其它问题:
我们认为要搞好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概括起来
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光学部分:光的反射和折射及其应用。
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在高考中突出学科内的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
一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二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三是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5)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粗略的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二是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三是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对以上知识一定要特别重视,尽可能做到每个内容都能过关,绝不能掉以轻心。
2、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应做好以下几项专项训练。
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表示学生应具有五个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加强二个方面的专项训练。
(1)审题能力的训练。?
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每次考试总的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类题,因题干太长,无法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有些同学对这类题有一种恐惧感,影响其他题的解答)。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呢?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关键词语的理解。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如:题目中的“刚好不相碰”,“连在杆上或绳上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刚好能越过最高点”等“刚好”一类的词,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另外在一些细节方面也不注意,如有时把竖直面的图与水平面的图混淆,以至于把问题复杂化(不需要考虑重力时而考虑了重力),原因一是因为思维定势所引起的,二是基础不扎实,对一些常见的运动及其受力情况、遵循的规律不清楚。
②隐含条件的挖掘。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点是相互之间的弹力、摩擦力为0”(因弹力和摩擦力是属于接触力);“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点为绳子的拉力达最大值”;“追击问题中两物体相距最远时速度相等,相遇不相碰的临界点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地点时V1≤V2”;“做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当合外力为最大时,加速度最大,当合外力为0,加速度为0,而速度达到最大”;“两物体碰撞过程中速度相等时系统动能最小”等都是一些常见的隐含条件,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潜意识。
③排除干扰因素。
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无关的条件,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也就能迅速得到解决。
(2)表述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每次考试阅卷以后,总是感叹学生在表述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往往是言不达意,甚至一道综合应用题,有时就是聊聊几句就完事。同时,因运算能力也不行,使得该得分的得不到分,或得不到满分,造成无谓的丢分,实在可惜(但这谁也不能原谅)。
在20某某年高考《考试大纲》中明显增大了主、客观题的比例,由20某某年的55%:45%调整为60%:40%,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解题格式是目前广大学生应解决的重大问题。怎样答题才算规范呢?
首先是文字表述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②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③说明研究对象划研究的过程;
④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⑤对求解出的物理量中的负号的含义加以说明。
其次是列方程时要做到“四要四不要”,即:
一是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有些同学在解答时,只是简单地把一些公式罗列在一起,没有实际意义);
二是要原始式而不是要变形式,如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转半径,不能直接写成 ,而应用向心力公式:
;物体从高为h处自由下落时的速度V写成 ,而不是由机械能守恒:
;下落的时间t用 ,而不是用运动规律:
这一原始式等等。
三是方程要完备,不要漏方程,如在电磁感应中电流未知时求安培力,应先把电路的感应电动势求出,即:
,同时利用 求出电流I,而不能直接只写安培力公式F=BIL。
四是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因为这样往往因某一步的计算错误会导致整个等式不成立而失分。
如上例中不要写成最后对结果也要注意:
①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尽量写在显眼处);
②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③因物理数据都是近似值,不能以无理数或分数作计算结果,如“ 、1/2”等应把它换成小数。
④一般在最终结果中保留2到3位有效数字,多余部分采用四舍五入。
⑤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
3、在模拟训练中告诉学生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在后阶段中的模拟题练习时,一般会遇到三种类型:
一是有十足的把握能完成的;
二是心中无底的题,即解答过程中能找得到一些头绪,好像能做得出,但心中又不能完全理解,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的解答;
三是难啃的题,即有时反复看题都看不懂,很难进入物理情景的“生题、难题”,有时甚至通过老师的讲解都不明白的题;对于以上三种题型,分别应以三种不同的对策应付。
对第一类型:可以采取“做过且过”,主要目的在于复习、巩固,加深印象。
对第二类题:要作为重点对象,做到“坚决不放过”,正如阿杜所唱“坚持到底”,因为只要你“跳一跳,树上的那棵桃就能摘得到”,是可望且能可及的目标。而且也说明这一方面对你来说是薄弱环节,因此要下狠功夫,绝不能含糊。往往这类题大都是隐蔽性强、有一定的情景迁移性,只要能正确把握问题的切入点,找到突破口,你就会“恍然大悟”,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也只是一些概念、规律的基本、直观的应用,(在信息题中这种类型占绝大多数)。
一般在做完这样的题以后,更要反思,回味一番,分析自己是在哪些方面存在着欠缺,使自己能通过解答这一道题在知识上澄清了哪些概念的内涵和规律的外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方面有哪些方面的体会和收获。这样才能使你的解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做到“会一题而懂一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每个高三学生都希望达到的目标。
对于第三类题:只好舍痛割爱,“得过且过”,因为这类题可能已超出了你的能力水平范围,(在有些时候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差距),否则会得不偿失,毕竟高考中这类题是极少数的,大部分仍是基础题,其中80%以上为中、易题,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不会使自己钻死胡同,浪费大好时光。
4、选题要“精”,讲评要“细”,做题注意“精”“细”结合。
选题要“精”,主要体现在新颖性、梯度性、适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可谓是模拟试题满天飞,如何样采用这些资料呢?首先对手中的资料要仔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可在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好题,采用拼盘的方式组织起来让学生练;(尽量不要用成套的原卷)。讲评要“细”,即重思路、善引导、做示范、细纠正。
每次在讲评时,必须先对各题的得分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具体到每个同学的每个题的得分情况,及失分的原因),然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重视个别的指导,对问题较大或问题比较明显的单独进行点评。
5、在复习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精读课本,不留死角。
对物理学中的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部分,要求是比较低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往往在复习中花的功夫不是很多。
虽在这几方面的难度不是很大,综合也并不是很多,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课本的重要性,课本是知识之源,对这几部分的内容一定要做到熟读、精读课本,看懂、看透,一次不够,二次,二次不行,再来,绝不能留任何的死角,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小实验、小资料等,因为大多的信息题,有很多时候是从这里取材的(如近几年来高考中的原子物理的信息题)。
总之,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应尽可能利用有限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只要能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相信一定能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
物理第二轮复习 第9篇
一、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
物理主干知识包括力学和电磁学。综合包括:①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综合。②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③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④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
二、突出重点知识,狠抓主干知识,落实核心知识。
在抓概念、重规律和物理实验的基础上,要认真研究高考样题,做好重点内容的强化复习,突出重点知识,狠抓主干知识,落实核心知识。
三、选考模块的复习不可掉以轻心,抓住规律区别对待。
选考模块的物理复习要突出对五个二级知识点的加强,该部分的复习重点应该放在扩大知识面上,对这几部分的内容一定要做到熟读、精读课本,看懂、弄透,不留死角。
最后,二轮复习中要细心对比新旧《考试说明》的变化,对于变动的知识点要格外关注。总之,夯实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
物理第二轮复习 第10篇
一、依托考纲,回归课本。在后期的复习中考生应回归课本,课本中的很多内容都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尤其是加入很多与生活、生产实际和新科技相联系的知识,学生可以依照考纲的考点,有针对性地回归课本,一一对照,对于考纲上的考点,全面复习,做到各个击破。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太注意的边缘知识,必须认真阅读课本,做到心中有数。
二、利用针对性的专项练习,突破重点知识,清除知识死角。高中物理中有一些普遍的重点知识,我们要进行定点清除。如果觉得哪部分知识中有很大问题,在每次做题过程中只要碰到就感到十分棘手,应尽快加大投入,定点攻破,不应再留有此类死角。
因为物理题直观性很强,如果在考试中浏览试卷的时候,发现有极为害怕头疼的知识或图形,就会影响考试的信心,因此必须现阶段及早清除,做到迎难而上,尽快扫除障碍。考生可以针对自己在综合训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为自己设置专项训练。例如:如果自己选择题的失分率较高,可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20分钟选择题专项训练。如果实验题没把握,可以进行实验题专项练习等等。通过集中大量的专项练习,可以定向突破,调整做题心态,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同时。将以往做过的习题加以整理回顾,尤其是当时做过的错题应做到温故知新,重点回顾方法。
三、规范解题过程,以提高计算题的得分率。物理计算题在考试过程中规范性是很重要的。很多同学平时做题不计步骤,导致考试时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现阶段做题时应认真按高考要求规范步骤。
物理第二轮复习 第11篇
一、实验复习
配合练习题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如伏安法,分压限流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选择等。
二、专题复习
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更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三、内容安排
1、牛顿运动定律
2、动量和能量
3、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和电路分析、计算
5、物理学科内的综合
6、选择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实验题的"题型及处理方法
7、论述、计算题的审题方法和技巧
8、物理解题中的数学方法
四、第二轮复习注意的几个方面:
1、应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
2、审题能力的训练
3、答题规范
文字表述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2)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3)说明研究对象,划分研究过程;
(4)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5)对求解出的物理量中的负号的含义加以说明
解题过程
(1)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要把公式与题目内容联系起来)。
(2)要原始式而不是要变形式
(3)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因为这样往往因某一步的计算错误会导致整个等式不成立而失分。
最后对结果也要注意:
(1)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尽量写在显眼处)
(2)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3)一般在最终结果中保留1到2位有效数字
(4)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
总之,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应尽可能利用有限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
物理第二轮复习 第12篇
初中是学物理的开始,打好地基才能盖高楼大厦;高中是盖好这座高楼大厦的重要过程。小编准备了物理高三第二轮复习教学计划,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通过第一轮的复习,高三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一般的应用.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要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这一阶段复习的指导思想是:突出主干知识,突破疑点、难点;关注热点和《考试说明》中新增点、变化点.二轮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①查漏补缺:针对第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进一步强化规范解题的训练;②知识重组: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梳理知识结构,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提高多角度、多途径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③提升能力:通过知识网的建立,一是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技巧,二是提升规范解题能力,三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第二轮复习中,重点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把目标瞄准中档题.
二轮复习的思路模式是:以专题模块复习为主,实际进行中一般分为如下几个专题来复习:(1)力与直线运动;(2)力与曲线运动;(3)功和能;(4)带电体(粒子)的运动;(5)电路与电磁感应;(6)必做实验部分;(7)选考模块.每一个专题都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知识结构分析;(2)主要命题点分析;(3)方法探索;(4)典型例题分析;(5)配套训练.具体说来,专题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
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是力学和电磁学部分,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①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动力学和天体问题、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②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如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利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③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与运动观点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④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这是近几年高考实验命题的热点),如通过粗略地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等.对以上知识一定要特别重视,尽可能做到每个内容都过关,绝不能掉以轻心,要分别安排不同的专题重点强化,这是我们二轮复习的重中之重,希望在这些地方有所突破.
二、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做好以下几项专项训练.
新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学生应具有五个方面的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物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加强三个方面的专项训练:①审题能力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首先是关键词语的理解,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其次是隐含条件的挖掘,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挖掘这些隐含条件,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最后是排除干扰因素,在一些信息题中,只要能找出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也就能迅速得到解决;②表述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这个阶段学生在表述方面一般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解题中往往是言不达意,甚至一道综合应用题,有时寥寥几句就算解答完毕.同时,运算能力也有待提高,该得分的得不到分或得不到满分,实在可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强调规范解题是这一阶段广大考生应解决的重要问题;③对不定项选择题进行强化训练.新高考的选择题难度有所降低,这应该是一般考生重点拿分的区域,这一阶段的复习中需要强化.
三、突出重点知识,狠抓主干知识,落实核心知识.
二轮复习中我们不可能再面面俱到,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且时间也不允许那样做.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在抓概念、重规律和物理实验的基础上,要认真研究高考样题,做好重点内容的强化复习,突出重点知识,狠抓主干知识,落实核心知识.所谓学科主干和核心知识,即:(1)对自然社会有重要认识的学科内容;(2)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的学科内容.中学物理的主干知识力学部分包括:①力与运动、②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③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电磁学部分包括:?④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⑤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⑥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二轮复习中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是与力与运动相关的问题.力与运动是贯穿整个高中物理的重、难点,即使电学中的电场、磁场与电磁感应也是力与运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最近几年高考,能力的考查往往落实在力与运动上,该环节连续几年都出现了区分度较大的计算题目.物体的运动、带电体或粒子在电场或磁场(或复合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的运动等,这些都是力、电知识的综合形式.对这类试题,一定要具备分析、归纳的能力,才能对这类问题有统筹兼顾的处理方法,这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达到的能力.在处理高中物理的综合题目时,分析一个物理过程,分析得最多的就是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之间的关系(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就是这类问题),要分析在题设所叙述的物理过程中是恒力作用下的物理过程,还是变力作用下的物理过程,还是分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受力情况,这就需要一步一步地跟踪分析,也就是顺藤摸瓜地去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它们所遵循的规律,列出相关的方程式或关系式,进而讨论或求解.在每年的高考中,这类试题往往需要两个以上的关系式才可以确定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
四、实验部分一直是高考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实验的理论部分一般在第一轮中进行,我们把走进实验室放在第二轮.历年来尽管在实验部分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掌握的情况往往是不尽如人意,学生中高分、低分悬殊较大,原因在于很多学生思想重视不够、学习方法不对.实验中最重要的是掌握实验目的和原理,特别是《课程标准》下,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实验原理的迁移能力,即使是考查教材上的原实验,也是改容换面而推出的.原理是为目的服务的,每个实验所选择的器材源于实验原理,电学中的控制电路与测量电路之间的关系是难以把握的地方.复习中还要注意器材选择的基本原则,灵活地运用这些基本原则是二轮实验复习的一个目的.针对每一个实验,注意做到三个掌握、五个会,即掌握实验目的、步骤、原理;会控制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处理数据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选做题中考实验的可能性也很大,不要忽视这方面内容.
五、选考模块的复习不可掉以轻心,抓住规律区别对待.
选考模块的复习要突出对五个二级知识点的加强(选修34中四个,选修35中一个).由于分数的限制,该部分的复习重点应该放在扩大知识面上,特别是选修33,没有二级要求的知识点,应该是考生最容易拿分的版块,希望认真钻研教材.课本是知识之源,对这几部分的内容一定要做到熟读、精读课本,看懂、弄透,一次不够就两次,两次不行需再来,绝不能留任何的死角,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小实验、小资料等,因为大多的信息题是从这里取材的.
另外,二轮复习中,一定要细心对比新旧《考试说明》的变化.一轮复习时一般拿不到新的《考试说明》,只是按去年的《考试说明》要求进行操作.二轮复习中一定要突出新《考试说明》的要求及变化;二轮复习不能再像第一轮那样按章节的顺序进行,而应达到前后知识的贯通.如物体的平衡问题在力学部分出现,学生往往不会感到困难,在电场中出现就增加了难度,更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在电磁复合场中再次出现,能力不够的学生可能就会束手无策,而电学中的平衡问题又一直是多年来的热点问题,像磁流体发电机的发电导管中的电离体,有磁场和无磁场时均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无磁场时的电离气体沿进入方向上的合外力为零,有磁场时电离气体就存在着两个互相垂直方向的平衡问题,沿进入方向上合外力为零,而沿此垂直方向上每个离子受到的电场力与洛伦兹力平衡,这种平衡即使是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容易感到困惑.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知识迁移能力差以外,相应的训练不到位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总之,二轮复习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
物理第二轮复习 第13篇
一、具体措施
每周利用早读的时间要求学生对一轮资料上的重点考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
研究学生,将理科班学生按照实际接收水平和现有的能力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高三15班为主体,由于这些学生基础稍好,接受能力尚可,采取重点强化,基点提升的措施,以专题建立知识网络,内化基础考点,整合考点;第二层次,除过单招各理科班参加高考的学生为主体,学生基础水平层次不齐,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低,学习接受能力欠缺,缺乏一定的自觉性,采取强化熟练基础知识,二轮复习过程中穿插一轮资料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物理模型,通过相对简单的专题知识训练,要求总结方法,强化记忆,逐步提升成绩;第三层次,以单招推免未被录取的学生为主体,由于这些学生基础很差,知识结构不完整,以一轮复习资料为抓手,再次过基础知识,强化记忆,熟悉高考试题特点,教会基本的考试方法,掌握高考最简单的知识点和基本的解题方法。
每周星期二为集体备课时间,讨论下周应讲授知识的重点与难点、研究其学情与教法。
认真分析测试结果,及时调整复习计划、训练内容和辅导的方式。
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情感交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
二、复习安排
第一层次复习计划(以专题训练为主)
(1)针对群体:高三15班
(2)说明:共分为六个专题,每一周一个专题,每专题6课时,每专题配有专题训练,为1-15题左右,到第十周所有专题复习结束(5月10日左右二轮复习结束)。
(3)专题分类:
第一专题:运动和力,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
第二专题:动量与功能关系在力学、电磁场中的综合应用;
第三专题:电路与电磁感应的综合应用;
第四专题: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第五专题:实验,包括力学实验、电学实验。
第六专题:热学-近代物理初步。
第二层次复习计划(以专题训练和一轮复习资料相结合)
(1)针对群体:各班没有参加单招直接参加高考的学生
(2)说明:共分为六个专题,每一周一个专题,每一专题8课时,其中进行专题之前,利用4课时重新复习一轮资料相关内容,4课时进行专题知识和专题训练,到第十周所有专题复习结束(5月10日左右二轮复习结束)。
(3)专题分类:
第一专题:牛顿运动定律和功能关系的综合应用(3月27-4月12日);
第二专题: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4月13日-4月20日)
第三专题:电路与电磁感应综合应用(4月21日-4月30日)
第四专题:热学-近代物理初步。(5月1日-5月5日)
总结:(5月5日-5月10日)
第三层次复习计划(以一轮复习资料为主)
(1)针对群体:各班没有被单招推免录取的学生
(2)说明:从4月2日-11日为第一阶段,4月17日-5月10为第二阶段,5月11日-6月1日第三阶段。
(3)复习计划
第一阶段(第六周-第七周):
将一轮复习资料重要知识点内容重新粗略过一遍,唤起学生在近阶段时间准备高考遗忘的内容,并要求学生总结识记考点知识笔记;
第二阶段:
(第八周、第九周)以一轮复习资料为主导,每一星期三章内容,复习重要考点,重新总结资料笔记,强化考点识记内容识记,进行简单的题型训练。
(第十周)专题:牛顿运动定律和功能关系的综合应用;
第三阶段:和其他同学一样,进行高考模拟训练。
三、二轮复习要求
物理第二轮复习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1)查漏补缺:针对第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进一步强化规范解题的训练。
(2)要求学生做知识点总结笔记:把所有的考点知识进行总结,对每晚自习的高考模拟训练的重要考点进行摘录、总结,并对重要方法进行归纳。
(3)建立纠错本:把每次训练、模拟考试中的错误归纳。
四、二轮复习复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构建知识网络
以回忆的方式构建知识网络,找出知识间的关联,学会对知识重组、整合、归类、总结,掌握物理思维方法,将知识结构化,将书读薄。结构化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只有经过自己的思维在大脑中重新排列的知识,理解才能深刻。一般来说,一个专题有一个核心的主体,其余的概念为这个主体做铺垫,要以点带面,即以主要知识带动基础知识。再次对知识回忆,模糊的地方要回归课本。
重视物理错题
错题和不会做的题,往往是考生知识的盲区、物理思想方法的盲区、解题思路的盲区。所以考生要认真应对高三复习以来的错题,问问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儿,今后怎么避免这些错误。分析错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复习效率、巩固复习成果,反思失败教训,及时在高考前发现和修补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漏洞。充分重视通过考试考生出现的知识漏洞和对过程和方法分析的重要性。大家一定要建立错题本,在大考前对错题本进行复习,这样的效果和收获是很多同学所意想不到的。
突破高频考点
例如电磁感应、牛二定律、电学实验、交流电等,每年会考到,这些考点就要深层次的去挖掘并掌握。不要盲区的去大量做题,通过典型例题来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重视“物理过程与方法”;重视物理思想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全面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定量规范、有序的训练来提高应试能力。习题练习在精而不在多,在质而不在量。习题训练,要通过一道综合题串接零散的知识点,努力做到以点带面、借题发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上联知识、下挂方法,第二轮复习要体现知识的整合、方法的总结。
推荐访问:第二轮 复习 物理 物理第二轮复习13篇 物理第二轮复习(汇总13篇) 物理第二轮专题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