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说和做答案第1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段,回答后面的题。(13分)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⑶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闻一多说和做答案6篇,供大家参考。
闻一多的说和做答案 第1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段,回答后面的题。(13分)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⑶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⑷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⑸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⑹“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小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3分)
小题2: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两个“说”的不同含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为更好地刻画学者闻一多的形象,作者十分注重细节描写。请品析下面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3分)
小题4:说说开头第(1)(2)节在文中的作用。(2分)
小题5: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径的研究状态。
B.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C.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唐诗杂论》的写作过程,而略写比较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
D.第(3)节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参考答案:
小题1: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用文中原句答不给分)
小题2:前一句中的“说”意为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干什么 ,后一句中的“说”意为向别人告白自己干了什么 。
小题3: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闻一多先生的本子上多、密、整齐的小楷字这个细节,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踏实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小题4:开门见山,照应题目,通过对比,突出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引起下文。
小题5:C
小题1:
试题分析: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的表述思路是:谁+怎么做+结果。因为选段是课内现代文阅读,课上讲解分析时已经讲解,考生应该比较快速的解决此问题。但要注意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不要直接引用原文的句子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所做事件和细节描写)、作者感情(感情色彩)以及上下文(结构上)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解题方法:一、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二、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人物的细节描写;
三、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此题就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小题3: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首先确定赏析角度,此题题干中有提示:细节。当然这个句子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个句子主要是为了体现闻一多先生的治学态度。
小题4:
试题分析: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本文赞扬闻一多先生的优秀品质,开头就引用了闻一多先生的名言,结构上:开门见山,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内容上将先生与别人的行和说做了对比,体现了先生的品质。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对选项所涉及的内容逐一分析,选项C与文章的内容有出入。“而略写比较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文章没有提到《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比较顺利,况且研究学问是很艰苦的过程,从后文对闻一多先生的描写也可看出。
闻一多的说和做答案 第2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原文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⑶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⑷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⑸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⑹“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题目
小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3分)
小题2: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两个“说”的不同含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为更好地刻画学者闻一多的形象,作者十分注重细节描写。请品析下面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3分)
小题4:说说开头第(1)(2)节在文中的作用。(2分)
小题5: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径的研究状态。
B.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C.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唐诗杂论》的写作过程,而略写比较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
D.第(3)节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答案
小题1: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用文中原句答不给分)
小题2:前一句中的“说”意为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干什么 ,后一句中的“说”意为向别人告白自己干了什么 。
小题3: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闻一多先生的本子上多、密、整齐的小楷字这个细节,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踏实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小题4:开门见山,照应题目,通过对比,突出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引起下文。
小题5:C
闻一多的说和做答案 第3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节选)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请你指出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何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闻一多先生“作出了卓越的成绩”,请你分点列举他的成绩。(列举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语言优美,把你认为最美的一句抄在下面并说明理由。
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指出闻一多先生钻研古代典籍的目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含义。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闻一多先生惜时如金,请你写出一句劝人珍惜光阴的古诗或者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2.①撰写了《唐诗杂论》。②完成了《楚辞校补》。③编著了《古典新义》。(意思对即可)
3.(选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理由)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不唯一)
4.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或: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5.指闻一多先生的字整齐地排列着。
6.(示例)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不唯一)
闻一多的说和做答案 第4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0分)
①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②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③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④“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小题1:选文开头说“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从选文的内容上看,作者在这部分着重介绍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的方面。(1分)
小题2:请用原文回答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的目的是什么?(1分)
小题3:联系选文内容,概括回答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的主要成果有哪些?(3分)
小题4:第①段划线句“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中的加点词“钻探”改成“研究”好不好?为什么?(3分)
小题5:本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但却在文中提到“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学者
小题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小题3:(3分)答题要点:《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小题4:不好,(1分)“钻探”一词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闻一多先生对古代典籍的钻研之深入,钻研之艰难,钻研之辛苦,而“研究”太一般化,无形象感。(2分)
小题5:这是类比的手法(1分),这样写既表明闻一多当时忘我钻研的生活情形与杜甫相似,更表明闻一多和杜甫一样都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1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
小题1:本文主要向我们介绍“闻一多惜时进行古典文学的研究”,所以选文开头说“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从选文的内容上看,作者在这部分着重介绍的是闻一多先生在学者作为的方面。
小题2:根据文本中“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话来概括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的目的。示例: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小题3:根据文本中的2、3、4段的内容概括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的主要成果。示例:《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小题4:为了表现闻一多先生对古代典籍的钻研之深、之难、之辛,用“钻探”一次能够体现闻一多先生的这种精神,而“研究”这一词则显得较为普通。所以,不能把“钻探”改成“研究”。
小题5:在我们的印象中,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在本文中,作者拿闻一多和杜甫对比,目的是想烘托出闻一多先生的人物形象。示例:这是类比的手法,这样写既表明闻一多当时忘我钻研的生活情形与杜甫相似,更表明闻一多和杜甫一样都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闻一多的说和做答案 第5篇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⑶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⑷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⑸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⑹“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小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3分)
小题2: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两个“说”的不同含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为更好地刻画学者闻一多的形象,作者十分注重细节描写。请品析下面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3分)
小题4:说说开头第(1)(2)节在文中的作用。(2分)
小题5: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径的研究状态。
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唐诗杂论》的写作过程,而略写比较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
第(3)节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参考答案:
小题1: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用文中原句答不给分)
小题2:前一句中的“说”意为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干什么 ,后一句中的“说”意为向别人告白自己干了什么 。
小题3: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闻一多先生的本子上多、密、整齐的小楷字这个细节,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踏实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小题4:开门见山,照应题目,通过对比,突出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引起下文。
小题5:C
小题1: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闻一多的说和做答案 第6篇
一、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10分)
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⑤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⑦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⑧这就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⑨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琳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⑩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11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2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xx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13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1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选文第①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选文第14段的两句话再次点题以照应题目中的 和 。(2分)
2.选文中有关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3.说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2分)
(1)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2)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4、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可信,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答案
一.1.承上启下(过渡) 说 做
2.宣传民主,反对独裁;
起草政治传单,宣传革命道理;
在李公仆追悼会上痛斥敌人;
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点拨:思考文章的立意与选材,即这部分文字根据中心选择了哪些事情。
3.1.(1)闻一多最初只在昆明的青年中宣传民主。
(2)表达了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点拨:要善于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4. 不矛盾。前者指他做学问时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的精神。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方面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
点拨:后者的“说”,实际上就是“做”。因为当时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口说,“说”与“做”是统一的。
5.“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先生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
“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笃行务实 ,勇于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