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7篇【优秀范文】

2023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7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7-24 12:12: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第1篇必修2知识结构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2、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发达国家增长(如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增长(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会考复习7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7篇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 第1篇

必修2知识结构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

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

2、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

发达国家增长 (如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增长 (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

3、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我国的人口问题:

4、人口增长模式

①原始型:

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出生率

分布地区: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落

②传统型:

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出生率

分布地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

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出生率

分布地区:多数发达国家

5、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①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目前仍处于 型转向 型的过渡阶段;

B、 ②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基本实现了从 型向 型的转变。

二、人口的迁移

1、二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是: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迁移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2、我国的人口迁移

①改革开放前,主要由沿海迁到边疆

迁移原因:受政策影响(国家有组织、有计划的人口迁移)

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是:

迁移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对迁入地的影响:

利:人才流入,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弊: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

②对迁出地的影响:

利: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减小

弊:人才、劳动力流失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就业机会等

②政治因素:如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③社会文化因素:如宗教、民族等

④自然环境因素(生态因素):如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等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

指环境所能持续供养的 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

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

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①资源状况(正比)——主要因素

②科技发展水平(正比)——影响资源开发数量

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比)——影响资源消耗数量

④地域的开放程度(正比)——影响区域外资源的输入

会考示例:

图1中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的国家是

甲 乙 丙 丁

图1中容易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是

甲 乙 丙 丁

人口合理容量

总是小于环境承载力

等同于人口容量 等同于环境承载力

总是大于环境承载力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内部主要功能分区及其特点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3、工业区:一般位于城市外围,多靠近河流、公路、铁路等交通便捷地带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①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②交通便捷程度(交通越发达,地租越高)

2、历史因素:

早期功能分区的延续(如北京故宫)

3、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种族等(如唐人街)

4、行政因素:

政策、城市规划等

三、城市的服务范围特点:(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主要是人口规模)

1、小城市级别低,服务种类 ,服务范围 ;

大城市级别高,服务种类 ,服务范围 。

(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就越强)

2、等级高的城市数目 ,相距较 ;等级低的城市数目 ,相距较 。

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四、城市化

1、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准:

3、世界城市化进程:

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较高,大都进入后期成熟阶段(出现 现象)

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较低,多数处于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出现 现象)

③世界城市化整体进程:处于中期加速阶段(发展中国家是主体)

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环境污染问题:

、 、 、

②生态问题:

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社会问题:

住宅紧张、交通拥堵、就业困难等

5、缓解城市化问题的措施

①改善城市交通(如实行公交优先政策等)和居住条件

②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创建生态城市

③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五、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中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

会考示例:

北京王府井大街、方庄小区、亦庄经济开发区分别属于

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下列各组城市(卫星城)中,从城市等级上可以看出服务范围不同的一组是

顺义 昌平 上海 北京 长春 哈尔滨 北京 通州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应过快的主要原因是

我国人民的素质还不够高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够高

我国城市建设的经验还不足 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气候(包括光照、热量和降水)

②地形:平原适宜发展 ;山地适宜发展

③ ④

2、社会经济因素:

① :决定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类型

③科技水平(包括机械化、农药、化肥、冷藏保鲜技术、培育良种等)

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 、 、

三、现代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为例

1、主要作物及农产品:小麦、羊

2、区位条件: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广阔;机械化水平高;政策支持(实行“牧者有其地”的政策)

3、主要特点: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四、商品谷物农业——以美国为例

1、主要作物:小麦、玉米

2、区位条件:

①自然因素:地势 、土壤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②社会经济因素:交通 ,市场 ,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地广人稀

3、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五、大牧场放牧业——以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为例

1、主要农产品:牛、羊

2、区位条件: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

②社会经济因素:距海港近,交通 ;市场 ;土地租金低廉;地广人稀

3、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六、乳畜业——以西欧为例

1、主要农产品:牛奶及其制品

2、区位条件: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地形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3、主要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七、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地区: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2、主要作物:水稻

3、区位条件:

①自然因素:
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地势 ,适宜水田管理

土壤 ;灌溉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稠密, ;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历史悠久,人们喜爱吃大米

3、主要特点:

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 ;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 ;④水利工程量大

八、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生态问题:

①森林、草原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土壤退化

2、污染问题:

农药的使用造成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会考示例:

读图9和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料:

山东省寿光市总面积2180平方千米,人口104万。20世纪80年代以来,寿光市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蔬菜之乡”,蔬菜销往国内外市场。

寿光市采用了冬暖式大棚种植蔬菜技术,引进诸多国外蔬菜新品种,应用了大量生产新技术。短短几年,蔬菜大棚面积发展到了70万亩,年产蔬菜30亿公斤。为了提高蔬菜产量,过多使用农药和化肥对土壤和水源产生了一定影响。

(1)从纬度位置看寿光市地处五带中的 带;从海陆位置看寿光市位于大陆 岸。该地属 气候类型。

(2)分析图9中信息,说出寿光市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区位因素。(答出三项即可)

(3)根据资料和图中信息,说出寿光市发展农业生产有利的社会经济因素。(答出两项即可)

(4)分析所给信息,说出寿光市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答出两项即可)

农民在不同年份扩大或缩小某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影响因素主要是

政策 市场交通技术

有关季风水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优势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影响昆明花卉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气候地形 土壤水源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土地、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 、 、地价、政策等

注意:原材料(如矿产、农业初级产品等)、动力(如煤炭、电力等)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是自然因素还是社会经济因素。

二、主导型工业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高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厂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型工业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高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 接近市场

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动能 炼铝厂等有色金属冶炼 接近火电场或水电厂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等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 集成电路、精密仪表、卫星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三、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A、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 ;

B、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 ;

C、工业对劳动力 的要求提高;

D、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的吸引力 ;

E、信息通达性对戒工业区位的影响加强

2、环境状况对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之一

3、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四、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

1、工序上的工业联系(生产联系):上下游关系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空间联系):共用基础设施和资源

(二)工业集聚的目的: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

1、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 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

2、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以 工业联系为基础,共用空间,基础设施和信息。

3、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可形成工业城市。

(四)四者关系:

导致 形成 发展为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城市

五、工业分散的原因:

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

六、传统工业区

1、代表:德国鲁尔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2、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等资源

3、特点:

大型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4、代表工业:

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

5、存在的问题:

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落

七、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1、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自然因素: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区较近 ③充足的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①便利的水陆交通 ②广阔的市场 ③劳动力丰富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⑤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用地紧张

3、鲁尔区的治理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和工来布局(合并和技术改造,产业转移,发展新兴工业,发展第三产业)

②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优化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产业)

七、美国“硅谷”工业发展

1、区位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②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和湿润)

③有高等院校,是全世界人才高地

④便捷的交通

⑤军事订货,市场稳定

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2、高技术工业的特点

①从业人员具有较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高素质人才)

②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③研究开发费用高

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方式 特点

突出优点 突出缺点

铁路 运量大、速度快、连续性好,长途运费较低 建设投资大、成本高

公路 机动灵活,适应性强 运量小,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 运量最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最慢、连续性差

航空 速度最快,效率高 运量小,运费最高

管道 线路和运具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 灵活性差,设备投资大

二、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生物等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经济发展、科技、社会(国防、民族团结)等

三、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线发展,聚落发展速度

2、交通线衰落,聚落发展趋于缓慢甚于停滞

3、聚落沿交通轴发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四、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交通运输布局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

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于平原地区

2、商业网点分布以市场最优为原则:

分布在有大量消费人口的地区

3、商业网点分布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时期 人类思想 人地关系

采集渔猎时代 崇拜、依赖自然 人地基本协调

农业文明 利用、改造自然 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科学萌芽)

工业文明 “征服自然”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资源短缺、环境恶化)

后工业文明 谋求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 环境问题的产生——实质:发展问题

三、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1、 按类型分为:

①污染问题:

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问题: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按区域分为:

①农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如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和荒漠化、森林减少等)

②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

四、 可持续发展

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

可持续——基础

可持续——条件

可持续——目的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① 原则:

同代、代际、人与其他生物、国家间的公平

② 原则:

发展须保持在环境承载力之内

③ 原则:

保持地球是各国共同的任务,要实现全球整体协调

五、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

2、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

3、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

会考示例: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下列表述属于公平性原则的是

世界各国共同开发热带雨林

国际合作共同治理大气污染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当代人及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 大力开垦沼泽,努力增产粮食?

在我国南方农村推广使用沼气 商店出售商品时每件商品均单独包装?

“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下列防治工业污染的措施中,最有效的是

实行终端治理 实行分散治理

市场为最优原则 推行清洁生产

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生态破坏 噪声污染 大气污染 粮食匮乏

持续发展要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必要条件是

实行环保标志认证 决策者的观念转变和行为改变

工厂实行清洁生产 公众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 第2篇

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 第3篇

各洲的分界线:

(1)亚洲与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2)亚洲与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3)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5)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6)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7)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世界大洋分界线:

(1)太平洋与北冰洋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2)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分界线:通过合恩角的经线即从火地岛沿德雷克海峡西端到查理斯角连线。

(3)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分界线:沿马六甲海峡北端、苏门答腊岛西岸、爪哇岛南岸、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南岸,澳大利业大陆、巴斯海峡、塔斯马尼亚岛,再大致沿146°52‘e到南极一线为界。

(4)大西洋与印度洋的分界线: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经线(东经20度)。

我国人口密度大小的分界线:

大致以黑龙江的黑河——云南腾冲一线。该线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

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

一、二级阶梯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的东端。

二、三级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我国气候分界线: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该线西北为非季风区,东南为季风区。

(2)降水量和干湿区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的南坡。

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200毫米等降水量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热量分界线

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鸭绿江口——长城(山西境内稍偏南)——祁连山——天山一线。

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区、贫乏区分界线:

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南部。此线西北,太阳能资源丰富,此线东南贫乏。

我国四大海域的分界线:

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辽东半岛老铁山角——山东半岛蓬莱角;

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长江口北岸启东角——济州岛西南角;

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广东南澳岛——台湾岛南端鹅銮鼻。

我国水文分界线:

(1)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北段: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的东端

南段: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巴颜喀拉山、秦岭。

(3)长江与珠江水系的分界线:南岭。

(4)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线即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的南麓。

(2)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分界线:3000米等高线。

(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四个自然地区的分界线:

(1)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c积温3200°c等值线。

(2)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界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4500°c等值线,即秦岭——淮河一线。

(3)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7500℃等值线。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两个自然地区的分界线:

贺兰山一带,相当于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我国综合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它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最冷月均温0°c等温线的地方、大于等于10°c积温4500°c的地方、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地方、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钙质土与酸性土壤如红壤的分界线、小麦与水稻的分界线、农业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或三熟的分界线、地形较完整(平原、高原为主)与地形较破碎(盆地、低山丘陵为主)的分界线、河流汛期长短、河流多少等的分界线。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 第4篇

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全国夏季温度最高的地方?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 第5篇

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抓一般推特殊

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抓住对比找异同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这些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灵活掌握地理知识很有帮助。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 第6篇

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事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全国夏季温度最高的地方?

抓“归纳”求“规律”

这书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抓“一般”推“特殊”

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抓住“对比”找“异同”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这些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灵活掌握地理知识很有帮助。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 第7篇

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1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推荐访问:会考 复习 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7篇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精选7篇) 高中地理会考讲解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