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埠头()占卜()小囝()祟米()斛子()廒间()当差()沽酒()写意()白腻()松懈()呷一口()拗不过()鄙夷不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多收了三五斗》14篇,供大家参考。
《多收了三五斗》篇1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埠头( ) 占卜( ) 小囝( ) 祟米( ) 斛子( ) 廒间( ) 当差( ) 沽酒( ) 写意( ) 白腻( ) 松懈( )
呷一口( ) 拗不过( ) 鄙夷不屑( )
二、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吆喝 踌躇 发泄 作埂
b.蓦然 焦躁 瘸子 垃圾
c.贮满 既使 脸颊 蹒跚
d.愤激 辩认 腭下 褡裢
三、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希望的肥皂泡( )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 )总得粜出;( )命中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
a.既然 也 而且 b.不但 却 或者
c.因为 所以 或者 d.虽然 却 而且
四、 “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这一句中加点的“占卜”一词透示了农民怎样的心理?
答: 。
五、说说下列加点的字的表达上的作用。
1.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答: 。
2.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大家都呆了。
答: 。
3.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
答: 。
六、文尾说“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有什么深意?
答: 。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
“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有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
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可是,不粜那已经送到了河埠头的米,这只能作为一句愤激的话说说罢了。怎么能够不粜呢?地主那方面的租是要缴的,为了雇短工、买肥料、吃饱肚皮,借下的债是要还的。
“我们摇到范墓去粜吧。”在范墓,或许有比较好的命运等候着他们,有人这么想。
但是,先生又来了一个“嗤”。他捻着稀微的短髭道:“不要说范墓,就是摇到城里去也一样。我们同行公议,这两天的价钱是糙米五块,谷三块。”
“到范墓去粜没有好处。”同伴间也提出了驳议,“这里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知道他们捐我们多少钱?就说依他们捐,哪里来的现洋钱?”
1.对第一段中“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这句话怎样理解?
答: 。
2.“地主那方面的租是要缴的”,“借下的债是要还的”这两句话说明了
。
3.“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有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米行老板的这番话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 。
4.“我们同行公议”一句,反映了旧中国怎样的现实?
答: 。
5.“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知道他们捐我们多少钱?”这句话说明什么?
答: 。
6.选文部分主要运用了 描写,这样的描写反映了什么?
答: 。
帽子的故事
①镇上有个小女孩叫安娜。上一年级的时候,医生从她的身体里查出了一个肿瘤,被确诊为癌。于是,手术、化疗、住院,小安娜为此受尽了磨难,待病情稳定下来,又去上学。小安娜很懂事,学习也很刻苦,她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有多严重,所以一如既往,活泼快乐。但因为大剂量的化疗,使她那头漂亮的头发全部掉光了,小安娜非常痛苦,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为此,妈妈给她买了顶帽子,天天不离头顶。但是,天气不冷,同学们都没戴帽子,她一个人戴着帽子,反而显得抢眼。
②班主任是位慈祥善良的中年女性,非常理解安娜的痛苦,在安娜又一次化疗结束返校前,她向全班同学郑重宣布:“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我们的穿着也应该与这种特色相适应。所以,从下周开始,每个同学必须戴一顶自己最喜爱的帽子来上学,而且要越新奇越好!”
③安娜来上学了,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但她太爱读书了,还是让妈妈陪着她,勇敢地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教室。
④安娜敏感地发现,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戴了一顶帽子,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在这一片晃动的帽子中,安娜的帽子反而显得土气,毫不起眼了。所以,谁也不注意她的帽子了,她反而觉得同学们的帽子漂亮新奇,禁不住笑了起来。
⑤从那以后,安娜上学没有了心理障碍,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有些同学忘了戴帽子,有些同学还戴着。大家都不在意安娜戴帽子是因为没有头发,安娜自己竟然也忘记了自己头上戴着帽子……
⑥善良的人总有善良的举动,这位富有爱心的女教师的小小举措,化解的只是一个孩子的痛苦和尴尬,但意义之大已超过了伟人的功绩。 。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
②她一个人戴着帽子,反而显得抢眼。
8、文章第②段,班主任郑重宣布同学必须戴帽子上学,她对帽子有什么要求?并请你猜测一下老师这一举措的意图。
答: 。
9、文章第③段写安娜上学,“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这一描写,反映她怎么样的心情?
答: 。
10、根据文意,写出文章第⑤段末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答: 。
11、根据文章中心,在最后一段划线处加几句议论性的话。
答: 。
参考答案:
一、 bù; bǔ; nān; tiào; hú; áo; chāi; gū; xiè; nì; xiè; xiā; niù;
xiè。
二、b。
三、d。
四、希望与担心并存的矛盾心理。
五、1.说明米多,是个丰收年。2.表现了农民无比失望的心情。3.表现出丰收农民满怀希望中踏上石阶祟米的心理。
六、揭示了故事的普遍意义,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七、1.听到米价下跌,旧毡帽朋友十分气愤,赌气表示不再粜米,但洋米洋面多的是,地租要缴,债要还。不粜又是不行的。因此说他们心里想得太“简单”,只是一时“愤激”的气话。2.旧毡帽朋友受地主、高利贷者的剥削,生活困苦已年深日久。3.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迫使米价下跌,农民深受其害。
4.投机米商相互勾结,趁火打劫,压低米价,盘剥百姓。5.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苛捐杂税对农民的剥削。
6.对话;反映了30年代旧中国农民丰年粜米,反遭厄运的现实,揭示了农民破产的根本原因在于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7.①窘,难以忍受。
②显眼,引人注目。 8.自己最喜爱,越新奇越好;让同学们不去注意安娜的帽子,化解她的痛苦和尴尬,从而消除她的心理障碍。 9.痛苦和尴尬。
10.一如既往,活泼快乐,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 11.如:世间凡有善良和爱的光芒普照,就会有温暖,有希望。对付死亡和疾病,战胜痛苦和不幸,善良和爱心的力量绝对胜过任何特效药。
《多收了三五斗》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
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入新课。
2.梳理小说情节。 2.划分层次,理清小说情节。
3.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3.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一、导入新课
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
2.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3.导人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请同学们看到课文。
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一生结合课文注解介绍作者情况。
5.给予鼓励,并补充: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整体感知
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教师巡视课堂。
2.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更加悲惨。
3.提问:刚才大家熟悉了课文,同学们说说,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三、小结
1.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从人物
对话中理出关键信息。讨论旧毡帽
朋友们丰收后更加不幸的原因。
2.布置作业,思考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导人:一般的小说都有三大要素,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
2.给予肯定:回答得对,上节课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大家说,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大家说,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二、讨论交流
1.引导学生对主要人物一旧毡帽朋友进行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2.指出:“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名。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的农民群像。
3.提问: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 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鼓励学牛提出自己的见解。
4.补充: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小说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
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让学生浏览课文,并体会。
5.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提示: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来处理安排材料,让学生试着在
课文中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6.讲解:从这些对比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我们找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结合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组织学生对小说主题分组讨论并发言。
二、总结
1.小结:这篇小说塑造了旧中国农民的群像,通过他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来回巡视。
3.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小说反映的时代状况。
三、本课总结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
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
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四、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要学会结合生活品味感悟,悟出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来。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反映旧中国农村和农民情况的一些资料,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五、教学探讨与反思
学习小说这类文学作品,交给学生阅读欣赏的方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从小说中发现生活的道理。在反复品味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浓浓深情,从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板书设计
第8课 多收了三五斗
场景一:米行粜米一交代环境和人物
场景二:街头购物一“丰收成灾”
场景三:船上议论一心底的仇恨与反抗
《多收了三五斗》篇3
一、导入
丰收了,我们会想到很多,有堆积如山的粮食,还会有农民脸上甜美的微笑,可是,文中却反应了丰收反而使农民破产这样一件怪事。
二、内容概述
1、 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
清晨,丰收之后的一群旧毡帽朋友,来到万盛米行的河埠头粜米。占卜他们的命运。(序幕)
万盛米行的柜台前,旧毡帽朋友向米行的先生询问米价、哀求提价、要求换现洋钱,没有结果。
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旧毡帽朋友忍痛低价粜米。(开端)
中午,旧毡帽朋友来到街上购买日用品。在节约预算的踌躇之后,“乡亲”把刚到手的钞票一张两张地交到店伙计手里。(发展)
傍晚,辛苦了一年的旧毡帽朋友,三五成群地聚在自家的船头上,酒后议论、发泄着心中的不满和愤懑,流露出他们的反抗意识。(高潮)
散乱的谈话没有决议,旧毡帽朋友各自开船回家。(结局)
第二天,在各处镇上,仍有同样的故事发生着。(尾声)
2、 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表现小说的主题。
对话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写得生动传神,性格鲜明。不仅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而且还直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一)“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
(1)对话描写展示了30年代中国农民生活的社会环境。“伤农”者并非完全是由于资本家伤农压价造成的“谷*”,也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旧中国的反动统治和剥削制度等造成的。
(2)刻画了“旧毡帽朋友”和“米行先生”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
“旧毡帽朋友”是中国农民的群像,在旧社会他们是受压迫、受剥削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租种地主的土地,不断地借债,维持着非常低下的简单地再生产。他们也有希望,有时也有“愤激”,也有抗争,但更多的是哀求、忍让。
“米行先生”可能是资本家,也可能是资方代理人或雇员,是代表维护资方利益的。在与旧毡帽朋友打交道时颐指气使,冷淡、厌烦、鄙视、威吓,完全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二)“旧毡帽朋友”之间的对话。
这段对话写得极有层次。谈话内容从“亏本”谈起——到“不缴租”“宁可去吃官司”——到“退租”去“做工”——到“路路断绝”“沉默”——又到有人提出“我们年年种田,到底为谁种的?”——直到最后又谈到“抢米”。这段对话从不满到反抗,反映了“旧毡帽朋友”逐渐觉醒的意识。
3、 环境描写简练传神。
(1)自然环境描写简练,生活气息浓厚,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江南水乡小镇的风情及丰收后的景象。
(2)社会环境描写融于对话之中,揭示了束缚农民的种种枷锁。另外,街道购物时的场面描写也十分精彩:种种“洋”物品,句句叫卖声以及“旧毡帽朋友”,男男女女、大人小孩的各种神态,动作,都写得极为生动,真实立体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三、学习内容
1、给红色字注音
河埠 船舷 占卜 短髭 粜米 褡裢 斛子 呷 写意
2、解释词语
(1) 占卜:原指算卦一类的迷信活动。这里是探问。
(2) 作梗:从中阻挠,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3) 兆头:预兆。
(4) 廒间:粮仓。
(5) 沽:原指买酒。这里是买。
(6) 写意:浙江方言。舒服,开心。
(7) 呷:小口喝。
3、成语解释
横七竖八:多而杂乱,不整齐。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不知该怎么办。
鄙夷不屑:轻视,看不起,认为不值得(看或提及)。这里指及其看不起,认为不值得理睬。
4、试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含义极其作用。
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答案: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农民获得丰收却反而濒临破产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中 考 解 析
切实实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①据我所知,常常有一些年轻人写信给某些艺术家、作家,要他们传授“秘诀”。作家、艺术家们接到那样的信,常常只好苦笑。
②最近,我听说有一个少年人去请教一个善于转碟子的杂技演员;熟练这门工夫的秘诀在哪里。杂技演员除了告诉他一些经验外,还带他去看自己床铺底下的一大堆摔破了的碟子,告诉他说:“秘诀就在这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艺术工作上,没有秘诀。如果杂技这类工夫都全*勤学苦练,那么,更不要说要求有高度思想性和生活经验作基础的其他艺术部门的工夫了。
③有些人所以以为艺术工作有什么秘诀,是因为他们把艺术和什么“祖传丸散”、“秘制膏丹”或者什么纯技术性的事情(如绘画时用几种颜色配出某一种颜色)混同起来了。我们可以读到各式各样的美学论文、艺术工作经验谈,然而,那都不是“秘诀”,那不过是一些艺术工作的根本规律的探讨,或者一些个别的经验之谈罢了。它们,如果是正确的话,就像是一块块指路的“将军箭”,告诉人们,通过什么道路就可能达到什么结果。至于“走路”的情况,仍得*各个人自己去走。对于不肯付出辛勤劳动的人,这类美学理论、艺术经验之谈并不能起什么作用。
④然而,有些人不是这样想,他们以为某些艺术家掌握了一些“秘而不宣”的手段,当作看家本领,当作“杀手锏”,不肯告诉旁人。在他们心目中,这种手段有点像《天方夜谈》里面的神奇的咒语,谁掌握了它,念上几句,宝山的石门就会自动启开。这种观念是十分荒诞的。但是奇怪得很,社会上有并非很少的人对艺术工作存在这样的观念。只要你去探询一些艺术工作者收到的信件的内容,就可以发现这种情况。
⑤对于那些经验丰富的人是直接经验的事物,即使它们被写了出来,对于经验缺乏的人仍然是间接经验。这正是一切“经验谈”所以不能起神奇的作用,而只能起一点指路作用的原因。我常常想:如果把古今一切优秀的艺术家勤学苦练的故事搜集起来,编成一本书,那内容该是多么惊心动魄呵!前辈们流血流汗积累了经验,当他们将火把传递给后人的时候,后人又必须以生命的火焰去点燃它,那艺术的火把才能够继续熊熊燃烧。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前人的经验才能够化为自己血管里的血液。高尔基曾经意味深长地说:“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如果说世间真有所谓艺术“秘诀”,也许应该算这一类的言谈了。
(秦牧《书包范文秘诀》,有删节)
1.第②段中“秘诀就在这儿”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画线句中的“火把”和“点燃”,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主要运用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最后一句是“如果说世间真有所谓艺术‘秘诀’,也许应该算这一类的言谈了”。“也许”和“应该”在表达了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议论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第②段“秘诀就在这儿”中“这儿”无疑是指代“床铺底下的一大堆摔破了的碟子”,再结合后文“杂技这类工夫都全*勤学苦练”这一概括句,“秘诀就在这儿”这句话的含义可以理解为:熟练地转碟子的秘诀就是勤学苦练。
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
“火把”比喻“前辈积累的艺术经验”;“点燃”比喻“发扬光大”。
3.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概括。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不难知道本文是论述“艺术的秘诀”,再结合文章第②段和第⑤段中的表明观点的语句“全*勤学苦练”“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艺术的秘诀是自己的努力劳动和勤学苦练。
4. 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定。第⑤段主要运用比喻论证法和引证法。段中“火把”比喻“前辈积累的艺术经验”,“点燃”比喻“发扬光大”;又引用了高尔基的名言来证明本段论点。
5.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理解。“也许”与“如果”照应,表推测与假设,不作肯定,行文有分寸;“应该”是针对“真有”而言,表明了自己赞同高尔基的话,两词用得准确,行文严谨。
课外拓展
一、课文《多收了三五斗》是原文的节选,被删去的部分是在课文的后面。那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杂文的笔调,描绘城市各界对“谷*伤农。这一事件的反应,刻画了地主、金融资本家、工业资本家等各种人物的嘴脸,并描写了农民破产后忍痛卖耕牛、借高利贷,或因抗租而被关押,或沉溺于赌博;或逃往上海等各种悲剧结局。原文还表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谷即使不*,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农也得伤。后面的一部分虽然被删去了,但节选部分本身就是一篇很完整的短篇小说。
二、关于本文如何划分段落的资料
1.华蓓蓓《“使学生得到实际的益处”——谈谈(多收了三五斗)的分段》(节录):
……这些资料都把这篇课文分四段。但根据自己的粗浅理解,我觉得这样的分段是可以讨论的。
说是按地点分吧,的确,前面是写了“米行”“街上”“船上”等几个地点,但最后一段没有指明地点,又怎么理解呢?并且,根据这个地点,那么第一节写了‘码头上’,也该单独成为一段吧。所以我认为按地点分为四段是欠妥的。
说是按事情分吧,不错,前面是写了“粜米”,购买日用品和“酒后发泄”等事,但最后一节并没有写具体的事,又怎能和前面并列成为四段呢?
……
经过反复考虑,我终于大胆提出了我的看法,就是根据时间进行分段,全文可分两段。第一段写丰收的某一天,在江南某一小镇发生的事情。第二段是说这样的悲剧第二天又将在这个小镇和其他各镇上发生,是第一段的深化。这种分法,也许会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但却是顺理成章的。因为这种结构方法正反映了叶圣陶先生组织安排材料的独具匠心;也正是这篇文章之超出于同类题材其他文章的地方之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客,第一段还可按事件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段到第三段为第一层次,交代粜米这件事发生的背景及文中的主要人物。接着再分别以粜米、购买日用品、酒后发泄等为第二、三、四层次。
2.叶圣陶《关于(多收了三五斗)及其他——给华蓓蓓同志的复信》:
蓓蓓同志惠鉴:
来信昨日接读。我去年患病,到今心思体力还不大如前,目力又不济,只能简单作复,务请原谅。
作者作文,不管自觉不自觉,写不写提纲,总有先后次第。教学生阅读,要课文分段落,无非要学生辨明这个先后次第,借此养成自己思索、说话、作文的好习惯。
我的这篇《多收了三五斗》常被选用,因而各种教学参考书常有提及。可是我不曾收集来看,因为我不担任教课。今天取出《多收了三五斗》来看,我同意足下分两段,前段又分几个层次的说法。
参考书难免有不足之处,教师要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我非常佩服足下这个意思。教师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又能不断研究和实践,掌握启发学生和引导学生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得到实在的益处。
敬礼
叶圣陶 四月六日下午 1
(两文均载《语文学习》1980年第二期)
三、关于《多收了三五斗》的社会背景和创作经过:
30年代初,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大幅度下跌,使广大产米区失去了销纳的场所,农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已经濒于破产。当时上海人一般吃的是安南米、暹逻米以及美国面粉和澳洲面粉。正如当时有的评论文章所指出的,连年灾荒,农村中“十室九空”“哀鸿遍野”;同时,“洋米输入……其富人仍然可以谷食饶足,廪囷不空,口腹不饥”。1932年邀天之幸,各地粮食丰收,可是粮价太*,农民的贫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镰,没有饭吃,成为农村之普遍现象”。甚至,“有许多田地图为粮价太残简直没有人去收获,恐怕收起了反而赔累”。《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当时的社会现象。
这篇小说从1932年秋天开始酝酿,到1933年7月1日在《文学》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历时9个月之久。叶老把农村破产这个社会问题放到自己所熟悉的环境——甪直中去表现。甪直是鱼米之乡,1917年春,叶老在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在这里生活了5年,他熟悉这里的生活,这里的农民。当谷*伤农的乌云笼罩着农村的时候,叶老最关心的是那些“旧毡帽朋友”的生活。他们的遭遇和心情,叶老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他把平时积累的材料,进行细细的筛选,综合成为反映新的主题的材料。叶老经常说的:写小说要严格的从生活中取材,不能随便编造。随便编造的小说是没有生命力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的素材贵在于平时的积累,要善于把生活中的见闻贮存起来。“文艺家如能随时观察,无论是什么人物,是什么思想言语,即不立著于篇,而蓄积既富,需用时自有‘俯拾即是’之乐。”正由于叶老善于观察生活,蓄积材料,在离开甪直10年之后,仍能把甪直的生活写得十分真实,以致当地老人传说叶老在1932年秋天去过甪直,并赞美叶老把米行的店伙们写活了。其实1932年秋天,叶老正在上海开明书店主编《中学生》杂志,并未离沪。这个传说从侧面说明以甪直这样的水乡市镇为背景的《多收了三五斗》写得多么真实。
《多收了三五斗》篇4
多收了三五斗
目标锁定
1、了解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主题的写法;
2、体会旧中国农民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
沙场点兵
1、搜集叶圣陶及本文背景资料;
2、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段落,改编为课本剧,并自行排练。
课堂在线
一、导入 新课
介绍万圣米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导入 新课。
二、角色朗读,整体感知
[情景]运用对话描写是本文的显著特点,随着对话的逐步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也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先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过程,最好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活动]1、分角色朗读,思考变化过程;2、评价朗读;3、交流变化过程。
[引导]小说以旧毡帽朋友满怀希望前来占卜命运开始对话,得知米价后,“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希望变成了失望,话语中表现出了愤激的心理。接着“先生,能不能抬高一点儿?”又表现出了农民的哀求心理,彻底失望后只能贱卖。热闹的街道上,旧毡帽朋友的愤懑之情随着他们的话语奔涌而出;最后的船头议论体现出了自发的反抗意识。
三、剧本表演,历史再现
[情景]这种愤怒和辛酸、自发的反抗意识,往往是话语中体现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我们同学向来以表演见长,今天我就给你们一个平台,你们能给我一个惊喜吗?(布置有关表演要求,可采用小组比赛形式,以突出表演效果,再现历史主题为主要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语言、动作、情感、协调等方面,要求学生作好评价。)
[活动]小组表演、评比,师生共同点评。
四、语段精读,主题提炼
[情景]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缩影,帝国主义、国民党当局、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就是那个时代旧社会勒住人民脖子的四条绳索,你能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举例说说他们是怎样紧紧勒住人民脖子的吗?
[活动]1、学生读课文,思考;2、小组讨论、交流;3、班级讨论、交流,引导。
[引导]读小说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时代的气息,读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及那个时代的本质精神。
五、历史感悟,思绪奔涌
[情景]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甪直古镇,面对眼前的万圣米行,你会想什么呢?请用简要的语言表达你当时的感想。
[活动]思考、交流、评价。
[引导]结合学生具体发言,联系现实意义,结束总结。
智能储备
1、小说有三处描写阳光,仔细研读课文,比较分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仔细体味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多收了三五斗》篇5
学习目标1.能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说出“丰收成灾”的原因。2.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品味人物心理变化,说出本文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当代农村生活的见闻。可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即使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农民们也一点都乐不起来,反而要愁眉苦脸的,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多收了三五斗》。自由谈谈当代农村的生活现状。二感知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写了他们米行粜米——街头购物 ——船上议论三件事。)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概括情节。三研读1.运用对话描写是本文的显著特点,随着对话的逐步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也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组织学生围绕“米行粜米”开展分角色朗读活动。2.请你将朗读时感受到的旧毡帽朋友的心理变化用词语表达出来。先熟悉“米行粜米”这一部分内容,然后小组分角色朗读,最后由一两组在全班朗读。学生相互评价。概括并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四探究1.“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可总得粜出;而且命里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米行里有的是洋钱,而破布袄的口袋里正需要洋钱。”请从文中提供的信息,说说旧毡帽们为什么一定要将米卖给万盛米行呢?真的是因为“命里注定”或者“米行里有的是洋钱”吗?2.从上面的讨论中,你能发现旧毡帽们丰收成灾的原因吗?3.小说为什么要塑造旧毡帽群像?如果只塑造几个有姓名的人物来展开故事,与原文写法比较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4.课文结尾句说:“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这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先独立阅读、思考,再交流明确。五拓展今天上课时大家都谈了自己对农村生活的见闻,新旧社会的农村的确有天壤之别。但是在当前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收入,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如果你是一位当权者,你会采取哪些办法?自由发言。
《多收了三五斗》篇6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
教学内容
课文节选自叶圣陶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
运。
教学目标
知〈WWW.〉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梳理小说情节。
2.分角色朗读,认识小说人物形象。
3.组织学生讨沦交流,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2.理解小说中体现出的作者对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难点
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
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准缸
◇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解决生词。
2.熟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线索。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导入 新课。 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入新课。
2.梳理小说情节。 2.划分层次,理清小说情节。
3.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3.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一、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
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
2.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看来
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大
家想不想知道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
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
3.导人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
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
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一生结合课文
注解介绍作者情况。
5.给予鼓励,并补充:他的代表作有长
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等。《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
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
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1.纷纷发言。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说
出自己了解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情
景,并谈谈体会。
2.回答:“想知道。”
3.听教师讲,准备学习新课。
4.一生回答:“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
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
5.听讲,并作好笔记。
二、整体感知(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
文,熟悉课文情节。教师巡视课堂。
2.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
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
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
更加悲惨。
3.提问:刚才大家熟悉了课文,同学们
说说,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
写的?
1.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2.听教师介绍,感知课文内容。
3.齐声回答: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4.给予鼓励:回答得好!那么,如果要
给课文划分层次,应该怎么划分呢?
点名让一位学生回答。
5.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这位同学
回答得非常好。不但划分正确了,
而且还归纳出了段落大意。并补
充: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以旧毡帽朋
友的活动为线索来写的,重点写了
三个场景,能说出是哪三个吗?
6.大家归纳得好。并补充:这部分主
要是写人物的对话,而且这些对话
都非常有特色。让学生齐声朗读这
部分内容。
7.指出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
选“船上议论”一段,指导学生分角
色朗读,注意揣摩人物心理,体会文
中对话的作用。
4.争先恐后,被点到的学生回答:课文
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
一70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
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第二部分
(第7l段),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
发生,揭示其普遍性。
5.争先恐后回答。最后明确:第一层
(第l一34段)写米行粜米;第二层
(第35—44段)写街头购物;第三层
(第45—70段)写船上议论。‘
6.齐声朗读,注意读出人物的感情来。
7.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体
会其作用。
三、小结(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从人物
对话中理出关键信息。讨论旧毡帽
朋友们丰收后更加不幸的原因。
2.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二。
1.讨论交流。概括出以下原因:①洋
米,洋面的冲击 ②向局子捐钱
③向田主交纳地租④“同行公议”
的商人压低米价。
2.思老课后练习二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讨论分析小说的人物。
3.归纳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3.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一、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人:一般的小说都有三大要素,同
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
2.给予肯定:回答得对,上节课我们对
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
大家说,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1.回答:故事情节;人物;环境。
2.积极发言,找出:旧毡帽朋友;米店
老板;伙计等。
二、讨论交流(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对主要人物一旧毡帽朋友
进行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
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2.指出:“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
的农名。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
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
的农民群像。
3.提问: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
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
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
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
些?鼓励学牛提出自己的见解。
1.思考教师提的问题,明确:课文不是
写某个或某几个具体的人物,而是
写了一群没名没姓的“旧毡帽朋
友”。
2.听教师讲,记笔记。
3.思考发言。明确:课文中的写法更
好。
4.补充: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
特点。小说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
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
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让学生
浏览课文,并体会。
5.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提
示: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
法来处理安排材料,让学生试着在
课文中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6.讲解:从这些对比中,以及人物的对
话中我们找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
原因。结合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组织学生对小说主题分组讨论并发言。
4.自读课文,认真体会。
5.找到在粜米的场面中,农民的哀求,
老板的冷漠,农民粜米前后的喜悦
和悲伤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动的
体现了农民的希望与失望。
6.分组讨论发言,明确:小说反映了旧
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并表现了作者
对他们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憎恨
之情。
二、总结(约 分钟)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1.小结:这篇小说塑造了旧中国农民
的群像,通过他们“丰收成灾”的遭
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来回巡
视。
1.听教师讲,记笔记。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形
象,理解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小说反
映的时代状况。
本课总结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
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
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板书设计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
场景一:米行粜米一交代环境和人物
场景二:街头购物一“丰收成灾”
场景三:船上议论一心底的仇恨与反抗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要学会结合生活品味感悟,悟出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来。
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反映旧中国农村和农民情况的一些资料,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
感,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填空。
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家,_______家。原名_______,江苏苏州人。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_,童话集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埠头 占卜作梗 粜 米斛子 不屑 褡裢 拗不过
3.选一段话,与同学分角色朗读。
答案与提示:
1.儿童文学,教育,叶绍钧,《夜》《倪焕之》,《稻草人》
2.略
3.提示:诵读片断可以在“米行粜米”或“船上议论“这两个场景中选择。
◆个性练习设计
1.根据小说主题的要求,用了极为俭省的寥寥数笔就把苏南小镇的风情面貌描
绘出来了。找出这些写景的句子,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2.本文运用准确凝练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在文中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仔细
体会。
答案与提示:略。
教学探讨与反思
学习小说这类文学作品,交给学生阅读欣赏的方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从小说中发现生活的道理。在反复品味
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浓浓深情,从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
州人。年幼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先生,家境清苦。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
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茅盾、朱自清等人组织发起文
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小说集《隔膜》,1923
年出版童话集《稻草人》。在20年代还陆续出版了《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
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
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
《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长篇小说《倪
焕之》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隽永的艺术风
格。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
小说,技巧日臻娴熟。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多收了三五斗》篇7
一、导入
丰收了,我们会想到很多,有堆积如山的粮食,还会有农民脸上甜美的微笑,可是,文中却反应了丰收反而使农民破产这样一件怪事。
二、内容概述
1、 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
清晨,丰收之后的一群旧毡帽朋友,来到万盛米行的河埠头粜米。占卜他们的命运。(序幕)
万盛米行的柜台前,旧毡帽朋友向米行的先生询问米价、哀求提价、要求换现洋钱,没有结果。
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旧毡帽朋友忍痛低价粜米。(开端)
中午,旧毡帽朋友来到街上购买日用品。在节约预算的踌躇之后,“乡亲”把刚到手的钞票一张两张地交到店伙计手里。(发展)
傍晚,辛苦了一年的旧毡帽朋友,三五成群地聚在自家的船头上,酒后议论、发泄着心中的不满和愤懑,流露出他们的反抗意识。(高潮)
散乱的谈话没有决议,旧毡帽朋友各自开船回家。(结局)
第二天,在各处镇上,仍有同样的故事发生着。(尾声)
2、 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表现小说的主题。
对话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写得生动传神,性格鲜明。不仅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而且还直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一)“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
(1)对话描写展示了30年代中国农民生活的社会环境。“伤农”者并非完全是由于资本家伤农压价造成的“谷*”,也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旧中国的反动统治和剥削制度等造成的。
(2)刻画了“旧毡帽朋友”和“米行先生”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
“旧毡帽朋友”是中国农民的群像,在旧社会他们是受压迫、受剥削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租种地主的土地,不断地借债,维持着非常低下的简单地再生产。他们也有希望,有时也有“愤激”,也有抗争,但更多的是哀求、忍让。
“米行先生”可能是资本家,也可能是资方代理人或雇员,是代表维护资方利益的。在与旧毡帽朋友打交道时颐指气使,冷淡、厌烦、鄙视、威吓,完全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二)“旧毡帽朋友”之间的对话。
这段对话写得极有层次。谈话内容从“亏本”谈起——到“不缴租”“宁可去吃官司”——到“退租”去“做工”——到“路路断绝”“沉默”——又到有人提出“我们年年种田,到底为谁种的?”——直到最后又谈到“抢米”。这段对话从不满到反抗,反映了“旧毡帽朋友”逐渐觉醒的意识。
3、 环境描写简练传神。
(1)自然环境描写简练,生活气息浓厚,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江南水乡小镇的风情及丰收后的景象。
(2)社会环境描写融于对话之中,揭示了束缚农民的种种枷锁。另外,街道购物时的场面描写也十分精彩:种种“洋”物品,句句叫卖声以及“旧毡帽朋友”,男男女女、大人小孩的各种神态,动作,都写得极为生动,真实立体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三、学习内容
1、给红色字注音
河埠 船舷 占卜 短髭 粜米 褡裢 斛子 呷 写意
2、解释词语
(1) 占卜:原指算卦一类的迷信活动。这里是探问。
(2) 作梗:从中阻挠,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3) 兆头:预兆。
(4) 廒间:粮仓。
(5) 沽:原指买酒。这里是买。
(6) 写意:浙江方言。舒服,开心。
(7) 呷:小口喝。
3、成语解释
横七竖八:多而杂乱,不整齐。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不知该怎么办。
鄙夷不屑:轻视,看不起,认为不值得(看或提及)。这里指及其看不起,认为不值得理睬。
4、试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含义极其作用。
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答案: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农民获得丰收却反而濒临破产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中 考 解 析
切实实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①据我所知,常常有一些年轻人写信给某些艺术家、作家,要他们传授“秘诀”。作家、艺术家们接到那样的信,常常只好苦笑。
②最近,我听说有一个少年人去请教一个善于转碟子的杂技演员;熟练这门工夫的秘诀在哪里。杂技演员除了告诉他一些经验外,还带他去看自己床铺底下的一大堆摔破了的碟子,告诉他说:“秘诀就在这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艺术工作上,没有秘诀。如果杂技这类工夫都全*勤学苦练,那么,更不要说要求有高度思想性和生活经验作基础的其他艺术部门的工夫了。
③有些人所以以为艺术工作有什么秘诀,是因为他们把艺术和什么“祖传丸散”、“秘制膏丹”或者什么纯技术性的事情(如绘画时用几种颜色配出某一种颜色)混同起来了。我们可以读到各式各样的美学论文、艺术工作经验谈,然而,那都不是“秘诀”,那不过是一些艺术工作的根本规律的探讨,或者一些个别的经验之谈罢了。它们,如果是正确的话,就像是一块块指路的“将军箭”,告诉人们,通过什么道路就可能达到什么结果。至于“走路”的情况,仍得*各个人自己去走。对于不肯付出辛勤劳动的人,这类美学理论、艺术经验之谈并不能起什么作用。
④然而,有些人不是这样想,他们以为某些艺术家掌握了一些“秘而不宣”的手段,当作看家本领,当作“杀手锏”,不肯告诉旁人。在他们心目中,这种手段有点像《天方夜谈》里面的神奇的咒语,谁掌握了它,念上几句,宝山的石门就会自动启开。这种观念是十分荒诞的。但是奇怪得很,社会上有并非很少的人对艺术工作存在这样的观念。只要你去探询一些艺术工作者收到的信件的内容,就可以发现这种情况。
⑤对于那些经验丰富的人是直接经验的事物,即使它们被写了出来,对于经验缺乏的人仍然是间接经验。这正是一切“经验谈”所以不能起神奇的作用,而只能起一点指路作用的原因。我常常想:如果把古今一切优秀的艺术家勤学苦练的故事搜集起来,编成一本书,那内容该是多么惊心动魄呵!前辈们流血流汗积累了经验,当他们将火把传递给后人的时候,后人又必须以生命的火焰去点燃它,那艺术的火把才能够继续熊熊燃烧。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前人的经验才能够化为自己血管里的血液。高尔基曾经意味深长地说:“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如果说世间真有所谓艺术“秘诀”,也许应该算这一类的言谈了。
(秦牧《秘诀》,有删节)
1.第②段中“秘诀就在这儿”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画线句中的“火把”和“点燃”,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主要运用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最后一句是“如果说世间真有所谓艺术‘秘诀’,也许应该算这一类的言谈了”。“也许”和“应该”在表达了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议论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第②段“秘诀就在这儿”中“这儿”无疑是指代“床铺底下的一大堆摔破了的碟子”,再结合后文“杂技这类工夫都全*勤学苦练”这一概括句,“秘诀就在这儿”这句话的含义可以理解为:熟练地转碟子的秘诀就是勤学苦练。
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
“火把”比喻“前辈积累的艺术经验”;“点燃”比喻“发扬光大”。
3.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概括。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不难知道本文是论述“艺术的秘诀”,再结合文章第②段和第⑤段中的表明观点的语句“全*勤学苦练”“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艺术的秘诀是自己的努力劳动和勤学苦练。
4. 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定。第⑤段主要运用比喻论证法和引证法。段中“火把”比喻“前辈积累的艺术经验”,“点燃”比喻“发扬光大”;又引用了高尔基的名言来证明本段论点。
5.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理解。“也许”与“如果”照应,表推测与假设,不作肯定,行文有分寸;“应该”是针对“真有”而言,表明了自己赞同高尔基的话,两词用得准确,行文严谨。
课外拓展
一、课文《多收了三五斗》是原文的节选,被删去的部分是在课文的后面。那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杂文的笔调,描绘城市各界对“谷*伤农。这一事件的反应,刻画了地主、金融资本家、工业资本家等各种人物的嘴脸,并描写了农民破产后忍痛卖耕牛、借高利贷,或因抗租而被关押,或沉溺于赌博;或逃往上海等各种悲剧结局。原文还表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谷即使不*,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农也得伤。后面的一部分虽然被删去了,但节选部分本身就是一篇很完整的短篇小说。
二、关于本文如何划分段落的资料
1.华蓓蓓《“使学生得到实际的益处”——谈谈(多收了三五斗)的分段》(节录):
……这些资料都把这篇课文分四段。但根据自己的粗浅理解,我觉得这样的分段是可以讨论的。
说是按地点分吧,的确,前面是写了“米行”“街上”“船上”等几个地点,但最后一段没有指明地点,又怎么理解呢?并且,根据这个地点,那么第一节写了‘码头上’,也该单独成为一段吧。所以我认为按地点分为四段是欠妥的。
说是按事情分吧,不错,前面是写了“粜米”,购买日用品和“酒后发泄”等事,但最后一节并没有写具体的事,又怎能和前面并列成为四段呢?
……
经过反复考虑,我终于大胆提出了我的看法,就是根据时间进行分段,全文可分两段。第一段写丰收的某一天,在江南某一小镇发生的事情。第二段是说这样的悲剧第二天又将在这个小镇和其他各镇上发生,是第一段的深化。这种分法,也许会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但却是顺理成章的。因为这种结构方法正反映了叶圣陶先生组织安排材料的独具匠心;也正是这篇文章之超出于同类题材其他文章的地方之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客,第一段还可按事件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段到第三段为第一层次,交代粜米这件事发生的背景及文中的主要人物。接着再分别以粜米、购买日用品、酒后发泄等为第二、三、四层次。
2.叶圣陶《关于(多收了三五斗)及其他——给华蓓蓓同志的复信》:
蓓蓓同志惠鉴:
来信昨日接读。我去年患病,到今心思体力还不大如前,目力又不济,只能简单作复,务请原谅。
作者作文,不管自觉不自觉,写不写提纲,总有先后次第。教学生阅读,要课文分段落,无非要学生辨明这个先后次第,借此养成自己思索、说话、作文的好习惯。
我的这篇《多收了三五斗》常被选用,因而各种教学参考书常有提及。可是我不曾收集来看,因为我不担任教课。今天取出《多收了三五斗》来看,我同意足下分两段,前段又分几个层次的说法。
参考书难免有不足之处,教师要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我非常佩服足下这个意思。教师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又能不断研究和实践,掌握启发学生和引导学生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得到实在的益处。
敬礼
叶圣陶 四月六日下午 1
(两文均载《语文学习》1980年第二期)
三、关于《多收了三五斗》的社会背景和创作经过:
30年代初,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大幅度下跌,使广大产米区失去了销纳的场所,农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已经濒于破产。当时上海人一般吃的是安南米、暹逻米以及美国面粉和澳洲面粉。正如当时有的评论文章所指出的,连年灾荒,农村中“十室九空”“哀鸿遍野”;同时,“洋米输入……其富人仍然可以谷食饶足,廪囷不空,口腹不饥”。1932年邀天之幸,各地粮食丰收,可是粮价太*,农民的贫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镰,没有饭吃,成为农村之普遍现象”。甚至,“有许多田地图为粮价太残简直没有人去收获,恐怕收起了反而赔累”。《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当时的社会现象。
这篇小说从1932年秋天开始酝酿,到1933年7月1日在《文学》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历时9个月之久。叶老把农村破产这个社会问题放到自己所熟悉的环境——甪直中去表现。甪直是鱼米之乡,1917年春,叶老在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在这里生活了5年,他熟悉这里的生活,这里的农民。当谷*伤农的乌云笼罩着农村的时候,叶老最关心的是那些“旧毡帽朋友”的生活。他们的遭遇和心情,叶老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他把平时积累的材料,进行细细的筛选,综合成为反映新的主题的材料。叶老经常说的:写小说要严格的从生活中取材,不能随便编造。随便编造的小说是没有生命力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的素材贵在于平时的积累,要善于把生活中的见闻贮存起来。“文艺家如能随时观察,无论是什么人物,是什么思想言语,即不立著于篇,而蓄积既富,需用时自有‘俯拾即是’之乐。”正由于叶老善于观察生活,蓄积材料,在离开甪直10年之后,仍能把甪直的生活写得十分真实,以致当地老人传说叶老在1932年秋天去过甪直,并赞美叶老把米行的店伙们写活了。其实1932年秋天,叶老正在上海开明书店主编《中学生》杂志,并未离沪。这个传说从侧面说明以甪直这样的水乡市镇为背景的《多收了三五斗》写得多么真实。
《多收了三五斗》篇8
多收了三五斗
目标锁定
1、了解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主题的写法;
2、体会旧中国农民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
沙场点兵
1、搜集叶圣陶及本文背景资料;
2、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段落,改编为课本剧,并自行排练。
课堂在线
一、导入 新课
介绍万圣米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导入 新课。
二、角色朗读,整体感知
[情景]运用对话描写是本文的显著特点,随着对话的逐步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也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先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过程,最好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活动]1、分角色朗读,思考变化过程;2、评价朗读;3、交流变化过程。
[引导]小说以旧毡帽朋友满怀希望前来占卜命运开始对话,得知米价后,“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希望变成了失望,话语中表现出了愤激的心理。接着“先生,能不能抬高一点儿?”又表现出了农民的哀求心理,彻底失望后只能贱卖。热闹的街道上,旧毡帽朋友的愤懑之情随着他们的话语奔涌而出;最后的船头议论体现出了自发的反抗意识。
三、剧本表演,历史再现
[情景]这种愤怒和辛酸、自发的反抗意识,往往是话语中体现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我们同学向来以表演见长,今天我就给你们一个平台,你们能给我一个惊喜吗?(布置有关表演要求,可采用小组比赛形式,以突出表演效果,再现历史主题为主要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语言、动作、情感、协调等方面,要求学生作好评价。)
[活动]小组表演、评比,师生共同点评。
四、语段精读,主题提炼
[情景]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缩影,帝国主义、国民党当局、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就是那个时代旧社会勒住人民脖子的四条绳索,你能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举例说说他们是怎样紧紧勒住人民脖子的吗?
[活动]1、学生读课文,思考;2、小组讨论、交流;3、班级讨论、交流,引导。
[引导]读小说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时代的气息,读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及那个时代的本质精神。
五、历史感悟,思绪奔涌
[情景]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甪直古镇,面对眼前的万圣米行,你会想什么呢?请用简要的语言表达你当时的感想。
[活动]思考、交流、评价。
[引导]结合学生具体发言,联系现实意义,结束总结。
智能储备
1、小说有三处描写阳光,仔细研读课文,比较分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仔细体味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多收了三五斗》篇9
海口市第十一中学初三(1)班
学完了《多收了三五斗》这篇课文后,按照课后练习三的要求,我们班进行了一次课本剧比赛,大家从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下面就是我们的部分剧本,请大家多多指教。
《多收了五斗米》课本剧
第五组 林铮滢执笔
背景:
去年收成不好亏了本,今年丰收但因为米价太过低亏得比去年还厉害。粜完米后宽敞的敞口船上只载着一颗失落的心,他将回到家中将失落的感觉带给他的家人……
旧:我,我回来了……
弟:哥,怎么样?今年比往年多收了三五斗,应该粜得了不少钱吧?
旧:唉!别提了,一提我就来气,今年比去年还糟,真离谱!
弟:怎么了?不会有什么差错吧?
旧:你说呢?也不知道那米行是怎么搞的,才五块,六月里卖过十五块呢,就算是去年的七块半也好呀,粜得太厉害了!
弟:怎么会这样呢?这怎么可能嘛。我本还以为今年丰收,可以粜多点钱出来改善一下生活。待会爹就回来了,我们怎么跟他老人家说呀!
旧:唉!而且明天你大嫂和娘就要从娘家回来了,又怎么跟她们交代?对了,今天地主还要来收租……
(沉默了一会,儿子和老父亲回来了)
儿:来,爷爷,您坐这儿。爹,我和爷爷回来啦!礼物呢?我的礼物呢?
旧:哦!爹忘了,改天一定给你买哦!
儿:你怎么这样嘛。我要礼物,我要礼物嘛……
旧:去去去,去外边玩吧!让爹好好地静一静。
儿:咦?真奇怪,我不刚从外边玩回来吗?算了,我去玩咯!
(又沉默了一阵……)
老父亲:怎么样?孩子?还好吧?
弟:别提了,爹,哥说比去年还糟,才五块。
老父亲:唉,怎么会这样呀!这世界可真黑暗,这可如何是好呀……
(沉默……)
“咚咚咚”一阵激烈的敲门声,边敲边有人喊。
大地主:喂!快点开门,我来收租了!
旧:地主来了,弟,去开门。
(门开后)
两个手下:快点缴租了!
旧:多,多少钱?
大地主:不多,一百块。
旧:什么?原来不是七十块吗?怎么又……
大地主:你懂什么?现在地少,就这个价。
旧:不能少点么?
两个手下:你吵什么吵,叫你交就交,再罗嗦的话小心揍你!
旧:求求你了,少点吧!这太贵了。
大地主:快点拿来,要不往后你们别种了!
老父亲:别,交,我们交……
(旧毡帽把钱一张一张数给他们,大地主很快走了)
一家人:……唉……
幕落。
(旁白)希望,希望的肥皂泡不仅迸裂,而且消失得无影无踪。失落,失落的感觉侵袭了一家人,惟有孩童那欢快天真的笑声在回荡……
《回家之后》
第三组剧本 翁秋华执笔
旧毡帽感觉疲惫不堪。早上原本干劲十足,满怀希望的他,经过一天的时间后,除了软绵绵的身子,就剩下无尽的失落。他驼着背,低下头,一步一步挪回了家。草儿(旧毡帽的女儿)正在家门口喂鸡(旧毡帽家中唯一的老母鸡)。她看见父亲回来了,赶紧轻放下盛有少许米的破碗,飞到了父亲的面前。
草儿:爹爹,您回来了。我的小洋帽呢?(草儿扯了扯父亲的衣服,高兴地问道)
旧毡帽:草儿,爹没……(面容愁苦的他用手轻轻抚摸草儿的头,嗓子眼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话没有说下去。这时候,老母亲晃晃悠悠地从屋里走出迎接儿子。)
老母亲:草儿乖,别烦你爹。你爹他累了,让他先进屋歇歇,喝口水。(老母亲和旧毡帽走回屋里,草儿也跟着回屋了)
老母亲:媳妇正在厨房里烧菜。她看见你回来一定很高兴。
旧毡帽:娘,我知道了。我这就去见她。娘,你身体不好,就回里屋歇歇吧!(他走到厨房里。老母亲回到了里屋休息。草儿则留在原地)
妻子:你回来了。钱呢。愣什么愣,粜米的钱呢。(妻子马上放下手头的活,欣喜地看着丈夫说道。)
旧毡帽:我没钱。
妻子:开什么玩笑。今天你不是才刚粜完米吗?别那么小气,不就是买个礼物给二舅舅的女儿吗?你也不想想,二舅舅对我们这么好。现在他女儿生日,我们可不能太寒酸了。
旧毡帽:我真的没钱。
妻子:你这废物。我嫁给你这么多年了,一顿饱饭都没吃过。这还不打紧。你现在让我在娘家人面前丢脸,你这不存心让我难堪吗?(说罢,气呼呼地从厨房里走出。恰巧看见前来收租的周二爷)
妻子:周二爷,您来了。您坐着,我这就叫阿木出来。(她挑了张最好的椅子,用袖子擦了擦椅子,请周二爷坐下。她走进厨房去叫旧毡帽)
妻子:现在周二爷来了,你出去后要多说点好话。知道了吗?(恶狠狠地冲着旧毡帽说)
旧毡帽:我知道了。(他走了出来。)
旧毡帽:周二爷,您来了。您渴了吧,我去给您倒点水。
周二爷:不用那么费事。我是来收租的。
旧毡帽:周二爷,您也知道我家这点情况。加上今年有点困难,您就再多宽限几天吧!
周二爷:我可听说你今年是丰收景。你没事给我哭什么穷。
旧毡帽:米行把米价压低了。我这也是没办法呀!
周二爷:我不管你是去抢还是去偷,反正租金你是一个子儿也甭想少给。
旧毡帽:我清楚,但……
周二爷:别跟我废话,现在要么马上交租,要么把你的女儿送给我做小妾。
旧毡帽:您这是跟小的开玩笑吧。
周二爷:这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的。我已经把契约书都写好了。(周二爷将契约书扔给旧毡帽。旧毡帽打开契约书,看着,双手一直在颤抖。)
旧毡帽:周二爷,我求求您了。小的这就给您跪下。我知道我欠你很多钱,这都是我的错,您要罚就罚我吧!这与我的妻儿无关。我作为一位父亲,从没给自己的女儿买过一个洋囝囝,就连一顿饱饭都没能力让她吃上,我不能再拖累她了。周二爷,只要您能放过她,您怎么处置我都没关系。甚至要我的老命都可以。求求您了,周二爷。(他哭诉着)
周二爷:没门。(他推开旧毡帽,站起身,走向门外。一旁的草儿马上跪下哀求周二爷。周二爷理都没理,径直走出了门外。)
旧毡帽:草儿,是爹对不起你,对不起你呀!(两人紧紧抱在一起放声痛哭……)
剧终。
作者邮箱:
[1]
《多收了三五斗》篇10
一、 引入
1. 同学们见过这样一副对联吗?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知道这对联的含义吗?都表达出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全家安康。
2. 我们的老百姓总是企求着老天爷,希望能够风调雨顺,多收个三五斗。农民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他们不在乎双手的粗糙,汗水的晶莹,只求那谷穗的沉甸,可是命运有时候并不仅仅掌握在老天爷的手里,,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二、 教学过程
1. 5分钟自由快速阅读。
2. 整体感知
“苦涩、哀怨、凄凉、悲惨、愤恨”,难以消平的情感又如滚滚潮水泛滥,最苦的还是农民啊!这是我读完这篇课文的感受,你们有同感吗?
——好不容易丰收,却不能自己定价,别人定的价,连本都收不回来,只能“*价粜米”
——盘算好久的购物计划不能实现,只能“缩减开支”
——面对这种情况,毫无他法,只有空发牢骚。“船头议论 ”
3. 我们是不是要看看为什么农民丰收了却还是这么苦,为什么丰收反而成灾?首先请出幕前小丑:米行先生。
(1) 同学们觉得这个人物怎样?——骄横霸气。从哪儿可以看出来的?——语言和神态。听听他是如何跟老百姓说话的。听朗读。
(2) 读的如何?学一句。
(3) 这个米行的先生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想想看,如果他们把店开到咱们江都会有生意吗?
——态度不好;没有耐心;有侮辱性的语言;威吓顾客。
(4) 大家都知道开门做生意的一定要和气生财,笑迎八方客,诚待四海宾,而米行先生却有违生意人的本分,他为什么敢这样有恃无恐?
——洋米、洋面大量倾销,农民非及早粜米不可;遍布各地的局子,使得农民没有选择的余地;农民要向地主缴纳地租,不得不粜;投机商“同行共议”,互相勾结竞相压价。
(他们的算盘打得可真厉害,难怪会如此霸道。)
4.当时是不是所有做生意都这样?为什么?
5.还是请出我们的主人公——苏南的贫苦农民吧!
(1)你说我们该称他们什么呢?是旧毡帽朋友,乡下曲辫子还是乡亲?
——旧毡帽朋友(借代苏南的贫苦农民,朋友充满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乡下曲辫子(对劳动人民的讥笑)、乡亲(因为他们知道今天,乡亲的口袋时充实的,希望他们购物)
连个名字都没有,只能用带的帽子表示身份,如果我也不喊你名字,就说:“喂,那个剃平顶”你舒服吗?这样瞧不起人,可见没有地位。当然也不能怪我们的作者,他也必须尊重事实,事实是戴旧毡帽是当时江浙一带农民的典型装束。而他们也确实没有地位。
(2)哪儿最能看出他们没有地位——与米行先生的交锋中。总是处于劣势,一让再让。
说说哪几次交锋?
体会在整个*价粜米过程中,旧毡帽朋友的感情变化。
希望——愤怒——哀求——失望
冷淡——冷笑——厌烦(鄙视)——威吓
6.你看就为了这一叠钞票,不得不忍气吞声把白花花的米送进去。不管怎样,总算有钱了,还是去街上走走吧!
先看看旧毡帽朋友原本的计划:
洋肥皂——十块八块;洋火——几匣;洋油——合买一听;洋布——多量几尺;洋镜——一面;雪白毛巾——一块;小囡帽——一顶;热水瓶——一个。
现在:洋火、洋肥皂——少买一点;洋油——零沽;衣料——减半;洋镜;雪白毛巾;小囡帽;热水瓶——不买;小洋囡囡——最便宜的。
由此可见我们农民的购买力是多么低下,生活是多么的贫困。
7.不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们的农民也有了反抗的意识:让我们一起读出来,大声地读出来。
读的不太好,我们一起听一下雷恪生老师朗读的。学一句。
仇恨的种子终于发芽了,“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忠厚老实的农民终于从心底发出反抗的呼声。
然而这也仅仅是反抗的意识而已,权当议论和发泄。日子还是得过,米还是得*价粜出,农民悲惨命运的辘轳还是那个辘轳,还在不停地转着。因为“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变表演着同样的过时。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
7.我们不禁要问了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老百姓生活如此贫困,遭遇如此凄惨?根源在哪儿?
——社会环境的黑暗:洋米洋面的倾销、地主剥削、投机米商的勾结压价、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层层盘剥。
这些像一座座高山压得老百姓无法生存。
三、拓展
也难怪我们的农民会如此贫穷啊!黑黝黝的肌肤,隆起的肌肉,是一块荒芜的旷野。锈迹斑斑的锄头,一把冰冷的剑,扯破不了几千年如初的面纱。古老的锄头,被结满茧头的手紧握,高举向荒野挑战。晶莹的珠子,从农民宽阔的墙,纷落在旷野。这是农民对荒芜的眷恋?还是期待?农民阿!你们总是用你们的朴实善良,惹起诗人们的万斛同情,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关于悯农的诗句,知道吗?
四、 总结
我们感谢农民,是他们用自己的血泪讲述了一段段辛酸的历史;我们感谢农民……
我们感谢叶圣陶先生,他用他深情地笔调表现了农民们的苦痛;我们感谢叶圣陶先生……
五、结语
作者的对旧毡帽朋友的同情溢于言表,同学们对他们的同情也能清晰地看到,可是光有同情没有用,关键是要起来,推翻三座大山。一座太行山就把孙悟空压了五百年,而三座大山压在农民们的身上,何时才能翻身,怎样才能翻身?
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让我们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对我们的农民们说一声:“一路走好!”
《多收了三五斗》篇11
一、 引入
1. 同学们见过这样一副对联吗?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知道这对联的含义吗?都表达出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全家安康。
2. 我们的老百姓总是企求着老天爷,希望能够风调雨顺,多收个三五斗。农民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他们不在乎双手的粗糙,汗水的晶莹,只求那谷穗的沉甸,可是命运有时候并不仅仅掌握在老天爷的手里,,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二、 教学过程
1. 5分钟自由快速阅读。
2. 整体感知
“苦涩、哀怨、凄凉、悲惨、愤恨”,难以消平的情感又如滚滚潮水泛滥,最苦的还是农民啊!这是我读完这篇课文的感受,你们有同感吗?
——好不容易丰收,却不能自己定价,别人定的价,连本都收不回来,只能“*价粜米”
——盘算好久的购物计划不能实现,只能“缩减开支”
——面对这种情况,毫无他法,只有空发牢骚。“船头议论 ”
3. 我们是不是要看看为什么农民丰收了却还是这么苦,为什么丰收反而成灾?首先请出幕前小丑:米行先生。
(1) 同学们觉得这个人物怎样?——骄横霸气。从哪儿可以看出来的?——语言和神态。听听他是如何跟老百姓说话的。听朗读。
(2) 读的如何?学一句。
(3) 这个米行的先生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想想看,如果他们把店开到咱们江都会有生意吗?
——态度不好;没有耐心;有侮辱性的语言;威吓顾客。
(4) 大家都知道开门做生意的一定要和气生财,笑迎八方客,诚待四海宾,而米行先生却有违生意人的本分,他为什么敢这样有恃无恐?
——洋米、洋面大量倾销,农民非及早粜米不可;遍布各地的局子,使得农民没有选择的余地;农民要向地主缴纳地租,不得不粜;投机商“同行共议”,互相勾结竞相压价。
(他们的算盘打得可真厉害,难怪会如此霸道。)
4.当时是不是所有做生意都这样?为什么?
5.还是请出我们的主人公——苏南的贫苦农民吧!
(1)你说我们该称他们什么呢?是旧毡帽朋友,乡下曲辫子还是乡亲?
——旧毡帽朋友(借代苏南的贫苦农民,朋友充满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乡下曲辫子(对劳动人民的讥笑)、乡亲(因为他们知道今天,乡亲的口袋时充实的,希望他们购物)
连个名字都没有,只能用带的帽子表示身份,如果我也不喊你名字,就说:“喂,那个剃平顶”你舒服吗?这样瞧不起人,可见没有地位。当然也不能怪我们的作者,他也必须尊重事实,事实是戴旧毡帽是当时江浙一带农民的典型装束。而他们也确实没有地位。
(2)哪儿最能看出他们没有地位——与米行先生的交锋中。总是处于劣势,一让再让。
说说哪几次交锋?
体会在整个*价粜米过程中,旧毡帽朋友的感情变化。
希望——愤怒——哀求——失望
冷淡——冷笑——厌烦(鄙视)——威吓
6.你看就为了这一叠钞票,不得不忍气吞声把白花花的米送进去。不管怎样,总算有钱了,还是去街上走走吧!
先看看旧毡帽朋友原本的计划:
洋肥皂——十块八块;洋火——几匣;洋油——合买一听;洋布——多量几尺;洋镜——一面;雪白毛巾——一块;小囡帽——一顶;热水瓶——一个。
现在:洋火、洋肥皂——少买一点;洋油——零沽;衣料——减半;洋镜;雪白毛巾;小囡帽;热水瓶——不买;小洋囡囡——最便宜的。
由此可见我们农民的购买力是多么低下,生活是多么的贫困。
7.不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们的农民也有了反抗的意识:让我们一起读出来,大声地读出来。
读的不太好,我们一起听一下雷恪生老师朗读的。学一句。
仇恨的种子终于发芽了,“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忠厚老实的农民终于从心底发出反抗的呼声。
然而这也仅仅是反抗的意识而已,权当议论和发泄。日子还是得过,米还是得*价粜出,农民悲惨命运的辘轳还是那个辘轳,还在不停地转着。因为“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变表演着同样的过时。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
7.我们不禁要问了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老百姓生活如此贫困,遭遇如此凄惨?根源在哪儿?
——社会环境的黑暗:洋米洋面的倾销、地主剥削、投机米商的勾结压价、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层层盘剥。
这些像一座座高山压得老百姓无法生存。
三、拓展
也难怪我们的农民会如此贫穷啊!黑黝黝的肌肤,隆起的肌肉,是一块荒芜的旷野。锈迹斑斑的锄头,一把冰冷的剑,扯破不了几千年如初的面纱。古老的锄头,被结满茧头的手紧握,高举向荒野挑战。晶莹的珠子,从农民宽阔的墙,纷落在旷野。这是农民对荒芜的眷恋?还是期待?农民阿!你们总是用你们的朴实善良,惹起诗人们的万斛同情,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关于悯农的诗句,知道吗?
四、 总结
我们感谢农民,是他们用自己的血泪讲述了一段段辛酸的历史;我们感谢农民……
我们感谢叶圣陶先生,他用他深情地笔调表现了农民们的苦痛;我们感谢叶圣陶先生……
五、结语
作者的对旧毡帽朋友的同情溢于言表,同学们对他们的同情也能清晰地看到,可是光有同情没有用,关键是要起来,推翻三座大山。一座太行山就把孙悟空压了五百年,而三座大山压在农民们的身上,何时才能翻身,怎样才能翻身?
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让我们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对我们的农民们说一声:“一路走好!”
《多收了三五斗》篇12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埠头( ) 占卜( ) 小囝( ) 祟米( ) 斛子( ) 廒间( ) 当差( ) 沽酒( ) 写意( ) 白腻( ) 松懈( )
呷一口( ) 拗不过( ) 鄙夷不屑( )
二、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吆喝 踌躇 发泄 作埂
b.蓦然 焦躁 瘸子 垃圾
c.贮满 既使 脸颊 蹒跚
d.愤激 辩认 腭下 褡裢
三、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希望的肥皂泡( )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 )总得粜出;( )命中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
a.既然 也 而且 b.不但 却 或者
c.因为 所以 或者 d.虽然 却 而且
四、 “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这一句中加点的“占卜”一词透示了农民怎样的心理?
答: 。
五、说说下列加点的字的表达上的作用。
1.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答: 。
2.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大家都呆了。
答: 。
3.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
答: 。
六、文尾说“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有什么深意?
答: 。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
“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有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
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可是,不粜那已经送到了河埠头的米,这只能作为一句愤激的话说说罢了。怎么能够不粜呢?地主那方面的租是要缴的,为了雇短工、买肥料、吃饱肚皮,借下的债是要还的。
“我们摇到范墓去粜吧。”在范墓,或许有比较好的命运等候着他们,有人这么想。
但是,先生又来了一个“嗤”。他捻着稀微的短髭道:“不要说范墓,就是摇到城里去也一样。我们同行公议,这两天的价钱是糙米五块,谷三块。”
“到范墓去粜没有好处。”同伴间也提出了驳议,“这里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知道他们捐我们多少钱?就说依他们捐,哪里来的现洋钱?”
1.对第一段中“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这句话怎样理解?
答: 。
2.“地主那方面的租是要缴的”,“借下的债是要还的”这两句话说明了
。
3.“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有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米行老板的这番话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 。
4.“我们同行公议”一句,反映了旧中国怎样的现实?
答: 。
5.“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知道他们捐我们多少钱?”这句话说明什么?
答: 。
6.选文部分主要运用了 描写,这样的描写反映了什么?
答: 。
帽子的故事
①镇上有个小女孩叫安娜。上一年级的时候,医生从她的身体里查出了一个肿瘤,被确诊为癌。于是,手术、化疗、住院,小安娜为此受尽了磨难,待病情稳定下来,又去上学。小安娜很懂事,学习也很刻苦,她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有多严重,所以一如既往,活泼快乐。但因为大剂量的化疗,使她那头漂亮的头发全部掉光了,小安娜非常痛苦,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为此,妈妈给她买了顶帽子,天天不离头顶。但是,天气不冷,同学们都没戴帽子,她一个人戴着帽子,反而显得抢眼。
②班主任是位慈祥善良的中年女性,非常理解安娜的痛苦,在安娜又一次化疗结束返校前,她向全班同学郑重宣布:“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我们的穿着也应该与这种特色相适应。所以,从下周开始,每个同学必须戴一顶自己最喜爱的帽子来上学,而且要越新奇越好!”
③安娜来上学了,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但她太爱读书了,还是让妈妈陪着她,勇敢地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教室。
④安娜敏感地发现,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戴了一顶帽子,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在这一片晃动的帽子中,安娜的帽子反而显得土气,毫不起眼了。所以,谁也不注意她的帽子了,她反而觉得同学们的帽子漂亮新奇,禁不住笑了起来。
⑤从那以后,安娜上学没有了心理障碍,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有些同学忘了戴帽子,有些同学还戴着。大家都不在意安娜戴帽子是因为没有头发,安娜自己竟然也忘记了自己头上戴着帽子……
⑥善良的人总有善良的举动,这位富有爱心的女教师的小小举措,化解的只是一个孩子的痛苦和尴尬,但意义之大已超过了伟人的功绩。 。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
②她一个人戴着帽子,反而显得抢眼。
8、文章第②段,班主任郑重宣布同学必须戴帽子上学,她对帽子有什么要求?并请你猜测一下老师这一举措的意图。
答: 。
9、文章第③段写安娜上学,“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这一描写,反映她怎么样的心情?
答: 。
10、根据文意,写出文章第⑤段末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答: 。
11、根据文章中心,在最后一段划线处加几句议论性的话。
答: 。
参考答案:
一、 bù; bǔ; nān; tiào; hú; áo; chāi; gū; xiè; nì; xiè; xiā; niù;
xiè。
二、b。
三、d。
四、希望与担心并存的矛盾心理。
五、1.说明米多,是个丰收年。2.表现了农民无比失望的心情。3.表现出丰收农民满怀希望中踏上石阶祟米的心理。
六、揭示了故事的普遍意义,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七、1.听到米价下跌,旧毡帽朋友十分气愤,赌气表示不再粜米,但洋米洋面多的是,地租要缴,债要还。不粜又是不行的。因此说他们心里想得太“简单”,只是一时“愤激”的气话。2.旧毡帽朋友受地主、高利贷者的剥削,生活困苦已年深日久。3.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迫使米价下跌,农民深受其害。
4.投机米商相互勾结,趁火打劫,压低米价,盘剥百姓。5.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苛捐杂税对农民的剥削。
6.对话;反映了30年代旧中国农民丰年粜米,反遭厄运的现实,揭示了农民破产的根本原因在于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7.①窘,难以忍受。
②显眼,引人注目。 8.自己最喜爱,越新奇越好;让同学们不去注意安娜的帽子,化解她的痛苦和尴尬,从而消除她的心理障碍。 9.痛苦和尴尬。
10.一如既往,活泼快乐,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 11.如:世间凡有善良和爱的光芒普照,就会有温暖,有希望。对付死亡和疾病,战胜痛苦和不幸,善良和爱心的力量绝对胜过任何特效药。
《多收了三五斗》篇13
海口市第十一中学初三(1)班
学完了《多收了三五斗》这篇课文后,按照课后练习三的要求,我们班进行了一次课本剧比赛,大家从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下面就是我们的部分剧本,请大家多多指教。
《多收了五斗米》课本剧
第五组 林铮滢执笔
背景:
去年收成不好亏了本,今年丰收但因为米价太过低亏得比去年还厉害。粜完米后宽敞的敞口船上只载着一颗失落的心,他将回到家中将失落的感觉带给他的家人……
旧:我,我回来了……
弟:哥,怎么样?今年比往年多收了三五斗,应该粜得了不少钱吧?
旧:唉!别提了,一提我就来气,今年比去年还糟,真离谱!
弟:怎么了?不会有什么差错吧?
旧:你说呢?也不知道那米行是怎么搞的,才五块,六月里卖过十五块呢,就算是去年的七块半也好呀,粜得太厉害了!
弟:怎么会这样呢?这怎么可能嘛。我本还以为今年丰收,可以粜多点钱出来改善一下生活。待会爹就回来了,我们怎么跟他老人家说呀!
旧:唉!而且明天你大嫂和娘就要从娘家回来了,又怎么跟她们交代?对了,今天地主还要来收租……
(沉默了一会,儿子和老父亲回来了)
儿:来,爷爷,您坐这儿。爹,我和爷爷回来啦!礼物呢?我的礼物呢?
旧:哦!爹忘了,改天一定给你买哦!
儿:你怎么这样嘛。我要礼物,我要礼物嘛……
旧:去去去,去外边玩吧!让爹好好地静一静。
儿:咦?真奇怪,我不刚从外边玩回来吗?算了,我去玩咯!
(又沉默了一阵……)
老父亲:怎么样?孩子?还好吧?
弟:别提了,爹,哥说比去年还糟,才五块。
老父亲:唉,怎么会这样呀!这世界可真黑暗,这可如何是好呀……
(沉默……)
“咚咚咚”一阵激烈的敲门声,边敲边有人喊。
大地主:喂!快点开门,我来收租了!
旧:地主来了,弟,去开门。
(门开后)
两个手下:快点缴租了!
旧:多,多少钱?
大地主:不多,一百块。
旧:什么?原来不是七十块吗?怎么又……
大地主:你懂什么?现在地少,就这个价。
旧:不能少点么?
两个手下:你吵什么吵,叫你交就交,再罗嗦的话小心揍你!
旧:求求你了,少点吧!这太贵了。
大地主:快点拿来,要不往后你们别种了!
老父亲:别,交,我们交……
(旧毡帽把钱一张一张数给他们,大地主很快走了)
一家人:……唉……
幕落。
(旁白)希望,希望的肥皂泡不仅迸裂,而且消失得无影无踪。失落,失落的感觉侵袭了一家人,惟有孩童那欢快天真的笑声在回荡……
《回家之后》
第三组剧本 翁秋华执笔
旧毡帽感觉疲惫不堪。早上原本干劲十足,满怀希望的他,经过一天的时间后,除了软绵绵的身子,就剩下无尽的失落。他驼着背,低下头,一步一步挪回了家。草儿(旧毡帽的女儿)正在家门口喂鸡(旧毡帽家中唯一的老母鸡)。她看见父亲回来了,赶紧轻放下盛有少许米的破碗,飞到了父亲的面前。
草儿:爹爹,您回来了。我的小洋帽呢?(草儿扯了扯父亲的衣服,高兴地问道)
旧毡帽:草儿,爹没……(面容愁苦的他用手轻轻抚摸草儿的头,嗓子眼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话没有说下去。这时候,老母亲晃晃悠悠地从屋里走出迎接儿子。)
老母亲:草儿乖,别烦你爹。你爹他累了,让他先进屋歇歇,喝口水。(老母亲和旧毡帽走回屋里,草儿也跟着回屋了)
老母亲:媳妇正在厨房里烧菜。她看见你回来一定很高兴。
旧毡帽:娘,我知道了。我这就去见她。娘,你身体不好,就回里屋歇歇吧!(他走到厨房里。老母亲回到了里屋休息。草儿则留在原地)
妻子:你回来了。钱呢。愣什么愣,粜米的钱呢。(妻子马上放下手头的活,欣喜地看着丈夫说道。)
旧毡帽:我没钱。
妻子:开什么玩笑。今天你不是才刚粜完米吗?别那么小气,不就是买个礼物给二舅舅的女儿吗?你也不想想,二舅舅对我们这么好。现在他女儿生日,我们可不能太寒酸了。
旧毡帽:我真的没钱。
妻子:你这废物。我嫁给你这么多年了,一顿饱饭都没吃过。这还不打紧。你现在让我在娘家人面前丢脸,你这不存心让我难堪吗?(说罢,气呼呼地从厨房里走出。恰巧看见前来收租的周二爷)
妻子:周二爷,您来了。您坐着,我这就叫阿木出来。(她挑了张最好的椅子,用袖子擦了擦椅子,请周二爷坐下。她走进厨房去叫旧毡帽)
妻子:现在周二爷来了,你出去后要多说点好话。知道了吗?(恶狠狠地冲着旧毡帽说)
旧毡帽:我知道了。(他走了出来。)
旧毡帽:周二爷,您来了。您渴了吧,我去给您倒点水。
周二爷:不用那么费事。我是来收租的。
旧毡帽:周二爷,您也知道我家这点情况。加上今年有点困难,您就再多宽限几天吧!
周二爷:我可听说你今年是丰收景。你没事给我哭什么穷。
旧毡帽:米行把米价压低了。我这也是没办法呀!
周二爷:我不管你是去抢还是去偷,反正租金你是一个子儿也甭想少给。
旧毡帽:我清楚,但……
周二爷:别跟我废话,现在要么马上交租,要么把你的女儿送给我做小妾。
旧毡帽:您这是跟小的开玩笑吧。
周二爷:这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的。我已经把契约书都写好了。(周二爷将契约书扔给旧毡帽。旧毡帽打开契约书,看着,双手一直在颤抖。)
旧毡帽:周二爷,我求求您了。小的这就给您跪下。我知道我欠你很多钱,这都是我的错,您要罚就罚我吧!这与我的妻儿无关。我作为一位父亲,从没给自己的女儿买过一个洋囝囝,就连一顿饱饭都没能力让她吃上,我不能再拖累她了。周二爷,只要您能放过她,您怎么处置我都没关系。甚至要我的老命都可以。求求您了,周二爷。(他哭诉着)
周二爷:没门。(他推开旧毡帽,站起身,走向门外。一旁的草儿马上跪下哀求周二爷。周二爷理都没理,径直走出了门外。)
旧毡帽:草儿,是爹对不起你,对不起你呀!(两人紧紧抱在一起放声痛哭……)
剧终。
作者邮箱:
[1]
《多收了三五斗》篇14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
教学内容
课文节选自叶圣陶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
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梳理小说情节。
2.分角色朗读,认识小说人物形象。
3.组织学生讨沦交流,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2.理解小说中体现出的作者对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难点
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
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准缸
◇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解决生词。
2.熟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线索。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导入 新课。 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入新课。
2.梳理小说情节。 2.划分层次,理清小说情节。
3.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3.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一、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
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
2.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看来
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大
家想不想知道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
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
3.导人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
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
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一生结合课文
注解介绍作者情况。
5.给予鼓励,并补充:他的代表作有长
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等。《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
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
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1.纷纷发言。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说
出自己了解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情
景,并谈谈体会。
2.回答:“想知道。”
3.听教师讲,准备学习新课。
4.一生回答:“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
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
5.听讲,并作好笔记。
二、整体感知(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
文,熟悉课文情节。教师巡视课堂。
2.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
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
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
更加悲惨。
3.提问:刚才大家熟悉了课文,同学们
说说,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
写的?
1.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2.听教师介绍,感知课文内容。
3.齐声回答: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4.给予鼓励:回答得好!那么,如果要
给课文划分层次,应该怎么划分呢?
点名让一位学生回答。
5.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这位同学
回答得非常好。不但划分正确了,
而且还归纳出了段落大意。并补
充: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以旧毡帽朋
友的活动为线索来写的,重点写了
三个场景,能说出是哪三个吗?
6.大家归纳得好。并补充:这部分主
要是写人物的对话,而且这些对话
都非常有特色。让学生齐声朗读这
部分内容。
7.指出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
选“船上议论”一段,指导学生分角
色朗读,注意揣摩人物心理,体会文
中对话的作用。
4.争先恐后,被点到的学生回答:课文
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
一70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
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第二部分
(第7l段),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
发生,揭示其普遍性。
5.争先恐后回答。最后明确:第一层
(第l一34段)写米行粜米;第二层
(第35—44段)写街头购物;第三层
(第45—70段)写船上议论。‘
6.齐声朗读,注意读出人物的感情来。
7.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体
会其作用。
三、小结(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从人物
对话中理出关键信息。讨论旧毡帽
朋友们丰收后更加不幸的原因。
2.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二。
1.讨论交流。概括出以下原因:①洋
米,洋面的冲击 ②向局子捐钱
③向田主交纳地租④“同行公议”
的商人压低米价。
2.思老课后练习二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讨论分析小说的人物。
3.归纳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3.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一、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人:一般的小说都有三大要素,同
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
2.给予肯定:回答得对,上节课我们对
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
大家说,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1.回答:故事情节;人物;环境。
2.积极发言,找出:旧毡帽朋友;米店
老板;伙计等。
二、讨论交流(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对主要人物一旧毡帽朋友
进行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
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2.指出:“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
的农名。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
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
的农民群像。
3.提问: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
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
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
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
些?鼓励学牛提出自己的见解。
1.思考教师提的问题,明确:课文不是
写某个或某几个具体的人物,而是
写了一群没名没姓的“旧毡帽朋
友”。
2.听教师讲,记笔记。
3.思考发言。明确:课文中的写法更
好。
4.补充: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
特点。小说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
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
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让学生
浏览课文,并体会。
5.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提
示: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
法来处理安排材料,让学生试着在
课文中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6.讲解:从这些对比中,以及人物的对
话中我们找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
原因。结合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组织学生对小说主题分组讨论并发言。
4.自读课文,认真体会。
5.找到在粜米的场面中,农民的哀求,
老板的冷漠,农民粜米前后的喜悦
和悲伤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动的
体现了农民的希望与失望。
6.分组讨论发言,明确:小说反映了旧
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并表现了作者
对他们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憎恨
之情。
二、总结(约 分钟)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1.小结:这篇小说塑造了旧中国农民
的群像,通过他们“丰收成灾”的遭
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来回巡
视。
1.听教师讲,记笔记。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形
象,理解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小说反
映的时代状况。
本课总结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
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
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板书设计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
场景一:米行粜米一交代环境和人物
场景二:街头购物一“丰收成灾”
场景三:船上议论一心底的仇恨与反抗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要学会结合生活品味感悟,悟出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来。
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反映旧中国农村和农民情况的一些资料,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
感,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填空。
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家,_______家。原名_______,江苏苏州人。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_,童话集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埠头 占卜作梗 粜 米斛子 不屑 褡裢 拗不过
3.选一段话,与同学分角色朗读。
答案与提示:
1.儿童文学,教育,叶绍钧,《夜》《倪焕之》,《稻草人》
2.略
3.提示:诵读片断可以在“米行粜米”或“船上议论“这两个场景中选择。
◆个性练习设计
1.根据小说主题的要求,用了极为俭省的寥寥数笔就把苏南小镇的风情面貌描
绘出来了。找出这些写景的句子,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2.本文运用准确凝练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在文中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仔细
体会。
答案与提示:略。
教学探讨与反思
学习小说这类文学作品,交给学生阅读欣赏的方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从小说中发现生活的道理。在反复品味
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浓浓深情,从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
州人。年幼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先生,家境清苦。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
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茅盾、朱自清等人组织发起文
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小说集《隔膜》,1923
年出版童话集《稻草人》。在20年代还陆续出版了《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
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
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
《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长篇小说《倪
焕之》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隽永的艺术风
格。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
小说,技巧日臻娴熟。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推荐访问:多收 三五斗 多收了三五斗课文原文 多收了三五斗作者 多收了三五斗为何退出教材 多收了三五斗揭示了什么 多收了三五斗原文阅读 多收了三五斗是什么意思 多收了三五斗是几年级的课文 多收了三五斗发生在哪里 多收了三五斗写的哪里? 多收了三五斗初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