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好创业生涯中的5个小故事从中国到美国,又从北京到悉尼,在周华的发展轨迹里,他喜欢用“从自行车到宾利”来形容自己取得的成绩。从最初怀揣4000澳元只身来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刘永好创业生涯中的5个小故事6篇,供大家参考。
刘永好创业生涯中的5个小故事篇1
从中国到美国,又从北京到悉尼,在周华的发展轨迹里,他喜欢用“从自行车到宾利”来形容自己取得的成绩。从最初怀揣4000澳元只身来到澳大利亚到现在成功建立起自己的财富王国——澳大利亚亚太投资集团,在不断追求与奋斗中,周华的交通工具已经从那辆旧自行车变成了一辆崭新的宾利汽车
如今,周华已经在悉尼成功创立了自己的地产投资品牌,经历了6年多的高速发展,亚太集团总共向数千名投资者推荐了价值数十亿澳元的房产。即使在去年全球经济衰退、地产投资低迷的市场环境下,亚太集团仍然创造了数亿澳元的业绩。他的成功经历不仅是希望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打拼自己事业的准移民群体的榜样,也为如何投资海外市场、如何参与海外竞争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1984年,两个大学生在北京大学32楼232宿舍畅谈“愿望”。一个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另一个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保时捷轿车”。
25年过去了。2009年12月,这两个同学在北京大学相聚,他们现在拥有的财富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当初的“愿望”。想要“永久牌自行车”的是俞敏洪,他如今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想要“保时捷轿车”的是周华,他如今是澳大利亚亚太投资集团总裁。
靠自己本事做事
1991年,周华毅然放弃了前程似锦的外交官生涯,怀揣4000澳元,带着梦想在澳大利亚开始创业。当时,他只有一个目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白手起家,达到事业上的成功。
上大学前,周华自称是一个“很简单,但不服输,靠自己本事做事的人”。他强迫自己把认为值得做的事情做得很好。在北大读书期间,他要求自己每天早上5点起床练习英语口语。四年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已经由不敢张嘴说英语变成班上英语口语最好的学生之一。
1991年,周华与妻子何小叶怀揣着4000澳元移民澳大利亚。
刚到澳大利亚,周华去面试过好几份工作,但都因没有“当地经验”而失败。后来,他申请到为一家比萨饼店送外卖的工作,另外,他还“带着极大的热情”负责关店门和擦洗地板。晚上送比萨饼,白天去挨家挨户敲门卖货,他至少每天要敲200户人家的门。
“几个月前我还是一个在外交场合被称为‘阁下’的人,现在却在大街上挨户敲门贩货。”“我曾是外交官,可现在什么也不是了,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周华坚信:“不管被拒绝多少次,永远去敲下一道门。”
思维改变了,人生就改变了。从1991年以后接下来的7年,周华做过保险生意,做过各种小买卖,生活虽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这种生活并不是他所想要的。于是他一次次地选择放弃,他始终认为,如果你在合理的时间内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就该考虑要么在做事方式上、要么在渠道上有所改变,但永远不能放弃你的梦想。
“把每天的工作当成追求梦想的一部分”
1998年,曾经一起做过保险的同事的经历启发了周华,他的这位朋友因做房地产生意,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拥有了25套商品房。3年之后,那位朋友凭借出售这些房产而一跃成为百万富翁。朋友的经历深深地影响了周华,他意识到“以前的路走错了”,于是他又放弃了已经有所成就的翻译公司,开始从事房地产投资经营。
他首先应聘到未来集团去做一名普通员工,几年风雨之后,周华做到了年入200万澳元以上的职位。然而,他再一次在别人的惊异中离开,入主澳帝集团,并在2003年10月成立澳帝集团悉尼分部。经过几年的努力,澳帝的销售额达到15亿澳元。
2006年7月,周华放弃了澳帝集团旗下所有其他公司的股份,成为澳帝悉尼公司的完全和唯一的股东,同时将公司更名为亚太集团,8月15日亚太集团墨尔本分部成立,9月15日亚太集团阿德雷德分部成立。亚太集团在几年里,向数千名投资者推荐了价值数十亿澳元的房产。
外表文质彬彬、温和稳重的周华其实是一个充满野心的冒险家,他人生中的一次次归零和关键时刻的果断抉择也清清楚楚地凸显出他的野心勃勃和冒险精神。
“我对当时做出放弃一切、从零开始的决定感到自豪,并对祖国以及第二故乡——澳大利亚充满感激和热爱。”周华回忆起当时的选择时这样说,“很小的时候,我就养成了一种极强烈的自信,而且永不言败。这种近乎天成的自信,加上敢做他人不愿做之事的勇气,使我在人生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得以建立起了自己的财富王国。而对我来说,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在中国成长过程中学到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澳洲社会为我们提供的这种可能性。”
“如果我们把每一天的工作当成追求梦想的一部分,那我们的工作就会变得有意思得多。”在周华的发展道路上,梦想一直都是远方的灯塔,坚定清晰地指引着他。经过7年的打拼,他并没有因为小有成就而满足。
周华对于梦想和成功的执著是他成功的关键,他始终理智而清醒,不会因为小有成就而停止追求的脚步,甚至不惜舍弃巨大成就,选择归零,重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周华在不断刷新创业的“履历”。善于梦想的周华也为他的亚太集团设立了一连串的“梦想”,其中“亚太梦想”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通过慈善回馈社会,帮助普通人成功和致富。
“人生最大的风险是不冒任何风险”
“很多人回避风险,而成功人士则会分析风险。”周华说,善于分析风险并拥有驾驭风险的能力使他在创业路上稳步前进。
2009年12月14日,寒风刺骨。为了听周华的励志报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阳光报告厅座无虚席。周华诚恳地对大学生们说:“不论从事哪个行业,干什么工作,只要你是出类拔萃的,顶尖的,社会都会向你致敬。”“目标一旦设定,你若是认真的,就要想方设法去实现,只要是你能想到而又坚信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到。”
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将来如何挣钱是困扰他们的重要问题。“要挣多少钱,是由你自己来决定的,如果你自己不定,别人就要给你决定了。”周华说。
周华意识到,传统教育形式固然很重要,但对年轻人在领导风范、目标设定、人际交流、赚钱与投资方面的培养还略有不足。为青年人提供创业教育,成为周华的另一个目标,他希望带领更多的中国青年成为企业家,为更多的同胞提供创业机会。
如今,俞敏洪和周华在大学时代的愿望早已“提前超额”实现。俞敏洪拥有的资产早已不知道可以买多少辆自行车,而周华也开着崭新的宾利,在悉尼大街上行驶。2009年相聚,他们又开始谈论新的“梦想”——创办一个成功学院,俞敏洪负责培训语言,周华负责教授成功的方法。
展望“波音737时代”
周华是一个永不止步的人,他总是在想,“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虽然他早已达到初来澳洲创业时岁入百万的梦想,他的财富王国亚太集团的事业也稳步发展,但他又有了新的梦想:那就是把亚太集团建成为价值10亿澳元甚至百亿澳元的跨国企业。
这是一个大胆的宣言,但周华却不惮于将这样大胆的宣言公之于众,在他看来,10亿澳元只是100个百万元。“我早已在玩百万元、千万元的生意游戏了,只需把1000个百万元聚敛起来并留住就可以了。”
周华是一个敢冒风险的企业家,但是在没有经营和管理过一个迅速成长的大企业的情况下,他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带领一个企业冒风险,更不能把公司员工的饭碗和前途当儿戏,他为自己找到一位导师,一位曾经成功经营过10亿澳元公司的前总裁,为自己的发展和企业长远规划做顾问。而随着公司的发展,周华更是计划将业务扩展至主流社会以及海外,最终成为一个跨国地产投资服务平台。
刘永好创业生涯中的5个小故事篇2
【白手起家成为鹌鹑大王】
“22年前,你们4兄弟凑了1000块钱开始创业,如果用做投资,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0万元。假如现在你的财富突然间一夜蒸发,你认为你还能东山再起,再度成为中国首富吗?”
面对《人力资本》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刘永好轻轻抿了抿嘴,沉吟片刻,然后挺直身子,直视着我们,一字一句地说:“其实,这20多年的磨练对于我来说,拥有了多少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拥有了创造这些财富的能力!假如我这个企业什么都没有了,我的所有财富都消失了,但是我的自信还在,我的见识还在,我的这种经历和能力还在,我可以重头再来。对于我来说,自信和勤奋是无价的。”
说完,他摊开一个很大的笔记本,记下了这个问题,脸上露出敦厚的笑容。这是刘永好的习惯,无论和谁交谈,身边都不离一个本子一支笔,碰到有用的东西就往上记。
在刘永好身上,有两项特质:第一,他非常非常地爱学习,只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方能不断进步,方能跟得上社会大环境和企业小环境的变化,有能力和知识面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挑战;第二,他非常专注,主业一直专注于农业,并在这个领域内做深做广。中国有9亿农民,他帮助农民兄弟挣钱,然后再挣农民的钱。这两项特质最终成就了内地首富。
【下乡插队,了解了真实的农村】
20岁之前的刘永好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没有一件新衣服。
1966年,作为年仅15岁的红卫兵小将,刘永好为了跟着老师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特地挑了一件家里最好的呢子衣服。衣服是父亲1949年土改的时候在地摊上买来的,据说还是英国进口的毛料,在父亲和三个哥哥手中辗转了后到了刘永好的手中,早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样式也改了不知道多少遍,刘永好把它当成了宝贝。
毛主席见到了,刘永好渴望着赶快进入共产主义。因为母亲告诉他,只要到了共产主义,“一周吃一次回锅肉,两天吃一次麻婆豆腐”的理想生活就可以实现。但这种理想生活显得遥遥无期。
两年后,17岁的刘永好插队到了成都市郊的新津县古家村,当地没水没电、缺医少药,连一条完整的公路都没有,老乡们都认为这里是一个“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刘永好一天的工分是1角4分钱。
许多年以后,刘永好在和名牌大学的MBA座谈时谈到了这段经历:“我当了四年零九个月的知青,我觉得非常荣幸,因为这段经历锻炼了我的意志,锻炼了我的心态,锻炼了我的身体。在农村能够学到很多东西,使我了解了中国的农民,了解了中国的市场,懂得了艰苦创业,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课,是一定要上的。”
【第一个梦想泡汤了】
1980年春节,二哥刘永行为了让自己四岁的儿子能够在过年的时候吃上一点肉,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短短几天时间,他竟然赚了300块钱,相当于10个月的工资!
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兄弟们的心里炸开了花。刘氏四兄弟一商量:“既然能靠修理无线电挣那么多钱,我们是不是可以办一家电子工厂呢?”
中国历来就不缺乏有想法的人,但是却极度缺乏将想法付诸实践的人。说干就干,这是刘氏兄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对于学计算机的老大刘永言、学机械的刘永好以及会修理家用电器的刘永行来说,生产电子产品并不是难事。很快,中国第一台国产音响横空出世,起了个名字叫“新意音响”。
刘永好拿着音响来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他们出技术和管理,人家出钱,工厂一人一半。没有想到,这个事情报到公社之后,公社书记一句“集体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就让刘氏兄弟们的美梦胎死腹中。
24年后,在向《人力资本》记者谈及这档子事时,刘永好仍然感到无限惋惜:“我们失去了一次机会,我们的音响只能成为了我所在学校校办工厂的一个产品。后来,这个产品为学校创造了一定的价值,居然还被评为省级科技成果。如果当时我们做音响的话,现在我们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电器大王,说不准的。”
【回农村养鹌鹑去!】
音响虽然没有做成,但是,创业的强烈愿望却被点燃了。当“万元户”成了刘永好的新理想,那是1982年。做什么呢?搞音响投资大,何况还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而搞养殖业不需要很多投资,技术含量低,自己也熟悉,那就从养殖业开始做起。于是,在左邻右舍鄙夷不屑的议论声当中,刘永好和兄弟们在自家的阳台上养起了鹌鹑。
鹌鹑越养越多,下的蛋也越来越多。每天下班回家,刘永好和二哥刘永行就骑着自行车沿街叫卖,偶尔碰到自己的学生,难免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但钱包毕竟鼓了起来。刘永好兄弟们一商量,干脆去古家村办一个良种场吧。
别的问题可以毫无顾忌,但是政治觉悟一定要有。为了确保自己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没有“拉社会主义后腿”,刘永好跑到县里找到当时的县委书记钟光林,问回乡创业“要不要得?”
“没啥子问题嘛!”钟光林很开明,但是书记毕竟是书记,讨价还价意识还挺强,紧跟着提了一个条件:“你们要带起10户专业户。”
这个没有问题,刘永好也是这么想的。自家没多少钱,吃了定心丸的兄弟们马上向银行申请贷款1000元,结果当头便是一盆冷水,银行不贷!1000元钱对于银行不算个大数,对于刘氏兄弟们却不是个小数。
四人变卖了手表、自行车等家中值钱的物件,凑起1000块钱。许多年后,每当过春节,刘永好就找个地方躲起来,不是躲债,而是躲是银行。地方工行、农行还有建行的老总都拼命想请刘永好吃饭,但刘永好已经不再需要贷款了。
三哥陈育新(刘永美)率先“停薪留职”,下乡当起了“育新良种场”的场长。为了保险起见,刘永好和大哥、二哥决定随后再跟进。“良种场”的主营业务是孵小鸡、养鹌鹑和培育蔬菜种。没有孵化箱,他们到货摊上收购废钢材,然后到工厂租用工具自己来做。为了建厂房,刘永好从成都买回一拖拉机旧砖,由于道路狭窄,拖拉机无法进村,旧砖被卸到了两公里之外。刘永好带头,几个农民兄弟帮忙,手抱肩扛,愣是把一车砖给搬了回去。那一天是1983年的12月8日,非常冷的一天。当我们重新向他提起这个日子的时候,刘永好显得兴奋异常:“你们好厉害啊,我差点都忘了!”
有些事情容易忘记,有些事情却很难忘。1983年底,兄弟们一盘点,这一年育新良种场孵鸡5万只,孵鹌鹑1万只,并带出了11个专业户。哥几个兴奋异常。
【灾难降临】
天有不测风云,转过年来,一场“灭顶之灾”骤然而至。
1984年4月的一天,资阳县的一个专业户找到他们,一下子就下了10万只小鸡的订单,这可是笔大买卖!被冲昏了头的刘氏兄弟马上借了一笔数额不少的钱,购买了10万只种蛋。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2万只小鸡孵出来交给这个专业户之后不久,他们便听说这个专业户跑了。他们去追款,发现交给这个专业户的2万只小鸡,一半在运输途中闷死了,一半在家里被大火烧死了,对方已经是倾家荡产。
“下单的人已经跑了,他老婆跪在地上,让我们饶了他。看到这样子,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但剩下几万只小鸡马上就要孵出来,而我们又没有饲料,这时候又是农忙时节,农民不会要,借的钱又要马上还,我们真的是绝望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永好的语气中还是透露出一丝悲凉。
走投无路之下,兄弟们一碰头,商量着究竟是从岷江的桥头跳下去,还是隐姓埋名远遁新疆。那次会议,真有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感觉。最终,他们决定留下来,不逃、不躲,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
想来想去,既然农民不要,就把种蛋和小鸡卖给城里人。于是,兄弟四人连夜动手编起了竹筐……
刘永好带着鸡仔去农贸市场卖,一竹筐鸡仔加一个瘦弱的人,撑死了也占不了多大地方。但农贸市场上的商贩们一个个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彼此寸土不让。刘永好初来乍到,想在他们的身边安营扎寨,门都没有!磨蹭了一天,他也没有找到安身之处。但是,鸡仔是不能带回去了,晚上向一位好心的大爷借了一个板凳,坐了一宿。
人就是这样,没有逼到分上,谁都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当你坚持到不能再坚持,执著到不能再执著的时候,事情也就成了。第二天,刘永好终于靠自己的诚恳得到了一个地方。这一天,一竹筐的鸡仔总算是卖完了。
其他的兄弟和刘永好一样,连着十几天,每天都是凌晨四点就起床,风雨无阻,蹬3个小时的自行车,赶到20公里以外的农贸市场,再用土喇叭扯起嗓子叫卖。连他们也没有想到,虽然身上掉了十几斤肉,下雨天里摔得跟泥猴一样,但8万只鸡仔竟然全部卖完了!
从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到被学生看不起的市场小贩,刘永好经历了商业人生的第一次磨难,直接的结果是心理逐渐走向成熟。说好听的,他的内心从此变得坚强起来;说不好听的,他的脸皮从此变得厚起来。无论是内心的坚强还是脸皮的增厚,都是在那样一个年代奋起成功的人所必备的条件。
【世界鹌鹑大王】
创业初期的第一次危机虽然化解了过去,但是兄弟们的士气却大打了一个折扣,他们消沉了几个月,业绩也停滞不前。关键时候,还是老大刘永言的一席话起了作用:“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内心的激情被重新点燃,他们重新鼓起斗志,决心将“小”鹌鹑养“大”,将这条路扎扎实实走下去。
大学生出身,四兄弟专业各有所长,抱团养小小的鹌鹑,“高射炮打蚊子”的效果自然不一样。无论学到什么最新的技术,哪怕听起来是“天方夜谭”,他们也愿意尝试。不久之后,他们开始用电子计算机调配饲料和育种选样,并且摸索出一条经济实用的生态循环饲养法:用鹌鹑粪养猪、猪粪养鱼、鱼粪养鹌鹑,使得鹌鹑蛋的成本降低到和鸡蛋差不多。
到了1986年,育新良种场已经年产鹌鹑15万只,鹌鹑蛋不仅贩卖到国内各个城市,而且冲出亚洲走向了世界。刘永好则在这个过程当中实实在在地显露了他的销售才能。
“当时所有的鹌鹑和蛋都是我卖出去的。”刘永好显得十分得意,“一开始,我在成都青石桥开了一个鹌鹑蛋批发门市部,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我们又在成都最大的东风农贸市场开了一家奇大无比的店,每天都堆放着数十万只蛋,近的是重庆、西安,远的是新疆、北京,还有老外的订单。那时候,我们成了全国鹌鹑蛋批发中心,我们已经把鹌鹑养到了所能达到的最大的目标。在我们带动下,整个新津县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养鹌鹑,最高峰的时候全县养了1000万只鹌鹑,比号称世界鹌鹑大国的德、法、日还要大,我们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鹌鹑大王和世界鹌鹑蛋大王。”刘永好喜笑颜开,眼里闪着调皮的光芒。
1986年,刘氏四兄弟决定用一个充满美好前景的词来重新命名自己的养殖场——“希望”。
壮士断腕成就中国饲料大王
【价格战血拼正大】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一向聪明过人的刘氏兄弟也有犯“糊涂”的时候,他们把自己养殖鹌鹑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新津县的养殖专业户。1987年,新津县的养殖专业户小兵团作战,使用刘氏兄弟的饲料和农具,在孵化率、产蛋率和饲料转换率三项指标上都比刘氏兄弟高出2%到3%。在家禽养殖和家禽饲料方面,刘氏兄弟不愿意和身边的农民兄弟短兵相接,以免造成两败俱伤。这时候,他们想到了将产品升级,转战猪饲料市场。
当时,有一家名为“正大”的外资饲料公司(就是著名的“正大综艺”节目的赞助方),已经占据了中国猪饲料市场的半壁江山。“正大”在成都投资一亿元建了一家饲料厂,虽然价格奇贵,但因为对猪的增肥效果奇好,所以,农民购买“正大”饲料还需要排长队。有些农民问刘氏兄弟:“你们为什么不生产和正大一样的猪饲料呢?”
正中下怀!1987年,希望饲料公司在古家村买了10亩地,投资了400万元,建立了希望科学技术研究所和饲料厂,又投入400万元作为科研经费,找了国内外一批专家进行研制开发,同时将10万只鹌鹑全部宰杀。2年之后的1989年,“希望牌”1号乳猪全价颗粒饲料推出市场,擅长销售和市场推广的刘永好开始将自己的销售和广告才能“玩”大。
谁能想到,被称为城市“牛皮癣”的“小广告”,开山鼻祖竟然是中国首富刘永好。从卖鹌鹑蛋开始,刘永好就积累了一整套散发张贴小广告的经验。“希望”牌饲料一面世,刘永好马上带着自己的小广告下了乡。
“我租了一台刻印机,请一个写字好的朋友写好广告语。创意是我做的,稿子是我写的,刻是我找人刻的,贴是我自己贴的,每家每户猪圈都贴上了我们的广告。后来我们又做墙头广告。我们喊的口号,最开始是‘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后来是‘吃一斤长一斤,希望牌奶猪饲料就是精’。那个时()候,这种广告方式成本低,效果特别好。”
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希望”牌饲料的销量就追上了“正大”,“希望”饲料的质量不比“正大”差,每吨的价格却便宜了60块钱。
面对“希望”的不断蚕食,“正大”急了。“正大”每吨降价20元,“希望”也降了20元;“正大”咬了咬牙,再降100元!“希望”干脆降价120元!一时间,“希望”牌饲料的销量狂涨了三倍!刘永好的市场营销策略打得“正大”既没有招架之功,又无还手之力。最后,“正大”主动找到“希望”,双方达成了协议——“希望”以成都市场为主,“正大”以成都之外的市场为主。这实际上宣告了“正大”退出了成都市场。
经此一役,奠定了“希望”牌饲料在中国猪饲料市场的霸主地位。许多年后,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央视邀请刘永好前去作为嘉宾。下属们觉得要给昔人的手下败将当“绿叶”,非常没面子,但刘永好却力排众议,“正大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好好向人家学习!”
【理清家务事】
“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在刘家没有难断的家务事。创业阶段,刘氏兄弟很少有不可调和的分歧,偶而有几次,母亲大人在世的时候,最终由她来决断;母亲去世后,老大刘永言说话比较有分量,兄弟们的性格都是尊重真理,有事坐下来谈,谁有理听谁的。刘家有四个媳妇和一个女儿,创业之初,四兄弟便开了一个“大男子主义和霸权主义味道十足”的会,一致通过了“让各自媳妇回家看孩子,今后不得参政议政”的决策,刘家内部没有乱七八糟的事。家和万事兴,从这一点来看,刘家兄弟不赢都没有道理。
1992年,中国第一个经国家工商局批准的私营企业集团——希望集团,在希望饲料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集团成立不久,按照兄弟四人的价值取向和各自特长,刘氏产业被划为三个领域:老大刘永言向高科技领域进军;老三负责现有产业运转,并且开拓房地产;老二刘永行和老四刘永好一起到各地发展分公司,复制“新津模式”。产业明确之后,就该划分产权。刘氏兄弟的分家实在“太不精彩”,兄弟四人丝毫没有在“创业之初投资多少”和“创业之时作用大小”等方面斤斤计较,他们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平均划分资产,兄弟四人各占整个产业25%的股份。就这样简单,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而这正是成功的企业家和不够成功的企业家非常不同的一个地方。
刘永好和二哥刘永行在希望集团的合作堪称是最完美的组合。刘永行擅长内部管理,刘永好擅长对外公关与谈判。1993年,第一次产权明晰之后,在5月份,仅用七天的时间,兄弟俩人便横跨湖南、江西、湖北三省,签下建立4个饲料场的协议。这一年共建立起10家饲料场,个个盈利。到了1994年底,希望集团在各地的分公司已经发展到27家。
爱学习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刘永好和刘永行两人都是学习的高手,一个班里两个好学生,都想当班长,怎么办?几年过后,刘永行对外交流的潜质激发了出来,而刘永好的内部管理功底也更加成熟,原本互补的能力和风格开始在企业决策方面产生了分歧。而此时面对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环境不允许希望集团发生在战略和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就是没有及时执行好战略和决策也会贻误战机。一座山上呆着两只老虎终究是一件麻烦的事情。终于,在1995年3月的董事会上,两只老虎开始讨论各自“占山为王”的事。
根据刘永好的建议,这次董事会完全在“绝密”状态中进行,只有刘氏兄妹五人参与决策,对各自家属都保密。最终,经过董事会通过,从1995年4月13日开始,总部所有下属分公司的资金与资产全部冻结,不允许公司间流动,也不允许总部调拨。仍然是“资产平均分配”原则,全国27家分公司一分为二,划为东北与西南两个区域,刘永好坐镇西南,刘永行掌控东北。1995年5月15日,刘永好和刘永行在董事会文件上正式签字。文件正式规定:两个片区禁止跨区域开拓,干部的互相流动必须得到双方的认可,董事会成今后的开支不得在集团报销。从此之后,创业期间产权极端模糊的刘氏兄弟在一夜之间划分得清清楚楚:老大刘永言创立大陆希望公司,老二刘永行成立东方希望公司,老三刘永美(陈育新)建立华西希望公司,而老四刘永好成立南方希望公司。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妹妹刘永红,也给了她一部分股份。这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史上最精彩最完美的“亲兄弟,明算账”。
对于分家,刘永好这样评价:“我们兄妹几个都很优秀,有创业激情,能吃苦耐劳,很多地方都值得互相学习。正是这种互补型的团队组合,保证了原始积累的实现。创业时,我们考虑的是如何不倒下去。企业发展壮大了,面对着金钱、荣誉和掌声,看法就会不一致。两次调整,是从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过渡和规范,是谋求更大的发展。虽然是亲兄弟,也不可能每件事情都磨合得很好,何况每个人都很能干。经过两次调整,有分有合,大家都发展得很好。合的部分是希望集团,作为存量一直都没有变,永行是董事长,我是总裁。在上市公司新希望中,以我为主,大哥永言和三哥永美都有股份。实际上,我们分的只是产业发展方向和地域。”
走出四川,站在中国的高度想问题
【1993,登上一座高山】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和关键事件,我们把它称作关键点。当我们问及刘永好的关键点是在什么时候?他回答说是在1993年。他说这一年命运对他格外地垂青,他站上了一个更高、更宽、更广的学习的平台。
是年3月,他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界推选出的政协委员,出席了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第一次站在人民大会堂讲台上发言,“私营企业有希望”的标题刚念出口,台下就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10月,作为来自企业界的惟一代表,他当选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开始和全国的企业家成为了朋友。11月,他赴港参加第二届世界华商大会,作为大陆首次派往这个国际盛会的代表,刘永好又开始和来自全球的企业家们交起了朋友。
身份的变化,使刘永好的人生舞台一下子扩大了不知多少倍。这对于一向擅长外交的刘永好来说,真的是如鱼得水。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他的身边便汇集了大量的人脉资源,而这个条件却不是每个企业家都能够幸运地遇到的,刘永好深知这一点。
“作为工商联副主席和政协委员,我有机会接触到中国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和专家,通过沟通和交流,我的视野更加开阔了。这就像是爬山,过一段时间爬上一座更高的山,就能够看得更远一些。现在我已经不是工商联的副主席了,因为按照规定,我只能担任两届。不过,我现在还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负责人,仍然有很多机会和国家经济界的专家人士讨论求教。对于国家宏观经济的状况研究多了,想问题才能更加深刻。”
“事事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无论是在企业界、学界还是政界,与其说刘永好交了很多朋友,不如说刘永好认识了许多老师。一向谦虚谨慎的他将众多智囊纳入他的“知识库”,随时需要,信手拈来。所以,不是一个刘永好在治理企业,而是中国各个领域最优秀的专家在帮助他治理企业。
【参股民生银行】
1993年,刘永好与41位政协委员共同提案,希望成立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家投资,主要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银行。这促成了两年后中国民生银行的成立。
1月12日,中国民生银行在北京正式挂牌,经叔平任董事长,刘永好为副董事长。5月起,刘永好用了一年的时间,动用资金1.86亿元,完成了对民生银行一些股份的收购,持股量达到1.38亿股,成为占股比9.99%的第一大股东。与他同台竞争的是东方集团张宏伟、万向集团鲁冠球,以及万通集团冯仑。
关于民生银行,其实还有一段趣话。当年刘氏兄弟创业的时候,银行连1000块钱都不肯贷给他们。于是有人戏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之后,刘永好就要捣腾出一个民营银行和国有银行抢饭碗。当然,这只是说笑。但是,刘永好后来去瑞士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跟世界500强的企业讨论的时候,有一位企业家给了刘永好一个忠告:一定要注意,银行的钱不好用,银行就是在你不缺钱的时候给你钱,最缺钱的时候使劲把你往崖下推的那个人。刘永好当时的感觉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实际上,就连自己占大股的民生银行,刘永好也没有贷过一分钱的款。
资源掌控在自己手中而不去运用,这是无形的浪费。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为所欲为,那又成了冒险。审时度势,正确地运用手中的资源,这才是最英明的人应该做的事。对于刘永好来说,左手握着政治资源,右手捏着企业资源,不该做的事情,他一件都不做,该做的事情,再困难也要做下去,这才是中国企业界最缺乏的“大智慧”。
【二十年屹立不倒之原因】
和我同期的企业幸存的不多了
刘永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刘永好没有正面回答,顾左右而言他,说了下边这段耐人寻味的话:
“80年代中期,我就开始出席一些国内企业家的活动。到了90年代出席这些活动时,已经有了一些变化。现在再出席企业家们的活动,变化就非常大了。是什么呢?原来跟我们一起开会的朋友越来越少了。到哪里去了呢?有很多原因,有的不干了,有的去世了,有的倒闭了,有的被抓了。现在看看在一起开会的企业家,原来的已经不多了。前几天,我见到万向集团的鲁冠球,我非常尊敬他,也很佩服他,他见到我也非常地高兴。他比我们还要早,脚踏实地从乡镇企业做起,后来转为民营,现在他们的企业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已经非常专业化。我们聊了半天,也感慨了半天,我们两个人非常有同感:我们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企业家,不多了……”
“做企业,就好像综艺节目中的孤岛生存游戏。有些人怕吃苦,倒下去了;有些人在独木舟上行走,没有踩好,倒下去了;有些人关键时候跑不动,被老虎、狮子吃了。总之,竞争就是这样的,适者生存的游戏规则是明确的,所以应该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倒下去也没有什么可惜,因为他知道自己坚持不了。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例子,从独木舟上翻下去,下去了就是下去了,再翻过来非常地难。”
【欲速则不达】
刘永好认为自己还不算是成功。那么,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比较成功呢?
“成功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有很多企业都说,我们要在多少年内达到世界500强,我听到很多这样的话。在前、10年前、5年前,我都听到过这样的话。可是,现在说这句话的企业都已经没有了。越是要达到世界500强,倒下去的速度就会越快,你朝着这个目标不是脚踏实地去做的话,往往就奠定了失败的基础,失败的可能性就会更大。毕竟,你在进步的时候,别人也在进步。
“1995年开政协会议,我们被邀请到一位大老板那里去,他给我们指点江山。他讲,‘我们企业每年的增长速度是10倍,多少年之后我们就可以达到世界500强。’他在上边讲,我们这些企业家在下边算,不得了,10年之后,这个企业能把地球买下来!当时,我们就觉得这个企业不会活多少时间。果然,没有多久,这个企业就没有了。”
“任何一个企业都会有一个生命的周期,不可能想象出一个企业的生命周期是1万年。到现在世界上最好的企业不过几百年,不得了了!因为变化太大了,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做得好一些,更强一些,做得时间更长一些。怎么样保证我们的公司生命周期更长一些呢?那就需要我们这一批人前赴后继地去努力。”
刘永好如是说,他会给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吗?……
通用的杰克·韦尔奇画了四个象限,将人才分为德(品德)能(能力)型、只德不能型、只能不德型、不德不能型。第一种提拔重用,第二种培养使用,第三种小心使用,第四种坚决不用。对此,刘永好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刘永好说——】
创业元老和空降兵
文/刘永好
在企业很小、开始创业的时候,家族的色彩是很浓的。没有太多的考虑,绑在一起,要涨一起涨,要沉一块沉。这时候,讲忠诚的话,更多的是对人的忠诚,家族企业就是对老板的忠诚。家族企业做大,要逐步摆脱家族的特色,这个时候要对事业忠诚。
我们公司也有许多人,经常说一些不太顺耳的话,来找我说这个问题怎么样?在私营企业,一般都是老板怎么说,下属怎么做。如果企业完全这么做,这个企业肯定长不大,因为老板的能力是有限的,他的知识、资讯和聪明才智是有限的,他不是最优秀的。所以,企业做到一定大,一定要克服家族制管理,要对企业忠诚,而不是对个人忠诚。比如,老板要做一件事情,有人对老板说:“我做过调查,你这样做不可以啊。”从眼前看,他可能对老板不够尊重,但是,从长远来看,老板最终会感谢他。
另外,要格外注意的是,我们缺什么,就赶快补什么。经过20多年的发展,跟我们一起创业的员工,对公司非常有感情,很忠诚,也非常勤奋,说到哪年哪月做过什么事情,他们有时候都会流出泪来。他们是我们非常宝贵的财富。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仅有这些人是不够的,我们要引进、培养有现代意识的人,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国外的工作经验的人才。最近,我们引进了一批这样的人才,和我们原来的干部的培养结合起来。
在一个企业待的时间长的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非常强,好管,出大错很少。但是,另外一方面,要做大事,还要适当地引进新人。在一次人力资源座谈会上,我谈到,国外的企业注重效率,讲规则、讲制度。中国的文化讲理解、沟通、协调、中庸,这是孔子的文化。这两者之间究竟哪个好?我们请了一位外资企业的财务总监到我们这边来,他有长期在外企工作的经验,他的管理和思维模式比较规范。我问他为什么还要离开外企到民营企业来。他这样回答我:“到外资企业做,固然比较规范,固然待遇不错,条件、工作环境很好,但是变化不大,三年之后,五年之后,我还是做这个。但是,在民营企业,个人会随着企业一起成长。”所以,在民营企业,固然不谈文化的差异和心理的障碍,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要上升的话,还是民营企业。
对于空降兵,有的企业坚决不要,有的企业大量引进,都有成功的范例。我认为,杂交或者优势互补最好。我们自己培养的干部,优势是忠诚、不会犯大错误。但是,他们的视野、效率、对国际的管理规则的掌握要弱一些。我们的空降兵,有相当的素质,对企业比较忠诚,没有跳过很多的槽,老板也很认同。所以,我们在引入空降兵的时候,要做各种调查,跟他的老板聊,跟他的下属聊,跟他相同级别的人谈,看他是不是有基本的“德”。没有德,能力再大也不要;有德,能力不大,犯的错误也不会大;德比较好,能力比较强,最好。另外,就是适应性好不好。因为国外企业的模式,跟我们的管理不一样,需要磨合。在大型民营企业具有长期管理经验的人,我非常看重。
刘永好创业生涯中的5个小故事篇3
20岁之前,他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没有一件新衣服。为了让孩子过年的时候能够吃上一点肉,他和三个哥哥一起被逼上了创业之路。养鹌鹑,他们做成了世界第一。改行做饲料,又成为中国饲料大王。不管生意做得如何大,他始终小心翼翼地坚守自己的主业。
这位被称作“内地首富”的人有两个特点:
学习和专注:比常人更加坚持学习和更加坚持专注。
他喜欢吃麻婆豆腐和回锅肉。只要待在成都,中午便会乖乖地回家吃妻子做的饭。平日里,他最主要的工作餐是盒饭。除此之外,他还习惯和各部门基层员工在集团餐厅共进午餐。他吃饭速度很快,饭盒中不会剩下一粒米。
他不喜欢穿西服,身上的T恤衫和休闲裤加起来不过几十块钱。
他原来的座驾是一辆桑塔纳,最后下属实在看不过去,逼令他换了辆奔驰。每次坐飞机出行,他也只坐经济舱,当然机票最好是打折的。
他的发型十几年来没变过,是那种花几块钱就可以理的自然式。十多年来,他一直去同一家理发馆理发。
他把自己比作不会喝酒、不会抽烟、不会跳舞、不会打麻将、不会对明星和名牌感兴趣的“二百五”。
他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生活的主色调就是学习。无论和谁交谈,他都会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碰到有用的便往上记。
他没有架子,从来不骂人,脸上永远带着温和的微笑,说话的时候他非常注意措辞,从不会让人听了感到不舒服。基层员工见了他不会感到有压力。
作为一代巨富,刘永好除了名气之外,普通得实在不能再普通了。
同样不普通的还有他的学习能力和专注精神。
刘永好创业生涯中的5个小故事篇4
“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例子,从独木舟上翻下去,下去了就是下去了,再翻过来非常地难。”
“我们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企业家,不多了……”
刘永好在一个论坛上碰到鲁冠球,两人相对,发出如此慨叹。
在80后刘畅接刘永好接力棒任新希望集团董事长的文章里,我们讲了四川首富刘永好退休,80后女儿刘畅接任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出生于1980年的刘畅,26岁时已成为中国最年轻女富豪,胡润女富豪榜第九位。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刘永好的创业史,刘永好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刘永好开始出席一些论坛活动,到90年代,他留意到身边参会的人悄然发生了些变化。到现在,变化越来越大了,“原来跟我们一起开会的朋友越来越少了,”他说:“有的不干了,有的去世了,有的倒闭了,有的被抓了。”
1951年出生的刘永好,从1982年开始创业,时间已经过去了30多年。白手起家的传奇让位于中国首富的光环。在的胡润川渝富豪榜上,刘永好以250亿的身家位列第一。
把希望做大
在做希望牌饲料之前,刘永好在孵鹌鹑蛋;在卖鹌鹑蛋之前,他是人民教师。
下班之余,刘永好和另外三个兄弟在自家阳台上养起鹌鹑,并售卖鹌鹑蛋。当时的他们没有想到四年后将会成为足以笑傲世界市场的鹌鹑大王。
到1986年专做猪饲料之前,他们在成都青石桥开了一个鹌鹑蛋批发门市部,后来又在东风农贸市场开了一家更大的店。
在青石桥的时候,刘永好的母亲坐镇店中,他们兄弟四人就出去跑销售。到后来母亲去世的时候,刘永好他们才知道兄弟们富了以后给母亲的钱全被老人捐给了青石桥的乡亲。
东风农贸市场的店是他们崭露头角的开始。那时候,店里每天的存货都有鹌鹑蛋数十万只。养殖场也是刘永好出生地所在的四川新津县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在养鹌鹑。他们自己的养殖场年产鹌鹑15万只,而整个县最高峰时养殖鹌鹑达到1000万只。
当鹌鹑养殖的瓶颈到来的时候,刘家四兄弟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个行业,转身投向了后来让他们功成名就的饲料行业。
《希望》本是养殖场的名字,转做饲料之后,他们又再次以此命名了自己投资研发的猪饲料。
刘永好
1987年,研发建厂一共投资了800万元。他们将养殖场的10万只鹌鹑全部宰杀,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两年之后,希望牌饲料推向市场。三个月之后,销量追上当时国内饲料霸主----正大。
价格战一触即发,两家短兵相接。正大一降价,希望立马反击,再降。你来我往的过招之后,正大败走成都,江湖格局就此改变。盟主地位离希望越来越近。
分家后开始走各自的路
1992年,希望集团成立。兄弟四人走上了不同的方向。刘永好和刘永行负责去各地建立分厂。他们将集团股份一分为四,每人各占百分之二十五。
这几年里,刘永好作为杰出企业家的代表,开始活跃在一个论坛活动中。他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一张人际网络就此埋下伏笔。
1993年,刘永好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当年10月,他又被选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同年,他在政协会议上发出提案,建立一个由民营企业家投资的银行。
就在这一段时间内,刘永好为集团建立分公司的业务也没有落下来。到1994年年底,他和二哥刘永行在全国一共建立了27家分公司。
1995年,分家再次来临。兄弟四人从集团分离出来,分别去组建各自的公司。刘永言创立大陆希望公司。刘永行创立东方希望公司,在20的胡润百富榜上,他以350亿身家名列第七。刘永美创立华西希望公司。刘永好建立南方希望公司。
同年,刘永好的议案得到批准,民生银行成立。,刘永好以1.86亿的资金陆续收购民生银行股份,成为最大股东。而在1982年创业初期,他们想从银行贷款1000元却被拒绝。 建立新希望不到一年之后,新希望集团下的绵阳希望饲料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登陆A股市场。
跟随刘永好的工作人员都知道他是一个动作很快的人。他的午餐经常就是盒饭,一群人一起吃,他总是第一个吃完,并且不留一个饭粒。王石说他不能总是一副赚钱机器的模样,而应该慢下来培养一些特长爱好。
根据新希望集团网站显示,截至年底,集团注册资本8亿元,总资产299亿元。销售收入达到510亿元。
刘永好手下的新希望集团已经延伸至4个领域:农牧与食品、化工与资源、房产与基础设施以及金融与投资。农牧与食品领域有上市公司新希望股份;化工类通过ST宝硕登陆资本市场;金融类则有民生银行作为后盾。
年,刘永好重组新希望股份的计划甫一公布,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的蓝图迅速激荡了市场。沉寂已久的股价在三个月内翻了一倍,至今守在21元的位置。
重组的进程在持续推进。六十岁的刘永好仍然像一台加满了油的发动机,他说他的时间一分为三:“1/3用来处理新希望集团内部关键性问题;1/3跟一流人才打交道,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以及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我的建议;另外的1/3即用来学习和研究企业发展问题。”
新希望蓝图
今天的新希望集团就像一艘航空母舰,旗下拥有400多家企业。猪肉、禽类以及乳业三条完整的产业链,为了主推农牧业发展,刘永好拿到了金融牌照,建立新希望财务有限公司。
全产业链,产融结合,这俨然就是刘永好固若金汤的商业帝国。
他记得第一次面临危机,一张10万个鸡仔的订单就犹如一场灭顶之灾。
1984年,一个农户向刘家四兄弟下了张订单,需要10万只小鸡。这简直就是突如其来的馅饼,他们第一次接到这样的“巨额”生意。
四个人兴奋地借了一笔钱,购买10万个种蛋,准备孵出小鸡后一次性卖出去。
打击来得太突然。交出2万只小鸡后,农户跑了。兄弟四人也傻眼了,艰难的抉择之后,他们决定捡起这个烂摊子。
兄弟四人连夜编好竹筐,第二天就蹬着自行车把小鸡运到农贸市场去卖。以前,刘永好站在讲台上,手执教鞭。现在他挑着竹筐,费尽口舌只为得到一小块地方可以当一个小贩。
8万只小鸡就这样全都卖了出去。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十年过去,刘永好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议建立一个由民营企业家出资,并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银行。对此时乃至以后的刘永好来说,寻常招式已再难伤他分毫。
民生银行设立,刘永好连续三届担任副董事长。
20在董事会选举中,刘永好意外落马,无缘董事会。而泛海控股集团的卢志强一举取代刘永好的位置,成为副董事长。
高处不胜寒。对功成名就后的刘永好来说,他面对的人是鲁冠球、王石、卢志强、张宏伟,亦对手,亦朋友。
,民生银行定向增发。刘永好斥资37亿认购4.1亿股,持有增发后股本超过10%。两年后,他顺利重返董事会,再次担任副董事长。
三十年上海沉浮,民生银行的记录不过只是浮光掠影。刘永好的收购行为跨越整个中国,直到他终于完成产业链整合,向着心中的终极目标不断接近。
从四川农村走出来的四兄弟,卖了自行车、家当才凑了1000元开始创业。到今年,年纪最小的刘永好也已经60岁。而他们四人的身家加起来已经超过了千亿。
再谈到自己的成功时,刘永好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做企业,就好像综艺节目中的孤岛生存游戏。有些人怕吃苦,倒下去了;有些人在独木舟上行走,没有踩好,倒下去了;有些人关键时候跑不动,被老虎、狮子吃了。总之,竞争就是这样的,适者生存的游戏规则是明确的,所以应该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倒下去也没有什么可惜,因为他知道自己坚持不了。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例子,从独木舟上翻下去,下去了就是下去了,再翻过来非常地难。”
刘永好创业生涯中的5个小故事篇5
创业小故事1:寂寞变成好生意
20,有个叫郭家齐的小伙子坐在台北车站前的星巴克。窗外人人擦肩而过,也许这辈子再也不会相遇。突然,他像被苹果打到头:如果有个网站让大家记录今天去了哪里,也许回家上网,会发现彼此下午3点曾在同一个地方。
一个月后,他开始架设想象中的网站。这个命名为“地图日记”的网站有点像群体博客,他与“谷歌地图”合作,以地图为主轴,网友依照不同的地点写上日记、放上照片。例如,你在这个网站上输入你家住址,会出现你家地图,并有住在周遭网友的文章。不用说,这个网站拉近了都市里冰冷疏离的邻里关系。不到一年,网站每天便拥有数十万浏览流量,每月广告营收十几万元。
【创业感悟】:这世上觉得寂寞的人大有人在,可不是每个寂寞的人都能像牛顿一样被苹果砸到,然后顿悟了。这位仁兄很牛,寂寞了没去把妹,而是把寂寞变成了一门生意。你能吗?
创业小故事2:这份报纸只为你服务
英国有一个名叫丽贝卡的23岁女孩,她创办了英国首家个性化报社——“你上报了”有限公司。在这张“私人报纸”上,刊登的不再是其他报纸上所登的那些肩负着社会道义的传统新闻,而是纯粹属于个人的消息。客户们不仅能把名字等个人信息刊登在报纸上,还能把个人的新闻故事、照片登在头版头条。除了有圣诞节、生日庆祝等普通主题,更多的是年轻人喜欢的搞怪内容。
这种“比那些平民真人秀更能吸引年轻人,帮普通人轻松实现明星梦想”的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青睐。目前,该公司每周能印刷出一万份客户们预订的报纸,月营业额达到了45000英镑。
【创业感悟】:这些年纸媒日渐没落,但这个英国女孩的点子着实够巧,把公众的报纸变个人的报纸,并且一炮而红。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标新立异,这种近于“反叛”的思路,实在对口!
创业小故事3:与其追随潮流,不如另辟蹊径
19世纪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黄金,出现了淘金热。有一位17岁的少年来到加州,也想加入淘金者的队伍,可看到金子没那么好淘,淘金的人很野蛮,他很害怕。这时,他看到淘金人在炎热的天气下干活口渴难熬,就挖了一条沟,将远处的河水引来,经过三次过滤变成清水,然后卖给淘金人喝。金子不一定能淘到,而且有一定危险,卖水却十分保险。他很快就赚到了6000美元,回到家乡办起了罐头厂。
这人就是后来被称为美国食品大王的亚尔默。成功者往往都是有独到见解的人,他们总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能不断产生创意,发现新的需求。不仅要看到市场需求什么,还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创业感悟】:一件事许多人在做,即使看起来利润非常可观,也要慎重介入。创业也是如此,与其追随潮流,不如另辟蹊径。
创业小故事4:专注是金
日本有一家只有7个人的企业,其产品是有些人看来不值一提的哨子。可你千万别小看这小玩意儿,一年竟创造了7000万元的利润。原来这家企业的产品特别“专一”——只生产哨子,他们聘用了300多名科技人才专门研发哨子,最贵的哨子卖了2万美元一个。在世界杯足球赛上,所有的哨子都是出自于该厂。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哨子的种类达到上千种,有给美国警察生产的专用哨子,哨子让他们给做绝了。
【创业感悟】:许多国人去小日本采购产品,看重的就是质量好。但质量好的背后,则是日本人普遍存在的一种专注的匠心精神。也正因为此,现在小米、华为等一窝蜂地学习“匠心”。创业做产品一定得专注,这没得商量。
创业小故事5: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时,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我的成功都看得十分自然和顺理成章。时刻长了,他发现,在国内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我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我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
之后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正因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正因上帝赋予你的时刻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亚汽车公司的总裁。
【创业感悟】:其实不光是当时的韩国人,许多中国人一样存在把取得成功的困难过分夸大的嫌疑。这跟小马过河一个理儿,是深是浅一试便知。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重要的是你要用心去做,并且全力以赴。
刘永好创业生涯中的5个小故事篇6
20岁之前,他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没有一件新衣服。为了让孩子过年的时候能够吃上一点肉,他和三个哥哥一起被逼上了创业之路。养鹌鹑,他们做成了世界第一。改行做饲料,又成为中国饲料大王。不管生意做得如何大,他始终小心翼翼地坚守自己的主业。
这位被称作“内地首富”的人有两个特点:
学习和专注
比常人更加坚持学习
和更加坚持专注
他喜欢吃麻婆豆腐和回锅肉。只要待在成都,中午便会乖乖地回家吃妻子做的饭。平日里,他最主要的工作餐是盒饭。除此之外,他还习惯和各部门基层员工在集团餐厅共进午餐。他吃饭速度很快,饭盒中不会剩下一粒米。
他不喜欢穿西服,身上的T恤衫和休闲裤加起来不过几十块钱。
他原来的座驾是一辆桑塔纳,最后下属实在看不过去,逼令他换了辆奔驰。每次坐飞机出行,他也只坐经济舱,当然机票最好是打折的。
他的发型十几年来没变过,是那种花几块钱就可以理的自然式。十多年来,他一直去同一家理发馆理发。
他把自己比作不会喝酒、不会抽烟、不会跳舞、不会打麻将、不会对明星和名牌感兴趣的“二百五”。
他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生活的主色调就是学习。无论和谁交谈,他都会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碰到有用的便往上记。
他没有架子,从来不骂人,脸上永远带着温和的微笑,说话的时候他非常注意措辞,从不会让人听了感到不舒服。基层员工见了他不会感到有压力。
作为一代巨富,刘永好除了名气之外,普通得实在不能再普通了。
同样不普通的还有他的学习能力和专注精神。
白手起家 成为鹌鹑大王
“22年前,你们4兄弟凑了1000块钱开始创业,如果用做投资,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0万元。假如现在你的财富突然间一夜蒸发,你认为你还能东山再起,再度成为中国首富吗?”
面对《人力资本》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刘永好轻轻抿了抿嘴,沉吟片刻,然后挺直身子,直视着我们,一字一句地说:“其实,这20多年的磨练对于我来说,拥有了多少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拥有了创造这些财富的能力!假如我这个企业什么都没有了,我的所有财富都消失了,但是我的自信还在,我的见识还在,我的这种经历和能力还在,我可以重头再来。对于我来说,自信和勤奋是无价的。”
说完,他摊开一个很大的笔记本,记下了这个问题,脸上露出敦厚的笑容。这是刘永好的习惯,无论和谁交谈,身边都不离一个本子一支笔,碰到有用的东西就往上记。
在刘永好身上,有两项特质:第一,他非常非常地爱学习,只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方能不断进步,方能跟得上社会大环境和企业小环境的变化,有能力和知识面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挑战;第二,他非常专注,主业一直专注于农业,并在这个领域内做深做广。中国有9亿农民,他帮助农民兄弟挣钱,然后再挣农民的钱。这两项特质最终成就了内地首富。
下乡插队,了解了真实的农村
20岁之前的刘永好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没有一件新衣服。
1966年,作为年仅15岁的红卫兵小将,刘永好为了跟着老师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特地挑了一件家里最好的呢子衣服。衣服是父亲1949年土改的时候在地摊上买来的,据说还是英国进口的毛料,在父亲和三个哥哥手中辗转了后到了刘永好的手中,早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样式也改了不知道多少遍,刘永好把它当成了宝贝。
毛主席见到了,刘永好渴望着赶快进入共产主义。因为母亲告诉他,只要到了共产主义,“一周吃一次回锅肉,两天吃一次麻婆豆腐”的理想生活就可以实现。但这种理想生活显得遥遥无期。
两年后,17岁的刘永好插队到了成都市郊的新津县古家村,当地没水没电、缺医少药,连一条完整的公路都没有,老乡们都认为这里是一个“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刘永好一天的工分是1角4分钱。
许多年以后,刘永好在和名牌大学的MBA座谈时谈到了这段经历:“我当了四年零九个月的知青,我觉得非常荣幸,因为这段经历锻炼了我的意志,锻炼了我的心态,锻炼了我的身体。在农村能够学到很多东西,使我了解了中国的农民,了解了中国的市场,懂得了艰苦创业,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课,是一定要上的。”
第一个梦想泡汤了
1980年春节,二哥刘永行为了让自己四岁的儿子能够在过年的时候吃上一点肉,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短短几天时间,他竟然赚了300块钱,相当于10个月的工资!
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兄弟们的心里炸开了花。刘氏四兄弟一商量:“既然能靠修理无线电挣那么多钱,我们是不是可以办一家电子工厂呢?”
中国历来就不缺乏有想法的人,但是却极度缺乏将想法付诸实践的人。说干就干,这是刘氏兄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对于学计算机的老大刘永言、学机械的刘永好以及会修理家用电器的刘永行来说,生产电子产品并不是难事。很快,中国第一台国产音响横空出世,起了个名字叫“新意音响”。
刘永好拿着音响来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他们出技术和管理,人家出钱,工厂一人一半。没有想到,这个事情报到公社之后,公社书记一句“集体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就让刘氏兄弟们的美梦胎死腹中。
24年后,在向《人力资本》记者谈及这档子事时,刘永好仍然感到无限惋惜:“我们失去了一次机会,我们的音响只能成为了我所在学校校办工厂的一个产品。后来,这个产品为学校创造了一定的价值,居然还被评为省级科技成果。如果当时我们做音响的话,现在我们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电器大王,说不准的。”
回农村养鹌鹑去!
音响虽然没有做成,但是,创业的强烈愿望却被点燃了。当“万元户”成了刘永好的新理想,那是1982年。做什么呢?搞音响投资大,何况还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而搞养殖业不需要很多投资,技术含量低,自己也熟悉,那就从养殖业开始做起。于是,在左邻右舍鄙夷不屑的议论声当中,刘永好和兄弟们在自家的阳台上养起了鹌鹑。
鹌鹑越养越多,下的蛋也越来越多。每天下班回家,刘永好和二哥刘永行就骑着自行车沿街叫卖,偶尔碰到自己的学生,难免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但钱包毕竟鼓了起来。刘永好兄弟们一商量,干脆去古家村办一个良种场吧。
别的问题可以毫无顾忌,但是政治觉悟一定要有。为了确保自己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没有“拉社会主义后腿”,刘永好跑到县里找到当时的县委书记钟光林,问回乡创业“要不要得?”
“没啥子问题嘛!”钟光林很开明,但是书记毕竟是书记,讨价还价意识还挺强,紧跟着提了一个条件:“你们要带起10户专业户。”
这个没有问题,刘永好也是这么想的。自家没多少钱,吃了定心丸的兄弟们马上向银行申请贷款1000元,结果当头便是一盆冷水,银行不贷!1000元钱对于银行不算个大数,对于刘氏兄弟们却不是个小数。
四人变卖了手表、自行车等家中值钱的物件,凑起1000块钱。许多年后,每当过春节,刘永好就找个地方躲起来,不是躲债,而是躲是银行。地方工行、农行还有建行的老总都拼命想请刘永好吃饭,但刘永好已经不再需要贷款了。
三哥陈育新(刘永美)率先“停薪留职”,下乡当起了“育新良种场”的场长。为了保险起见,刘永好和大哥、二哥决定随后再跟进。“良种场”的主营业务是孵小鸡、养鹌鹑和培育蔬菜种。没有孵化箱,他们到货摊上收购废钢材,然后到工厂租用工具自己来做。为了建厂房,刘永好从成都买回一拖拉机旧砖,由于道路狭窄,拖拉机无法进村,旧砖被卸到了两公里之外。刘永好带头,几个农民兄弟帮忙,手抱肩扛,愣是把一车砖给搬了回去。那一天是1983年的12月8日,非常冷的一天。当我们重新向他提起这个日子的时候,刘永好显得兴奋异常:“你们好厉害啊,我差点都忘了!”
有些事情容易忘记,有些事情却很难忘。1983年底,兄弟们一盘点,这一年育新良种场孵鸡5万只,孵鹌鹑1万只,并带出了11个专业户。哥几个兴奋异常。
灾难降临
天有不测风云,转过年来,一场“灭顶之灾”骤然而至。
1984年4月的一天,资阳县的一个专业户找到他们,一下子就下了10万只小鸡的订单,这可是笔大买卖!被冲昏了头的刘氏兄弟马上借了一笔数额不少的钱,购买了10万只种蛋。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2万只小鸡孵出来交给这个专业户之后不久,他们便听说这个专业户跑了。他们去追款,发现交给这个专业户的2万只小鸡,一半在运输途中闷死了,一半在家里被大火烧死了,对方已经是倾家荡产。
“下单的人已经跑了,他老婆跪在地上,让我们饶了他。看到这样子,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但剩下几万只小鸡马上就要孵出来,而我们又没有饲料,这时候又是农忙时节,农民不会要,借的钱又要马上还,我们真的是绝望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永好的语气中还是透露出一丝悲凉。
走投无路之下,兄弟们一碰头,商量着究竟是从岷江的桥头跳下去,还是隐姓埋名远遁新疆。那次会议,真有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感觉。最终,他们决定留下来,不逃、不躲,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
想来想去,既然农民不要,就把种蛋和小鸡卖给城里人。于是,兄弟四人连夜动手编起了竹筐……
刘永好带着鸡仔去农贸市场卖,一竹筐鸡仔加一个瘦弱的人,撑死了也占不了多大地方。但农贸市场上的商贩们一个个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彼此寸土不让。刘永好初来乍到,想在他们的身边安营扎寨,门都没有!磨蹭了一天,他也没有找到安身之处。但是,鸡仔是不能带回去了,晚上向一位好心的大爷借了一个板凳,坐了一宿。
人就是这样,没有逼到分上,谁都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当你坚持到不能再坚持,执著到不能再执著的时候,事情也就成了。第二天,刘永好终于靠自己的诚恳得到了一个地方。这一天,一竹筐的鸡仔总算是卖完了。
其他的兄弟和刘永好一样,连着十几天,每天都是凌晨四点就起床,风雨无阻,蹬3个小时的自行车,赶到20公里以外的农贸市场,再用土喇叭扯起嗓子叫卖。连他们也没有想到,虽然身上掉了十几斤肉,下雨天里摔得跟泥猴一样,但8万只鸡仔竟然全部卖完了!
从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到被学生看不起的市场小贩,刘永好经历了商业人生的第一次磨难,直接的结果是心理逐渐走向成熟。说好听的,他的内心从此变得坚强起来;说不好听的,他的脸皮从此变得厚起来。无论是内心的坚强还是脸皮的增厚,都是在那样一个年代奋起成功的人所必备的条件。
世界鹌鹑大王
创业初期的第一次危机虽然化解了过去,但是兄弟们的士气却大打了一个折扣,他们消沉了几个月,业绩也停滞不前。关键时候,还是老大刘永言的一席话起了作用:“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内心的激情被重新点燃,他们重新鼓起斗志,决心将“小”鹌鹑养“大”,将这条路扎扎实实走下去。
大学生出身,四兄弟专业各有所长,抱团养小小的鹌鹑,“高射炮打蚊子”的效果自然不一样。无论学到什么最新的技术,哪怕听起来是“天方夜谭”,他们也愿意尝试。不久之后,他们开始用电子计算机调配饲料和育种选样,并且摸索出一条经济实用的生态循环饲养法:用鹌鹑粪养猪、猪粪养鱼、鱼粪养鹌鹑,使得鹌鹑蛋的成本降低到和鸡蛋差不多。
到了1986年,育新良种场已经年产鹌鹑15万只,鹌鹑蛋不仅贩卖到国内各个城市,而且冲出亚洲走向了世界。刘永好则在这个过程当中实实在在地显露了他的销售才能。
“当时所有的鹌鹑和蛋都是我卖出去的。”刘永好显得十分得意,“一开始,我在成都青石桥开了一个鹌鹑蛋批发门市部,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我们又在成都最大的东风农贸市场开了一家奇大无比的店,每天都堆放着数十万只蛋,近的是重庆、西安,远的是新疆、北京,还有老外的订单。那时候,我们成了全国鹌鹑蛋批发中心,我们已经把鹌鹑养到了所能达到的最大的目标。在我们带动下,整个新津县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养鹌鹑,最高峰的时候全县养了1000万只鹌鹑,比号称世界鹌鹑大国的德、法、日还要大,我们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鹌鹑大王和世界鹌鹑蛋大王。”刘永好喜笑颜开,眼里闪着调皮的光芒。
1986年,刘氏四兄弟决定用一个充满美好前景的词来重新命名自己的养殖场——“希望”。
壮士断腕成就中国饲料大王
价格战血拼正大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一向聪明过人的刘氏兄弟也有犯“糊涂”的时候,他们把自己养殖鹌鹑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新津县的养殖专业户。1987年,新津县的养殖专业户小兵团作战,使用刘氏兄弟的饲料和农具,在孵化率、产蛋率和饲料转换率三项指标上都比刘氏兄弟高出2%到3%。在家禽养殖和家禽饲料方面,刘氏兄弟不愿意和身边的农民兄弟短兵相接,以免造成两败俱伤。这时候,他们想到了将产品升级,转战猪饲料市场。
当时,有一家名为“正大”的外资饲料公司(就是著名的“正大综艺”节目的赞助方),已经占据了中国猪饲料市场的半壁江山。“正大”在成都投资一亿元建了一家饲料厂,虽然价格奇贵,但因为对猪的增肥效果奇好,所以,农民购买“正大”饲料还需要排长队。有些农民问刘氏兄弟:“你们为什么不生产和正大一样的猪饲料呢?”
正中下怀!1987年,希望饲料公司在古家村买了10亩地,投资了400万元,建立了希望科学技术研究所和饲料厂,又投入400万元作为科研经费,找了国内外一批专家进行研制开发,同时将10万只鹌鹑全部宰杀。2年之后的1989年,“希望牌”1号乳猪全价颗粒饲料推出市场,擅长销售和市场推广的刘永好开始将自己的销售和广告才能“玩”大。
谁能想到,被称为城市“牛皮癣”的“小广告”,开山鼻祖竟然是中国首富刘永好。从卖鹌鹑蛋开始,刘永好就积累了一整套散发张贴小广告的经验。“希望”牌饲料一面世,刘永好马上带着自己的小广告下了乡。
“我租了一台刻印机,请一个写字好的朋友写好广告语。创意是我做的,稿子是我写的,刻是我找人刻的,贴是我自己贴的,每家每户猪圈都贴上了我们的广告。后来我们又做墙头广告。我们喊的口号,最开始是‘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后来是‘吃一斤长一斤,希望牌奶猪饲料就是精’。那个时候,这种广告方式成本低,效果特别好。”
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希望”牌饲料的销量就追上了“正大”,“希望”饲料的质量不比“正大”差,每吨的价格却便宜了60块钱。
面对“希望”的不断蚕食,“正大”急了。“正大”每吨降价20元,“希望”也降了20元;“正大”咬了咬牙,再降100元! “希望”干脆降价120元!一时间,“希望”牌饲料的销量狂涨了三倍!刘永好的市场营销策略打得“正大”既没有招架之功,又无还手之力。最后,“正大”主动找到“希望”,双方达成了协议——“希望”以成都市场为主,“正大”以成都之外的市场为主。这实际上宣告了“正大”退出了成都市场。
经此一役,奠定了“希望”牌饲料在中国猪饲料市场的霸主地位。许多年后,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央视邀请刘永好前去作为嘉宾。下属们觉得要给昔人的手下败将当“绿叶”,非常没面子,但刘永好却力排众议,“正大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好好向人家学习!”
理清家务事
“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在刘家没有难断的家务事。创业阶段,刘氏兄弟很少有不可调和的分歧,偶而有几次,母亲大人在世的时候,最终由她来决断;母亲去世后,老大刘永言说话比较有分量,兄弟们的性格都是尊重真理,有事坐下来谈,谁有理听谁的。刘家有四个媳妇和一个女儿,创业之初,四兄弟便开了一个“大男子主义和霸权主义味道十足”的会,一致通过了“让各自媳妇回家看孩子,今后不得参政议政”的决策,刘家内部没有乱七八糟的事。家和万事兴,从这一点来看,刘家兄弟不赢都没有道理。
1992年,中国第一个经国家工商局批准的私营企业集团——希望集团,在希望饲料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集团成立不久,按照兄弟四人的价值取向和各自特长,刘氏产业被划为三个领域:老大刘永言向高科技领域进军;老三负责现有产业运转,并且开拓房地产;老二刘永行和老四刘永好一起到各地发展分公司,复制“新津模式”。产业明确之后,就该划分产权。刘氏兄弟的分家实在“太不精彩”,兄弟四人丝毫没有在“创业之初投资多少”和“创业之时作用大小”等方面斤斤计较,他们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平均划分资产,兄弟四人各占整个产业25%的股份。就这样简单,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而这正是成功的企业家和不够成功的企业家非常不同的一个地方。
刘永好和二哥刘永行在希望集团的合作堪称是最完美的组合。刘永行擅长内部管理,刘永好擅长对外公关与谈判。1993年,第一次产权明晰之后,在5月份,仅用七天的时间,兄弟俩人便横跨湖南、江西、湖北三省,签下建立4个饲料场的协议。这一年共建立起10家饲料场,个个盈利。到了1994年底,希望集团在各地的分公司已经发展到27家。
爱学习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刘永好和刘永行两人都是学习的高手,一个班里两个好学生,都想当班长,怎么办?几年过后,刘永行对外交流的潜质激发了出来,而刘永好的内部管理功底也更加成熟,原本互补的能力和风格开始在企业决策方面产生了分歧。而此时面对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环境不允许希望集团发生在战略和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就是没有及时执行好战略和决策也会贻误战机。一座山上呆着两只老虎终究是一件麻烦的事情。终于,在1995年3月的董事会上,两只老虎开始讨论各自“占山为王”的事。
根据刘永好的建议,这次董事会完全在“绝密”状态中进行,只有刘氏兄妹五人参与决策,对各自家属都保密。最终,经过董事会通过,从1995年4月13日开始,总部所有下属分公司的资金与资产全部冻结,不允许公司间流动,也不允许总部调拨。仍然是“资产平均分配”原则,全国27家分公司一分为二,划为东北与西南两个区域,刘永好坐镇西南,刘永行掌控东北。1995年5月15日,刘永好和刘永行在董事会文件上正式签字。文件正式规定:两个片区禁止跨区域开拓,干部的互相流动必须得到双方的认可,董事会成今后的开支不得在集团报销。从此之后,创业期间产权极端模糊的刘氏兄弟在一夜之间划分得清清楚楚:老大刘永言创立大陆希望公司,老二刘永行成立东方希望公司,老三刘永言建立华西希望公司,而老四刘永好成立南方希望公司。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妹妹刘永红,也给了她一部分股份。这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史上最精彩最完美的“亲兄弟,明算账”。
对于分家,刘永好这样评价:“我们兄妹几个都很优秀,有创业激情,能吃苦耐劳,很多地方都值得互相学习。正是这种互补型的团队组合,保证了原始积累的实现。创业时,我们考虑的是如何不倒下去。企业发展壮大了,面对着金钱、荣誉和掌声,看法就会不一致。两次调整,是从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过渡和规范,是谋求更大的发展。虽然是亲兄弟,也不可能每件事情都磨合得很好,何况每个人都很能干。经过两次调整,有分有合,大家都发展得很好。合的部分是希望集团,作为存量一直都没有变,永行是董事长,我是总裁。在上市公司新希望中,以我为主,大哥永言和三哥永美都有股份。实际上,我们分的只是产业发展方向和地域。”
走出四川,站在中国的高度想问题
1993,登上一座高山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和关键事件,我们把它称作关键点。当我们问及刘永好的关键点是在什么时候?他回答说是在1993年。他说这一年命运对他格外地垂青,他站上了一个更高、更宽、更广的学习的平台。
是年3月,他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界推选出的政协委员,出席了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第一次站在人民大会堂讲台上发言,“私营企业有希望”的标题刚念出口,台下就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10月,作为来自企业界的惟一代表,他当选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开始和全国的企业家成为了朋友。11月,他赴港参加第二届世界华商大会,作为大陆首次派往这个国际盛会的代表,刘永好又开始和来自全球的企业家们交起了朋友。
身份的变化,使刘永好的人生舞台一下子扩大了不知多少倍。这对于一向擅长外交的刘永好来说,真的是如鱼得水。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他的身边便汇集了大量的人脉资源,而这个条件却不是每个企业家都能够幸运地遇到的,刘永好深知这一点。
“作为工商联副主席和政协委员,我有机会接触到中国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和专家,通过沟通和交流,我的视野更加开阔了。这就像是爬山,过一段时间爬上一座更高的山,就能够看得更远一些。现在我已经不是工商联的副主席了,因为按照规定,我只能担任两届。不过,我现在还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负责人,仍然有很多机会和国家经济界的专家人士讨论求教。对于国家宏观经济的状况研究多了,想问题才能更加深刻。”
“事事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无论是在企业界、学界还是政界,与其说刘永好交了很多朋友,不如说刘永好认识了许多老师。一向谦虚谨慎的他将众多智囊纳入他的“知识库”,随时需要,信手拈来。所以,不是一个刘永好在治理企业,而是中国各个领域最优秀的专家在帮助他治理企业。
参股民生银行
1993年,刘永好与41位政协委员共同提案,希望成立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家投资,主要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银行。这促成了两年后中国民生银行的成立。
1月12日,中国民生银行在北京正式挂牌,经叔平任董事长,刘永好为副董事长。195月起,刘永好用了一年的时间,动用资金1.86亿元,完成了对民生银行一些股份的收购,持股量达到1.38亿股,成为占股比9.99%的第一大股东。与他同台竞争的是东方集团张宏伟、万向集团鲁冠球,以及万通集团冯仑。
关于民生银行,其实还有一段趣话。当年刘氏兄弟创业的时候,银行连1000块钱都不肯贷给他们。于是有人戏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10年之后,刘永好就要捣腾出一个民营银行和国有银行抢饭碗。当然,这只是说笑。但是,刘永好后来去瑞士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跟世界500强的企业讨论的时候,有一位企业家给了刘永好一个忠告:一定要注意,银行的钱不好用,银行就是在你不缺钱的时候给你钱,最缺钱的时候使劲把你往崖下推的那个人。刘永好当时的感觉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实际上,就连自己占大股的民生银行,刘永好也没有贷过一分钱的款。
资源掌控在自己手中而不去运用,这是无形的浪费。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为所欲为,那又成了冒险。审时度势,正确地运用手中的资源,这才是最英明的人应该做的事。对于刘永好来说,左手握着政治资源,右手捏着企业资源,不该做的事情,他一件都不做,该做的事情,再困难也要做下去,这才是中国企业界最缺乏的“大智慧”。
二十年屹立不倒之原因
和我同期的企业幸存的不多了
刘永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刘永好没有正面回答,顾左右而言他,说了下边这段耐人寻味的话:
“80年代中期,我就开始出席一些国内企业家的活动。到了90年代出席这些活动时,已经有了一些变化。现在再出席企业家们的活动,变化就非常大了。是什么呢?原来跟我们一起开会的朋友越来越少了。到哪里去了呢?有很多原因,有的不干了,有的去世了,有的倒闭了,有的被抓了。现在看看在一起开会的企业家,原来的已经不多了。前几天,我见到万向集团的鲁冠球,我非常尊敬他,也很佩服他,他见到我也非常地高兴。他比我们还要早,脚踏实地从乡镇企业做起,后来转为民营,现在他们的企业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已经非常专业化。我们聊了半天,也感慨了半天,我们两个人非常有同感:我们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企业家,不多了……”
“做企业,就好像综艺节目中的孤岛生存游戏。有些人怕吃苦,倒下去了;有些人在独木舟上行走,没有踩好,倒下去了;有些人关键时候跑不动,被老虎、狮子吃了。总之,竞争就是这样的,适者生存的游戏规则是明确的,所以应该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倒下去也没有什么可惜,因为他知道自己坚持不了。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例子,从独木舟上翻下去,下去了就是下去了,再翻过来非常地难。”
欲速则不达
刘永好认为自己还不算是成功。那么,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比较成功呢?
“成功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有很多企业都说,我们要在多少年内达到世界500强,我听到很多这样的话。在前、10年前、5年前,我都听到过这样的话。可是,现在说这句话的企业都已经没有了。越是要达到世界500强,倒下去的速度就会越快,你朝着这个目标不是脚踏实地去做的话,往往就奠定了失败的基础,失败的可能性就会更大。毕竟,你在进步的时候,别人也在进步。
“1995年开政协会议,我们被邀请到一位大老板那里去,他给我们指点江山。他讲,‘我们企业每年的增长速度是10倍,多少年之后我们就可以达到世界500强。’他在上边讲,我们这些企业家在下边算,不得了,10年之后,这个企业能把地球买下来!当时,我们就觉得这个企业不会活多少时间。果然,没有多久,这个企业就没有了。”
“任何一个企业都会有一个生命的周期,不可能想象出一个企业的生命周期是1万年。到现在世界上最好的企业不过几百年,不得了了!因为变化太大了,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做得好一些,更强一些,做得时间更长一些。怎么样保证我们的公司生命周期更长一些呢?那就需要我们这一批人前赴后继地去努力。”
刘永好如是说,他会给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吗?……
通用的杰克·韦尔奇画了四个象限,将人才分为德(品德)能(能力)型、只德不能型、只能不德型、不德不能型。第一种提拔重用,第二种培养使用,第三种小心使用,第四种坚决不用。对此,刘永好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创业元老和空降兵
文/刘永好
在企业很小、开始创业的时候,家族的色彩是很浓的。没有太多的考虑,绑在一起,要涨一起涨,要沉一块沉。这时候,讲忠诚的话,更多的是对人的忠诚,家族企业就是对老板的忠诚。家族企业做大,要逐步摆脱家族的特色,这个时候要对事业忠诚。
我们公司也有许多人,经常说一些不太顺耳的话,来找我说这个问题怎么样?在私营企业,一般都是老板怎么说,下属怎么做。如果企业完全这么做,这个企业肯定长不大,因为老板的能力是有限的,他的知识、资讯和聪明才智是有限的,他不是最优秀的。所以,企业做到一定大,一定要克服家族制管理,要对企业忠诚,而不是对个人忠诚。比如,老板要做一件事情,有人对老板说:“我做过调查,你这样做不可以啊。”从眼前看,他可能对老板不够尊重,但是,从长远来看,老板最终会感谢他。
另外,要格外注意的是,我们缺什么,就赶快补什么。经过20多年的发展,跟我们一起创业的员工,对公司非常有感情,很忠诚,也非常勤奋,说到哪年哪月做过什么事情,他们有时候都会流出泪来。他们是我们非常宝贵的财富。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仅有这些人是不够的,我们要引进、培养有现代意识的人,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国外的工作经验的人才。最近,我们引进了一批这样的人才,和我们原来的干部的培养结合起来。
在一个企业待的时间长的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非常强,好管,出大错很少。但是,另外一方面,要做大事,还要适当地引进新人。在一次人力资源座谈会上,我谈到,国外的企业注重效率,讲规则、讲制度。中国的文化讲理解、沟通、协调、中庸,这是孔子的文化。这两者之间究竟哪个好?我们请了一位外资企业的财务总监到我们这边来,他有长期在外企工作的经验,他的管理和思维模式比较规范。我问他为什么还要离开外企到民营企业来。他这样回答我:“到外资企业做,固然比较规范,固然待遇不错,条件、工作环境很好,但是变化不大,三年之后,五年之后,我还是做这个。但是,在民营企业,个人会随着企业一起成长。”所以,在民营企业,固然不谈文化的差异和心理的障碍,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要上升的话,还是民营企业。
对于空降兵,有的企业坚决不要,有的企业大量引进,都有成功的范例。我认为,杂交或者优势互补最好。我们自己培养的干部,优势是忠诚、不会犯大错误。但是,他们的视野、效率、对国际的管理规则的掌握要弱一些。我们的空降兵,有相当的素质,对企业比较忠诚,没有跳过很多的槽,老板也很认同。所以,我们在引入空降兵的时候,要做各种调查,跟他的老板聊,跟他的下属聊,跟他相同级别的人谈,看他是不是有基本的“德”。没有德,能力再大也不要;有德,能力不大,犯的错误也不会大;德比较好,能力比较强,最好。另外,就是适应性好不好。因为国外企业的模式,跟我们的管理不一样,需要磨合。在大型民营企业具有长期管理经验的人,我非常看重。
第三只眼
刘氏兄弟做事
暗合企业成功战略八大原则
文/宋新宇
由于工作原因,我曾和刘永行、刘永好兄弟有过直接的接触,对他们的企业进行过较深入地研究。《鹌鹑蛋孵出民生银行》一文非常精彩地描述了刘氏兄弟取得成功的历程及原因。在我看来,刘氏兄弟创业以来的所有行为——也许并非出于自觉意识——但是暗合了企业成功战略的八大原则。
第一条,集中原则。无数企业的经营实践证明,多元化在国外鲜有成功的例子,在中国更难以取得成功。刘氏兄弟做事一直很专注——至少在创业阶段如此——养鹌鹑就是养鹌鹑,做饲料就是做饲料,没有一会儿进这个领域,一会儿又进那个领域。我在5年前就开始提倡一个德国人做企业的概念——隐藏的冠军。刘氏兄弟在创业初期,一直是朝着这个方向走的。养鹌鹑,成为世界鹌鹑大王;做饲料,又可以做到把当时中国市场的老大给打败。好多小老板,兜里就1000万块钱,便恨不得进10个领域,每个里面投入一点点,结果什么也做不成。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结果很多企业就是在这上面栽了跟头。
第二条,聚焦原则。所谓聚焦就是企业要找准焦点,将力量集中起来,落在什么地方,这很关键。如果聚焦在一堵墙上,那肯定撞得头破血流;但要是将力量集中在一个很容易突破的点上,那一下子就能做起来。具体到刘氏兄弟的成功,他们一开始把力量集中在养鹌鹑,后来又集中在做饲料,所选的点很好。为什么说很好?因为在这个行业里面,他们没有太强大的对手。饲料行业里虽然有正大,但是他们找到了正大的弱点——价格。他们在发展的第一阶段,聚焦在成本优势。同理,中国的家电企业为什么能迅速崛起?就是因为把成本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第三条,重强避弱。任何一个强大的企业,都有它的弱点;任何一个小企业,都有它的强处。对于创业者来讲,不要怕自己所谓的没有资金没有资源,关键在于别去太多地考虑自己的弱点,而是要把自己的强处发挥出来。刘氏兄弟做的正是重强避弱。文章中有一个地方引起了我的关注,刘永好说如果当初村里配合,让他们做电器的话,也许他们就是今天中国的电器大王。我倒是觉得,他们当初没能进电器这个领域,对他们来说不是祸而是福。如果他们进了电器领域,其中很多的形势和格局是由不得他们的,面对的竞争对手将是完全不一样的,也许轮不到他们出头。但是在饲料行业,他们做农民的生意,竞争对手是一些农民,由于他们有比较高的教育水平,有比较高的眼光,对外部世界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就好比田忌赛马,他们拿很好的东西直接针对低端,所以在这个领域里没有人能够抗衡。以自己的强处针对这个行业的弱点,是他们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的一个原因,因为他们在饲料市场取得成功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家电市场。
第四条,寻求简单。干什么事,别想得太复杂了,复杂了就没法执行、没法操作。在刘家的故事里,我也看到了这种现象。比如分家,就是简单的每人1/4,清楚、简单,省去了很多算计;再比如给自己定下了很简单的一条规矩——“让各自的媳妇回家,不得参政”,并不是说有意歧视妇女,而是使公司的决策变得简单。再具体到他们在饲料行业的发展,做法非常简单——就是拿一个简单的模式去复制,第一步先是创造了一个所谓的“新津模式”,然后到各地不走样地去推广,这也是简单,这样企业才能把握得住。很多企业不是这样,刚刚用一种方式获得了成功,跑到另一个地方又想换另一种方式,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又得重新开始、重新摸索,新的没做好,旧的又死掉了。
第五条,无形资产导向。刘家的人,都是特别注重他们的形象和声誉的,特别重视良心。刘永行曾经讲过一个小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刻。当初在鹌鹑价格不断飞涨,他们应该赚钱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们做了一件事情,印了几十万张小广告,告诉农民兄弟:“别再炒了,鹌鹑不值那么多钱,再炒下去会倾家荡产的。”用这种方式把当时炒作鹌鹑的泡沫压了下去,农民兄弟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他们却损失惨重。这体现了人的良心,使他们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宝贵的无形资产。刘氏兄弟的确非常重视自己的声誉,而非手中有多少钱。钱这种东西,机器、设备,都是可以推倒重来的,但是如果名声坏了、形象毁了,一辈子都会起不来了。具体到经理人而言,你的个人形象、个人品牌是非常重要的。
第六条,目标客户导向。刘氏兄弟的幸运在于,他们没有像众多其它行业有那么多的对目标客户选择的困扰。他们的客户就是农民,是一个很简单的目标客户群,但也是很有潜力的目标客户。剩下的事情就很简单了,了解农民的需求,为他们服务好。不外乎做好的饲料,把价格降下来,让农民得到实惠。当初他们从养鹌鹑转向做猪饲料,正是因为农民问他们为什么不做饲料,当时饲料那么贵,但农民们还是去排队,说明了市场有需求。
第七条,时间原则。你要真正持久地做成一件事,肯定是要花时间的。我们往往过高地估计在一年内能做成的事,又往往过低地估计在十年内能做成的事。刘永好一直强调他的坚持,强调下乡插队的经历对他有多么重要,这真的是很对的。下乡插队的经历培养了刘永好“农民的心态”——也就是耕种的心态——种下种子,不断浇水施肥,只有等到足够的时间才能收获。他知道坚持的意义,不能说种下种子第二天就想要收获。在刘氏兄弟身上,我们几乎没有看见他们急功近利过。我特别欣赏他的那句话——越是要急着进世界500强的,倒下去的速度就越快。企业要想成功,需要长期的坚持,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办法。
第八条,实验原则。实验原则实际上就是学习精神。做什么事情,没有人知道前面的路是对还是错,刘永好他们也不知道,但是他们敢于尝试,拼命地去学习,以开放的心态把别人好的经验拿来,如果实验成功了,就进行推广,不成功停掉就是了。
对于企业管理,我也琢磨了20多年,最后看透了无非这么几条。这些原则说起来很简单,谁都明白,但是做起来非常难,所谓“知易行难”。之所以难的关键原因在于取舍。很多企业不知道舍弃,老想着什么都拿到,结果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
宋新宇,德国科隆大学经济学博士,著名企业战略专家;1991年起,作为德意志银行未来管理者接受其系统培训;1993年起,加入欧洲最大的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历任顾问、高级顾问、项目经理、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年创建易中创业,任董事长;多家财经媒体专栏作者;著有《赢在战略》、VCD教程《成功战略:企业成功的八大原则》、《有效管理者的八大工具》,最新系列研究报告《S.o.S.宋博士论战略》。 (孙虹钢、陈斌)
推荐访问:小故事 生涯 创业 刘永好创业生涯中的5个小故事是什么 刘永好创业生涯中的5个小故事有哪些 刘永好创业生涯中的5个小故事概括 刘永好创业经历简述 刘永好的创业之路 刘永好创业史 刘永好第一次创业尝试 刘永好创业案例分析 刘永好创业成功的主要原因 刘永好创业故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