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2)计算:
++=++=
2.引出课题。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11+2/11+2/11=
2/11×3=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教学例2
(1)出示×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3
=2×3/11
=6/11
教学后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二
1000×2.25%×1=22.50(元)1000×2.25%×1=22.50(元)22.50×20%=4.50(元)1000+22.50×(1-20%)
1000+22.50-4.50=1018(元)=1018(元)
答:一年后王奶奶可以取回1018元。
师:我们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要缴纳利息税,利息税是利息的20%。王奶奶存1000元1年,到期利息22.50元,应缴纳利息税22.50×20%=4.50元,这样她存入1000元,到期后她可以实际得到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1018元。
四人小组互相检查对方的计算是否正确。选一到二位同学(实物投影交流)
这里既是一种实践应用,也是对学生课前作业的照应,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又使学生通过解答,达到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102页第
6、7题,学生尝试计算后,交流。完成练习时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有的要缴纳利息税,有的则不必缴纳利息税,像国债、教育储蓄就不缴利息税。
2、综合应用
让学生明白,如果定期存款中途取时,只能按活期算
生:可以先向别人借钱,等存款到期后,再归还借款。
生:可以用存折作抵压,从银行贷款,然后等存款到期后,再归还借款。
这里是本课的高潮所在,学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或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2)、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存入问题银行,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多元评价。我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设计为实践延伸,对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让学生获得实践体验,感受到所学的知识能运用于生活。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个人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款方式,体验到不同的存款方式带来的不同益处。课后要求学生去亲自实践,体验储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和数学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各种教学活动外,还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在课内进行交流时,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给出知识性、行为逻辑性、实践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方式,使不同的学生认识了自我,有利于他们的再发展。)
板书设计
利率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为学生提供直观性的顺思维与逆思维两种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并能依据板书归纳和小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 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四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5.6+0.9-+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五
统计天地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分数(或百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
2、使学生会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一、提问:
我们还会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活动方案,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二、完成第25题
读题,理解题意。
可演示主持人两次抽奖的过程,使学生明白:
第(1)题用4种不同颜色的彩纸表示4种不同颜色的座位票,演示从中抽出一种颜色的座位票,启发学生思考每个同学获得开心奖的可能性。
第(2)题用10张红色彩纸表示10张红色座位票,按1~10编号后,演示从中抽出一个编号的座位票,启发学生思考拿红色票的同学获得幸运奖的可能性。
三、完成第26题
出示题目,读题
问:要使落下后红色面朝上的可能性是1/3,必须有几个面涂上红色?有几种涂的方法?
要使落下后数字2朝上的可能性是5/6,必须有几个面写上2字?有几种写法?
在交流中使学生认识到:
符合要求的涂色或写数方法不是唯一的,但第(1)题必须有2个面涂成红色,第(2)题必须有5个面写2。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六
化简比。(教材第50~51页例1)
1、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理解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3、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类比思想。
重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难点:理解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课件出示题目)
4/86/3012/1814/56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什么是最简分数。
2、六二班共有学生50人,今天出勤人数为46,总人数与出勤人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点名学生回答)
3、师: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引出新课。
师:为了使数量间的关系更明确,我们经常要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最简单的整数比?
引导学生联系最简分数的概念,讨论什么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指名学生举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难点 能准确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尝试推理法、练习法
教具学具
准 备 1、教师: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课件)
2、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4张大小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硬纸)、一副七巧板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请你
分别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哪一种现象是旋转和平移?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旋转和平移方面的相关知识----图形的变换(课件1、2明确学习目标)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师:同学们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
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师:同学们的交流很好,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两个三角形自己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变换,并说一说它的变换过程。
学生举例说明哪一种现象是平移或旋转。
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
作交流述说什么是平移和
旋转,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
(学生进行自己的设计与操作,师巡视指导)
学生上台演示他们设计的图形,并说它是怎样变换图形的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二、 尝试练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35页的图1(出示课件3),边观察边思考,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分别给四个三角形标上a、b、c、d,自己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进行图形的变换,然后按照下面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让同学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方法,只要方法正确,老师应给予肯定。
三、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图形的变换)。刚才你们都用了哪些学具来摆图形呢?(三角形)。刚才同学们只用了2个或4个三角形来摆图形,变换出来的图形不多而且较简单。你们想不想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想)。
师:请同学们根据35页的试一试动手摆一摆,再说一说左图的七巧板是如何平移或旋转得到右图的。(出示课件4)
师:下面请拿出你们喜欢的七巧板, 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变换的图形最多最美。记住,哪个同学变换好一个图形,就与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变换图形的。 师:同学们,由于时间关系,有许多同学没来得及把自己想好的图形变换出来,没关系,回去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摆,继续变,继续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四、课堂小结: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自己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进行图形的变换,然后按照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进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
学生回答学习了(图形的变换)、(是用三角形来摆图形)、(想设计出更美的图形)
学生操作并回答变换过程。
学生分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用七巧板变换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2、对,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图形变换的相关知识,而且还要知道了图形变换的要求(出示课件):
平移:向( )方向,平移( )格
旋转:绕( )向( )旋转( )度
轴对称:以( )为对称轴画( )的对称图形
五、布置作业,出示祝福语(课件7)结束课堂
学生述说自己的收获
布
置
作
业 1、画出它的对称轴。
2、如图
(1)指针从“1”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后指向
(2)指针从“1”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指向
3、利用七巧板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
板
书
设
计
图 形 的 变 换
图形a (平移、旋转、轴对称) 图形b
平移:向( )方向,平移( )格
旋转:绕( )向( )旋转( )度
轴对称:以( )为对称轴画( )的对称图形
教
学
反
思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八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对话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主动“说”的缺失,师说生听、师问生答似乎成了规定,即使是在学生讨论中,其内容、方式也大都是由教师框定的,说的机会几乎被“优等生”占有,课堂的高度集权使学生无法获取主体地位。教学沟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课堂座位配置以讲台为中心,师生教学对话以一问一答为仪式,对话内容以教师预先设定为框架。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是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以平等对话为突破口,使它能够较好地改造传统的教学,体现出对话教学的时代精神。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和谐“对话”的过程。让“对话学习”成为启动心灵的钥匙,让生命的个体在“心灵对话”中焕发灵性。
导入部分:
【案例一】
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画出一个圆,再剪下来。
生动手画圆。
师:能能说说你是利用什么工具来做的吗?
生1:我是用茶盒比着画圆,再剪下来。
生2:我是用塑料尺上的圆比着画的。
生3:我是用碟子比着画的。
生4:我是用圆规来画圆的。
师:请你们利用剪下来的圆,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折、比。
师:好,现在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发现了各条折痕都相交于一点,在圆心。
生2:我们也发现了,我们还发现每一条折痕都能将圆平均分成两份。
生3:我们也发现了折也折不完。
……
【案例二】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套圈游戏吗?了解游戏规则吗?你认为围成哪种图形最公平?
生:我认为围成圆形最公平,因为这样每位同学在套圈时到中间木桩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而围成其他图形,每位同学距离木桩的距离都不相等,这样就不公平了。
师:通过直接观察,同学们猜想套圈时围成一个圆形,每个人到木桩的距离都相等。你们都同意这种猜想吗?是不是真的如大家所说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圆,共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
师:探究圆的特征,得有圆呀!现在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工具来画一个圆,再剪下来。
生画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圆的?
生1:我是用茶盒比着画圆,再剪下来。
生2:我是用塑料尺上的圆比着画的。
生3:我是用碟子比着画的。
生:可以,但比较麻烦。
生2:可以用圆规,我就是用圆规来画圆的。
师:你认识画图工具,还能用圆规画圆,真棒!
……
师:请拿好手上的圆,把它想象成同学们套圈时围成的圆形。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借助它去验证每个人到木桩的距离都相等呢?下面请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你们准备怎样验证?再动手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参照老师的友情提示。
(友情提示:先找到木桩的位置,再找到每位同学所在的位置;想办法验证每个人到木桩的距离相等。)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
反思:课的导入时,案例一中的老师按照课前的预设,让孩子们用各种方式画圆,再让孩子们动手操作。形似与孩子们在交流,但实际都是一言堂或“问答式”,孩子们都是按照老师的指示在动,但不知为什么要动。而案例二中的老师创设了验证“套圈时围成圆形最公平”的猜想,让孩子们先动手作一个圆,再带着问题自主探究。而且在交流时,对孩子们的话认真倾听,及时评价,如:“好方法!能就地取材!” “你认识画图工具,还能用圆规画圆,真棒!”这样,与孩子们平等地对话,提升了孩子们对画圆的体验。对于孩子们探究时会遇到的困难,能给予温馨的提示,让学困生也感到数学真有趣。我想,这样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对圆的体验一定会更深刻、更全面,也为下面圆的特征的认识提供了更好的感性体验。
画圆部分:
【案例三】
师:你们能利用圆规来画一个圆吗?
生:能。
师:请打开书本57面,看看书上的说法与你们的是否一样呢?
学生自学书本。
师:怎样画圆呢?
生模仿书上的画法来说。
师: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1:要固定针尖。
生2:要打开圆规两脚。
……
师:请同学们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
生画圆。
【案例四】
师:人们利用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的这一特征设计了画圆的工具---圆规。怎样用圆规画圆?请同学们拿出圆规,动手试一试。
学生一画圆。
生:可能是没有把针尖固定在一点上。
生2:也可能是两脚间的距离变化了。
生3:还可能是没有用手捏住圆规的把手进行旋转。
师:有心得体会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1:针尖不能动,两脚间的距离不能动。
生2:要用手握住圆规的最上端,轻轻旋转……
师:请再画一个圆吧!
生二画圆。
师:同桌比比看,谁的圆大?为什么有的圆大,有的圆小呢?
生: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大,圆就大;两脚间的距离小,圆就小。
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也就是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生:半径。
师:如果要使全班画的圆一样大,怎么办?
生:定出半径。
师:请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圆。
生三画圆。
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动。
师:想一想,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生:圆心。
……
反思:案例三中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自学课本,再说说怎样画圆,要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画圆。看似与书本的对话,而实际的效果却不一定好。因为学生没有用圆规画圆的体验,牵强地看书,虽然避免了画圆时的误差,却也剥夺了孩子们自我修正的机会。而案例四的老师遵循孩子们的体验特征,让学生三次画圆,带着怎样画好圆的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流,与课本“对话”,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画圆的方法。老师还适当延伸了生活中如何画圆,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效果则更好。
如何实施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呢?教师要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之上、了解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实际学习需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平等的、丰富多彩的“对话”,水到渠成地完成各种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研读文本,激发对话的
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师一定要先与文本进行解读,教师不但要熟悉文本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对话。在课前,我认真研讨教材,以学生所熟悉的套圈游戏激趣入课,以“套圈比赛围成哪种图形最公平?”这一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套圈时围成一个圆形,每个人到木桩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猜想,继而让孩子们想办法验证等。当教学内容触及孩子们喜欢的领域,将迸发无限的创造力,给孩子们一份惊喜,他们将还你一个奇迹。
二、师生和谐,放飞对话的翅膀
对话教学中师生是平等、充满爱心是双向交流的关系,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是共同探讨未知领域的过程。在本课中,我营造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真正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解除孩子们的束缚,放飞对话的翅膀,让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不断涌现,个个轻松愉快,完成了师生间的和谐对话。
三、生生互动,奏响对话的乐曲
对话是丰富多彩的,包括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既可以是有声语言的彼此交流,也可以是内心无声的追问和反省。在验证猜想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先讨论验证方案,让学生进行有声地讨论与交流;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让学生与学习材料进行无声的交流,然后再与同学分享探究结果。这样,生生互动,在动与静地“对话”中水到渠成地探究出圆的特征。
四、生本对话,丰富对话的内涵
对话还包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是学生与自我心灵的对话。在巩固练习,让学生与生活对话,应用圆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补充与感受古代对圆的解释,了解了圆的文化;赏析和感受生活中的圆,将学生对圆的关注引向课外、引向生活,极大地丰富了对话的内涵。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了平面图形的变换方法,整体上进一步把握图形与变换的意义和方法。
2、会用平移、旋转的方法改变图形的位置,能按比例放大、缩小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提问:你知道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引导学生说出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主要是平移和旋转。
火车、电梯和缆车的运动是平移;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摆的运动是旋转。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
2、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引导学生说出运用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可以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3、比较平移与旋转与放大和缩小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区别:平移和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放大和缩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联系:两种方法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二、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结合学生的判断,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含义,即把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接着让学生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2题。
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依次进行操作,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操作方法。
其中画出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以及画出一个图形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都可以先找出一些重要的点或线段,然后确定这些点或线段在另一半图形中的位置,或平移旋转后的位置,最后连一连。
要使学生认识到:决定平移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决定旋转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角度。
把一个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可以先在原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算出放大后的底和高,然后画出放大后的这些线段,最后连一连。
要让学生思考按怎样的比是把原图形放大,按怎样的比是把原图形缩小。
3、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3题。
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确定圆的位置,需要把圆向右移动几格?圆心应画在哪里?画出的圆的大小应与原来的圆大小相等。在此基础上依次解决书上的几个问题。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
可以提醒学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作标准,先数一数每条直角边各有几格长,再算一算按指定的比例缩小后又应该是几格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并进行比较。求出新图形的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的比。
5、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5题。
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拼成的两个大正方形图案,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两种瓷砖拼成的?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各自按要求设计图案。要提醒学生:第一,每次只能选择两种瓷砖;第二,每种瓷砖都可以适当旋转。
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及时组织学生互相评价。
三、全课小结
通过复习,你对图形变换方面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的相关练习。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对策:
引导学生分析明晰题意。
教学预案:
一、基本训练:
1、根据信息你想到了什么?
六2班男生与女生的比是4:5
(1)男生是4份,女生是5份,一共是9份;
(2)男生相当于女生的4/5,女生相当于男生的5/4
(3)男生占全班人数的4/9,女生占全班人数的5/9
2、根据已知条件回答问题:(第76页上第6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5题目和方格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先算一算,再涂一涂。
2、组织交流: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是怎样想的?
生1:根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可以想到: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黄色涂2份。
列成算式是:
30(3+2)=305=6(格)每一份有几格
因为红色有这样的3份,所以红色:63=18(格)
因为黄色用这样的2份,所以黄色:62=12(格)
教师追问:怎样验证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列成算式:
红色:303/(3+2)=303/5=18(格)
黄色:302/(3+2)=302/5=12(格)
3、你是用哪种方法解决的?这两种方法你都理解吗?和你的同桌再说说解题思路。
三、理解体会:
1、出示第75页上的试一试:
(1)齐读要求,提问:现在将这些方格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说说1:2:3是什么意思?
(2)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2、你觉得今天的问题已知什么?(已知总数和分配的比,将总数按一定比分割成几部分)要求的是什么?(将求按这样分配后的各部分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像这样,将总数按一定的比进行分割成几部分,我们称之为按比例分配问题。(出示课题:按比例分配问题。)
3、在解决时我们关键要理解是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解答时可以怎样想?(转化成整数问题,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出这样的几份是多少?)还可以怎样想?(先转化成要求的量分别是总数的几比几,再按分数乘法问题进行计算)
四、巩固提高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组织交流。
2、练一练第2题:提问:在这里将180块巧克力怎么分配?你从那句话中看出来的?帮助学生理解把180按35:31:24进行分配。
3、练习十四第2题:读题理解要求,引导学生看图估计出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把图中的白色部分平均分成两份,可以看出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下时间的比大约是1:2)那么这题实质是求什么?(将90分钟时间按1:2进行分配,求比赛剩下的时间是多少分?)
4、练习十四第4题:
5、补充:
出示一条线段,要求按1:5将线段分成两部分。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组织交流。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转化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策略。
按比例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解决一些常见的、较简单的按比例分配问题,能在实际应用中加强比的概念。
按比例分配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解答。例5的编排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后,适宜用比的知识解答。兔子卡通把比看作份数,小鸟卡通把比看作分数,都是从3∶2的具体含义出发,经过推理形成解题思路的。也可以先在教材的方格图上,通过涂色得到启发。如果每次涂5个方格,其中3个红色方格、2个黄色方格,那么要6次(305=6)刚好涂完。所以红色方格一共有3053=18(格),黄色方格一共有3052=12(格)。如果把方格图里的3行(列)涂红色、2行(列)涂黄色,那么就能直观看到红色方格是30格的3/5,黄色方格是30格的2/5,所以两种颜色的格数分别用303/5和302/5计算。
教学例题时要沟通两种解法的联系,要提倡小鸟卡通的方法,突出按比例分配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
试一试里出现了1∶2∶3,对连比的概念不需要作过多解释。学生会从两个数的比来体会这个连比的含义,只要能够说出红色方格占1份、黄色方格占2份、绿色方格占3份,就能应用解答例5的经验完成这道题。
练一练第2题给出了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各有的人数,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配。这道题变式呈现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没有直接给出班级人数比,要求学生根据人数先想出比,然后按比例分配。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三个班就是把180按35:31:24进行分配。这道题还是解答练习十四第2、8题的平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一
1课时(40分钟)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会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本节课也通过学生拼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观察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进而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学生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也比较容易。因此,本节课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小组合作共同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2、通过学生亲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掌握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自主探究,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长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教学资源
(1)教学课件。
(2)每人15个边长1厘米的卡片、每2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卡片。
(3)每4人一张表格。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二)口答应用题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三)思考:由如果按3∶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mp_lab平台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术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电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复习旧知。
1、出示情景图片,让学生说说窗户、风扇、蝴蝶在生活中是怎样运动的或发生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有趣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并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让学生打开mp_lab平台动手操作复习,即平移二要素:方向、距离;旋转三要素:绕哪个中心点,什么方向,旋转多少角度;轴对称一要素:对称轴。
师强调: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mp_lab平台,既熟练了mp_lab操作,又很好地复习了以前所学过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知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今天我们一起利用所学的内容进一步探索图形的变换。 (揭示课题:图形的变换)
2、让学生进行利用mp_lab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自主探究图形的变换方法,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小组汇报展示。教师这时要抓住:方法策略的多样化和表达的条理性。
(设计意图:利用mp_lab平台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图形的变换过程,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体现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
4、巩固尝试
出示图形(2)、(3)、(4),先观察,再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2)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3)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再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最后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变换的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完成以上三个变换过程,巩固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拓展练习、应用提高、课外延伸。
刚才同学们只用了4个三角形来摆图形,变换出来的图形不多而且较简单。你们想不想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想),出示七巧板图形。
1、先观察,再说一说右边的图形是怎么得到的?
2、让学生利用七巧板,摆一摆,变一变,看谁变出来的图形最美,最有创意。最后进行展示与评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七巧板,发挥学生的想像,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创造个中丰富多彩的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
4、欣赏生活中的个中美丽的图案。开阔学生的视野。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数学生活中的美,数学中美,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
四、质疑问难、自我评价、全课小结。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经过变换所得到的,只要同学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善于思考问题的大脑,会有更多美丽的图案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创造。
五、板书设计:
图形的变换
平移 旋转 轴对称
方向位置中心点 方向 角度 对称轴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