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9篇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 1.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1.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频、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愿意去参观一下?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3.教师配乐范读。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2.学生试读。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1/11
.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1.指名读生字,新词。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b.学生写字。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1.第一自然段。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b.学生读后交流。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d.配乐朗读这一段。2.第二、三自然段。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4.第四自然段。
2/11
.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交流感受。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c.齐读这一自然段。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五、综合性学习。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板书设计
大青树下的小学穿戴不同共同学习
热爱团结
语言不同共同游戏
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2花的学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等5个生字。掌握"假"这个多音字。会写"落、荒、笛"等13个生字。认读"湿润、荒野、簌簌"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等5个生字。掌握"假"这个多音字。会写"落、荒、笛"等13个生字。认读"湿润、荒野、簌簌"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
教学难点
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3/11
.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1.读准下列字的字音。荒笛罚假裳2.交流、识记生字。A.加偏旁记忆的字:荒—谎B.换偏旁记忆的字:笛—油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湿润:潮湿润泽。荒野:荒凉的原野。狂欢:纵情的欢乐。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指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3.说说每段的内容。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第二段<第3自然段~第5自然段>: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第三段<第6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第四段<第7自然段~第9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1.听教师朗读。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篇二: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材分析: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
间的友爱和团结。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美得很有特点,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同学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这是一座充满了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可见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
情境导入
大青树下的小学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早晨、鲜艳、打扮”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3.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早晨、鲜艳、打扮”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课件
教学设计一、歌曲引入,介绍资料。1.(课件出示1)播放音乐(或视频)《爱我中华》片段:“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
设计意图以优美的音乐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民族大团结的热烈气氛。
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2.引导交流: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请小朋友说说
你找到的有关不同民族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少数民
族的情况。
3.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
征、生活习俗。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
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
况。
4.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
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去看一看。(课件出示2)板
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5.请大家读题。谁来说说课题该怎么读?我们再一起把课题
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大青树下的小学有什么特色呢?让咱们一起走进这所大青树
下的小学,去认识一群少数民族的孩子,去感受这所小学的
魅力。
1.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
(2)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读不通顺的地方反
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新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先出示自读要求,再引
课教师相机出示每自然段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导学生根据要求读课
探感到陌生的词语也出示让学生认读。
文的教学方法体现了
究4.(1)(课件出示3、4)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
(第一组含有会写字,第二组含有会认字):
主导”的教学理念。
早晨绒球花汉族鲜艳服装打扮朗读安静停在粗壮
影子
坪坝飘扬摔跤凤尾竹洁白
认读形式灵活多样。
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粗、族”为平舌音,“晨、装、
绒、摔”为翘舌音;前鼻音“汉、艳、扮”,后鼻音“静、停、
扬、凤”等。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有关民族的词语。(课件出示5)
景颇族傣族阿昌族汉族德昂族
注意读准“颇、傣、昌、昂”的字音。
5.词语我理解
温馨提示:(课件出示6)
理解词语的方法:
1.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从理解重点字入手。
2.有的词语应该理解在文中指什么?
3.有的词语不仅要弄清它的意思,还要想一想这个词用在什
么场合?
(1)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语。
(2)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说出对应词语。(课件出示7)
①指旌旗随风摆动的样子。(
)
②形容色彩华丽。(
)
③山间平整的场地。(
)
④边防,边境。
(
)
⑤两人徒手较量,以把对手摔倒为胜的竞技运动。(
)
6.生字我会写
(课件出示8:生字田字格课件)
晨绒球汉艳服装扮读静停粗影
(1)识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装、晨”:“衣、日”是形旁,表义;
“壮、辰”是声旁,表音。
加一加:“氵+又=汉”“扌+分=扮”“讠+卖=读”“米+且=
粗”“青+争=静”“丰+色=艳”。
换一换:“报”把“扌”换成“月”就是“服”。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
(2)说说本课每个字,提醒大家写时要注意什么?(课件法去自学词语,既锻炼
出示9)
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加
写好生字四步走:1.说一说。2.看一看。3.写一写。4.对一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
对。
解。
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上下结构,“晨、装”上窄
下宽。
“汉、扮、读、停”——左右结构,应写得左窄右宽。
“艳、服、静、粗”——左右结构,应写得左右等宽。
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
巧记字形:“丰”“色”艳。
写一写:老师范写,重点指导“晨、装”,学生练写。
“晨”和“装”二字均为上下结构,但要注意整个字不要写
得过长,其中“晨”字要注意“日”和“曰”的区别,“装”分步骤引导学生学习
字的“壮”要写得扁一些,按正确笔顺规范书写。
会写字,降低学生学习
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遍,写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及时会写字的难度,使学生
改正。
完全、彻底地掌握会写
(1)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字书写。
(2)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师小结: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最神奇的文字,是我们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集形象、声音和意思三者于一体的
特性,掌握了汉字这一特点,能帮助我们更轻松地认读、识
写。
7.再次巩固字词:
把表示“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的图片和相应的
篇三: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发现不懂的问题勇敢向先生请教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正确读写“服装、鲜艳、打扮、安静、荒野、碰触、灰雀、诚实”等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重点词语。2.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3.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间的团结友爱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1.《大青树下的小学》2~3课时2.《花的学校》2~3课时3_.《不懂就要问》1~2课时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4~5课时学习本组课文,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大自然的神奇壮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
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自然风光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大青树下的小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课文描写的是在西南边疆一所建在大青树下的民族小学里,各民族的小学生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快乐地学习生活的情景。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团结的自豪、赞美之情。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读书方法进行朗读,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的过渡。运用引读、自读、赛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友爱和团结。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进行语言积累。
学前准备1.查找有关少数民族服饰、风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师生)2.预习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新词。学前准备1.制作教学课件。(教师)2.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学生)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插图引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1.出示课文插图,教师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图中学校和自己学校的区别。2.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同学们穿着不同的服饰,是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这所小学建在一棵大青树下。板书课题。3.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到的问题吗?1.学生交流汇报:(1)图中的校园有动物,我们学校没有。(2)图中学生的穿戴和我们不一样。2.齐读课题。
3.学生质疑: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哪些民族?1.这
所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哪些民族?
2.你知道的还有哪些民
族?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用时:
22分钟)
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教师重点指导“绒、摔、跤、
凤”的读音及“晨、鲜、静、所”的笔顺。
1.学生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如:采用加一加
的方法认识“艳、洁”;采用换偏旁的方法认识“扮、坝”
等。
3.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绒.毛(rénɡrónɡ)
摔.跤(suāishuāi)
4.比一比,组词。
扮()
扬()
纷()
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
10分钟)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你对“大青树下的小学”有
怎样的了解?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
络。
1.默读课文,学生认真感知文章各部分内容。
2.概括每部分内容。
fúzhuānɡdǎbàn()()jìnɡàiānjìnɡ()()教学反思引用课文插图中直观形象的图片,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师据题质疑,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大青树小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并体会其中的含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学习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2.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如:自读、互读等,进行感悟。学前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篇四: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大青树下的小学》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1.歌曲导入,激发兴趣。播放音乐《爱我中华》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2.品味词语,加深理解。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3.创设情境,强化情感。教学快要结束时,我大胆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一只蝴蝶、一只小猴、一只小鸟、一朵花,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了兴趣,保持了学生注意力,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二、成功之处转换角色,入情入境。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时,我提问:“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三、不足之处1.拓展阅读《走月亮》《爱我中华》《山沟里的孩子》。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了一些困难。《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2.个别字音需要重点指导如“傣族”中“傣”应读“dǎi”。同时对于“坪坝”的意思需要用图片直观显示。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1.教学中对于年级教学特点不够熟悉,导致备课时设计的个别问题过深,需要多多研读课文,加强集体备课。2.学生分角色表演时对于猴子、小鸟等角色的特点定位不准确,语言上没有个性,千篇一律。因此可以让学生先熟悉猴子的机灵、花儿慢慢绽放、山狸的胆小等动物特点,然后再进行表演。
1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来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怎么想?”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一.教学效果: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地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对于大青树下小学的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同学们上课读书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们读得很流利。”有的说:“他们读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得绘声绘色。”又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
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今天学生理解到位,朗读到位。开学第一课,难免会有遗憾,自我感觉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不够精炼,问题不够明确。今后要细心斟酌、精心设计教案。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习!
二.成功之处:思考、审视一个文本的学习价值,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切入。其一,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的关注点会在哪些方面。其二,单元重点学习目标(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在哪些具体词句上落实;还有,学生对“新鲜感”的关注,会指向词句表现的内容还是词句的表达方式。其三,作为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它的内容、主题等,对学生接下来的教室语文课程生活应该带来怎样的期待和定位。学生对于“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相对陌生,个别学生能快速反应过来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句子。在第一自然段中,学生找出“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在第二课时,我让学生拓展阅读《走月亮》《珍珠泉》《山沟里的孩子》。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一些困难。《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三.不足之处:这堂课有太多的不足,课堂比较单调,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发言人数较少,课堂太安静。
四.改进措施:如果课可以重新来上我会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节选自泰戈尔《新月集》。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一些效果:1.画出“花的学校”。这篇课文语句优美,景色很美,画面感很强,为此我让学生在课前把“花的学校”根据自己的认知,用画笔画下来。这样使学生对课文的导读扎实有效。2.直观教学,扩展想象空间。这堂课,我利用多媒体,采用看图、看录像、课堂表演等多种手段,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让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象,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如“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再如,教师预先用手机录制的课间校园小视频,看录像:“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让学生演一演,自己会怎么想。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通过多方位、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等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3.放飞想象,说写结合。教学三、四、五自然段,鼓励学生想象并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可以引导学生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大胆想象,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迎春花、喇叭花……然后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二、成功之处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和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学生走进文本。在本段中我是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来想象的。首先确定重点词语是“跳舞、狂欢”,然后我把自己当成那些花——如果让我狂欢,我该怎么做,同学们怎么做?再想想:花在风雨交加的情境中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就会理解花儿的活泼、可爱、向上,体会到童趣。三、不足之处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三年级学生读泰戈尔的文章,难度较大,要细细地品读,才能读懂。诗人总能把平常的事物写得那么清新自然,犹如雨后新鲜的空气,沁人心脾。但是学生会产生许多新奇的问题,如:“他们的老师是谁”?“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句子中,既然是“狂风”又怎么是“簌簌”地响。作为教师,在备课中未能把这些作为教学预案去充分准备。四、改进措施针对以上情况,制定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备课,进一步熟悉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教学预案做详实,可
操作。2.学生在课前画的“花的学校”,在课文研读结束以后,可以让学生再次
画“花的学校”,并把两幅画进行对比。
2花的学校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1.增加表象,扩展想象空间。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创设条件,采用多种手段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
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表象的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如“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再如:“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丰富学生的感知不能靠大量的、单一的阅读材料简单重复,而需要多方位、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等途径,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加强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鼓励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多角度思考。一个人被肯定,受到别人的欣赏,其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想象力被老师肯定,其心情更是高兴无比。不管这些学生的天分与潜质如何,只要能给他们予以适当的肯定,利用表扬、鼓励或婉言的引导的语言,再加上适当的动作、表情等体态,可以激起学生的想象、兴趣,他就会以愉快的心情主动地展开想象力,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时展开想象的有效手段。不足之处: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教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更喜欢上语文课。
《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
一.教学效果: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顽强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里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上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他把未冒出地面的花儿想象成地下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在墙角旮旯冒出来的零星小花是犯错误被罚站的小孩儿。大雨来时,花儿们便衣着鲜艳地冲出学校度假了,而花儿们这么急切地生长是因为要回家找他们的妈妈。作者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述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出花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勇敢坚强、活泼向上、童真童趣。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成功之处:1.增加表象,扩展想象空间。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创设条件,采用多种手段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表象的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如“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再如:“想一想,在花的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丰富学生的感知不能靠大量的、单一的阅读材料简单重复,而需要多方位、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等途径,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加强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鼓励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多角度思考。一个人被肯定,受到别人的欣赏,其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想象力被老师肯定,其心情更是高兴无比。不管这些学生的天分与潜质如何,只要能给他们予以适当的肯定,利用表扬、鼓励或婉言的引导的语言,再加上适当的动作、表情等体态,可以激起学生的想象、兴趣,他就会以愉快的心情主动地展开想象,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时展开想象的有效手段。
三.不足之处:课堂的讲解只是集中在文本的解读上,未能超越课堂联系学生实际。
四.改进措施: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解决疑问,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结合活动与练习中的“默读课文,讨论及交流”和想象涂画的内容,体会花儿们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积极向上。
《不懂就要问》教学反思
《不懂就要问》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不懂,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赞扬了孙中山乐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主动精神。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巧妙引入“不懂就要问”。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孙中山说的话,教学伊始,我让学生说说这句话出现在文中哪个自然段,从而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打乱了课文的顺序来讲课,用清晰的主线,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起来思路清晰。2.运用课件中图片、生动的语言、教师的肢体语等贯穿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便于他们接受。如在教学每一段之前都设计了一些过渡语,设疑激趣,自然地过渡。在教学第三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课件中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画,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堂引到了孙中山在私垫读书的情景,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状态,乐于学习和接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通过做一做“摇头晃脑”“拿着”等动作表演,让学生入情入境。3.成功地将孙中山和其他同学的表现进行了对比。针对课文中相关语句,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文中为什么要描写同学们的表现?”让学生把孙中山和其他同学从语言上、动作上进行对比,从同学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大家是非常怕先生的。这与孙中山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出孙中山不懂就问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4.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紧紧围绕“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真正尝到读的甜头。运用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心,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指导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学生分别扮演孙中山、私塾先生,在体会人物内心想法的基础上读句子,学生感悟到孙中山是一个不懂就问、善于思考的孩子。二、成功之处1.紧扣“问”的过程,比较人物言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是通过“孙中山礼貌请问——先生厉声反问——孙中山从容答问——先生欣然解问——同学提出疑问——孙中山笑着答问”的过程
表现的。因此,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对孙中山、先生、同学三者对“问”的态度的比较,抓住描绘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词的理解,体会孙中山勇于提问题,不懂就问的好品质。
2.抓住“问”的因果,巧设课堂练习。在学生初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抓“问”的因果,巧设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①孙中山壮着胆子问先生是因为()。②先生厉声反问孙中山是以为()。后来收起戒尺是因为()。结果先生答应了孙中山的()要求,他讲得(),大家听得()。三、不足之处1.课前的导学案中,要求学生预习的量有点大,再加上课文所叙述的内容久远,学生理解“私塾”等词语有点儿困难,造成学生由于厌倦而疏忽预习。2.在课堂上,讲到孙中山学习方式与我们现在的学习方式有什么区别时,孩子们都是根据我课前的介绍来回答的,并没有抓住课文中的语言,这就使得内容有点偏离。四、改进措施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改进之处。1.在拓展教学的环节中,我只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积累的读书名言,这样的环节没有活力,学生完成的兴趣不大,如果将读书的名言警句抄下来,制成书签,作为小礼物,互相赠送,则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多得。2.学生分角色朗读的面不够广,选取的学生代表性不强,应该争取部分待进生参加这样的学习活动,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不懂就要问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1.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紧紧围绕“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真正尝到读的甜头。坚持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直观演示、动作演示、生动语言、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自觉地获取知识。2.在教学中,引用课外资料,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局限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那样太肤浅,在本课教学前,我要求学生搜集有
关资料,在教学中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资料后,我又补充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资料。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不足之处: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不懂就要问》教学反思
本文叙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学习的故事。“不懂就问”不单是一个学习习惯的问题,它反映了学习者的乐于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迫切求知的热情。孙中山长大后能够开创辛亥革命的伟大事业,与这种态度、这种精神、这种热情有密切的联系。
一、教学效果:教学时,教师提出了问题,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边读课文边思考: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了自主学习中,他们各自独立地边读、边想、边画,动眼、动手、动脑。在学生自读时,教师应通过巡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如:哪些学生已能解答问题,哪些学生在解答问题时遇到了困难。从而对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单是老师讲出来的,还要有学生去读、去悟。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读的机会,教师则是通过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和积累。本课教学中,对教材作了精心的处理,注重从整体着眼,明确课堂的难点和重点,围绕“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这个主要问题展开朗读教学,学生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避免了课堂上的“碎问碎答”。学生在反复地朗读(初读、研读、品读)最终体会到“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的真正含义。
二、成功之处:在上课之前,我还是用一贯的方法准备了字卡,在黑板上板书好了相应的重要句式。还没走进教室之前心里没有底,但是到了教室的时候,一切的教学设计顿时在不经意间呈现在了我的脑好中。首先,进行课前导入,利用课题《不懂就问》,引导孩子说出孙中山,并在黑板上用字卡出示“孙”字加深孩子的记忆;然后通过名字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说说孙中山的事情。
老师再组织孩子的语言归纳出他是伟人,并引导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小时候的孙中山。本课时,就是要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够流利地读通课文。第一段通过读展示“私塾、背诵、讲解”;第二段认识“流利、照例、糊里糊涂”以及句子“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第三自然段出示句子,教给学生读长句的方法,注意断句,然后认识“摇头晃脑、吓呆、顿时、鸦雀无声”,之后的几个自然段都是按照这种方式或方法去读。最后是同桌互读互组词来完成生字教学。
三、不足之处:本课时基本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但内容上欠少。没有初步地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的整体性。教学上应把握好尺度,注意教学的节奏。对于课前的教学要求学生预习的量不能太大,以免造成学生由于厌倦而疏忽预习,从今天的教学上来看检查了学生的读,绝大多数孩子还是回家好好预习了的,但是为了确保教学的效果,课中的自由读还是不能取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给稍微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的孩子。
四、改进措施: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掌握能力。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学生说的欲望非常高,听的同学也十分认真,课堂气氛空前高涨,达到了我意想中的效果。通过这次口语交际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明白怎样的生活才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受颇深:第一,设置“语境”,让学生有话可说。这节课的引入,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朋友看电影电视、旅游观光、玩游戏、上网查资料、学游泳、跟爸爸妈妈干活、唱歌跳舞、读书做作业的情景。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调动了学生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的欲望。第二,多向互动,发展学生的“语技”。口语交际课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交换思想、看法、意见时进行的心与心的对话。本堂课,做到了真正
的互动,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多层次的交际,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进入生活,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第三,准确及时的评价,体验到语言的魅力,获得身心愉悦和审美感受,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我的暑假生活》口语交际一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学生说的欲望非常高,同学听的也十分认真,课堂气氛空前高涨,达到了我意想中的效果。通过这次口语交际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明白怎样的生活才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受颇深:第一,设置“语境”,让学生有话可说。这节课的引入,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朋友看电影电视、旅游观光、玩游戏、上网查资料、学游泳、跟爸爸妈妈干活、唱歌跳舞、读书做作业的情景。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调动了学生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的欲望。第二,多向互动,发展学生的“语技”。口语交际课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交换思想、看法、意见时进行的心与心的对话。本堂课,做到了真正的互动,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多层次的交际,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进入生活,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第三,准确及时的评价,体验到语言的魅力,获得身心愉悦和审美感受,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成功之处:用问题导入,联系了学生的生活,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兴趣。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
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分工处理问题。另外,我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
了各种与主题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
发了他们的交流欲望。
三.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
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
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四.改进措施:介绍暑假生活,可以先说说自己的暑假生活是什
么,具体的经过如何,怎么有趣,再说说自己的心情、感受怎样,还
可以讲讲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习作《猜猜他是谁》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三年级习作,要求从之前的写一段话过渡到写一篇结构完整的作文,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巨大转折,习作的指导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跨越。在以前的学习中,孩子们通过课文的学习,初步感知了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特点的写法。孩子们基本上掌握了这个写法。我设计的这节作文指导课《猜猜他是谁》,是想在巩固之前的写法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学会细致观察人物形象的外貌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出来。让孩子们学会结合人物的外貌特点、语言行为特点、优缺点,描写出一个完整的活灵活现的人物。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选择了简单的游戏“猜猜他是谁”,引导孩子们抓住人物突出的外貌特点对于外貌的描述,一二年级时孩子们就有尝试,但都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这节课我重点是引导孩子展开想象,把人物形象描述得生动,具体,用上平时收集的词语,以及学过的修辞方法。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
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习作:《猜猜他是谁》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孩子们通过课文的学习,初步感知了通过具体的事情反映人物特点的写法。单元习作的要求也是写写身边熟悉的人,写写他们身上的一两件事情。我们重点地指导了孩子们写好一两件事情,突出人物的某样的特点,比如语言特点,行为举止特点,优缺点。孩子们基本上掌握了这个写法。
一、教学效果:我设计的这节作文指导课《猜猜他是谁》,是想在巩固之前的写法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学会细致观察人物形象的外貌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出来,让孩子们学会结合人物的外貌特点、语言行为特点、优缺点,描写出一个完整的活灵活现的人物,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选择了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作为教学的媒介,开头的小游戏“和羊羊们打招呼”,是为后面孩子们写作拟题埋下一个伏笔。然后用游戏《猜猜他是谁》,引导孩子们抓住人物突出的外貌特点。灰太狼的这个形象非常特别,他的大眼睛、破耳朵、尖牙齿、长疤痕等都很有特点,能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对于外貌的描述,一、二年级时孩子们就有尝试,但都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这节课我重点是引导孩子展开想象,把灰太狼的外貌描述得生动、具体,用上平时收集的词语,以及学过的修辞手法。
二、成功之处:1.成功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如何用线表现人物上半身背面形象。线描画学
生以前接触过,但画的不是很多,会用线条概括物象,但线条没有变化,体现不出线描画的特点,因此在本课中,我注重线描画的人物画的步骤及线条的粗细、疏密、曲直等的引导,通过分析教师作品,了解线条的表现规律,学生在自己作品中可以看到丰富的线条的变化,这是我非常乐意看到的线描画中不易的效果。2.注重激发学生兴趣。为了激发孩子兴趣,我先和学生做猜同学的游戏,之后我们一起看背面照片猜同学,学生猜出了学生的名字,然后我们一起总结是如何猜出他们的,这样初步给了学生一个作画的定向,总结出了猜迷的根据,即服饰、头型、发型。接着引导学生猜猜教师背面的线描画,学生兴趣被激起,有创新的思维火花,非常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整个教学设计的流程节奏明快,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对动手能力的培养。3.在展评作品时,我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沿轮廓减下来,分别粘贴在课前准备好的大图片上,形成新的作品形式。新的作品看起来就好像许多人在看画展,学生们同时感受到了两种作品形式的诞生,都感到无比欣喜。我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的点评、互评、自评使课堂又创造了一个新高潮,对于用线画头像又有了新的认识。成功的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作品尽管有差异,但体现了学生的用心之处。
三、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四、改进措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的交际情境,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参与,使全班都“动”了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参与学生的活动,及时进行点拨和引导,注重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从园地内容看,有“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等这几个内容。我把“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放在一节课上一起讲。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积累《所见》一诗。积累带身体部位的四字词语。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朗读句子,表达句子意思。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然后小组内为小组取名字,小组内成员策划活动方案。成员间交流方案是否有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一、教学效果:在《语文园地一》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如,学生学习词句段运用中“我的发现”时,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同时,同时让学生再说一说这些带点的字还可以组成那些词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中多音字的现象,并读准和理解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同的读音和不同的意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大胆去说,去练,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再有
在本次口语交际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说。例如,让学生说说发生在课余中有趣的事情,自己的事、他人的事都可以说等,注意了拓宽思路,尽量做到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交际的方式采取了多种多样,我让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还让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的时候可以互相询问,互相评价;教师也参与其中,作必要的引导。最后,就这次口语交际的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了总结,并为习作做好了准备。(教材已发生变化,本部分内容已删去。)
二、成功之处: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合作能力不光包括与伙伴之间的合作,也包括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我们要经常给同学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同学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学会合作。协助同学形成良好的合作行为:培养同学养成“倾听”的习惯、“表达”的习惯、“支持”与“扩充”的习惯、“求助”与“协助”的习惯、“建议”与“接纳”的习惯。同学良好合作行为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既需要教师从点滴抓起,更要求教师以身示范。
三、不足之处:通过拓展延伸,补充材料,使课堂的容量、密度增大,增大了学生的负担。
四、改进措施:由于大部分都是本单元的重点词句,所以教学时鼓励学生自己先读读这些词句,再互相交流对词句的理解,然后有感情朗读,并抄写下来,能够很好地达到积累的目的。学习古诗时,本着“以学定教”“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借助拼音,结合插图,自读古诗,小组合作交流诗意,教师在关键的时候提示一下,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这种方式很重要。
篇五: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大青树下的小学》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1.歌曲导入,激发兴趣。播放音乐《爱我中华》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2.品味词语,加深理解。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3.创设情境,强化情感。教学快要结束时,我大胆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一只蝴蝶、一只小猴、一只小鸟、一朵花,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了兴趣,保持了学生注意力,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二、成功之处转换角色,入情入境。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时,我提问:“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三、不足之处1.拓展阅读《走月亮》《爱我中华》《山沟里的孩子》。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了一些困难。《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2.个别字音需要重点指导如“傣族”中“傣”应读“dǎi”。同时对于“坪坝”的意思需要用图片直观显示。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1.教学中对于年级教学特点不够熟悉,导致备课时设计的个别问题过深,需要多多研读课文,加强集体备课。2.学生分角色表演时对于猴子、小鸟等角色的特点定位不准确,语言上没有个性,千篇一律。因此可以让学生先熟悉猴子的机灵、花儿慢慢绽放、山狸的胆小等动物特点,然后再进行表演。
1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来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怎么想?”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一.教学效果: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地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对于大青树下小学的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同学们上课读书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们读得很流利。”有的说:“他们读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得绘声绘色。”又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
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今天学生理解到位,朗读到位。开学第一课,难免会有遗憾,自我感觉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不够精炼,问题不够明确。今后要细心斟酌、精心设计教案。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习!
二.成功之处:思考、审视一个文本的学习价值,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切入。其一,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的关注点会在哪些方面。其二,单元重点学习目标(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在哪些具体词句上落实;还有,学生对“新鲜感”的关注,会指向词句表现的内容还是词句的表达方式。其三,作为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它的内容、主题等,对学生接下来的教室语文课程生活应该带来怎样的期待和定位。学生对于“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相对陌生,个别学生能快速反应过来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句子。在第一自然段中,学生找出“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在第二课时,我让学生拓展阅读《走月亮》《珍珠泉》《山沟里的孩子》。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一些困难。《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三.不足之处:这堂课有太多的不足,课堂比较单调,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发言人数较少,课堂太安静。
四.改进措施:如果课可以重新来上我会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篇六: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这一组课文从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学起来感到十分亲切,兴趣盎然。教学时,我抓住朗读,通过自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表演读等方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抓主课文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内容。学习课文时,代学生走进课文,逐渐理解内容、体悟文章。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这样,学生展开讨论,逐层找到了答案,同时解决了课后问题。这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也都与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密切相关。上课时,我先找几个能说会道的学生各说一件自己觉得发生的最有趣的事,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然后让学生交流、写作,这样学生就有内容可写。为习作打基础。刚开学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语言表达、总结能力不行,分析课文能力不强。以后努力加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这一单元,都是一些名人故事。主要是通过一件事,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等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及精神品质。因此,在帮助学生读懂每一个人物,完成每一篇文章时,
我是抓住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的。以学生为主体,把第一课时上成“汇报课”;以“培养学生的预习自学能力”为目的,通过“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的方式,找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重点分析。再以“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意思?你读懂了什么?”一条主线完成生字词教学和通读课文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文章内容,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我只给学生一个问题:“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他们以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来体会。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规定每人都说,先一人说一次,达到“人人参与”的要求,让人人动起来;每人都发言一次后,还有没说完的,再继续轮流补充,最后集体交流讨论后的体会。这样避免一人堂,调动起全体参与的积极性。
因这一单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文章,所以在活动课上,我让学生自己组织编排课本剧,将文章的情景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们的组织能力、朗读能力及表演才能都得到了锻炼;同时,通过表演,学生也更深刻地理解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情感。
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去读一些名
人故事,以此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了解更多名人志士的成长经历,通过里面主人公的奋斗史及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孩子的道德境界。
三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雨》教后反思《秋天的雨》是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秋天的雨》这篇文章用了多种修辞把秋雨人格化,教学伊始我就播放秋天美丽的景色,让学生直接感受秋天的美好,随风起舞的落叶、馋涎欲滴的水果,还有那淅淅沥沥的
秋雨,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全文的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欣赏完之后问:“你欣赏到了什么?你欣赏了景色之后,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呢?”
教学生字词时,我出示三组词一组表示颜色,一组是叠词,一组是动词。让学生在读中找到规律,并指导颜色可以读出自己的喜好,叠词、动词要根据意思读(轻轻地就应该读得轻一些)。这样做既巩固了生字词,又为课堂的朗读品悟奠定了基础。复习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得有感情。同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学生发现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课文每段都是围绕这几句话来写的。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迹。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课文语言的优美,而我的教学过程也遵照这一点,让学生自已读并展示自已最喜欢的部分,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
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接着抓住“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去掉它是否可以,从而,体会句子的优美。学生们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热的夏天已经走了,凉爽的秋天来了。这就是多读的收获。评到“菊花频频点头”时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文中把菊花当成人,评到“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我问:“香味怎么会勾住脚?你的脚被勾住过吗?”然后让学生将“勾”换一个词,可以换成“吸引”或“迷”进行比较,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已在果树花香旁时会怎么做,学生读的激情越来越高,一个个抒发着自已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备课时,我曾想过,能不能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呢?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创造的一个举措。但后来一思索,学生能说出很多个比喻句,但绝对不能说出意境如此优美的句子,万一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现象,那就不好了。想想还是不要这个环节吧。实际上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是不可预见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
总之,备课时总觉得已考虑全面,课后却总是留下诸多遗憾。只能待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完善。
篇七: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含教学反思)-语文园地一∣人教部编版
第一单元习作指导猜猜他是谁(含下水文)写作思路:1.审阅题目:结合本次习作给出的主题,写一写自己的同学。2.选定内容:(1)人物的外貌特点。(2)通过具体的事情写出人物的特点、品质。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4.表现手法:开门见山、首尾呼应。5.结构顺序:先介绍人物的外貌,接着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的品质,最后首尾呼应,点明人物的性格特点。下水文:我的好朋友她,长着蘑菇似的头发,白里透红的脸上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下面是一个高挺的鼻子。再往下看,是一张能说会道的樱桃小嘴。她非常爱看作文书。如果你去看一看她的抽屉,你一定可以从她的抽屉里看到好几本作文书。记得上一次,学校就要进入读书时间了,而班里面总有那么几个同学忘记带书来学校看,所以此时,那些同学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她就会从她的抽屉里拿出她的作文书,说:“我这里还有好几本作文书,你们都拿去看吧。”那些没带书的同学像是抓住了一把救命稻草一样,欣喜若狂地接过书,连声道谢。她也是一个很爱帮助别人的人。她的书包里有一个“百宝箱”,里面有许多的东西。例如:美术课要用的剪刀;语文课要用到的订书机;数学课要用的固体胶……应有尽有。每当上课需要用到“小百宝箱”里的工具时,她总是毫不犹豫地给别人先用,自己最后才用。她还是一个很尽职的人。她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组长,但是她做组长也做得非常尽职。每一次收作业,她都是第一个收齐;每一次发作业,她都发得最多。
她就是我的朋友——夏优璇,她就是我那个爱看作文书、爱帮助人、做事非常尽职的好朋友。
开头简介人物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整体印象。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夏优璇爱看作文书的特点。通过爱帮助人的具体事例的描写,我们能够体会到夏优璇的善良、热情。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我能照样子写一写我同学的外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积累《所见》一诗。2.积累带身体部位的四字词语。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朗读句子,表达句子意思。3.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然后小组内为小组取名字,小组内成员策划活动方案。成员间交流方案是否有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教学重难点: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然后小组内为小组取名字,小组内成员策划活动方案。成员间交流方案是否有改进的地方。最后开始实施方案。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2课时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1.让同学把课本看到第一课,找到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句子。2.点名让学生大声朗读出来。3.男生、女生分别读一些有新鲜感的句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4.师总结:有新鲜感的句子一般都运用了某些写作手法。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还可以尝试仿写。
二、词句段运用1.把课本上13面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两行词语找男生读一次。2.学生都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3.分组说说自己的发现。4.师点拨。5.课下让学生积累词语。6.老师点名让学生读课本演示出来的三个句子。体会句子意思。7.老师引导学生思考。8.同学间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一、组织兴趣小组。1.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建立兴趣小组。2.小组内为取小组名字献计。3.最后把小组名字定下来。4.学生间相互交流活动内容。老师在一旁点拨,然后学生再思考。活动内容要围绕小组名字来。5.老师总结,学生课后思考。二、日积月累1.师范读古诗。2.师引导。3.生模仿读。
4.同学间比赛读5.师生合作、表演。然后竞赛背诵。
教学反思:语文园地课通常都是按部就班,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讲解,这样的课堂远远达不到活力课堂的要求。在调研课中,我选择了上语文园地一,这是一个挑战。上完课下来,很多地方值得深思。如何把“设疑、探究、生成、评价、应用”运用在复习整合课中,需要继续探讨。从园地内容看,有“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词句段运用”等这几个内容。我把“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放在一节课上一起讲。对于这两个内容,如何连接、如何过渡是备课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以前讲这些内容时,我并没有认真思考连接和过渡的问题。但是对于一节完整的课,这是不行的。从这节课看来,我对教材的研读与把握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备课不仅要认真,还要钻研,这样才能更好让学生掌握。在背诗歌环节,我按照三年级在经典文化学习中的方法让孩子们用不同形式读,大致说诗句意思,比赛背诵,说背诵方法。在“读读背背“内容上,把重点放在了认字上,应该是把重点放在区别形近字上,可通过组词形式区别。备课,还是备课,钻研,继续钻研,学习,永无止境,才能实现活力课堂。
语文园地三教学目标:1.以童话为内容进行交流,要讲清童话的特点,感受童话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从中受到的启发。2.通过“减一减”的方法,认识一些新字。能自己发现这些字在读音和字形上的特点。3.通过“读一读”对学生写字进行巩固,并能够自己发现这些生字与偏旁之间的关系。4.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试着修改自己的习作。5.积累一些谚语。
教学重难点:1.能感受童话的奇特,和同学交流童话带给你的启示。2.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与同学们交流童话的特点。(1)童话世界里的人物、动物、植物都会说话。(2)童话世界里的居民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2.说一说,在这些童话里你更喜欢谁?为什么?3.读完童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你打算在生活中怎么去做?二、识字加油站。1.读一读。(1)同桌之间读一读。(2)齐读。(3)指明读。2.如果去掉这些生字的读音,你还认识它们吗?3.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三、词句段运用。1.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读读这些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a.小组交流。b.全班汇报。教学目标这些字都有“口”字旁,说明都与口有关系。c.你能在写几个这样的字吗?请你写一写。d.比一比,看谁写得多。2.学习修改符号。a,认识什么是修改符号。b.明确修改符号的具体意义。c.学会运用修改符号。4.巩固练习,修改符号的用法。(1)爸爸尚班走了。(2)妈妈穿着一件红裙子,一顶帽子。(3)果园里有许多水果:苹果、鸭梨、黄瓜和桃子。a.学生练习修改,并正确使用修改符号。b.小组内交流c.全班交流d.展示、评价。5.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2.学生随教师诵读。3.说一说,你对这些话的理解。a.小组交流。b.汇报。4.生诵读。5.尝试背诵。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要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从而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汉语的丰富。引导发现时不必用准确的术语来表述,学生用自己的话大致说清即可。“日积月累”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目标: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
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王”之称。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四、交流课文内容。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五、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3.书写点拨。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2.小组内合作交流。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教学目标5.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6.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2.小组内讨论交流。3.指名说一说。四、总结感受。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五、拓展练习。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4)我还知道: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2.照样子写词语。(湿漉漉)的水泥道(亮晶晶)的水洼(绿油油)的麦苗(青灵灵)的树叶
板书设计:
水泥道上布满落叶水泥道——地毯(用比喻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落叶——小巴掌
手法描写)
小雨靴——小鸟水泥道真美
(发现)(赞赏)教学反思:教学中,我首先通过问学生在上学路上有什么发现,引入新课。然后让学生通过PPT课件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把学生带入课文中,让学生在读中抓住重点句子:“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感受水泥道的美。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发现美的乐趣和美带给人的快乐。
第一单元习作指导猜猜他是谁(含下水文)写作思路:1.审阅题目:结合本次习作给出的主题,写一写自己的同学。2.选定内容:(1)人物的外貌特点。(2)通过具体的事情写出人物的特点、品质。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4.表现手法:开门见山、首尾呼应。5.结构顺序:先介绍人物的外貌,接着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的品质,最后首尾呼应,点明人物的性格特点。下水文:我的好朋友她,长着蘑菇似的头发,白里透红的脸上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下面是一个高挺的鼻子。再往下看,是一张能说会道的樱桃小嘴。她非常爱看作文书。如果你去看一看她的抽屉,你一定可以从她的抽屉里看到好几本作文书。记得上一次,学校就要进入读书时间了,而班里面总有那么几个同学忘记带书来学校看,所以此时,那些同学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她就会从她的抽屉里拿出她的作文书,说:“我这里还有好几本作文书,你们都拿去看吧。”那些没带书的同学像是抓住了一把救命稻草一样,欣喜若狂地接过书,连声道谢。她也是一个很爱帮助别人的人。她的书包里有一个“百宝箱”,里面有许多的东西。例如:美术课要用的剪刀;语文课要用到的订书机;数学课要用的固体胶……应有尽有。每当上课需要用到“小百宝箱”里的工具时,她总是毫不犹豫地给别人先用,自己最后才用。她还是一个很尽职的人。她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组长,但是她做组长也做得非常尽职。每一次收作业,她都是第一个收齐;每一次发作业,她都发得最多。她就是我的朋友——夏优璇,她就是我那个爱看作文书、爱帮助人、做事非常尽职的好朋友。
开头简介人物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整体印象。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夏优璇爱看作文书的特点。通过爱帮助人的具体事例的描写,我们能够体会到夏优璇的善良、热情。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我能照样子写一写我同学的外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积累《所见》一诗。2.积累带身体部位的四字词语。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朗读句子,表达句子意思。3.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然后小组内为小组取名字,小组内成员策划活动方案。成员间交流方案是否有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教学重难点: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然后小组内为小组取名字,小组内成员策划活动方案。成员间交流方案是否有改进的地方。最后开始实施方案。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2课时
一、交流平台
第一课时
1.让同学把课本看到第一课,找到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句子。2.点名让学生大声朗读出来。3.男生、女生分别读一些有新鲜感的句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4.师总结:有新鲜感的句子一般都运用了某些写作手法。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还可以尝试仿写。
二、词句段运用1.把课本上13面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两行词语找男生读一次。2.学生都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3.分组说说自己的发现。4.师点拨。5.课下让学生积累词语。6.老师点名让学生读课本演示出来的三个句子。体会句子意思。7.老师引导学生思考。8.同学间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一、组织兴趣小组。1.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建立兴趣小组。2.小组内为取小组名字献计。3.最后把小组名字定下来。4.学生间相互交流活动内容。老师在一旁点拨,然后学生再思考。活动内容要围绕小组名字来。5.老师总结,学生课后思考。二、日积月累1.师范读古诗。2.师引导。3.生模仿读。4.同学间比赛读5.师生合作、表演。然后竞赛背诵。
教学反思:语文园地课通常都是按部就班,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讲解,这样的课堂远远达不到活力课堂的要求。在调研课中,我选择了上语文园地一,这是一个挑战。上完课下来,很多地方值得深思。如何把“设疑、探究、生成、评价、应用”运用在复习整合课中,需要继续探讨。从园地内容看,有“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词句段运用”等这几个内容。我把“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放在一节课上一起讲。对于这两个内容,如何连接、如何过渡是备课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以前讲这些内容时,我并没有认真思考连接和过渡的问题。但是对于一节完整的课,这是不行的。从这节课看来,我对教材的研读与把握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备课不仅要认真,还要钻研,这样才能更好让学生掌握。在背诗歌环节,我按照三年级在经典文化学习中的方法让孩子们用不同形式读,大致说诗句意思,比赛背诵,说背诵方法。在“读读背背“内容上,把重点放在了认字上,应该是把重点放在区别形近字上,可通过组词形式区别。备课,还是备课,钻研,继续钻研,学习,永无止境,才能实现活力课堂。
篇八: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语文园地一【敎學目标】1.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认真读词语,朗读句子,积累语言。2.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帮助小學生积累古诗。【敎學重点】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利用插图,了解古诗大意。2.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不会的问题,學会积累语句。【敎學难点】
感情朗读句子,理解古诗大意。【敎學课时】
1课时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學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二、交流平台
板块一:交流平台(课件出示)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學们读课文。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2.说一说,说说这两个句子有趣在哪里,你是怎么理解的?
1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背一背。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熟读成诵,看谁背诵得
快。4.抄一抄,把句子抄写在你的笔记上,可能的画配上插图。5.敎师评议,并小结:课文中往往有一些很新鲜、很生动、很有趣的句
子,看到这样的句子,我们要多读几遍,并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积累下来。(板书:新鲜有趣的句子)三、词句段运用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一)词语积累。
(课件出示)摇头晃脑披头散发张牙舞爪提心吊胆面红耳赤手忙脚乱眼疾手快口干舌燥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词语,看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这些成语都是带有人体部位或器官的成语。(板书:成语)3.小组代表发言,敎师小结: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物的,有的描写人物动作;有的描写人物神态;有的描写人物心理。4.想一想:这些加点的词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做动作演示一下这些动作。5.演一演:先小组内各选一组动词演一演,再选小组代表上台表演。(二)句子积累。
2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课件出示)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活蹦乱跳地在
枝头歌唱。學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
先生从来不讲。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1.學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2.说一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板书:句子)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3.怎样才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读出感情?
自由练读,分小组比赛读,代表展示读。(三)给兴趣组取名字(课件出示)1.读一读这些兴趣小组的名字。(板书:兴趣小组)2.说说你对这些兴趣小组名字的理解。
如“弈秋棋社”肯定是下围棋小组,“弈秋”是个下围棋的高手。3.你喜欢什么兴趣小组,你也试试取个名字。
比如,书法兴趣小组,取名为“小小书法家组”;钢琴兴趣小组,取名为“朗朗钢琴社”……四、日积月累板块三:日积月累1.出示古诗,學习生字。
3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课件出示)所见
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2.师范读,學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3.敎师简介:《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板书:《所见》五言绝句)4.(课件出示)词语解释(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2)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3)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4)欲:想要。(5)捕:捉。(6)鸣:叫。(7)立:站立。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敎师小结。(课件出示)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4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课件出示)创作背景:《所见》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放牛的小孩骑着牛,大
声地唱着牧歌,大概是想捕捉那只鸣叫的蝉吧,忽然停止了歌声,站立在柳树旁。这一切叫袁枚看见了,袁枚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袁枚亲眼看到的。(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7.读出韵味
这首诗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8.熟读成诵。
在理解和会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5
篇九: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这一组课文从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vip会员免费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王青兰这一组课文从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学起来感到十分亲切,兴趣盎然。教学时,我抓住朗读,通过自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表演读等方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抓主课文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内容。学习课文时,代学生走进课文,逐渐理解内容、体悟文章。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这样,学生展开讨论,逐层找到了答案,同时解决了课后问题。这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也都与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密切相关。上课时,我先找几个能说会道的学生各说一件自己觉得发生的最有趣的事,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然后让学生交流、写作,这样学生就有内容可写。为习作打基础。刚开学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语言表达、总结能力不行,分析课文能力不强。以后努力加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vip会员免费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王青兰这一单元,都是一些名人故事。主要是通过一件事,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等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及精神品质。因此,在帮助学生读懂每一个人物,完成每一篇文章时,我是抓住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的。以学生为主体,把第一课时上成“汇报课”;以“培养学生的预习自学能力”为目的,通过“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的方式,找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重点分析。再以“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意思?你读懂了什么?”一条主线完成生字词教学和通读课文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文章内容,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我只给学生一个问题:“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他们以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来体会。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规定每人都说,先一人说一次,达到“人人参与”的要求,让人人动起来;每人都发言一次后,还有没说完的,再继续轮流补充,最后集体交流讨论后的体会。这样避免一人堂,调动起全体参与的积极性。因这一单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文章,所以在活动课上,我让学生自己组织编排课本剧,将文章的情景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
vip会员免费
活动中,孩子们的组织能力、朗读能力及表演才能都得到了锻炼;同时,通过表演,学生也更深刻地理解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情感。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去读一些名人故事,以此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了解更多名人志士的成长经历,通过里面主人公的奋斗史及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孩子的道德境界。
vip会员免费
三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雨》教后反思
王青兰《秋天的雨》是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秋天的雨》这篇文章用了多种修辞把秋雨人格化,教学伊始我就播放秋天美丽的景色,让学生直接感受秋天的美好,随风起舞的落叶、馋涎欲滴的水果,还有那淅淅沥沥的秋雨,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全文的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欣赏完之后问:“你欣赏到了什么?你欣赏了景色之后,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呢?”教学生字词时,我出示三组词一组表示颜色,一组是叠词,一组是动词。让学生在读中找到规律,并指导颜色可以读出自己的喜好,叠词、动词要根据意思读(轻轻地就应该读得轻一些)。这样做既巩固了生字词,又为课堂的朗读品悟奠定了基础。复习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vip会员免费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得有感情。同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学生发现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课文每段都是围绕这几句话来写的。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迹。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课文语言的优美,而我的教学过程也遵照这一点,让学生自已读并展示自已最喜欢的部分,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接着抓住“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去掉它是否可以,从而,体会句子的优美。学生们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热的夏天已经走了,凉爽的秋天来了。这就是多读的收获。评到“菊花频频点头”时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文中把菊花当成人,评到“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我问:“香味怎么会勾住脚?你的脚被勾住过吗?”然后让学生将“勾”换一个词,可以换成“吸引”或“迷”进行比
vip会员免费
较,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已在果树花香旁时会怎么做,学生读的激情越来越高,一个个抒发着自已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备课时,我曾想过,能不能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呢?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创造的一个举措。但后来一思索,学生能说出很多个比喻句,但绝对不能说出意境如此优美的句子,万一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现象,那就不好了。想想还是不要这个环节吧。实际上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是不可预见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总之,备课时总觉得已考虑全面,课后却总是留下诸多遗憾。只能待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