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教案5篇认识三角形教案 年级 四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教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三角形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认识三角形教案
年级
四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教学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这是在学生直观认识过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以后学习三
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内容分四段安排:第一段通过例1、例2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第二段通过例3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第三段通过例4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第四段通过例5、例6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是在学生认识一些平面图形,包括直观认识过平行四边形之后,主要以平行线的认识为基础学习的。掌握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这些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内容分两段安排:第一段例1、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特征;第二段例3、例4,认识梯形和梯形的特征。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1.使学生在联系生活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高,能正确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概括和判断等活动中,经历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根据图形的特征,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认识三角形(3课时)三角形的分类(3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3课时)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相应的图形及各部分名称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3.重视实践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课题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三角形,第一部分认识三角形是怎样的图形,包括三角形是怎样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第二部分认识三角形的高,包括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高,能指认三角形中给定的线段中哪些是三角形对应底边上的高,能根据高的概念想象出规定底边上对应的高,能用三角板画出三角形规定底边上的高。其中重点是指认已有的三角形对应底边上的高,难点是按要求画出三角形对应底边上的高。
2.学习者分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一个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知、情、意、行共同参与,积极进行数学探究和思考,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数学化”过程。在本课中,其更加注重对学生图形图像思维的训练和使用,能够通过学习,使得学生基本具备图形的抽象构造能力。
3.学习目标确定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和底之间的相互关系,能认高,想高,画高。数学思考:在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完成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数学推理能力。解决问题:感受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情感与态度: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学好数学的信心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生活中物体的高与三角形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难点:掌握三角形底与对应的高之间的互相垂直关系,能根据三角形的底想象出对
应的高,能用三角板灵活地画出三角形的高。
5.学习评价设计
激趣导入——合作探究——运用巩固——归纳总结,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教学情景是唤醒学生有兴趣的学习的前提,而合作探究又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迁移拓展不仅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更是为学生前后知识的学习搭建桥梁。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一、唤醒认识,引入新知
教师活动1
学生活动1
1.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察图中的三角形并指名回答。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
儿吗?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
2.生活中的三角形。
教师:生活中哪儿有三角形?(随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三角形,并回答。着学生说出示)
3.引入。
教师:真会观察,生活中的很多
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
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
活动意图说明: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三角形,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唤起旧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三角形的表象,同时体会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环节二: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学生活动2
1.操作中理解含义。
(1)教师: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三角形,现在请你画一个三角形。然学生绘画,并在自己所画的三角形中标出边、角、顶
点。
后思考: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几个角?想好了以后请你试着在你自
己画的三角形上标出边、角、顶点。
,师总结:三角形有(3)条边,学生尝试交流。(3)个角,(3)个顶点
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出的三角
形?说说你是怎么画的。预设:学生会画出不同的三角形。(2)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告诉老师,什么是三
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说画法的过程中体会“围成”。
角形?
师:同学们都认为有三个角三条
边三个顶点的图形就叫三角形。
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三角形。
(3)老师也画了几个,大家看是
三角形吗?为什么?课件依次出示:
学生判断,并说说为什么。
师小结:看来,我们还必须给三
角形的三条边作出规定,那么,三角生:线段。
形的三条边必须是什么呢?
生:两个端点相互连接在一起。
师:再看第二副图,现在都是线生:不是。
段了。那第二幅图是不是三角形呢?生:三条线段必须围在一起。
师:为什么?
生:不是。
师:那么第三幅图,是不是三角
形呢?
师:这说明了,我们光说三条线学生思考,三条线段怎么围才是一个三角形呢?
段围在一起了还是不够,还必须说明
白,这个是怎么围的。
师总结:1、三条边都是线段。2、
围成。3、首尾相接。只有符合了上
面的三个条件,我们才能说一个图形
是三角形。
(4)教师总结:说说什么是三角
形?
师:现在谁来说一说,怎么样的学生交流: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
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形。
课件演示:画三角形的过程。
学生观察
2.尝试中发现规律:
(1)出示例1后的“试一试”,
让学生明确要求。
引导:画一画、试一试,看看任
选3个点作顶点,是不是都能画一个
学生尝试操作并总结自己发现。
三角形?如果不能,是哪3个点不能
画成?你有什么发现?
活动意图说明在画三角形、说画法、辨析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围成”的含义,概括三角形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三: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教的活动3
(一)、认高拼图、初步感知底
学的活动3
和高之间关系。
1.出示例2图
出示练习纸:人字梁屋顶。指出这个人字梁的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学生尝试测量并交流方法
师:你能测量出你能测量出人字
梁高度吗?交流:你测出来是多少
长?师:请你画出你测量的那条线段。学生交流:这条线段是怎么画的,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师:刚才我们测出了三角形人字梁的高度,如果画出这个三角形(课
件演示,抽象出三角形),这个三角
形的高度就是从人字梁顶点到它的对边距离的这一条线段,它和对边是垂学生观察、思考、总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
直的,这条线段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高。
师小结: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
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叫做三角形
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板
书:底和高)
追问:联系图形说说,什么是三
角形的高和底?2.提供七巧板拼七巧板,并找出相应的底和高
学会反思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和底。学生操作拼七巧板,并找出相应的底和高。
3.抽象出不同的图形观察并总结不同情况呢下底和高的共同特征4.提供不同的图形,指认相应的
学生观察并总结不同情况呢下底和高的共同特征
学生提供不同的图形,指认相应的高。
高
(二)、想高、画高,提升底和
高关系的本质认识
1.教师旋转三角形想象对应底边上的高的位置
学生想象对应底边上的高的位置
2.出示图形
出示“试一试”的三角形,让学
生观察三角形的“底”,思考怎样画出对应底边上的高。
3.根据底和高画三角形,构建完整认知
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底”,思考怎样画出对应底边上的高。并独立画高,并和同桌交流画法。
出示底和高的描述画出符合要求
的三角形
四、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
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什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并质疑。
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从生活中人字梁的高引出三角形的高,感受高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激活相应的生活经验,降低高的学习难度;通过拼七巧板,在拼板的过程中认识高,手脑并用,降低难度,为画高准备,通过对不同图形的底与高的观察,抽象底和高之间的本质。
围绕变化的图形指认抽象的三角形的高,实现知识迁移,进一步深化对三角形高与底之间对应本质的认识。在充分认高的基础上突破画高这一教学的难点。
板书设计
三条线段
三角形
首尾相接
围成
顶点
边角
高
底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出示教材第79页“你知道吗”:是呀!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下!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在画三角形、说画法、辨析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围成”的含义,概括三角形的含义。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三角形,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唤起旧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三角形的表象,同时体会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说、指、写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建立三角形表象
3、通过自已阅读教材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知识,在动手操作尝试画高、辨析交流、学生尝试的过程中,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学会画三角形的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篇二:认识三角形教案
《认识三角形》小班数学教案
《认识三角形》小班数学教案1
【活动目标】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三个角。2.能将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活动准备】1.PPT一份,大三角板一个,长短不同的小棒,雪糕棒等【活动过程】一.导入:手指游戏:快乐的小鱼二.学习三角形特征1、认识三角形(1)出示魔法线昨天张老师得到了一根魔法线,我今天把他带来了,让我们一起把它叫出来。123,请出来。(PPT出现一根红色的魔法线)提问:它是什么颜色的?
(2)第一次变化这跟魔法线他会变,让我们一起喊123,看他会变成什么?(孩子们一起喊123,PPT出现三根红线)提问:数一数变成了几根线,(3)第二次变化(孩子们一起喊123,PPT出现一个的三角形)又变成了什么?(三角形)
(4)触摸三角形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大的三角形,我请小朋友们来摸一摸,他是不是有三条边,三个角。
(5)又一次变化一个三角形又变出了好多的三角形,虽然它们的大小不同,但他们都是三角形。
2、巩固三角形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图形,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前几天张老师去旅游。到了一个神奇的国家,三角形王国,他们这里的东西都是三角形的,老师把他拍了下来今天和你们一起来分享(继续看PPT,出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物品)A钟表店B食品店C帽子店
(2)再来找一找王国里还有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许多小旗子,屋顶,冰淇淋,标志牌等)
(3)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找一找三角形的物品3、.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出示最后一张PPT)今天你们表现真棒,找到了这么多三角形的物品,他们虽然长得不一样,(不同
形状,不同大小)但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三.复习三角形的特征提供冰糕棒、小木棒供幼儿拼三角形,巩固认识其三角形。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用变魔术的形式引出开头吸引孩的注意,通过变一边、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摆一摆等,做了三角形等一系列活动,使每位幼儿在广阔的活动和认识空间在拼拼摆摆的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老师及时的小结使孩子获得知识的完整性。虽然生活中属于三角形的物体少一些,但孩子们能积极参与并观察,找到了好多的环境中的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小班数学教案2
活动背景:
不同形状的三角形,使得幼儿很感兴趣。通过动手操,将3根一样长或不一样长的小棍,拼做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认识到了有三个角,三条边的就是三角形。
活动目标:
1、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开有三条边,三个角,复习手口一致点数。
2、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3、激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三角形,并知道三角形有许多形状2、区分三角形与正方形活动准备:PPT课件、教具实物(三角形的彩纸或吹塑纸,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1张。够每个幼儿做1-2个三角形的小棍(长短不同),正方形彩纸一张)活动过程:小班数学教案详案及教学反思《认识三角形》含PPT课件教师小结:正方形有四条边,三角形有三条边,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三角形的三条边不一样长;正方形有四个角,三角形有三个角;正方形的四个角一样大,三角形的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教师边说边演示)
4、它们都是三角形吗?教师PPT出示各种三角形,请幼儿说说它们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幼儿只要答出“是三角形,因为它们都有三条边,三个角”就可以了。教师小结:①、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②、三角形有许多兄弟,它们虽然长得不一样,可是它们都有三条边,三个角③、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不一样长,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④、只要一个图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它们就是三角形5、让幼儿寻找常见实物中有什么东西像三角形(出示PPT)6、幼儿操作。将许多长短不同的小棍发给幼儿,让幼儿数3根小棍做三角形(可以找一样长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样长的;做得快的可以做第二个,第三个)。教学反思:我上这节数学课,就是让孩子们认识三角形,难点就是让幼儿如何区分三角形和正方形。在这教学过程中,我将许多长短不同的小棍
放在孩子们的桌上,让孩子们数3根小棍拼做三角形(可以找一样长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样长的)。通过让他们动手操作,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到了:
1、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2、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不一样长,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
《认识三角形》小班数学教案3
活动目标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开有三条边,三个角,复习手口一致点数到了。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三角形,并知道三角形有许多形状2、区分三角形与正方形活动准备
教具:三角形的彩纸或吹塑纸,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1张。够每个幼儿做1-2个三角形的小棍(长短不同),正方形彩纸一张
活动过程
1、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出示一个等腰三角形,告诉幼儿这是一个三角形,。请幼儿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教师小结:这是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凡是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我们都把它叫做三角形。
2、复习对三角形的认识。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请幼儿想一想这是什么形状?为什么?
3、和正方形比一比,看有什么不同。教师一个正文形请幼儿说出名称,并找出正方形和三角形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
正方形有四条边,三角形有三条边,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三角形的三条边不一样长;正方形有四个角,三角形有三个角;正方形的四个角一样大,三角形的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教师边说边演示)
4、它们都是三角形吗?教师出示各种三角形,请幼儿说说它们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幼儿只要答出“是三角形,因为它们都有三条边,三个角”就可以了。
教师小结:①、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②、三角形有许多兄弟,它们虽然长得不一样,可是它们都有三条边,三个角③、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不一样长,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④、只要一个图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它们就是三角形5、让幼儿寻找常见实物中有什么东西像三角形6、幼儿操作。将许多长短不同的小棍放在幼儿数3根小棍做三角形(可以找一样长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样长的;做得快的可以做第二个,第三个)。教学反思我上这节数学课,就是让孩子们认识三角形,难点就是让幼儿如何区分三角形和正方形。在这教学过程中,我将许多长短不同的小棍放在孩子们的桌上,让孩子们数3根小棍拼做三角形(可以找一样长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样长的)。通过让他们动手操作,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到了1、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2、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不一样长,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
《认识三角形》小班数学教案4
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对图形的兴趣和数学活动常规。2、初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3、感知并说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5、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各一,图形若干。活动分析:观察、对比是孩子们探究的过程,通过图形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中运用课件直观、形象的特点,通过多种游戏形式,采用启发法、提示法,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并概括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从而突破难点部分。活动的结束之际,组织幼儿进一步从生活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物体,作为活动的延伸环节,自然结束。活动过程:一、导入。采用观察法,通过课件中图形宝宝的口吻引出三角形。
二、展开。1、采用游戏法引导幼儿在众图形中寻找三角形。2、引导幼儿观察三种三角形的共同特征,发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3、动手操作。a.幼儿从图形筐中找出三角形,分别数出边、角的数量,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特征。b.观察并说出三角形像什么。4、游戏“猜猜我是谁”。组织幼儿根据图形渐渐露出部分猜测出图形,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图形特征的认识。5、游戏“捉迷藏”幼儿从简单的画面中找出三角形。6、引导幼儿观察并找出活动室中那些物品像三角形。三、延伸。请幼儿到生活环境中进一步寻找三角形的踪迹。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篇三:认识三角形教案
小学教案:认识三角形
小学教案:认识三角形1
1、知识与技能目标: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联想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感悟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底和高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图形,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教学难点:懂得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教学准备:小棒、三角板、导学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联想揭题师:刚才,看到有一个家,你会想到什么?生:房子师:(课前在黑板上画好一幅房子示意图)下面请同学看黑板,板上有一幅房子图,从图中你可以想到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生1-2-3:三角形、长方形-师:根据我们已学的知识,你能在推理的基础上,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生:三角形师:真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板书三角形)二、探究新知(一)认识三角形1、想一想(联想)师:看到“三角形”,你想到了什么?生:
2、说一说(举例)师:从房子图上,我们找到了三角形,想想生活中的场景、结合平时观察,你能从什么地方的图上找出三角形?生:自行车上、电线杆上---师:(出示图片)我也在课前找了一些图片,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3、做一做(操作)师:数学________于生活。平时观察中,我们能发现三角形,你能创造出三角形吗?生:能师:(课前准备:3根小棒、方格纸、一副三角尺)学生活动:请你们拿出课前自己准备好的小棒,每人做一个三角形。(请一个学生上前面摆)师:你们是这样摆的吗?生:是的4、画一画
师:好,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同时思考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学生画三角形,请一生上黑板画一个三角形)师:表扬,画好的同学有师:请同学生们观察我们摆出和画出的三角形,联系生活的图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叫三角形?生1-2-3-4师:这就是三角形的定义:板书师:我们知道有三条线段首尾连接的叫三角形。让你给它各部分起个名称分别叫什么呢?生:师:(显示PPT三角形名称)(板书3个顶点、3条边、三个角)教师:板书)如果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分别写上三个不同的大写字母,如: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三角形ABC”,也可以称为“三角形ACB”或“三角形BAC”等。
教师:再说说,三角形ABC的3条边、3个角、3个顶点分别是什么?3条边:AB、AC、BC;3个顶点:A、B、C;3个角:∠A、∠B、∠C。
五、判断三角形师:同学们对三角形认识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图形哪个是三角形?(PPT)六、画图师:大家对三角形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导学案方格上任连三个点画出三角形。学生操作师:(讲解)你是如何画的?生1-2-3-提问:观察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师:有没有同学连在一条线上的三个点?你们为什么不连?
过渡:请大家用笔将这四个点都连起来,想象一下,现在这连好的图形像我们屋顶的~生:梁
(二)、三角形的高1、引出高的定义师:(PPT)出示人字梁这些线段中,哪一根最特殊?生:中间的一根师:为什么?生:师:(揭示高的定义)在数学上,人们把: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板书:画出三角形的高,标上直角标记,并在所画线段的旁边标出“高”字)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板书:底)(黑板)随之板书)强调:高要用虚线表示,并标上垂直符号。PPT视频画高2、教学确定底画高师:通过观看,闭上眼睛联想一下,画高就和我们以前学的画什么差不多?生:画垂线
师:现在,你们一定能画出三角形指定的高,请你画一画(完成导学案中的第4题)
叫学生上黑板画一画学生作高,师指导。展示学生作业让学生说说如何作高的。3、摆三角形的高师:在摆的三角形上摆出它的高。你有什么发现4、画出下面三角形各边对应的高。学生动手三、巩固练习完成书第76页练一练讲解四、总结拓展1、欣赏三角形元素的图片、设计理念、三角形文化运用等2、画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高
小学教案:认识三角形2
【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下面请同学们把准备的吸管剪成三段,试一试,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操作,有的学生如愿以偿,有的学生束手无策。)师: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学生则围不成呢?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引导没有围成三角形的同学观察自己剪出的三段吸管。)生1:我围不成三角形是因为我剪出的三段吸管长度相差太大。生2:我剪出的三段吸管,其中有两段合起来都没有第三段长,所以围不成三角形。师:你们认为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生1猜测: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生2猜测: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这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学生拿出信封,内有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学生小组合作:任取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并记录每次选用的小棒的长度以及能否围成三角形。
学生汇报:生1: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6厘米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生2:长度为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生3: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长度为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不能。师:其他小组同意他们的说法吗?生(齐):同意。师:比较这四种情况,你们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学生沉默了一会儿)生:三角形中两条边长度的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师:结合刚才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情况,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生1:因为4+56,所以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6厘米的三根生2:因为5+610,所以长度为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
生3:因为4+510,所以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4:因为4+6=10,所以长度为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意他们的说法吗?生:同意。教师出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生齐读)师: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生:明白(声音很低)师:真明白吗?(学生沉默没有反应)过了一会生1:老师,4+105,为什么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围不成三角形呢?生2:是呀,5+10也大于4啊!
生3:老师,我觉得三角形两条边长度大于第三边中的两条边应该是任意的两条边,只有任意两条边长度和都大于第三边,才能呢个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赞成这位同学的说法吗?生4:我同意,像刚才那位同学举的4+1051的例子只是其中一种情况,而长度为4厘米和5厘米的两条边加起来却小于10厘米这条边,所以围不成三角形。生5:老师,我有个问题,是不是以后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要把所有的情况都列举出来呢?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呢?生6(神情很得意):当然了,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判断嘛。生7:老师我有一种方法,不用列举所有情况就能准确判断了。(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师(目光中包含鼓励):请说说你的想法。生7:我们只要用较短的两条边相加,如果较短的两边长度的和大于最长的那条边,那么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7:因为我觉得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都大于最长的那条边了,那么其他的两边之和一定也大于第三条边。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位同学的说法有道理吗?生(齐):有!(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师:那我们以后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还需要;一一列举联的情况吗?生(齐):不需要。正当我要让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又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生:老师,我觉得你黑板上的那句: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要改一下才好。师:怎么改呢?生:最好说成三角形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最长边。(大部分同学表示赞同)师:同学们很聪明,也很爱东脑筋,你们说的三角形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这句话可以用来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但三角形中不仅仅只有较短的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最长的那条边,任意的两条边长的和都大于第三边。你们明白吗?
生(如有所思):明白了生齐读:三角形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小学教案:认识三角形3
预习要求:看教科书第2—3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教学用具:
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出示长方形问“小朋友们,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他介绍得对吗?”接着出示第二个图形(正方形),问:“这个老朋友又是谁呢?”再出示圆:“它叫什么名字?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位老朋友。我发现你们很喜欢折纸,是吗?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折纸的游戏,高兴吗?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1.认识三角形(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这是正方形。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师:我们现在折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生答: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对了,这就是三角形。出示并贴上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2)提问:这样的图形好像在哪儿也看到过?想一想?先在小组里交流。学生回答。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2.认识平行四边形(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演示长方形纸)怎样折一下,把它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巡视(3)交流。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探讨。同学们可能拼出以下几种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每出现一种拼法,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它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如: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三、体验深化
(P3做一做2)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四、练习巩固
(1)练习一第1题。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练习一第1题图,学生分组找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涂一涂,最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一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
小学教案:认识三角形4
教学内容:p.22、23、24(想想做做)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第22页的例题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第23页的例题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难点:认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使学生体会单侥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准备:
学具盒、尺等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例题图,问:在图上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很常见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生活中的三角形随处可见,说说哪些地方也能看到?揭示课题:认识三角形二、做三角形1、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得到一个三角形,利用手边的材料,比比谁的方法多?交流(1)用小棒摆。讲评时注意:小棒摆的时候一定要首尾相接,不能有多出来的部分。(2)在钉子板上围。讲评时注意:只要有三个顶点,如果发现边不够直的话,需要把三角形调整得大一些。(3)用三角板或尺上的其他三角形直接描画。(4)在纸上分别画围起来的三条线段,也能得到一个三角形。
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一起动手画一个三角形,说说各部分的名称:3个顶点、3条边、3个角三、三边关系1、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用学具盒里的小棒分别摆一摆,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摆完后交流:(1)同一种颜色(一样长)的小棒肯定是能摆成一个三角形的。(2)一红两绿这三根小棒是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小结: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那为什么会围不成了呢?2、探究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1)说说你用一红两绿三根小棒怎么就围不成三角形了呢?(两根绿的太短了,碰不到。)画一画(图略)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a、b、c,a+b<c不能围成三角形(2)想象:如果把一根绿的换成长一点的,和原来那根绿的合起来正好和红的一样长,行不行?画一画(图略)
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a、b、c,a+b=c不能围成三角形>
(3)那究竟什么时候能围成三角形呢?
可能会有学生会猜想,a+b>c
再用小棒摆一摆,摆完后再比一比,是不是符合a+b>c?
结合画图,指出:当两条边的长度和小于第三边的时候,这两条边根本就不能碰到,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当两条边的长度和等于第三边的时候,就变成了3条线段重合在一起的一条线段,不是三角形;只有当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那它们就会在第三边上面的某一处碰到,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
3、练习巩固
(1)有这样两根小棒,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第三根小棒多长那么它们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说说理由。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先可考虑最短的,如果是2厘米,那么和6厘米的合起来正好是8厘米,只能重合在一起,变成线段,所以至少要比2厘米长一点,在整数范围里,那至少就得3厘米。再从最长的角度考虑,6厘米和8厘米的合起来要14厘米,不能有14厘米长,那样也是重合后变成了线段,应该要比14厘米稍微短一点,即13厘米。)
(发现:比两边之差多1,比两边之和少1)(2)继续练习,如:6厘米和6厘米,3厘米和4厘米四、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1、在点子图上画出两个三角形指出:画的时候,要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和点子重合。2、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在学生交流完后追问第一种情况:那如果老师把2厘米的加上6厘米的,不就变成大于4厘米,那就可以围成三角形了。这样的判断对不对?为什么?(6厘米是其中最长的一条边,它单独一条就比别的两条都长,所以,要用比较短的边合起来,然后和最长的比。)3、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请你用今天学得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
小学教案:认识三角形5
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能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按角将三角形分成三类.教学重点:1、角平分线的概念;2、三角形的中线.教学难点:会角平分线的概念.即判别哪两个角相等.教学过程:一、探索练习: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设法画出它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2.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学生可以用量角器来量出这个角的大小的方法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也可以用折纸的方法得到角平分线.
在学生得到这条角平分线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这三条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到结论:
三角形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对边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这个角的角平分线.简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教师应该规范学生的书面表达,给出下面的示范书写:如图:∵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BAD=∠CAD=∠BAC,或:∠BAC=2∠BAD=2∠CAD.请你画出△ABC(锐角三角形)的所有角平分线,并且观察这些角平分线有什么规律?对于钝角三角形呢?直角三角形呢?它们的角平分线也有这样的规律吗?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角平分线,它们都在三角形内部,而且相交于一点.例题:△ABC中,∠B=80∠C=40,BO、CO平分∠B、∠C,则∠BOC=______.活动二: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设法画出它的三条中线,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小组交流.
2、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画中线时,学生可以用刻度尺通过测量的方法来得一边的中点.也可以用折纸的方法得到一边的中点.在学生得到这条中线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这当中的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并且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到结论:连结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这个边上的中线.简称三角形的中线.教师应该规范学生的书面表达,给出下面的示范书写:如图:∵AD是三角形ABC的中线,∴BD=DC=BC,或:BC=2BD=2DC.请你画出△ABC(锐角三角形)的所有中线,并且观察这些中线有什么规律?对于钝角三角形呢?直角三角形呢?它们的中线也有这样的规律吗?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观察.应该比较快得到下面的结论: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中线,它们都在三角形内部,而且相交于一点.
已知,AD是BC边上的中线,AB=5cm,AD=4cm,▲ABD的周长是12cm,求BC的长.
巩固练习:1、AD是△ABC的角平分线(D在BC所在直线上),那么∠BAD=_______=______.△ABC的中线(E在BC所在直线上),那么BE=___________=_______BC.2、在△ABC中,∠BAC=60,∠B=45,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求∠ADB的度数.小结:(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定义;(2)三角形的中线定义.(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是线段.作业:课本P125习题5.3:1、2.教学后记:学生基本上能明白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的定义,但是在较复杂一点的题目中也会出现以下错误:(1)已知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则∠B=∠C;
(2)有部分生会把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三角形的中线混淆.如: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则BD=CD.对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的运用有待真正的提高.
小学教案:认识三角形6
1、知道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的定义2、会做任意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重点会做任意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难点会做任意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探索交流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一、三角形的高1、复习:过点A做BC的垂线,垂足为D2、在黑板上做△ABC,过点A做对边BC的垂线,垂足为D,我们
就将线段AD称为△ABC的高3高的定义: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称为三角形的高例如在上图中,我们从△ABC的一个顶点出发,向它对边BC所在的直线作垂线,垂足为D,线段AD就是三角形的高注:1)三角形的高必为线段2)三角形的高必过顶点垂直于对边3)三角形有三条高为了将这三条高加以区别,我们把AD称为BC边上的高例:做出下列三角形的三条高1锐角三角形:可由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自行画出其余两个2直角三角形由于∠C等于900,说明AC⊥BC,那么BC
边上的高即为AC,AC边上的高即为BC,3钝角三角形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1引入:一知△ABC,做∠A的平分线AD交BC与点E,线段AE就称为△ABC的角平分线2定义: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间的线段称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3注: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必为线段,而一个角的角平分线为一条射线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必过顶点平分三角形的一内角如上所示,△ABC的角平分线AE平分∠A,即∠BAE=∠CAE=∠BAC3)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为了将这三条角平分线加以区别,我们把AE称为∠BACD的角平分线例:做出下列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自行画出其余两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三,中线1引入:如右所示,取BC的中点F,连结AF,那么线段AF就称为△ABC的中线2定义: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如上所示,线段AF就是△ABC的中线31)三角形的中线必为线段2)三角形的中线必平分对边如上所示,线段AF是△ABC的中线必有:BF=CF=BC3)三角形有三条中线例:做出下列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自行画出其余两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素材A:1在△ABC中,AD是角平分线,BE是中线,∠BAD=400,则∠CAD=,若AC=6cm,则AE=素材B: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B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C三角形的三条至少有一条在三角形内D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均在三角形外答案:1400、6㎝2C
篇四:认识三角形教案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
认识三角形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开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2、能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3、按角将三角形分成三类.1、角平分线的概念;2、三角形的中线.会角平分线的概念.即判别哪两个角相等.一、探索练习: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设法画出它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2.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学生可以用量角器来量出这个角的大小的方法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也可以用折纸的方法得到角平分线.在学生得到这条角平分线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这三条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在交流的根底上得到结论:三角形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对边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这个角的角平分线.简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教师应该标准学生的书面表达,给出下面的示范书写:如图:∵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BAD=∠CAD=∠BAC,或:∠BAC=2∠BAD=2∠CAD.
请你画出△ABC(锐角三角形)的所有角平分线,并且观察这些角平分线有什么规律?对于钝角三角形呢?直角三角形呢?它们的角平分线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角平分线,它们都在三角形内部,而且相交于一点.
例题:△ABC中,∠B=80∠C=40,BO、CO平分∠B、∠C,那么∠BOC=.
活动二: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设法画出它的三条中线,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小组交流.
2、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画中线时,学生可以用刻度尺通过测量的方法来得一边的中点.也可以用折纸的方法得到一边的中点.在学生得到这条中线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这当中的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并且在交流的根底上得到结论:连结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这个边上的中线.简称三角形的中线.教师应该标准学生的书面表达,给出下面的示范书写:如图:∵AD是三角形ABC的中线,∴BD=DC=BC,或:BC=2BD=2DC.请你画出△ABC(锐角三角形)的所有中线,并且观察这些中线有什么规律?对于钝角三角形呢?直角三角形呢?它们的中线也有这样的规律吗?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观察.应该比拟快得到下面的结论:
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中线,它们都在三角形内部,而且相交于一点.
,AD是BC边上的中线,AB=5cm,AD=4cm,▲ABD的周长是12cm,求BC的长.
1、AD是△ABC的角平分线(D在BC所在直线上),那么∠BAD==.△ABC的中线(E在BC所在直线上),那么BE==BC.2、在△ABC中,∠BAC=60,∠B=45,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求∠ADB的度数.小结:(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定义;(2)三角形的中线定义.(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是线段.课本P125习题5.3:1、2.学生根本上能明白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的定义,但是在较复杂一点的题目中也会出现以下错误:(1)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那么∠B=∠C;(2)有局部生会把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三角形的中线混淆.如: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那么BD=CD.对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的运用有待真正的提高.
篇五:认识三角形教案
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
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
第四章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
初步知识,能在生活中抽象出三角形的几何图形,并能给出三角形的
简单概念及一些相关概念.但不够严密,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出,并要
相对严密地给出概念.学生在第二章对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
的特征进行了探索,使学生具备了利用平行线的结论得出三角形内角
和的结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以前的几何学习过程中,已对图形
的概念、线段及角的表示法、线段的测量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为认识
三角形概念、表示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小学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的结论时是通过撕、拼的方法得到的,具备了直观操作的经验,同时
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
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培
养学生的相互协作意识及数学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在探究学习中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培养学习数学
的信心,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推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教学难点: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四、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活动内容: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活动目的:使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几何图形的世界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在课堂上用源于学生收集的图片展开教学,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际教学效果:学生能很好的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的实例,如教师用的三角板、人字架房屋、自行车的大梁、埃及金字塔等,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生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高涨热情.第二环节概念讲解活动内容:参照教材提供的屋顶框架图,提出问题(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2)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
斜
梁
斜梁
横梁
活动目的:通过上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三角形的概念、基本要素(边、角、顶点),体会用符号表示三角形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对三角形的概念已牢固掌握并能熟练应用,能在图中找出三角形的个数.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活动内容: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课前准备的任意三角形纸片,探索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方法.然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设计的方案并陈述理由.活动目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到各小组巡回指导,参与他们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疑问,但是并不急于评判他们的答案,而是有针对性的启发和指导,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自觉思考:能否利用平行线的有关事实说明理由,让学生们主动思考,团结协作的释疑.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分析、说理、操作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理解,从而突出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学会用一定的方式有
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
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为今后的几何证明打下基础.
实际教学效果:通过小组讨论、直观教具演示等手段,激发了学
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师生间民主、互动的学习氛围,为每一个学生创
设了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横向交流中各尽
所能,取长补短,各有所获,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
附学生设计验证方
法:
第四环节猜角游戏活动内容:1、教师借助下图提出问题:
(1)下面的图(1)、图(2)、图(3)中的三角形被遮住的两个内角是什么角?试着说明理由.
(2)将图(3)的结果与图(1)、图(2)的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将三角形如何按角分类?
2、进一步学习上述游戏活动中得出的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
—直角三角形的符号、斜边、直角边,并提出问题:直角三角形有许多性质,你能发现它的两个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活动目的:通过第1个活动,使学生从游戏中归纳出根据三角形内角的大小只能把三角形分成三类.然后让学生任意说出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请其他同学说出是什么三角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分类的基本思想.当只露出一个内角为锐角时,引导学生发现三种情况都是可以的,即两个锐角,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一个锐角,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反证法的思想,为后面进一步研究反证法奠定基础.第2个活动是学生在理解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之后的延伸——直角三角形的符号、斜边、直角边以及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际教学效果:通过在游戏中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有成就感,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通过游戏活动,发现三角形三个角之间的关系与三角形的具体形状无本质关系,特殊三角形的特殊性质与其形状有关——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第五环节练习提高活动内容:在这个环节设计了练一练、知识技能、想一想、实际问题练一练
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
1、观察下面的三角形,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相应图内:
①
②
③
④
⑤
锐角三角形
⑥
⑦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知识技能
1、已知∠A,∠B,∠C是△ABC的三个内角,∠A=70°,∠
C=30°,∠B=()
2、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为70°,另一个锐角()度.
3、在△ABC中,∠A=80°,∠B=∠C,则∠C=(
)
4、如果△ABC中,∠A∶∠B∶∠C=2∶3∶5,此三角形按角分
类应为(
).
想一想
一个三角形中会有两个直角吗?可能两个内角是钝角或锐角
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
吗?实际问题如图,一艘轮船按箭头所示方向行驶,C
处有一灯塔,轮船行驶到哪一点时距离灯塔最近?当轮船从A点行驶到B点时,∠ACB的度数是多少?当轮船行驶到距离灯塔最近点时呢?
活动目的:关于练习的安排是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过程设计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实际教学效果:在练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给予及时的肯定、表扬、激励,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包括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直角三角形的表示法及有关概念,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三角形按角分类.实际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并敢于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困惑,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思索走出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数学学习延伸到课外.第七环节布置作业习题4.11,2(直接填写在教材上),3,4
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
五、教学设计反思1、让学生体验“做数学”、“说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
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学生自始自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有条理的表达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推理过程,为今后的几何证明打下基础.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通过让学生剪、拼得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再请学生用所学知识推导出来,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得到提高,而不是单纯的将问题的结论告诉学生.在备课时,更应思考的是学生怎么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更会学,身为教师应使自己从一个讲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