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2023年度《自己花是让别人看》教案,荟萃20篇

2023年度《自己花是让别人看》教案,荟萃20篇

时间:2023-02-10 11:48:03 教案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  一、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对德意志民族养花的热切和种花的独特方式的描述,不仅赞美了德国街头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奇异景色,同时由衷地赞赏了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自己花是让别人看》教案,荟萃20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自己花是让别人看》教案,荟萃20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

  一、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对德意志民族养花的热切和种花的独特方式的描述,不仅赞美了德国街头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奇异景色,同时由衷地赞赏了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

  这篇教材位于人教社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八组第25课。该组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内容丰富,是一组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课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还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并认识7个生字,学会嫣字的正确书写。理解并积累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3、能够感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象,体会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出示作者季羡林简介)

  1、揭题:板书:花(看到老师黑板上写上这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是的,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却是自己种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随着著名的作家季羡林(板书)老先生走进德国,走进那个色彩斑斓的小镇去看一看吧!请你们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从课文的那些句子中看出小镇的人们很爱花。(从课文中找出三句话,媒体打出来读一读。)

  3、能不能再读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课文记叙了这个小镇的一道怎样的风景线?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奇特)

  是的,小镇不但美得鲜艳,而且美得奇特;这种奇特来源于什么呢?

  请大家再读课文,再一次走进小镇去看一看吧!

  4、课文中的那一节,是描述这幅图片的?(读后请学生指出课文的第二节,并在图画下面出示课文第二节的内容。)

  5、是的,这是一张多么宁静、多么温馨的图片,也许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一个窗台,这样的一扇门,就让我们轻轻地推开这扇门,去认识这里的女主人吧!谁来读读第二节你见到了一位怎样的女主人?

  6、莞尔一笑就是--(媒体打出:微微一笑),你懂得了女主人这莞尔一笑中含着的意思吗?

  7、教师读:(1)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自傲地说:

  学生读:正是这样!

  (2)我曾问我的温柔、无私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

  学生读:正是这样!

  (3)我曾问过热情、慷慨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

  学生读:正是这样!

  是的,同学们,这莞尔一笑中蕴含着这个小镇的人得怎样的情怀呀!

  板书:情怀

  8、请再带着你现在的`理解来读读课文的这一节吧!

  9、是的,正是这样(板书: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点击,媒体播放课文第三节的画外音、音乐、图片)

  10、孩子们,假如此刻你就是小镇上的主人,当你走过这条花团锦簇的街道时,你的心里是什么感觉呢?(板书:美丽。这种美丽来自于人认为我,我为人人......)

  11、假如,你是一位建筑工人,刚从工地回来,你是一位医生,刚抢救了一位病人的生命,此刻,你迎着晚霞,走过这条姹紫嫣红的街道时,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这种充实来自于--人认为我,我为人人......)

  12、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位残疾人,生活中你面临着种种困难,此刻你走在这条如花的海洋一样的街上,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板书:尊重这种尊重来自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13、请带着你现在的感受再读读这一节吧!

  13、是的同学们,这个普通的小镇,用他们奇特的行动,让我们感受到美所包含着的内涵。这就是一种境界(板书)读: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5、在四十几年以后一位*的学者,一位慈祥的老人,又一次走在这条街上,他是这样诉说的:(指名读课文最后一节。媒体打出这一节。)

  13:在此情此景中老人不由地感叹:(出示句子,请学生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4、是的,媒体出示:变化是有的,只有美丽没有改变,因为;因为你能用笔带着心里的那份感受填一填吗?

  15、是的,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它的奇丽就在于--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是的,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它的奇特就在于--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情怀

  花团锦簇奇特美丽境界

  姹紫嫣红感动

  力量

  课文: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联系作者生*,感受作者故地重游时别样的心情。

  3、认识本课3个生字,抄写课文中描写花买美的句子。

  课前准备:

  课外了解季羡林生*轶事,阅读季羡林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至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古地-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自由交流,让学生通过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自悟,不求完备。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人爱花之真切?德国人爱花仅在于此吗?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情调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

  (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附后)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25课。

  【单元教学目标】

  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并注意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淳朴恬淡,于天然本色中见“繁定绚丽之美”,总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令人难记忘、发人兴思的艺术境界”。他的文章意蕴丰富而深远,大气磅礴,意味隽永。《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短文选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讲述了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早在1935年,25岁的季羡林先生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图大志远赴德国,求学于歌廷根大学。他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三十五年后,1980年当他再次踏上这第二故乡的土地,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组散文。

  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美文,语言朴素而洗练,含蓄而蕴籍,既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色彩瑰丽的描写,既有淡远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议论,既充满着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又渗透着作为一个*人的感悟与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名篇课文的教学,历来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解读过多过细,小学生难以接受;草率了事,又自觉有亵渎之嫌。这篇文章短小而精悍,语言比较质朴易懂,其中又蕴含博大而精深之理。教学之难就在于让学生理解其中道理

  这篇课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讲了作者在德国看到当地人家家户户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给别人看,走在街道上,又看到许许多多别人家种的花,因而到处都是绮丽的景色,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文文字简练,语言比较朴实。其中也有一些学生需要理解或者深究的词语。

  词义较难理解的是“莞尔一笑”我想可以在课堂上当场找出不理解的字“莞”查字典理解是形容微笑。再连字成词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我认为女房东这样的微笑很有深意。一是作者发现花是给别人看的,女房东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女房东为自己的民族人人都有的分享的意识而自豪的笑、快乐的笑。

  需要深究的词语“应接不暇”以前学过,所以在这里主要回顾“暇”的意思是:没有事情的时候,指空闲,强调这个字是日字旁。继而深究什么事物使作者的眼睛应接不暇,相机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花团锦簇”: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簇──聚成一团,和“团”字同义。这个词语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姹紫嫣红”:姹──美丽;嫣──娇艳。这个词语专门形容花儿万紫千红、五彩缤纷、娇艳绚丽。理解完这两个词语就请学生想象作者看到的景观,再出示德国的实景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的形容,其中用上“应接不暇”“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几个词语。

  “耐人寻味”:耐──经得起;寻味──探索体味、体会、品味其中的含义。这个词语说明德国人这种行为经得起人们去仔细体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反复体味。那么可以问问学生:你体味到了什么呢?

  本课有一些需要深刻理解的句子:

  1、“……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再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略讲)

  这两句话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花朵栽在屋外,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那么想一想作为辛苦栽花的主人能看到些什么呢?(枝干和叶子)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娇艳的鲜花)。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深挖)

  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这句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来帮助学生理解句义。“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颇”是 “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助人为乐,我为人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做好事其实就是报恩。一个人只要他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总会得到来自许多方面的关爱。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就会受到来自医生、护士、父母、兄弟、姐妹、左邻右舍、老师、同学、同事、互不相识的人的关爱。传统美德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帮助任何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我为人人。助人是无私的,他使你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你的精神升华,更使你成为社会的一份子,成为一个实际意义上的社会人,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这两者之间要辩证看待,整体理解。如人人都做到我为人人,其结果不是人人为我吗,这个因果关系连小孩子都能推导出来,所以我说我为人人是因,人人为我是果。如果你想获得,必先付出,舍得舍得,先舍后得。在课后拓展中可以围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举出身边的实例: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深挖)

  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当然会见到许多变化,但他说“美丽并没有改变”,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4、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作者曾在德国留学十多年,在留学期间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现在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乡,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4、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教学重点】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教学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学情分析】 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生活的经历、时代都有很大差距。老师就要酌情增加背景资料的讲述以及图片的对比。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设计理念】 读悟结合,顺学而导,扎实语言文字训练。在学生自主实践、习文怡情中落实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置疑激趣

  1、老师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学生齐读课题,老师问学生有什么疑问。等候学生广泛质疑。

  2、老师根据学生提问作梳理并且板书:

  我们的问题都集中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谁? 提示:

  一是题目可以给读者设个悬念,读者思考。

  二是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拟好题目以后也要问问自己这些问题,并且在习作中着重解决这些问题。

  (读写结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自行解决字音问题。

  2、迅速浏览课文: 解决简单问题。

  3、课文是谁写的?课文讲了什么事儿?

  4、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抓出中心句。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解释德国是德意志民族、日尔曼民族。 板书: 奇丽 奇特

  三、深入理解

  1、奇丽的景色:

  ⑴ 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上”来想象。相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①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 强调生字的书写(这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读到这个“花团锦簇”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读到“姹紫嫣红”呢? (想象。)

  ② 对比理解“花团锦簇(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这里两个词语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复了吗?

  放PPT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起,靠在一起,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了。花儿的这种形态就叫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③ 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花美,语言也美,自己练练怎么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⑶ 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35年到45年,正值*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到德国又恰逢*结束不久。*的社会处于满目疮痍、近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PPT)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你的感受来读中心句。可以怎么读?还可以怎么读?可以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 (多种理解与再造表达。) 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读中心句。

  2、奇特的民族:

  ⑴ 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① “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 生交流原因。

  补充资料:

  没有阳台的就放在窗台上,故意把窗帘做成半截的。花的主人看花的什么?什么是花的脊梁?(散乱的话枝花叶以及透过枝叶看到了花)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充分欣赏到娇艳的鲜花)这些做法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读课题。

  作者见此情景估计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于是向女房东求证。女房东神态是──莞尔一笑,语言是──正是这样。“这样”是指什么?(上文、扣题)什么是“莞尔一笑”?(很轻松的微笑)想想女房东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这在德国是很*常的、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② 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享、彼此关怀、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⑶ 现在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

  (联系到民族的奉献风尚来谈。)

  ⑷ 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那样──他们就是要──

  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

  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中心句。

  四、回到主题,结课

  1、四五十年后季老再次回到德国,对朋友们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不变的美丽包含什么呢?

  2、文章除了想告诉我们德国有奇丽的街景,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其实更在赞美一种怎样的思想呢?(赞赏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是呀,这样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尚已经成为了这个民族的传统,融入到每个人的血脉之中。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才出现了奇丽的景色,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一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变成美好人间”。当人人都做到“我为人人”时,相信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

  3、现在再来看看这个题目,你怎样理解?指着板书提示 (这个题目既表现了德国的美丽,更包含了德国这个民族的传统风尚每朵花上都承载着人心灵的美好。放在窗台上悦人悦己,人让花美,花让人更美。)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4

  【本单元目标】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不同地域风俗与风情的特点。

  3、揣摩作者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

  4、积累语言

  【课标教科书选编意图】

  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积累优美语言。

  2、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

  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我设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德国风情特点。

  2、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积累语言。

  3、学会抓住关键句、段,质疑中学文。

  4、联系上下文、实际生活,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课前交流】(用时5分钟左右)

  师:在作自我介绍以前,我要就几个简单的问题采访几位同学。

  (走到一个学生跟前)你认识我吗?

  生1:不认识。

  师:你猜猜!

  生1:(不好意思的笑笑)猜不出来。

  师:猜不出来使劲猜!

  生1笑笑坐下了。

  师:(走到另一个同学面前)你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2:不知道。

  师:猜猜!

  生2:姓王。

  师摇头,接着又请几个同学猜,都没猜对。

  【苏翁说“在教学中,要争取使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这门课”因此,在课前交流时,我不仅仅要和学生尽快熟悉,还要通过幽默的情景创设、语言、表情,调动每个学生和我一起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这个课前活动,为我和学生创设了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为接下来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个采访,有没有使你们想起咱们刚学过的一个相声?

  生:《打电话》

  师:我是其中的哪个人?

  生:啰唆。(是相声中的一个人物,因语言啰唆而得名)

  师:是呀,老师这样啰唆确实耽误了大家的学习时间,谁来给老师提个建议?

  生:你说话应该“啰唆“点。(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发言也变得大胆了)

  【学生的这个发言是始料未及的,但是看着她快乐的眼神,我知道这不是挑衅,而是智力的挑战。直觉告诉我,绝不能直接说‘你错了’,这会伤害学生快乐、跳动的思维。】

  师:(略加思索,语气欢快的)哦,你这个“啰嗦”是加上引号的吧!

  生满意的笑着坐下。

  【我在心里也为自己的急中生智微笑】

  接着又有几个学生给我提出了建议,大意是

  “说话应该简洁、明白、生动。”

  师:好,现在我就按照大家的要求,来做一下自我介绍。(幽默的加上一句)这次要来真格的了。

  师做自我介绍。

  师:刚才,老师做了介绍,也想认识大家,请你向我来介绍你自己或你的学校。

  学生沉默良久,有少数几个人发言。

  【在我做了自我介绍后,应请学生简单评价一下我的发言,帮助他们明确自我介绍的要点,以及怎样让介绍生动起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美丽

  师:请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告诉大家德国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默读文章。

  【苏翁说过“在小学里,要教使所有儿童的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在已有第一课时的朗读基础上,只需让学生静静地默读、浏览,他们就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而且这个问题的概括性和整体性,也决定了他应当是学生静思后的结晶。】

  (在学生读文时,老师巡视,用眼神督促那些读书不够认真的孩子。)

  师:如果谁读完了,请举手示意。

  (学生都读完了。)

  师:刚才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读得特别认真,尤其是这位小姑娘,读完了还小声嘟囔着在练习发言呢。

  【在学生读书时,老师应力求避免‘无所事事’的状态,观察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及时督促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些帮助等,这都需要我们在课上时时保持一颗敏锐的心。刚才的这个表扬,正是我在学生读书时观察的结果,它不仅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好方法,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对德国的印象。

  生:德国的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这么一句含义深刻的话。

  生: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

  师: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真美啊!

  生:德国的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种的花让别人看,自己也可以闻它的芳香。

  师:虽然不能看了,但还可以闻到它的芳香,真好!

  【这个同学的理解本身就是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一种体现,我却未能抓住这个机会,予以肯定和点拨。可以把评价改为‘你和德国人有着同样无私、美丽的情怀,看得出你也是个心胸宽广、坦荡,心灵美丽的好孩子!掌声送给你!’】

  生:走过每一个街道,都可以看见家家户户窗子前的鲜花。

  生:德国是一个爱美的国家。

  师:和你这个漂亮的小姑娘一样爱美,是吗?

  【此处,学生的发言点中了主题,应该请她具体谈谈自己的看法,也能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初步体会德国的‘美丽’。可惜!】

  三、质疑,走进‘美丽’

  师: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的学习,老师想给大家一个挑战——以前我们学习课文总是从头学起,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最后一段。

  师:我想请一名学生来读读最后一段,其他人边听边想‘其中有哪些句子你认为是重要的,并从中提出问题来’。

  (指名读文后交流)

  师:同学们,抓住关键句、段质疑探究,能帮助我们快速学懂文章,谁来试试?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疑则进也。’也有人说‘提出一个疑问比解决问题更了不起’。这个训练,就是想教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质疑探究的方法,也能起到锻炼学生质疑能力的作用。可是,面对这么聪明的学生,我不得不说,他们回答问题的能力高于其质疑能力,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生:‘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以前……’老师,我想问,“思乡”,这‘乡’指的是哪儿?

  师:本文的作者是季羡林老先生,他的家乡就是咱们的祖国——

  生:*!

  生: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到底有哪些美丽的东西没有改变呢?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民族’指的是什么?

  师: 请大家告诉她,季羡林先生赞扬的是哪个民族?

  生:德国!

  【在学习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还有学生总在提问一些在第一课时就该完成的简单问题,这是我考虑不周,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没有要求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师:不过,你读的这个句子很好,谁能根据这个句子提出问题来?

  (生提问,但不能抓住重点。)

  师:(小结)同学们根据最后一段,提出了两个问题——“美丽的东西包含有哪些东西?”“有哪些奇丽的景色?是怎样奇特的民族?”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感受德国的‘美丽’。

  (板书‘美丽’)

  四、细读,理解‘美丽’

  第一种美丽

  师:在德国美丽的风景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花。

  师: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找出句子,同桌练习朗读)

  (指名读,评价)

  师:他把哪些字作为重音来读?

  (指名学生交流,及时肯定听得认真、评价好的同学。)

  【在评价中,学生更加明白该怎样抓住重音有感情朗读。在指名学生评价时,我其实故意找了一名听读不够认真的学生,他思索片刻,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了刚才同学读的重音,既然他能部分回答正确,我也就不必揪住不放,顺势夸奖爱他‘你听的很认真,要继续认真的听吆!’他果然明白我的意思,脸有些红了。达到了及时规劝的作用,又没伤及尊严,正如赏识教育家周弘所说‘赞扬和赏识永远要比批评和讽刺更有威力’。】

  师:听完这段文字,请你再来描述‘德国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风景’,要说的更加生动,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

  【‘朗读旨在积累语言,也是本课一个重点教学目标’。这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引用书中语言描述花的美景来积累、运用语言。】

  (学生描述,积累运用语言。)

  生:德国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

  师:‘花团锦簇’本身就是说‘有很多的花’,所以这样说是矛盾的,应该说‘在德国,我看到了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景象。’

  【从事语文教学,作为老师的我们首先要对词、句有高度的敏锐感受力,这样,在学生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语法错误中,我们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

  师:花团锦簇,你们怎么理解这个词语?

  生:美丽的花,多的拥在一起。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个词中哪个字与‘拥在一起’是相照应的?

  (生不能回答)

  (其他学生在思索片刻后,答道‘簇’。)

  师:你们能用动作告诉老师怎么样是‘花团锦簇’吗?

  (学生好多身体紧靠着,或是相互拥抱着。)

  师:我们的身体哪些部位还可以做出花朵的形状呢?

  (先是女生把几双小手摆出花朵的形状凑在一起,接着全班同学都加入了这‘花的海洋’。)

  师:老师想感受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象,当我从每一条街穿过的时候,请让你的花朵尽情绽放。

  (用手势表明‘过道’就是‘街道’。)

  (师边读边从孩子们用手簇拥的花团中穿过,接着再请两名学生和我一起边读边欣赏。)

  【这是第二个层次的朗读,通过学生的动作体会,理解‘花团锦簇’的含义,并且,在两次朗读中,继续完成积累语言的学习目标。】

  (在走的过程中,有几个孩子故意用‘花朵’把路挡上,师顺势指导了“如入山*上”这个短语,并通过两次读加深理解。)

  师:德国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花团锦簇的景象,这是多么美妙的风景啊!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两句话,如果你能背的,就和老师一起来背一背。

  (师生齐读)

  【这是第三个层次的朗读,旨在‘熟读成诵’中完成积累语言的目标。】

  第二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仅仅是因为这些姹紫嫣红、美丽的花吗? 请听老师读这句话——“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坐着为什么会吃惊呢?(此处问题提的不明白,导致学生接下来的理解走了弯路,应改为‘作者为什么会对德国人爱花感到吃惊呢?德国人是怎样一个爱花、爱美的国家呢?’)

  生:他们养花不像*人那样把花养在屋里……

  (师再次明确问题后,学生回答)

  生: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对啊,只有在如此爱花的国度,我们才能时时处处看到美丽的鲜花。

  【第一段也集中写到了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学生没有提到,可我完全能够引领学生学习,可惜因为备课的疏忽,造成了我课堂上的疏忽、遗漏。】

  生: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情感反复、照应开头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德国‘爱养花’的民族风情】

  师:我听到你强调‘又是’,为什么要这么读呢?

  (生不能回答,我以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打比方,使学生明白‘又’说明是曾经吃过、做过或看过的。)

  师:作者曾经看过这样的景象,那是——

  生:四五十年以前。

  师: 四五十年以前德国人爱花,四五十年以后他们依然爱花,养花已经成了他们不变的——

  生:风俗习惯

  师:老师更愿意称之为‘美丽的民族风情’。(板书 风情恒久不变)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与第二段开头相呼应,进行学习,学生从时间的跨越上,轻而易举的理解了‘德国人爱养花是一种不变的风俗’。】

  师:为什么讲到‘德国的美丽’,老师要提到‘德国人爱花’呢?

  (举生活中的小例子,帮助学生体会‘追求美好的人也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第三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还体现在他们截然不同的养花习惯上。

  生:他们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他们每个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文,一边体会德国的美丽风情,一边找找能体现这种境界的句子、段落。

  (学生小组合作读文、学习。师巡视后交流。)

  【在巡视过程中,我其实发现了最后一小组的成员学习不够投入,我也有时间去解决这件事,可我却‘一笑而过’。对于这一点是我在反思整堂课时,认为自己最失败的地方。】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生: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

  生: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女房东的这句话说的多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我想把季羡林先生的原句做个修改,我觉得这句话体现的是德国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

  (板书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生:女房东觉得养花让别人看,是一件再好不过、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生:她觉得自己先把花养在外面让别人看,别人也把花养在外面,每个人就都能在街上看到美丽的花。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在我们的班级中,你与朋友之间是怎样互帮互助的呢?

  师:(指名一个学生)我想问问,你又没有借过别人东西?

  生:有,我借给朋友笔用。

  师:你每天都会借给他们尺子、橡皮、铅笔、本子,你不烦吗?

  生:(立马反驳)不烦,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师:老师明白,他们也经常这样帮助你,对吗?

  生:对!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不仅如此,你们还因此收获了深厚的——

  生:友情!

  师:咱们济源市正在申报——

  生:全国文明城市。

  师:走在宽敞的街道,我们不随口吐痰、不乱扔垃圾,就能享受洁净、美丽的环境,这也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在学习这句颇耐人寻味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班级小事到社会大事,层层推进,让学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完成了第四个教学目标。如果时间宽裕的话,能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他们的体会会更深入。】

  五、祝福,升华‘美丽’

  (师生小结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德国的美丽体现在他们美丽的花的风景,体现在他们恒久不变的爱花习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丽风情。)

  师:最后,我衷心祝福大家——每天都能看到美丽,拥有美丽,去实现自己的美丽人生!谢谢!

  【教后反思】

  授课结束,走在斑驳的阳关下,走在黄小美丽的校园中,我长长地了一口气,但内心却并不轻松。孩子们鲜活的身影如同这春日的阳光一样在我心头跳跃,为师的责任让我一遍遍叩问心灵——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教育的目的该指向何处?

  一遍又一遍地观摩自己的授课录像,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教学路上“走神儿”了。

  在备课时,我不停地思索,抓住怎样一个简单的题眼带领学生学习呢?后来,我决定了把“美丽”这一关键词作为全文学习的题眼,并从“花美”“爱养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丽风情”三个方面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流程。正是有了这样简单又关联密切的教学设计,整堂课显得结构清晰、节奏明快,对于这个教学设计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有好的教学设计,不一定就能成就一节成功的课。我在课上显现的问题并不少。

  (1)课堂上心情紧张,教态不够自然大方。

  特别是在刚上课时,我的多余动作较多,语速也稍快,这都是心态不*稳造成的。可究其根本,却是我的教育宗旨不明确导致的——若我的眼中只有学生,没有这次比赛,更没有听课的评委,只为了带领学生学习,何来紧张呢?看那些教育大师在万人礼堂里,依旧从容坦然,现在想来并不单单是‘艺高人胆大’,而是全身心投入教学的结果,这也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啊。

  (2)少数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差

  上完课,有一个细节让我一直耿耿于怀。有几个男生学习时心不在焉,我在他们自学巡视时,明明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也上前劝导,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我知道当时自己并未尽全力,我完全能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可我因怕耽误教学,而忽略了。

  苏翁说‘课上,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再次想起这句话,我的心里就更堵得慌。因为,有个男孩恐怕这一堂都在莫须有中度过了,这是我的失职造成的。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歉意。“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不应该成为口号,它才是我们教育实践的根本宗旨。

  (3)教学语言不够简洁、优美,文化功底较弱

  因为备课时间有限吧,一些关键性的语言表述的不够简介、优美,甚至出现偏颇。也可以看出,我的文学修养功底较弱,有待加强。如果为了学生,我就必须保证自己涵养丰富,知识的源泉永远鲜活。

  回顾自己的教学问题,我不禁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那句至理名言: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重要的职责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唯有以此为目标,心无旁骛,一往无前。

  教学路上别“走神儿”,相信自己会走的更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25课。

  【单元教学目标】

  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并注意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淳朴恬淡,于天然本色中见“繁定绚丽之美”,总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令人难记忘、发人兴思的艺术境界”。他的文章意蕴丰富而深远,大气磅礴,意味隽永。《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短文选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讲述了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早在1935年,25岁的季羡林先生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图大志远赴德国,求学于歌廷根大学。他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三十五年后,1980年当他再次踏上这第二故乡的土地,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组散文。

  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美文,语言朴素而洗练,含蓄而蕴籍,既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色彩瑰丽的描写,既有淡远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议论,既充满着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又渗透着作为一个*人的感悟与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名篇课文的教学,历来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解读过多过细,小学生难以接受;草率了事,又自觉有亵渎之嫌。这篇文章短小而精悍,语言比较质朴易懂,其中又蕴含博大而精深之理。教学之难就在于让学生理解其中道理

  这篇课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讲了作者在德国看到当地人家家户户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给别人看,走在街道上,又看到许许多多别人家种的花,因而到处都是绮丽的景色,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文文字简练,语言比较朴实。其中也有一些学生需要理解或者深究的词语。

  词义较难理解的是“莞尔一笑”我想可以在课堂上当场找出不理解的字“莞”查字典理解是形容微笑。再连字成词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我认为女房东这样的微笑很有深意。一是作者发现花是给别人看的,女房东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女房东为自己的民族人人都有的分享的意识而自豪的笑、快乐的笑。

  需要深究的词语“应接不暇”以前学过,所以在这里主要回顾“暇”的意思是:没有事情的时候,指空闲,强调这个字是日字旁。继而深究什么事物使作者的眼睛应接不暇,相机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花团锦簇”: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簇──聚成一团,和“团”字同义。这个词语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姹紫嫣红”:姹──美丽;嫣──娇艳。这个词语专门形容花儿万紫千红、五彩缤纷、娇艳绚丽。理解完这两个词语就请学生想象作者看到的景观,再出示德国的实景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的形容,其中用上“应接不暇”“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几个词语。

  “耐人寻味”:耐──经得起;寻味──探索体味、体会、品味其中的含义。这个词语说明德国人这种行为经得起人们去仔细体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反复体味。那么可以问问学生:你体味到了什么呢?

  本课有一些需要深刻理解的句子:

  1、“……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再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略讲)

  这两句话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花朵栽在屋外,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那么想一想作为辛苦栽花的主人能看到些什么呢?(枝干和叶子)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娇艳的鲜花)。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深挖)

  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这句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来帮助学生理解句义。“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颇”是 “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助人为乐,我为人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做好事其实就是报恩。一个人只要他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总会得到来自许多方面的关爱。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就会受到来自医生、护士、父母、兄弟、姐妹、左邻右舍、老师、同学、同事、互不相识的人的关爱。传统美德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帮助任何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我为人人。助人是无私的,他使你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你的精神升华,更使你成为社会的一份子,成为一个实际意义上的社会人,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这两者之间要辩证看待,整体理解。如人人都做到我为人人,其结果不是人人为我吗,这个因果关系连小孩子都能推导出来,所以我说我为人人是因,人人为我是果。如果你想获得,必先付出,舍得舍得,先舍后得。在课后拓展中可以围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举出身边的实例: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深挖)

  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当然会见到许多变化,但他说“美丽并没有改变”,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4、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作者曾在德国留学十多年,在留学期间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现在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乡,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4、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教学重点】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教学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学情分析】 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生活的经历、时代都有很大差距。老师就要酌情增加背景资料的讲述以及图片的对比。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设计理念】 读悟结合,顺学而导,扎实语言文字训练。在学生自主实践、习文怡情中落实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置疑激趣

  1、老师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学生齐读课题,老师问学生有什么疑问。等候学生广泛质疑。

  2、老师根据学生提问作梳理并且板书:

  我们的问题都集中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谁? 提示:

  一是题目可以给读者设个悬念,读者思考。

  二是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拟好题目以后也要问问自己这些问题,并且在习作中着重解决这些问题。

  (读写结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自行解决字音问题。

  2、迅速浏览课文: 解决简单问题。

  3、课文是谁写的?课文讲了什么事儿?

  4、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抓出中心句。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解释德国是德意志民族、日尔曼民族。 板书: 奇丽 奇特

  三、深入理解

  1、奇丽的景色:

  ⑴ 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上”来想象。相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①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 强调生字的书写(这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读到这个“花团锦簇”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读到“姹紫嫣红”呢? (想象。)

  ② 对比理解“花团锦簇(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这里两个词语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复了吗?

  放PPT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起,靠在一起,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了。花儿的这种形态就叫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③ 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花美,语言也美,自己练练怎么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⑶ 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35年到45年,正值*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到德国又恰逢*结束不久。*的社会处于满目疮痍、近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PPT)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你的感受来读中心句。可以怎么读?还可以怎么读?可以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 (多种理解与再造表达。) 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读中心句。

  2、奇特的民族:

  ⑴ 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① “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 生交流原因。

  补充资料:

  没有阳台的就放在窗台上,故意把窗帘做成半截的。花的主人看花的什么?什么是花的脊梁?(散乱的话枝花叶以及透过枝叶看到了花)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充分欣赏到娇艳的鲜花)这些做法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读课题。

  作者见此情景估计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于是向女房东求证。女房东神态是──莞尔一笑,语言是──正是这样。“这样”是指什么?(上文、扣题)什么是“莞尔一笑”?(很轻松的微笑)想想女房东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这在德国是很*常的、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② 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享、彼此关怀、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⑶ 现在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

  (联系到民族的奉献风尚来谈。)

  ⑷ 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那样──他们就是要──

  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

  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中心句。

  四、回到主题,结课

  1、四五十年后季老再次回到德国,对朋友们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不变的美丽包含什么呢?

  2、文章除了想告诉我们德国有奇丽的街景,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其实更在赞美一种怎样的思想呢?(赞赏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是呀,这样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尚已经成为了这个民族的传统,融入到每个人的血脉之中。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才出现了奇丽的景色,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一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变成美好人间”。当人人都做到“我为人人”时,相信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

  3、现在再来看看这个题目,你怎样理解?指着板书提示 (这个题目既表现了德国的美丽,更包含了德国这个民族的传统风尚每朵花上都承载着人心灵的美好。放在窗台上悦人悦己,人让花美,花让人更美。)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6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学情分析:

  到了五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不少的阅读方法,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识字能力。因此通过预习课文,大部分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而且养成了较好的收集资料的习惯。

  设计思路:

  课文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情境教学法,用“跟随季爷爷展开快乐的德国之旅”这一情境贯穿全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我采取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以读为本的方式,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并适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让语文教学溢出浓浓的语文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随文识字的方式学习本课的生字,指导书写难点生字“嫣”,让学生能正确读写有关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多元的体验中抓住重点内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内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难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指导书写难点生字“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内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许多人都认为自己的花当然是让自己看的,但有一个爱花

  的民族却认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大家知道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季羡林爷爷到德国游一游,了解一下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2、在小组中交流分享课前收集的有关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资料。(老师知道大家在出发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收集了不少有关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资料,下面让我们在小组中交流分享一下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对学生提出“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对德国民族风情有了更多了解,增长了见识。)

  二、走进文本,把握内容

  创设情境:看来大家对德国的民族风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快乐的德国之旅也要开始了。在旅途中我们得按照以下的“旅游注意事项”去做,祝大家旅途愉快!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指出: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造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有趣的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季爷爷重游德国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把句子划出来。

  2、指名读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明确课文的2、3自然段具体介绍德国有着奇丽的景色,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整篇文章的灵魂主旨。)

  三、深入文本,互动探究

  (一)游赏奇丽景色,感受民族的奇特

  创设情境:同学们,究竟季爷爷在德国看到了什么奇丽的景色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美丽的德国了,就让我们到处逛一逛,看一看吧。

  1、仔细默读2、3自然段,把描写“奇丽的景色”的句子划出来,圈出重点词,把句子美美地多读几遍,将读后的感受简单地批注在句子旁。

  2、学习句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应接不暇。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任何、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应接不暇,感受景色的奇丽。

  (2)师生合作读后听老师配乐朗读,闭眼想象,再说说:你仿佛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3)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指导书写“嫣”,积累更多描写花的词语,把积累下来的好词运用到写作中去。

  (4)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应接不暇”,老师示范说后让学生用“应接不暇”说话,加深理解。(在日常生活你有过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联系课文内容、生活实际、结合想象巧妙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而不是死记硬背字典中的解释,并运用词语来说话。有效地达到各界与运用的目的,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5)创设情境:同学们,下面让我们再到德国的街道上细细观赏那奇丽的景色吧。播放课件,学生看完后说说感受,并将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明确这句段是介绍德国人“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既符合《课程标准》中的“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6)想想:为什么德国会有这样奇丽的景色?学习句段: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看到花的脊梁。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朝外开”、“花的脊梁”,理解“花的脊梁”指什么,再结合朗读,了解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想想从哪些句子可有证实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师生合作读对话,用做动作的方法理解“莞尔一笑”。

  (设计意图:用做动作的方法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词意,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7)引导学生回顾德国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引出总结性语句“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二)领悟精神境界,感受民族的奇特

  1、思考:德国有如此独特的民族风情,正是因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呢?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呢?

  2、二、三自然段中哪些内容是反映“人人为我”、哪些内容是反映“我为人人”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初步领悟其中的含义。

  (设计意图:“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采取以读为本的方式,以读代讲、以读代教,有效地学生在读中初步领悟句子的含义。)

  3、想想

  如何用关联词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两句话连起来说说,感受这一种境界的耐人寻味,再说说你此时此刻对德国人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步领悟句子的含义的基础上,用关联词将两句话连起来说说,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在“工具性”的训练中突显“人文性”,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4、说说在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5、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表达方法:季爷爷除了写景介绍风情外,还给我们点明了什么,让我们回味无穷、颇受教育呢?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指出学生要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学习到季羡林先生耐人寻味的写法。)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旅程暂停,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朗读诗歌《给予》。

  第二课时(略)

  教学要点: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其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抄写文中优美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继续旅程。

  二、学习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旅程结束,练习背诵,抄写文中优美的语句。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7

  【本单元目标】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不同地域风俗与风情的特点。

  3、揣摩作者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

  4、积累语言

  【课标教科书选编意图】

  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积累优美语言。

  2、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

  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我设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德国风情特点。

  2、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积累语言。

  3、学会抓住关键句、段,质疑中学文。

  4、联系上下文、实际生活,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课前交流】(用时5分钟左右)

  师:在作自我介绍以前,我要就几个简单的问题采访几位同学。

  (走到一个学生跟前)你认识我吗?

  生1:不认识。

  师:你猜猜!

  生1:(不好意思的笑笑)猜不出来。

  师:猜不出来使劲猜!

  生1笑笑坐下了。

  师:(走到另一个同学面前)你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2:不知道。

  师:猜猜!

  生2:姓王。

  师摇头,接着又请几个同学猜,都没猜对。

  【苏翁说“在教学中,要争取使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这门课”因此,在课前交流时,我不仅仅要和学生尽快熟悉,还要通过幽默的情景创设、语言、表情,调动每个学生和我一起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这个课前活动,为我和学生创设了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为接下来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个采访,有没有使你们想起咱们刚学过的一个相声?

  生:《打电话》

  师:我是其中的哪个人?

  生:啰唆。(是相声中的一个人物,因语言啰唆而得名)

  师:是呀,老师这样啰唆确实耽误了大家的学习时间,谁来给老师提个建议?

  生:你说话应该“啰唆“点。(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发言也变得大胆了)

  【学生的这个发言是始料未及的,但是看着她快乐的眼神,我知道这不是挑衅,而是智力的挑战。直觉告诉我,绝不能直接说‘你错了’,这会伤害学生快乐、跳动的思维。】

  师:(略加思索,语气欢快的)哦,你这个“啰嗦”是加上引号的吧!

  生满意的笑着坐下。

  【我在心里也为自己的急中生智微笑】

  接着又有几个学生给我提出了建议,大意是

  “说话应该简洁、明白、生动。”

  师:好,现在我就按照大家的要求,来做一下自我介绍。(幽默的加上一句)这次要来真格的了。

  师做自我介绍。

  师:刚才,老师做了介绍,也想认识大家,请你向我来介绍你自己或你的学校。

  学生沉默良久,有少数几个人发言。

  【在我做了自我介绍后,应请学生简单评价一下我的发言,帮助他们明确自我介绍的要点,以及怎样让介绍生动起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美丽

  师:请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告诉大家德国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默读文章。

  【苏翁说过“在小学里,要教使所有儿童的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在已有第一课时的朗读基础上,只需让学生静静地默读、浏览,他们就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而且这个问题的概括性和整体性,也决定了他应当是学生静思后的结晶。】

  (在学生读文时,老师巡视,用眼神督促那些读书不够认真的孩子。)

  师:如果谁读完了,请举手示意。

  (学生都读完了。)

  师:刚才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读得特别认真,尤其是这位小姑娘,读完了还小声嘟囔着在练习发言呢。

  【在学生读书时,老师应力求避免‘无所事事’的状态,观察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及时督促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些帮助等,这都需要我们在课上时时保持一颗敏锐的心。刚才的这个表扬,正是我在学生读书时观察的结果,它不仅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好方法,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对德国的印象。

  生:德国的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这么一句含义深刻的话。

  生: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

  师: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真美啊!

  生:德国的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种的花让别人看,自己也可以闻它的芳香。

  师:虽然不能看了,但还可以闻到它的芳香,真好!

  【这个同学的理解本身就是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一种体现,我却未能抓住这个机会,予以肯定和点拨。可以把评价改为‘你和德国人有着同样无私、美丽的情怀,看得出你也是个心胸宽广、坦荡,心灵美丽的好孩子!掌声送给你!’】

  生:走过每一个街道,都可以看见家家户户窗子前的鲜花。

  生:德国是一个爱美的国家。

  师:和你这个漂亮的小姑娘一样爱美,是吗?

  【此处,学生的发言点中了主题,应该请她具体谈谈自己的看法,也能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初步体会德国的‘美丽’。可惜!】

  三、质疑,走进‘美丽’

  师: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的学习,老师想给大家一个挑战——以前我们学习课文总是从头学起,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最后一段。

  师:我想请一名学生来读读最后一段,其他人边听边想‘其中有哪些句子你认为是重要的,并从中提出问题来’。

  (指名读文后交流)

  师:同学们,抓住关键句、段质疑探究,能帮助我们快速学懂文章,谁来试试?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疑则进也。’也有人说‘提出一个疑问比解决问题更了不起’。这个训练,就是想教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质疑探究的方法,也能起到锻炼学生质疑能力的作用。可是,面对这么聪明的学生,我不得不说,他们回答问题的能力高于其质疑能力,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生:‘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以前……’老师,我想问,“思乡”,这‘乡’指的是哪儿?

  师:本文的作者是季羡林老先生,他的家乡就是咱们的祖国——

  生:*!

  生: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到底有哪些美丽的东西没有改变呢?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民族’指的是什么?

  师: 请大家告诉她,季羡林先生赞扬的是哪个民族?

  生:德国!

  【在学习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还有学生总在提问一些在第一课时就该完成的简单问题,这是我考虑不周,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没有要求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师:不过,你读的这个句子很好,谁能根据这个句子提出问题来?

  (生提问,但不能抓住重点。)

  师:(小结)同学们根据最后一段,提出了两个问题——“美丽的东西包含有哪些东西?”“有哪些奇丽的景色?是怎样奇特的民族?”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感受德国的‘美丽’。

  (板书‘美丽’)

  四、细读,理解‘美丽’

  第一种美丽

  师:在德国美丽的风景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花。

  师: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找出句子,同桌练习朗读)

  (指名读,评价)

  师:他把哪些字作为重音来读?

  (指名学生交流,及时肯定听得认真、评价好的"同学。)

  【在评价中,学生更加明白该怎样抓住重音有感情朗读。在指名学生评价时,我其实故意找了一名听读不够认真的学生,他思索片刻,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了刚才同学读的重音,既然他能部分回答正确,我也就不必揪住不放,顺势夸奖爱他‘你听的很认真,要继续认真的听吆!’他果然明白我的意思,脸有些红了。达到了及时规劝的作用,又没伤及尊严,正如赏识教育家周弘所说‘赞扬和赏识永远要比批评和讽刺更有威力’。】

  师:听完这段文字,请你再来描述‘德国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风景’,要说的更加生动,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

  【‘朗读旨在积累语言,也是本课一个重点教学目标’。这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引用书中语言描述花的美景来积累、运用语言。】

  (学生描述,积累运用语言。)

  生:德国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

  师:‘花团锦簇’本身就是说‘有很多的花’,所以这样说是矛盾的,应该说‘在德国,我看到了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景象。’

  【从事语文教学,作为老师的我们首先要对词、句有高度的敏锐感受力,这样,在学生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语法错误中,我们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

  师:花团锦簇,你们怎么理解这个词语?

  生:美丽的花,多的拥在一起。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个词中哪个字与‘拥在一起’是相照应的?

  (生不能回答)

  (其他学生在思索片刻后,答道‘簇’。)

  师:你们能用动作告诉老师怎么样是‘花团锦簇’吗?

  (学生好多身体紧靠着,或是相互拥抱着。)

  师:我们的身体哪些部位还可以做出花朵的形状呢?

  (先是女生把几双小手摆出花朵的形状凑在一起,接着全班同学都加入了这‘花的海洋’。)

  师:老师想感受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象,当我从每一条街穿过的时候,请让你的花朵尽情绽放。

  (用手势表明‘过道’就是‘街道’。)

  (师边读边从孩子们用手簇拥的花团中穿过,接着再请两名学生和我一起边读边欣赏。)

  【这是第二个层次的朗读,通过学生的动作体会,理解‘花团锦簇’的含义,并且,在两次朗读中,继续完成积累语言的学习目标。】

  (在走的过程中,有几个孩子故意用‘花朵’把路挡上,师顺势指导了“如入山*上”这个短语,并通过两次读加深理解。)

  师:德国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花团锦簇的景象,这是多么美妙的风景啊!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两句话,如果你能背的,就和老师一起来背一背。

  (师生齐读)

  【这是第三个层次的朗读,旨在‘熟读成诵’中完成积累语言的目标。】

  第二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仅仅是因为这些姹紫嫣红、美丽的花吗? 请听老师读这句话——“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坐着为什么会吃惊呢?(此处问题提的不明白,导致学生接下来的理解走了弯路,应改为‘作者为什么会对德国人爱花感到吃惊呢?德国人是怎样一个爱花、爱美的国家呢?’)

  生:他们养花不像*人那样把花养在屋里……

  (师再次明确问题后,学生回答)

  生: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对啊,只有在如此爱花的国度,我们才能时时处处看到美丽的鲜花。

  【第一段也集中写到了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学生没有提到,可我完全能够引领学生学习,可惜因为备课的疏忽,造成了我课堂上的疏忽、遗漏。】

  生: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情感反复、照应开头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德国‘爱养花’的民族风情】

  师:我听到你强调‘又是’,为什么要这么读呢?

  (生不能回答,我以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打比方,使学生明白‘又’说明是曾经吃过、做过或看过的。)

  师:作者曾经看过这样的景象,那是——

  生:四五十年以前。

  师: 四五十年以前德国人爱花,四五十年以后他们依然爱花,养花已经成了他们不变的——

  生:风俗习惯

  师:老师更愿意称之为‘美丽的民族风情’。(板书 风情恒久不变)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与第二段开头相呼应,进行学习,学生从时间的跨越上,轻而易举的理解了‘德国人爱养花是一种不变的风俗’。】

  师:为什么讲到‘德国的美丽’,老师要提到‘德国人爱花’呢?

  (举生活中的小例子,帮助学生体会‘追求美好的人也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第三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还体现在他们截然不同的养花习惯上。

  生:他们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他们每个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文,一边体会德国的美丽风情,一边找找能体现这种境界的句子、段落。

  (学生小组合作读文、学习。师巡视后交流。)

  【在巡视过程中,我其实发现了最后一小组的成员学习不够投入,我也有时间去解决这件事,可我却‘一笑而过’。对于这一点是我在反思整堂课时,认为自己最失败的地方。】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生: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

  生: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女房东的这句话说的多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我想把季羡林先生的原句做个修改,我觉得这句话体现的是德国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

  (板书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生:女房东觉得养花让别人看,是一件再好不过、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生:她觉得自己先把花养在外面让别人看,别人也把花养在外面,每个人就都能在街上看到美丽的花。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在我们的班级中,你与朋友之间是怎样互帮互助的呢?

  师:(指名一个学生)我想问问,你又没有借过别人东西?

  生:有,我借给朋友笔用。

  师:你每天都会借给他们尺子、橡皮、铅笔、本子,你不烦吗?

  生:(立马反驳)不烦,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师:老师明白,他们也经常这样帮助你,对吗?

  生:对!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不仅如此,你们还因此收获了深厚的——

  生:友情!

  师:咱们济源市正在申报——

  生:全国文明城市。

  师:走在宽敞的街道,我们不随口吐痰、不乱扔垃圾,就能享受洁净、美丽的环境,这也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在学习这句颇耐人寻味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班级小事到社会大事,层层推进,让学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完成了第四个教学目标。如果时间宽裕的话,能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他们的体会会更深入。】

  五、祝福,升华‘美丽’

  (师生小结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德国的美丽体现在他们美丽的花的风景,体现在他们恒久不变的爱花习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丽风情。)

  师:最后,我衷心祝福大家——每天都能看到美丽,拥有美丽,去实现自己的美丽人生!谢谢!

  【教后反思】

  授课结束,走在斑驳的阳关下,走在黄小美丽的校园中,我长长地了一口气,但内心却并不轻松。孩子们鲜活的身影如同这春日的阳光一样在我心头跳跃,为师的责任让我一遍遍叩问心灵——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教育的目的该指向何处?

  一遍又一遍地观摩自己的授课录像,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教学路上“走神儿”了。

  在备课时,我不停地思索,抓住怎样一个简单的题眼带领学生学习呢?后来,我决定了把“美丽”这一关键词作为全文学习的题眼,并从“花美”“爱养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丽风情”三个方面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流程。正是有了这样简单又关联密切的教学设计,整堂课显得结构清晰、节奏明快,对于这个教学设计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有好的教学设计,不一定就能成就一节成功的课。我在课上显现的问题并不少。

  (1)课堂上心情紧张,教态不够自然大方。

  特别是在刚上课时,我的多余动作较多,语速也稍快,这都是心态不*稳造成的。可究其根本,却是我的教育宗旨不明确导致的——若我的眼中只有学生,没有这次比赛,更没有听课的评委,只为了带领学生学习,何来紧张呢?看那些教育大师在万人礼堂里,依旧从容坦然,现在想来并不单单是‘艺高人胆大’,而是全身心投入教学的结果,这也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啊。

  (2)少数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差

  上完课,有一个细节让我一直耿耿于怀。有几个男生学习时心不在焉,我在他们自学巡视时,明明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也上前劝导,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我知道当时自己并未尽全力,我完全能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可我因怕耽误教学,而忽略了。

  苏翁说‘课上,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再次想起这句话,我的心里就更堵得慌。因为,有个男孩恐怕这一堂都在莫须有中度过了,这是我的失职造成的。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歉意。“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不应该成为口号,它才是我们教育实践的根本宗旨。

  (3)教学语言不够简洁、优美,文化功底较弱

  因为备课时间有限吧,一些关键性的语言表述的不够简介、优美,甚至出现偏颇。也可以看出,我的文学修养功底较弱,有待加强。如果为了学生,我就必须保证自己涵养丰富,知识的源泉永远鲜活。

  回顾自己的教学问题,我不禁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那句至理名言: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重要的职责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唯有以此为目标,心无旁骛,一往无前。

  教学路上别“走神儿”,相信自己会走的更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25课。

  【单元教学目标】

  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并注意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淳朴恬淡,于天然本色中见“繁定绚丽之美”,总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令人难记忘、发人兴思的艺术境界”。他的文章意蕴丰富而深远,大气磅礴,意味隽永。《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短文选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讲述了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早在1935年,25岁的季羡林先生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图大志远赴德国,求学于歌廷根大学。他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三十五年后,1980年当他再次踏上这第二故乡的土地,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组散文。

  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美文,语言朴素而洗练,含蓄而蕴籍,既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色彩瑰丽的描写,既有淡远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议论,既充满着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又渗透着作为一个*人的感悟与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名篇课文的教学,历来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解读过多过细,小学生难以接受;草率了事,又自觉有亵渎之嫌。这篇文章短小而精悍,语言比较质朴易懂,其中又蕴含博大而精深之理。教学之难就在于让学生理解其中道理

  这篇课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讲了作者在德国看到当地人家家户户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给别人看,走在街道上,又看到许许多多别人家种的花,因而到处都是绮丽的景色,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文文字简练,语言比较朴实。其中也有一些学生需要理解或者深究的词语。

  词义较难理解的是“莞尔一笑”我想可以在课堂上当场找出不理解的字“莞”查字典理解是形容微笑。再连字成词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我认为女房东这样的微笑很有深意。一是作者发现花是给别人看的,女房东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女房东为自己的民族人人都有的分享的意识而自豪的笑、快乐的笑。

  需要深究的词语“应接不暇”以前学过,所以在这里主要回顾“暇”的意思是:没有事情的时候,指空闲,强调这个字是日字旁。继而深究什么事物使作者的眼睛应接不暇,相机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花团锦簇”: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簇──聚成一团,和“团”字同义。这个词语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姹紫嫣红”:姹──美丽;嫣──娇艳。这个词语专门形容花儿万紫千红、五彩缤纷、娇艳绚丽。理解完这两个词语就请学生想象作者看到的景观,再出示德国的实景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的.形容,其中用上“应接不暇”“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几个词语。

  “耐人寻味”:耐──经得起;寻味──探索体味、体会、品味其中的含义。这个词语说明德国人这种行为经得起人们去仔细体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反复体味。那么可以问问学生:你体味到了什么呢?

  本课有一些需要深刻理解的句子:

  1、“……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再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略讲)

  这两句话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花朵栽在屋外,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那么想一想作为辛苦栽花的主人能看到些什么呢?(枝干和叶子)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娇艳的鲜花)。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深挖)

  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这句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来帮助学生理解句义。“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颇”是 “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助人为乐,我为人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做好事其实就是报恩。一个人只要他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总会得到来自许多方面的关爱。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就会受到来自医生、护士、父母、兄弟、姐妹、左邻右舍、老师、同学、同事、互不相识的人的关爱。传统美德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帮助任何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我为人人。助人是无私的,他使你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你的精神升华,更使你成为社会的一份子,成为一个实际意义上的社会人,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这两者之间要辩证看待,整体理解。如人人都做到我为人人,其结果不是人人为我吗,这个因果关系连小孩子都能推导出来,所以我说我为人人是因,人人为我是果。如果你想获得,必先付出,舍得舍得,先舍后得。在课后拓展中可以围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举出身边的实例: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深挖)

  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当然会见到许多变化,但他说“美丽并没有改变”,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4、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作者曾在德国留学十多年,在留学期间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现在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乡,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4、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教学重点】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教学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学情分析】 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生活的经历、时代都有很大差距。老师就要酌情增加背景资料的讲述以及图片的对比。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设计理念】 读悟结合,顺学而导,扎实语言文字训练。在学生自主实践、习文怡情中落实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置疑激趣

  1、老师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学生齐读课题,老师问学生有什么疑问。等候学生广泛质疑。

  2、老师根据学生提问作梳理并且板书:

  我们的问题都集中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谁? 提示:

  一是题目可以给读者设个悬念,读者思考。

  二是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拟好题目以后也要问问自己这些问题,并且在习作中着重解决这些问题。

  (读写结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自行解决字音问题。

  2、迅速浏览课文: 解决简单问题。

  3、课文是谁写的?课文讲了什么事儿?

  4、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抓出中心句。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解释德国是德意志民族、日尔曼民族。 板书: 奇丽 奇特

  三、深入理解

  1、奇丽的景色:

  ⑴ 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上”来想象。相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①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 强调生字的书写(这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读到这个“花团锦簇”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读到“姹紫嫣红”呢? (想象。)

  ② 对比理解“花团锦簇(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这里两个词语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复了吗?

  放PPT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起,靠在一起,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了。花儿的这种形态就叫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③ 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花美,语言也美,自己练练怎么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⑶ 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35年到45年,正值*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到德国又恰逢*结束不久。*的社会处于满目疮痍、近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PPT)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你的感受来读中心句。可以怎么读?还可以怎么读?可以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 (多种理解与再造表达。) 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读中心句。

  2、奇特的民族:

  ⑴ 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① “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 生交流原因。

  补充资料:

  没有阳台的就放在窗台上,故意把窗帘做成半截的。花的主人看花的什么?什么是花的脊梁?(散乱的话枝花叶以及透过枝叶看到了花)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充分欣赏到娇艳的鲜花)这些做法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读课题。

  作者见此情景估计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于是向女房东求证。女房东神态是──莞尔一笑,语言是──正是这样。“这样”是指什么?(上文、扣题)什么是“莞尔一笑”?(很轻松的微笑)想想女房东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这在德国是很*常的、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② 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享、彼此关怀、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⑶ 现在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

  (联系到民族的奉献风尚来谈。)

  ⑷ 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那样──他们就是要──

  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

  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中心句。

  四、回到主题,结课

  1、四五十年后季老再次回到德国,对朋友们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不变的美丽包含什么呢?

  2、文章除了想告诉我们德国有奇丽的街景,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其实更在赞美一种怎样的思想呢?(赞赏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是呀,这样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尚已经成为了这个民族的传统,融入到每个人的血脉之中。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才出现了奇丽的景色,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一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变成美好人间”。当人人都做到“我为人人”时,相信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

  3、现在再来看看这个题目,你怎样理解?指着板书提示 (这个题目既表现了德国的美丽,更包含了德国这个民族的传统风尚每朵花上都承载着人心灵的美好。放在窗台上悦人悦己,人让花美,花让人更美。)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9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会体会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家中种花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学生介绍。(事媒体随即出示学生描述的花。)

  3.师:这些美丽的花一定为你们的家带来了美的享受。有一个国家的人民,自己种的花都是给别人看的。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第19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4.出示课题:19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5.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听课文录音,做判断题。

  (1)我曾在美国留学,多次对美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2)德国人把花都栽种在临界窗户的外面,许多窗户连接在一起,汇成花的海洋。

  ①审题。②用手势判断。③对有错的题进行修改。

  师:同学们听得又认真又仔细,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课文。打开书,自读课文,标上小节号。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小节号。

  4.用手势交流。(课文分为4节。)

  5.师(出示生字):课文有10个生字,请小组长带领自学,要求学习生字的音、形、义。

  (1)小组自学。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

  粱:木字底,不是米字底。

  莞:莞是多音字,有三种读音,课文中的读音为w6n,莞尔一笑的意思是形容微笑。

  暇:日字旁,不是目字旁。

  威:颇的意思是很、相当。

  6.累积词语。

  (1)出示: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2)师:课文中有许多四个宇的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3)任选一个或多个造句。(造出一句句子,多媒体显示一朵美丽的花。)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第一小节。(1)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看,那么多美丽的花,你们喜欢吗?

  (2)师:(出示句子:爱美大概也是人的一种天性吧。)说说你对这句句子的理解。

  (3)各抒己见。

  2.学习第2、3小节。

  (1)师:每个人都热爱、欣赏美好的事物,那么德国人是怎么做的呢?

  自由读第2、3小节,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想像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讨沦交流。

  (3)出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也看别人的花。

  (4)讨论:你对这句句子有什么体会?

  (5)小结;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分享,休会得到更多。

  3.齐读第13小节。

  4.多媒体播放,学习第4小节。

  (1)师:今天作者再一次来到德国,德国有了许多变化,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2)教师朗读第4小节。

  (3)佩美丽指的东西很多,请大家观看录像,找一找。(录像:德国简介)

  (4)讨论交流。

  (5)师:正是有了那些人美心更美的人民,德国才变得更美。

  (6)有感情地朗读第4小节。

  四、创设情景,课外延伸。

  1.师: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别人一同分享。我从家中带来了一*琴曲CD,请大家和我一起分享优美的音乐。多么令人陶醉啊!让我们拿起书,配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师生a同朗读课文。

  3.师:你们愿意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吗?精心策划个好点子,说给大家听。

  4.开展大家分享美,生活更甜美的讨论会。

  5.评出金点子。

  五、小结:希望大家在生活中,a同分享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对德意志民族养花的热切和种花的独特方式的描述,不仅赞美了德国街头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奇异景色,同时由衷地赞赏了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

  这篇教材位于人教社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八组第25课。该组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内容丰富,是一组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课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还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并认识7个生字,学会嫣字的正确书写。理解并积累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3、能够感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象,体会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出示作者季羡林简介)

  1、揭题:板书:花(看到老师黑板上写上这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是的,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却是自己种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随着著名的作家季羡林(板书)老先生走进德国,走进那个色彩斑斓的小镇去看一看吧!请你们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从课文的那些句子中看出小镇的人们很爱花。(从课文中找出三句话,媒体打出来读一读。)

  3、能不能再读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课文记叙了这个小镇的一道怎样的风景线?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奇特)

  是的,小镇不但美得鲜艳,而且美得奇特;这种奇特来源于什么呢?

  请大家再读课文,再一次走进小镇去看一看吧!

  4、课文中的那一节,是描述这幅图片的?(读后请学生指出课文的第二节,并在图画下面出示课文第二节的内容。)

  5、是的,这是一张多么宁静、多么温馨的图片,也许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一个窗台,这样的一扇门,就让我们轻轻地推开这扇门,去认识这里的女主人吧!谁来读读第二节你见到了一位怎样的女主人?

  6、莞尔一笑就是--(媒体打出:微微一笑),你懂得了女主人这莞尔一笑中含着的意思吗?

  7、教师读:(1)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自傲地说:

  学生读:正是这样!

  (2)我曾问我的温柔、无私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

  学生读:正是这样!

  (3)我曾问过热情、慷慨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

  学生读:正是这样!

  是的,同学们,这莞尔一笑中蕴含着这个小镇的人得怎样的情怀呀!

  板书:情怀

  8、请再带着你现在的理解来读读课文的这一节吧!

  9、是的,正是这样(板书: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点击,媒体播放课文第三节的画外音、音乐、图片)

  10、孩子们,假如此刻你就是小镇上的主人,当你走过这条花团锦簇的街道时,你的心里是什么感觉呢?(板书:美丽。这种美丽来自于人认为我,我为人人......)

  11、假如,你是一位建筑工人,刚从工地回来,你是一位医生,刚抢救了一位病人的生命,此刻,你迎着晚霞,走过这条姹紫嫣红的街道时,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这种充实来自于--人认为我,我为人人......)

  12、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位残疾人,生活中你面临着种种困难,此刻你走在这条如花的海洋一样的街上,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板书:尊重这种尊重来自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13、请带着你现在的感受再读读这一节吧!

  13、是的同学们,这个普通的小镇,用他们奇特的行动,让我们感受到美所包含着的内涵。这就是一种境界(板书)读: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5、在四十几年以后一位*的学者,一位慈祥的老人,又一次走在这条街上,他是这样诉说的:(指名读课文最后一节。媒体打出这一节。)

  13:在此情此景中老人不由地感叹:(出示句子,请学生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4、是的,媒体出示:变化是有的,只有美丽没有改变,因为;因为你能用笔带着心里的那份感受填一填吗?

  15、是的,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它的奇丽就在于--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是的,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它的奇特就在于--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情怀

  花团锦簇奇特美丽境界

  姹紫嫣红感动

  力量

  课文: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照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

  2、在反复朗读与想象练说中凸现文章第3自然段所描述的美丽画面,并通过上挂下联体会莞尔一笑的意味及美丽的涵义,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体会作者美好的内心世界。

  3、通过细致品读,了解文章用较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刻启示的写作方法,体会表达角度的独特性。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对德国,对季羡林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预设:

  一、初读课文,理清三个画面。

  1.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学生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然后说说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哪几个画面?

  3.交流三个画面: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再次来到德国,依然见到了美丽的景象。

  相机检查词句: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脊梁: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读准读通,初步理解: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二、细读课文,凸现美丽景象。

  1.细读课文,画出文中与题目有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2.交流后定格第三自然段,反复朗读,凸现美丽景象,感受温情浪漫。

  (1)教师引读。

  师引读: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

  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师:那缤纷绚烂的景象带给人们多少的美丽和愉悦啊!

  师引读:瞧,这边的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男生接读。

  师引读:那边的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女生接读。

  师:漫步在山*似的大街上,扑面而来的尽是芬芳和清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把这种感受融入朗读中。

  (2)想象练说。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把脑海中浮现的景象,美美地表达出来。

  教师相机引导评价。

  (3)再读品悟。

  师:一个想像就是一处浪漫,读德国浪漫的街头

  师:一道风景带来一种享受,读街头美丽的风景

  三、上挂下联,体会莞尔一笑的意味。

  1.如此美丽的景象在德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请读读第二自然段,你体会到女房东那莞尔一笑中所包含的意味了吗?

  2.指名交流。

  3.教师引说: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虽然我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但只要路人抬头向上看(可接说第三自然段,或畅谈自己的感受)

  4.升华感受:这莞尔一笑中透露着女房东那一份淡定自若,一种理所当然,一颗为别人着想的心这莞尔一笑的神情是耐人寻味的,这简单朴素的语言是耐人寻味的,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啊

  四、联系全文,品味美丽的涵义。

  1.四五十年过去了,当作者再次踏上德国这片土地时,他又看到了什么?请快速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2.交流: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开满了鲜花。

  (1)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开满了鲜花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你能描绘一下吗?(引导复述运用上文的语句)

  (2)体会写法:此处为什么不详细描写?(简练,不重复,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

  (3)朗读语句,顺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3.此时对作者在四五十年前做的那个花的梦,思乡的梦,你们理解吗?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若学生回答不上:预设背景补充: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5年回国。季羡林先生精通六七种外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是一位不可多德的人才,在德国完全有很好的条件居住,为什么还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呢?

  4.联系全文,试着填写这首小诗。

  四五十年过去了,

  当年的红衣少年

  已变成了

  如今的白发先生

  但梦想依然清晰浮现

  梦见家乡满街的窗前

  也是那样( )

  大街小巷

  也是那样( )

  家乡的人们

  也是那样( )

  这境界

  依然( )

  那就是( )

  让我们永远记住

  这奇丽的景色,

  这奇特的民族。

  3.交流,朗读。

  五、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1.虽然季老先生在这篇课文中所传达的这一种境界较为崇高,但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通篇文章的语言非常朴实。用最朴实的语言,拉家常似的娓娓向我们表达了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这样的表达角度十分独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借鉴。

  2.自由读课文,感受这种写作方法。

  六、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1.季羡林链接:

  被评为20xx年度感动*人物:(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阅读拓展:《季羡林先生》

  2.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一个人物,需要同学们在课外进一步阅读。有一本书等待着你们去把它翻启,这本书的书名是《德国印象》。此书为季羡林的回忆录,那里有动荡的岁月,沧桑的世事,难忘的师恩,诚挚的友情,质朴的语言,灵动的智慧,在那里你还能找到这篇课文背后的故事,课下,同学们读读这本书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反思: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第三自然段为突破口,通过上挂下联, 凸现美丽景象,体会莞尔一笑的意味,品味美丽的涵义。通过默读,品读、诵读等多种读的方式来理解文本,在以读为主的过程中开展角色体验,情境想象、随文练笔、延伸阅读等多样的言语训练,深入感受德国景色的奇丽与民族的奇特,深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走进作者美好的内心世界,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联系作者生*,感受作者故地重游时别样的心情。

  3、认识本课3个生字,抄写课文中描写花买美的句子。

  课前准备:

  课外了解季羡林生*轶事,阅读季羡林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至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古地-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自由交流,让学生通过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自悟,不求完备。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人爱花之真切?德国人爱花仅在于此吗?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情调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

  (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附后)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对德意志民族养花的热切和种花的独特方式的描述,不仅赞美了德国街头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奇异景色,同时由衷地赞赏了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

  这篇教材位于人教社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八组第25课。该组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内容丰富,是一组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课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还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并认识7个生字,学会嫣字的正确书写。理解并积累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3、能够感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象,体会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出示作者季羡林简介)

  1、揭题:板书:花(看到老师黑板上写上这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是的,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却是自己种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随着著名的作家季羡林(板书)老先生走进德国,走进那个色彩斑斓的小镇去看一看吧!请你们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从课文的那些句子中看出小镇的人们很爱花。(从课文中找出三句话,媒体打出来读一读。)

  3、能不能再读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课文记叙了这个小镇的一道怎样的风景线?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奇特)

  是的,小镇不但美得鲜艳,而且美得奇特;这种奇特来源于什么呢?

  请大家再读课文,再一次走进小镇去看一看吧!

  4、课文中的那一节,是描述这幅图片的?(读后请学生指出课文的第二节,并在图画下面出示课文第二节的内容。)

  5、是的,这是一张多么宁静、多么温馨的图片,也许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一个窗台,这样的一扇门,就让我们轻轻地推开这扇门,去认识这里的女主人吧!谁来读读第二节你见到了一位怎样的女主人?

  6、莞尔一笑就是--(媒体打出:微微一笑),你懂得了女主人这莞尔一笑中含着的意思吗?

  7、教师读:(1)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自傲地说:

  学生读:正是这样!

  (2)我曾问我的温柔、无私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

  学生读:正是这样!

  (3)我曾问过热情、慷慨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

  学生读:正是这样!

  是的,同学们,这莞尔一笑中蕴含着这个小镇的人得怎样的情怀呀!

  板书:情怀

  8、请再带着你现在的理解来读读课文的这一节吧!

  9、是的,正是这样(板书: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点击,媒体播放课文第三节的画外音、音乐、图片)

  10、孩子们,假如此刻你就是小镇上的主人,当你走过这条花团锦簇的街道时,你的心里是什么感觉呢?(板书:美丽。这种美丽来自于人认为我,我为人人......)

  11、假如,你是一位建筑工人,刚从工地回来,你是一位医生,刚抢救了一位病人的生命,此刻,你迎着晚霞,走过这条姹紫嫣红的街道时,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这种充实来自于--人认为我,我为人人......)

  12、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位残疾人,生活中你面临着种种困难,此刻你走在这条如花的海洋一样的街上,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板书:尊重这种尊重来自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13、请带着你现在的感受再读读这一节吧!

  13、是的同学们,这个普通的小镇,用他们奇特的行动,让我们感受到美所包含着的内涵。这就是一种境界(板书)读: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5、在四十几年以后一位*的学者,一位慈祥的老人,又一次走在这条街上,他是这样诉说的:(指名读课文最后一节。媒体打出这一节。)

  13:在此情此景中老人不由地感叹:(出示句子,请学生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4、是的,媒体出示:变化是有的,只有美丽没有改变,因为;因为你能用笔带着心里的那份感受填一填吗?

  15、是的,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它的奇丽就在于--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是的,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它的奇特就在于--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情怀

  花团锦簇奇特美丽境界

  姹紫嫣红感动

  力量

  课文: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25课。

  【单元教学目标】

  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并注意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淳朴恬淡,于天然本色中见“繁定绚丽之美”,总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令人难记忘、发人兴思的艺术境界”。他的文章意蕴丰富而深远,大气磅礴,意味隽永。《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短文选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讲述了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早在1935年,25岁的季羡林先生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图大志远赴德国,求学于歌廷根大学。他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三十五年后,1980年当他再次踏上这第二故乡的土地,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组散文。

  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美文,语言朴素而洗练,含蓄而蕴籍,既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色彩瑰丽的描写,既有淡远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议论,既充满着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又渗透着作为一个*人的感悟与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名篇课文的教学,历来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解读过多过细,小学生难以接受;草率了事,又自觉有亵渎之嫌。这篇文章短小而精悍,语言比较质朴易懂,其中又蕴含博大而精深之理。教学之难就在于让学生理解其中道理

  这篇课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讲了作者在德国看到当地人家家户户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给别人看,走在街道上,又看到许许多多别人家种的花,因而到处都是绮丽的景色,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文文字简练,语言比较朴实。其中也有一些学生需要理解或者深究的词语。

  词义较难理解的是“莞尔一笑”我想可以在课堂上当场找出不理解的字“莞”查字典理解是形容微笑。再连字成词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我认为女房东这样的微笑很有深意。一是作者发现花是给别人看的,女房东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女房东为自己的民族人人都有的分享的意识而自豪的笑、快乐的笑。

  需要深究的词语“应接不暇”以前学过,所以在这里主要回顾“暇”的意思是:没有事情的时候,指空闲,强调这个字是日字旁。继而深究什么事物使作者的眼睛应接不暇,相机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花团锦簇”: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簇──聚成一团,和“团”字同义。这个词语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姹紫嫣红”:姹──美丽;嫣──娇艳。这个词语专门形容花儿万紫千红、五彩缤纷、娇艳绚丽。理解完这两个词语就请学生想象作者看到的景观,再出示德国的实景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的形容,其中用上“应接不暇”“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几个词语。

  “耐人寻味”:耐──经得起;寻味──探索体味、体会、品味其中的含义。这个词语说明德国人这种行为经得起人们去仔细体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反复体味。那么可以问问学生:你体味到了什么呢?

  本课有一些需要深刻理解的句子:

  1、“……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再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略讲)

  这两句话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花朵栽在屋外,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那么想一想作为辛苦栽花的主人能看到些什么呢?(枝干和叶子)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娇艳的鲜花)。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深挖)

  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这句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来帮助学生理解句义。“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颇”是 “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助人为乐,我为人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做好事其实就是报恩。一个人只要他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总会得到来自许多方面的关爱。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就会受到来自医生、护士、父母、兄弟、姐妹、左邻右舍、老师、同学、同事、互不相识的人的关爱。传统美德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帮助任何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我为人人。助人是无私的,他使你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你的精神升华,更使你成为社会的一份子,成为一个实际意义上的社会人,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这两者之间要辩证看待,整体理解。如人人都做到我为人人,其结果不是人人为我吗,这个因果关系连小孩子都能推导出来,所以我说我为人人是因,人人为我是果。如果你想获得,必先付出,舍得舍得,先舍后得。在课后拓展中可以围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举出身边的实例: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深挖)

  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当然会见到许多变化,但他说“美丽并没有改变”,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4、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作者曾在德国留学十多年,在留学期间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现在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乡,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4、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教学重点】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教学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学情分析】 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生活的经历、时代都有很大差距。老师就要酌情增加背景资料的讲述以及图片的对比。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设计理念】 读悟结合,顺学而导,扎实语言文字训练。在学生自主实践、习文怡情中落实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置疑激趣

  1、老师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学生齐读课题,老师问学生有什么疑问。等候学生广泛质疑。

  2、老师根据学生提问作梳理并且板书:

  我们的问题都集中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谁? 提示:

  一是题目可以给读者设个悬念,读者思考。

  二是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拟好题目以后也要问问自己这些问题,并且在习作中着重解决这些问题。

  (读写结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自行解决字音问题。

  2、迅速浏览课文: 解决简单问题。

  3、课文是谁写的?课文讲了什么事儿?

  4、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抓出中心句。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解释德国是德意志民族、日尔曼民族。 板书: 奇丽 奇特

  三、深入理解

  1、奇丽的景色:

  ⑴ 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上”来想象。相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①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 强调生字的书写(这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读到这个“花团锦簇”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读到“姹紫嫣红”呢? (想象。)

  ② 对比理解“花团锦簇(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这里两个词语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复了吗?

  放PPT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起,靠在一起,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了。花儿的这种形态就叫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③ 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花美,语言也美,自己练练怎么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⑶ 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35年到45年,正值*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到德国又恰逢*结束不久。*的社会处于满目疮痍、近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PPT)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你的感受来读中心句。可以怎么读?还可以怎么读?可以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 (多种理解与再造表达。) 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读中心句。

  2、奇特的民族:

  ⑴ 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① “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 生交流原因。

  补充资料:

  没有阳台的就放在窗台上,故意把窗帘做成半截的。花的主人看花的什么?什么是花的脊梁?(散乱的话枝花叶以及透过枝叶看到了花)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充分欣赏到娇艳的鲜花)这些做法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读课题。

  作者见此情景估计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于是向女房东求证。女房东神态是──莞尔一笑,语言是──正是这样。“这样”是指什么?(上文、扣题)什么是“莞尔一笑”?(很轻松的微笑)想想女房东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这在德国是很*常的、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② 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享、彼此关怀、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⑶ 现在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

  (联系到民族的奉献风尚来谈。)

  ⑷ 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那样──他们就是要──

  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

  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中心句。

  四、回到主题,结课

  1、四五十年后季老再次回到德国,对朋友们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不变的美丽包含什么呢?

  2、文章除了想告诉我们德国有奇丽的街景,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其实更在赞美一种怎样的思想呢?(赞赏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是呀,这样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尚已经成为了这个民族的传统,融入到每个人的血脉之中。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才出现了奇丽的景色,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一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变成美好人间”。当人人都做到“我为人人”时,相信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

  3、现在再来看看这个题目,你怎样理解?指着板书提示 (这个题目既表现了德国的美丽,更包含了德国这个民族的传统风尚每朵花上都承载着人心灵的美好。放在窗台上悦人悦己,人让花美,花让人更美。)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习情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根据学生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我明白了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给别人看。

  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己的理解。(“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接着抄写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4.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2)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6.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6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

  【学习难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设计思路】

  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贴近作者视角,选择“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为切入点,以“寻找美丽——感悟美丽——内化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句式变换、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学习准备】

  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学习过程】

  一、谈话激趣,寻找“美丽”。

  1、由课题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季羡林与德国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变。

  2、指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对话,板书“美丽”。

  3、激趣。

  让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一起走进德国,去寻找他眼中不变的美丽。

  二、品读文本,感悟“美丽”。

  1、阅读,与文本对话。

  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你觉得美丽的语句。

  2、交流,与同桌对话。

  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品读,与作者对话。

  指名读句子,汇报体会,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如下:

  ⑴“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关键词:脊梁

  角色迁移体验:如果你来到德国人的家里,看到这些花的脊梁,会怎样想?

  ⑵“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关键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花的海洋。

  创设情境想象:走在德国的街道上,我仿佛看到了。

  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关键词:人人我

  句式变换对比:只有(人人为我),才能(我为人人)。

  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觉得作者从中品味到什么?

  4、感悟,与美丽对话。

  联系生活感悟。

  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类似体会?请谈一谈。

  延伸阅读拓展。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断章》

  诗中的“风景”与文中的“花”有什么联系?

  三、情感共鸣,内化“美丽”。

  1、再读对话,情感共鸣。

  指名朗读课文结尾一段,紧扣“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两句,激*感共鸣。

  2、随文练笔,内化情感。

  作者在结尾写到:“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他会梦到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和自己的经历,写一段话。

  3、结语。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7

  【本单元目标】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不同地域风俗与风情的特点。

  3、揣摩作者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

  4、积累语言。

  【课标教科书选编意图】

  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

  2、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我设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德国风情特点。

  2、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积累语言。

  3、学会抓住关键句、段,质疑中学文。

  4、联系上下文、实际生活,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课前交流】(用时5分钟左右)

  师:在作自我介绍以前,我要就几个简单的问题采访几位同学。

  (走到一个学生跟前)你认识我吗?

  生1:不认识。

  师:你猜猜!

  生1:(不好意思的笑笑)猜不出来。

  师:猜不出来使劲猜!

  生1笑笑坐下了。

  师:(走到另一个同学面前)你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2:不知道。

  师:猜猜!

  生2:姓王。

  师摇头,接着又请几个同学猜,都没猜对。

  【苏翁说“在教学中,要争取使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这门课”因此,在课前交流时,我不仅仅要和学生尽快熟悉,还要通过幽默的情景创设、语言、表情,调动每个学生和我一起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这个课前活动,为我和学生创设了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为接下来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个采访,有没有使你们想起咱们刚学过的一个相声?

  生:《打电话》

  师:我是其中的哪个人?

  生:啰唆。(是相声中的一个人物,因语言啰唆而得名)

  师:是呀,老师这样啰唆确实耽误了大家的学习时间,谁来给老师提个建议?

  生:你说话应该“啰唆“点。(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发言也变得大胆了)

  【学生的这个发言是始料未及的,但是看着她快乐的眼神,我知道这不是挑衅,而是智力的挑战。直觉告诉我,绝不能直接说‘你错了’,这会伤害学生快乐、跳动的思维。】

  师:(略加思索,语气欢快的)哦,你这个“啰嗦”是加上引号的吧!

  生满意的笑着坐下。

  【我在心里也为自己的急中生智微笑】

  接着又有几个学生给我提出了建议,大意是

  “说话应该简洁、明白、生动。”

  师:好,现在我就按照大家的要求,来做一下自我介绍。(幽默的加上一句)这次要来真格的了。

  师做自我介绍。

  师:刚才,老师做了介绍,也想认识大家,请你向我来介绍你自己或你的学校。

  学生沉默良久,有少数几个人发言。

  【在我做了自我介绍后,应请学生简单评价一下我的发言,帮助他们明确自我介绍的要点,以及怎样让介绍生动起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美丽

  师:请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告诉大家德国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默读文章。

  【苏翁说过“在小学里,要教使所有儿童的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在已有第一课时的朗读基础上,只需让学生静静地默读、浏览,他们就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而且这个问题的概括性和整体性,也决定了他应当是学生静思后的结晶。】

  (在学生读文时,老师巡视,用眼神督促那些读书不够认真的孩子。)

  师:如果谁读完了,请举手示意。

  (学生都读完了。)

  师:刚才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读得特别认真,尤其是这位小姑娘,读完了还小声嘟囔着在练习发言呢。

  【在学生读书时,老师应力求避免‘无所事事’的状态,观察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及时督促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些帮助等,这都需要我们在课上时时保持一颗敏锐的心。刚才的这个表扬,正是我在学生读书时观察的结果,它不仅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好方法,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对德国的印象。

  生:德国的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这么一句含义深刻的话。

  生: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

  师: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真美啊!

  生:德国的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种的花让别人看,自己也可以闻它的芳香。

  师:虽然不能看了,但还可以闻到它的芳香,真好!

  【这个同学的理解本身就是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一种体现,我却未能抓住这个机会,予以肯定和点拨。可以把评价改为‘你和德国人有着同样无私、美丽的情怀,看得出你也是个心胸宽广、坦荡,心灵美丽的好孩子!掌声送给你!’】

  生:走过每一个街道,都可以看见家家户户窗子前的鲜花。

  生:德国是一个爱美的国家。

  师:和你这个漂亮的小姑娘一样爱美,是吗?

  【此处,学生的发言点中了主题,应该请她具体谈谈自己的看法,也能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初步体会德国的‘美丽’。可惜!】

  三、质疑,走进‘美丽’

  师: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的学习,老师想给大家一个挑战——以前我们学习课文总是从头学起,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最后一段。

  师:我想请一名学生来读读最后一段,其他人边听边想‘其中有哪些句子你认为是重要的,并从中提出问题来’。

  (指名读文后交流)

  师:同学们,抓住关键句、段质疑探究,能帮助我们快速学懂文章,谁来试试?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疑则进也。’也有人说‘提出一个疑问比解决问题更了不起’。这个训练,就是想教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质疑探究的方法,也能起到锻炼学生质疑能力的作用。可是,面对这么聪明的学生,我不得不说,他们回答问题的能力高于其质疑能力,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生:‘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以前……’老师,我想问,“思乡”,这‘乡’指的是哪儿?

  师:本文的作者是季羡林老先生,他的家乡就是咱们的祖国——

  生:*!

  生: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到底有哪些美丽的东西没有改变呢?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民族’指的是什么?

  师:请大家告诉她,季羡林先生赞扬的是哪个民族?

  生:德国!

  【在学习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还有学生总在提问一些在第一课时就该完成的简单问题,这是我考虑不周,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没有要求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师:不过,你读的这个句子很好,谁能根据这个句子提出问题来?

  (生提问,但不能抓住重点。)

  师:(小结)同学们根据最后一段,提出了两个问题——“美丽的东西包含有哪些东西?”“有哪些奇丽的景色?是怎样奇特的民族?”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感受德国的‘美丽’。

  (板书‘美丽’)

  四、细读,理解‘美丽’

  第一种美丽

  师:在德国美丽的风景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花。

  师: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找出句子,同桌练习朗读)

  (指名读,评价)

  师:他把哪些字作为重音来读?

  (指名学生交流,及时肯定听得认真、评价好的同学。)

  【在评价中,学生更加明白该怎样抓住重音有感情朗读。在指名学生评价时,我其实故意找了一名听读不够认真的学生,他思索片刻,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了刚才同学读的重音,既然他能部分回答正确,我也就不必揪住不放,顺势夸奖爱他‘你听的很认真,要继续认真的听吆!’他果然明白我的意思,脸有些红了。达到了及时规劝的作用,又没伤及尊严,正如赏识教育家周弘所说‘赞扬和赏识永远要比批评和讽刺更有威力’。】

  师:听完这段文字,请你再来描述‘德国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风景’,要说的更加生动,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

  【‘朗读旨在积累语言,也是本课一个重点教学目标’。这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引用书中语言描述花的美景来积累、运用语言。】

  (学生描述,积累运用语言。)

  生:德国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

  师:‘花团锦簇’本身就是说‘有很多的花’,所以这样说是矛盾的,应该说‘在德国,我看到了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景象。’

  【从事语文教学,作为老师的我们首先要对词、句有高度的敏锐感受力,这样,在学生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语法错误中,我们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

  师:花团锦簇,你们怎么理解这个词语?

  生:美丽的花,多的拥在一起。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个词中哪个字与‘拥在一起’是相照应的?

  (生不能回答)

  (其他学生在思索片刻后,答道‘簇’。)

  师:你们能用动作告诉老师怎么样是‘花团锦簇’吗?

  (学生好多身体紧靠着,或是相互拥抱着。)

  师:我们的身体哪些部位还可以做出花朵的形状呢?

  (先是女生把几双小手摆出花朵的形状凑在一起,接着全班同学都加入了这‘花的海洋’。)

  师:老师想感受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象,当我从每一条街穿过的时候,请让你的花朵尽情绽放。

  (用手势表明‘过道’就是‘街道’。)

  (师边读边从孩子们用手簇拥的花团中穿过,接着再请两名学生和我一起边读边欣赏。)

  【这是第二个层次的朗读,通过学生的动作体会,理解‘花团锦簇’的含义,并且,在两次朗读中,继续完成积累语言的学习目标。】

  (在走的过程中,有几个孩子故意用‘花朵’把路挡上,师顺势指导了“如入山*上”这个短语,并通过两次读加深理解。)

  师:德国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花团锦簇的景象,这是多么美妙的风景啊!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两句话,如果你能背的,就和老师一起来背一背。

  (师生齐读)

  【这是第三个层次的朗读,旨在‘熟读成诵’中完成积累语言的目标。】

  第二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仅仅是因为这些姹紫嫣红、美丽的花吗?请听老师读这句话——“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坐着为什么会吃惊呢?(此处问题提的不明白,导致学生接下来的理解走了弯路,应改为‘作者为什么会对德国人爱花感到吃惊呢?德国人是怎样一个爱花、爱美的国家呢?’)

  生:他们养花不像*人那样把花养在屋里……

  (师再次明确问题后,学生回答)

  生: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对啊,只有在如此爱花的国度,我们才能时时处处看到美丽的鲜花。

  【第一段也集中写到了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学生没有提到,可我完全能够引领学生学习,可惜因为备课的疏忽,造成了我课堂上的疏忽、遗漏。】

  生: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情感反复、照应开头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德国‘爱养花’的民族风情】

  师:我听到你强调‘又是’,为什么要这么读呢?

  (生不能回答,我以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打比方,使学生明白‘又’说明是曾经吃过、做过或看过的。)

  师:作者曾经看过这样的景象,那是——

  生:四五十年以前。

  师:四五十年以前德国人爱花,四五十年以后他们依然爱花,养花已经成了他们不变的——

  生:风俗习惯

  师:老师更愿意称之为‘美丽的民族风情’。(板书风情恒久不变)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与第二段开头相呼应,进行学习,学生从时间的跨越上,轻而易举的理解了‘德国人爱养花是一种不变的风俗’。】

  师:为什么讲到‘德国的美丽’,老师要提到‘德国人爱花’呢?

  (举生活中的小例子,帮助学生体会‘追求美好的人也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第三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还体现在他们截然不同的养花习惯上。

  生:他们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他们每个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文,一边体会德国的美丽风情,一边找找能体现这种境界的句子、段落。

  (学生小组合作读文、学习。师巡视后交流。)

  【在巡视过程中,我其实发现了最后一小组的成员学习不够投入,我也有时间去解决这件事,可我却‘一笑而过’。对于这一点是我在反思整堂课时,认为自己最失败的地方。】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生: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

  生: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女房东的这句话说的多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我想把季羡林先生的原句做个修改,我觉得这句话体现的是德国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

  (板书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生:女房东觉得养花让别人看,是一件再好不过、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生:她觉得自己先把花养在外面让别人看,别人也把花养在外面,每个人就都能在街上看到美丽的花。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在我们的班级中,你与朋友之间是怎样互帮互助的呢?

  师:(指名一个学生)我想问问,你又没有借过别人东西?

  生:有,我借给朋友笔用。

  师:你每天都会借给他们尺子、橡皮、铅笔、本子,你不烦吗?

  生:(立马反驳)不烦,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师:老师明白,他们也经常这样帮助你,对吗?

  生:对!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不仅如此,你们还因此收获了深厚的——

  生:友情!

  师:咱们济源市正在申报——

  生:全国文明城市。

  师:走在宽敞的街道,我们不随口吐痰、不乱扔垃圾,就能享受洁净、美丽的环境,这也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在学习这句颇耐人寻味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班级小事到社会大事,层层推进,让学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完成了第四个教学目标。如果时间宽裕的话,能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他们的体会会更深入。】

  五、祝福,升华‘美丽’

  (师生小结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德国的美丽体现在他们美丽的花的风景,体现在他们恒久不变的爱花习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丽风情。)

  师:最后,我衷心祝福大家——每天都能看到美丽,拥有美丽,去实现自己的美丽人生!谢谢!

  【教后反思】

  授课结束,走在斑驳的阳关下,走在黄小美丽的校园中,我长长地了一口气,但内心却并不轻松。孩子们鲜活的身影如同这春日的阳光一样在我心头跳跃,为师的责任让我一遍遍叩问心灵——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教育的目的该指向何处?

  一遍又一遍地观摩自己的授课录像,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教学路上“走神儿”了。

  在备课时,我不停地思索,抓住怎样一个简单的题眼带领学生学习呢?后来,我决定了把“美丽”这一关键词作为全文学习的题眼,并从“花美”“爱养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丽风情”三个方面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流程。正是有了这样简单又关联密切的教学设计,整堂课显得结构清晰、节奏明快,对于这个教学设计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有好的教学设计,不一定就能成就一节成功的课。我在课上显现的问题并不少。

  (1)课堂上心情紧张,教态不够自然大方。

  特别是在刚上课时,我的多余动作较多,语速也稍快,这都是心态不*稳造成的。可究其根本,却是我的教育宗旨不明确导致的——若我的眼中只有学生,没有这次比赛,更没有听课的评委,只为了带领学生学习,何来紧张呢?看那些教育大师在万人礼堂里,依旧从容坦然,现在想来并不单单是‘艺高人胆大’,而是全身心投入教学的结果,这也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啊。

  (2)少数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差

  上完课,有一个细节让我一直耿耿于怀。有几个男生学习时心不在焉,我在他们自学巡视时,明明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也上前劝导,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我知道当时自己并未尽全力,我完全能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可我因怕耽误教学,而忽略了。

  苏翁说‘课上,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再次想起这句话,我的心里就更堵得慌。因为,有个男孩恐怕这一堂都在莫须有中度过了,这是我的失职造成的。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歉意。“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不应该成为口号,它才是我们教育实践的根本宗旨。

  (3)教学语言不够简洁、优美,文化功底较弱

  因为备课时间有限吧,一些关键性的语言表述的不够简介、优美,甚至出现偏颇。也可以看出,我的文学修养功底较弱,有待加强。如果为了学生,我就必须保证自己涵养丰富,知识的源泉永远鲜活。

  回顾自己的教学问题,我不禁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那句至理名言: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重要的职责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唯有以此为目标,心无旁骛,一往无前。

  教学路上别“走神儿”,相信自己会走的更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联系作者生*,感受作者故地重游时别样的心情。

  3、认识本课3个生字,抄写课文中描写花买美的句子。

  课前准备:

  课外了解季羡林生*轶事,阅读季羡林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至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古地-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自由交流,让学生通过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自悟,不求完备。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人爱花之真切?德国人爱花仅在于此吗?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情调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

  (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附后)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9

  教学目标:

  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意思。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检查复习

  同学们,春天来了,百花齐放,今天老师把各种各样的花请进了我们的教师,大家一起来欢迎吧。学生欣赏图片,并谈感受,顺势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课前已经读熟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课件出示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生读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围绕这个问题来研读课文。

  二、感悟朗读,点拨提升

  (一)感受景色的奇丽

  1.同学们,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从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景色的奇丽?感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家家户户”、“任何”等词语。学生练读。

  2.师:我们沐浴在花的海洋里,看着花开,闻着花香,听着鸟语,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走进这花的海洋。师配乐读,生欣赏图片。

  师:此时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

  如果“我是一位疲惫的游客,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

  我是一位遭遇挫折、心情烦闷的行人,闻到这醉人的花香,我

  我是一位德国小学生,来到这花海般的街道,我

  3.入情入境朗读。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啊!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老师把它们稍稍做了下改变,变成了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

  (二)感受民族的奇特

  1.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人把花养在屋子里。简介女房东并且提问,在德国,谁会养花?生答医生护士军人工人等。

  2.谁能结合上下文,谈谈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师:你先说说对“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

  生:值得人深思。

  师: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

  生:他们把花给别人看,这种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境界耐人寻味。

  生:他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师: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确实耐人寻味呀!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你能说一说吗?生答值日,互相帮助等例子。

  (三)朗读升华

  在德国,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鲜花绽放的清香,能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奇丽的花,这奇特的民族,深深地打动了季老先生,所以他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师引读:正是这种“我为人人”的境界,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正是这样奇特的民族,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走过任何一条街……

  (四)理解“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四五十年后,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他看到的是怎样的风景?四五十年前,季老先生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四五十年后,季老先生看到的还是这样的景象,这时他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1.联系上下文说说“什么东西变了,什么还是没有改变”?

  2.联系上下文思考“美丽并没有改变”是指什么?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季老先生故地重游,他做了一个梦。请你猜猜季羡林大师都会梦见些什么?并且交流总结。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20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25课,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课向我们叙述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亲眼所见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突出了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无私境界。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因此,我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定位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语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五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已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找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积累了一些语言,初步有了朗读、想象能力,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个别差异,让孩子在本节课中在原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各有所获,通过朗读,想象理解课文,感悟道理。

  三、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和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的特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激趣导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按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展开,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在课的最后,学生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教学准备

  《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大屏幕的优势,如: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向学生展示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重点句来帮助学生朗读,出示课文插图和课文内容想象奇丽景色,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五、方法策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浏览读,朗读等相结合。在朗读指导中一定要做到“悟中读,读中悟”,培养语感,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在朗读的同时加深对的感悟。在第3自然段的教学中,注意了读的目的性的引导,比如课文描写奇丽景色的两句话,第一次读为了让学生读通顺,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读之后让学生看大屏幕欣赏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再请学生读,要求要有一定感情,评读,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又积累了优美词句,我想熟读成诵,有利于学生背诵。

  通过教师配乐朗读让学生想象,培养学生说话、想象能力。学生学习时以读、说为主,读、说中理解、感悟。

  六、教学流程

  我依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这一理念来设计教学。

  第一环节:由找出能概括德国留给季羡林的印象自然引出课文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第二环节: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画出表现景色奇丽的词语。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体会花美。抓住”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体会花多。通过强调“家家户户、任何”来突出德国所有的人家都有这样的景象,从而为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作铺垫。

  2、学生分小组讨论,奇特的民族又表现在哪里?抓住重点词句”脊梁,家家户户栽窗外,花朵朝外”进行重点引导,并通过与*养花方式的对比,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德国民族之奇特。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此类事情,比如学生每人带一本书到学校建立班级图书角,值日生轮流打扫卫生,无偿献血等。使他们明白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能换来人人为我。

  第四环节:的最后一段则进行挖掘美丽,领悟梦想之美好。促进情感共鸣,升华主题。

  第五环节:总结全文,与学生共同完成一首小诗,既疏导课文内容,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那种对德国人奉献精神的赞美。

  【说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节课的板书简单明了且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突出了中心。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