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
教学目标 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直到独立解决问题为止,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培养了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乘数是整十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前置性作业
教学过程
1.算一算
5×1 3×2 12×4
5×10 3×20 12×40
5×100 3×200 12×400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填表格。
3.计算练习。
课前3分钟内容:开火车——口算比赛
一、游戏引入新课。
对数游戏:教师说出一个数,学生说出的数是教师的10倍的数。
二、找出规律,掌握算法
1.黑板上出示“5×1=、5×10=、50×10=”
(1)让学生观察三道题目,然后独立解决。
(2)指名说结果,并说说是怎样算出来的?
2.继续出示“3×2=、3×20=、30×20=”
(1)还是让学生独立解决,和同桌说说是怎么计算的。
(2)让学生观察,找一找规律,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难度更大的题目:“12×4=、12×40=、120×40=”
(1)找一找每道题中的两个乘数有什么变化,积又有什么变化?
(2)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结果。
4.探索与发现。
(1)请大家观察每组算式是怎么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2)学生同桌之间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现的规律。
(3)师生小结:当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5.交流乘数是整十数的算法。
(1)谁来说说在刚才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计算如20×30的题目。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答案肯定很多,但按照自己的教学来讲,学生大部分肯定是用省略0的方法来计算。
(3)师生小结:先计算2×3=6,再添上原来乘数中被省略的两个0,所以得600。
三、试一试。要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如发现学生有错误,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如果错误的情况比较类似而且人比较多的话,将错误的情况写在黑板上,供全班学生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第1小题。 要求学生直接口算填表。
2.第2小题:开放题。
这是一道开放题而且是逆向思维的题目。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解答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才能感受它的挑战性和答案的多样性。
3.第3小题。要求学生独立审题、列式、口算、作答。完成后集体进行交流。
4.运动服问题。
在解题前,要让学生理解“各付”和“一共”的意思,第2题可以让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学得怎样?
板书设计 找 规 律(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50×10=50×2×5=100×5=500
50×10=5×(10×10)=5×100=500
5×1之后末尾添写被省略的0
教后随记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1,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条形统计图(一)教案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三、巩固运用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篇3
教材简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具体、直观的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本课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观察、操作中探索研究,以多媒体课件为学习媒体,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学习。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对称物体,欣赏图片,加强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等活动,建立起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每小组有不同的图形一套,小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导入:昆虫家族今天开了个舞会,它们正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只有它们的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我们是谁,我们就会出现。”
1、请你猜一猜,他们分别是什么?
2、提问:你们怎么猜得这么准啊?(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小结:像这些昆虫的两边是一模一样,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创设了有趣的“猜一猜”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昆虫图形的介入为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作了铺垫。】
师:老师这还带来了一组对称物体的照片,请大家来观察,看看这些照片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左右两边一模一样。
二、合作交流,感悟新知
1、初步感知
过渡:刚才同学们的观察都很准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生:蝴蝶,裤子,鞋子,七星瓢虫等。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对称的物体,还能看到很多对称的图形。今天老师也要给你们露一手,看看我要表演什么啊?(剪纸)嗯,不过,你能猜出我剪的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剪一棵松树)。
提问:那么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让他们说出:这两个图形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它们是对称的,中间有一条折痕。
继续提问:(出示提前准备好的一张音符图)那这个图形的两边也是一模一样的,中间也有一条折痕,那它和上面两个图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请你们把它们对折后想一想。
引导:音符图对折后只上半部分重叠在一起,下半部分不重叠。像这样只有一部分重合在一起,我们就称为是部分重合。(板书:部分重合)而松树图和爱心图对折后能全都重合在一起。
小结:对折后能全都重合在一起,我们称为是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就是对称轴,我们用点划线来表示。
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折音符图形,得出音符图形只有部分重合,在与松树、爱心图形的比较中,感受部分重合与完全重合的区别,学生对“完全重合”的认知已经非常地清晰,从而深刻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加深理解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这里有三张照片,是我对同一只杯子从不同的角度拍的。
(1)出示这是从杯子的正面拍的。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
(2)出示这是从杯子的上面拍的。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
小结:对称轴可以有不同的方向。
(3)出示这是从杯子的侧面拍的。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那你有办法把它变成
轴对称图形吗?(添柄、去柄)
小结:同一只杯子由于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图形有时是轴对称图形,有时不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角度的杯子照片,让学生明白可以横着画对称轴,也可以竖着画对称轴,也可以斜着画对称轴,对称轴可以有不同的方向。】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
1、折一折
过渡: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老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那我们就一起说出它们的名字。
(1)下面请你们用对折的方法,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
(2)生折交流汇报。
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不是,你是如何证明的?(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
能不能折一次就好了?
小结:我们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要看它对折后能否完全重合。
(3)那其他四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有一种对折方法,长方形有两种对折方法,圆有无数种对折方法。
小结:这些图形不管只有一种对折方法还是很多种对折方法,只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判断
过渡:刚才同学们都用对折的方法来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现在,不对折,你能用眼睛看出来吗?真的?现在就考考你们。
出图生判断,说说对称轴在哪?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体现生活化、多样化、层次分明,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即让学生巩固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同时又突出轴对称图形的重要性。】
四、再次探索,掌握画图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是根据一半的图形猜出另一半,那如果告诉你轴对称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它的另一半吗?
(1)生尝试画一个,汇报交流
你是如何画的?你为什么要和这个点连起来?这两个点为什么不用找?
(2)方法小结:第一步找对称点,第二步依次连线。
说明在找对称点的时候,如果图形的顶点在对称轴上,那么这个点的对称点就是它自己,就不用找了。
(3)用这种方法完成其他两幅图并汇报交流。
五、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欣赏图片,拓展知识
留心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轴对称图形、对称现象的物体无时无刻都在美化我们的生活。蝴蝶、蜻蜓等因为有了对称的翅膀,才能自由飞翔;我们的服装因为对称才显得大方、典雅;古今中外,有许多的建筑也是对称的,多么神奇,多么美丽。我们只要用心思考,就会感到对称的力量。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篇4
第三单元
统计
教材分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材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第二课时
条形统计图(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页例2,练习十第2、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重点难点:
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非常关心同学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体重,身高等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1)班第一组5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提问:请你制作一张这一组同学身高的条形统计图,你想怎样制作,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进行讨论)
汇报:如果每一格代表1厘米的话,这张条形统计图要画得非常大,如果每一格用10厘米和更大单位的话,不容易体现这五个同学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数据都集中在一个段里,只相差几厘米。
教师: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想个办法帮你们解决。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制作身高统计图
教师:我们即要使每个同学的身高情况,看得很清楚,又不至于把图画得太大,教师建议大家0-137 厘米这一段的长度用一格子表示。那画的时候,第一格不能画成线段,而应画成波浪线,意思表示我们中间省略许多小格。
出示示意图,第一小组学生身高统计图。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评。
2、制作体重统计图
教师:你能根据刚才的身高统计图制作一张体重条形统计图吗? 小组合作完成,评价交流。
3、看书了解: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提问:根据前两张的统计图和这张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合理的建议?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格和其他格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3题。
教师:第一格表示90秒,后面的几个小格你想怎么标上数据,根据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应注意核对统计数据。
提问:男生最喜欢什么活动?女生最喜欢什么活动?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3、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4、解决问题。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观察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发现,每个统计表的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第三个统计表包含三项内容:活动项目(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人数,性别(男生、女生)。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是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指导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说出中国哪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吗?俄罗斯金牌数最少的一届呢?美国获得金牌数在三个国家的排名分别是多少?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四、思维训练
1、某书店2014年第二季度的图书售出情况如下,根据所给数据制成统计表。
四月份:教辅书2631本,文学类图书3452本,工具书302本。
五月份:教辅书3689本,文学类图书2478本,工具书352本。
六月份:教辅书5634本,文学类图书1953本,工具书427本。
2、下面是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想想怎样填写表中空缺部分。
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
合计 蔬菜 鱼类 肉类 豆制品
总计 13
第一组 10 3 3 1
第二组 4 0 6
第三组 4 0
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对我们班同学的饮食习惯有什么建议?
反思: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篇6
一、学习目标
平均数(一)
学习内容: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学习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学习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计算平均数
学习准备:小黑板,统计表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二)
学习内容:教材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求平均数
2、会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3、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习重点: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学习难点:比较平均数,得出新的信息
学习准备: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2图片
(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个队要高一些?
(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
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
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_____÷5
=_____(厘米)
(144+146+142+145+143)÷5
=_____÷5
=_____(厘米)
3、比一比
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
点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出示练习十一第4题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3)计算平均数,比一比
5、猜测:
(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
(2)分析原因。
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三、展现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四、达标测评:练习十一第5题
五、总结归纳: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