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有关乡村振兴战略论文9篇

有关乡村振兴战略论文9篇

时间:2022-11-03 13:18:01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有关乡村振兴战略论文9篇有关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要形成可持续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乡村振兴战略论文9篇,供大家参考。

有关乡村振兴战略论文9篇

篇一:有关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提脱离实际的目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返乡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

  13亿多中国人中,有着近10亿农民,农村成为了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幸福百姓”获得感的提升,关涉“美丽乡村”愿景的实现,关乎“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三农问题成为了我们心头难以放下的牵挂。“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而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乡村振兴方有希望。

  乡村振兴,农民必须富,让人们愿意回。乡村若是“梧桐树”,便会引来乡贤游子们这些“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乡村的振兴发展的对“城归”的引力第一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c市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治安、养老方面解决了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为农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生活保障,方才调动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乡村振兴,农村必须美,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改变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农村以“松月夜生凉,风泉满清听”的

  随意而居是游子们的虔诚向往。而当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块块土地;当生活垃圾玷污了弯弯清泉;当秸秆焚烧污浊了朗朗晴空,乡村的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谈夯实返乡回归之基?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游子们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何谈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

  乡村振兴,农业必须强,让人们留得下。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乡村留得住人才是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让“城归”留下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当农业搭上“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便为乡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宁静致远,田园丹青的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方能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底色。

  缘木求鱼不可取,竭泽而渔不可行。全民期待“美丽乡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

  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篇二:有关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形成有特色有影响的重点镇村寨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周围乡村振兴形成片连成带在空间上将农村的特色资源集中在一起进行特色人产业的发展将农村特色体现出来从而吸引城市资源的进入并且将城镇融合到乡村中去和中央的相关发展理念是相符的并且也能够推动乡村内生发展能力的提高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乡村衰退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已不容忽视

  改革开放后,政策导向都是以城市和工业为核心,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城市扩张,通过研究相关资料可以发现,世界上很多国家城市人口比例都在不断的升高。我国的城镇也有了很快的发展,城镇化率也在不断上升,计年达到。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乡村衰退则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在一些地区,即使乡村人口在缓慢的增加,但是乡村活力却很差。通过统计可以发现,每年中都有上亿的农村人离开农村进入到城市中,农村的老龄化情况愈加严重。“空壳村”“空心村”“空巢村”“空转村”大量出现,全国共有万个村庄,每年正以4万个在消失。作为一个有机体,城市与乡村二者均应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此相互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助于将过去的“城镇化”驱动方式转变为将来的“村镇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

  今天重提乡村振兴是对乡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更是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l村振兴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主要矛盾也体现到了新时代的城乡关系中,呈现出城乡融合的新需求、新走势。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十九大报告中适时提出了“乡镇振兴战略”,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乡村振兴是建设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本质上是认为乡村和城市是一样重要的,并且认为乡村本身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将乡村的产业、文化以及生态资源合理利用起来,重视乡村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国家现代化实现的一个必然要求。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和策略

  加强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如何实施乡村振兴呢?我想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是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机制

  现在需要深化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努力的打破以往农村的封闭性,建设开放的环境制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中,农村还会给其提供劳动力等资源,另一方面,城市也会给农村发展提供资源。利用城乡人口流动的相关趋势,将乡村中的闲置建设用地盘活,鼓励各地切实提高自身的集体建设用地的实际利用效率。根据综合整治的模式来对建设用地指标来进行整治,在不占用农田的情况下,可以合理利用其发展农村的产业,可以公开的进行土地指标交易,不是本村的人也可以使用。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简化,将其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

  (二)是推动农村基础设完善,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中,短板在农业和农村。要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中,精心谋划、稳步推进,早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和城市相比,现在农村很多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燃气、信息化建设以及上下水等,这也会给农村资源优势发展造成影响,想要做好农村建设,必须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的短板,确保人们在农村的生活比城市舒适。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城市,在在保持乡村本身的风情以及文化的情况下,提升乡村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

  品质,切实提高乡村发展的实际质量。将科技融入到农业发展当中,以技术支持农业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步,科技以及现代化手段的支持也在极大扩展农业的发展空间,党和政府也将科技型现代化农业放在突出的位置。

  (三)进一步发挥市场经济主导作用,增强乡村内生动力

  发挥集体经济的引导力,做强做大集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引导资本市场到农村发挥更大作用。同时通过基层政权建设,在有了为农民提供专业服务的人员之后,要切实通过相关设施的建设,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通过输血和造血打造特色小镇,推行一村一品,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形成有特色、有影响的重点镇村寨,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周围乡村振兴形成片、连成带,在空间上将农村的特色资源集中在一起,进行特色人产业的发展,将农村特色体现出来,从而吸引城市资源的进入,并且将城镇融合到乡村中去,和中央的相关发展理念是相符的,并且也能够推动乡村内生发展能力的提高。

  (四)补齐乡村文化设施短板,加强乡村文化体系建设

  统筹加强政府部门在村部建设、乡村文化广场建设、村文化站建设的规划、投入、养护方面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划,以点带

  面,逐年逐步完成全部村部文化服务设施。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乡村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实现乡村文化场所全覆盖。以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体系将为乡村文化提供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输入与输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特色乡村文化实现保障。

  同时深度融合村部建设+文化建设,要以“村两委”班子为核心,把抓基层党建与抓乡村文化建设摆在同等位置、协调推进。将大剧院、图书馆以及市民活动中心作为节点来对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行规划。应该重视文化活动的整合,深入的进行提炼和总结,进行乡村地域文化品牌的打造,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深入挖掘城区农村传统文化资源,提高乡村文化吸引力。发展乡村旅游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又能带动乡村文化建设发展。通过挖掘村史、屯史,发展乡村农家院,开展采摘节等为乡村旅游注入文化气息,使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建设共同发展。

  (五)稳步推进“三农”普惠金融

  应该进行专门为农村服务的银行部门的建立,切实集中资源和人力,做好三农工作。国家也应该给三农普惠金融政策方面的

  支持,银行也应该探索相关的业务。此外,国家还应该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互联网+农业”“绿色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同时,应当根据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优化产品和服务,“在信贷服务方面,优化涉农业务流程,制定专门的评级和贷款管理办法,下放涉农贷款审批权限,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三农”问题一直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乡村要成为与城市并行的发展主体,要站在乡村发展角度去设计政策,更加注重发挥乡村主动性,更加充分激发乡村活力,由此才能真正走出一条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

  

  

篇三:有关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既要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大潮中实现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要富裕他们的精神文化世界逐渐形成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文化氛围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愿望变成现实让文明乡风吹进百姓心中和谐村落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议论文作文

  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议论文作文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议论文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的大工程,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是我国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环。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的“血管”,是促进广大村民主人翁意识觉醒、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乡村振兴不仅要推动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也要打造精神文明的“高地”,使得乡村用物质与文化“两条腿走路”,塑形与铸魂双管齐下,搭好“戏台”让乡村振兴这场盛大“演出”既有“料”也有“戏”。搭起“田园风光”舞台,唱响文化振兴“农家戏”。中华农耕文明传承五千余年,其中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屋舍俨然、良田美竹、鸡犬相闻的田园风景是百姓精神富足的表现。乡村文化振兴绝不是用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更不是用“钢筋铁骨”和现代化的“都市丛林”取代农村的“本色”。而是要深入挖掘农村传统的文化风景,创造出抱朴守真的心灵归属。春季农田麦苗的淡绿,夏季田间油菜的金黄,秋季收获喜悦的稻浪,冬季枝头腊梅的洁白,农村的.颜色就是大自然四季的颜色。“晨兴理荒穗,带月荷锄归”,农民的幸福就是通过自己双手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满足。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四时不失其时,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建立在充满泥土芬芳的土地之上,坚决保持乡土本真,打造田园本色,让农民当“主角”,唱出自己的“农家”大戏,建设乡村自己的“桃花源”,追求自己的“田园牧歌”。搭起“乡风文明”舞台,唱响文化振兴“和谐戏”。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与“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秀的文化资源是涵养百姓精神内核,引领乡村文化,解放农民思想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明的乡风是打造农村产业兴旺、资源集聚和生态宜

  居的“引擎”,也是衡量乡村治理能力,体现乡村文明程度与发展水平的“度量衡”。乡村文化振兴主体在人,关键在人,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农民的思想解放,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个人素养,进而及时改变落后思想观念,主动摒弃陈规陋俗,让每一位农民的脑袋都“富起来”。既要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大潮中实现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要富裕他们的精神文化世界,逐渐形成“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文化氛围,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愿望变成现实,让文明乡风吹进百姓心中,和谐村落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搭起“乡村记忆”舞台,唱响文化振兴“乡愁戏”。乡愁文化是乡村振兴聚人心、谋发展、固根基展现乡土文化自信的记忆传承。为乡愁“建档”筑垒记忆“堤坝”是每一位乡村振兴工作者都要秉持的工作原则。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要美在环境,美在风物,更需要美在人情,美在“灵魂”,既要面子“厚”,也要里子“实”。贵阳西江的千户苗寨、福建永定的土楼、江西婺源的古村落、安徽西递宏村的徽派建筑,都是当地乡村振兴的最美“宣传名片”,加之各地区独有的风俗文化、年节庆典、宗族传统等都是乡村文化记忆的沉淀。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务必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多一些风貌保留,少一些“千村一面”。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牢牢把弘扬主旋律与传递淳朴民风相结合,把传承“乡土基因”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相结合,打造每个村落自己的“精神绿洲”。

  把根留住,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在乡村振兴大潮中保存我们的文化血脉,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文化为乡村振兴一路“保驾护航”。

  

  

篇四:有关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乡村振兴相关论文700字

  1、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的语言能力建设2、中冶建工:把脱贫攻坚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3、广西法治乡村全面赋能乡村振兴4、粮食日里话粮安乡村振兴添底气5、乡村振兴,江苏大地铺陈新图景6、云南启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六大行动7、乌诺模式破解乡村振兴新密码8、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9、藏羊产业成为青海推进乡村振兴支柱产业10、农业生物多样性助力乡村振兴11、深耕"三农",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12、基于乡村振兴的承包地制度供给研究13、浅议如何在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1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定位、困境与发展15、深化结对帮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6、完善农村寄递网络助力乡村振兴17、数字乡村建设提速助力乡村振兴18、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9、三个推进擦亮乡村振兴底色20、石雕之乡立足乡村振兴新起点21、在川蜀大地书写服务乡村振兴新篇章22、抓好三大产业推动乡村振兴23、北海以高质量渔业助推乡村振兴24、硬核实招助推乡村振兴驶上快车道25、擦亮地理标志"金招牌"助力乡村振兴26、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27、紧扣"三性",打造乡村振兴新名片28、接续奋斗开新局乡村振兴绘新篇29、擦亮乡村振兴底色30、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视角下农业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31、创新带动产业振兴为乡村振兴赋能--专访云丝路控股集团董事长孙建伟32、为乡村振兴注入艺术活力33、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34、深圳以先行示范担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35、以"融"为要,促进乡村振兴36、乡村振兴屏山这样监督37、地方高校要发挥优势服务乡村振兴38、安徽援疆:助推和田皮山高质量发展39、亲农在线"慧农更惠农40、乐龄陪伴助力乡村振兴41、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启乡村振兴征程42、实施"乐龄陪伴"助力乡村振兴43、解决"三思"问题推动乡镇发展44、稔山新村村:订单农业助力乡村振兴45、今日新疆"农民富、乡村美、产业兴"46、让党旗始终高扬在乡村振兴道路上47、激活"人才引擎"赋能乡村振兴的几点认识48、乡村电气化让希望的田野充满生机49、家政兴农为乡村振兴卷轴添彩50、乡村振兴背景下区域农商行协同发展的思考51、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助推乡村振兴52、为助推天津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财政力量53、山东:财政积极作为助力乡村振兴54、浅谈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55、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助力乡村振兴56、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乡村振兴57、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58、乡村振兴下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创新路径探究59、脱贫攻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改变--以G省后地湾村为例60、乡村振兴战略下特色小镇带动城乡融合发展--以西安市为例61、恢复力视角下秦岭贫困山区乡村振兴潜力研究62、旅游对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作用的途径与模式--"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专家笔谈63、环首都地区城乡融合水平时空分异及乡村振兴路径64、用短视频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65、加快土地流转助推乡村振兴66、奋力扛起山区乡村振兴使命67、马廷俊:六个持续坚持助推乡村全域振兴68、道

  里"六步自治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69、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70、瑞昌市夏畈镇:奋楫扬帆再出发乡村振兴谱新篇71、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72、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73、党建引领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74、集聚型社区盘活乡村振兴"棋局"75、加快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和乡村振兴成效76、以特色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77、办实事注活力促振兴78、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79、梓潼:蜜柚飘香乡村振兴路80、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81、创业青年来代言乡村振兴添活力82、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83、农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84、让"三农"题材影视作品助推乡村振兴85、攻克贫困堡垒共赴乡村振兴86、资源镇: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87、六位一体赋能乡村教育振兴88、弹好人才聚力"双部曲"唱好乡村振兴"和谐调"89、激活产业要素:大冶乡村振兴探索有道90、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迈出新步伐91、乡村振兴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法治化路径探析92、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农户对接电商市场的特点、难点与机制93、农业信息化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探索94、乡村振兴的一幅精美画卷95、交通银行重庆市分行做好乡村振兴的三项"加法"96、加大信贷供给支持乡村振兴97、清远力促城乡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样板98、为乡村振兴繁育更多专业人才99、银保监会发文加大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力度100、弘扬焦裕禄精神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10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102、临沂:发展红色旅游助力乡村

  振兴103、延伸服务链条赋能乡村振兴104、带动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振兴105、金色人才助力乡村振兴106、区级文旅电商平台交给16个"90后"107、让正邦产业在乡村振兴中更加光彩108、夯实基层基础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109、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乡村颜值110、临潭:党史学习教育助推乡村振兴开新局111、培育巾帼"领头雁"助力乡村振兴112、魏源思想与乡村振兴113、当好乡村振兴"排头兵"114、奏响乡村振兴崭新乐章115、乡村振兴要唱好产业兴旺"重头戏"116、汲取"攻坚"智慧力量擘画乡村振兴蓝图117、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18、精准聚焦有效衔接乡村振兴119、湖北咸宁市社发挥系统优势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供销力量120、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121、用助农惠农"小故事"写乡村振兴"大文章"122、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策略摭探123、把金融支农史诗写在乡村振兴大地上124、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成因分析125、五联共治模式下昌吉市推动乡村振兴路径探析126、乡村振兴背景下民间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以泌阳县"王店大装"为例127、新电商助力乡村振兴-以多多农园推动保山咖啡发展为例128、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129、民宿"点亮"乡村振兴130、三社联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13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造富强美好生活132、探索支持乡村振兴的金融可持续发展之路133、环境面貌大变样乡村振兴底色亮134、在巴彦淖尔,感受乡村振兴的脉动135、助力乡村振兴家政顺势而为136、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乡村振兴137、充

  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138、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139、以党建责任落实推动乡村振兴责任落地140、章丘:汇聚天下英才助力乡村振兴141、汇聚促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142、筑牢战斗堡垒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143、新农人乡村振兴生力军144、党建引领"三治融合"走好乡村善治之路145、畅通致富路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篇五:有关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乡村振兴论文摘要开头

  1.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农民主体性的有效激活。而激活农民主体性的核心议题,是以体制机制变革达致还权赋能。为深入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发展激活农民主体性的作用机理,研究以利益牵引为视角,以还权赋能为主线,着眼产业发展与农民参与的双向互动,建构了基于“契合度—参与性”的牵引式治理分析框架。以xx村为个案,以产业发展激活农民的主体性,关键在于构建牵引式治理的衔接机制、参与机制、共赢机制和培育机制。而理想型牵引式治理的迁移扩散,需要实现乡土逻辑、利益逻辑和制度逻辑的有效契合,实现产业的嵌入与融合,强化农民的组织和参与,落实多方的合作与共赢。

  2.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农业,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设备进行农业生产,从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互对接,二者之间不可分割,具有互联互通、互相促进的关系。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只有农业农村发展实现现代化,才能真正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只有城乡实现真正的有机互动,才能实现整个乡村社会的持久振兴。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精准对标农

  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现代化也对应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其他维度的发展。因此,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两者间的关系是相融与共,同存同生的。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更好坚持绿色发展,需切实发挥以下几方面作用。

  

  

篇六:有关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论文写作,这里也是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乡村振兴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

  1、《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粮食科技与经济》

  2、《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农民致富之友》

  3、《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农业开发与装备》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对策:乡村科技》。

  5、《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兴宁市黄槐镇为例乡村科技》

  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7、“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评《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8、《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塑与实现路径》

  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劳动力回流机制与引导对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结合点》(大理日报汉)

  

篇七:有关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为了提高新时期扶贫质量农业金融机构必须全面改善和提升扶贫金融服务坚持扶贫与志愿者和智力支持相结合准确满足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扶贫搬迁就业和就学特色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融资需求提高扶贫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有效激发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金融毕业论文:金融服务农村振兴战略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概况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完善适合农业和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源头,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分配更多金融资源,更好地满足农村振兴的多样化金融需求。”根据这一要求,中国农村金融框架分为三个层次: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基层金融组织。根据这一主要框架,对农村金融覆盖面、功能和合作进行了分析。

  (一)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持续增加截至2017年底,以农村信用社和新农村金融机构为主体的主要涉农金融机构有3,783家,比2012年增加了509家,环比增长率为15.5%;网点数量为81,397个,比2012年增加了5,501个,环比增长率为7.2%。其中,农村信用社和营业网点的员工人数在整个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系统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58.7%和58.9%。净点数为42201,占51.85%,排名第一。有1114家农村商业银行,有32776家网点,占40.27%,位居第二。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分别有3269和3088个网点,分别占总网点的4.02%和3.79%。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有三分之一有新的农村金融机构。自2010年以来,小额贷款公司的试验迅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8551家小额贷款公司,比2012年增加了3756家,贷款余额为9799亿元,比2012年增加了2420亿元,全年增加了504亿元。

  (二)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投放更加合理农村信用社在金融支持“三农”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三农”试点成功后,改革在过去五年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治理机制、财务会计、风险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农村金融服务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服务功能日益增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县域金融服务不断加强,新农村金融机构的培育取得了巨大进展。主要农业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逐年提高,农业贷款不良率持续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

  (三)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显著提高主要农业金融机构盈利能力逐年提高,农业贷款不良率持续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截至2017年,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不良率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四大商业银行农业贷款不良率为0.8%,农业银行为0.9%;中国中型银行的农业贷款不良率为0.9%,农业发展银行为1.0%。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2%,比去年年底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村镇银行的资产已经超过万亿元,达到1.24万亿元。贷款余额7021亿元,其中农民和小微企业贷款6526亿元,占贷款余额的93%。500万元以下的贷款占贷款余额的80%,平均每户贷款41万元。

  (四)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有效改善随着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尤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农村的金融服务环境不断改善。人民银行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接入方式,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加入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目前接入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村镇银行网点数已达4万多个。通过组织开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为广大金融空白乡镇的农村居民提供家门口式基础金融服务,从而进一步优化了金融服务在农村推广的环境。

  二、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

  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将农村金融的“龙头力量”贯穿其中,彰显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大意义。(一)农村金融服务是“产业兴旺”的关键一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农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中,产业兴旺是重点,也是根本要求。在“三农”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将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随着农村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多元化的资本供给渠道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产业发展中的资本问题。通过金融服务振兴农村的战略可以开辟金融供应渠道,丰富金融供应产品,简化金融供应流程,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分配更多的金融资源,为农村产业的繁荣提供“源头活水”。

  (二)农村金融服务是“生态宜居”的有力支撑生态宜居性是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生态应该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坚持绿色导向和生态导向。首先,农村金融有效支持农村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目前,农村景观、森林、田地、湖泊和草地急需全面管理和系统改善。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美丽乡村、节能减排等领域仍然需要大量资金来推动。农村生态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其次,农村金融有效提高了农村环境治理水平。金融服务农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制度机制,积极发展“三农”绿色金融,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一揽子服务,为实现农村生态宜居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三)农村金融服务是“乡风文明”的基础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引导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然而,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农民普遍缺乏知识和教育,需要弥补精神文化和农业知识的不足,急需补齐精神文化和农业知识的短板。与此同时,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文物、民族村、传统村、农业文物和灌溉工程遗产都需要强有力的财政保护。通过金融服务振兴农村的战略可以通过支持农业“生产、研究和研究”的深入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渠道的优势。它可以为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全面的信息、咨询、培训等公共服务,促进农业企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专业化,营造文明的农村知识氛围。(四)农村金融服务是“治理有效”的重要组成农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全面、全面的农村发展计划。为有效治理是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诚信建设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全面深入推进,增强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有效治理需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以确保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农村社会。一方面,在农村治理过程中,农村金融从业人员可以主动将金融行业的严谨性与引导农民自觉守法相结合,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增强村民的诚实守信和金融安全意识,积极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明风尚。另一方面,在农村治理过程中,金融业的激励体系可以与有效治理相结合,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和奖励治理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和任务。(五)农村金融服务是“生活富裕”的支柱力量农村振兴的起点和终点是让数亿农民过上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这符合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首先,农村金融作为一种服务业,可以鼓励和引导新的农业经营者延长农业产业链,为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提供金融支持,为农村留下更多的农业附加值。其次,农村金融可以为村民增加收入提供权力支持。农村金融可以从多个层面将农业的多功能与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结合起来,同时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

  改善,为农村旅游、农村养老和农村保健等绿色健康和维护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动力。最后,新兴农村服务业需要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电子商务是新经济形势下的一种新形式。目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创收渠道。然而,贫困农民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自身条件、地区限制、主观能动性等,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短板。金融服务农村振兴战略可以利用“融资+金融业务+金融情报”的扶贫模式,依靠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征,用信用卡准确筛选和记录贫困家庭,准确联系金融需求,准确确定援助措施,为战胜贫困提供金融解决方案。

  三、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瓶颈围绕党的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但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和资源约束的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也面临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尤其是农村对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的任务仍然艰巨。(一)农村金融与农村产业需求仍存在“断裂”农村市场主体的多样性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服务的多样性。然而,从实际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工业发展迅速,变化迅速。工业发展中不断出现新的需求,农村金融服务的供应“断裂”。首先,服务产品很难跟上新的产业动态。受市场动态的影响,农村地区的传统产业继续增加新的元素,特别是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新技术被加入进来。第二是工业审批时限和工业发展机会之间的“断裂”。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银行金融拥有丰富的资金和强大的支持。然而,审批程序相对复杂,审批时间相对较长,这与工业发展的机遇不一致。与此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组织的资金使用成本很高,难以满足需求。第三,资金的“渗透”不足。农村金融是一个基层服务行业,但对于许多农村“个体经营者”,小额资金的供应仍然不全面。大部分供应属于渗透性不足的农村“大型企业”类别。(二)农村金融多元化立体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农村金融已经形成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在内的金融体系。然而,与农村市场主体的多样性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相比,机构的数量、类型和服务功能仍然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应。从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来看,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主力军仍然是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其他银行金融机构。其中,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占农业相关资金的近60%,是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柱。然而,从这一比例的构成来看,农村金融体系是“唯一的”这一状况不利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更不利于全面推进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方面,过高的比例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等银行金融机构的负担和风险。根据风险和回报的关系,过多的资本会吸收农村工业发展的周期性风险因素。工业发展的波动将间接影响上述机构的运作。另一方面,非银行金融机构将会受到挤压,使其难以发挥支持农业的作用。从长远来看,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补充。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农村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保持了良好的势头,但间接挤压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运作,这不利于充分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快速支持产业资金和架起桥梁方面的作用。(三)农村金融服务的“直接性”需进一步深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从目前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服务主要集中在“产业兴旺”方面,而为生态宜居性、文明农村习俗、有效治理和丰富生活提供的服务主要是“间接”方面。也就是说,通过农村金融对工业发展的支持以及一二三个产业的整合和发展,它将间接影响和促进生态宜居性、农村文明、有效治理和丰富生活的实现。下一阶段应围绕上述要求,在金融创新、

  产业发展和基础投资方面做出努力,努力直接投入更多的金融力量,以多元化、立体化的方式支持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四)农业保险覆盖面与保障水平仍有待提高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振兴的基本保障,也是农村金融振兴的重要环节。农业保险不仅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红线。目前,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主要取决于当地财政实力,“低保费、低保险、广覆盖”的原则在所有地区普遍实施,主要覆盖物化成本,保障水平较低。目前的安全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特别是新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组织。同时,农业保险的巨灾风险主要取决于保险机构自身的实力。它通过保险机构的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准备金系统转移和分散,缺乏国家一级政策、资金和系统的支持。有限的农业保险力量难以满足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在农村金融保险方面,购买农业保险的农业贷款主要集中在银行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小额农业贷款和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保险等。杂项农业互助贷款基本上缺乏农业金融保险。

  五、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以及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作用。依据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和边际效益理论,重点打好五张牌。(一)打好“龙头牌”引领乡村振兴新优势从目前的农业服务来看,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仍然是金融投入、服务投入、产品类型等方面的主力军。为农村工业发展服务。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要坚持源于农村、农业、植根于农民的传统,牢固培育新时期“三农”主业,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防范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加强风险控制,不断转型升级,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率,保持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良好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产业振兴”的要求,根据各地区农村资源的优势和禀赋,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建设。支持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其他热带和亚热带产业。支持大型合作社和龙头农业企业发展品牌农业;支持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支持一二三个行业的综合发展;支持互联网上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创新、竞争力和综合生产效率。(二)打好“组合牌”积聚乡村振兴新动能农村金融不仅要发挥主导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各种新兴金融机构和组织的综合作用。目前,除了传统的银行金融机构,如农村合作社和农村商业银行,各种社会组织和农村组织正在迅速发展。要充分发挥各金融组织的作用,特别是科学引导农村互助金融组织的发展。首先,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互助组织的“滴灌”功能。农村互助组织在中国东南沿海的许多村庄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村互助组织具有资金分配灵活、时效性强、生产和生活实用性强的特点。今后,它们应该进一步标准化和合理化。第二,积极引进更多合法合规的农村贷款公司。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目前对存贷款利率的法律限制,可以引入更多符合条件的村级贷款公司,充分利用其资本灵活性和其他特点,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第三,积极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可以用来满足小微企业和农民的特殊需求,从而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它可以打破传统金融受到物理网络的限制,弥补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不足,使金融服务渗透到网络流行的任何领域,实现金融资源的快速流动。第四,鼓励农村房地产业积极参与农村金融建设。金融和工业发展是互动的。农村工业的发展也将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鼓励农村房地产业增加金融投资,增加房地产业的资本收入。

  (三)打好“生态牌”构建乡村振兴新支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农村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了“生态宜居”的发展理念。在农村金融服务过程中,应深入贯彻“生态”理念,农业资金的每一项投资都应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涉农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金融工具,探索支持农村绿色发展的新模式和机制,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大幅增加节水灌溉设施、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微生物+高架床生态农场、海洋生态牧场等农村绿色发展资金供应。),创新绿色农业科技,管理农业面源污染(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改善耕地质量,生产低残留、低污染、低消耗的农业投入),管理山地和水域的森林、湖泊和草地系统,实现普通人财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四)打好“脱贫牌”激发乡村振兴新力量金融扶贫是国家扶贫政策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小康”总体要求的必然要求。同时,金融扶贫必须从政策支持和市场发展的角度支持贫困家庭,以增加贫困家庭的收入。市场和政策必须结合起来。为了提高新时期扶贫质量,农业金融机构必须全面改善和提升扶贫金融服务,坚持扶贫与志愿者和智力支持相结合,准确满足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扶贫搬迁、就业和就学、特色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融资需求,提高扶贫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有效激发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例如,这一模式在福建省平南县得到了集中体现,为帮助穷人的小农贷款创造了“平南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福建省宁德市平南县创新并启动了三种金融扶贫模式,即合作服务、合同管理和信托分红。它已经实现了农村地区扶贫小额贷款的全面覆盖,为劳动力强的农民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为劳动力弱的家庭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手段。这是值得推广的。

  (五)打好“保障牌”夯实乡村振兴新基石要破解发展瓶颈,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总目标,抓好保障工作是基础,是根本。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农村金融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金融投资,加大对特色产业发展和古镇保护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古镇和特色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村民返乡就业,给予他们金融优惠服务,支持农民脱贫致富,支持提高农村生活保障水平,支持培育一批富裕农村和富裕农民的新型农业经营实体;另一方面,从政策角度看,应加快农业服务目标、方法和责任监管体系建设,将农业服务功能监管评价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评级和市场准入有效挂钩,形成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明确相关机构在农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完善农村金融差异化监管体系,结合“三农”经济特点,对农村金融机构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地方政府应加强政策激励,在利息补贴、税收激励、风险保护等方面制定更有吸引力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区别对待面临暂时困难的不同类型的农业主体,刺激农村经济活动,激活农村土地的价值;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保障机制,有效发挥地方政府在客户信贷、贷后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以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和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为出发点,将项目资金和金融资金有机结合,提高风险分担和补偿能力,形成银企多方合作共赢的格局。

  

  

篇八:有关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乡村特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论文-农业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通过构建乡村特色旅游,推动文化发展,全面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绿色城镇等乡村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让乡村变成人们向往的地方,完成乡村产业兴旺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传承、环境治理有效、实现人们生活富裕的总目标。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特色旅游;特点;意义;问题

  1乡村特色旅游的概念

  乡村特色旅游是以休闲旅游度假为核心,构建乡村特色村庄,对人文文化环境传承,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吸引游客以游居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方式。自2005年8月同志在浙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到,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不断挖掘乡村生态休闲和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加大力度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到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九大相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特色旅游是带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起到重要的作用。

  2乡村特色旅游的特点

  2.1成本大、收益慢、可持续性强

  乡村特色旅游包括了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的旅游要素。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方面,投入资本大,既要体现其特色,又要

  全方位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项目建成后在收益方面的速度较慢,因此,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是综合体的开发项目。

  2.2多元性、乡村气息浓郁

  根据不同乡村所处位置和其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定位方式的特色乡村,挖掘乡村自然生态资源和传统文化内涵,突出乡村特色优势。在乡村特色旅游开发中,要做到因地制宜,体现个性化,更要突出乡村文化传承。这就要求不仅要保留特色乡村建筑,记得住乡愁,保持淳朴的乡村自然风貌,弘扬乡约民规。

  2.3文化性、传统文化的传承

  要分析乡村旅游人文历史,更要鼓励和支持乡村开展富有当地特

  色的民俗表演、策划游客可以参与的当地农事体验、相关节事节庆活动,保持乡村旅游景区特有的乡土民情。例如山西司徒小镇的打铁花演出,河南开封庙会,乡村时令采摘活动等。

  3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3.1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营

  在构建乡村特色旅游过程中,需要对乡村生态环境进行多方面的治理工作。不仅包括对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的防治、如何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处理、完善生活污水的排放工程。还要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推进厕所和推广垃圾分类等内容。在整治和开发的过程中既要保护生态环境,还要美化乡村环境。在政府引导和村民的积极参与过程中,实现村务管理规范,不断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对生态进行改善,努力成就最美乡村。

  3.2旅游产品的优化组合

  在整个乡村特色旅游产品中,对旅游的六要素,不断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餐饮方面应该突出乡土味道,富有当地特色菜肴,适时开发当季的特色菜肴。现在民宿的发展更提升了乡村旅游中的短板,综合开发乡村的土特产品,让其发展成为游客购买的旅游产品,增加旅游综合经济收入。旅游餐饮方面要保证食品的卫生标准。旅游娱乐产品开发方面,结合当地的乡土风情,积极开发可以让游客积极参与和互动的旅游项目,可以更好的提升游客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参与。

  3.3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乡村特色旅游业的开发是一项综合产品的开发,包括了餐饮业、住宿业、交通、土特产、娱乐项目等,这在经营运行过程中,为当地

  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不仅提高了经济收入,还为更好的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3.4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营

  在乡村环境保护方面需要建立乡村旅游协同管理与服务机制,重点突出政府职能,对乡村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经营。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涉及的点多面广,需要制定统一管理,从上到下的联动体制。积极探索“多规合一”,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还要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努力打造美丽生态乡村环境,运用科学的方式完成乡村特色旅游的专项规划。

  3.5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在乡村旅游项目的驱动下会更注重乡村绿色化理念、技术的应用以及生态经济的有序发展,使乡村旅游资源“显山、露水、透绿、通畅”,针对开发一些荒山地,有效利用空置资源,建设生态特色乡村,积极打造保护绿色,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态。

  4乡村特色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4.1突出特色化、个性化,展现当地传统文化特色

  避免在开发和规划乡村旅游产品时,千遍一律,一味效仿其他乡村的旅游项目产品。这样不仅体现不了当地乡村特色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带来发展瓶颈。不能突显旅游项目的吸引力,激发不了游客的体验望,势必会导致旅游开发项目失败。

  4.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

  合理利用乡村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在既体现特色的同时,又能合理利用开发资源。对旅游产品特色进行针对化的提升,保护旅游资源不被过度开发。按照当地的乡村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策划,合理的设计规划,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之路。

  4.3商业模式的选择

  根据乡村的不同特色进行适宜的开发和利用,使其既具有旅游吸引力,又突出本产品的个性化和特色化。必须依托乡村的已有资源,不能盲目的进行商业模式的选择。例如:主题庄园需要依托乡村的综合优势农业。趣味化休闲聚落打造乡村游乐场,积极开发具有创意的农业活动,提升游客的参与体验感受。打造文化乡村,需要乡村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依托,乡村就是乡土文化的博物馆,民宿就是乡村故事。进行高端化乡村度假模式时,要对闲置的农家进行改造参与度假模式

  的利用等。

  4.4新媒体营销的应用

  新媒体营销的主要形式,例如网络直播、社区网络、微博、微信、微电影,乡村特色旅游的营销推广策略的选择方式多种多样,借助新媒体营销平台,开展新媒体营销是应对乡村旅游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据统计:大部分手机网民除了用APP打游戏、看时事新闻和娱乐头条之外,购物、外卖和旅游预定成为比重最大的关注点。这些方面需求的增长,有利于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所以在营销策划方面,在新媒体方面多投入也是必须的。邀请网红直播景点体验、抖音带货、微信平台短视频宣传、微博美文分享等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吸引目标群体的需求,积极引导消费,带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4.5精品民宿配套设施的完善

  在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项目中,精品民宿完善和提升成为主要核心内容之一。精品民宿的发展过程,对乡村特色旅游项目起到明显的辅助作用。也成为构成乡村旅游项目的的关键要素。节假日期间,乡村旅游和乡村民宿体验成为现在旅游发展的新方向,部分游客愿意在旅行中选择具有民宿这种个性化的住宿方式。民宿产品不仅能够在餐饮,文化体验方面满足游客,还可以在休闲娱乐中综合带动旅游产品的文化体验。乡村旅游格局的变化,让农家乐逐步升级为现在的乡村精品民宿,在其不断地完善发展中,游客的旅游体验日益丰富。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途径,在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同时,不断提升农村人口的素质,增加其经济收入,为乡村特色旅游提升地域文化特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5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高了乡村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乡村特色旅

  游,推动文化发展,全面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绿色城镇等项目的综合开发。通过构建乡村特色旅游,推动文化发展,全面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绿色城镇等项目的综合开发,让乡村变成人们向往的地方,完成乡村产业兴旺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传承、环境治理有效、实现人们生活共同富裕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静,方旭红.基于村民自治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J].今日科苑,2008(01):124.

  [2]栾凤舞.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邢台学院学报,2018(01):51-54.

  [3]朱启臻.激活乡村价值方能留住美丽“乡愁”[J].中华建设,2018(02):8-11.

  [4]魏后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及难点[J].社会发展研究,2018(01):2-4.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篇九:有关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改革的问题和对策

  作者:学校:专业:年级学号:指导老师:答辩日期:成绩:

  0

  目录

  内容摘要…………………………………………………………………………………2关键词……………………………………………………………………………………2一、乡村振兴战略的产生及重大意义…………………………………………………2(一)乡村振兴战略的产生背景………………………………………………………2(二)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历史意义…………………………………………2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改革存在的问题……………………………………3(一)乡村治理专业人才短缺,治理主体能力弱化……………………………………3(二)农村人口流失,自治后劲不足…………………………………………………3(三)治理理念转变滞后,难以形成治理合力………………………………………4(四)维权不畅,历史遗留问题积重难返……………………………………………4(五)产业结构调整不优化,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小………………………………………4(六)建设资金匮乏,公共服务公积不足……………………………………………4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问题的解决路径………………………………………5(一)引进专业技术型人才,提升村干部能力………………………………………5(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6(三)多筹并举,以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6总结………………………………………………………………………………………7参考文献…………………………………………………………………………………7

  1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改革的问题和对策

  内容摘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

  原则。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历史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变着农村治理模式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同时,伴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改善。但是,在农村治理层面目前依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探讨农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对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治理;问题;路径

  一、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背景及重大历史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背景

  随着我国近现代以来飞跃式的发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乡村呈阶梯式发展。城市与农村差距过大,优秀的医疗、教育资源,基础服务设施集中于城市,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回到农村。农业产业生产方式落后,现代科技普及不足,产业链未形成,产业附加值低,无法支撑农村经济发展。2017年底,中央针对2018年“三农”工作连续作出重要部署。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12月29至30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2017年及过去五年工作,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措施,部署2018年重点工作。专家表示,2018年我国将出台多个相关配套规划,包括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等,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

  (二)新时期实施兴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连续5年来,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

  2

  定性进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三农”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短板。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三农”问题彻底解决好,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保障。当前,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明确提出:“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由此可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进而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路径选择。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改革的问题

  (一)乡村治理专业人才短缺,治理主体能力弱化

  农村治理关键是要靠人来推进。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提速,劳动力输出大,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现在留守在农村居住和生活的基本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及其它弱势群体,因为农村基础服务匮乏,人才流向城市。导致乡村治理人才短缺和社会治理主体明显弱化。近年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招得进人,留不住人”的问题突出。乡村专业化人才比较少,干部不了解农村农村实际情况,导致一些工作滞后。加之,农业农村工作无论是政策执行还是项目实施,各种的调查农业的数据填写等具体的琐碎的工作大部分在基层。好多乡镇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单是接待上级检查参加各种会议就已经是应接不暇,面临诸多障碍,社会治理绩效短期内也难以提升。

  (二)农村人口流失,自治后劲不足

  农村有规模的农业企业少,经济作物不能形成规模种植,粮食作物收入少,收入负担不了日常的生活,致使外出打工人员占多数,。随着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加快,加上一些鼓励农民进城政策的落实,八零、九零后出生的年轻人落户城镇在城里买房安家。现在人们都将精力和心思放在个体发家致富上,对土地依赖性减少,对村庄关注度降低,对乡村事务热情降温,甚至连三年一届的村委会换届选举都不愿参加。常住农村的妇幼老弱病残人员受身体、年龄和文化素质等影响,既没有参与乡村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也没有实施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不少乡村的村委会选举只有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村民自治陷入了尴尬。更谈不上主人翁精神了。全国范

  3

  围的土地确权、房屋确权中,因外出人口过多,导致工作难度加大。

  (三)治理理念转变滞后,难以形成治理合力

  治理理念是治理行动的先导。作为人的一种主观性思维,治理理念要与其所处的主客观环境相匹配,不能默守陈规、刻舟求剑。我国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出现了精英流失、利益异质化、社会原子化等新问题,但治理理念转变滞后致使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往往难以得到有效地治理,乡村社会陷入“村干部没少出力,村民难以满意”的治理困境。

  目前村干部的治理理念转变滞后,管控管理理念未能实现向以人为本的多元协同治理理念完全转变。第一,村干部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往往采用家长式的管控方式。村里大小事务都需自己一人拍板定调,甚者在村里大搞“一言堂”,从为民服务蜕化为了替民做主。拥有自治权的村民、社会组织往往被边缘化,导致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难以有效地参与到农村治理过程中去,难以形成治理合力。第二,一些村干部抱有严重的经验主义。一些村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总是从个人经验出发,完全把人民利益抛在脑后,不愿意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不愿意走访群众搞调查,甚至扮演着“唯上不唯下”的“两面人”角色,“对上级拍胸脯作保证,对群众拍桌子瞪眼睛”,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常常营造高压气氛,威胁、恐怖、利诱、欺骗等方式无所不用其极,导致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呈现出“内卷化”的特征。第三,村干部往往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怎么省事怎么办,只要能交差就行,领导亲临施压大了就积极一点,不然就敷衍了事,不分轻重缓急。

  (四)维权不畅,历史遗留问题积重难返

  乡村村民意识淡薄,村民的受教育平均水平相对比较低。他们的学历主要集中在初中,甚至有一小部分乡村村民为小学学历。尤其乡村中60岁左右的家庭妇女,她们受到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大部分接受教育程度与男性相比偏低。由于受到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及村民自身能力的限制,乡村村民了解相关信息的途径相对比较狭小,一般主要依靠村部通知,从而养成“等、靠”等思想。

  历史遗留问题时间跨度大,有其产生的历史根源。特别是二轮延包时,地方对当时政策理解不深,政策把握不准,在政策执行上走样,对民众宣传解释不到位,出现了一些私自换地调地等情况,而且当时没有及时解决,错过了最佳解决时间,导致问题越拖越大,把“芝麻”拖成“西瓜”,造成现在解决时难度非常大,以至于影响到了此次的土地确权。一些土地纠纷信访件因时间久、问题大,最终通过市县乡三级政府协调解决,给上级政府增添不少工作量。

  近年来,面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各种矛盾纠纷,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矛盾增多,村民维权行动有增无减。但由于村民表达诉求渠道有限,加上没有自己的代言组织,致使矛盾纠纷无法在基层和源头上得以化解。一旦基层维权受阻,许多人只好放弃理性表达诉求和法律解决途径,转而寻求越级上访,加剧了基层干群关系紧张。

  4

  (六)产业结构调整不优化,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小

  近年来,虽然政府对农业通过调整结构,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建立农业合作社、建立“一村一品”、培育种植专业大户、建立龙头企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农业产业化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小,农业标准化程度低。虽然已基本形成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商品基地,例如:花椒、秋月梨、羊肚菌等。部分特色农产品还创建了品牌,但仍未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基本仍处于传统的经验生产状态,农业标准化意识不强,农业标准的制定、规范、应用推广缓慢,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难以控制。第二,市场和营销体系建设滞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大量农产品仍然以初级产品和散装销售为主,深加工尚未形成系列化。龙头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带动能力不强。因此,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健全完善组织服务体系,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辐射作用,增加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投入等是当务之急。

  (六)建设资金匮乏,公共服务公积不足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强的情况下,县财政支持十分有限、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成为空壳,此次产权制度改革中,大部分行政村集体资产为零。社会捐赠十分有限,全部依靠县乡政府拨款。导致乡村治理可支配资金捉襟见肘,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农村基础设施不足:生产性基础设施支撑力脆弱,服务性基础设施执行力减弱,社会性基础设施安全力薄弱,流通性基础设施承载力孱弱。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农村投资份额偏小:重短期效益,轻长期效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供水、供电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直接作用手斗于城市经济增长,短期经济效益明显,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虽关系到城市社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引进专业技术型人才,提升村干部能力

  村干部作为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其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村庄的发展。目前乡村社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转型期,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逐渐多元多变,面临着这种复杂的局面,村干部要强化危机意识和责任担当,积极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本领。

  第一,强化自身理论武装,提升凝聚领导能力。村干部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章党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理念,密切干群之间的联系,坚持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提升村干部的公信力和凝聚领导力。第二,切实做到忠诚担当干净,强化决策执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培养忠诚担当干净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村干部要强化“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同以习近平为核心

  5

  的党中央看齐,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强化专业精神和业务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处理农村复杂事务的本领,以忠诚担当干净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做一名新时代的农村好干部。第三,建立健全乡村干部培训体系,培育改革创新能力。培训体系的构建要体现出针对性和特色,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结合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伟大实践,结合村干部思想和工作实际,通过摸底调查村干部的培训需求,在把握村干部培训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精准化的培训方案。在培训方式上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村干部挺在“三大攻坚战”的最前线,引导村干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培育改革创新能力。

  强化乡村智慧治理人才支撑,为了破除乡村智慧治理发展障碍,必须加强村干部队伍递进培养,强化乡村智慧治理人才支撑。加大人才引进培训力度,为乡村干部群体注入“新力量”。在坚持乡村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科技化的原则下,逐步扩大乡村干部的选拔范围,把被选拔者的年龄、学历、政治素质、履历作为选拔村干部的硬指标,从大学生村官、致富能人、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人员以及乡村“现代乡贤”中选拔村“两委”干部,加强村干部队伍递进培养,防止村干部队伍脱节。村干部培训方案要加强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考核等方面的科学设计,在推动乡村智慧治理的大背景下要把信息技术的培训作为培训内容的核心,合理利用内外部各种培训资源,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村干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为推动乡村智慧治理提供一批技术尖兵。

  (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进一步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形成规模,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民增收。一是针对土地的地力等级及灌溉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利用政府出台的农业结构调整优惠政策,扩大调整规模;二是利用现有的规模,抓好低产田改造,引进优良品种。

  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培训和科技示范户建设,建立农技指导员工作制度,重点推广实用技术,组织农技员入户为农民提高生产服务,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要真正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的农业产业结构新格局。示范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土壤改良技术、测土施肥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迅速恢复和提高地力,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机具,并落实农机购买补贴资金。

  强化龙头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村行活动。搞好龙头企业与农户、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超市、与大型餐饮企业的“对接”,促进订单农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推进农产品进超市、进餐饮企业的步伐。通过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鼓励龙头企业建农业基地,动员社会力量办畜禽养殖小区,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大基地、大板块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引入民间资本,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产业聚合效应。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品牌的认证和管理。

  6

  (三)多筹并举,以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调整农村产业布局以招商引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农村产业的的逐渐增加,会大力的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建设项目,坚持政府主导地位,整合资源综合项目整村建设的思想。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基础建设,扶持农村建设工程。在发展农村基础建设的同时,政府要建立“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以农民的需求为主从而确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内容、数量和投资额。在市场上开放建设基础设施,谁投资谁受益,充分吸收民间资金的融入,补充政府资金的不足。改变原有产权制度,施行市场管理化,对个人投资的政府施行补贴政策,从而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在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上应该顺应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工补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切合本地实际情况,大力扶持产业,以产业带动经济。

  结语

  乡村治理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及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促进了我国乡村治理的发展。科学合理的乡村治理既能更好地满足乡村发展,也能加速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针对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析乡村治理应增加治理主体多元化、转变乡村村民传统观念、扶持乡村地区发展集体产业经济等几方面提出建议。希望为乡村治理道路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华网.[2017-10-24]2.李达,王俊程.中国乡村治理变迁格局与未来走向:1978-2017[J].重庆社会科学,2018(2)3.乡村振兴战略系列政策将出台重塑城乡关系等成重点.新浪财经.[2018-1-2]4.陈锡文.中国乡村社会治理[J].中国乡村发现,2018(1):1-7.5.乡村振兴社员网模式——互联网+精准扶贫+农产品上行.[2018-7-9]6.钟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6.

  7

  

  

推荐访问:有关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振兴 乡村 战略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