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论文(9篇)

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论文(9篇)

时间:2022-11-21 13:00:04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论文(9篇)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论文  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意义  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意义  前言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论文(9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论文(9篇)

篇一: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论文

  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意义

  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意义

  前言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通过“引导”而移风易俗。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渐渐积淀成的一种“集体人格”。当文化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中国乡村文化诞生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地缘和血缘为纽带,传统社会伦理为秩序的乡村社会,并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乡规民约、生活信仰、传统习俗、社会禁忌等非正式制度为基本内容的文化形态。乡村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文化,涉及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乡村文化是农民生活和理念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是最能体现乡村特征的文化。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自信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乡村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备受重视。越来越多的乡村将着眼点放在乡村本身身上,从改变村容村貌,推进产业发展,文化引领等方面向前迈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坚

  定前行。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是重建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步骤,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的核心灵魂,是每一个乡村发展要做好的必修课程。

  一、乡村文化体系建设介绍

  1.1乡村文化体系概念

  乡村文化体系是公共文化艺术的精神建设,广义上即整合乡村资源,充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等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独特性、唯一性、显着性”为设计原则,以传递乡村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特色品质为主要目的,充分利用乡村现有条件作为展示基础,实现对内重塑乡风文明,对外展示乡村特色的整套乡村文化体系建设,该体系对于营造“乡村+文化、文化+旅游、旅游+产业、产业+发展”的独特乡村发展模式具有深刻的推动意义。

  乡村文化体系建设内容

  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过程,从过程来看,分为初期、中期、长期文化建设。包含物质文化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发展)、思想文化建设(乡愁回归发展)部分。从内容来看,乡村村容村貌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民俗饮食民居、生活习惯、社会习俗、生态旅游等都属于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展现方式来看,乡村文化体系建设采用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利用乡村本土原生态的民居建筑、道路文化墙、文化活动来展现,也可充分利用新时代互联网+的方式进行展现,通过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开发,休闲旅游发展等形式进行乡村品牌化宣传。

  乡村文化墙定义

  乡村文化墙是乡村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文化本土化表现的直接形式。

  乡村文化墙是指整合乡村主干道两侧的住房墙壁、人流密集的广场、书屋等地,将民风民俗、传统美德、科学知识、国家政策等内容,以图画、绘画、漫画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呈现,传播乡村优良文化。

  二、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的模糊化,缺乏特性。随着国家对乡村发展的关注度逐渐增加,乡村文化墙问题凸显,由于对乡村文化建设缺乏基础的了解和规划,导致乡村文化形象建设流于形式,盲目跟风。归结原因,是从本质上没有形成对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基本概念。

  形式同质化,缺乏创新。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极其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画面内容普遍以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与时俱进、民间文化等为主题,缺乏特色风格,内容与乡村本身的契合度很低,偏离乡村本土化特点,出现“千村一面”“千墙一面”的现象。

  内容单一化,缺乏系统。由于缺失对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系统规划,对乡村自身的特点没有充分挖掘,在内容上没有形成深度思考,设计内容不系统,设计风格不统一,“重形式,轻内容”,为了文化建设而文化建设,流于表面形象,导致文化墙内容空洞,形式重复,脱离实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设计杂乱化,缺乏规划。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着重表现形式在于设计理念,目前的乡村文化墙于缺乏设计理念,没有系统的规划,出现了

  “一个乡村,多个墙面,多种风格”的现象,或者是同一幅设计图案,出现在众多的乡村中。对于面积较小的文化墙建设,弊端姑且不谈,但是,对于面积较大的乡村文化墙面,没有规划,没有创新,没有内容,则凸显出相当多的问题。对于乡村发展面积较大的文化体系建设,必须有完整的主题规划,既要保证整体的统一,又要实现个体的独特差异。

  三、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作用

  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对于乡村振兴发展具有显着的推动作用及长远的发展意义,乡村文化墙是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直接表现形式,具有天然属性的代表作用,同时作为乡村文化体系宣传的文化载体,对于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乡村形象、宣传乡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美化人居环境。乡村文化体系建设,通过对乡村路面墙面进行修整和完善,实行统一粉刷,统一规划,使村容村貌变得整齐干净,达到美化人居环境的效果。

  改善乡风民风。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文化墙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等因素,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居民人文风气,使乡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谐的人居氛围。

  提升宣传形象。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是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建设,系统地将乡村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历史底蕴、特色产业等内容进行宣传展示,有助于集中展示乡村形象,扩大宣传影响力。

  激发乡村活力。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活化乡村文化,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丰富精神生活,激发乡村活力。乡村文化体系的系统建设,有助于重塑乡村精神活力,凝聚乡村集体人格,增强乡村集体荣誉感,吸引二代人

  回乡创业,激发乡村活力。

  四、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实现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实现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展现乡村整体形象的重要部分,是实现乡风文明的核心理念,是走向乡村发展的持续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步骤。

  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有助于充分挖掘乡村文化,重建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乡村精神风貌、文化传承的重要展现。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完整规划,通过对乡村优秀文化内核的充分挖掘和展示,促进乡村精神文明,重塑传统文化活力,实现做“活”农村文化,育“实”乡风文明的好载体,创“新”成风化人。乡村文化体系建设充分尊重村民参与文化的自觉性,发挥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培育文明和谐乡风,丰富农民生活内容,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以文化自觉成就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有助于提升乡村综合力,扩大乡村宣传影响力。

  乡村通过建立完整的乡村文化体系,在硬件条件上,通过改变居住环境,统一规划,推动村容村貌的整体改善;在软实力上,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充分

  完整的展现乡村、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等无形价值,从而提升乡村自身的生态、人文等综合能力,实现乡村综合能力的提升。

  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体系的系统建设,有助于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乡村文化,对内建立村民文化底蕴,增强村民集体荣誉感,重塑乡村活力,对外展示乡村独特精神风貌,吸引招商引资,旅游消费,鼓励乡二代返乡创业。丰富的内容墙绘,形式各样的绘画,展现出村民勤劳朴实的精神面貌,既增添了文化元素,又美化了周边环境,起到了吸引带动游客、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乡村景观、丰富旅游内容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弘扬了传统文化,推动了乡村文化的建设。

  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重塑乡村发展体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文化传承,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价值观,乡村的发展根本是文化的发展,乡村文化体系的建设有助于让人们重新认识乡村发展的内涵,重塑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构建集体人格,当人们对于乡村文化有了高度的认同感和理解,则会重塑乡俗民风,营造良好的社会集体氛围。

  五、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迫切性

  传统乡村的消失是传统乡村文化的消失

  中华文化根源在于乡村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形成了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但是作为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乡村,却在逐渐消失,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

  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随之消失的也是乡村所承载的乡规民约、传统习俗、民间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如果再不进行保护,尽快开展乡村文化体系的建设,后人将没有任何的方式去了解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十九大提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经济实力,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的根本手段是保护并发扬乡村传统文化。文化的延续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传统古村落”等名录的乡村,已经逐渐认识到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已逐步开展相关文化建设,许多乡村的基础文化墙建设正在大力开展,通过文化墙建设将乡村独特文化进行展示,同时吸引了更多游客对乡村的关注,增强乡村综合能力的提升,提升乡村品牌影响力,推动乡村相关产业良性发展。由此来看,乡村文化体系的建设是必要且刻不容缓的。

篇二: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论文

  心得体会: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最新)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区域崛起振兴的源头活水,是彰显区域发展实力的重要标识,是一个城市魅力独特的精神支撑。X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徐福文化、山海文化、红色文化和书香文化“四大名片”熠熠生辉。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加快推进强富美高新X建设,可谓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坚定文化自信,实施文化振兴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坚定文化自信,是实施文化强区战略的题中之义,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区域差异化发展的现实要求。十九大报告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出了部署,当前,经济新常态主要表现为动力转换与速度换挡、结构转型,其中动力转换是重中之重。区域经济发展表明,要推动转型升级,实现弯道超车,必须更加突出开放开拓、

  创新创造的思想理念,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新时代精神引领新发展;必须把动力转换的着力点落在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上,打好区域文化差异牌,走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必须审视和认同自身的区域精神和文化价值,在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主动作为,把资源禀赋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以特色文化建设引领经济结构优化转型,为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是“建设新X、建好北大门、全面达小康”的迫切需要。“建设新X、建好北大门、全面达小康”是省市委对X的殷切希望,是当代X人必须担起的历史重任。X山、海、原一体,境内海洋、山川、平原各占三分之一,享山川之饶,得物丰之利。实践反复表明,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不会自动转换为竞争优势,区域经济的竞争,最终还是反映在思想的深层解放上,体现在文化的潜在竞争上。实现“建设新X、建好北大门、全面达小康”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人,关键在用先进理念和时代精神武装的干部群众,因而,从这一认识出发,坚定文化自信,实施文化强区,要用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催生蕴藏于X百万干群内心深处,似海般广阔、像山样沉勇的文化因子,以前所未有的时代豪情和浪漫情怀,更加开放开拓、更加创新创造、更加争先率先,同心奔向决胜全面小康、迈步基本现代化的锦绣大道;用好“四大名片”资源优势,

  高起点谋划、深层次规划,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让各类文化要素竞相迸发,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有效匹配。

  三是涵育四大文化名片、演绎精彩蝶变的内生动力。文化名片是区域形象的金字招牌,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X“四大名片”中,徐福文化是X乃至江苏省不可多得的国际性文化名片。如何把这张区域文化名片,在搭建平台、做好国际交流的基础上,切实提升为区域文化产业、特色产业的引擎,在东亚经济圈乃至更广更大范围中招引大项目,开辟新路径,实现新发展,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大课题;红色文化来自历史、映照当下,以抗日山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则是江苏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以此打造全国有影响的抗日文化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用红色资源滋养港城的精气神;以秦山岛、夹谷山、塔山湖等构成的山海文化在X的历史文化中独具魅力,依据内涵丰富的山海资源打造东部沿海特色文化旅游城,叫响山海X、海鲜之都的美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传承孔孟儒家文化、远近闻名的书香文化,是新时代X发展的强大智力和人才支撑,有着更加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内在潜力,必须更高视点、更广视角切实珍视好、运用好、发展好。涵育好四大文化名片,在更高更广更深的平台上放大文化名片效应,必然为X快速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

  四是凝炼鲜明区域精神文化的题中之义。区域精神文化是凝聚地方发展共识、汇聚前进力量的内在动力。孔子相鲁会齐候,徐福东渡扶桑,许鼎林首兴苏北实业,抗日县长朱爱周疆场殉国,X率先冲击百强县,百年大港梦……在2200多年历史与文化传承发展中,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砥砺奋进中,X形成了敢于担当、敢于创造、敢于开拓、敢于争先的新时代精神,这是X区域发展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最大财富、最大资本、最大源泉。这四种精神凝结成了X独特的精神文化标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成为引领当代X人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必须努力加以弘扬,百倍予以珍视。

  坚定文化自信,实施文化振兴战略,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在精神,这个精神风貌的底子在文化。要理直气壮抓文化,切实发挥文化暖人心、顺人心、聚人心的“粘合剂”“稳定器”和“新引擎”作用。倡扬美德新风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德治是健全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撑,只有在“德”上做好大文章,乡村振兴才能稳固牢靠。进入新时代,倡扬美德新风就是

  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彰显农耕文明的精华,塑造乡村德治秩序,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新的社会道德标准,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就是要注重加强包括传承家风家训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用良好的村风民风影响人熏陶人感染人,用美德的感召带动人推动人发动人;就是要大力倡导移风易俗,用诚信、友善、孝德净化乡村,营造风清气正的淳朴乡风。

  新乡贤文化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扎根于中国家乡的母土文化。2015年、2016年、2017年连续三年,中央1号文件都把“乡贤文化”忝列其中,足见其重要性。被誉为“江苏北大门”的X,人杰地灵,古往今来贤达辈出,具有深厚的乡贤文化传统,徐福、胡松年、朱梓、吴敬梓、许鼎霖、朱爱周、朱智贤等先贤事迹至今为当代人广为传颂。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正当时。X在全省率先启动新乡贤文化建设工作,重点推动新乡贤荐评、示范、涵育、汇智、传承、礼敬“六大工程”,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桥梁作用,乡村发展中的智库作用,乡风文明中的榜样作用,收效甚好。尤其是成功推出全市首位全国道德模范、现代乡贤方敬,江苏“时代楷模”钟佰均等“新乡贤”,在全区营造了敬乡贤、学乡贤、当乡贤的浓厚氛围,引领倡导良好社会风尚。

  培育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总书记指出,“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乡村振兴要有“面子”,更有“里子”,不仅也不能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议题,应该也必须是以文化振兴为前提和根本。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因而,在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上,不仅要突出物质框架空间的布局与设计,更要注入文化魂魄,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注重群众文化,彰显特色文化。用乡村文化这个强有力的龙头和载体,把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在空间上进行集中和集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独具魅力小镇承载产业与人口,吸引城市资源要素的流入,承接城市消费的外溢,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和品质,从根本上增强乡村的内生发展能力。事实上,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参与、多渠道拓展,在渐进式发展过程中引导和推进乡村文化文明化、现代化,在文明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留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记住乡愁乡音,感受乡村魅力四射,体验现代乡村多彩活力。

篇三: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论文

  为了把属于自己本土的文化发扬起来这就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乡土文化教育并将农民的乡土情怀上升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将优秀乡土文化融入农村学校教育让学生逐步了解本地的社会生产生活和乡土文化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自身的特色以及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浓郁的乡土情感和乡土意识培育学生深厚的乡土情怀和乡土认同感促进优秀乡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有序发展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摘要:乡村文化建设是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乡村文明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总要求之一,体现了我党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乡村的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既是对我国现实主要矛盾的回应,也是下一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导向。关键词:乡村文化;必要性

  一、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的首要任务,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兴旺的重要保障。而推进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发展乡村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高素质的劳动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人也是文化的拥有者,他们对文化的记忆是最强的知识储备器,并且人们可以将他们已有的文化,利用文化的多样性与产业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全面发展。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提高人民群众的能力和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发展乡村生产力,形成先进的农村生产技术。在经济全球化及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科技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观念都有很大的变化,生产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在农业环节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乡村的发展水平,实现科学技术与农业的有效整合,例如可以把信息技术及生物技术等积极引进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制度,带动不同产业的发展,以及提高价值链。此外要加入现代企业的相关制度,建立不同的农业企业,积极推动农业的发展,以及实现农业的对外发展。这也调动了广大人民在文化建设上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新性。但目前部分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不符合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部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落后于科技迅速发展的要求等等。乡村文化建设承担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农民在经济活动、产业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二、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乡村生态新风尚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属性,关于生态的概述主要在于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着力建设“山更青、水更绿、村更美”的美丽乡村,从而实现中国特色乡村绿色发展。为了实现乡村生态形成良好的风尚需要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乡土文化具有物质和非物质的双重属性,这两种相互关联的属性非常具有可识别性,对于乡村来说也是惟一的存在。就比如说,不同的乡村具有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特定的农业生产方式、建筑特色,这些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代表了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改善我国乡村状况的重要举措,是区别于城市的为了留住乡村本色的重要战略部署,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在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尊重乡村民俗风情、历史沿革等为根本,将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为广大农民营造良好乡土文化氛围和较高质量的生产生活空间。乡村的民俗风情、建筑、农田、美食等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相对城市而言,乡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对乡村开发的同时需要,对乡土文化进行保护,留住属于乡村的风土人情,顺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加强乡村自身特色与生态文明建设,而且还能有效促进乡村旅游、观光、体验的可持续发展,为提升乡村经济收入提供多种可能。因此,乡土文化是当代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三、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深化对乡风文明认同感中华文化主要来源于乡村,中国乡村承载着巨大的文化资源,其中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广大农村群众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劳动形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文明状况是形成淳朴乡风的主要内容。在弘扬农耕文明的过程中,能够重新唤醒每个乡民对本土文化的记忆,重拾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主要来源于传统的优秀乡土文化,优秀的乡土文化也是培养农民的乡土认同和乡土情感的重要载体。乡土文化深深地扎根在广大的乡村土地上,它具有本土化、生活化、自然化等诸多特征,具有乡民不能割舍的文化情怀。乡土文化旨在培育农民的价值认同,每个村庄每户家庭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家庭信仰也就促进不同的文化形成,就像宗族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的形成也体现了乡村社会多元文化的融合,也是增强乡民的价值认同的起点。然而,工业文明和城市文化的兴起给乡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产生了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危机,也使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在天平两端严重失衡。因此,在乡村振兴中要重塑乡土文化,培育广大农民的地域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增强农民建设乡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了把属于自己本土的文化发扬起来,这就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乡土文化教育,并将农民的乡土情怀上升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将优秀乡土文化融入农村学校教育,让学生逐步了解本地的社会生产生活和乡土文化,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自身的特色以及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浓郁的乡土情感和乡土意识,培育学生深厚的乡土情怀和乡土认同感,促进优秀乡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有序发展。在保护传统民居和自然村落的过程中,阻止了一部分以盈利为目的的商贩对古村落的破坏,同时也防止为了形成统一的建筑而失去本村特色的情况发生,这一举措不仅深化对乡风文明的认同感,还增强乡民对乡村文化的自信,让乡村文化回归本土。通过丰富农耕文化展览馆的内涵,让外来人深度了解本乡文化底蕴,就像每一个旅行者都会对一个稀奇物件投入十足的好奇心,本乡人要赋予一些吸人眼球的文化内涵。最后,将农耕文化与传统节日联系起来,就像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乡民比城里人更了解这个节气对农作物的影响。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改良乡村的社会风气,改善散漫的社会现象,从而给乡民制造一种文明的生活环境。也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使乡民可以享受文化给他们带来的精神洗礼从而激发人们的精神力量。在文化的作用下可以推动农村的发展动力,从而带动乡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乡风文明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它既是乡村文化的重要体现,又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直接成果。四、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乡村治理效力乡村治理实施国家治理的重要路径,在农村的实施乡村治理能够全面的落实党和国家政策,同时也是确保乡村社会稳定和保障乡民的切实利益。新乡贤的核心作用在于凝聚乡邻,在乡村公共生活中起到关键作用,并且新乡贤能够在生活方式和处事原则方面给普通乡民以示范效应,通过自身的道德引导建立一套村民认可并参与的新式乡村行为规范体系,能化解目前在农村中存在的诸多矛盾,维护乡村秩序。有利于重新建立一套共享的价值规范体系,实现乡村社会的自组织和村民自治。因此,需要新乡贤这一新型群体助力乡村治理有效的在乡村实施,新乡贤的主要作用就是将自己所了解的法律和社会准则以及具备完整的乡民共识的价值体系变成乡民认可的、喜闻乐见的并且传达给乡民。这一套行为规范体系,最终将形成村民自治的价值和规范基础。新乡贤是乡村治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他们所传达的治理体系具有一定的社会情怀,不难让乡民接受。

  参考文献[1]桂玉.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J].前沿,2008(03):120-123.[2]赖淑琴.当前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J].大众文艺(理论),2009(04):200-201.[3]谢治菊.转型期我国乡土文化的断裂与乡土教育的复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156-161.[4]孙志勇.当代中国乡村孝文化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赵琦(1993-),女,汉,籍贯:河北唐山,硕士在读,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篇四: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论文

  浅议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

  和作用

  摘要:农民、农村以及农业始终是我国国计民生发展的重心,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中明确的指明,要及时的解决三农问题,并把这一工作放置到全党工作的日程中,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一类尤为复杂且内涵较为丰富的话题,其涉及面较广,会包含我国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内容。对此,本文主要就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以及作用进行深度化的探究,创建更适宜居住的乡村环境,形成乡村规模民间,同时推行依法治理乡村等各项工作,正确的认知群众文化的作用以及地位,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关键词:群众文化;乡村振兴战略;地位;作用

  引言:文化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灵魂所在,其是一类社会历史现象,由人们的思想意识逐步累积而成,能够沉淀积累下和社会历史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可以高度概括传统其所文学艺术以及生活方式等,在一定层面来分析群众文化,能够进一步的强化地方经济实力,同时推动社会进步。群众文化带有极强的民族性以及参与性,所以容易被继承群众所接受,要注重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增强民众的凝聚力,发挥出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当中的作用。

  1群众文化有助于凝聚人心

  群众文化主要是由庆典以及祭祀等多类活动衍生而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的祭祀活动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较为传统的庙会文化,能够被当前完整的存留下来,这一发展能够表明,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处于进步发展的状态,并且其也是一类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在群众观念当中牢牢的扎根。在一定方面来分析,庙会文化的文化价值极强,其已经演变成为了经济文化的主要流通路径。除此之外,岁节时令文化的形成也能够表明人们当前的消费观念及形式等方面的内容,在年节时举天同庆,无不欢喜热闹,这些较为热烈的色彩,使得节奏节节

  性活动更加趋向大众化,同时还会提升节庆知名度,会逐渐生成餐饮业以及旅游业等,给我国多个领域及行业创造了发展的平台,大部分地方的节庆活动都能够吸引外界的关注,能够招揽大量的投资商,这些都会促进地方旅游业产业化的发展,让文化和经济能够实现共赢的发展目标。群众文化是这类文化现象的直接推动者,其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对其群众观念形成改变,这就会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格局,让农民农业增产增收。

  群众文化发展历程悠久,所以其具备尤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文化会间接性的影响到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各项行为。文化资源工作队伍对其实行正面化的引导,会让群众文化落实到乡村振兴工作当中,致使乡村文化产业的内涵变得越发的丰富,乡村产业的附加值也变得越来越高,逛庙会等是传统高雅人士的生活情绪所在。现阶段,庙会的形式多种多样,节庆也成为了当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文化职能部门可以较好的借助这些庙会及节庆活动,实行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文化工作志愿者,宣传专题文艺及科技下乡等内容,让该地区居民能够全面且透彻的了解现阶段我国对乡村振兴所提出的扶持政策,转变固化的村民观念,让村民能够增收致富,加速乡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2群众文化有助于美化乡村环境

  总的来说,乡村生态宜居主要分成物质方面以及精神方面,其中,在物质方面来分析,在开展建设工作时,要选择更为优质的居住环境,保障并提升其建设的质量,只有其环境足够的适宜,才可以满足居住者的身心发展诉求。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还要理清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坚决不要污染的GDP,因为环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经济增长必须以保护环境为根本,生态环境才是经济稳步增长的生产力。同时让其感觉到舒适,改变现阶段固化的乡村外貌。在精神方面来分析,需要以生态宜居为构建发展的基石,注重开展文化建设活动,其会包含文化元素以及环境整治的发明的内容,要切合群众文化元素,这样居民才可以体会到乡村的气息,同时也能够随之感受到乡村文化的亲切之情,发挥出群众文化宣传教育的职能效应,让乡村环境变得更加的优美,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昌盛。现阶段,我国各个级别的文化部门都已经相继的开

  展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使得其文化活动变得更加的全面,提高了民间手工艺传承保护的强度,创建乡村文化品牌,实行创意性村居的建设,提高地区旅游文化的竞争力,让其生态及社会效益变得更高。

  传统文化和群众文化之间的连接关系尤为紧密,这是因为群众文化寄生并依托于传统文化,所以其会包含长幼有序、邻里和睦、崇尚自然等多类文化基因。在现实生活当中,群众文化能够起到强化人们道德修养水平,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作用。所以,必须要对群众文化的传统理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选择使用更为丰富的传播方式,借助该地区文化名人的才智,创建出更符合地区乡村特色的优秀文化内容,同时营造出良好的乡村文化,鼓励村民。结合自身的优势,传承民间文学以及民间艺术等,让村民的文化记忆变得更加的丰富,提高文化魅力价值。

  3发挥群众文化教育职能

  就精神需求以及物质层面来提高乡村生活品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自身物质生活水平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其开始将重心投入到精神层面的发展。在以往温饱尚成问题的时期,人们并不会注重自身精神需求的发展,但是现阶段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政府肩负着农村文化普及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等多项任务,所以必须要全方位的进行群众文化的宣讲,达到当前农民群众精神文化发展像方面的需求,实行文化惠民服务工作,提供给更为多元化的文化产品,组织开办群众文化活动,让群村民的生活品味变得更高,同时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给精神生活丰富的乡村奠定更为坚实的人文基础。使得人们可以提升自我保障的能力,就一些无法改变自身状况的家庭,应当将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到实处,不留死角。若该贫困乡村不存在资源性的优势,那么就应当推荐其进行移民搬迁扶贫的力度,让这些人口及时的撤离原本的村庄,开展新产业的扶持工作,解决其在搬迁前后所存在的各类贫困性问题,要对齐实行政策救援的帮助,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尤为悠久,且其文化积淀时间极长,已经逐步构成了相应的道德基础,这些文化的存在会起到规范人们言行举止的作用,使得人们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去做什么。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规范改变人们的言行,推动乡村治理工作的开展,提升人们道德修养水准。传统文化异化的产物主要是

  群众文化,农村宗诗圈子以及圈子文化等这些现象会对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展形成阻碍,所以要加大群众文化的推广力度,让其可以和乡村振兴战略方案相融合,解决当前乡村文明建设时期所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自身的权益,凝聚力量,加速乡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自娱自乐的特性极强,通常会由群众自行编创或者表演,这样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观众以及表演者的艺术水平,同时还可以起得安庆地区的作用,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的改变群众文化的内容,会较好的切合当前时代发展,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了极高的地位,且其所产生的作用极大,借助群众文化,全方位的提升农民群体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民群体科学文化素养的发展,让人民群众的眼界、视野变得更加的开拓,转变优化其观念,形成良好的乡村民约。

  参考文献:

  [1]陈丽娜.关于群众文化音乐推广与发展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8(10).

  [2]赵莹.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J].中国文艺家.2018(05).

  [3]范妙荣.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创新发展[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8(10).

篇五: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论文

  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作为国家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文化振兴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文化以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必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各种方式推动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1、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延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艺术深植于中国大地,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沉淀,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宝藏,同时在社会的发展中又不断创新,形成了许多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文艺。各类文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传播着中华文化的文脉。一部好的作品,一段动人的故事,以及一种贴心的民俗除了其本体的感染力、技艺的娴熟性,文化内涵上也总是贴近民众接地气,让人深刻体会到文化渊源,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引导人们向往信仰之美、心灵之美、崇高之美,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对于维系民族精神、弘扬优良品德、传播主流价值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2、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所在。乡村振兴不仅在“形”,更应在“魂”。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乡村发展与文化艺术建立了更为紧密而积极的互动关系。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传承文化基因的有效路径,同时为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发展提供了优化产业结构、寻求文化认同、共筑“美丽乡愁”的战略基础,更是加速乡村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3、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提升乡村主体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认知能力,可以促动他们从被动的参与乡村建设到主动的投入乡村振兴,由此产生积极的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篇六: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论文

  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意义

  1

  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

  文化体系建设的意义

  前言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通过“引导”而移风易俗。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渐渐积淀成的一种“集体人格”。当文化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中国乡村文化诞生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地缘和血缘为纽带,传统社会伦理为秩序的乡村社会,并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乡规民约、生活信仰、传统习俗、社会禁忌等非正式制度为基本内容的文化形态。乡村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文化,涉及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乡村文化是农民生活和理念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是最能体现乡村特征的文化。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自信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乡村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备受重视。越来越多的乡村将着眼

  2

  点放在乡村本身身上,从改变村容村貌,推进产业发展,文化引领等方面向前迈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是重建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步骤,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灵魂,是每一个乡村发展要做好的必修课程。

  一、乡村文化体系建设介绍

  1.1乡村文化体系概念

  乡村文化体系是公共文化艺术的精神建设,广义上即整合乡村资源,充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等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独特性、唯一性、显著性”为设计原则,以传递乡村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特色品质为主要目的,充分利用乡村现有条件作为展示基础,实现对内重塑乡风文明,对外展示乡村特色的整套乡村文化体系建设,该体系对于营造“乡村+文化、文化+旅游、旅游+产业、产业+发展”的独特乡村发展模式具有深刻的推动意义。

  1.2乡村文化体系建设内容

  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过程,从过程来看,分为初期、中期、长期文化建设。包含物质文化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发展)、思想文化建设(乡愁回归发展)部分。从内容来看,乡村村容村貌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民俗饮食民居、生活习惯、社会习俗、生态旅游等都属于乡村文化体系建

  3

  设的重要内容。从展现方式来看,乡村文化体系建设采用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利用乡村本土原生态的民居建筑、道路文化墙、文化活动来展现,也可充分利用新时代互联网+的方式进行展现,通过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开发,休闲旅游发展等形式进行乡村品牌化宣传。

  1.3乡村文化墙定义

  乡村文化墙是乡村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文化本土化表现的直接形式。

  乡村文化墙是指整合乡村主干道两侧的住房墙壁、人流密集的广场、书屋等地,将民风民俗、传统美德、科学知识、国家政策等内容,以图画、绘画、漫画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呈现,传播乡村优良文化。

  二、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目的模糊化,缺乏特性。随着国家对乡村发展的关注度逐渐增加,乡村文化墙问题凸显,由于对乡村文化建设缺乏基础的了解和规划,导致乡村文化形象建设流于形式,盲目跟风。归结原因,是从本质上没有形成对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基本概念。

  2.2形式同质化,缺乏创新。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极其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画面内容普遍以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与时俱进、民间文化等为主题,缺乏特色风格,内容与乡村本身的契合度很低,偏离乡村本土化特点,出现“千村一面”“千墙一

  4

  面”的现象。2.3内容单一化,缺乏系统。由于缺失对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系

  统规划,对乡村自身的特点没有充分挖掘,在内容上没有形成深度思考,设计内容不系统,设计风格不统一,“重形式,轻内容”,为了文化建设而文化建设,流于表面形象,导致文化墙内容空洞,形式重复,脱离实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4设计杂乱化,缺乏规划。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着重表现形式在于设计理念,目前的乡村文化墙于缺乏设计理念,没有系统的规划,出现了“一个乡村,多个墙面,多种风格”的现象,或者是同一幅设计图案,出现在众多的乡村中。对于面积较小的文化墙建设,弊端姑且不谈,但是,对于面积较大的乡村文化墙面,没有规划,没有创新,没有内容,则凸显出相当多的问题。对于乡村发展面积较大的文化体系建设,必须有完整的主题规划,既要保证整体的统一,又要实现个体的独特差异。

  三、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作用

  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对于乡村振兴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及长远的发展意义,乡村文化墙是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直接表现形式,具有天然属性的代表作用,同时作为乡村文化体系宣传的文化载体,对于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乡村形象、宣传乡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1美化人居环境。乡村文化体系建设,通过对乡村路面墙面进

  5

  行修整和完善,实行统一粉刷,统一规划,使村容村貌变得整齐干净,达到美化人居环境的效果。

  3.2改善乡风民风。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文化墙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等因素,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居民人文风气,使乡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谐的人居氛围。

  3.3提升宣传形象。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是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建设,系统地将乡村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历史底蕴、特色产业等内容进行宣传展示,有助于集中展示乡村形象,扩大宣传影响力。

  3.4激发乡村活力。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活化乡村文化,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丰富精神生活,激发乡村活力。乡村文化体系的系统建设,有助于重塑乡村精神活力,凝聚乡村集体人格,增强乡村集体荣誉感,吸引二代人回乡创业,激发乡村活力。

  四、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实现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实现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展现乡村整体形象的重要部分,是实现乡风文明的核心理念,是走向乡村发展的持续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步骤。

  6

  4.1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有助于充分挖掘乡村文化,重建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乡村精神风貌、文化传承的重要展现。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完整规划,通过对乡村优秀文化内核的充分挖掘和展示,促进乡村精神文明,重塑传统文化活力,实现做“活”农村文化,育“实”乡风文明的好载体,创“新”成风化人。乡村文化体系建设充分尊重村民参与文化的自觉性,发挥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培育文明和谐乡风,丰富农民生活内容,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以文化自觉成就文化自信。

  4.2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有助于提升乡村综合力,扩大乡村宣传影响力。

  乡村通过建立完整的乡村文化体系,在硬件条件上,通过改变居住环境,统一规划,推动村容村貌的整体改善;在软实力上,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充分完整的展现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等无形价值,从而提升乡村自身的生态、人文等综合能力,实现乡村综合能力的提升。

  4.3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体系的系统建设,有助于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乡村文化,对内建立村民文化底蕴,增强村民集体荣誉感,重塑乡村活力,对外展示乡村独特精神风貌,吸引招商引资,旅游消费,鼓励乡二代返乡创业。丰富的内容墙绘,形式各样的绘画,展现出村民勤劳朴实的精神面貌,既增添了文化元素,又美化了周边环境,起到了吸引带

  7

  动游客、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乡村景观、丰富旅游内容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弘扬了传统文化,推动了乡村文化的建设。

  4.4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重塑乡村发展体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文化传承,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价值观,乡村的发展根本是文化的发展,乡村文化体系的建设有助于让人们重新认识乡村发展的内涵,重塑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构建集体人格,当人们对于乡村文化有了高度的认同感和理解,则会重塑乡俗民风,营造良好的社会集体氛围。

  五、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迫切性

  5.1传统乡村的消失是传统乡村文化的消失

  中华文化根源在于乡村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形成了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但是作为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乡村,却在逐渐消失,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随之消失的也是乡村所承载的乡规民约、传统习俗、民间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如果再不进行保护,尽快开展乡村文化体系的建设,后人将没有任何的方式去了解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

  5.2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十九大提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经济实力,增强乡村文

  8

  化影响力的根本手段是保护并发扬乡村传统文化。文化的延续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传统古村落”等名录的乡村,已经逐渐认识到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已逐步开展相关文化建设,许多乡村的基础文化墙建设正在大力开展,通过文化墙建设将乡村独特文化进行展示,同时吸引了更多游客对乡村的关注,增强乡村综合能力的提升,提升乡村品牌影响力,推动乡村相关产业良性发展。由此来看,乡村文化体系的建设是必要且刻不容缓的。

  9

篇七: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论文

  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自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虽然逐渐成为了各地方政府部门的主要任务之一,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精准扶贫等有关工作,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但对于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视,却仍然有所不足,而这也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受到了不小限制。基于此,本文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出发,对群众文化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同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群众文化工作策略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为农村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群众文化;乡村振兴;农村

  引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曾明确提出,要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道路,不仅要注重城乡融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等工作,同时还需要关注农耕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坚持走乡村文化的兴盛之路。由此可以看出,群众文化作为影响乡村文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往往能够发挥出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群众文化工作策略的研究,自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1.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1.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之所以会存在较大差距,不仅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同时还有着工农业产品差距较大、农村人口素质相对偏低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劳动力素质方面,即便国家能够通过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但在农村居民对各种科学知识、生产技能、先进技术、政策法律等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仍然会受到很大制约,而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的有效发展,则恰恰能够帮助农村居民实

  现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而对农村产业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1]。例如通过对专业技术培训、文化活动室建设等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帮助农村居民掌握从事农业生产乃至创新创业活动的各种重要知识技能,使其快速成长为知识性、技能型农民,为农村产业的整体转型提供支持。而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宣传国家政策法规、市场信息等方面知识,则能够帮助农村居民提高风险规避能力,使农村产业得以长期、稳定发展。

  1.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在乡村治理方面,群众文化对乡村振兴同样起到很大促进作用。首先,我国政府虽然为农民授予了各种民主权利,但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相关法律制度缺乏了解,因此能够主动行使自身权利的农民实际上并不多,而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展开,则能够帮助农民全面了解到自身民主权利,为其参与乡村治理创造良好基础条件。其次,面对部分农民缺乏民主意识、不愿参与乡村治理的问题,有效的群众文化工作则能够改变农民思政观念,使其在接触到政治、法律等领域知识后,树立起良好的政治参与意识,产生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最后,有效的群众文化工作还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自我学习或参与培训的机会,使其能够逐渐开阔眼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进而在行使民主权利、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为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乃至乡村全面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1.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乡村振兴在本质上是要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而群众文化的发展,则正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有效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能够实现对乡村文化的深入挖掘与传承创新,将乡村文化元素融入到各种活动中来,进而在提高农民文化素养的基础上,满足农民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2]。而在另一方面,有效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帮助农民找到更多切实可行的致富道路,为其提供增收致富方面的科学指导,进而使其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1.

  创造宜居生态环境

  在生活垃圾排放、农业生产污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近些年我国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变得十分严重,并使农民居住环境受到了极大影响,而有效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则能够帮助农民树立起良好的环保意识,使其能够自觉控制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乱排污水等错误行为,并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工作中来,这对于创造农村依据生态环境显然是很有帮助的。

  1.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效策略

  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农村居民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要想充分发挥出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促进作用,首先就必须要从思想教育与引导入手,通过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来改变农民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使其正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并乡村振兴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3]。例如在农业生产方面,政府部门及村委应围绕农业现代化、绿色农业等主题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结合各地区的农业生产事件,对未来农业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其能够深刻认识科技的重要性,进而主动转变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主动学习各种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工业装备应用技能。而在乡村环境治理方面,则可以结合当地的环境污染现状及农民日常生活,对环境污染所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巨大危害进行宣传讲解,同时对当地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展开深入分析,将环境污染现象与农民的乱排污水、随意丢弃生活垃圾、过度使用农药等行为直接联系起来,使其能够深刻意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性及严重后果,进而实现错误传统观念向正确环保理念的转变。

  1.重视文化人才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要依靠各行业领域专业人才来执行,而要想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迫切人才需求,则需要通过农村地区群众文化工作来对更多文化人才加以培养。从具体措施上来看,地方政府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系统的农村文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定期组织技能培训活动、人才下乡、一对一技术帮扶、建立乡村文化室与图书馆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持续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及科学技术的机会,并安排专业人才负责对农民进行培训、指导,使其能够在政府持续支持下,逐渐成长为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的文化人才[4]。而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则需要推动打造特色产业、扶持乡镇企业发展、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等方式,为农村文化人才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与良好创业机会,使其能够在适合自己的领域中,将自身所长充分发挥出来。

  1.深入挖掘乡村文化

  新时期的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并非是对绝对意义上的创新,或是对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全盘否定,而是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更适合乡村振兴发展的全新元素。因此无论是从思想教育引导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未来农村群众文化工作都需要对乡村文化展开深入挖掘,将优秀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文化元素提取出来,与现当代的文化元素进行融合创新,使农村群众文化能够更符合基层群众需求、更具生命力。

  1.创新文化活动形式

  为保证农民在农村地区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参与度,地方政府及群众文化工作者还需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加以创新,提高各类活动对基层农民群众的吸引力。例如在思想教育引导方面,就需要尽快转变以思想理论宣传、强调为主的工作策略,积极组织戏曲表演、歌曲表演、读书会等活动,并将环保、民主等思想观念融入到相关艺术或文学作品中来,使农民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

  结束语:总而言之,群众文化虽然能够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民主资质、环境污染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但要想在乡村

  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将群众文化工作的作用充分出来,仍然需要把握好农民思想教育、文化人才培养、文化活动创新、乡村文化挖掘等有效工作策略。

  参考文献:

  [1]涂芬.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群众文化工作思考[J].文艺生活,2020(26):185,187.

  [2]阙昌斌.乡村振兴背景下群众文化的价值分析[J].神州,2020(29):19.

  [3]姚桃花.试论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与发展[J].人文之友,2020(18):35-36.

  [4]刘金凤.关于对乡村振兴视角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9(6):201.

篇八: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论文

  文化建设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作者:高花来源:《新农业》2021年第24期

  摘要: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文化建设是对小康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步伐,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注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发展,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的能力。鉴于此,本文主要对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困境进行了阐述,重点对打造新时代乡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展开深入研究,致力于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建设;乡村振兴;新举措;困境;现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非单纯的经济议题,已经超越了产业发展及经济范畴,涵盖了社会生态、文化及经济等多个领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促进农村社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与经济建设相比较而言,乡村文化建设相对较为迟缓,这对于乡村精神文明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振兴乡村文化建设,成为加快推进乡镇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加强文化建设对农村乡村振兴的作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国对外开放实施以来,使得乡村文明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在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乡村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对于乡村现代化建设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具体主要体现在:一是思想观念较为落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本思想较为根深蒂固,由于长期受到该思想的束缚,导致现代农村的发展受到较大的阻碍,不利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开展。二是现代文化滞后,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国内部分农村科学精神欠缺,过于沉迷于封建迷信,导致现代文化滞后。很多地区没有树立科学的理念,在封建迷信活动方面花费了大量的资金,这对于培养农民正确的消费观念产生较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较为复杂化,急需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消除农村地区腐朽的文化糟粕。三是道德观念混乱,由于长时期受到小农思想所束缚,我国绝大部分农民道德观念中存在实用主义态度,基本的道德观念束缚人性。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讲,极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及极端个人主义。农民在行动上以个人物质利益的获取为唯一动力。四是农村权力道德腐败,当前很多农村地区相关制度还不够健全,民主法制建设相对较为薄弱。农民的症状心理较为薄弱,法治意识、权利观念仍然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此外,农村基层组织监督不力等原因,使得部分党员干部缺乏坚定的信念,滋生了诸多道德败坏现象,造成对基层政权的信任危机。

  2.1提升乡村文化创新力

  针对当前乡村文化落后时代变迁问题,单纯依靠政府主办远远不足,则需要充分发挥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农村各地加入到乡村文化建设活动中,增强农民“文化造血”能力,只

  有做好当前方面的工作,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农村文化的新变化,为乡村文化的发展保驾护航。通过政府引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的模式,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体现,充分发挥农民在民意驱动、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决策。在保证当前工作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培育内容积极健康、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乡村群众文化。总而言之,只有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增强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将会促进文化本质内涵得到释放,为农村乡村振兴发展提供重要的作用。

  2.2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根据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发现,行政化管理为其主要的管理模式。在当前这种管理模式的影响下,造成供需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并且设施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有着较高的管理及运行成本。鉴于这种情况下,乡村地区要根据当地具体实际情况,做好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发展,打造发展方式的升级版。与此同时,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给予大力的支持,充分发挥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政府要结合具体工作的需要,制定完善的政策,不断完善绩效监督考核制度,注重培育多元化文化服务主体,增强农村文化的發展能力,促进农村乡村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2.3合理应对农村劳动力空心化现象

  随着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促进了城市经济及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选择到城市发展,这就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空心化”现象。部分政府忽视了对文化消费心理需求的研究,也没有根据基层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进行匹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内容建设上的错位。从基层农民的角度来讲,他们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对于综合文化站藏书无动于衷,绝大部分农民看不懂文化站的很多书籍,甚至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运用。因此,必须加快“美丽乡村”平台建设,为基层农民提供共多元化的文化活动,积极推广低于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只有保证上述重要举措得到科学落实,才能够提升其对家乡的认同感。

  2.4充分发挥出本土特色文化的优势

  在农民地区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部分原有优秀的文化形式,正在逐渐从我国乡村地区消失,人们将不会见到其踪影,导致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针对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通常主要归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范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乡村地区要立足于本土实际,深入挖掘出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重点突出地方的特色,做到文化魅力的延伸。将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纳入到乡村文化建设当中,例如民间艺术、地方风俗、乡土文化、红色文化等,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系统地建立起新时代适合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文化秩序。

  综上所述,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方面因素限制所影响,导致农村文化建设滋生了诸多问题。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缓解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则需要对其问题产生的

  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根据实际分析的结果,有针对性的制定完善的应对措施。此外,要想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则需要根据乡村文化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出本土特色文化的优势,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提升乡村文化创新力。在保证当前这些新举措得到全面落实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化发挥文化建设在农村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进而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

  ■作者简介:高花(1987.11.12-),女,汉族,白银平川人,学士学位,助理馆员(初级),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篇九: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论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传统乡村良好习俗,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实现乡风文明与时俱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化价值为了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配合乡村文明建设,应加强对传统村落文化的研究。我们对全区村落文化、工业遗迹、文化遗址等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周边毗邻地区进行了走访比较,发现宁夏村落文化遗存和民俗内容丰富,具有整理、研究与成果展示的价值和必要。建议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切实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扶持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应赋予新时代内涵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乡规民约是传统的乡土社会成员以特定的地缘和血缘关系为依托,为维持秩序、互相协调、共同救济等为目的,要求成员之间共同遵守的一种社会治理文化。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我国历史上最早成文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

  就已记载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规约。进入新时期,乡村治理应赋予新时代内涵,融入现代法治精神,

  运用法治思维来梳理农村社会中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传统乡约文化当中先进合理的精华,摒弃迂腐愚昧的糟粕,重构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现代价值。组织相关专家深入调研,为乡村法规制定和乡村法治建设进行积极探索,引导村民学法、守法,提高农民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道德自觉,营造既讲法治又有道德的良好社会环境。

  探索乡贤文化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乡贤文化是扎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乡村为空间,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既具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特征,又呈现出自己相对独立性的一面,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人本性、亲善性和现实性的独特特征,是教化乡里、涵育乡风文明的重要精神力量。乡贤主体所拥有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风俗习惯的复合体,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探索乡贤文化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发挥乡贤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改变农村精神风貌、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的作用。从传统家训家规中汲取优良家风滋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训家规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家庭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场所,家训家规是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实践的重要方面。传统的家风和家训家规及

  其蕴含的传统美德,在当今时代依然有其独特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今天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可以合理吸收中华传统家训家规的精华,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形成新时代乡村良好家教和家风提供丰厚滋养。

  引导家谱文化服务乡村文明建设家谱又称族谱、宗谱或谱牒,是以记载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世系、变迁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家族历史文献。近年来宁夏正在兴起编修家谱的热潮,不仅有益增强民族凝聚力,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现实意义。当代家谱编修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积极加以引导。应倡导家谱编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多记家族中先进人物,特别是在乡村振兴中作出贡献的优秀人物,树立家族新风,助力乡村文明。重视方志文化教化作用激发传统民俗活力方志文化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价值。我区地方志工作者认真指导全区修志、编鉴、史话工作之外,拓展思路,推动乡镇、村志编修,进行乡村口述史和影像志的记录。如宁夏隆德县梁堡村有新石器时期的齐家文化遗址、宋代古老城堡、明代古民居、上百年的古老核桃树,以及200多年历史的刘氏祖传接骨正骨医术等,传统文化丰富厚重。2012年12月,经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议梁堡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去年,在宁夏地方志办公室的推动下,《梁堡村志》入选中国名村志丛书并正式出版。《村志》能够记录该村在历史演变中经历的风雨沧桑,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和文化知识。今后要在志书、年鉴编修中,增加乡村文明的内容。倡导编修村志,发挥方志文化在历史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教化”的社会功用。

  乡村民俗是传统文化中与农民生活紧密相关的一种文化。宁夏拥有浓郁的民俗特色资源,要进一步加强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系统整理,深挖民俗文化的精髓,使优秀民俗文化成为乡村文明和旅游繁荣发展的一张“名片”。弘扬优良民风,服务乡村文明建设。

  防范传统文化中“糟粕”的消极影响在传统文化中,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人治”思想、“送礼文化”、“关系文化”、“人情消费”等一些消极因素仍然存在。例如,宁夏乡村“人情消费”愈演愈烈,农村地区的高额彩礼和礼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生活,严重阻碍着良好乡村社会风尚建设的深入推进。我们应直面问题,分析根由,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乡村振兴内涵丰富,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文化等领域。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带来生机与活力,如何让农耕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重塑乡村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摆在我们面前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的时代课题。

推荐访问: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论文 振兴 乡村 作用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