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主题教育 >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时间:2022-11-15 08:42:02 主题教育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5篇《教育的姿态》一书是于漪教师有关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教育家,于漪教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供大家参考。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5篇

  《教育的姿态》一书是于漪教师有关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教育家,于漪教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魂魄闪光。以下是为大家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送大家阅读!

  在《教育的姿态》里于教师写了六大局部,我仿佛看到一个耄耋之年的慈祥学者在给我们青年教师一些做教育需要懂得很多道理,那是她从教60年来的讲台经历,也是她无数个独处时间的考虑。语言够朴实也够真诚,朴实的一看就明白,真诚到针砭时弊,敢说真话。没有真,善就是伪善。这本书像是于教师的日记一样,资料很多,触动也不少,在此我浅谈对我最深的就是寻找教师之根。

  不明白读者们是否有和我一样是奉父母之命考的教师。对于我考教师,实话实说,虽然我是师范出身,但是考教师就像我考大学报师范专业一样是糊糊涂涂,大多是听从了父母跟亲人的意见,有编制、铁饭碗、有假期。对于这份工作,我觉得我喜欢教学的感觉,应对偏远乡村的小学生,我觉得我有潜力应付他们。但是教学的第二年让我越来越没有勇气。

  接手这两个班的时候,他们的数学根底本来不好,我满有信心可以让他们有很大的进步,但是结果却是他们始终处于那个位置。于教师说教师得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我想我需要先认识自己才能更好的带动同学们,因为整个班级的成绩不够好必须是出在我的原因。我觉得我正像于教师说的那样,缺乏独立考虑,缺乏深度考虑。

  是的,我对知识缺乏敬畏之心,恣以为简简单单的小学知识耐得住我大学本科生吗?所以课堂上应对一些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们一头雾水的时候,我气的直拍桌子,恨铁不成钢,可知是我能传道授业却不能解惑。

  是的,我对孩子缺乏爱心。“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想这句话不单是告诉学生要尊重教师,也是在提醒教师要爱他们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才能配得上父亲的称号,才有资格享受学生那颗单纯的心。

  是的,我不能以分判人。他们的成长始终发生着,我不在的时候他们可以把卫生清扫的干干净净,他们每一天完成我布置的任务,他们学会去宽容别人的错误,他们的父母找我夸孩子最近的成长,让我明白他们的童年就应是快乐的。

  是的,我懒惰与和家长联络。每一个孩子都缺乏良好正确的家庭教育,何况我们班有那么多的留守儿童。同时他们深受社会上多元文化多元媒体的影响,导致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在受到污染。

  教师的根需要根植于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需要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假设单纯的训练教学的技巧,却不重视教师的精神之道,就真成了教书匠了。于教师说每个教师都就应学一点哲学是不错的,一味地怪学生材质差是不对的,目光短浅只定睛与分数上也是不对的,要有柏拉图的目光“教育是把学生的灵魂不断地提升上来”。

  让我们培育出得学生可以有的脊梁,有中华名族的职责感。教育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最后一道防线,假设文化被湮没了,国家就真的没有了。所以教师啊,多一些无私奉献,少一些功利熏心。让我们仰望满天的星空,听内心跳动的声音,看那一双双渴盼的目光,找回自己,育人先育己,也许这就是教学相长吧!

  11月叙事者的读书活动让我有幸认识了于漪教师。透过阅读于漪教师《教育的姿态》一书,我理解了于漪教师对中国教育个性是语文教育多年的考虑。因为好奇我上网搜了一下于漪教师的简介。1927年出生的她1978年就被评为特级教师,但却一向扎根于根底教育的最前沿。已是耄耋之年却一向与时俱进。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深沉热爱引领我们去追寻教育的大爱。

  是的,没有爱的教育是残缺和没有生命力的。但于漪教师对教育的考虑却没有仅仅停留在爱上。读《教育的姿态》你能感受到于漪教师永远做时代弄潮儿的与时俱进精神。于漪教师对“新课标”的解读和认知,绝不亚于任何一位年轻教师。

  新课改的理念无疑是重新解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于漪教师却早已跳出这个范畴,考虑课堂的情趣、课堂的智能、课堂的思想性。也就是说于漪教师认为教育不应仅限于对知识点的传授,还要做到以文载道。教育不能仅限于孩子学会字词句,还要将“育人”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务必也必然有着德育的功能和导向。

  读《教育的姿态》你能感受到于漪教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朴实追求。时至今日。于漪教师仍然重视教法学法的研究。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展教学,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效劳。于漪教师强调教育务必“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状况、新特点,提出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学习产生情感和兴趣。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确实觉察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进步自身业务程度,还要实在研究学生的心理。任何教育都不是

  空中楼阁,都应在学生实在的根底之上进展。此刻很多教师对于教育事业、对于教育工作、对于学生,都在一向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去调整和改善,缓慢且错误百出。但许多教师除了抱怨学生、抱怨家长却从不从自身找原因。

  但教育真的是有自身的科学根底。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假设想做到“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只能从整体上研究教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效果。

  教育需要激情,但仅有激情却远远不够。于漪教师已是耄耋之年还能做到与时俱进,你我还有什么借口和理由?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聆听着蔡琴的一首《读你》,手捧着于漪教师的《教育的姿态》,此情此景,让我沉醉其中。

  《教育的姿态》一书是于漪教师关于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一名教育家,于漪教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崇高的使命感,让教育熠熠闪光,让我对投身教育的脚步更为执着而坚决。于漪教师期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和生命的开展。这不正是我不断追求和向往的境界吗?带着兴奋,我走进书中,探寻着于漪教师心中的“爱”与“人”的真谛。

  教育需要怎样的“爱”?

  为人师者,我们都明白要心中有爱。但教育需要怎样的。

  “爱”呢?“在学校十多年的根底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于漪教师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漫漫6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回绝各种利益的诱惑,哪怕在80高龄仍然活泼在教育改革第一

  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要为国家培养“有魂有根”的栋梁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对象无法选取,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教师毕生坚守的信念。

  什么是真正的懂学生?说在嘴上,写在纸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才是懂。于漪教师的儿子患了败血症,但她却忍痛割爱,放下陪伴儿子回到学生们的身边。于漪教师的师爱是超越亲子之爱的,虽然她与学生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她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地培养呵护他们的成长。她认为,学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师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们,不仅仅是职责,更是她的快乐。

  “班主任只有燃烧自己,才能辐射学生,教育学生”,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她利用各种时机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找同学一个个谈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家庭,争取家长的用心配合。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于教师觉得她的生命就有了价值,生命和历史使命结伴同行。

  爱,是一本永远解读不完的书,于漪教师精湛的专业程度、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无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时时流露的职责感和使命感,是我学习的典范。

  何为真正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从新课改开始就已经植根入每位教师的心中,但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呢?于漪教师谈起“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的应试教育,总是很忧虑。在她眼里,人

  是最珍贵的,每个孩子的童年和青春只有一次,把时间消耗在无穷尽的练习题上,忽略了自由阅读,失去了接触社会理论的时机,就是在白白浪费时间。

  于漪教师的语文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原先看到命题作文就会哭鼻子的学生,在于教师的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变成写作的“用心分子”;有一个学生在听了她的讲课后,不仅仅爱上了语文学习,还如痴如醉地写出了上万字的文艺节目剧本。甚至有一位口吃的学生,经过于漪的悉心指导,成了学校演讲队的主力……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足以让我们认识到如何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

  语文的核心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礼貌人;教师的重任在于一肩挑着学生的此刻,一肩挑着国家的将来;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悟……这就是一个从教60年的教师一生中不断开展着的教育理念,因为她的心中时时刻刻装着学生。

  于漪教师,足以称之为中国教师的形象代言人,教育改革的创造理论家。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我想,能读懂于漪教师,教育的梦想就会离现实越来越近了。

  《教育的姿态》是于漪教师60年的教育心得,为人为学圣经,教师教育经典。

  一直对于漪教师充满了仰慕:于漪,上海市杨浦区高级中学声誉校长,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把知识传授、才能培养、智力开发、情操陶冶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被评为首批特级教师,首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劳动模范,每当看到于漪这个名字,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刚刚读过于漪教师的《教育的姿态》,就被她书中的思想所折服。其中,她的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和“以己之短比人之长”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化的印象。

  于漪教师在书里提到:“教育就是仁而爱人”,在这本书的第37页有这样的表达:什么是做人?“仁而爱人”,心中是要有别人的。为什么“仁”是人字旁有个二,心中没有别人还怎么爱人?

  教育是一门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一直讲,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如今,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将来。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国民素质。这种客观规律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一谈到教育,心里就着急,着急的是孩子。每个学生都是珍贵的,教是可塑之才。

  在书中的第60页,于漪教师还讲到:“陶先生讲爱满天下,这不是亲子之爱,这是大爱,大爱就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仁者爱人,要做一个名师就要做到心中有别人。”

  于漪教师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用自己的真实行动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她这样写到:我教了一辈子的课,我深知教师每一节课的质量,会影响孩子生命的质量,你只是操练还是以学生开展为本,三个维度,既教知识才能,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给他们以熏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不能耽误他们的青春,这是为师者的一种责任,为师者的一种良心。

  读了《教育的姿态》这本书,我为于漪教师的这种“仁爱之心”而感动,我感觉做人就要有大爱之心,学会爱别人,作为教

  师,就要学会爱学生,我们要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千辛万苦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这是我的收获之一。

  我的收获之二就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

  书中讲到:校长和书记是这个文化的设计师和引领者,在这里要有回绝社会上不良风气对我们的影响,怎样才能做到?我没有别的法宝,只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读到这儿,我不禁为于漪教师的谦虚而感动,那么一位令人尊重的特级教师,还这么严格要求自己,确实堪称大家学习的楷模。因为,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我们往往是拿自己的长处比人的短处,结果是越比越觉得自己了不起,傲慢自大了还不以为然。

  总之,读了《教育的姿态》,感觉自己对从事教育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今后,我要以于漪教师为典范,辛勤耕耘,做一名谦逊的充满仁爱之心的教师。

  在《新华字典》中,“姿态”一词的意思是形态、样貌。那么“教育的姿态”,是否可以理解为教育所应有的样貌?而“所应有”就是一种应然,它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现实生活中教育所呈现的样貌,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去改变。

  在于漪教师看来,教育应有自己的样貌,中国教育应有中国自己的样貌。正因为如此,于漪教师在《教育的姿态》一书中屡次强调“必需要说中国话”、“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话语权”等。然而,教育应有怎样的姿态,于漪教师并未进展专门的阐述,而是将一篇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呈此刻读者的面前,由读者在阅读中体悟、在阅读中成长。

  我自知才疏学浅,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姿态”真正含义,但正如“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我将基于对本书的阅读以及自己的认知程度,来谈一谈教育所应有的姿态。

  教育有三要素:教师、教学资料、学生。因此,我想从这三个方面谈起。

  1、敬畏生命。每位学生的生命都是珍贵的,每位学生的成长都是有规律的,教师敬畏每们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开展的教育。就因为敬畏,他们会尊重;就因为敬畏,他们会呵护;就因为敬畏,他们会研究。

  2、滴灌心灵。教书育人,育人为本。而育人先育心。只是触动学生上进的心弦,学生才会真正地改变自我、完善自我。教师理解学生、走近学生,与学生进展心与心的交融,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就应有滴灌心灵的睿智。

  3、把握课堂。课堂是学生生命的培育场,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地。教师会精心备课,做好预设,同时,又具备教育机智,关注生成。他们深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扼杀学生的兴趣,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教师个人的魅力。

  4、完善自我。时代在开展、科技在进步,学生也在发生着变化。“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学做”是一种主动地完善自我,是心系学生的外在表现。他们会透过阅读、理论、反思、写作等完善自我,进步自己的专业魅力和人格魅力。

  1、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可能成绩优异也可能成绩;他们可能潜力出众,也可能无才无能;他们可能仪表堂堂,也可能相貌一般……然而,他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外在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会主动去探究这个的世界,去一步步地进步自我。

  2、珍爱生命。他们明白生命是珍贵的,不可替代的。他们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爱别人的生命。因为珍爱生命,他们懂得尊敬别人;因为珍爱生命,他们懂得爱惜自己;因为珍爱生命,他们懂得感恩父母。

  3、具有良好品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立于社会,品德是最重要的。你可以成绩不优秀、你可以潜力不出众,但只要你具备良好的品德,仍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而这尤其显此刻走向社会之后。

  关于教学资料的“应然”,我不想去阐述,也没有潜力去阐述。我想借此谈谈教师如何运用“教学资料”。

  教材只是一种载体、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而“人”才是目的。只有具有如此理念,教师才会正确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育应有教育的姿态,而要使教育具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姿态,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出自己的姿态。

推荐访问:《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读后感 姿态 教育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